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感染对重症肝炎预后影响的回顾性分析

医院感染对重症肝炎预后影响的回顾性分析

一、医院内感染对重型肝炎预后影响的回顾性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封晓[1](2021)在《乙型病毒性肝炎的感染对淋巴瘤的发病、治疗和预后关系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淋巴瘤为一大类起源于淋巴结或淋巴组织的恶性肿瘤,多发生于免疫功能异常或者免疫缺陷的人群。有研究表明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 cell lymphoma,DLBCL)患者合并乙型病毒性肝炎感染率较高。本研究系统分析乙型病毒性肝炎感染与淋巴瘤病理类型和临床预后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20年10月于陕西省人民医院收治的742例淋巴瘤患者,分析淋巴瘤患者的乙型病毒肝炎的感染率,乙型病毒感染与淋巴瘤类型的关系、治疗不良反应的影响包括肝功能的影响,以及淋巴瘤预后的影响。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随访时间截止到2020年12月。利用SPSS 26.0统计软件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742例淋巴瘤中非霍奇金B细胞占72.1%(535/742),其中DLBCL患者占43%(319/742),非霍奇金NK/T细胞22.5%(167/742)。2、分析了516例有乙肝病毒感染相关详细资料的患者,其中HBV未感染组(全阴组和仅HBs Ab阳性)占51.2%(264/516),现症感染组(HBs Ag阳性)12%(62/516),既往感染组(HBs Ag阴性HBc Ab阳性)36.8%(190/516)。3、年龄(≥60岁)(χ2=11.725,P=0.001)、脾脏受累情况(χ2=4.276,P=0.039)与HBV感染(现症感染和既往感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6.7%(17/252)(现症感染和既往感染)在治疗中出现了HBV的激活,其中70.6%(12/17)为现症感染者,仅29.4%(5/17)为既往感染者。HBV激活的17例中76.5%(13/17)在观察期内死亡,69.2%(9/13)为淋巴瘤相关死亡,30.8%(4/13)为乙肝进展死亡。5、在接受系统化疗的405例淋巴瘤中存在HBV感染患者更易出现肝功能损害(HBV未感染和HBV感染分别为52.6%和57.6%,P=0.012)。这种结果也发生在293例接受系统化疗的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Non-Hodgkin lymphoma,NHL)(HBV未感染和HBV感染分别为46.1%和56.6%,P=0.009)和178例接受系统化疗的DLBCL(HBV未感染和HBV感染分别为42.0%和59.8%,P=0.027),提示化疗中两组肝功能损伤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在治疗中4.8%(3/62)(HBs Ag阳性)进展为乙肝进展为重型肝炎,3.2%(2/62)转化为原发性肝癌症,4例相关死亡,HBs Ag阳性导致6.5%(4/62)患者死亡,HBs Ag阴性患者治疗中仅有1例0.2%(1/454)进展为肝癌后死亡。7、516例淋巴瘤患者中位生存期61月,无HBV感染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为84月,较HBV感染患者生存期49月延长(P=0.022)。进行病理分型发现,B-NHL患者HBV现症感染组生存期32月明显低于既往感染组和HBV未感染组(二者分别为65月和69月,P=0.007和P=0.004)。现症HBV感染DLBCL患者生存期12月明显低于未感染HBV者生存期66月(P<0.001),亦与HBV既往感染者的生存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8、单因素分析显示,男性、临床分期程度(Ⅲ/Ⅳ)、化疗中肝功能损伤与预后差有关。Cox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60岁、男性、临床分期程度(Ⅲ/Ⅳ)、化疗中肝功能异常是影响HBV淋巴瘤患者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1、48.8%(252/516)淋巴瘤患者合并乙型病毒性肝炎感染,其中现症感染占12%(62/516);淋巴瘤患者更易感染乙型病毒性肝炎(包括HBs Ag(+)和HBc Ab(+)),提示HBV在淋巴瘤的发病中可能起一定的作用。2、合并乙型病毒性肝炎感染的淋巴瘤患者年龄更大,脾脏更易受累,化疗中转氨酶升高发生率更高。3、合并乙型病毒性肝炎感染的淋巴瘤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可能会导致乙肝病毒的激活,也会增加乙肝相关的病死率。4、合并乙型病毒性肝炎感染是淋巴瘤患者预后不良因素之一。尤其现症感染是包括DLBCL在内的B-NHL的不良预后因素。

廖红[2](2021)在《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合并HBV感染的临床特点及预后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研究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合并HBV感染的临床特点及预后,分析HBV感染对多发性骨髓瘤预后的影响,为临床提供治疗策略。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期间在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血液科收治的220例初诊MM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访日期至2020年12月30日。将入选的158例MM合并HBV感染患者作为病例组,62例MM无HBV感染患者作为对照组。根据HBV血清学指标的HBsAg状态对病例组进行亚组分析,同时了解HBsAg阳性对MM患者的影响。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来比较病例组与对照组的年龄、性别、基因、染色体、免疫分型、D-S分期、ISS分期、肝功能、治疗方案、疗效、HBV再激活率等指标差异;采用Kaplan-Meier法对MM患者的无事件生存期(EFS)进行单因素分析。病例组的预后因素运用COX回归模型来进行分析。结果(1)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免疫分型、基因、染色体、D-S分期、ISS分期、治疗前后肝功能、治疗方案、疗效、无事件生存期等方面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对MM合并HBV感染患者的HBsAg状态分析中,HBsAg阳性组与HBsAg阴性组在治疗前肝损害、治疗中肝损害、治疗方案、治疗效果等方面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HBsAg阳性组治疗后肝损害、HBV再激活率的比例均显着高于HBsAg阴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治疗后MM患者的HBV感染率(75.34%),高于治疗前(71.6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免疫分型、基因、染色体、D-S分期、ISS分期、治疗前后肝损害、抗-HBc状态等因素上,对EFS影响无明显差异(P>0.05),但EFS在HBsAg状态、含有硼替佐米方案、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等因素上有非常显着的影响(P<0.05);(5)经过COX回归模型分析,得出HBsAg状态、含有硼替佐米方案、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对EFS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M患者的HBV感染率及HBsAg阳性率都高于一般人群;HBsAg阳性的MM患者治疗后肝损害及HBV再激活的比例均高于HBs A阴性患者;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HBsAg状态、含有硼替佐米方案可作为影响MM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

