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康复对脑梗死大鼠学习记忆恢复的影响研究

运动康复对脑梗死大鼠学习记忆恢复的影响研究

一、运动康复促进脑梗死大鼠学习记忆功能恢复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张丹丹[1](2020)在《通络化痰胶囊治疗中风恢复期的临床疗效及对VD大鼠Clathrin介导的NMDAR胞吞动态变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脑梗死又称缺血性脑卒中,是指因脑部供血障碍,缺血、缺氧所导致的局限性脑组织缺血性坏死或软化,属中医“中风病”范畴。通络化痰胶囊(Tongluo Huatan Capsule,THC)有活血通络、化痰熄风的功效,用于治疗中风病中经络痰瘀阻络证。团队课题组前期已完成该药Ⅳ期临床试验资料采集,但未对数据进行总结,现基于前期收集的临床数据进行系统性总结及分析,进一步评价通THC治疗中风恢复期的疗效和安全性。同时,基于中医“异病同治”思想,痰瘀阻络证也是缺血性卒中后引发血管性痴呆(Vescular Dementia,VD)常见证型,由此提出假设:THC对VD是否也会有效?据最新研究显示,上调网格蛋白(clathrin)及其内吞标记物Rab5B能够促进神经元表面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N-methyl-D-aspartic acid receptor,NMDAR)的内吞,减少神经元膜表面的NMDAR分布,从而减轻兴奋性氨基酸毒性造成的神经元损伤,改善VD大鼠学习记忆能力,但是clathrin和NMDA受体在这一过程中各个时点的变化还未明确。故本研究拟针对VD大鼠模型,早期给药干预后造模,取海马组织,按照造模后3h/1d/3d/7d/14d不同时点,采用动物行为学及Western blotting(WB)、RT-PCR检测clathrin及其内吞标记物Rab5B、NMDAR1(NMDAR功能亚单位)的表达,探索脑缺血再灌注海马神经元clathrin介导的NMDA受体胞吞过程动态变化特点,同时探讨THC在VD早期干预中可能存在的作用,从而从微观表征层面证明中药异病同治的疗效。临床研究目的:进一步评价THC治疗中风病中经络恢复期痰瘀阻络证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多中心、前瞻性、单臂队列临床研究,纳入34家二级甲等以上医院中符合西医脑梗死恢复期及中医中风病中经络痰瘀阻络证诊断标准的病例,予THC治疗4周。运用统计学方法对课题组前期采集的临床试验数据进行分析。以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定神经功能缺损,中医证候评分及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RS)为疗效评价指标;以血常规、肝功能、肾功能为安全性评价指标。结果:(1)2012年01月-2016年12月于34家二级甲等以上的医院纳入的受试者共2169例,THC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综合疗效、中医证候疗效总有效率分别为84.09%、81.01%;mRS总分减少50%及以上者817例(37.67%),总分下降至0-1者1187例(54.73%);(2)影响NIHSS综合疗效的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OR=1.024,95%CI 1.009-1.039,P=0.002)、基线合并高血压(OR=4.720,95%CI 3.513-6.341,PP=0.000)、冠心病(OR=2.601,95%CI 1.530-4.421,P=0.000)、高脂血症(OR=2.234,95%CI1.234-4.407,P=0.008)、基线 NIHSS 评分(OR=0.902,95%CI 0.849-0.957,P=0.001)影响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综合疗效。(3)影响中医证候疗效的多因素分析显示基线中医证候评分对中医证候疗效有影响(OR=62.023,95%CI 37.407-113.026,P=0.000);(4)影响mRS改善的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OR=1.019,95%CI 1.007-1.031,P=0.001)、基线合并高血压(OR=2.898,95%CI 2.144-3.917,P=0.000)冠心病(OR=3.625,95%CI 1.516-8.673,P=0.004)对 mRS 的改善有影响;(5)THC不良反应总体发生率为0.00%。结论:(1)THC在中风恢复期的治疗中单用或联用其他西医基础治疗对于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减轻残障及中医症状均有较好的疗效及安全性。(2)THC在中风恢复期的治疗中,年龄小、基线病情轻、没有基础疾病的患者疗效越好。实验研究目的:(1)探索VD大鼠海马区神经元clathrin介导的NMDA受体胞吞过程动态变化特点;(2)探索THC在VD早期干预中可能存在的作用。方法:大鼠适应性饲养7天后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THC组、美金刚组(MH组)、参知健脑方组(SZJN组),分别予相应药物灌胃,假手术组、模型组予等量的蒸馏水灌胃,1次/日,连续7日。采用2VO+腹腔注射硝普纳的方法制备VD大鼠模型,假手术组大鼠分离双侧颈总动脉但不夹闭血管,不注射硝普钠。