非生物人工肝在重型肝炎患者移行肝移植中的应用价值

非生物人工肝在重型肝炎患者移行肝移植中的应用价值

一、非生物人工肝在重型肝炎患者过渡肝移植中的应用价值(论文文献综述)

潘晨燕[1](2021)在《仿生生物人工肝的构建及其治疗急性肝衰竭的作用研究》文中指出目的:基于肝细胞微载体与半透膜微管构建仿生肝小叶结构单元;基于肝小叶结构功能单元构建肝脏芯片;肝脏芯片应用于仿生生物人工肝(Bionic bioartificial liver system,BBALS)治疗急性肝衰竭的效果研究。方法:第一部分:构建基于肝小叶结构功能单元的肝脏芯片。通过对肝细胞微载体进行肝功能评估,验证其模拟肝脏微环境以及作为体外生物反应器单元可能性,并与半透膜微管结合构建肝小叶结构功能单元。将其与双向循环体系结合构建肝脏芯片,通过对双向循环体系不同流速进行优化,优选出最适合肝细胞微载体培养的流速,能够维持肝细胞微载体最强活性、及最佳细胞功能。实验分为对细胞进行二维平板培养组和肝细胞微载体模拟3D培养组,使用过碘酸雪夫染色法(Periodic Acid-Schiffstain,PAS)观察糖原合成情况,同时使用吲哚青绿(Indocyanine green,ICG)染色观察摄取及排泄能力,通过检测尿素(Urea)、白蛋白(Album,ALB)水平评估合成及分泌能力,检测细胞色素P-450表达(Cytochrome P-450,CYP-450)情况,通过细胞增殖及肝功能水平检测确定最佳流速。第二部分:通过使用构建的仿生生物人工肝,对其治疗急性肝衰竭的作用进行研究。使用3D肝脏芯片作为新型生物反应器应用于BBALS中,通过过滤D-氨基半乳糖诱导(D-galactosamine,D-Gal)形成急性肝衰竭(Acute liver failure,ALF)兔模型,对其进行血浆置换,研究BBALS治疗ALF的作用。实验分为正常组、ALF组以及BBALS治疗组,观察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尿素和白蛋白水平,并用H&E、Ki-67和Tunel染色检测炎症反应、增殖和凋亡程度。结果:第一部分:肝细胞微载体3D培养组与细胞平板培养组相比,肝糖原合成更多,ICG摄取和释放速度更快,尿素合成、白蛋白分泌水平增高,CYP-450水平增高。得到了优化后的最佳流速,证明肝脏芯片在5mL/h时能够保持较高的细胞活性,维持其特异性功能。第二部分:与未治疗的ALF组相比,BBALS治疗组的ALT和AST显着降低,尿素和血浆生成明显改善,炎症浸润、肝细胞凋亡和肝细胞增殖显着减少。结论:1.肝细胞在微载体上3D培养与细胞平板培养相比有更好的肝储备、合成、分泌、代谢能力,将其与半透膜微管组装构建了模拟肝脏肝小叶结构的功能单元。发现肝小叶结构功能单元结合双向循环体系构建的肝脏芯片能够在0.5mL/h流速下使细胞达到最佳生长活性,有较好的肝脏特异性功能。2.仿生生物人工肝治疗急性肝衰竭后,肝脏损伤程度减轻,解毒和合成功能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显示了其在组织工程中的应用前景。

林扬[2](2020)在《DPMAS+部分PE对慢加急肝衰竭短期生存率影响及中医证型与患者预后关系》文中指出目的:探讨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DPMAS)+部分血浆置换(PE)与单纯血浆置换两种人工肝治疗方案对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患者短期生存率的影响及中医证型与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收集自2013年1月-2019年6月在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瑞康医院住院部诊断为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53例。按实际选择的治疗方案区分人群,选择DPMAS+部分血浆置换人工肝治疗方案的为治疗组,选择单纯血浆置换组人工肝治疗方案的为对照组。其中,治疗组30例,对照组23例。记录两组患者基本信息、中医证型及相关血清生化指标等。所有ACLF患者的临床数据均采用Excel及SPSS19.0进行统计分析,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相关血清生化学指标及临床症状、体征的变化。采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对两种模式人工肝治疗后患者4周、12周累积生存率进行分析,并对ACLF患者部分临床预后影响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统计分析不同人工肝治疗次数对临床预后的影响。同时比较不同中医证型在ACLF不同分期、临床预后及MELD评分中的分布情况,探索不同中医证型与ACLF临床预后关系。结果:(1)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肝衰竭分期和病因及治疗前肝功能、血常规、电解质等均未见明显差异。(2)两组患者治疗后TBIL、DBIL、ALB、PT、PLT、ALT、AST、Ca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治疗后TBIL、DBIL、ALB、WBC、PT、Ca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的TBIL,ALB较对照组下降明显。(3)两组治疗4周后皮肤黄染、乏力、纳差、腹胀、腹水、尿少、瘀斑等临床症状和体征的比例较治疗前显着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两组患者治疗后累计至12周随访时,两组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两组患者4周累积生存率分别为86.96%及96.67%;12周随访累积生存率分别为86.67%及69.56%。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11例死亡组患者治疗后的TBIL、INR、Cr、MELD均明显高于42例生存组患者(P<0.05);而ALB及AFP低于生存组(P<0.05)。但两组的性别(男)、PLT、ALT、AST、TG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以53例患者入院时评估的MELD得分为分组标准,统计并分析发现,生存组与死亡组患者在死亡率方面:MELD评分30-39组(100%)高于20-29组(13%)高于10-19组(0%)。(7)接受1次、2次、3次及3次以上人工肝治疗的ACLF患者生存率分别为75%(6/8)、85.7%(18/21)、80%(8/10)及71.4%(10/14)。不同的人工肝治疗次数对临床预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8)不同中医证型在ACLF临床预后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湿热蕴结证生存率高于肝肾阴虚证及脾肾阳虚证;脾肾阳虚证死亡率高于其他两证型。ACLF分期与不同中医证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中医证型间MELD评分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DPMAS+部分血浆置换以及单纯血浆置换两种模式的人工肝均对ACLF患者相关血液生化指标及临床症状、体征有明显的改善作用,且前者在清除胆红素能力方面效果优于后者,但两者对ACLF患者短期生存率影响并无明显差别。(2)TBIL、ALB、INR、Cr、MELD、AFP可能与ACLF患者的预后相关。(3)与其他中医证型相比,ACLF患者中辨为湿热蕴结证的生存率更高,而辨为脾肾阳虚证的则死亡率更高,提示中医证型或许与ACLF患者的预后存在着一定关系。