周红燕[3](2020)在《血清胆碱酯酶联合MELD评分对早、中期乙肝相关性慢加急性肝衰竭预后评估价值》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回顾性分析终末期肝病模型及血清胆碱酯酶水平,探讨其对乙肝相关性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短期预后预测价值。方法依据纳入和排除标准收集2012.01.01至2019.10.31在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感染科住院的100例早、中期乙肝相关性慢加急性肝衰竭(hepatitis B virus-related acute-on-chronic liver failure,HBV-ACLF)患者,同时期100例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患者及30例健康体检者。(1)比较HBV-ACLF组与CHB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包括性别、年龄、CHE、INR、Cr等指标,分析肝功能不同程度受损时临床指标的情况;(2)比较HBV-ACLF、CHB及健康体健者血清CHE,分析肝脏血清CHE与肝功能损伤的关系;(3)根据收集到的临床指标,计算HBV-ACLF组患者的MELD评分,根据2018版肝衰竭指南中好转与恶化标准,将100例HBV-ACLF患者根据出院时情况分为好转组68例,恶化组32例,比较2组患者性别、年龄、CHE、PT、PTA、ALB、AST、ALT、Cr、MELD评分之间有无差异;(4)将筛选出对HBV-ACLF有意义的单因素指标引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判断血清CHE与MELD评分是否属于影响HBV-ACLF的独立危险因素;(5)绘制ROC曲线比较血清CHE与MELD评分的预测能力。结果1.分析HBV-ACLF组与CHB组的临床资料,表明CHB组患者的ALB、CHE、PTA明显高于HBV-ACLF组患者(P<0.05);CHB组患者的AST、ALT、Tbil、及PT明显低于HBV-ACLF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及C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分析3组患者血清CHE,发现HBV-ACLF患者血清CHE明显低于CHB及健康体检组(P<0.05)。3.分析HBV-ACLF患者中好转组(n=62)、恶化组(n=38),结果显示:恶化组的MELD评分、INR、PT明显高于好转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好转组PTA及血清CHE明显高于恶化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性别存在差异,并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将有意义的单因素指标引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血清CHE是影响HBV-ACLF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MELD评分并非是影响HBV-ACLF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通过血清CHE与MELD评分相关分析发现,MELD评分与血清CHE呈负相关。5.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血清CHE曲线下面积0.822,MELD评分曲线下面积0.741,表明两者均可评估HBV-ACLF患者的预后;比较CHE与MELD评分的预测能力,发现血清CHE所绘制的ROC曲线下面积明显大于MELD评分所绘制的ROC曲线下面积,但正态性Z检验示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说明虽然血清CHE所绘制的ROC曲线下面积大,但并不能说明血清CHE对HBV-ACLF患者预后的预测能力大于MELD评分的预测能力。结论1.血清CHE水平、MELD评分可能均为影响HBV-ACLF患者的预后因素。2.血清CHE越低,MELD评分越高,HBV-ACLF患者预后越差,其对早、中期HBV-ACLF患者具有一定的预后评估价值。

陆晖,李孟英,谭可平,陈婵,沈扬林,甘琼萍[4](2017)在《不同真菌感染对肝衰竭患者病情及预后影响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不同真菌感染对肝衰竭患者病情及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感染科近5年内收治的80例肝衰竭患者的完整临床资料。分析不同真菌感染对患者病情及转归的影响。观察患者真菌数量、种类及构成情况、患者真菌感染部位及构成情况及不同类型真菌感染患者的治疗与转归情况。结果 (1)80例患者中共分离出真菌80株,其中白色假丝酵母菌占52.50%(42/80)(该菌占比最大),热带假丝酵母菌占10.00%(8/80),光滑假丝酵母菌、克柔假丝酵母菌均占7.50%(6/80),烟曲霉菌、未分类曲霉菌均占6.25%(5/80),黄曲霉菌属占5.00%(4/80),青霉菌属、毛霉菌属均占2.50%(2/80)。(2)80株真菌中,口腔感染占43.75%(35/80),呼吸道感染占20.00%(16/80),血液感染占15.00%(12/80),肠道、泌尿道感染各占8.75%(7/80),腹腔感染占3.75%(3/80)。(3)80例患者均给予基础肝病治疗,联合伏立康唑、氟康唑、卡泊芬净、两性霉素B及伊曲康唑抗真菌治疗。80例患者中,死亡率由高到低依次为毛霉菌属100%(2/2)、曲霉菌属57.15%(8/14)、青霉菌属50.00%(1/2)、酵母菌属(白色假丝酵母菌为主)24.19%(15/62);毛霉菌属感染者病死率最高,预后最差,酵母菌感染(白色假丝酵母菌为主)者病死率最低,预后最好;4组病死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侵袭性毛霉菌感染对肝衰竭患者病情影响最严重,预后最差,酵母菌感染(白色假丝酵母菌为主)对肝衰竭患者病情影响最小。

