闭式结扎治疗支气管残端肺癌切除术39例

闭式结扎治疗支气管残端肺癌切除术39例

一、封闭结扎法处理支气管残端应用于肺癌切除39例(论文文献综述)

王晗[1](2019)在《胸腔镜手术对早期非小细胞肺癌肺及免疫功能影响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背景肺癌是临床常见恶性肿瘤,发病率和病死率均居高不下,约80%患者为非小细胞肺癌(NSCLC,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对人们生命安全已构成巨大威胁。目前,临床治疗早期非小细胞肺癌首选方法是手术治疗,传统开胸手术虽能快速清除病变肺叶,但创伤较大、并发症多,对机体免疫功能带来一定影响,预后较差,甚至还会增加肿瘤复发转移率。近年来,随着微创技术的不断发展,胸腔镜手术越来越受到学者们关注与认可,胸腔镜手术包括常规肺叶切除、亚肺叶切除(肺段切除和肺楔形切除)等方式,具有出血少、创伤轻等明显优势,临床应用高效、安全,有利于促进患者术后恢复。而术后肺功能及免疫功能的恢复情况却鲜有报道。本研究对比了胸腔镜肺段切除术、胸腔镜肺叶切除术和常规开胸肺叶切除术对早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肺功能及免疫功能的影响,现报道如下。目的探讨胸腔镜肺叶切除、肺段切除以及常规开胸肺叶切除术用于治疗早期非小细胞肺癌对患者自身肺功能以及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收集并分析本院2016年9月2019年2月诊治的215例早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不同的手术方式将215例早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分为胸腔镜肺段切除术组、胸腔镜肺叶切除术组、开胸肺叶切除术组,记录三组手术基本情况,比较三组手术前、术后第三天肺功能及免疫功能的改变。统计采用SPSS.17.0版本,应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秩和检验分析比较组间差异,用Bonferroni法进行三组之间两两比较分析三种术式对肺功能、免疫功能的影响。结果三组手术均顺利完成,无围手术期死亡患者,均顺利出院。三组患者术前基本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比三组术中的出血量及手术时间,组间差异显着(P<0.05),在术后第三天,对比三组患者的肺功能(FEV1、FVC和MVV)及免疫功能(CD3+、CD4+、CD4+/CD8+以及NK细胞水平),组间差异显着,结果显示:胸腔镜肺段切除术组的出血量、手术时间、肺功能及免疫功能降低程度均低于胸腔镜肺叶切除术组,而胸腔镜肺叶切除术组则优于常规开胸肺叶切除术组(P<0.05)。结论胸腔镜肺段切除术对患者术后肺功能及免疫功能的影响最小,更有利于术后患者的恢复。

彭俊[2](2015)在《胸腔镜肺叶切除技术临床体系建立及其对细胞因子影响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探索胸腔镜肺叶切除术的技术方法,研究全电视胸腔镜肺叶切除术手术临床应用的可行性、安全性和有效性。比较传统开胸(OT)和胸腔镜手术(VATS)台疗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围手术期血液因子的影响。2013年10月-2015年8月在我院实行全电视胸腔镜下(VATS)及传统肺叶切除术(OT)的肺部疾病患者共为146例,施行全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73例,传统肺叶切除术73例。以胸部3个微小切口完成胸腔镜肺叶切除术,建立流程、技术方法,对比两组临床指标,并评价全胸腔镜组手术的优劣。48例确诊为非小细胞肺癌早期患者,随机分为两组,OT组22例,VATS组26例,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患者术前、术后4小时、术后第1、2、3和7天血液中炎症因子IL-6、IL-8、IL-10、IL-1 β、IL12P70和TNF-alpha的浓度,同时采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检测患者术前、术后第1、3和7天血液中sVEGFR1和sVEGFR2的浓度。比较OT和VATS这两种不同术式对上述细胞因子浓度的影响。结果显示,2013年10月至2015年8月,拟行78例全胸腔镜肺叶切除手术(VATS),73例获得成功。传统肺叶切除术(OT)73例。两组比较在术后住院时间、并发症、中出血量、术后前3天胸引流量、胸腔闭式引流时间方面,VATS组明显优于OT组,两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在手术时间术、淋巴结清扫数、术前合并症、术后病理学等方面不显着性差异。肺癌患者围手术期IL-6、IL-8和IL-10的血清浓度明显升高,而sVEGFR1和SVEGFR2的浓度显着降低,与常规开胸术相比,VATS可显着减少机体因手术创伤应激所引起的IL-6和IL-10的生成及减少SVEGFR2浓度在术后的降幅。结论全胸腔镜肺叶切除术疗效可靠、技术可行,具备安全、微创、恢复迅速等特点,比传统手术更具优势。VATS较OT肺癌根治术对NSCLC患者机体的创伤轻、急性炎症应激反应弱,对于术后肿瘤转移、复发的影响可能较小。