柴玲姗[3](2020)在《血浆置换与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治疗肝衰竭的疗效观察》文中指出研究背景肝衰竭(liverfailure)是指在多种因素单独或者共同作用下,导致肝脏结构、功能严重损伤,继之出现合成、代谢、解毒等严重的功能障碍,临床常表现为出血、感染、黄疸、肝性脑病、腹水等。肝衰竭发生的具体机制仍不清楚,“免疫损伤-缺血缺氧-内毒素血症”被认为在肝衰竭的发生及发展中起重要作用。传统意义上,肝脏被认为是一个参与代谢、营养、解毒的场所,目前研究发现,肝脏也是一个复杂的免疫器官,其发挥免疫功能的细胞有:kupffer细胞(kupffer cells,KCs)、肝星状细胞、自然杀伤细胞、肝脏2型天然淋巴样细胞、粘膜相关恒定T细胞等。同时,肝脏具有特殊的供血系统,肝动脉提供约25%的入肝血流量,门静脉提供约75%入肝血流量,而门静脉收集的来自胃肠道的血液经过肝窦与肝脏免疫细胞接触,使肝脏会不断受到一系列具有炎症潜能的饮食和共生细菌及其产物的攻击。正常情况下,这些来自内脏的抗原分子产生的病原体相关分子模式(pathogen-associated molecular patterns,PAMPs)、衰老坏死细胞产生的损伤相关分子模式(damage-associated molecular patterns,DAMPs),被肝脏细胞及kupffer细胞等产生的模式识别受体(pattern recognition receptors,PRRs)结合,在肝脏中被去除、降解,此过程即为免疫耐受;同时,肝脏也会对致病性病原体、恶性细胞等进行免疫监视。在健康的肝脏中,虽然需要进行不断变化的代谢和组织重建活动及需要经常接触微生物及其产物和食物源性抗原等,但机体通过严格调控,产生受控制的持续的炎症反应。当各种致病因素及诱因作用于肝脏时,导致肝脏结构及功能严重损害,进而导致肝脏实质及非实质细胞的减少,使肝脏对各种抗原等的清除能力下降,在肝衰竭在早期阶段,各种细胞因子信号通路相互作用,使肝脏免疫细胞及血液循环中的B淋巴细胞、T淋巴细胞被过度激活,产生过度免疫反应,进而导致大量急性期蛋白、细胞因子、补体等在短时间内大量释放,导致促炎、抗炎失衡,进而导致肝脏局部及全身的免疫紊乱。如果不能及时清除这些危险的刺激并解除炎症,就会导致慢性感染、自身免疫或肿瘤生长等。这不可避免地与慢性病理性炎症和组织稳态紊乱有关,肝脏逐渐产生纤维化、肝硬化,甚至导致肝功能衰竭。目前,肝衰竭的治疗,最有效的方法之一是肝移植,但是由于国内肝源缺乏、移植后的并发症、需长期服用免疫抑制剂、费用高昂等而受限制,人工肝治疗联合内科综合治疗仍是肝衰竭治疗的常用方法。其中,近几年出现的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double plasma molecules adsorption system,DPMAS),因具有BS330胆红素吸附柱及HA330-II中性树脂结构,被认为可以在有效清除胆红素等内毒素的同时降低炎症因子水平。本文拟观察血浆置换(plasma exchange,PE)与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单独及联合治疗肝衰竭的疗效及其对肝衰竭患者短期生存率的改善作用。目的对比血浆置换、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单独及联合治疗肝衰竭的疗效,观察其对短期生存状态的影响,及影响短期生存状态的因素。方法收集2018年6月1日至2019年10月31日收入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肝衰竭患者,共179例。所有患者在内科综合治疗的基础上,给予人工肝支持治疗,其中,78例行血浆置换治疗(A组),56例行血浆置换+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治疗(B组),45例行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治疗(C组),统计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一般资料、血常规、电解质、肝功能、凝血功能、炎症因子、影像学检查、短期(2周、4周、8周)生存状态,并采用SPSS21.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1.临床症状 3组患者在人工肝治疗结束后的临床症状(乏力、腹胀、纳差、恶心等)均得到改善,好转率分别为:82.0%、83.9%、80.0%,3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63,P=0.877)。2.实验室结果 3组患者治疗后24h内的实验室结果较基础值相比:A组治疗后,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水平降低,白蛋白(ALB)、血小板(PLT)、钠离子(Na+)水平及凝血酶原活动度(PTA)值升高,凝血酶原时间(PT)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B组治疗后,血清ALT、AST、TBIL、DBIL、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IL-6、IL-8水平降低,ALB、PLT、Na+水平升高,PT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PTA值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38);C 组治疗后,血清 ALT、AST、TBIL、DBIL、TNF-α 白介素-6(IL-6)、白介素-8(IL-8)水平降低,PLT、Na+水平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而ALB、PT、PTA的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49、0.059、0.842)。3组治疗后,各项指标的差值比较:3组ALT、AST、IL-6、IL-8差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均>0.05),TBIL、DBIL、ALB、PLT、Na+、PT、PTA、TNF-α差值比较,差值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对P<0.05的指标,进行两两比较,TBIL差值:B组>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8);DBIL差值:B组>C组>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ALB差值:A组、B组>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PLT差值:B组、C组>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Na+差值:C组>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4);PT差值:A组>B组、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PTA差值:A组>B组、C组(P均<0.001),B组>C组(P=0.