尚晋[5](2016)在《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中乙型肝炎过继免疫和抗病毒方案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背景和目的:中国是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中度流行区,正常人群乙肝表面抗原阳性率约7.18%。广东省是乙肝感染的高度流行区,正常人群乙肝表面抗原阳性率约13.55%,居全国第二位。血液系统恶性肿瘤患者由于免疫功能低下、多次输血等原因更易感染乙型肝炎病毒,国内报道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乙肝表面抗原阳性率约6.6%-10%,显着高于欧美水平。乙肝病毒感染是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发生肝功能损害甚至肝衰竭的重要原因之一,乙肝表面抗原阳性患者在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容易发生乙肝病毒再激活,发生率约14%-50%,可引起不同程度的肝炎,重型肝炎死亡率约40%,严重影响移植患者的疗效和预后。血液病患者是免疫功能缺陷人群,隐匿性乙肝感染患者比例较高,其乙肝血清学标志为乙肝表面抗原阴性,单个或者多个抗体阳性,也可见乙肝病毒血清学标志物均阴性,这类患者肝脏细胞和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持续存在低水平的乙肝病毒复制,在化疗和移植后也可出现乙肝病毒再激活,比例约为21%-67%,如何预防隐匿性乙肝感染患者在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发生乙肝病毒再激活目前仍缺乏统一标准。此外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供者中有相当比例乙肝表面抗原阳性乙肝患者,可能通过移植感染乙肝表面抗原阴性受者,资料显示如果缺乏抗乙肝病毒预防,受者的乙肝感染率达22-55.5%。部分移植前乙肝表面抗体阳性患者在移植后可能丢失乙肝表面抗体而新发乙肝病毒感染,这些是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国际上多个慢性乙型肝炎临床实践指南均推荐对乙肝感染的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预防性抗乙肝病毒治疗,目的是降低乙肝病毒再激活和相关肝炎的发生率。拉米夫定(lamivudine,LAM)是首个应用于临床的核苷类药物,在慢性乙型肝炎治疗中能有效抑制乙肝病毒复制,改善患者肝脏功能,减少肝硬化和肝癌发生率,拉米夫定也最先用于预防化疗和造血干细胞移植后乙肝病毒再激活,临床研究显示可以降低约70%乙肝病毒再激活率,但亦在长期临床应用中暴露出较严重的耐药和停药后复发问题。恩替卡韦(entecavir,ETV)是新一代核苷(酸)类抗乙肝病毒药物,在慢性乙肝患者的治疗中显示出比拉米夫定更强的抗病毒活性和改善肝功能的能力,且耐药发生率低,目前临床上恩替卡韦预防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乙肝病毒再激活的疗效和安全性的报道较少,更缺乏与拉米夫定的对比研究。核苷类抗乙肝病毒药物在临床应用中暴露出耐药性、依从性差、不能清除乙肝病毒、停药后易复发、长期治疗经济负担重等问题。一些研究者尝试对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接种乙肝疫苗以预防移植后乙肝感染,但存在无应答或者低应答,预防作用有限等缺点。有研究者使用乙肝表面抗原刺激的树突状细胞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成功诱导HBeAg/HBeAb血清学转换和乙肝病毒DNA转阴,提示细胞过继免疫可以治疗乙型肝炎,近年来在肾脏、心脏、胰腺、肝脏等实体器官移植中也相继报道乙肝过继免疫现象,但上述细胞过继免疫疗法和实体器官移植中的乙肝过继免疫均不能清除受者的乙肝表面抗原,提示并不能彻底清除乙肝病毒感染。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是一种彻底的过继免疫重建,有可能利用供者来源的正常免疫细胞清除受者体内的乙肝病毒感染。Shouval等发现乙肝表面抗体阴性小鼠接受乙肝表面抗体阳性小鼠的骨髓移植后体内产生了保护水平的乙肝表面抗体。Ilan等回顾性研究发现12例乙肝血清标记物阴性受者接受HBsAb+/HBcAb+供者的骨髓移植后体内平均乙肝表面抗体滴度达到了 155 土33mIU/ml,在随后的前瞻性研究中发现35例移植前乙肝血清标记物阴性受者接受HBsAb性供者骨髓移植后,22例受者移植后HBsAb转为阳性。以上研究表明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中供者针对乙肝的免疫力可以通过移植过继给受者,使受者在移植后获得乙肝特异性免疫。本研究分析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乙肝血清学标志物、乙肝病毒DNA和肝脏生化指标在移植前后的变化,及其与供者乙肝血清学标志物之间的关系,分析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中乙肝过继免疫的临床特点。本研究进一步分析接受拉米夫定或恩替卡韦治疗的乙肝表面抗原阳性的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拉米夫定和恩替卡韦预防移植后乙肝病毒再激活的疗效,分析乙肝过继免疫与核苷类药物在防治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乙肝感染中的协同作用。对象和方法:1、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中乙肝过继免疫的临床特点研究: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至2015年3月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福建省立医院多中心351例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年龄大于14岁,有完整的移植术前和术后的乙肝血清学标志物,乙肝病毒DNA,肝脏生化指标随访资料,其供者有完整的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前上述检验资料。排除供者和(或)受者合并甲型肝炎、丙型肝炎、丁型肝炎、梅毒及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的患者。分析受者移植后乙肝表面抗原(HBsAg)、乙肝表面抗体(抗-HBs)、乙肝e抗原(HBeAg)、乙肝e抗体(抗-HBe)、乙肝核心抗体(抗-HBc);乙肝病毒DNA;肝脏生化指标包括丙氨酸转氨酶,天冬氨酸转氨酶,总胆红素和间接胆红素指标的变化,及其与供者乙肝血清学标志物之间的关系,分析受者移植后乙肝血清学标志物变化的相关危险因素。2、拉米夫定与恩替卡韦预防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后乙肝病毒再激活的临床研究: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至2015年3月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福建省立医院多中心234例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移植前乙肝表面抗原阳性并接受拉米夫定或恩替卡韦抗乙肝病毒治疗,有完整的移植术前和术后的乙肝血清学,乙肝病毒DNA,肝脏生化指标随访资料。