张全会[3](2014)在《兔全肺切除术后支气管残端瘘模型的建立与相关指标检测》文中研究说明背景和目的支气管胸膜瘘(Bronchopleural Fistula,BPF)也称支气管残端瘘,是指肺叶或肺段切除术后,肺泡或各级支气管与胸膜腔之间交通而形成的瘘道。BPF是肺切除术后致死性并发症之一。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BPF的临床诊断及治疗方面,而国内外文献尚无对全肺切除术后BPF模型建立的报道。我们通过手术行兔全肺切除术后预置造瘘导管法建立一种稳定的全肺切除术后支气管残端瘘的动物模型。本研究旨在为今后探索BPF的发生机制、预防全肺切除术后BPF的发生、提高支气管残端瘘治愈率、探索各种BPF的治疗方法中瘘口愈合机制以及新材料、新技术应用的研究提供实验平台。材料和方法健康日本大耳白兔40只,使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实验动物分为3组,A组(左全肺切除残端缝合并造瘘管置入组)15只、B组(左全肺切除残端结扎电凝并造瘘管置入组)15只和C组(假手术组)10只。通过记录术前及术后各周动脉血气分析变化,通过胸部MSCT及支气管造影证实支气管残端瘘存在并测量瘘口数据。6周后处死实验动物行大体标本检查和胸膜及支气管残端检查。统计分析:采用SPSS17.0软件处理数据,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三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组间两两比较采用ANOVA。组内术前与术后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以P<0.05为有统计学显着差异。结果1.兔左全肺切除术技术成功率为96.7%(29/30)。术后以解剖发现BPF存在为准,试验兔BPF模型成功率为100%(29/29)。肺切除两组总体存活率为63.3%。各组术后1周肛温明显高于术前(P<0.05);A、B两组拔管后各周肛温较拔管前(术后第2周)不同程度升高(P<0.05)。A、B两组间各时期肛温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2.动脉血气变化:A组、B组两组术后1周血气分析PaO2水平术较术前明显降低(P<0.01),PaCO2水平明显提高(P<0.01)。各组术后2周动脉血气恢复到术前水平。A、B两组拔管后各周动脉血气中PaO2水平较拔管前(术后第2周)降低(P<0.05); PaCO2水平较拔管前(术后第2周)升高(P<0.05)。3.影像诊断:术后拔除自制造瘘导管后,胸部MSCT扫描和支气管造影均可诊断BPF存在。以解剖证实BPF存在为准,胸部MSCT的准确率为89.7%(26/29),支气管造影准确率为96.5%(28/29)。4.病理检查:大体解剖观察残端瘘口呈火山口样,质硬,表面附有脓性分泌物,左侧胸膜腔明显缩小,呈淡黄色,胸膜增厚。光镜检查支气管壁粘膜层可见局部坏死灶,粘膜层、粘膜下层和外膜三层可见充血水肿及炎性细胞侵润,以嗜中性白细胞为主。部分可见血管生成及新生肉芽组织。B组新生肉芽组织较A组少。胸膜炎性增生,白细胞、巨噬细胞侵润,新生毛血管增多,成纤维细胞和胶原纤维增生明显。结论兔左全肺切除预留导管造瘘法建立支气管残端瘘动物模型,具有操作过程简便、实验动物耐受性好、死亡率低等优点,该模型在形态学及病理学上与临床BPF疾病较为相似,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秦慧兵[4](2012)在《肺癌术后支气管胸膜瘘的诊断与治疗》文中研究表明背景随着工业化的发展,肺癌的发病率迅速上升,自1985年以来已经成为世界上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恶性肿瘤。肺癌患者中80%是非小细胞肺癌(NSCLC),外科手术是肺癌的主要治疗手段。然而,肺癌术后并发症经常发生。支气管胸膜瘘(bronchus-pleural fistula, BPF)是指各级支气管与胸膜腔交通形成的窦道,是肺癌术后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据文献报道其总发生率不足1%,以全肺切的发生率最高在1%-4%,全肺切除术后支气管胸膜瘘的病死率在25.0%-79.2%,是严重影响手术预后因素之一。目前对于支气管胸膜瘘的治疗方案仍有争论,尚没有形成统一固定的规则。随着外科手术技巧和经验的积累、支气管残端闭合器的应用、预防性支气管残端包埋加固、支气管胸膜瘘的发生率较前降低,但尚不能完全避免,一旦发生将产生严重的后果,显着延长住院时间和增加患者经济负担,严重者危及生命。如何有效地防治支气管胸膜瘘仍旧是胸外科学者所面临的挑战。目的总结肺癌术后支气管胸膜瘘的发生原因、临床特点、诊断、治疗现状及预防措施,从而提高肺癌的治疗水平。方法对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自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间出院的经胸外科手术治疗的肺癌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合近年文献报道,总结支气管胸膜瘘的临床特点和防治措施。结果本组患者226例,肺叶切除者168例,全肺切除者58例。其中2例术后出现呼吸衰竭死亡,围手术期死亡率是0.88%。共发生支气管胸膜瘘3例,总发生率1.33%,其中肺叶切除者168例,发生支气管胸膜瘘1例,发生率0.60%;全肺切者58例,发生支气管胸膜瘘2例,发生率为3.40%,均通过胸腔注入亚甲蓝或纤维支气管镜检查确诊,全部给予胸腔闭式引流术、抗感染、对症支持治疗,1例肺叶切除者自愈,余2例留置胸管出院,随访10-16个月,均健在。结论肺癌术后支气管胸膜瘘的发生原因发杂,尚不能完全避免,手术技巧的提高、支气管残端闭合器的应用、残端的包埋,降低了支气管胸膜瘘的发生。对于支气管胸膜瘘要保持高度警惕,做到早期诊断、及时的胸腔闭式引流和抗感染是治疗的关键。创伤更小的微创治疗是未来支气管胸膜瘘治疗的发展方向。