造模后进行跳台实验、新物体识别实验、Morris水迷宫检测大鼠学习记忆能力;造模后3h、1d、3d、7d、14d分别取大鼠海马组织通过RT-PCR、WB检测海马clathrin、NMDAR1、Rab5B在造模后不同时间点的表达水平。结果:(1)行为学①跳台试验(模型评价)结果显示:假手术组大鼠与正常组大鼠相比潜伏期以及错误次数无统计学差异;VD大鼠与正常组、假手术组相比,潜伏期缩短,错误次数增加(P<0.05);②新物识别实验,模型组与假手术组比较,新物辨别指数下降(P<0.01);THC组、SZJN组、MH组辨别指数均比模型组高(P<0.01);③水迷宫:各组大鼠逃避潜伏期均有不同程度缩短(P<0.01)。不同分组对逃避潜伏期的影响有差异(P<0.05),模型组与其他四组大鼠相比逃避潜伏期延长;撤去平台后,模型组与其他四组大鼠相比在目标限停留时间缩短(P<0.01)。和模型组相比,假手术组、SZJN组穿越平台次数增加(P<0.01)。(2)病理学HE染色显示,假手术组海马CA1区结构形态未见异常,神经元形态完整,排列整齐,胞核与胞质界限清晰可见无坏死。VD大鼠海马CA1区神经元形态不完整,排列紊乱,间隙增大,胞质稀少,神经元胞核深染,固缩呈三角形或不规则形,核仁不明显。造模后随着时间延长,VD大鼠海马CA1区神经元形态排列紊乱程度加重,间隙增加明显。与模型组比较,THC组、SZJN组大鼠海马CA1区整体组织损伤情况均有明显改善,神经元排列较为整齐,细胞形态结构较完整,胞质较均匀,胞核与胞质界限较清晰,少数细胞核深染、固缩,呈三角形或不规则形,核仁不明显。MH组大鼠海马CA1区细胞层次减少,神经元排列稀松,形态较模型组有明显改善,部分细胞核深染、固缩,呈三角形或不规则形。尼氏染色显示,假手术组大鼠海马CA1区神经元细胞排列整齐紧凑,染色后呈现为颗粒或状块状,染色浓密且规则。VD大鼠海马CA1区神经元排列散乱,造模后随着时间延长,细胞带出现了断裂,细胞凋亡数量增加,大量神经细胞出现尼氏体碎裂。THC组、SZJN组海马CA1区神经细胞排列较为整齐,少数细胞间隙增宽,细胞带稍有变薄,少量的神经细胞可见到有尼氏体碎裂、胞质中央尼氏小体消失。MH组海马CA1区神经元细胞形态和排列较模型组有所改善,部分神经元细胞凋亡,细胞带变薄。RT-PCR结果①与假手术组相比,造模后3h、1d、3d、7d、14dVD大鼠clathrin mRNA表达均减少(P<0.01)。与模型组相比,MHG组(P<0.01)、THC组(P<0.01)、SZJN组(P<0.01)大鼠海马clathrin mRNA相对表达量增加;②与假手术组相比,术后3h、7d、14d模型组大鼠NMDAR1 mRNA表达增加(P<0.01),术后1d NMDAR1 mRNA表达下降(P<0.01);与模型组相比,术后3h SZJN组NMDAR1 mRNA 表达降低(P<0.01),术后 7d、14dMH 组(P<0.01)、THC 组(P<0.01)、SZJN组(P<0.01)NMDAR1 mRNA 表达降低;③与假手术组相比,术后3h、1d、3d、7d、14d VD大鼠Rab5B mRNA表达均减少(P<0.01)。与模型组相比,术后 3h、1d、3d、7d、14dMH 组(P<0.01)、THC 组(P<0.01)、SZJN组(P<0.01)大鼠海马Rab5B mRNA相对表达量增加。(3)WB结果①与假手术组相比,术后3h、1d、3d、7d、14d模型组大鼠clathrin蛋白表达均减少(P<0.01)。与模型组相比,THC组大鼠在术后3h(P<0.01)、1d(P<0.05)clathrin 蛋白表达升高,SZJN 组在术后 3h(P<0.01)、1d(P<0.05)、7d(P<0.05)、14d(P<0.05)clathrin蛋白表达升高,MH组在术后3h(P<0.01)clathrin蛋白表达增加。②与假手术组相比,术后3h(P<0.01)、7d(P<0.01)、14d(P<0.01)模型组大鼠的膜蛋白NMDAR1表达增加,术后1d表达减少(P<0.01);与模型组相比,THC组大鼠术后3h(P<0.05)、7d(P<0.01)NMDAR1表达减少,1d时表达增多(P<0.01),SZJN组、MH组大鼠术后3h、7d NMDAR1表达减少(P<0.01)。结论:(1)THC早期干预可减轻VD大鼠海马CA1区的病理损伤,提高学习及记忆能力,具有脑保护作用;(2)VD大鼠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海马神经元NMDAR1表达的动态演变在造模后先升后降再上升。clathrin及Rab5B表达降低导致神经元表面NMDAR内吞减少加重了兴奋性氨基酸毒性,导致学习记忆能力降低。(3)THC早期干预VD大鼠,可通过上调clathrin表达使神经元表面的NMDAR内吞增加,或下调NMDAR表达来减少兴奋性毒性作用对神经元的损伤,从而起到脑保护作用。

王丹[2](2020)在《基于巨刺理论探讨针刺改善大脑中动脉栓塞大鼠运动功能的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基于巨刺理论观察针刺在改善大脑中动脉栓塞(MCAO)模型大鼠肢体运动功能中的作用,并初步探讨其效应机制。方法:1、通过使用不同线栓(自制石蜡线栓、硅胶线栓)和不同麻醉剂(水合氯醛、异氟烷)进行MCAO模型制备,观察模型成功率和7天内存活率以选择更合适的模型制备条件。2、确立合适模型制备条件的基础上选取合谷、内关、足三里、阳陵泉四个穴位对MCAO模型大鼠进行健侧、患侧及双侧穴位电针治疗。在模型制备前、模型制备24h和针刺7天后对大鼠进行行为学评分,并对模型大鼠进行TTC染色和脑含水量测定以观察其疗效。3、利用Western Blot技术检测双侧皮层GABAARα1蛋白和GAP-43蛋白的表达量变化,并对模型大鼠健侧皮层进行高通量基因测序分析,初步探究健侧针刺改善缺血性卒中后运动功能潜在机制。