排除供者和(或)受者合并甲型肝炎、丙型肝炎、丁型肝炎、梅毒及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既往使用过其他抗乙肝病毒药物如阿德福韦酯、干扰素、乙肝病毒免疫球蛋白治疗;服药依从性差的患者。拉米夫定口服100 mg/d,恩替卡韦口服0.5 mg/d。至少移植治疗前一个月开始用药,至移植治疗结束并停用免疫抑制剂6个月以上,且复查乙肝病毒DNA持续阴性和患者肝功能正常后停药。分析拉米夫定或恩替卡韦治疗的患者在移植后乙肝病毒学应答、乙肝表面抗原清除、乙肝病毒再激活、乙肝病毒再激活肝炎的临床特点,并分析乙肝病毒再激活及相关肝炎的危险因素。统计学分析:所有数据使用SPSS 16.0软件(SPSS,Chicago,IL,USA)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比较采用x2检验,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或方差分析。主要观察事件的累积发生率采用Kaplan-Meier曲线分析,组间差异比较用Log-rank检验。通过单变量和多变量Cox回归模型分析乙肝病毒再激活和相关肝炎的危险因素,多变量筛选采用逐步后退法,P>0.05作为剔除模型中不显着因子的标准。双尾P值<0.05表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中乙肝过继免疫的临床特点研究:(1)患者一般资料和分组:351例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纳入本研究,男209例、女142例,中位年龄28(14-61)岁,中位随访时间19(5-36)个月。基础疾病主要包括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120例、急性髓系白血病169例、再生障碍性贫血12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29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13例、非霍奇金恶性淋巴瘤8例。移植前286例患者处于原发病完全缓解状态,65例处于未完全缓解状态。280例接受亲缘供者移植,71例接受无关供者移植。移植方式主要为外周血干细胞移植273例、骨髓移植9例、外周血干细胞联合骨髓移植69例。入组患者根据供受者移植前乙肝血清学配对情况分为6组,分别为组1(供者 HBsAb-,受者 HBsAb-)16 例,组 2(供者 HBsAb-,受者 HBsAb+)31 例,组3(供者 HBsAb+,受者 HBsAb-)33 例,组 4(供者 HBsAb+,受者 HBsAb+)158例,组5(供者HBsAb+,受者HBsAg+)82例,组6(供者HBsAb-,受者HBsAg+)31例。(2)乙肝过继免疫对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受者获得乙肝表面抗体的影响:第3组33例HBsAb-受者接受HBsAb+供者移植后,20例(60.6%)患者HBsAb转阳,中位发生时间在移植后2(1.5-4)个月,血清HBsAb滴度105.76±17.45 mIU/ml,其余13例(39.4%)受者移植后HBsAb仍为阴性。第1组16例HBsAb-受者接受HBsAb-供者移植后无一例发生HBsAb转阳,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表明HBsAb-受者接受HBsAb+供者移植后可以发生过继免疫获得乙肝表面抗体。此后第3组HBsAb转阳的20例患者中4例HBsAb又转阴,中位发生时间在移植后9(6-12)个月,其余患者移植后HBV免疫标记未发生变化。移植后HBsAb维持阴性的33例受者,10例(30.3%)发生HBsAg转阳和乙肝病毒DNA转阳,中位发生时间在移植后14(6-23)个月。移植后获得HBsAb并维持阳性的16例患者中位随访18(12-25)个月无一例发生HBsAg转阳和乙肝病毒DNA转阳(P<0.001),表明过继免疫获得的乙肝抗体能有效预防受者移植后发生乙肝感染。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供者乙型肝炎表面抗体(阳性vs阴性)(HR=12.11,95%CI=3.23-42.37,P<0.001)是受者移植后获得乙肝表面抗体的唯一影响因素。(3)乙肝过继免疫对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受者丢失乙肝抗体的影响:第2组31例HBsAb+受者接受HBsAb-供者移植后,19例(61.3%)患者HBsAb转阴,中位发生时间在移植后12(8-16)个月,其余12例(38.7%)受者移植后中位随访19(14-30)个月仍维持HBsAb为阳性,平均HBsAb滴度50.95±10.51 mIU/ml。第4组158例HBsAb+受者接受HBsAb+供者移植后,29例(18.4%)受者移植后HBsAb转阴,中位发生时间在移植后12(8-18)个月,其余129例(81.6%)受者移植后中位随访20(9-36)个月仍维持HBsAb为阳性,平均HBsAb滴度155.33±31.3 mIU/ml。两组乙肝表面抗体丢失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表明接受HBsAb+供者移植可以发生乙肝过继免疫,减少移植前HBsAb+受者在移植后发生的抗体丢失两组移植后HBsAb丢失的48例受者,5例(10.4%)发生HBsAg转阳和HBV-DNA转阳,中位发生时间在移植后14(10-19)个月,提示发生乙肝病毒感染或者乙肝病毒再激活,移植后维持HBsAb性的141例受者中位随访20(9-36)个月无一例发生乙肝病毒感染(P<0.001),表明移植后维持乙肝表面抗体阳性的受者对乙肝感染具有较强的的免疫力。单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供者乙型肝炎表面抗体(阳性 vs 阴性)(HR=0.02,95%CI=0.01-0.68,P<0.001)、受者移植前乙肝表面抗体滴度(高 vs 低)(HR=0.04,95%CI=0.01-0.87,P<0.001)是受者移植后丢失乙肝表面抗体的影响因素。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供者乙型肝炎表面抗体(阳性 vs 阴性)(HR=0.07,95%CI=0.02-1.13,P<0.001)和受者移植前乙肝表面抗体滴度(高vs低)(HR=0.11,95%CI=0.04-1.25,P<0.001)是受者移植后丢失乙肝表面抗体的主要影响因素。(4)乙肝过继免疫对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受者发生乙肝表面抗原清除的影响:第5组中16(19.5%)例HBsAg+受者移植后HBsAg转阴,中位发生时间在移植后2.5(1.5-3)个月,16例HBsAg转阴的受者发生轻型肝炎,ALT平均值为 115.04±17.12 IU/L,HBsAb 平均滴度为 114.39±14.35 mIU/ml。进一步分析数据显示,16例HBsAg转阴受者的供者乙肝血清学标志均为HBsAb+/HBcAb+,供者乙肝血清学标志为HBsAb+/HBcAb+的23例受者中有16例(69.6%)发生HBsAg转阴,但供者为单纯HBsAb+的59例受者中无一例在移植后发生HBsAg转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第6组31例受者接受乙肝表面抗体阴性供者移植后也无一例发生HBsAg转阴。表明接受HBsAb+/HBcAb+供者移植产生的乙肝过继免疫可以清除部分HBsAg+受者的乙肝表面抗原,清除了受者的乙肝病毒感染。中位随访24(16-24)个月,发生HBsAg+清除的16例受者均维持HBsAg阴性和乙肝病毒DNA阴性,无一例发生乙肝病毒再激活。未发生HBsAg+清除的97例乙肝受者中15(15.5%)例在随访中发生了乙肝病毒再激活,中位发生时间在移植后15(4-23)个月。