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NrF-α差值:C组>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3.临床疗效 3组总体有效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691,P=0.260)。4.生存率比较 3组患者2周、4周生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3组间8周生存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0),B组生存率>A组、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0.015),A组与C组生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78)。5.预后因素分析 影响肝衰竭患者8周生存率的独立危险因素有:血清TBIL、PTA 及 IL-6 的水平。结论1.影响肝衰竭患者8周生存率的独立危险因素有:血清TBIL、PTA及IL-6的水平。2.血浆置换及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联合治疗降低血清IL-6、IL-8水平的效果优于后者单独应用。3.血浆置换及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联合治疗8周生存率分别高于单独治疗;而单独应用时的8周生存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杨玲玲[4](2020)在《李氏人工肝治疗乙肝慢加急性肝衰竭疗效的病例对照匹配研究》文中提出研究背景及目的:慢加急性肝衰竭(Acute-on-chronic liver failure,ACLF)患者病情危重、预后差,内科综合治疗死亡率高达50-90%,除肝移植外无其他特效治疗方法,严重威胁人类健康。非生物型人工肝支持系统在西方国家被证实能降低酒精相关性ACLF(alcoholic liver disease-related ACLF,ALD-ACLF)血清胆红素、肌酐水平并改善肝性脑病,对其短期生存无改善;在东方国家被证实能提高乙肝相关性ACLF(Hepatis B virus-related ACLF,HBV-ACLF)的短期生存率。研究中常采用亚太肝脏疾病协会(APASL)-ACLF诊断标准和中国肝衰竭指南,且常为回顾性、单中心的小样本研究,所提供的循证医学证据较弱,故人工肝治疗对于HBV-ACLF的生存影响尚无明确定论。本课题组(中国重型乙肝研究小组,Chinese group on the study of severe hepatitis B,COSSH)依托传染病诊治国家重点实验室,联合全国13家大学医院肝病中心(广州中山三院、北京佑安医院、北京302医院、武汉协和医院、长沙湘雅一院、上海瑞金医院、重庆西南医院等),在前期首次开展了多中心、前瞻性、大样本的“HBV-ACLF诊断与预后评估的中国标准”研究。证实HBV-ACLF患者具有许多不同于ALD-ACLF的独特临床特征,据此建立了HBV-ACLF诊断的中国标准(COSSH-ACLF)和预后评分系统(COSSH-ACLFs)。同时,本课题组在长达5年的全国多中心研究中完成了多中心、前瞻性开放队列的建设,并配有完善的第三方统一数据质控与监察。故本研究基于前期建立的多中心、前瞻性、大样本的COSSH开放队列,于国内外首次使用四种不同的严格控制偏移的方法:多因素回归分析、病例对照匹配、倾向性评分匹配(Propensity score matching,PSM)和逆概率处理加权(Inverse probability treatment weighting,IPTW),采用具有可靠循证医学证据的COSSH-ACLF诊断标准,旨在评价以PE为基础的李氏人工肝(Li’s artificial liver system,Li-ALS)治疗HBV-ACLF的疗效。同时研究采用高通量人细胞因子抗体芯片筛选技术和基因功能富集分析方法,探究Li-ALS治疗HBV-ACLF疗效的可能机制。研究方法:研究人群来自COSSH研究的开放性队列,分为标准内科治疗组(Standard medical treatment,SMT组)和Li-ALS联合SMT治疗组(Li-ALS组)。主要观察终点为短期(21/28/90天)累积生存率,次要观察终点为短期死亡率、LiALS治疗前后生化值以及疾病转归模式等。采用多因素回归分析、病例对照匹配、PSM和IPTW以降低研究中混杂因素的影响,其中PSM和IPTW分析方法用以验证病例对照匹配结果的准确性。此外,研究采用高通量人细胞因子抗体芯片筛选出Li-ALS治疗前后存在显着差异的细胞因子,并进行基因功能富集分析,将目标细胞因子集注释到相应的生物学途径中,探索差异基因参与的主要生物学功能和通路。研究结果:自2013年7月至2017年12月,共计1103例HBV-ACLF患者入组,排除相关病例后共计924例患者纳入分析(原始队列):Li-ALS组为507例(309例ACLF-1,176例ACLF-2和22例ACLF-3),SMT组为417例(245例ACLF-1,125例ACLF-2和47例ACLF-3)。采用病例对照匹配方法后,Li-ALS和SMT组均得到276例(149例ACLF-1,108例ACLF-2和19例ACLF-3)。分析发现,在原始队列中,Li-ALS组的中位生存时间明显高于SMT组(54天vs.27天,P<0.01),其短期(21/28/90天)累积生存率显着高于SMT组(73.3-/69.2-/56.5%vs.59.6-/56.6-/49.1%,P<0.01),尤其对于ACLF-2(52.7-/48.9-/33.2%vs.37-/33.2-/26.5%,P<0.05)。在病例对照匹配队列中,同样观察到Li-ALS组的中位生存时间明显高于SMT组(48天vs.26天,P<0.01),21/28/90天累积生存率明显高于SMT组(72.5-/68.3-/55.9%vs.60.3-/57.4-/48.5%,P<0.05),尤其为ACLF-2(53.7-/50-/36.1%vs.37.5-/34.2-/26.3%,P<0.05),而对于ACLF-1和ACLF-3两组生存率无显着差异。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发现,LiALS治疗均为降低HBV-ACLF患者21/28天死亡风险的保护因素[HR(95%CI):0.721(0.565-0.921)/0.754(0.598-0.951),P<0.01],尤其为ACLF-2[HR(95%CI):0.634(0.453-0.888)/0.589(0.419-0.828),P<0.05]。采用PSM和IPTW分析能得到同病例对照匹配一致的结果。此外,人细胞因子抗体芯片高通量筛选结果发现Li-ALS治疗前后共12个细胞因子表达存在显着差异,其中促炎症因子和免疫应激介质(GCSF、E-Selectin、GRO-alpha、MIP-3beta、MICB、RANK和ICAM-3)血清水平明显下降,而参与免疫调控的分子(IL-1 R4/ST2和IL-2Ralpha)表达显着升高。基因功能富集分析发现差异基因参与了20核心生物学功能和重要通路,主要为:参与炎症反应、负调控免疫应激和免疫效应、调节辅助性T细胞免疫应答和T细胞活化、细胞因子分泌和降低病毒防御反应等。研究结论:本研究证实了以PE为基础的Li-ALS治疗能够显着提高HBV-ACLF短期(21/28/90天)累积生存率,并且是降低HBV-ACLF短期死亡风险的保护因素,尤其对于ACLF-2。Li-ALS治疗HBV-ACLF疗效可能是通过抑制炎症反应、削弱免疫应激和调节免疫等生物学途径起作用的,早期进行Li-ALS治疗有助于降低HBV-ACLF病死率并为过渡到肝移植争取时间。