结果:1、硅胶线栓组大鼠与自制石蜡线栓组比较,模型成功率更高,7d存活率更高(P<0.05);麻醉剂水合氯醛组大鼠与异氟烷组模型成功率无差异(P>0.05),但异氟烷组7d存活率更高(P<0.05),故本研究确定使用硅胶线栓、异氟烷麻醉剂进行MCAO模型的制备。2、疗效观察研究中,模型制备前各组大鼠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行为学评分均为0;模型制备24h后除假手术组外,模型组、健侧针刺组、患侧针刺组、双侧针刺组与模型制备前相比评分均显着升高(P<0.05),且各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针刺7天后假手术组评分无变化,其余四组评分均下降但仍高于假手术组(P<0.05);健侧针刺组、患侧针刺组、双侧针刺组与模型组比较,各组行为学评分均低于模型组(P<0.05);针刺各组组间进行比较,双侧针刺组评分更低,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TTC染色显示除假手术组外其余四组大鼠均有白色脑梗区域,模型制备24h组脑梗死体积最大,针刺7天后,四组大鼠脑梗死体积均减小,健侧针刺组、患侧针刺组、双侧针刺组与模型组相比脑梗死灶体积更小(P<0.05)。针刺各组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大鼠模型制备24h时脑含水量最高,针刺7天后,脑含水量相对下降,模型组、健侧针刺组、患侧针刺组、双侧针刺组与模型制备后24h、假手术组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针刺各组相对模型组含水量更低(P<0.05),但针刺各组组间无统计学差异。以上结果提示,健侧针刺组、患侧针刺组、双侧针刺组均能降低行为学评分、减小脑梗死体积、降低脑含水量,与模型组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但针刺各组组间无统计学差异。3、患侧皮层中GABAARα1蛋白表达量变化:针刺干预7天后,与假手术组相比,其余各组均有下降趋势,而只有健侧针刺组、患侧针刺组下降趋势有统计学差异(P<0.05),模型组与针刺各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健侧皮层中GABAARα1蛋白表达量,与假手术组相比,其余四组均呈下降趋势,但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患侧皮层中GAP-43蛋白表达量变化:针刺干预7天后,模型组与假手术组比趋势明显下降,有统计学差异(P<0.05),针刺各组与模型组相比,表达量均呈上升趋势,其中健侧针刺组、患侧针刺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双侧针刺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健侧皮层GAP-43蛋白表达量,模型组与假手术组比较呈下降趋势,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针刺各组与模型组比较,表达量呈现上升趋势,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4、健侧皮层高通量测序分析结果表明:健侧针刺组与模型组比较筛选出11个表达显着变化差异基因,GO功能富集主要在细胞成分变化及发展过程方面,KEGG富集通路主要为PI3K-Akt通路;患侧针刺组与模型组比较筛选出13个表达显着变化差异基因,GO功能富集主要在细胞内外变化方面,KEGG富集通路主要为代谢途径通路。结论:1、与自制石蜡线栓(基于本实验室条件所制)相比,购置的规格统一的硅胶线栓更适合用于MCAO模式的制备。与水合氯醛麻醉剂相比,异氟烷麻醉剂更适合用于MCAO模型的制备。2、健侧针刺、患侧针刺、双侧针刺均可有效改善MCAO模型大鼠运功功能和减小脑梗死面积及脑水肿程度。3、健侧针刺、患侧针刺针刺干预7d后MCAO模型大鼠患肢运动功能的改善可能与患侧皮层中GAP-43蛋白表达量的升高有关。4、针刺干预7d后MCAO模型大鼠患肢运动功能的改善可能与健侧皮层PI3K-Akt信号通路有关。

石永光[3](2020)在《“醒脑开窍”针刺法对MCAO/R大鼠运动、记忆功能影响的精细评价及其机制研究》文中指出研究目的采用线栓法制作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模型,通过电针百会、内关、三阴交、水沟穴干预治疗,观察电针干预后大鼠运动及记忆行为学改变、脑梗死体积变化及脑内相关区域SYN、VEGF、GFAP蛋白的表达。研究方法1造模及分组线栓法制作左侧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损伤SD大鼠模型,根据Zea Longa E等提出的神经行为学评估法进行模型筛选。随机法分成假手术组、模型组、电针组、电针对照组四组,每组各60只,其中前两组不进行电针治疗,后两组电针干预,每组又进一步分为7d、14d、21d三小组各20只。2电针干预造模成功24h后即对电针组及电针对照组选取主穴水沟、百会和双侧内关、三阴交进行电针治疗。每天上午针刺1次,每次电针治疗30分钟,每7天为一疗程(针刺6天休息1天)。模型组及假手术组均常规饲养不治疗。3行为学评分及脑梗死体积分别对各组实验大鼠进行高架十字、Barnes迷宫、滚筒掉落时间检测等行为学评估。脑组织TTC染色后拍照,并用图像分析软件计算四组3个时间段脑梗死体积。4 Western blot检测SYN、VEGF、GFAP蛋白的表达分别取3个时间点各组实验大鼠的脑组织,应用Western blot方法进行SYN、VEGF、GFAP表达的检测。