表明乙肝过继免疫清除受者乙肝病毒感染后可以有效预防受者移植后发生乙肝病毒再激活。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供者乙肝血清学标志是否为 HBsAb+和 HBcAb+(是 vs 否)(HR=6.75,95%CI=2.57-18.35,P<0.001)是受者移植后发生乙肝表面抗原清除的唯一影响因素。2、拉米夫定与恩替卡韦预防乙肝病毒再激活的疗效比较(1)患者一般资料和分组:234例接受拉米夫定或者恩替卡韦预防性抗乙肝病毒治疗的HBsAg 阳性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纳入本研究,拉米夫定组119例,男71例、女48例,中位年龄27(18-58)岁。基础疾病主要包括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41例、急性髓系白血病54例、再生障碍性贫血4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12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4例、非霍奇金恶性淋巴瘤4例,移植方式为外周血干细胞移植93例、骨髓移植3例、外周血干细胞联合骨髓移植23例。恩替卡韦组115例,男70例、女45例,中位年龄28(14-62)岁。基础疾病主要包括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42例、急性髓系白血病57例、再生障碍性贫血3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9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2例、非霍奇金恶性淋巴瘤2例,移植方式为外周血干细胞移植90例、骨髓移植2例、外周血干细胞联合骨髓移植23例。两组患者的基本临床资料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具有可比性。(2)病毒学应答和乙肝表面抗原清除:恩替卡韦组47例基线乙肝病毒DNA拷贝数≥105copies/ml的患者从开始抗病毒治疗到完全病毒学应答(拷贝数<105copies/ml)中位时间为2(1-4)个月,拉米夫定组48例基线乙肝病毒DNA拷贝数≥105copieS/ml患者中位治疗时间为3(2-4)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8)。拉米夫定组16例(13.4%)受者和恩替卡韦组14例(12.2%)发生乙肝表面抗原转阴,中位发生时间在移植后2.5(1.5-3)个月,两组HBsAg清除率和发生时间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均>0.05),发生乙肝表面抗原转阴的受者的供者乙肝血清学标志均为HBsAb+/HBcAb+,移植后HBsAg转阴的30例患者中位随访24(16-24)个月均维持HBsAg阴性和乙肝病毒DNA阴性,无一例发生乙肝病毒再激活。(3)乙肝病毒再激活:移植后中位随访24(4-24)个月,拉米夫定组28例(23.5%)患者发生乙肝病毒再激活,恩替卡韦组2例(1.7%)患者发生乙肝病毒再激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拉米夫定组发生乙肝病毒再激活的中位时间为17(3-23)个月,恩替卡韦组为18(18-21)个月。拉米夫定组28例乙肝病毒再激活患者中23例(82.1%)和恩替卡韦组2例乙肝病毒再激活患者中1例(50.0%)基线乙肝病毒DNA≥105copies/ml。拉米夫定组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6、12、24个月乙肝病毒再激活的累积发生率为3.0%、7.0%、24.0%;恩替卡韦组为0%、0%、2.0%(P<0.001)。拉米夫定组28例和恩替卡韦组2例乙肝病毒再激活患者均进行了乙肝病毒耐药基因突变检测,拉米夫定组25例(21.0%)患者和恩替卡韦组1例(1.0%)患者检出乙肝病毒耐药基因突变。通过检测抗乙肝病毒治疗前冷冻的血清样品,拉米夫定组5例(4.2%)患者检出原发性耐药突变。(4)乙肝病毒再激活肝炎:拉米夫定组发生乙肝病毒再激活的28例患者中18例(64.3%)发生不同程度肝炎,包括13例(46.5%)轻中型肝炎和5例(17.9%)重型肝炎,轻中型肝炎的中位发生时间为移植后19(7-23)个月,重型肝炎中位发生时间为移植后5(3-9)个月(P<0.05)。恩替卡韦组2例乙肝病毒再激活患者中1例在移植后18个月发生轻型乙肝再激活肝炎。拉米夫定组在移植后6、12、24个月乙肝病毒再激活肝炎的累积发生率为3.0%、7.0%、15.0%;恩替卡韦组为0%、0%、1%(P<0.001)。拉米夫定组在移植后6、12、24个月发生重型乙肝再激活肝炎的累积发生率为3.0%、3.0%、4.0%;恩替卡韦组为0%、0%、0%(P<0.001)。拉米夫定组5例发生重型乙肝再激活肝炎患者中4例(80%)死于重型肝炎继发的多器官功能衰竭(multiple organ failure,M0F),13例轻中型乙肝再激活肝炎患者经更换恩替卡韦lmg/d治疗后肝功能恢复正常,乙肝病毒DNA转阴。恩替卡韦组1例轻型乙肝再激活肝炎经保肝支持等治疗后恢复。(5)乙肝病毒再激活及相关肝炎的危险因素分析: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对可能影响乙肝病毒再激活和相关肝炎的因素进行单变量和多变量回归分析,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抗乙肝病毒药物选择(HR=16.91,95%CI=8.25-52.23,P<0.001)和受者基线乙肝病毒 DNA 高低(HR=4.30,95%CI=2.23-11.58,P<0.001)是乙肝病毒再激活的主要影响因素。而抗乙肝病毒药物选择(HR=6.40,95%CI=3.25-14.12,P<0.001)是乙肝病毒再激活肝炎的主要影响因素。拉米夫定组和恩替卡韦组发生率大于5%的药物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ADR)有疲劳、腹痛、腹泻、头晕,两种药物的常见不良反应比例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无3-4级药物相关的血液毒性和肾毒性。结论:1.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中存在乙肝过继免疫现象,与实体器官移植不同,是一种彻底的乙肝过继免疫重建。乙肝过继免疫可以将供者对乙肝病毒的正常免疫力通过造血干细胞移植过继给受者,使移植前缺乏乙肝表面抗体的受者在移植后获得抗体,对预防隐匿性乙肝病毒感染再激活有重要意义2.乙肝过继免疫还能减少移植前有乙肝表面抗体的受者在移植后丢失抗体,有效预防受者移植后发生乙肝病毒感染和再激活。3.更重要的是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的乙肝过继免疫能清除部分乙肝患者的乙肝表面抗原,并与核苷类抗乙肝病毒药物发挥协同作用,持久维持乙肝表面抗原阴性和乙肝病毒DNA阴性,有效预防了乙肝病毒再激活并能减少乙肝相关远期并发症的发生,意味着治愈了乙肝病毒感染。4.恩替卡韦能显着降低乙肝患者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乙肝病毒再激活率和重症肝炎发生率,疗效优于拉米夫定,恩替卡韦还显示出更强的抗病毒活性和更低的耐药发生率。恩替卡韦和拉米夫定能与乙肝过继免疫发挥协同作用,持久维持乙肝表面抗原阴性和乙肝病毒DNA阴性,但两种药物对清除乙肝表面抗原的作用并无差异,这一过程中乙肝过继免疫可能发挥更重要的作用。5.我们的研究结果提示,利用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中的乙肝过继免疫联合核苷类抗乙肝病毒药物预防和治疗移植患者的乙肝病毒感染是非常有应用前景的新方法。