马国军[5](2011)在《胸腔镜辅助小切口治疗原发性肺癌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研究通过对天津市胸科医院近2年来的胸腔镜辅助小切口治疗原发性肺癌的临床观察,来探讨胸腔镜辅助小切口在原发性肺癌手术治疗中的微创性、可行性、安全性及其临床价值。方法:自2009年1月到2010年12月选取193例临床诊断为Ⅰ-ⅢA期的原发性肺癌手术患者,分为胸腔镜辅助小切口组(VAMT组)98例和传统后外侧切口组(TPI组)95例,比较2组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围手术期临床指标、术后主要并发症、术前1d和术后4h、1d、2d的血清C反应蛋白(CRP)及白细胞介素(IL)-6、IL-8浓度。结果:(1)经统计学分析,两组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性别、年龄、肺叶切除、肿瘤直径、术后随访时间、术后病理类型、术后病理分期)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数据具有可比性。(2)胸腔镜辅助小切口组与传统后外侧切口组围手术期临床指标比较如下:手术时间(150.02±29.88)min vs (151.58±27.65) min、术中出血量(200.71±95.77)ml vs (234.84±74.56) ml、切口长度(5.83±1.56) cm vs (22.8±4.67) cm、淋巴结清扫数目(18.58±7.29)枚vs(19.29±5.10)枚、术后离床时间(3.91±0.85)天vs(4.74±0.76)天、术后引流量(575.61±186.03) ml vs (656.63±207.9) ml、带管时间(4.07±1.17)天vs(4.48±1.39)天、术后住院时间(11.34±1.94)天vs(12.74±2.34)天、术后1d疼痛强度评分(4.56±1.32) vs (7.14±1.07)、术后吗啡片用量(200.10±73.99) mg vs (265.07±70.95) mg,经统计学分析,胸腔镜辅助小切口组在手术时间、淋巴结清扫数目方面与传统后外侧切口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胸腔镜辅助小切口组在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术后离床时间、术后引流量、带管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后1d疼痛强度评分、术后吗啡片用量方面较传统后外侧切口组均明显减少(P<0.05)。术后主要并发症方面(肺部并发症、心律失常、切口感染、肩关节活动障碍)胸腔镜辅助小切口组较传统后外侧切口组均明显减少(P<0.05)。(3)与术前1d比较,2组术后4h、1d、2d时点血清CRP浓度均明显升高(P<0.05),且在术后1d时点达高峰;与术前1d比较,2组术后4h、1d、2d时点血清IL-6、IL-8浓度均明显升高(P<0.05),且在术后4h时点达高峰;与传统后外侧切口组相比,胸腔镜辅助小切口组术后4h、1d、2d时点血清CRP、IL-6及IL-8浓度均明显降低(P<0.05)。结论:(1)胸腔镜辅助小切口对Ⅰ-ⅢA期原发性肺癌患者行肺切除(包括单肺叶、双肺叶、全肺、袖式切除)及系统性淋巴结清扫在技术上是可行的、安全的,关于其远期的生存率需进一步随访观察。(2)与传统后外侧切口相比,胸腔镜辅助小切口具有出血少、切口小、急性期炎性反应轻、对机体损伤小、疼痛轻、恢复快、并发症少等优点,是治疗原发性肺癌优选的术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郭伟溪[6](2011)在《全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治疗肺部疾病的临床分析》文中提出目的对比全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与传统肺叶切除术患者的相关临床指标,分析全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的临床治疗效果并总结相关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09月-2009年05月在我院实行全胸腔镜下及传统肺叶切除术的肺部疾病患者共为176例,施行全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95例,传统肺叶切除术81例。