5统计学分析所有连续变量均以均值±标准差表示,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然后进行post-hoc事后检验,对于方差齐时采用LSD法两两比较,方差不齐时采用Dunnett’s法比较。统计结果均由统计软件包SPSS for Windows 20.0运算完成。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高架十字实验:模型组及电针组实验大鼠的活动度较假手术组及电针对照组明显减低,对比发现电针组在各时间点的活动度优于模型组(p<0.01)。2.Barnes记忆迷宫实验:模型组及电针组进入隐藏区的潜伏期较假手术组及电针对照组明显延长,对比发现电针组进入隐藏区的潜伏期较模型组在各时间点均明显缩短(p<0.01),电针组组内对比潜伏期缩短与电针时间(7-21d)呈逐渐下降(p<0.01)。3.滚筒掉落时间实验:假手术组及电针对照组的肢体运动功能未受损伤,电针组滚筒掉落时间较模型组在各时间点均明显延长(p<0.01)。4.TTC染色:假手术组及电针对照组未见脑组织缺血发生,而电针组的脑缺血区的梗死灶较模型组明显缩小(p<0.01)。5.Western blot法检测假手术组及电针对照组中SYN、VEGF、GFAP的表达较弱,而模型组及电针组的表达随治疗时间延长逐渐增强,且两组比较电针能增强缺血时SYN及VEGF的表达,抑制GFAP的表达,在术后7-21天各时间点相比电针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1.高架十字、滚筒掉落时间及Barnes记忆迷宫等神经行为学评估均表明电针能改善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损伤神经功能缺损症状。2.电针有助于缺血区脑梗死体积的恢复。3.电针可促进脑梗死区SYN、VEGF的高表达,并能调控GFAP的过度表达。4.电针通过多途径对神经血管单元进行神经保护,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黄格朗[4](2019)在《从CT灌注成像探讨灯盏细辛对缺血性卒中临床疗效及机制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CT灌注成像(computed tomography perfusion,CTP)评价灯盏细辛注射液在治疗缺血性卒中过程中侧支循环形成情况,及中药对患者康复功能、预后的影响;观察灯盏细辛注射液对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factor,VEGF)、缺氧诱导因子-1 α(hypoxiainducible factor-1,HIF-1 α)、血管生成素1(Angiopoietin,Ang-1)、Ang-2、白介素-6(Interleukin-6,IL-6)、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ey)的调节作用,探讨灯盏细辛注射液治疗缺血性卒中的疗效与侧支循环形成之间的机制及对患者康复预后的影响。方法:本研究包括两部分内容:第一部分为文献研究,第二部分为临床研究。第一部分文献研究通过对知网、维普、万方数据库查询文献,总结近年来现代医学及中医学对缺血性卒中的认识,通过了解侧支循环的建立对缺血性卒中的临床意义及方法,并研究了缺血性卒中的康复预后情况,为临床治疗提供充分的理论依据;第二部分临床研究采用随机对照的方法,以缺血性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试验组38例,对照组35例,两组患者均予对症、支持治疗,试验组患者在此基础上静脉滴注灯盏细辛注射液,30ml/次,用250ml 0.99%氯化钠注射液稀释后使用,1次/d,连续治疗2周;对照组患者则用同规格250ml 0.99%氯化钠注射液静脉滴注,1次/d,连续治疗2周。两组患者在入院后48小时内及第30天,分别行CTP检测评估患者脑血管侧支循环灌注情况;分别于入院后1天、14天、30天空腹静脉采血,检测血清VEGF、HIF-1 α、Ang-1、Ang-2、IL-6、Hey 蛋白浓度;分别第 1 天、14 天、30 天使用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Barthel index(BI)、简易 Fugl-Meyer 评定(FMA)、通用 ICF 组合进行评分,评估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日常生活能力、运动功能、综合能力等康复指标。结果:1.血液检验指标结果:治疗第14天,试验组患者血清中VEGF、Ang-2的表达与治疗前比较明显增高,HIF-1 α、Ang-1、IL-6、Hey等反应因子表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血清中VEGF、Ang-2的表达增高,HIF-1 α、IL-6、Ang-1、Hey表达降低,其中Ang-2、HIF-1、IL-6、Ang-1、Hey表达的改变与治疗前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对照组VEGF表达与治疗前增高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第30天,试验组患者血清中VEGF、Ang-2表达的仍能维持升高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IF-1 α、IL-6、Ang-1、Hey炎症反应因子表达则进一步降低;对照组患者血清VEGF、Ang-2、IL-6、Ang-1、Hey等因子表达较前均逐步下降。