李朋[5](2020)在《非生物型人工肝联合肝移植治疗乙肝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的临床疗效及短期预后转归》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与目的乙肝相关的慢加急性肝衰竭(Hepatitis B virus-related acute-on-chronic liver failure,HBV-ACLF)是乙肝发展的严重阶段,病情进展快且危重,如不及时规范治疗,病死率高达50%以上。肝移植作为治疗肝衰竭的有效方法,在一些大型移植中心效果显着,肝移植后1年生存率可达到80-90%以上,但其局限性在于供肝缺乏。人工肝支持系统治疗可显着改善肝衰竭患者的肝肾功能以及凝血功能等,使患者的MELD评分显着降低,并降低患者病死率,同时可有效延长患者等待供肝的时间,但术前行人工肝治疗是否对患者移植后的生存率有影响,目前相关数据仍较少。本研究旨在探究肝移植前行非生物型人工肝治疗对肝移植患者的手术及预后的影响,探究预后影响因素,并评估目前常用的ACLF预后模型对于肝移植后短期预后的预测能力。研究方法回顾性选取2011年1月至2018年12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166例因HBV-ACLF而行肝移植(Liver transplantation,LT)治疗的住院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109例患者在肝移植前一共进行了322次以选择性血浆置换(plasma exchange,PE)为中心,根据病情联合血液透析滤过、胆红素吸附等人工肝模式治疗后行肝移植手术,并纳入ALSS+SMT+LT组(观察组),其余57例患者给与单纯内科治疗(Standard medical therapy,SMT)后行急诊肝移植手术治疗,并纳入SMT+LT组(对照组)。记录所有研究患者的一般资料,治疗前后的临床指标、实验室指标、预后等变化,并在肝移植后随访4周、12周、48周、96周。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或中位数(四分位数值)表示,符合正态分布的数值采用student-t检验,非正态分布的数据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计数资料描述为百分率(%),采用卡方检验和Fisher检验;将影响预后的因素纳入单因素及多因素COX风险比例模型分析,对两组患者的生存率使用Kaplan-meier曲线进行生存分析。所有数据均使用SPSS 23.0软件包及R语言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检验结果P值<0.05被认为有统计学差异。研究结果1. 患者入组时基线值观察组患者较对照组相比,其年龄轻,ALT/AST、TBil、TBA、PLT更高(P均<0.05),性别、血压及其余各项实验室指标(WBC、N%、Alb、INR、PTA、Cr、Na+、HBV-DNA、NLR)、并发症以及MELD、CLIF-C-ACLF、CLIF-C OFs、COSSH-ACLF、NLR评分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2. ALSS的疗效ALSS治疗后患者肝肾功能、凝血功能、电解质指标均较首次ALSS治疗前明显好转。ALT、AST、TBil、TBA、INR与首次治疗前相比显着降低,PTA、Na+较前显着升高(p均<0.05),血常规中WBC、N%较前显着升高,HGB、PLT较前显着降低,p均<0.05;治疗后MELD评分、COSSH-ACLF评分较治疗前显着下降(P<0.001),CLIF-C-ACLF评分有同样降低的趋势,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3. 两组相比,术前、术中及术后相关指标差异5.23±5.73天,P<0.05);术中失血量(1306.42±969.56ml vs 1843.86±1311.08ml)、术后ICU停留时间(9.79±5.68天vs 10.73±4.62天)均显着减少(P均<0.05);术后总住院时间两组之间相比无显着性差异(28.22±12.52天vs 27.61±7.39天,P>0.05)。4. 两组患者生存分析166例患者的4W、12W、48W、96W生存率分别为88.0%,82.5%,77.1%,76.5%,其中观察组患者术后4W及12W生存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91.7%vs 80.7%,87.2%vs 73.7%,p均<0.05);观察组术后48W及96W生存率同样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显着性(80.7%vs 72.0%,79.8%vs 70.2%,p均>0.05)。对与166例患者预后相关的危险因素进行COX回归分析后得出:术前行人工肝治疗、术前NLR值、术中出血量是影响HBV-ACLF患者移植术后4w生存的独立影响因素。5. 各评分系统对患者移植术后短期预后(4W生存)的预测价值NLR曲线下面积(AUROC:0.882)明显高于COSSH-ACLF(AUROC:0.71,P=0.003)、MELD(AUROC:0.64)、CLIF-C ACLF(AUROC:0.70)、CLIF-C OFs(AUROC:0.65)。基线NLR值预测4W死亡率的最佳界值(cut-off值)为8.5,敏感性72.4%,特异性93.4%;COSSH-ACLF为6.79,敏感度84.2%,特异性60%;MELD为24.21,敏感度74%,特异性51%;CLIF-C ACLF为45.87,敏感度63.2%,特异度73%;CLIF-C OFs为9.5,敏感度84.2%,特异度46%。根据cut-off值结果,将患者进一步分组并进行生存分析,发现术前评分NLR≥8.5、COSSH-ACLF≥6.79、MELD≥28、CLIF-C ACLF≥45.87、CLIF-C OFs≥10.0时,术后短期死亡率显着增高。6.109例患者行ALSS治疗中出现的不良反应109例患者共进行了322次ALSS治疗,其中25例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2.9%。其中深静脉血栓最常见,占44%(11/25),其余不良反应包括皮肤瘙痒及皮疹20%(5/25)、恶心呕吐16%(4/25)、口周麻木12%(3/25)、低血压8%(2/25)、穿刺处出血8%(2/25)、继发感染4%(1/25)、心律失常4%(1/25),出现两个及以上不良反应的患者占16%(4/25)。不良反应对于短期生存率无影响(p>0.05)。研究结论1.当HBV-ACLF患者无法及时获得供肝时,肝移植前行ALSS治疗可有效延长其等待供肝时间,争取肝移植机会,有效改善生化指标,降低MELD、COSSH-ACLF、CLIF-C-ACLF等评分,改善患者术前病情,提高手术耐受能力,减少患者肝移植术中出血量及术后ICU停留时间,改善移植术后的短期预后;2.术前ALSS治疗是影响HBV-ACLF患者肝移植后短期生存的独立保护因素,术前NLR值及术中出血量的增加是影响HBV-ACLF患者肝移植后短期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3.HBV-ACLF患者肝移植前NLR值、COSSH-ACLF、MELD、CLIF-C-ACLF、亡率明显增高。

