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药治疗崩漏4例

针药治疗崩漏4例

一、针药并治崩漏4例(论文文献综述)

杨东霞,吴慢莉,申儒霞,霍玉霞,王宁,景佳欣,李红梅[1](2021)在《奇穴“断红”治疗崩漏的研究概况》文中提出崩漏是一种妇科常见病,亦是疑难急症,正如徐春甫所言"妇女崩漏,最为大病",在治疗上应本着"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基本原则。断红穴是止崩漏下血之要穴,有着急则治标的功效,是近代医家发现治疗崩漏的经验要穴。该研究以断红穴为核心,综合近年来断红穴治疗妇科崩漏疾病的文献,从针刺、艾灸、针药结合等方面对断红穴治疗崩漏进行详细综述,最后指出其目前不足之处以及今后的研究方向。

朱延祯[2](2021)在《针药联合治疗风热型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与常规周围性面瘫临床治疗方案(针刺加西药)比较,基于本人导师辨治组穴及组方思想,观察针刺结合徐氏牵正方加味治疗风热型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方法:纳入60例符合研究标准风热型周围性面瘫的患者。由计算机生成随机数字法,将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对照组(n=30):采用针刺联合常规西药治疗。穴位选取患侧阳白、颊车、四白、颧髎、地仓、翳风、太阳、牵正、合谷、外关、关冲穴;西药给予泼尼松片,服用30mg/d,连服7天;第8-11天,服用20mg/d;第12-14天服用10mg/d,共服用14天;甲钴胺片口服,每次0.5 mg,每日3次,共服用20天;阿昔洛韦,口服200mg/d,每日服用5次,共10天。试验组(n=30)采用针刺联合徐氏牵正方加味。穴位选取徐氏面瘫经验穴组:阳白、颧髎、四白、下关、迎香、翳风、牵正、地仓、颊车、水沟、承浆、攒竹、鱼腰、丝竹空、合谷、足三里、太冲穴,徐氏牵正散加味,重用板蓝根、金银花,具体中药组成:板蓝根30g金银花20g、白附子10g、全蝎5g、僵蚕10g、蜈蚣2条、白术10g、当归10g、白芍10g、白芷10g、红花5g、生或炙甘草6g、防风10g,每日1剂。每剂自行回家使用非铁锅煎煮,共获得药液为100 ml,分别于早餐和晚餐后休息15min服用,每次50 ml。两组患者于门诊共计治疗20天后,测量POORTMANN评分、面部残疾指数的躯体功能和社会功能评分、H-B面神经功能评级的变化以及临床疗效。数据统计采用SPSS25.0统计分析软件。结果:1.将试验组和对照组的一般资料,如性别、病程、年龄等进行比较,并在治疗前比较两组的H-B面神经功能评级,均由统计学分析后得出P>0.05,两组间均无显着差异,具有可比性。2.将两组进行组内比较,试验组与治疗前对比,经过20天的门诊治疗后,H-B面神经功能评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FDIP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FDI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简易PORTMANN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与治疗前对比,治疗20天后H-B面神经功能评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FDIP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FDI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简易PORTMANN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两组间比较,治疗20天后,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20天后,试验组总有效率94%,共计治愈者12例,显效者11例,有效者5例,无效者2例,愈显率达77%。对照组总有效率93%,共计治愈者4例,显效者14例,有效者9例,无效者3例,愈显率达60%。因此采用针刺联合徐氏牵正方加味的试验组与针刺联合常规西药的对照组疗效具有明显差异,试验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1.针刺联合徐氏牵正方加味和针刺联合西药都能改善风热型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症状,与针刺联合西药相比,针刺联合徐氏牵正方加味的疗效更佳显着。2.针刺联合徐氏牵正方加味的疗法有助于风热型周围性面瘫患者面神经功能的恢复,减轻患者心理负担,提高临床治愈率,愈显率高,副作用小,是风热型周围性面瘫的优选治疗方案。

黄林如[3](2020)在《“冲气上逆,瘀血阻络”新病机理论指导下针药联合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痛经的临床观察》文中认为目的:本课题通过观察“冲气上逆,瘀血阻络”新病机理论指导下针药联合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痛经的临床疗效,以期为罹患子宫内膜异位症痛经患者寻求一种更为有效、安全的治疗方法,在临床上得到推广。方法:采用单盲、对照、随机的研究方法进行临床研究,将符合标准的56例气滞血瘀型子宫内膜异位症痛经患者随机分成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8例。试验组在“冲气上逆,瘀血阻络”新病机理论指导下拟方、选穴,采用平冲降逆化瘀通络方加针刺穴位治疗。经前1周至行经期:治疗以行气活血,化瘀通络为治疗大法,予以平冲降逆化瘀通络方,配合针刺穴位治疗:关元穴、气海穴、双侧太冲穴、双侧三阴交穴、双侧地机穴、双侧照海穴等十个穴位。经后期及经间期则根据患者当前症状,予以平冲降逆化瘀通络方为基础方随症加减治疗。对照组采用平冲降逆化瘀通络方加安慰针治疗,经前1周至行经期予以平冲降逆化瘀通络方配合安慰针,安慰针取背部的10个非穴位:第六胸椎棘突下旁开5寸(双侧)、第七胸椎棘突下旁开5寸(双侧)、第八胸椎棘突下旁开5寸(双侧)、第九胸椎棘突下旁开5寸(双侧)、第十胸椎棘突下旁开5寸(双侧)。经后期及经间期治疗同试验组。两组皆连续治疗3个月经周期。观察治疗前后的VAS视觉模拟评分情况、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健康相关生活质量量表(EHP-5)评分情况、患者血清CA125水平,以及治疗后患者对于病情改善整体印象量表(PGIC)的评分情况。并于治疗结束后第3个月经周期随访患者疼痛情况,以观察患者的远期疗效。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VAS视觉模拟评分均有下降,两组治疗均有一定疗效,但是试验组下降幅度更大,疗效更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两组治疗后VAS评分与随访VAS评分,试验组的远期疗效优于对照组,统计学结果有明显差异(P<0.05)。患者生存质量主要是通过患者治疗前后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健康相关生活质量量表(EHP-5)评分情况来进行评估,统计学分析比较显示两组患者治疗后EHP-5各条目评分均有不同程度下降,两组治疗均能改善患者生存质量,但是试验组各条目评分下降更明显,改善患者生存质量效果更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血清CA125均有不同程度下降,两组治疗皆能降低患者血清CA125水平,且试验组疗效优于对照组,统计学结果有明显差异(P<0.05)。患者满意度主要是通过患者对于病情改善得整体印象量表(PGIC)的评分情况来进行评估,结果显示,试验组总改善率为92.59%,对照组总改善率为85.19%,试验组患者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冲气上逆,瘀血阻络”新病机理论指导下针药结合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痛经,能明显缓解患者疼痛,改善患者生存质量,降低血清CA125水平,提高患者满意度,具有更好的治疗效果,在临床上值得推广。