全胸腔镜组男55例,女40例,年龄21-71岁,平均(57.8±11.2)岁,其中,右肺上叶切除术26例,右肺中叶切除术8例,右肺下叶切除术21例,左肺上叶切除术17例,左肺下叶切除术23例;传统组男43例,女38例,年龄26-77岁,平均(55.3±14.7)岁,其中,右肺上叶切除术21例,右肺中叶切除术9例,右肺下叶切除术14例,左肺上叶切除术11例,左肺下叶切除术26例,两组肺癌患者均同期施行纵隔淋巴结清扫。对比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淋巴结清扫枚数、止痛药(泰勒宁)用量、术后头3天胸腔引流量、术后胸腔引流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手术费用、术后并发症、术后肿瘤转移复发等指标,并评价全胸腔镜组手术的优劣。结果两组手术均顺利完成,全腔镜组1例因淋巴结与肺动脉粘连致密,无法在镜下分离而中转开胸,手术时间(165.6±51.9)min,术中出血量(183.5±76.5)ml,淋巴结清扫数(12.0±4.2)枚,泰勒宁用量(5.8±3.6)片,术后头3天胸引流量(768.3±447.6)ml,胸腔闭式引流时间(5.6±3.8)d,术后住院时间(9.4±1.8)d,手术费用(3760.8±914.8)元;传统组手术时间(167.7±35.5)min;术中出血量(213.2±100.7)ml,淋巴结清扫数(10.2±4.5)枚,术后泰勒宁用量(8.7±5.7)片,术后头3天胸腔引流量(1006.0±393.9)ml,胸腔闭式引流时间(7.5±2.6)d;术后住院时间(12.8±2.0)d,手术费用(3035.8±676.5)元。随访4-88周,全胸腔镜组2例原发性肺癌患者分别于术后24和36周发生远处转移;传统组2例原发性肺癌患者分别于术后18和44周发生远处转移。结论两组手术对肺部疾病的治疗效果相当。全胸腔镜肺叶切除术疗效可靠、技术可行,具备安全、微创、恢复迅速等特点,比传统手术更具优势,适用于早期周围型肺癌和需要施行肺叶切除的良性肺部疾病,但需要娴熟的内镜下处理血管和清扫淋巴结等关键技术,建立良好的微创意识可有效地减少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并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徐臣炎[7](2011)在《胸腔镜肺叶切除术治疗早期肺癌的学习曲线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评估胸腔镜肺叶切除术治疗早期肺癌不同阶段的手术效果,探讨胸腔镜肺叶切除术的学习曲线。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2月到2011年2月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心胸外科由同一组医师连续完成的90例胸腔镜肺叶切除术的临床资料,按手术先后次序分为3组(A、B、C),每组30例,研究各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中转开胸率,术后并发症,胸管引流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淋巴结清扫站数和个数,分析不同阶段的手术效果。结果:三组病例年龄,性别,肿瘤大小,病理分期,既往胸部手术史,手术方式等方面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A组手术时间(253.2±58.2 min),显着长于B组(183.8±34.2 min)和C组(162.3±33.8 min),A组术中出血由(285±142.4ml)明显多于B组(154±73.2 ml)和C组(148.6±75.5 ml)( P<0.05 )。B、C两组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无统计学差异。A组2例肺动脉出血,B组1例因淋巴结粘连、钙化而中转开胸,中转开胸率由A组的6.7%降至B组的3.3%,但差异没有显着意义,三组淋巴结清扫站数和个数、术后并发症,胸管引流时间,住院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外科医师完成40例胸腔镜肺叶切除术后才能达到熟练状态,术中出血量及手术时间明显减少。