朱绍华[6](2019)在《糖皮质激素与非生物型人工肝在药物性肝病患者治疗中的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说明【背景】药物性肝损伤是指由各类处方或非处方的化学药物、生物制剂、传统中药、天然药、保健品、膳食补充剂及其代谢产物乃至辅料等所造成的肝脏细胞损伤或者肝脏功能的下降,严重的情况下可以发展成急性肝脏功能衰竭甚至死亡。随着医药科技的不断发展以及应用于临床的新药层出不穷,药物性肝损伤作为最常见和严重的药物不良反应之一,其发病率也在逐年升高。肝脏是药物代谢的主要脏器,也是药物损伤的主要靶器官,其损伤机制迄今尚未充分阐明,通常可以概括为药物对肝细胞的直接毒性破坏作用和特异质性的破坏作用。针对各种临床表现和不同发展程度的药物性肝病患者,所采取的治疗方式也不尽相同,治疗效果也因人而异。糖皮质激素和非生物型人工肝治疗作为针对肝脏疾病的特殊治疗方式,通过对大量临床患者的治疗实践中不断摸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糖皮质激素是由肾上腺皮质中束状带分泌的一类甾体激素,具有调节三大物质的生物合成和代谢的作用,还具有抑制免疫应答、抗炎、抗毒、抗休克的作用。其中,中效激素是副作用最少且是唯一可以长期应用的激素,长期使用安全性高,目前已被应用于药物性肝病的临床治疗中。国内已有多项针对糖皮质激素治疗药物性肝病的回顾性研究,显示糖皮质激素对于胆汁淤积型药物性肝病的治疗效果良好。非生物型人工肝是一种通过物理或机械的方法借助化学的方法进行治疗的血液净化技术,通过暂时替代肝脏功能的装置发挥净化内环境的作用,使肝细胞得以恢复再生,缓解病情。非生物型人工肝的治疗模式包括血浆置换(PE)、全血或血浆胆红素、氨及药物灌流/吸附(DHP/PA)、血液灌流(HP)等治疗方式。通过不同治疗模式的组合,非生物型人工肝血液净化治疗能显着改善肝衰竭患者一般状况和肝脏功能,降低死亡率,在我国主要是针对各种原因引起的肝脏功能衰竭、终末期肝病、肝移植术前等待肝源、肝移植术后排异反应及移植肝无功能期、严重胆汁淤积性肝病和高胆红素血症等的治疗。由于导致肝脏损伤的药物种类以及引起肝脏疾病机制的不同,药物性肝病的临床表现也各不相同。按照起病时间、临床特征和疾病程度有急性和慢性之分,其预后发展也不尽相同。可能引起肝脏损伤的药物所覆盖的种类非常广泛,涉及治疗的疾病多样,其所导致肝病的结局受多种因素影响,轻度的仅有身体感觉的不适,重度的可以导致肝脏功能衰竭以及诱发恶性肿瘤。所以针对药物性肝病的治疗并没有固定统一的治疗模式,依据已有的治疗经验探索不同的甚至是个体化的治疗方式对于今日药物性肝病患者的治疗就显得尤为重要。【目的】1.观察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糖皮质激素或非生物型人工肝单独或二者联合治疗在药物性肝病患者治疗中的效果和安全性。2.探讨影响药物性肝病患者治疗方式选择的决定因素,以便为临床治疗决策提供参考。3.探讨影响药物性肝病患者治疗效果的决定因素,以便为临床医师提供更好的治疗决策,为患者选择更合适的治疗方式提供决策依据。【方法】回顾性收集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消化内科2012年1月至2018年6月期间收治住院的药物性肝病患者的相关信息,收集的患者全部符合纳入标准。按照患者住院期间所使用的治疗方式分为糖皮质激素治疗组、非生物型人工肝治疗组、联合治疗组和常规治疗组。通过比较各组内患者治疗前后各项实验室生化指标和临床症状的变化,观察其治疗的有效率和安全性;通过倾向性评分匹配法(propensity score matching,PSM)进行匹配后,评估非生物型人工肝治疗对药物性肝病患者治疗效果的影响;通过对影响患者治疗方式的决策和治疗效果的相关基线指标进行非条件Logistic回归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筛选出影响患者治疗方式决策和治疗效果的独立影响因素。【结果】1.本研究最终收集住院的药物性肝病患者共172例,其中糖皮质激素治疗组患者23例,非生物型人工肝治疗组患者27例,联合治疗组患者15例,常规治疗组患者107例。其中,糖皮质激素治疗组出院患者有21例治疗有效(21/23,91.3%),非生物型人工肝治疗组出院患者有22例有效(22/27,81.5%),联合治疗组出院患者有13例有效(13/15,86.7%),常规治疗组出院患者全部为有效(107/107,100%)。2.统计各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相关实验室检测指标并对比发现,各组患者治疗后的ALT、AST、TBiL、DBi L、TBA水平均有明显下降,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症状均得到明显改善。糖皮质激素治疗组和联合治疗组治疗后的WBC水平升高,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生物型人工肝治疗组、联合治疗组和常规治疗组治疗后的ALB、INR水平与治疗前相比无明显变化(P>0.05)。3.采用倾向性评分匹配的方法匹配使用了非生物型人工肝治疗与未使用该治疗患者组的基线水平,对比匹配后两组患者治疗后相关实验室检测指标发现,与未使用非生物型人工肝治疗的患者组相比,使用了该治疗的患者组在白细胞、血红蛋白、肝功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谷氨酰转肽酶等检测指标均有明显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凝血酶原活动度、国际标准化比值等反映凝血情况的检测指标统计学无差异(P>0.05)。4.根据对患者所使用的治疗方式,把使用糖皮质激素治疗、非生物型人工肝治疗和联合治疗的患者合并为特殊治疗组,其余单纯使用内科常规药物治疗的患者为常规治疗组。以患者多项相关基线指标作为自变量,以是否采取特殊治疗方式作为因变量(二分类变量),进行非条件Logistic回归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TBiL(OR:21.478;95%CI:4.155-111.039;P<0.001)和AST(OR:17.493;95%CI:1.752-174.667;P=0.015)是影响对药物性肝病患者是否采取特殊治疗方式的独立因素;以患者是否采取糖皮质激素的治疗方式作为因变量(二分类变量),非条件Logistic回归多因素结果显示AST(OR:4.638;95%CI:1.419-15.158;P=0.011)是影响对药物性肝病患者是否采取糖皮质激素治疗方式的独立因素。5.以患者多项相关基线指标作为自变量,以治疗效果为“有效”或“无效”作为因变量(二分类变量),进行非条件Logistic回归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多因素结果显示:TBiL(OR:0.085;95%CI:0.010-0.691;P=0.021)和PTA(OR:0.029;95%CI:0.003-0.340;P=0.005)是影响DILD患者治疗效果的独立因素。【结论】1.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糖皮质激素、非生物型人工肝进行单独或联合治疗能降低药物性肝病患者的ALT、AST、TBiL、DBi L、TBA水平,总体疗效肯定,安全性较高。糖皮质激素治疗后对患者的各项生化指标均影响较大,建议在使用糖皮质激素治疗时应严格把握适应症,可考虑作为常规药物治疗效果不佳时的二线治疗方案。2.非生物型人工肝治疗能明显改善药物性肝病患者肝脏相关实验室检测指标,对患者的其他系统无明显影响,其治疗方法更针对肝脏的情况,是对重症DILD患者更为有利的治疗方式。3.TBiL和AST是影响对药物性肝病患者是否采取特殊治疗方式的独立因素;AST是影响对药物性肝病患者是否采取糖皮质激素治疗方式的独立因素。4.TBiL和PTA是影响药物性肝病患者治疗效果的独立因素。