姚慧[4](2020)在《针刺头部情感区结合少腹逐瘀汤加减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临床观察》文中指出目的:通过对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妇科门诊就诊的痛经患者观察发现,证属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患者数量最多,结合导师多年来治疗原发性痛经的丰富的临床经验,来探讨针刺头部情感区结合少腹逐瘀汤加减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临床疗效,并对针刺头部情感区结合少腹逐瘀汤加减的治疗效果进行综合评价,其目的是给予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患者新的治疗思路和方法。方法:研究的所有对象均来自于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2019.03-2019.12于妇科门诊就诊的符合要求的痛经患者,共50例,将这50例患者随机分为针药组、中药组,各25例,对针药组25例患者给予针刺头部情感区结合少腹逐瘀汤加减的方法进行治疗,对中药组25例患者给予口服少腹逐瘀汤加减的方法进行治疗。在针药组和中药组分别治疗了3个疗程以后,通过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VAS(视觉模拟评分法)评分、中医证候量表评分、Cox痛经症状量表评分来判断患者各临床症状改善的情况,从而评判针刺头部情感区结合少腹逐瘀汤加减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临床疗效是否可观、与口服少腹逐瘀汤加减治疗疗效比较是否具有明显差异。结果:1.针药组、中药组分别经3个疗程治疗后,针药组的VAS评分与中药组的VAS评分经SPSS23.0统计学检验得出,P<0.05,有统计学意义,两组在改善患者的痛经程度上具有明显差异,证明针药组在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疗效方面明显优于中药组。2.针药组、中药组分别经3个疗程治疗后,针药组的中医证候量表评分与中药组的中医证候量表评分经SPSS23.0统计学分析得出,P<0.05,有统计学意义,两组在改善患者的中医证候上具有明显差异,证明针药组在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疗效方面明显优于中药组。3.针药组、中药组分别经3个疗程治疗后,针药组的Cox痛经症状量表评分与中药组的Cox痛经症状量表评分经SPSS23.0统计学分析得出,P<0.05,有统计学意义,两组在改善患者的中医相关证候上具有明显差异,证明针药组在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疗效方面明显优于中药组。结论:1.针刺头部情感区结合少腹逐瘀汤或单独口服少腹逐瘀汤均可以有效治疗原发性痛经,且针刺头部情感区结合少腹逐瘀汤加减治疗效果更佳。2.针刺头部情感区结合少腹逐瘀汤加减的治疗方法能够明显改善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痛经程度和各相关的中医临床症状,为临床上遭受痛经折磨的女性患者们开辟了新的治疗思路和方案。

梁淑冰(Leong Sok Peng)[5](2020)在《阴三针隔姜灸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指出目的:原发性痛经(PD)又称为功能性痛经,是一种子宫痉挛性疼痛的疾病,患者是痛经不伴有盆腔器质性病变,多发生于月经初潮后的2-3年,青春期少女或未婚、未育的女性患者。本课题研究是以中医针灸治疗痛经为目的,在临床上隔姜灸加体针和单纯针刺的治疗效果进行比较。痛经是现代女士常苦恼的症状之一,随社会环境的发展与改变,现代人饮食不节,缺乏运动,身体机能的需求不足以应付,发生多样性的病理变化,为生活和工作中带来困扰和不便。通过观察比较阴三针隔姜灸结合体针与常规针刺两种治疗方法对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临床疗效差异,为临床治疗寒凝血瘀型的原发性痛经提供优化治疗方案,同时为阴三针为主治疗原发性痛经提供客观性的临床依据,使针刺治疗原发性痛经用穴更科学和规范。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针灸科门诊及病房,以及妇科门诊及妇科病房接受治疗的患者,结合本次研究的诊断标准、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严格筛选患者60例,采用简单随机分配方法,按照随机分配原则以1:1的比例随机分为阴三针隔姜灸结合体针为治疗组30例和常规针刺对照组30例。治疗组为阴三针隔姜灸为主,再配合体针,对照组为单纯常规针刺。治疗组及对照组均月经前三天开始治疗一次,连续治疗3个月经周期为一个疗程,治疗共一个疗程。在治疗前与治疗后均采用VAS评分及痛经症状积分对两组患者进行评分,再采用spss23.0进行统计学分析,而得出结果。结果:1.治疗前阴三针隔姜灸结合体针治疗组和常规针刺对照组基线资料(年龄、病程、疼痛程度、痛经症状积分以及VAS评分量表分值)经统计学分析,结果显示,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P>0.05)。2.两组VAS评分的治疗前后差值比较以及两组痛经症状积分差值比较,均为P<0.05,说明治疗组阴三针隔姜灸结合体针治疗原发性痛经的寒凝血瘀型的效果比对照组的常规针刺更好。3.治疗三个疗程后,对比阴三针隔姜灸结合体针的治疗组与常规针刺的对照组总临床上的治疗效果。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96.67%,治疗组一共有30例患者,其中治疗痊愈的有2例患者,显着效果的有2例患者,有治疗效果的有25例患者,没有效果的有1例患者;而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76.67%,对照组也一共有30例患者,其中治疗痊愈的有0例患者,显着效果的有2例患者,有治疗效果的有21例患者,没有效果的有7例患者;总体数据分析可以得知,对比常规针刺治疗寒凝血瘀型的原发性痛经的阴三针隔姜灸结合体针优势明显;可在临床上加以推广。结论:阴三针隔姜灸结合体针疗法与常规针刺疗法均可有效改善寒凝血瘀型的原发性痛经的患者;但阴三针隔姜灸结合体针的治疗组疗效优于单纯常规针刺对照组;副作用较少,操作简单方便,在临床上非常值得推广。