吴刚[8](2011)在《支气管结扎术的研究进展》文中提出支气管结扎术是作为一种治疗肺结核空洞的手段在1951年由Lezius提出。随后支气管结扎术被应用于支气管残端的处理以避免在肺切除术中支气管胸膜瘘和其它并发症的发生。本文主要是对支气管结扎术在现代医学中的应用进行总体概括性的研究。

郑波[9](2010)在《肺癌切除中支气管不同处理方式并发支气管胸膜瘘的对比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对肺切除术患者,应用单纯结扎法、结扎缝合法(潜行缝合式结扎+远端连续缝合法)、单纯间断全层缝合法(Sweet法)、单纯支气管闭合器闭合法和支气管闭合器闭合加Sweet法或周围活组织覆盖加强等技术处理支气管残端,通过对其闭合效果进行对比分析,从而评价不同支气管残端闭合技术的临床应用价值,以期避免或减少术后支气管胸膜瘘的发生,提高手术治疗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从2002年7月至2009年12月期间,肺癌肺切除术患者应用不同支气管残端处理方法1888例。按支气管残端的处理方法不同分为五组:A组采用单纯结扎法共348例,占18.43%;B组采用结扎缝合法共295例,占15.63%;C组采用单纯间断全层缝合法共302例,占16.00%;D组采用单纯支气管闭合器闭合法共423例,占22.40%;E组采用支气管闭合器闭合加Sweet法或周围活组织覆盖加强共520例,占27.54%。应用SPSS 16.0对A、B、C、D和E五组的支气管胸膜瘘发生情况进行X2检验,行组间比较。结果:肺切除术1888例支气管残端不同处理方式后共发生44例支气管胸膜瘘(总发生率为2.33%):其中A组发生支气管胸膜瘘共13例(占3.74%);B组发生支气管胸膜瘘共1例(占0.34%);C组发生支气管胸膜瘘共13例(占4.3%):D组发生支气管胸膜瘘共15例(占3.55%);E组发生支气管胸膜瘘共2例(占3.85%)。对A、B、C、D和E五组的支气管胸膜瘘发生情况计算出X2=24.73;P=0.000。P<0.05,存在显着差异。通过组间比较得出A组与B组、A组与C组、A组与D组、A组与E组、B组与C组、B组与D组、B组与E组、C组与D组、C组与E组、D组与E组的X2值和P值分别为X2=8.648,0.003;X2=0.136,P=0.712;X2=0.020,P=0.889;X2=13.785,P=0.000;X2=10.248,P=0.001;X2=8.205,P=0.004;X2=0.011,P=0.918;X2=0.273,P=0.601;X2=16.387,P=0.000;X2=13.170,P=0.000。其中A组与B组、A组与E组、B组与C组、B组与D组、C组与E组、D组与E组之间存在显着差异;A组与C组、A组与D组、B组与E组、C组与D组之间无明显差异。结论:虽然应用不同闭合支气管残端处理技术,仍存在手术失败,但其发生率是可以接受的。①结扎缝合法与支气管闭合器闭合加Sweet法或周围活组织覆盖加强法在处理肺癌支气管残端时,支气管胸膜瘘的发生情况基本相同;②单纯结扎法、单纯间断全层缝合法和单纯支气管闭合器闭合法在处理肺癌支气管残端时,支气管胸膜瘘的发生情况基本相同;③结扎缝合法与支气管闭合器闭合加Sweet法或周围活组织覆盖加强法在处理肺癌支气管残端时,支气管胸膜瘘的发生情况方面要优于单纯结扎法、单纯间断全层缝合法和单纯支气管闭合器闭合法。