谢琴芬,程晋坤,郑树森[7](2019)在《人工肝支持系统治疗肝功能衰竭的应用进展》文中研究表明肝功能衰竭是终末期肝病患者常常出现的以肝性脑病、凝血功能障碍、腹水为主要表现的一组临床症候群,其病情进展迅速、预后差,最终容易导致全身多器官衰竭,单纯内科治疗往往收效甚微,病死率极高,严重威胁患者生命。肝移

周玲瑶[8](2019)在《解毒化瘀颗粒治疗乙型肝炎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的临床研究》文中认为目的:观察解毒化瘀颗粒治疗乙型肝炎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HBV-ACLF)的临床疗效。方法:将50例HBV-ACLF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25例,对照组给予西医综合治疗,治疗组在西医综合治疗基础上加用解毒化瘀颗粒,观察的时间为8周。通过观察HBV-ACLF患者的TBiL、ALB、ALT、AST、PTA、死亡率、中医证候积分、MELD评分,评估解毒化瘀颗粒对HBV-ACLF的临床疗效。结果:(1)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68%,对照组总有效率为40%,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死亡率(20%)低于对照组死亡率(48%);(2)两组患者治疗后TBiL、ALB、ALT、AST、PTA、MELD评分、中医证候积分均较治疗前改善(P<0.05);(3)治疗后第4周治疗组患者TBiL、ALB、ALT、AST、PTA、MELD评分、中医证候积分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4)治疗后第8周治疗组患者TBiL、中医证候积分、MELD评分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PTA、ALT、AST、ALB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解毒化瘀颗粒联合西医综合治疗HBV-ACLF患者可降低死亡率、改善肝功能、凝血功能,提高临床疗效。

孙珂[9](2017)在《血浆透析滤过在重型肝炎血液净化中的应用》文中提出目的通过回顾性分析血浆透析滤过(Plasma Dialysis Filtration,PDF)模式在重型肝炎患者血液净化中应用的临床资料,以探讨PDF模式在重型肝炎患者治疗中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收集2015年4月-2017年2月,我院住院的重型肝炎患者59例,分析所有患者经人工肝PDF模式治疗前后的肝功能、凝血功能、电解质等血清生化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并对所有患者出院12周、24周、48周后进行随访,记录患者生存情况。结果1.分析患者通过PDF模式治疗前后的总胆红素(TBIL)、白蛋白(ALB)、球蛋白(GLB)、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等指标变化,经PDF模式治疗后,患者的TBIL、ALT、AST、ALB均有所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GLB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分析患者通过PDF模式治疗前后的凝血酶原活动度、凝血酶原时间等指标变化,经PDF模式治疗后,患者的凝血酶原活动度(PTA)显着升高,凝血酶原时间(PT)显着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3.分析患者通过PDF模式治疗前后的电解质变化情况,经PDF模式治疗后,患者血Na+有所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血K+稍有下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出院后12周重型肝炎患者总体生存率71.2%(随访52例,存活37例),其中早期肝衰竭患者生存率76.3%,中期肝衰竭患者生存率73%,晚期肝衰竭患者生存率0%;出院后24周重型肝炎患者总体生存率66.7%(随访45例,存活30例),其中早期肝衰竭患者生存率71%,中期肝衰竭患者生存率73%,晚期肝衰竭患者生存率0%;出院后48周重型肝炎患者总体生存率46.4%(随访28例,存活13例),其中早期肝衰竭患者生存率50%,中期肝衰竭患者生存率57.1%,晚期肝衰竭患者生存率0%。结论人工肝血浆透析滤过PDF模式在重型肝炎患者的综合治疗中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支持治疗手段,可有效清除血液中的胆红素等有毒物质,纠正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且大大减少血浆用量,提高重型肝炎患者生存率,适用于临床应用推广。