刘树人,罗显荣,张雁,陈汉先,李灼亮[6](2011)在《肝功能衰竭患者医院感染的临床特点分析》文中提出目的探讨肝功能衰竭患者医院感染的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37例肝功能衰竭患者医院感染率、常见感染部位和常见菌株及其构成,感染与肝功能的关系及其对预后的影响。结果 137例肝功能衰竭患者发生医院内感染79例,感染率57.7%;常见感染部位依次为腹腔(22.9%)、胆管系统(22.3%)和胃肠道(17.5%);常见致病菌为大肠埃希氏菌(23.8%)、肺炎克雷伯菌(16.7%)、洋葱伯克霍尔德菌(11.9%);感染者较非感染者血清总胆红素高、凝血酶原活动度低,病死率高(P<0.05)。结论肝功能衰竭患者医院感染率高,以腹腔和大肠埃希氏菌感染多见,与肝功能有关并影响其预后。

陈国琪[7](2009)在《《中华传染病杂志》2009年第27卷主题词索引》文中提出说明:①主题词索引按汉语拼音字母顺序排列;②冠有阿拉伯数字、西文字母、西文姓氏的主题词,按其后汉字的拼音排序,如汉字相同,按数字、英文字母、希文字母顺序先后排列;③缩略词及未译出的原文英文字母顺序排在各(字母)部之后;④文题、作者后括号内数字为期号,最后为起页。