许林[10](2007)在《自体肺移植的基础与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第一部分:猪自体肺移植模型的建立及不同灌注液对移植肺损伤的影响目的:建立猪自体肺叶移植的实验动物模型;观察不同的肺灌注方法对猪自体肺叶移植术后肺组织光镜及超微结构、氧自由基水平、气体交换能力变化的影响,为临床开展肺叶移植术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本地健康杂种猪18只,体重49.7±3.0kg,雌雄不限,随机分为对照组(A组)、常温肝素灌注组(B组)及低温EC液灌注组(C组)。各组均在全肺切除后立即行自体肺叶移植(左侧全肺切除+左肺下叶自体肺叶移植),对照组不予任何处理,常温肝素灌注组常温下予肝素液灌注供肺,低温EC液组予4℃Euro-Collins液灌注。分别于移植前、移植后0.5h、1h、2h、4h检测移植肺的肺静脉血氧分压(PvO2)、二氧化碳分压(PvCO2)、肺动态顺应性(Cdyn)、平均动脉压(mPAP),移植肺组织中的氧自由基髓过氧化物酶(MPO)活性及丙二醛(MDA)含量;移植前、移植后0.5h、1h、2h、4h取移植肺组织,观察移植肺组织的湿干重比(W/D)、光镜及电镜结构变化。结果:1、移植前,移植后0.5h、1h、2h,三组移植肺的肺静脉血PvO2、PvCO2及动态肺顺应性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随着再灌注时间的延长,三组的PvO2及Cdyn下降,而PvCO2上升;与术前相比,对照组移植后2h的PvO2差异有显着性(P<0.05),移植后4h的PvO2、PvCO2及Cdyn差异均有显着性(P<0.05);与对照组相比,常温肝素组及低温EC液灌注组移植后4h的PvO2、PvCO2及Cdyn差异有显着性(P<0.05)。2、移植前,移植后1h、2h、4h,三组移植肺的mPAP没有差异;与术前相比,对照组术后0.5h的mPAP有显着性差异(P<0.05);与对照组相比,常温肝素组及低温EC液组术后0.5h的mPAP差异有差异性(P<0.05)。3、移植前,移植后0.5h三组的肺组织中的MDA及MPO的含量没有差异(P>0.05);与术前相比,对照组术后1h的MPO有显着性差异(p>0.05),而对照组术后2h及4h、常温肝素组及低温EC液组术后4h肺组织中的MPO及MDA有非常显着差异(P<0.01);与对照组相比,常温肝素组及低温EC液组术后4h的MPO及MDA差异显着(P<0.05)。4、移植前,三组肺组织湿干重比、病理光镜评分、光镜及电镜结构均无显着差异;与术前相比,对照组术后1h,常温肝素组及低温EC液组术后2h的肺湿干重比有显着差异(P<0.05),对照组术后2h、4h,常温肝素组及低温EC液组术后4h的湿干重比有非常显着差异(P<0.01);与对照组相比,常温肝素组及低温EC液组术后4h的肺干湿重比、病理光镜评分、光镜及电镜结构有显着差异(P<0.05)。结论:1、猪自体肺叶移植在技术上是可行的,猪自体肺叶移植实验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和可重复性,是评价肺叶移植后移植肺功能及各项指标较为理想的动物模型。2、无论是常温肝素液还是低温EC液,对供肺叶的灌注均能较好地保持移植肺的组织结构,减轻肺的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移植肺的气体交换功能。3、常温肝素灌注后的供肺叶能满足自体肺叶移植的要求。第二部分:猪自体肺叶移植热缺血时限的实验研究目的:观察不同的肺热缺血时间对猪自体肺叶移植术后肺组织结构、氧自由基水平及气体交换能力变化的影响,明确肺耐受热缺血的时限,初步探讨其可能机理,为临床开展肺叶移植术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本地健康杂种猪36只,体重49.5±2.3kg,雌雄不限,随机分为常温肝素对照组(B组)、常温肝素热缺血60分钟组(B1组)、常温肝素热缺血120分钟组(B2组)、低温EC液对照组(C组)、低温EC液热缺血60分钟组(C1组)及低温EC液热缺血120分钟组(C2组),其中B组及C组为第一部分所用动物。各组均行自体肺叶移植(左侧全肺切除+左肺下叶自体肺叶移植),对照组肺切除后立即予常温肝素或4℃E uro-Collins液灌注供肺,热缺血60分钟组则在缺血60分钟后予常温肝素或4℃E uro-Collins液灌注供肺,热缺血120分钟组则在缺血120分钟后予常温肝素或4℃E uro-Collins液灌注供肺。