组间结果显示,试验组与对照组间比较血清VEGF、Ang-2表达增高、Ang-1表达下降在治疗第14天、30天对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HIF-1 α、IL-6、Hey表达下降,其中HIF-1 α下降幅度较对照组慢,IL-6、Hey下降幅度较对照组快,在治疗第14天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第30天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影像学指标结果:治疗前CTP检测提示患侧病灶感兴趣区域(ROI)脑血流量(cerebral blood flow,CBF)、脑血容量(cerebral blood volume,CBV)较健侧轻度降低,但达峰时间(time to peak,TTP)、平均通过时间(mean transit time,MTT)明显延长,治疗30天患者该区域CBF、CBV较入院时提高、改善,TTP、MTT时间入院时缩短,试验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康复评定指标结果:两组患者治疗第14天、30天康复评定进行组内比较,患者NIHSS、BI、FMA、ICF评分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与对照比较,在治疗第14天、30天,患者NIHSS、BI、FMA、ICF评分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本研究结果显示,灯盏细辛注射液可能促进缺血性卒中患者大脑中动脉供血区域侧支循环的形成,通过增加患者血清中VEGF、Ang-2的表达增高,及Ang-1、IL-6、Hey等反应因子的表达降低来实现,其中HIF-1 α在发病早期含量明显增高并到达高峰,并随时间推移逐渐下降,但经灯盏细辛药物干预后,试验组HIF-1 α下降幅度和水平与对照组比较慢,提示侧支循环的形成与HIF-1 α/VEGF信号通路关系密切。2.经CTP检测,根据CBF、CBV与TTP、MTT时间的变化,治疗30天患者CBF、CBV较入院时提高、改善,TTP、MTT时间入院时缩短,提示缺血半暗带区域血流较前丰富,考虑患者侧支循环的建立恢复局部血供,与CTA可观察到的侧支循环对比,结果显示CTP在侧支循环的判断上有着较强的敏感性。3.NIHSS、BI、FMA、ICF康复量表评分显示,灯盏细辛注射液能明显降低试验组缺血性卒中患者NIHSS、ICF评分,减轻神经功能残损,增加患者身体的参与能力,提高BI、FMA评分,改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提高肢体功能恢复,其作用与侧支循环的有效建立,脑部血流的恢复有一定相关性,侧支循环建立良好,则脑功能、日常生活能力、肢体行为能力恢复越好。

龚丽[5](2019)在《基于内质网应激反应探讨电针联合丰富康复训练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海马神经细胞的保护机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观察电针联合丰富康复训练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内质网应激(ERS)相关蛋白激酶样内质网激酶(protein kinase R-like endoplasmic reticulum kinase,PERK)、增强子结合蛋白环磷酸腺苷反应元件结合转录因子同源蛋白(CCAAT/enhancer binding protein homologous protein,CHOP)、B淋巴细胞瘤-2基因(B-cell lymphoma-2,Bcl-2)和Bcl-2相关X蛋白(Bcl-2Associated X protein,Bax)的影响,探讨电针联合康复训练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海马神经细胞的保护机制。方法:将选取的108只成年雄性SPF级Sprague Dawley(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Normal)、假手术组(Sham)、模型组(Model)、电针组(EA)、丰富康复训练组(RT)和电针联合康复训练组(EA+RT),每组18只。采用改良线栓法制作大脑中动脉缺血模型,血流阻断2h后,通过拔线实现再灌注。EA组及EA+RT组造模成功24h后,电针百会、神庭穴;RT组及EA+RT组设置丰富环境并参与多项康复运动。电针和康复训练均1次/d,每次30min,共7天。正常组、假手术组和模型组均不给予任何治疗。采用水迷宫测试对大鼠学习记忆功能进行评估;TTC染色观察大鼠脑梗死体积;HE染色观察大鼠海马CA1区组织形态变化;TUNEL法检测各组神经细胞凋亡指数;免疫组化法和Western Blot检测大鼠脑梗死区组织ERS相关蛋白PERK、CHOP、Bcl-2和Bax的表达情况;RT--qPCR法检测大鼠脑梗死区组织PERK、CHOP、Bcl-2和Bax mRNA的表达情况。结果:1.脑梗死体积检测脑组织切片经TTC染液均匀染色后,正常组织显示为红色,缺血组织则显示为白色。染色结果显示,Normal组和Sham组无白色区域,Model组白色区域较为明显;经过电针、丰富康复训练及两者联合治疗手段干预后,三个治疗组与Model组相比,大鼠脑梗死体积明显缩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EA+RT组分别与EA组和RT组相比较,EA+RT组大鼠脑梗死体积比其他两个治疗组缩小得更为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EA组和RT组之间相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2.