张小颖[6](2020)在《《金匮要略》眩晕证治研究》文中提出目的:通过对《金匮要略》和后世医家有关眩晕论述文献进行梳理,归纳总结《金匮要略》中仲景诊治眩晕学术思想及对后世医家辨治眩晕的影响作用,以继承和发扬张仲景对于眩晕的诊疗特色,为临床诊治眩晕提供理论指导。方法:运用文献学研究法对《金匮要略》(人民卫生出版社,2017版)及记载眩晕理论相关书籍、文献进行研究,并运用统计分析法对《金匮要略》中治疗眩晕药物进行频次统计;运用理论研究法,归纳、总结仲景诊治眩晕学术思想,并对于眩晕研究具有自身特色医家的医论、医话进行分析和归纳,提炼各医家对仲景诊治眩晕学术思想之继承及自身理论特色。结果:1.《金匮要略》眩晕病因复杂,可分虚、实,虚者为肾虚、肺虚、气血亏虚、阳虚、阴虚,实者多指痰饮、水气、湿热、风邪。病机为本虚标实,虚者为肾阳不足、肾精亏虚、肺气虚寒、气血亏虚、肝肾不足,实者为风邪外袭、痰饮内停、水气上逆、湿热上犯。虚、实可单独为患,亦可虚实夹杂为患。2.《金匮要略》中眩晕治疗原则有辨证论治;治病求本、调和阴阳;标本兼治、补虚与祛邪并施;注重顾护脾胃。治疗方法有利水法(温阳利水、健脾利水、化气利水、渗湿利水、清热利水)、和法、温补法、平冲降逆法、和胃降逆法、汗法。3.运用统计分析法对《金匮要略》中治疗眩晕药物分析得出,使用频次前五位药物依次为甘草、茯苓、桂枝、白术、生姜;对药物“功效”分析得出,使用频次前三位为补虚药、解表药、利水渗湿药;对药物“四气”分析得出,以温性药最为常用,其后依次为平性、寒性、热性、凉性药物;对药物“五味”分析得出,甘味药应用最多,其后依次为辛味、苦味、淡味、酸味、咸味药。4.《金匮要略》中治疗眩晕经方有苓桂术甘汤、小柴胡汤、五苓散、小半夏加茯苓汤、甘草干姜汤、桂枝加龙骨牡蛎汤、术附汤、苓桂五味甘草汤、茵陈蒿汤等15首,对后世医家治疗眩晕遣方用药具有指导意义。如严用和将小柴胡汤化裁成柴胡散,治疗肝气热盛所致目眩;张景岳将小半夏加茯苓汤化裁成茯苓半夏汤、六味茯苓汤、茯苓丸治疗痰饮眩晕;杨仁斋将术附汤化裁成芎术除眩汤,治疗寒湿所致头重眩晕等。5.后世医家论治眩晕虽各具特色,但多受《金匮要略》中仲景诊治眩晕学术思想的影响:隋唐时期医家,多宗《金匮要略》从痰饮、湿热、外邪乘虚、风邪论治眩晕,提出“痰热风动致眩”观点;认为外伤可作为眩晕病因;治疗时增加了导引术、中药熏洗、针刺等方法。宋金元时期医家,继承《金匮要略》从虚、痰饮、湿热、风邪、外邪乘虚论治眩晕,提出“七情致眩”“瘀血致眩”“无痰不作眩”以及区分体质辨眩晕。明清时期医家,继承《金匮要略》从虚、痰饮、湿热、风邪、外邪乘虚论治眩晕,提出了“无虚不作眩”;规范了眩晕的证型分类;对眩晕给予了明确的定义,将眩晕与郁冒进行了明确鉴别。现代医家多继承《金匮要略》眩晕所论,重视“风”“痰”“虚”在眩晕发病中的重要作用,认为眩晕病因多样,病机复杂,临证多从风、火、痰、瘀、虚、郁角度进行理解与实践。结论:1.《金匮要略》眩晕病因复杂,可分虚、实,虚者为肾虚、肺虚、气血亏虚、阳虚、阴虚,实者多指痰饮、水气、湿热、风邪。病机为本虚标实,虚、实可单独为患,亦可虚实夹杂为患。2.《金匮要略》眩晕治疗原则为辨证论治;治病求本、调和阴阳;标本兼治补虚与祛邪并施;注重顾护脾胃。治疗方法有利水法、温补法、平冲降逆法、和胃降逆法、汗法、和法。3.《金匮要略》中治疗眩晕药物,使用频次较高为甘草、茯苓、桂枝、白术、生姜;以补虚药、解表药、利水渗湿药较为常用;药性以温性药为首,药味以甘味应用最多;《金匮要略》中用于治疗眩晕的方剂为后世医家治疗眩晕奠定了方剂学基础。4.《金匮要略》中仲景诊治眩晕学术思想对后世医家论治眩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后世医家论治眩晕时,对《金匮要略》中仲景诊治眩晕学术思想多有继承,同时对《金匮要略》眩晕证治理论未论及之处给予补充,并扩大了《金匮要略》治疗眩晕方剂的治疗范围。