石贵福[8](2009)在《重型肝炎继发医院感染120例临床治疗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分析重型病毒性肝炎患者医院感染的部位、病原及预后。探讨有效的预防和控制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81例重型肝炎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比分析感染与未感染的病死率。结果:本组281例重型病毒性肝炎患者有120例发生医院感染,总感染率为42.7%。其中急性重肝4例,感染率21.1%(4/19),亚急性重肝39例,感染率38.2%(39/102),慢性重肝77例,感染率48.1%(77/160)。腹腔感染占首位,占40.3%,依次是胃肠道、口腔、下呼吸道。120例发生医院感染的患者中,死亡61例,病死率为50.8%。而未发生医院感染的161例患者中,死亡40例,病死率为24.8%。结论:有效的预防和积极的治疗医院感染,对于提高肝炎治愈率、降低死亡率有重要的意义。

李谦,袁桂玉,唐克诚,刘国旺,王瑞[9](2007)在《慢性重型肝炎预后因素分析及预后模型建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影响慢性重型肝炎预后的临床及化验室指标,并建立预后模型。方法:回顾性分析 213例慢性重型肝炎,记录确诊24小时内临床及化验室检查结果,并记录3个月时患者死亡或存活。结果: 本组患者病死率47.42%,死亡组与存活组比较,年龄、肝硬化基础、感染、肝性脑病程度、TBil、CHO、 CHE、BUN、Cr、Na、WBC、AFP、INR、PT 均存在明显差异。而 ALT、AST、ALB、HGB 无明显差异。通过 logistic 回归分析建立回归模型 Logit(P)=1.573×Age+1.338×HE-1.608×CHO+0.011×Cr-0.109×Na+ 1.298×INR+11.057,与 MELD 评分相比,该模型预后判断价值更大。结论:单因素分析慢性重型肝炎预后存在偏差,应采用多因素综合分析,经过回归分析所构建的模型对慢性重型肝炎的预后判断有重要的意 义

沈佳聪,李小鹏,程晓宇,车媛梅,雷弯,周观林,张伦理[10](2022)在《不同HBeAg状态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停用核苷(酸)类似物后肝炎复发致慢加急性肝衰竭的病情转归差异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HBeAg阳性与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停用核苷(酸)类似物(NUC)抗病毒治疗后肝炎复发致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HBV-ACLF)的临床病情转归的差异及可能的原因。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8年12月于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108例停用NUC后致HBV-ACLF的CHB患者。根据HBeAg状态分为HBeAg阳性组(n=57)和HBeAg阴性组(n=51),分析比较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临床表现、体征和入院时TBil、DBil、ALT、AST、PT、活化部分PT(APTT)、PT/INR、HBV DNA定量检测结果,以及并发症(肝性脑病、肝肾综合征、自发性腹膜炎等)情况、HBV-ACLF病情转归差异。同时,选取48例持续NUC抗病毒治疗>2年且HBV DNA<20 IU/mL的CHB患者,收集并检测其血清HBV pgRNA水平,探讨影响停药时不同HBeAg状态患者HBV-ACLF预后差异的可能原因。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Kruskal-Wallis H检验。计数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在108例停药复发HBV-ACLF患者中,HBeAg阳性组好转率49.1%,HBeAg阴性组好转率74.5%。HBeAg阴性组的好转率高于HBeAg阳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811,P=0.006)。HBeAg阳性组入院时HBV DNA水平明显高于HBeAg阴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138,P=0.002)。在48例长期NUC抗病毒治疗达到病毒学应答的CHB患者中,HBeAg阳性组HBV pgRNA载量明显高于HBeAg阴性组(H=2.814,P=0.049)。结论 HBeAg阴性CHB患者停用NUC抗病毒治疗后肝炎复发致HBV-ACLF的病情好转率高于HBeAg阳性患者。基线HBV pgRNA水平差异可能与不同HBeAg状态HBV-ACLF的病情转归存在差异有关。

二、医院内感染对重型肝炎预后影响的回顾性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医院内感染对重型肝炎预后影响的回顾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乙型病毒性肝炎的感染对淋巴瘤的发病、治疗和预后关系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
第一章 引言
第二章 资料和方法
第三章 结果
第四章 讨论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2)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合并HBV感染的临床特点及预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第2章 资料与方法
    2.1 一般资料
    2.2 标准
    2.3 研究方法
    2.4 统计学分析
第3章 结果
    3.1 MM有无合并HBV感染患者的临床特点
    3.2 HBV感染对MM患者肝功能、治疗方案、疗效、EFS的影响
        3.2.1 HBV感染对MM患者肝功能的影响
        3.2.2 HBV感染对MM患者治疗方案的影响
        3.2.3 HBV感染对MM患者疗效的影响
        3.2.4 HBV感染对MM患者EFS的影响
    3.3 MM合并HBV感染患者中HBsAg阳性和阴性的肝损害情况
    3.4 MM合并HBV感染患者中HBsAg阳性和阴性的HBV再激活情况
    3.5 MM合并HBV感染患者中HBsAg阳性和阴性的治疗方案比较
    3.6 MM合并HBV感染患者中HBsAg阳性和阴性的治疗效果比较
    3.7 治疗前后MM患者的HBV感染率比较
    3.8 影响MM患者EFS的因素
    3.9 MM患者的预后分析
第4章 讨论
    4.1 MM合并HBV感染患者的一般情况分析
    4.2 HBV感染对MM患者治疗前后肝功能的影响
    4.3 化疗药物对MM患者HBV感染情况的影响
    4.4 MM患者HBV再激活的发生及预防
    4.5 MM患者的预后及预后因素分析
第5章 小结与不足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多发性骨髓瘤与HBV感染的相关性
    参考文献