学习记忆能力检测与Normal组和Sham组相比,Model组大鼠平均逃避潜伏期时间明显增长,穿越平台次数减少,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经过电针、丰富康复训练及两者联合治疗手段干预后,三个治疗组与Model组相比,大鼠平均逃避潜伏期时间明显缩短,穿越平台次数增多,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EA+RT组分别与EA组和RT组相比较,EA+RT组大鼠平均逃避潜伏期时间更短,穿越平台次数更多,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EA组与RT组之间相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3.病理形态学观察通过脑组织HE染色结果可发现,Normal组和Sham组大鼠脑组织海马CA1区神经元数量正常、组织层次分明,神经细胞结构形态未发生变化、包膜呈现完整、核仁较清晰,无神经间质水肿;Model组大鼠脑组织海马区水肿明显,细胞膜和核膜边界不清晰,细胞核呈深染状态,细胞之间空隙增宽、排列不整齐、核仁消失;EA组、RT组和EA+RT组大鼠脑组织具有不同程度的神经水肿减轻、神经元数量增多以及细胞形态改善的情况,EA+RT组大鼠与其他两个治疗组相比较改善得更为明显,细胞排列整齐且胞浆丰富,变形和坏死的神经元数量明显减少。4.TUNEL法检测细胞凋亡Normal组和Sham组细胞凋亡少,Model组细胞凋亡明显高于Normal组和Sham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经过电针、丰富康复训练及两者联合治疗手段干预后,三个治疗组与Model组相比,细胞凋亡明显减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EA+RT组分别与EA组和RT组相比较,EA+RT组细胞凋亡比其他两个治疗组减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EA组和RT组之间相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5.免疫组化法检测阳性细胞表达Normal组和Sham组仅见少量阳性细胞表达,脑缺血再灌注术后,各组大鼠海马中PERK、CHOP、Bcl-2和Bax表达增加,平均光密度值均出现升高;经电针、康复训练及两者联合治疗手段干预后,三个治疗组Bcl-2表达明显高于Model组,PERK、CHOP和Bax表达较Model组显着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EA+RT组较EA组和RT组Bcl-2表达升高以及PERK、CHOP和Bax表达下降趋势更为显着(P<0.05);EA组和RT组之间相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6.PERK、CHOP、Bcl-2和Bax蛋白表达通过Western blot检测发现,与Normal组和Sham组相比,Model大鼠海马内PERK、CHOP、Bcl-2和Bax蛋白表达均有所增加(P<0.01);给予电针、康复训练及两者联合治疗手段干预后,三个治疗组与Model组相比,大鼠海马内Bcl-2蛋白表达明显上升,PERK、CHOP和Bax蛋白表达水平均得到显着降低,同时AKT磷酸化水平不断上升,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EA+RT组较EA组和RT组Bcl-2、AKT磷酸化水平上升以及PERK、CHOP和Bax水平下降趋势更为显着(P<0.05);EA组和RT组之间相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7.PERK、CHOP、Bcl-2和Bax mRNA表达通过RT-qPCR检测技术发现,与Normal组和Sham组相比,Model组大鼠海马内PERK、CHOP、Bcl-2和Bax mRNA表达均增加(P<0.01);给予电针、康复训练及两者联合治疗手段干预后,三个治疗组与Model组相比,大鼠海马内Bcl-2mRNA表达明显增加,其PERK、CHOP和Bax mRNA表达明显减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ER+RT组较EA组和RT组Bcl-2 mRNA表达上升以及PERK、CHOP和Bax mRNA表达下降趋势更为显着(P<0.05);EA组和RT组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1.电针联合丰富康复训练能够缩小大鼠脑组织梗死体积,减轻脑缺血再灌注引起的内质网应激反应,提高大鼠学习记忆能力,且比单一使用电针或丰富康复训练的治疗效果更为明显。2.电针联合丰富康复训练能够减轻大鼠海马区神经间质水肿,改善大鼠缺血组织细胞形态结构,且比单一使用电针或丰富康复训练的治疗效果更为明显。3.电针联合丰富康复训练能够减少细胞凋亡,提高大鼠缺血侧海马Bcl-2蛋白表达和mRNA表达,同时使AKT磷酸化水平上升,减少PERK、CHOP和Bax蛋白表达及mRNA表达。4.电针、丰富康复训练以及电针联合康复训练治疗后,均可不同程度对脑缺血再灌注后受损脑组织起到修复与保护作用,其作用可能是通过抑制ERS相关蛋白PERK、CHOP及Bax的释放和激活,上调抗凋亡蛋白Bcl-2表达和AKT磷酸化水平,干预ERS介导的凋亡通路,降低凋亡率,发挥神经保护的作用。同时电针联合丰富康复训练治疗缺血再灌注损伤,比单一使用电针或丰富康复训练的治疗效果更为明显。