刘惜墨[7](2020)在《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探讨陈莹教授治疗崩漏的学术思想及用药规律》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陈莹教授认为崩漏以气虚为本,血瘀为标,治疗崩漏出血期宜先活血化瘀,再益气固冲止血,血止期宜澄源复旧,调经固本。本项研究使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对导师陈莹教授治疗崩漏的临床医案数据进行收集、归纳、整理和数据挖掘,突破以往传统而单一的主观分析,结合成熟的计算机技术,探索和挖掘其用药及组方的显性及隐性规律,得出科学、真实、准确的数据,为导师的学术思想提供了客观有力的数据支撑。材料与方法:本文整理、阐述、归纳并总结了陈莹教授治疗崩漏的学术思想、用药规律及诊疗经验。共收集陈莹教授所诊治的于2016年1月至2020年1月就诊于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妇科门诊,符合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的102名具有临床疗效的患者及其306例医案进行规范化整理,使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录入医案并建立陈莹教授治疗崩漏的临床医案数据库,使用平台的一般统计法、文本挖掘、关联规则对目标医案进行挖掘计算。结果:1.一般情况:本病好发于育龄期女性(21岁-45岁),共59人(58%);102名崩漏患者中74人(73%)发病前患有其他月经病;46人(45%)患有其他疾病,其中多囊相关疾病22人(48%),占比最多;子宫内膜厚度多集中在0.61-1.2cm,共75人(73%)。2.症状舌脉:症状中出现频次最高前6位有:“血中夹有血块”91频次、“腰骶酸痛”82频次,“乏力”54频次,“失眠”51频次,“痛经”43频次,“经前乳房胀痛”40频次;23条舌象263频次中,“胖大舌”、“齿痕舌”共12条(67%),舌色“暗”、伴有“瘀点”、“瘀斑”合计12条(35%);252条脉象以“沉”、“细”、“弦”脉为主,“沉细”脉频数为121(48%),“弦细”脉频数为77(30%)。3.证型:102例患者8种证型:气虚血瘀证37次(36%),肾虚血瘀证16次(16%),阳虚血瘀证15次(15%),血瘀证9次(9%),脾肾两虚证8次(8%),脾虚证8次(8%)肾虚证6次(6%),血热证3次(3%)。4.药物四气五味归经:四气总频次5876,温性药频次2667(45%),平性药频次1636(28%),寒性药频次1343(23%),凉性药频次229(4%),热性药频次1(约为0%);五味总频次为9672,甘味药频次2818(29%),苦味药频次2812(28%),辛味药频次1820(19%),涩味药频次1040(11%),酸味药频次759(8%),咸味药频次423(5%);归经总频次为13605,其中频次最高的三经为:肝经频次4359(32%)、脾经频次2179(16%)、肾经频次1974(14%)。5.高频核心药物:出血期21种(炙甘草、海螵蛸、白术、白芍、藕节、龙骨、柴胡、牡蛎、山茱萸、茜草、黄芪、熟地黄、川芎、当归、鸡冠花、桃仁、枳壳、赤芍、牛膝、桔梗、红花);血止期13种(白术、炙甘草、茯苓、川芎、鸡血藤、香附、菟丝子、覆盆子、陈皮、苍术、姜半夏、杜仲、黄芪)。结论:1.陈莹教授认为崩漏以气虚为本,血瘀为标;临床常以虚实夹杂证多见,其中气虚血瘀证最多;出血期治疗先活血化瘀,再益气固冲止血,血止期从肝脾肾论治,兼顾化瘀,澄源复旧,调经固本。2.本研究得出育龄期女性是本病的高发人群,102例崩漏患者中73%发病前患有其他月经病;45%的人患有其他疾病,其中多囊相关疾病占48%,提示卵巢多囊性相关疾病是导致崩漏发生的主要原因之一。3.对患者症状、舌脉分析可知临床崩漏患者多表现为脾气虚、肾虚及血瘀,肝郁多以兼证形式存在。4.对患者证型分析可知气虚血瘀证为崩漏最常见证型(36%),全部证型中有67%以虚实夹杂证出现,且多以脾虚、肾虚、气虚、阳虚为本(88%),血瘀为标(75%有血瘀)。5.对药物的分析得出:四气多为温性药(28%)、平性药(28%)、寒性药(23%);五味多为甘味药(29%)、苦味药(28%)、辛味药(19%),归经主要为肝(32%)、脾(16%)、肾(14%)三脏。6.对高频药物与中药组方规则分析可得出:出血期核心药物可分为活血化瘀药和健脾益气固冲药,血止期多为补脾益肾活血调经之品。

郭亚楠[8](2020)在《补肾疏肝法对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高雄激素血症的影响研究》文中指出目的1系统评价补肾疏肝法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高雄激素血症的有效性及安全性,为多囊卵巢综合征高雄激素血症的临床治疗提供有效证据。2通过观察补肾疏肝法对肾虚肝郁型多囊卵巢综合征高雄激素血症患者中医症候、临床体征(多毛、痤疮、BMI)、超声积分以及实验室检查(T、E2、LH、FSH、LH/FSH、FPG、FINS)等指标的影响,探讨补肾疏肝法治疗肾虚肝郁型多囊卵巢综合征高雄激素血症的临床疗效。方法1检索知网、维普、万方、PubMed等各个数据库自建库以来到2020年1月有关补肾疏肝法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高雄激素血症的临床随机对照实验,该过程由两位研究员单独完成,将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进行方法学评价,并用Revman5.3软件对纳入文献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或描述性分析。2采用自身前后对照的方法,收集辨证为肾虚肝郁型多囊卵巢综合征高雄激素血症患者35例,(共37例,失访1例,正在治疗1例),应用补肾疏肝法治疗3个月。对患者多毛、痤疮、超声、中医症候等采取量表评分法,比较治疗前后中医症候评分;比较患者治疗前后多毛、痤疮、BMI等临床体征评分;比较治疗前后超声评分;比较治疗前后患者T、E2、LH、FSH、LH/FSH、FPG、FINS等实验室指标的水平;观察患者中医症候疗效及综合疗效。结果1 补肾疏肝法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高雄激素的有效性分析中,一共检索到32篇文献,经过筛选,最终纳入4篇文献,共有216例病例。统计结果分析提示,补肾疏肝中药干预组临床总有效率(OR=2.45,95%CI=1.20-4.99,P=0.01)、血清性激素E2(MD=8.73,95%CI=3.15-14.30,P=0.002)均明显高于西药干预组;补肾疏肝中药干预组血清性激素 LH/FSH(MD=-0.36,95%CI=-0.62--0.09,P=0.008)、卵巢体积积分(MD=-0.54,95%CI=-0.85--0.23,P=0.0006)、痤疮积分(MD=-0.21,95%CI(-0.39,-0.02),P=0.03)、BMI 值(MD=1.04,95%CI=0.13-1.94,P=0.03)均明显低于西药干预组;补肾疏肝中药干预组中医症候较西药干预组有明显改善(MD=-2.49,95%CI=-3.84--1.14,P=0.0003);血清性激素T、LH、FSH、血清INS水平补肾疏肝中药干预组与西药组无明显差异。2补肾疏肝法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高雄激素血症的临床研究(1)性激素水平:补肾疏肝法可以降低患者血清性激素T、LH、LH/FSH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升高血清性激素E2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性激素FSH水平较前略微上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FPG、FINS:补肾疏肝法可以降低患者FINS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FPG水平较前略有下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多毛、痤疮、BMI:补肾疏肝法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痤疮症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多毛症状及BMI值较前略有改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超声积分:经补肾疏肝法治疗后,患者超声积分较前略有下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中医症候积分:补肾疏肝法可以明显降低患者中医症候积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6)中医症候疗效、综合疗效:补肾疏肝法治疗肾虚肝郁型多囊卵巢综合征高雄激素血症的中医症候总有效率为91.43%,综合疗效总有效率为88.57%,疗效显着。结论1 Meta分析结果显示,补肾疏肝中药较西药可以有效改善多囊卵巢综合征高雄激素血症患者的临床症状,降低中医症候积分,提高临床治疗的总有效率。但是由于所纳入文献数量少、质量偏低,缺少有力证据,研究结果需要在高质量、大样本的RCT中进一步验证。2临床研究结果显示,补肾疏肝法可以明显改善肾虚肝郁型多囊卵巢综合征高雄激素血症患者体内血清性激素T、LH、E2、LH/FSH水平,但对血清性激素FSH水平作用不明显,此外,还可以降低患者FINS水平、改善痤疮、降低中医症候积分,临床总有效率较高,效果明确,为临床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高雄激素血症提供了有效的中医治疗方法与思路。