分别于移植前,移植后0.5h、1h、2h、4h检测移植肺的肺静脉血氧分压(PvO2)、二氧化碳分压(PvCO2)、肺动态顺应性(Cdyn)、平均动脉压(mPAP),移植肺组织中的氧自由基髓过氧化物酶(MPO)活性及丙二醛(MDA)含量;移植前,移植后0.5h、1h、2h、4h取移植肺组织,观察移植肺组织的湿干重比(W/D),移植前及移植后4h移植肺叶组织光镜及电镜结构变化;测定移植后4h肺静脉血浆肿瘤坏死因子(TNF-α)及基质金属蛋白酶(MMP)-9浓度及移植肺组织中MMP-9含量。结果:1、移植前,移植后0.5h、1h、2h,六组移植肺的肺静脉血PvO2、PvCO2及动脉肺顺应性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随着再灌注时间的延长,各组的PvO2及Cdyn下降,而PvCO2上升;与低温EC液缺血120分钟及常温肝素对照组相比,常温肝素120分钟组移植后4h的PvO2、PvCO2及Cdyn差异有显着性(P<0.05)。2、移植前,移植后1h、2h、4h,各组移植肺的mPAP没有差异;与低温EC液缺血120分钟及常温肝素对照组相比,常温肝素120分钟术后0.5h的mPAP有显着性差异(P<0.05)。3、移植前,移植后0.5h各组的肺组织中的MDA及MPO的含量没有差异(P>0.05);与低温EC液缺血120分钟及常温肝素对照组相比,常温肝素120分钟组术后2h的MPO有显着性差异(p>0.05),术后4h肺组织中的MPO及MDA有非常显着差异(P<0.01)。4、移植前,六组肺组织湿干重比、病理光镜评分、光镜及电镜结构均无显着差异;与低温EC液缺血120分钟及常温肝素对照组相比,常温肝素120分钟术后2h、4h的湿干重比有非常显着差异(P<0.01),病理光镜评分、光镜及电镜结构有显着差异(P<0.05)。5、移植后4h,与常温肝素对照组及低温EC缺血120分钟相比,常温肝素缺血120分钟组的血浆TNF-α、MMP-9浓度有非常显着差异(P<0.01),肺组织MMP-9阳性评分也有显着差异(P<0.05)。结论:1.移植肺叶的组织结构破坏、缺血再灌注损伤及气体交换能力下降程度随热缺血时间延长而加重。2.至少在60分钟的热缺血时间内,单纯应用常温肝素液灌注猪的肺叶能满足移植需要;而在120分钟内,应用低温EC液灌注猪的肺叶也能满足移植需要。3.相对于常温肝素灌注,应用低温EC液灌注移植肺叶效果更好的原因可能是低温EC液灌注更能抑制血浆TNF-α、MMP-9及肺组织MMP-9浓度的升高。第三部分:自体肺叶移植术治疗上叶中心型肺癌的临床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临床应用自体肺叶移植技术根治切除上叶中央型肺的可行性及其益处,比较同期全肺切除术、支气管肺动脉双袖状切除及自体肺移植术的围术期死亡率(30天以内)、并发症发生率、生存时间及肺功能、生活质量的差异,并为自体肺移植术进一步临床应用提供更多经验及依据。方法:自2000年8月至2006年8月,自体肺移植病人共7例。5例作双袖状左上叶联合肺叶切除,2例右上中叶联合肺叶切除,因主支气管或肺动脉切除过长,吻合张力过大,遂切断下肺静脉,肺短时间离体后作下叶移植,将下肺静脉移植在上肺静脉残端。选择2000年8月至2006年8月在我科行支气管肺动脉双袖状切除的病人41例,全肺切除术的非小细胞肺癌(NCLC)的病人194例。比较三组病人主要的手术并发症,如支气管胸膜瘘,围术期并发症,围术期死亡率,术后肺功能、长期生活质量以及长期生存时间。结果:随访至2006年8月,7例自体肺移植病人中5例已无瘤存活2-73个月,生活质量良好, 1例因术后2天肺静脉血栓行重植肺切除,术后15月死于肺癌复发合并呼吸衰竭;另1例术后31个月死于肺癌脑转移。自体肺移植组病人预计中位生存时间为71个月,未发生吻合口瘘,无手术死亡。双袖状切除组病人支气管胸膜瘘的发生率为2.4%(41例中1例),无围术期死亡,预计中位生存时间为36个月。全肺切除组病人支气管胸膜瘘的发生率为3.6%(194例中7例),而围术期死亡率为2.6%(194例中5例),预计中位生存时间为30个月。与全肺切除组相比,自体肺移植组和双袖状切除组病人的术后肺功能及生活质量存在明显差异(P<0.05);与双袖状切除组相比,自体肺移植组病人的术后肺功能及生活质量无明显差异。结论:对心肺功能不能耐受全肺切除的III期上叶中心型肺癌病人,自体肺移植术是一种可供选择的、能保全肺组织的肺癌根治术式。自体肺移植术在技术条件成熟时,效果与袖状切除手术相似,比全肺切除术能更好的保护患者的肺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有利于降低患者的围术期死亡率及并发症率,以及延长患者生存时间。