段钟平,陈煜[10](2012)在《肝衰竭诊疗:进展与展望》文中研究说明肝衰竭(liver failure)是各种肝病中发展最快、病情危重、病死率很高的疾病类型。本文就其近年主要的诊疗进展做一回顾和展望。1肝衰竭命名与分类的发展在2000年全国病毒性肝炎会议制定的《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中,把"重型肝炎"分为三型,即急性重型肝炎、亚急性重型肝炎、慢性重型肝炎[1]。2006年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重型肝病与人工肝学组和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肝衰竭与人工肝学

二、非生物人工肝在重型肝炎患者过渡肝移植中的应用价值(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非生物人工肝在重型肝炎患者过渡肝移植中的应用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1)仿生生物人工肝的构建及其治疗急性肝衰竭的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1. 中医学对急性肝功能衰竭的认识
        1.1 中医病名探究
        1.2 中医病因病机研究
        1.3 中医辨证分型
        1.4 中医治疗及预后
    2. 西医学对急性肝功能衰竭的研究进展
        2.1 定义及分类
        2.2 病因及发病机制
        2.3 临床表现及诊断
        2.4 治疗及预后
        2.5 生物人工肝的研究进展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一、基于肝小叶结构功能单元的肝脏芯片的构建
        1. 微载体球的肝功能评估研究
        1.1 材料
        1.2 实验方法
        1.3 实验结果
        1.4 讨论
        2. 肝小叶结构功能单元的构建
        2.1 材料
        2.2 实验方法
        2.3 实验结果
        2.4 讨论
        3. 肝脏芯片的构建
        3.1 材料
        3.2 实验方法
        3.3 实验结果
        3.4 讨论
    二、仿生生物人工肝治疗急性肝衰竭的作用研究
        1. 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2)DPMAS+部分PE对慢加急肝衰竭短期生存率影响及中医证型与患者预后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临床资料和研究方法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病例剔除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分组
        2.2 人工肝主要耗材
        2.3 治疗方法
        2.4 观察指标
        2.5 临床疗效评估
        2.6 不良反应
        2.7 随访
        2.8 统计学方法
第二章 研究结果
    1 两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比较
    2 两种方式人工肝治疗情况
        2.1 53例患者人工肝总体第一次治疗前后比较
        2.2 两组不同人工肝模式治疗前、后血清学指标比较
        2.3 两组人工肝第一次治疗前后血清学指标组间比较
        2.4 两组人工肝治疗前、4 周后临床症状、体征改善情况比较
        2.5 两组人工肝患者治疗后临床疗效比较
        2.6 两组不同模式人工肝对比 4 周、12 周生存率差异
        2.7 53例患者临床部分预后影响因素单因素分析
        2.8 不同人工肝次数对ACLF患者临床预后的影响
    3 中医证型与ACLF患者预后的关系
        3.1 不同中医证型的ACLF患者预后比较
        3.2 ACLF分期与中医证型
        3.3 各中医证型MELD评分的分布情况
    4 不良反应
第三章 讨论与分析
    1 当代医学对ACLF的认识
        1.1 ACLF概述
        1.2 临床流行病学
        1.3 ACLF的发病机制
        1.4 ACLF的预后评估
        1.5 ACLF的诊断
        1.6 ACLF的西医治疗
    2 中医对ACLF的认识
        2.1 中医病因病机
        2.2 中医辨证分型
    3 数据分析
        3.1 两种模式人工肝血清学水平及临床症状、体征的比较
        3.2 两种不同模式人工肝对 ACLF 患者短期生存率的影响
        3.3 53例患者治疗后部分预后影响因素单因素分析
        3.4 不同人工肝次数对ACLF患者临床预后的影响
        3.5 中医证型对ACLF患者预后影响
    4 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缩略词表
综述 慢加急性肝衰竭中西医诊治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3)血浆置换与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治疗肝衰竭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
前言
研究对象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人工肝治疗肝衰竭的国内外应用现状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致谢

(4)李氏人工肝治疗乙肝慢加急性肝衰竭疗效的病例对照匹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表
绪论
第一部分 PE联合持续静脉至静脉血液滤过(CVVH)治疗乙肝慢加急性肝衰竭疗效分析
    第1章 引言
    第2章 资料与方法
        2.1 研究人群和队列
        2.2 入组和诊断标准
        2.3 排除标准
        2.4 临床资料收集
        2.5 临床疗效评价
        2.6 治疗方法
        2.7 疾病转归模式
        2.8 PE联合CVVH治疗相关不良事件
        2.9 统计分析
    第3章 实验结果
        3.1 入组患者临床基线特征分析
        3.2 短期累积生存率分析
        3.3 短期死亡风险分析
        3.4 PE联合CVVH治疗对生化指标和疾病转归模式的影响
        3.5 PE联合CVVH治疗相关不良事件
    第4章 讨论
    第5章 结论
第二部分 以PE为基础的李氏人工肝治疗乙肝慢加急性肝衰竭疗效分析:病例对照匹配研究
    第1章 引言
    第2章 资料与方法
        2.1 研究人群
        2.2 入组和诊断标准
        2.3 排除标准
        2.4 临床资料收集和疗效评价
        2.5 治疗方法
        2.6 疾病转归模式
        2.7 Li-ALS治疗相关不良事件
        2.8 统计分析
    第3章 实验结果
        3.1 原始队列和病例对照匹配队列分析
        3.2 倾向性评分匹配(PSM)和逆概率处理加权(IPTW)分析
    第4章 讨论
    第5章 结论
第三部分 李氏人工肝治疗HBV-ACLF疗效机制的探讨
    第1章 引言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2 实验方法
    第3章 实验结果
        3.1 患者入组临床资料及Li-ALS治疗对临床生化指标的影响
        3.2 Li-ALS治疗对细胞因子的影响
        3.3 基因功能富集分析
    第4章 讨论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东西方慢加急性肝衰竭诊断标准差异再认识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5)非生物型人工肝联合肝移植治疗乙肝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的临床疗效及短期预后转归(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缩略词表
前言
1 资料与方法
    1.1 入选与排除标准
    1.2 研究对象
    1.3 治疗方法
    1.4 观察指标与随访终点
    1.5 统计学处理
2 研究结果
    2.1 所有患者入组时的基线特征
    2.2 ALSS治疗方法及治疗的疗效分析
    2.3 ALSS治疗对术前、术中及术后相关指标的影响
    2.4 两组患者短期生存分析
    2.5 预后影响因素分析
    2.6 各评分系统对移植术后短期预后(4W生存)的预测价值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乙肝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HBV-ACLF)的诊治进展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6)糖皮质激素与非生物型人工肝在药物性肝病患者治疗中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文献回顾
引言
1 研究资料
    1.1 研究对象
    1.2 纳入标准
    1.3 排除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设备与材料
    2.2 治疗方法
    2.3 观察项目
    2.4 疗效评价
    2.5 统计学方法
3 结果
    3.1 总体分析
    3.2 亚组分析
    3.3 影响DILD患者治疗方式选择的相关因素分析
    3.4 DILD患者治疗效果的相关因素分析
4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和研究成果
致谢