李青霖(Lee Ching Lam Jessica)[9](2019)在《近20年中医活血化瘀法治疗子宫肌瘤的临床文献研究》文中提出目的:通过对中医药治疗子宫肌瘤的临床研究文献进行收集,在挖掘近20年中医治疗子宫肌瘤文献研究的过程中发现,自2013年开始出现以中医活血化瘀法为观察组研究文献,选出符合纳入标准的随机对照临床研究文献进行中医活血化瘀法Meta分析,并以中医活血化瘀法、单用中药内服方为中药治疗子宫肌瘤的用药规律作研究,进行统计学频数分析、聚类分析,以期望能探索出新的临床治疗和处方用药思路。方法:通过电子检索有关中医药治疗子宫肌瘤的文献进行整理,收录符合纳入标准的随机对照临床研究文献,利用统计软件Revman 5.3进行中医活血化瘀法治疗子宫肌瘤文献进行Meta分析;使用EXCEL建立方药数据库整理,SPSS 26.0软件进行统计学频数分析、聚类分析,总结及归纳出中医药治疗子宫肌瘤的用药规律。通过电子检索有关中医药治疗子宫肌瘤的文献进行整理,收录符合纳入标准的随机对照临床研究文献,利用统计软件Revman 5.3进行中医活血化瘀法治疗子宫肌瘤文献进行Meta分析;使用EXCEL建立方药数据库整理,SPSS 26.0软件进行统计学频数分析、聚类分析,总结及归纳出中医药治疗子宫肌瘤的用药规律。1.Meta分析:系统评价用方法学评价主要采用Cochrane协作网推荐的偏倚风险评价工具进行纳入随机对照临床研究文献质量评价文献;对中医活血化瘀法治疗子宫肌瘤的随机对照临床研究文献中的纳入与排除标准、疗效判定标准、随机法、样本含量、盲法的运用、治疗方法、统计学方法、随访、退出与失访等内容进行描述性分析。纳入中医活血化瘀法治疗子宫肌瘤随机对照临床研究文献进行Meta分析,应用Cochrane协作网提供的统计软件Revman 5.3对所收集的数据进行分析,评价中医活血化瘀法治疗子宫肌瘤的疗效。2.中医药的频数及聚类分析:检索1998-2018年中医活血化瘀法、单纯中药内服药物,治疗子宫肌瘤文献。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进行统计学分析,主要利用Excel软件及SPSS 26.0统计软件,建立数据库,进行用药规律的频数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1.Meta分析:检索1998-2018年期间有关子宫肌瘤的临床研究文献,共检索出1,032篇,经文献质量评价,本研究纳入30篇文献均为C级文献,总体文献质量偏低。纳入30篇中医活血化瘀法治疗子宫肌瘤的临床研究文献进行Meta分析。(1)中医活血化瘀法(包括单用中医活血化瘀法、中医活血化瘀法联合米非司酮)对米非司酮对照研究中,总有效率、子宫体积缩小、雌二醇(E2)、卵泡刺激素(FSH)水平降低方面均优于米非司酮疗法(P<0.01)。不良反应差异在米非司酮疗法大于中医活血化瘀法。肌瘤体积的缩小、孕酮(P)、黄体生成素(LH)水平降低在中医活血化瘀法对米非司酮疗法的差异性并无统计学上意义。中医活血化瘀法总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0.23,95%,CI(0.17,0.29),P<0.00001],中医活血化瘀法的总有效率优于米非司酮疗法(P<0.01)。子宫体积缩小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58.60,95%,CI(-67.22,-49.97),P<0.00001],中医活血化瘀法的子宫体积缩小优于米非司酮疗法(P<0.01)。雌二醇(E2)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49.70,95%,CI(-52.86,-46.55),P<0.00001],雌二醇(E2)水平降低在中医活血化瘀法优于米非司酮疗法(P<0.01)。卵泡刺激素(FSH)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2.15,95%,CI(-2.65,-1.66),P<0.00001],卵泡刺激素(FSH)水平降低在中医活血化瘀法优于米非司酮疗法(P<0.01)。不良反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2.38,95%,CI(1.59,3.56),P<0.0001],不良反应差异在米非司酮疗法大于中医活血化瘀法。(2)单用中医活血化瘀法对米非司酮对照研究中,总有效率、子宫体积的缩小、雌二醇(E2)、卵泡刺激素(FSH)水平降低方面均优于米非司酮疗法(P<0.01);不良反应差异在米非司酮疗法大于中医活血化瘀法。肌瘤体积的缩小、孕酮(P)、黄体生成素(LH)水平降低、月经量减少在中医活血化瘀法对米非司酮疗法的差异性并无统计学上意义。单用中医活血化瘀法(观察组)对米非司酮(对照组)总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0.21,95%,CI(0.16,0.28),P<0.00001],总有效率在单用中医活血化瘀法优于米非司酮疗法(P<0.01)。子宫体积缩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59.04,95%,CI(-68.11,-49.98),P<0.00001],中医活血化瘀法的子宫体积缩小优于米非司酮疗法(P<0.01)。雌二醇(E2)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50.05,95%,CI(-53.26,-46.84),P<0.00001],P<0.00001],雌二醇(E2)水平降低在单用中医活血化瘀法优于米非司酮疗法(P<0.01)。卵泡刺激素(FSH)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2.15,95%,CI(-2.68,-1.61),P<0.00001],卵泡刺激素(FSH)水平降低在中医活血化瘀法优于米非司酮疗法(P<0.01)。不良反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2.21,95%,CI(1.41,3.47),P=0.0006],不良反应差异在米非司酮疗法大于中医活血化瘀法(P<0.01)。2.频次分析:(1)中医活血化瘀法常用的药物种类频次依次是理气药(21.75%)、活血化瘀药(21.28%)、清热药(17.97%)、利水渗湿药(14.89%)、补虚药(14.89%)。常用的药物频次依次是赤芍(8.75%)、丹皮(8.51%)、桂枝(8.27%)、桃仁(8.27%)、茯苓(8.27%)、当归(8.04%)、香附(7.57%)、枳壳(7.09%)、乌药(7.09%)、薏苡仁(6.62%)。(2)单纯内服中药方常用的药物种类频次依次是活血化瘀药(27.17%)、补虚药(19.29%)、清热药(16.00%)、理气药(9.42%)、利水渗湿药(6.40%)。常用的药物频次依次是桃仁(4.77%)、赤芍(4.43%)、获苓(4.28%)、桂枝(4.12%)、丹皮(4.00%)、莪术(3.94%)、三棱(3.69%)、当归(3.69%)、香附(2.58%)、黄芪(2.34%)。虫类药在175味药物占6味,占所有药物3.43%,使用频次79味次,占全部用药频次达2.43%。按出现频数计算,依次是水蛭、±鳖虫、地龙、僵蚕、蜈蚣、虻虫。消食药占5味,是所有药物的2.86%,使用频次48味次,占全部用药频次达1.48%。按出现频数计算,依次是鸡内金、山楂、谷芽、莱菔子、神曲。3.聚类分析结果:C1:莪术、三棱C2:乌药、鸡血藤、薏苡仁、枳壳、香附、红花C3:穿山甲、水蛭、牛膝、海藻、昆布、鳖甲、丹参、夏枯草、牡蛎、甘草、川芎、白术、党参、黄芪C4:当归C5:茯苓、桂枝、丹皮、桃仁、赤芍结论:本文的研究运用统计学Meta分析、频次分析、聚类分析等方法,对子宫肌瘤的用药规律做了系统整理研究以及比较中西药的有效率,综合起来,本文的研究成果及结论如下:1.中医活血化瘀法治疗子宫肌瘤的Meta分析中医活血化瘀法(包括单用中医活血化疲法、中医活血化瘀法联合米非司酮)对米非司酮对照研究中,总有效率、子宫体积的缩小、雌二醇(E2)、卵泡刺激素(FSH)水平降低方面均优于米非司酮疗法(P<0.01);不良反应差异在米非司酮疗法大于中医活血化瘀法。肌瘤体积的缩小、孕酮(P)、黄体生成素(LH)水平降低、月经量减少在中医活血化瘀法对米非司酮疗法的差异性并无统计学上意义。Meta分析结果显示中医活血化瘀法对米非司酮对照研究在不同方面有优势,中医活血化瘀法适用于治疗气滞血瘀型子宫肌瘤。西药米非司酮疗法的不良反应明显大于中医活血化瘀法(P<0.01),其疗效不确定且易复发,容易诱发闭经。随着中医活血化瘀法治疗子宫肌瘤研究日渐增加,为未来单纯中药治疗子宫肌瘤临床研究进一步观察。中医活血化瘀法治疗子宫肌瘤是有一定成效,但临床随机对照试验的方法学质量低,存在较高的偏倚风险;以后在临床随机对照试验中应严谨地遵循循证医学相关原则,严格把握控制质量,并需要进行多中心、大样本的临床研究中医药治疗子宫肌瘤的疗效和优势,为中医药物疗法的临床推广应用提供循证医学的证据。2.中医药治疗子宫肌瘤的用药规律通过频次分析、聚类分析结果显示中医活血化瘀法及单纯内服中药方的药物包含首五味药赤芍、丹皮、桂枝、桃仁、茯苓,提示治疗子宫肌瘤主要以桂枝茯苓丸作基础方;治法治则以活血化瘀法、补益肝肾脾、滋养阴血疗法、益气扶正法;治疗子宫肌瘤不同阶段使用的中药剂型。虫类药药性猛、起效速、疗效佳,适用于子宫肌瘤重症。应用虫类药时宜辨证论治,严格掌握剂量,中病即止。配伍消食药助消食化积,防止药物伤脾,护脾胃以免进一步损伤正气。本文的创新性:在挖掘近20年中医治疗子宫肌瘤文献研究的过程中发现,自2013年开始出现以中医活血化瘀法为观察组研究文献,2013年至2018年40篇文献研究共选出30篇符合纳入标准的随机对照临床研究文献进行Meta分析,并以38篇单用中医活血化瘀法为中药治疗子宫肌瘤的用药规律作为研究。随着未来中医活血化瘀法治疗子宫肌瘤随机对照临床研究文献增加,为单纯中药治疗或中西药结合治疗子宫肌瘤临床进一步研究。本文的不足与展望:关于用药规律的研究局限于单纯内服中药方,未有全面包括中西药结合治疗、针灸法治疗、针灸结合中药等的文献研究,希望将来能更深层地挖掘中医治疗子宫肌瘤的用药,通过研究获取更有价值的临床用药规律。由于个人时间与能力所限,未能有系统全面地评价子宫肌瘤的文献,希望以后能再加以补充深入研究。