二、封闭结扎法处理支气管残端应用于肺癌切除39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封闭结扎法处理支气管残端应用于肺癌切除39例(论文提纲范文)

(1)胸腔镜手术对早期非小细胞肺癌肺及免疫功能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临床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早期非小细胞肺癌诊疗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致谢

(2)胸腔镜肺叶切除技术临床体系建立及其对细胞因子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术语及符号说明
第一章 绪论
    1.1 电视胸腔镜技术的发展
    1.2 胸腔镜肺叶切除技术
    1.3 论文研究内容、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胸腔镜肺叶切除技术体系建立
    2.1 胸腔镜辅助小切口肺叶切除术
    2.2 全胸腔镜肺叶切除术
第三章 比较开胸和VATS术式对肺癌患者血清炎症因子及sVEGFR1和sVEGFR2浓度的影响
    3.1 材料与方法
    3.2 结果
    3.3 讨论
    3.4 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3)兔全肺切除术后支气管残端瘘模型的建立与相关指标检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对照表
前言
1 材料和方法
2 实验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附图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及在读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4)肺癌术后支气管胸膜瘘的诊断与治疗(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临床资料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图
英文缩略语
个人简历
致谢

(5)胸腔镜辅助小切口治疗原发性肺癌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说明
前言
    研究现状、成果
    研究目的、方法
对象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附图
综述 肺癌微创治疗的现状与进展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6)全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治疗肺部疾病的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语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综述
    参考文献

(7)胸腔镜肺叶切除术治疗早期肺癌的学习曲线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研究资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撰写论文

(9)肺癌切除中支气管不同处理方式并发支气管胸膜瘘的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摘要
    (一) 中文摘要
    (二) 英文摘要
二、文献综述
    (一) 综述
    (二) 参考文献
三、正文
    (一) 前言
    (二) 对象与方法
    (三) 结果
    (四) 讨论
    (五) 结论
    (六) 参考文献
四、致谢

(10)自体肺移植的基础与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猪自体肺移植模型的建立及不同灌注液对移植肺损伤的影响
    一、实验材料
    二、实验方法
    三、结果
    四、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猪自体肺叶移植热缺血时限的实验研究
    一、实验材料
    二、实验方法
    三、实验结果
    四、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体肺移植术治疗上叶中心型肺癌的临床研究
    一、材料和方法
    二、结果
    三、讨论
    参考文献
结论
英汉双解缩略词表
综述:肺移植及相关问题的历史与研究现状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致谢

四、封闭结扎法处理支气管残端应用于肺癌切除39例(论文参考文献)

  • [1]胸腔镜手术对早期非小细胞肺癌肺及免疫功能影响的研究[D]. 王晗. 郑州大学, 2019(07)
  • [2]胸腔镜肺叶切除技术临床体系建立及其对细胞因子影响的研究[D]. 彭俊. 昆明理工大学, 2015(06)
  • [3]兔全肺切除术后支气管残端瘘模型的建立与相关指标检测[D]. 张全会. 郑州大学, 2014(03)
  • [4]肺癌术后支气管胸膜瘘的诊断与治疗[D]. 秦慧兵. 郑州大学, 2012(09)
  • [5]胸腔镜辅助小切口治疗原发性肺癌的临床观察[D]. 马国军. 天津医科大学, 2011(04)
  • [6]全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治疗肺部疾病的临床分析[D]. 郭伟溪. 福建医科大学, 2011(09)
  • [7]胸腔镜肺叶切除术治疗早期肺癌的学习曲线临床研究[D]. 徐臣炎. 福建医科大学, 2011(10)
  • [8]支气管结扎术的研究进展[J]. 吴刚. 中外医疗, 2011(07)
  • [9]肺癌切除中支气管不同处理方式并发支气管胸膜瘘的对比研究[D]. 郑波. 大连医科大学, 2010(12)
  • [10]自体肺移植的基础与临床研究[D]. 许林. 苏州大学, 2007(03)

标签:;  ;  ;  ;  ;  

闭式结扎治疗支气管残端肺癌切除术39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