(8)解毒化瘀颗粒治疗乙型肝炎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1 中医对乙型肝炎相关性慢加急肝衰竭的研究
        1.1 病因病机
        1.2 辨证分型
        1.3 治法方药
    2 西医对乙型肝炎相关性慢加急肝衰竭的研究
        2.1 发病机制
        2.2 西医治疗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内容
        1.2 病例来源
        1.3 西医诊断标准
        1.4 中医诊断标准
        1.5 纳入标准
        1.6 病例排除标准
        1.7 病例剔除标准
        1.8 脱落病例的处理
        1.9 研究病例的终止
        1.10 一般情况比较
    2 研究方案
        2.1 样本随机化分配
        2.2 对照研究
        2.3 治疗措施
    3 观察指标
        3.1 死亡率
        3.2 实验室指标
        3.3 MELD评分
        3.4 中医证候观察指标
        3.5 不良反应记录
    4 疗效评价
        4.1 西医疗效评价
        4.2 中医疗效评价
    5 统计学方法
    6 结果
        6.1 两组HBV-ACLF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6.2 两组HBV-ACLF患者死亡率比较
        6.3 两组HBV-ACLF患者中医证候比较
        6.4 两组HBV-ACLF患者TBil、ALB、ALT、AST、PTA比较
        6.5 两组HBV-ACLF患者MELD评分比较
    7 安全性评价
    8 脱落情况及原因
    9 讨论
        9.1 解毒化瘀颗粒对HBV-ACLF患者病死率的影响
        9.2 解毒化瘀颗粒对HBV-ACLF患者TBiL的影响
        9.3 解毒化瘀颗粒对HBV-ACLF患者ALB的影响
        9.4 解毒化瘀颗粒对HBV-ACLF患者ALT、AST的影响
        9.5 解毒化瘀颗粒对HBV-ACLF患者PTA的影响
        9.6 解毒化瘀颗粒对HBV-ACLF患者中医证候的影响
        9.7 解毒化瘀颗粒对HBV-ACLF患者MELD评分的影响
    10 解毒化瘀颗粒的药方分析
    11 解毒化瘀颗粒的疗效机制研究
    12 本病的认识及不足
    13 问题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缩略词表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9)血浆透析滤过在重型肝炎血液净化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第2章 临床资料和研究方法
    2.1 临床资料
    2.2 入组标准
        2.2.1 急性肝衰竭
        2.2.2 亚急性肝衰竭
        2.2.3 慢加急性肝衰竭
        2.2.4 慢性肝衰竭
    2.3 排除标准
    2.4 疗效判断
    2.5 研究方法
    2.6 统计学处理
第3章 结果
    3.1 临床指标
        3.1.1 肝功能变化
        3.1.2 凝血功能变化
        3.1.3 电解质变化
    3.2 临床转归
第4章 讨论
    4.1 肝衰竭的流行病学特征
    4.2 肝衰竭的发病机制
    4.3 人工肝在肝衰竭中的应用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综述
    参考文献

(10)肝衰竭诊疗:进展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 肝衰竭命名与分类的发展
2 肝衰竭预后指标及模型的研究进展
3 HBV引起慢加急性肝衰竭抗病毒治疗进展
4 人工肝治疗研究的进展
5 干细胞移植治疗肝衰竭的进展
6 糖皮质激素在肝衰竭中的应用
7 肝移植治疗肝衰竭的进展
8 肝衰竭诊疗面临的挑战与展望

四、非生物人工肝在重型肝炎患者过渡肝移植中的应用价值(论文参考文献)

  • [1]仿生生物人工肝的构建及其治疗急性肝衰竭的作用研究[D]. 潘晨燕.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2]DPMAS+部分PE对慢加急肝衰竭短期生存率影响及中医证型与患者预后关系[D]. 林扬.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0(02)
  • [3]血浆置换与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治疗肝衰竭的疗效观察[D]. 柴玲姗. 郑州大学, 2020(02)
  • [4]李氏人工肝治疗乙肝慢加急性肝衰竭疗效的病例对照匹配研究[D]. 杨玲玲. 浙江大学, 2020
  • [5]非生物型人工肝联合肝移植治疗乙肝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的临床疗效及短期预后转归[D]. 李朋. 浙江大学, 2020(02)
  • [6]糖皮质激素与非生物型人工肝在药物性肝病患者治疗中的疗效观察[D]. 朱绍华. 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军医大学, 2019(01)
  • [7]人工肝支持系统治疗肝功能衰竭的应用进展[J]. 谢琴芬,程晋坤,郑树森. 现代实用医学, 2019(08)
  • [8]解毒化瘀颗粒治疗乙型肝炎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的临床研究[D]. 周玲瑶.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19(03)
  • [9]血浆透析滤过在重型肝炎血液净化中的应用[D]. 孙珂. 南昌大学, 2017(03)
  • [10]肝衰竭诊疗:进展与展望[J]. 段钟平,陈煜. 临床肝胆病杂志, 2012(10)

标签:;  ;  ;  ;  ;  

非生物人工肝在重型肝炎患者移行肝移植中的应用价值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