潘蕙[10](2019)在《针刺断红穴配合补气止血汤治疗围绝经期崩漏(脾虚型)出血期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目的:本课题选取临床治疗效果的角度,评价针刺断红穴配合补气止血汤治疗围绝经期崩漏(脾虚型)出血期的临床疗效,以期更好的应用于临床治疗。研究方法:本课题选择符合纳入标准的围绝经期崩漏(脾虚型)出血期的门诊患者,共纳入符合标准的研究对象51人(年龄45-55岁),采用针刺断红穴配合补气止血汤治疗该病。连续治疗10天。主要观察指标包括患者治疗后近期止血情况、中医证状改善情况。收集临床数据,运用Spss23.0进行统计学分析。研究结果:1.针刺断红穴配合补气止血汤治疗围绝经期崩漏(脾虚型)出血期的止血疗效总有效率为82.4%。2.治疗后中医证候疗效总有效率88.2%,达到较高的有效率,并且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1.针刺断红穴配合口服补气止血汤能有效治疗围绝经期脾虚型崩漏出血期的患者,能有效止血并显着改善其临床症状及相关脾虚型中医证候。2.针刺断红穴配合补气止血汤治疗围绝经期脾虚型崩漏出血期的患者,无明显不良反应,是安全有效的综合治疗方法,适合临床应用。

二、针药并治崩漏4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针药并治崩漏4例(论文提纲范文)

(1)奇穴“断红”治疗崩漏的研究概况(论文提纲范文)

崩漏的病因病机
经外奇穴——断红穴
治疗方法
    1 单纯针刺疗法
    2 针药结合疗法
    3 针刺结合艾灸疗法
    4 艾灸配合药物疗法
    5 按摩配合药物疗法
小结与展望

(2)针药联合治疗风热型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注释表
引言
文献回顾
1.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病例排除标准
    1.5 剔除标准
    1.6 脱落标准
    1.7 脱落处理
    1.8 脱落率控制
2.研究方法
    2.1 分组方法
    2.2 治疗方法
    2.3 注意事项
    2.4 观察周期
    2.5 观测指标
    2.6 疗效判定标准
    2.7 统计方法
3 研究结果
    3.1 病例完成情况
    3.2 基线资料
    3.3 病情资料分析
    3.4 疗效判断
    3.5 结论
4 讨论
    4.1 选题依据
    4.2 组穴、组方思想
    4.3 针药结合治疗周围性面瘫机理
    4.4 研究结果分析
    4.5 量表选择依据
    4.6 同类研究进展
    4.7 研究的不足与今后的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介