侯蓓蓓[6](2016)在《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对脑梗死大鼠学习记忆功能及星形胶质细胞活化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观察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repeti ti ve transcrani al magnetic stimulation,rTMS)对脑梗死大鼠学习记忆功能改善和星形胶质细胞(astrocyte,AST)活化的影响,探讨低频rTMS作用于脑梗死后学习记忆障碍恢复的机制。方法:健康成年雄性100只(Sprague Dawley)SD大鼠,根据随机数字法分为对照组(即假手术组)、模型组、40%强度组、60%强度组、80%虽度组,每一组再进一步分为7d组和14d组两个亚组。大鼠大脑中动脉脑梗死模型(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MCAO)造模成功后,于24小时后各治疗组大鼠接受低频rTMS治疗,1次/日,持续至相应时间点结束治疗,每日均在早9:00-11:00进行。对照组、模型组不予以低频rTMS治疗,自由喂养。(1)7d组大鼠于术后第6d进行多功能反应箱学习实验,间隔24小时后进行记忆能力检测。记忆能力检测完毕后,当日对各组大鼠常规灌注取脑,行GFAP免疫荧光标记,观察各组大鼠海马CA1区、CA3区AST的表达情况。(2)14d组大鼠于术后,第8天进行Morris水迷宫(Morris Water Maze,MWM)游泳训练,每只大鼠训练2min。于术后第9d开始进行定位航行实验,每天4次,每两次间隔15mii n,持续4d,实验均在每天的同一时间点进行。术后第13d,撤除平台,进行空间探索实验,检测大鼠的空间记忆能力。术后第14d,各组大鼠常规灌注取脑,行GFAP免疫荧光标记,观察各组大鼠海马CA1区、CA3区AST的活化情况。结果:1、多功能反应箱实验结果(1)学习实验中:①潜伏期(SDL1):模型组大鼠的SDL1中位数为2.00,明显小于对照组、3个rTMS组(P<0.05);而对照组、3个rTMS组SDL1中位数虽大小不同,统计学差异不明显(P>0.05)。②错误次数(number of error,N):模型组大鼠N多于对照组、3个rTMS组(P<0.05);对照组、3个rTMS组进一步两两比较,N统计学无差异(P>0.05)。(2)记忆能力检测中:①潜伏期(SDL2):各组大鼠SDL2均较第一天增加。模型组大鼠的SDL2中位数为10.50,与对照组、60%虽度组相比,统计学差异明显(P<0.05);而与40%虽度组、80%强度组相比统计学差异不明显(P>0.05)。对照组、3个rTMS组进一步两两比较,SDL2统计学差异不明显(P>0.05)。②错误次数(number of error,N2):各组大鼠N2均小于N,与模型组比较,其他各组被电击次数少(P<0.05)。对照组、3个rTMS组进一步两两比较,N2统计学无差异(P>0.05)。2、Morris水迷宫实验结果(1)定位航行实验中①第1d:与对照组大鼠比较,模型组、40%强度组、80%虽度组平均游泳距离较对照组短(P<0.05);而60%虽度组平均游泳距离与对照组统计学无差异(P>0.05)。模型组大鼠的平均游泳距离小于3个rTMS组(P<0.05)。3个rTMS组进一步两两比较,差异性不明显(P>0.05)。②第2d:模型组大鼠的平均游泳距离显着短于对照组、3个rTMS组(P<0.05);而对照组、3个rTMS组进一步两两比较,平均游泳距离统计学无差异(P>0.05)。③第3d:与对照组大鼠比较,模型组、80%虽度组平均游泳距离较对照组短(P<0.05);而对照组与40%虽度组、60%强度组相比无差异(P>0.05)。模型组大鼠的平均游泳距离小于60%虽度组(P<0.05)。3个rTMS组进一步两两比较,统计学无差异(P>0.05)。④第4d:模型组大鼠的平均游泳距离小于对照组、60%强虽度组(P<0.05);对照组、3个rTMS组进一步两两比较,平均游泳距离差异不显着(P>0.05)。(2)空间探索实验①tP/tT 比值: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40%强度组、80%强度组的t P/tT比值较低(P<0.05);而模型组、40%强度组、80%虽度组的tP/t T 比值进一步两两比较,统计学差异不显着(P>0.05)。60%强度组t P/tT 比值与对照组比较,统计学差异不显着(P>0.05)。与60%虽度组比较,模型组、40%强度组、80%强度组的tP/t T 比值较低(P<0.05)。②dP/dT比值: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40%强度组、80%强度组的dP/dT 比值较低(P<0.05);而模型组、40%虽度组、80%虽度组的dP/dT 比值进一步两两比较,统计学差异不显着(P>0.05)。60%虽度组dP/dT 比值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明显差异(P>0.05)。与60%强度组比较,模型组、40%强度组、80%强度组的dP/dT 比值较低(P<0.05)。3、免疫荧光结果显示(1)脑缺血7d时:在海马CA1区、CA3区GFAP免疫荧光结果均显示: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3个rTMS组AST活化数量均增加(P<0.05)。