(3)血清胆碱酯酶联合MELD评分对早、中期乙肝相关性慢加急性肝衰竭预后评估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前言
材料及方法
    1.研究对象
        1.1 纳入标准
        1.1.1 早、中期慢乙肝基础乙肝相关性慢加急性肝衰竭组
        1.1.2 慢性乙型肝炎组
        1.1.3 健康对照组
        1.2 排除标准
    2.研究方法
        2.1 临床资料收集
        2.2 研究内容
        2.3 统计学分析
结果
    3.1 HBV-ACLF组与CHB组一般资料及临床资料比较
    3.2 HBV-ACLF组、CHB组及体健组的CHE结果比较
    3.3 HBV-ACLF患者血清CHE与 MELD评分之间关系
    3.4 HBV-ACLF患者中好转组与恶化组之间各指标比较
    3.5 影响HBV-ACLF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
    3.6 CHE、MELD评分对HBV-ACLF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开题、中期及学位论文答辩委员组成

(4)不同真菌感染对肝衰竭患者病情及预后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资料和方法
    一、一般资料
    二、病例选取标准
        (一)纳入标准
        (二)排除标准
    三、治疗方法
    四、观察指标
    五、统计学处理
结果
    一、患者真菌数量、种类及构成情况
    二、患者真菌感染部位及构成情况
    三、不同类型真菌感染患者的治疗与转归情况
讨论

(5)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中乙型肝炎过继免疫和抗病毒方案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研究背景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中乙肝过继免疫的临床特点研究
    研究对象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章 拉米夫定与恩替卡韦预防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后乙肝病毒再激活的疗效对比研究
    对象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缩略词简表
博士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6)肝功能衰竭患者医院感染的临床特点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2.1 临床资料采集
        1.2.2 实验室检查
    1.3 统计学处理
2 结 果
    2.1 肝功能衰竭患者医院感染率
    2.2 肝功能衰竭患者感染部位
    2.3 肝功能衰竭患者医院感染病原菌情况
    2.4 肝功能衰竭患者医院感染与肝功能及预后的关系
3 讨 论

(10)不同HBeAg状态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停用核苷(酸)类似物后肝炎复发致慢加急性肝衰竭的病情转归差异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2.1 观察指标
        1.2.2 病情转归评估标准
        1.2.3 HBV前基因组RNA(HBV pgRNA)检测
    1.3 伦理学审查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一般资料
    2.2 病毒学、生化学指标
    2.3 HBeAg状态和HBeAg、抗-HBe及抗-HBc水平与病情转归的关系
    2.4 长期NUC治疗后HBeAg阳性/阴性组患者HBV pgRNA水平
3 讨论

四、医院内感染对重型肝炎预后影响的回顾性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乙型病毒性肝炎的感染对淋巴瘤的发病、治疗和预后关系的临床研究[D]. 封晓. 延安大学, 2021(09)
  • [2]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合并HBV感染的临床特点及预后分析[D]. 廖红. 南昌大学, 2021(01)
  • [3]血清胆碱酯酶联合MELD评分对早、中期乙肝相关性慢加急性肝衰竭预后评估价值[D]. 周红燕. 宁夏医科大学, 2020(08)
  • [4]不同真菌感染对肝衰竭患者病情及预后影响的研究[J]. 陆晖,李孟英,谭可平,陈婵,沈扬林,甘琼萍. 肝脏, 2017(04)
  • [5]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中乙型肝炎过继免疫和抗病毒方案临床研究[D]. 尚晋. 南方医科大学, 2016(04)
  • [6]肝功能衰竭患者医院感染的临床特点分析[J]. 刘树人,罗显荣,张雁,陈汉先,李灼亮. 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 2011(11)
  • [7]《中华传染病杂志》2009年第27卷主题词索引[J]. 陈国琪. 中华传染病杂志, 2009(12)
  • [8]重型肝炎继发医院感染120例临床治疗分析[J]. 石贵福. 中国医药导刊, 2009(05)
  • [9]慢性重型肝炎预后因素分析及预后模型建立[A]. 李谦,袁桂玉,唐克诚,刘国旺,王瑞. 第三届全国重型肝病及人工肝血液净化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 2007
  • [10]不同HBeAg状态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停用核苷(酸)类似物后肝炎复发致慢加急性肝衰竭的病情转归差异分析[J]. 沈佳聪,李小鹏,程晓宇,车媛梅,雷弯,周观林,张伦理. 临床肝胆病杂志, 2022

标签:;  ;  ;  ;  ;  

医院感染对重症肝炎预后影响的回顾性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