(3)“冲气上逆,瘀血阻络”新病机理论指导下针药联合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痛经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引言
历史回顾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病例选择标准
        1.4 研究方法
        1.5 观测指标
        1.6 统计方法
        1.7 不良事件
        1.8 技术路线图
    2 研究结果
        2.1 一般资料
        2.2 治疗结果
    3 脱落率及安全性分析
讨论
    1 对“冲气上逆,瘀血阻络”新病机理论的认识
        1.1 “冲气上逆,瘀血阻络”与子宫内膜异位症痛经的关系
        1.2 导致冲气上逆的原因
        1.3 气滞血瘀型子宫内膜异位症痛经的治法
    2 方药分析
    3 选穴分析
    4 疗效分析
    5 不足与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

(4)针刺头部情感区结合少腹逐瘀汤加减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综述
    1.祖国医学对原发性痛经的研究进展
        1.1 祖国医学对原发性痛经病名的认识
        1.2 祖国医学对原发性痛经病因病机的认识
        1.3 近年来祖国医学对原发性痛经的中医治疗进展
    2.原发性痛经的西医研究进展
        2.1 西医对原发性痛经发病机制的认识
        2.2 原发性痛经的临床表现
        2.3 西医对原发性痛经的治疗方法
    3.治疗原发性痛经存在的问题和展望
临床研究
    1.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病例选择标准
        1.4 研究方法
        1.5 统计分析方法
数据分析
讨论
    1.立题依据
    2.针刺头部情感区治疗原发性痛经的研究介绍
        2.1 针刺治疗原发性痛经的优点
        2.2 头部情感区的研究介绍
    3.少腹逐瘀汤的研究介绍
        3.1 少腹逐瘀汤的来源
        3.2 少腹逐瘀汤的配伍
        3.3 少腹逐瘀汤治疗原发性痛经的依据
    4.针刺头部情感区结合少腹逐瘀汤加减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临床疗效分析
        4.1 针药组与中药组患者年龄统计
        4.2 针药组与中药组VAS评分比较
        4.3 针药组与中药组中医证候量表评分比较
        4.4 针药组与中药组Cox痛经量表(平均强度)评分比较
        4.5 针药组与中药组Cox痛经症状量表评分(总发作时间)比较
        4.6 针药组与中药组中医证候疗效评价
        4.7 针药组与中药组总体临床疗效评价
    5.问题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个人简历

(5)阴三针隔姜灸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现代医学对痛经的研究现状
        1.1.1 现代医学对痛经的定义及分类
        1.1.2 现代医学对原发性痛经的诊断
        1.1.3 现代医学对原发性痛经发病因素的认识
        1.1.4 现代医学对原发性痛经发病机制的认识
        1.1.5 现代医学对原发性痛经的治疗
    1.2 祖国医学对痛经的研究现状
        1.2.1 祖国医学对痛经病因病机的认识
        1.2.2 祖国医学对痛经与经络脏腑的关系
        1.2.3 祖国医学对对痛经的辨证论治
        1.2.4 祖国医学对痛经治疗的认识
第二章 临床研究
    2.1 研究目的
    2.2 临床资料
        2.2.1 研究对象
        2.2.2 诊断标准
        2.2.3 纳入标准
        2.2.4 排除标准
        2.2.5 脱落与剔除标准
    2.3 研究方法
        2.3.1 病例分组及实验方法
        2.3.2 样本含量估算
        2.3.3 治疗方法
        2.3.4 不良事件处理
    2.4 观察方法
        2.4.1 一般资料收集
        2.4.2 评分指标
        2.4.3 统计分析与数据处理
第三章 结果
    3.1 基线数据分析
        3.1.1 两组年龄差异
        3.1.2 两组病程差异
        3.1.3 两组痛经疼痛程度比较
    3.2 两组VAS评分比较
        3.2.1 两组治疗前VAS评分分值比较
        3.2.2 治疗组治疗前后VAS评分分值比较
        3.2.3 对照组治疗前后VAS评分分值比较
        3.2.4 两组治疗前后两组VAS评分的差值比较
    3.3 两组痛经症状积分比较
        3.3.1 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前的痛经积分分值比较
        3.3.2 治疗组治疗前后的痛经积分分值比较
        3.3.3. 对照组治疗前后的痛经积分分值比较
        3.3.4 两组治疗前后的痛经症状积分的差值比较
    3.4 总疗效对比
    3.5 研究结果的说明
        3.5.1 治疗前两组基线资料的比较
        3.5.2 治疗后两组疗效指标的比较
        3.5.3 治疗后两组总疗效的比较
第四章 讨论
    4.1 研究结论分析
    4.2 研究方法的选择依据
        4.2.1 针刺疗法的源流
        4.2.2 治疗组选穴与手法操作的依据
        4.2.3 艾灸的起源与发展
        4.2.4 艾灸的作用
        4.2.5 艾灸的功效
        4.2.6 艾灸施灸的分类
        4.2.7 常规针刺组的选穴依据
    4.3 不足与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附件

(6)《金匮要略》眩晕证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眩晕的概述
    1 眩晕的概念
    2 眩晕的范围
    3 眩晕病名探究
第二部分 《金匮要略》对眩晕的研究
    1 《金匮要略》辨治眩晕
        1.1 虚证眩晕
        1.1.1 肾阳不足证
        1.1.2 肾精亏虚证
        1.1.3 肺气虚寒证
        1.2 实证眩晕
        1.2.1 痰饮内停证
        1.2.2 水气上逆证
        1.2.3 湿热上犯证
        1.3 虚实夹杂证眩晕
        1.3.1 肝肾不足,风湿上犯证
        1.3.2 阴虚阳厥,外感寒邪证
    2 《金匮要略》治疗眩晕用药应用分析
    3 《金匮要略》辨治眩晕小结
        3.1 眩晕病因病机
        3.1.1 因虚致眩
        3.1.2 痰饮致眩
        3.1.3 水气致眩
        3.1.4 湿热致眩
        3.1.5 风邪致眩
        3.1.6 外邪乘虚致眩
        3.2 眩晕治疗原则
        3.2.1 辨证论治
        3.2.2 治病求本,调和阴阳
        3.2.3 标本兼治,补虚与祛邪并施
        3.2.4 注重顾护脾胃
        3.3 眩晕治疗方法
        3.3.1 利水法
        3.3.2 和法
        3.3.3 温补法
        3.3.4 平冲降逆法
        3.3.5 和胃降逆法
        3.3.6 汗法
第三部分 《金匮要略》对后世医家论治眩晕的影响
    1 《金匮要略》对隋唐时期医家论治眩晕的影响
        1.1 医家举隅
        1.1.1 巢元方
        1.1.2 孙思邈
        1.2 小结
    2 《金匮要略》对宋金元时期医家论治眩晕的影响
        2.1 医家举隅
        2.1.1 严用和
        2.1.2 杨士瀛
        2.1.3 张从正
        2.1.4 朱丹溪
        2.2 小结
    3 《金匮要略》对明清时期医家论治眩晕的影响
        3.1 医家举隅
        3.1.1 周之干
        3.1.2 龚廷贤
        3.1.3 张介宾
        3.1.4 秦昌遇
        3.1.5 汪文绮
        3.1.6 李用粹
        3.2 小结
    4 《金匮要略》对现代医家论治眩晕的影响
        4.1 眩晕的现代理论研究
        4.1.1 眩晕应辨外感、内伤
        4.1.2 眩晕病因以痰湿多见
        4.1.3 眩晕多从虚辨证论治
        4.1.4 眩晕病机复杂,难守一法
        4.2 《金匮要略》中治疗眩晕方剂的临床应用
        4.2.1 苓桂术甘汤
        4.2.2 五苓散
        4.2.3 甘草干姜汤
        4.2.4 小柴胡汤
        4.2.5 桂枝加龙骨牡蛎汤
        4.2.6 茵陈蒿汤
        4.3 《金匮要略》方治疗眩晕的临床运用
        4.4 小结
    5 《金匮要略》对后世医家论治眩晕的影响总结
总结与展望
    1 研究结论
    2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金匮要略》辨治眩晕研究概要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7)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探讨陈莹教授治疗崩漏的学术思想及用药规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研究资料与研究方法
研究结果
讨论
    1.陈莹教授对于崩漏的认识与治疗特点
    2.崩漏患者一般情况分析
    3.崩漏症状舌脉分析
    4.崩漏患者证型分析
    5.药物四气五味归经分析
    6.药物频次与中药组方规律分析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附图
综述 崩漏的古今文献研究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致谢

(8)补肾疏肝法对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高雄激素血症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综述一 多囊卵巢综合征高雄激素血症的西医研究进展
        1 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体内雄激素的来源
        2 多囊卵巢综合征高雄激素血症的发病因素
        3 多囊卵巢综合征高雄激素血症的治疗
        4 展望
        5 参考文献
    综述二 多囊卵巢综合征高雄激素血症的中医研究进展
        1 多囊卵巢综合征的源流
        2 多囊卵巢综合征高雄激素血症主要的病因病机
        3 多囊卵巢综合征高雄激素血症的中医治疗
        4 展望
        5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补肾疏肝法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高雄激素血症的有效性分析
    1 研究资料
    2 文献检索
    3 文献筛选与提取
    4 质量评价
    5 统计分析方法
    6 结果
    7 讨论
第三部分 补肾疏肝法对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高雄激素血症影响的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2 治疗方法
    3 临床数据采集
    4 观察指标
    5 疗效判定标准
    6 统计分析
    7 结果
    8 安全性评价及不良反应
    9 讨论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9)近20年中医活血化瘀法治疗子宫肌瘤的临床文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第一节 西医研究概况
        一、西医学病因
        二、西医学诊断标准
        三、西医学治疗现状
    第二节 中医研究概况
        一、中医学病因
        二、中医学病机
        三、证型
        四、中医诊断标准
        五、中医学治疗现状
第二章 中医活血化瘀法治疗子宫肌瘤的系统评价与meta分析
    一、制定检索策略
    二、文献检索
    三、献纳入排除标准
    四、文献质量评价标准方法
    五、Meta分析方法
    六、评价结果
    七、中医活血化瘀法Meta分析
第三章 中医药治疗子宫肌瘤的用药规律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方法
    三、文献检索
    四、文献纳入排除标准
    五、统计分析与结果
第四章 讨论
    一、中医活血化瘀法Meta分析
    二、中医药治疗子宫肌瘤的用药规律
第五章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统计学审核证明

(10)针刺断红穴配合补气止血汤治疗围绝经期崩漏(脾虚型)出血期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文献综述
    一.祖国医学对崩漏的认识及治疗
        1.病名
        2.病因病机
        3.崩漏的中医治疗
    二.西医对围绝经期无排卵型功血的认识和研究现状
        1.西医病名
        2.无排卵型功血的病因病机
        3.现代医学对无排卵型功血的治疗
临床研究
    一、临床资料
        1.研究对象
        2.诊断标准
        3.病例纳入标准
        4.病例排除标准
        5.病例脱落标准
        6.终止试验标准
        7.临床评分标准
    二、研究方法
        1.病历筛选
        2.治疗方法
        3.观察项目
        4.疗效判定
        5.统计学
    三、研究结果
        1.实际完成病例
        2.疗效评价
        3.安全性观察
讨论
    1.立题依据
    2.针刺选穴依据
    3.补气止血汤的组成、配伍及药理作用
        3.1 补气止血汤的组成
        3.2 补气止血汤的配伍
        3.3 药理作用
    4.针药结合的治疗特点
    5.疗效分析
        5.1 临床疗效分析
        5.2 中医证候分析
    6.不足与展望
        6.1 临床观察指标不足
        6.2 观察病例不足
        6.3 失血客观评价不足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编写的着作
个人简历

四、针药并治崩漏4例(论文参考文献)

  • [1]奇穴“断红”治疗崩漏的研究概况[J]. 杨东霞,吴慢莉,申儒霞,霍玉霞,王宁,景佳欣,李红梅. 中医药临床杂志, 2021
  • [2]针药联合治疗风热型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观察[D]. 朱延祯.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21(01)
  • [3]“冲气上逆,瘀血阻络”新病机理论指导下针药联合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痛经的临床观察[D]. 黄林如.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20(05)
  • [4]针刺头部情感区结合少腹逐瘀汤加减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临床观察[D]. 姚慧.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20(01)
  • [5]阴三针隔姜灸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临床疗效观察[D]. 梁淑冰(Leong Sok Peng).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6)
  • [6]《金匮要略》眩晕证治研究[D]. 张小颖. 云南中医药大学, 2020(01)
  • [7]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探讨陈莹教授治疗崩漏的学术思想及用药规律[D]. 刘惜墨.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20(02)
  • [8]补肾疏肝法对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高雄激素血症的影响研究[D]. 郭亚楠.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9]近20年中医活血化瘀法治疗子宫肌瘤的临床文献研究[D]. 李青霖(Lee Ching Lam Jessica).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9(08)
  • [10]针刺断红穴配合补气止血汤治疗围绝经期崩漏(脾虚型)出血期的临床疗效观察[D]. 潘蕙.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19(01)

标签:;  ;  ;  ;  ;  

针药治疗崩漏4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