与模型组比较,3个rTMS组AST活化数量增加明显(P<0.05)。3个rTMS组进一步两两比较,60%虽度组AST活化数多于其他2个rTMS组(P<0.05)。40%虽度组、80%虽度组的AST活化数量差异不明显(P>0.05)。(2)脑缺血14d时:在海马CA1区、CA3区GFAP免疫荧光结果均显示: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3个rTMS组AST活化数量均增加(P<0.05)。与模型组比较,3个rTMS组AST活化数量增加明显(P<0.05)。3个rTMS组进一步两两比较,60%虽度组AST活化多于其他2个rTMS组(P<0.05)。40%强虽度组、80%虽度组的AST活化数量差异不明显(P>0.05)。各组在7d点和14d点比较时,AST数量变化不大(P>0.05)。结论:1、MLAO模型鼠的学习记忆能力降低;经不同强度低频rTM;作用后,MCAO模型鼠的学习记忆能力得到改善,以60%强度组改善明显;2、脑梗死后海马结构可见到AST的活化、增值及迁移;不同强度低频rTMS作用后,AST的活化、增值及迁移能力进一步得到增强,以60%虽度组明显。推测:低频rTMS作用于MCAO模型鼠后,有助于大鼠学习记忆功能恢复,可能与低频rTMS促进梗死脑海马结构AST的活化有一定的关系。且rTMS治疗时,其作用效果与输出场强有一定的关系。

郑爽[7](2011)在《康复训练对海马梗死大鼠学习记忆和MCP-1表达的影响》文中提出目的本实验采用光化学法建立大鼠海马梗死模型,通过康复训练,观察大鼠学习记忆能力和海马区MCP-1蛋白表达变化,探讨康复训练促进脑梗死后学习记忆能力恢复的作用及机制,为临床脑卒中康复提供理论基础。方法光化学法诱导大鼠海马梗死模型,将54只大鼠用数字随机法随机分为3组:假手术组、模型组和康复组,各组按3、7、14天分为3个亚组,每个亚组6只大鼠,模型成功24小时后给予不同处理:康复训练或者让其自然恢复。各个时间点时用避暗法检测学习记忆能力及HE染色和免疫组化染色,检测海马区神经元变化和海马区MCP-1蛋白表达的情况。结果1.康复组大鼠学习能力明显优于模型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HE染色显示:假手术组海马区神经元排列整齐,未见病理变化。模型组可见海马区结构改变,细胞数量减少,细胞排列紊乱,细胞核固缩,胞质染色深。康复组与模型组比较,海马区结构改变相对较轻,可见锥体细胞存活数量增多,变性坏死细胞较少,大部分神经元形态和结构正常,细胞核体积小、深染,细胞周围间隙明显缩小。3.各组大鼠海马区MCP-1阳性细胞的表达结果显示:假手术组脑组织内有少量MCP-1阳性细胞表达。模型组及康复组MCP-1蛋白在缺血后即开始表达,以后逐渐下降,在14 d时表达仍维持在一定的高度。康复组各时间点MCP-1含量明显少于模型组(P<0.05),两组比较差异显着(P<0.05)。结论1.康复训练可促进海马梗死后大鼠学习记忆能力的恢复;2.康复训练可以减轻大鼠海马梗死区神经元损伤。3.康复训练可以下调大鼠脑缺血区MCP-1阳性细胞表达,这可能是康复训练促进脑缺血大鼠学习记忆能力提高的机制之一。

王芳[8](2011)在《康复训练对海马梗死大鼠学习记忆能力和SDF-1表达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察康复训练对海马梗死大鼠学习记忆能力、海马区神经元和SDF-1α阳性细胞的表达的影响方法:将54只健康SD大鼠(雄性)体重200-250g。完全随机分为3组:假手术组、模型组、康复训练组。三组又分为训练3天、训练7天、训练14天三个时间点,每个时间点各6只。利用光化学法制备海马梗死的模型。模型成功后给予Morris水迷宫训练,每日训练3次,早中晚各一次。于各时间点检测下列指标:(1)应用Y迷宫检测学习记忆能力;(2)HE染色观察海马区神经元变化;(3)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大鼠海马区SDF-1α阳性细胞表达情况。结果:(1)各组大鼠Y迷宫测试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学习记忆能力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比较,各时间点康复组学习记忆能力有所恢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HE染色显示:假手术组海马区神经元排列整齐,细胞形态完整。模型组神经元数量减少,排列紊乱,较多细胞破坏,细胞核固缩,胞质染色深。康复组与模型组比较,神经元存活数量增多,大部分神经元形态和结构正常。(3)各组大鼠海马区SDF-1α阳性细胞的表达结果显示:假手术组脑组织内有少量SDF-1α阳性细胞表达。与假手术组比较,各时间点模型组缺血区SDF-1α阳性细胞的表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比较,各时间点康复组SDF-1α阳性细胞的表达增加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康复训练可以促进学习记忆能力的恢复;(2)海马梗死大鼠神经元数量减少,排列紊乱,神经元破坏较严重。经过康复训练后,神经元存活数量增多,大部分神经元结构和形态正常;(3)康复训练可以促进大鼠脑缺血区SDF-1α阳性细胞表达,这可能是康复训练促进脑缺血大鼠学习记忆能力提高的机制之一。

李娅娜[9](2009)在《水迷宫训练对大鼠海马梗死后DG区NSCs增殖、分化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脑梗死是造成神经功能缺损的常见疾病,积极有效的促进脑梗死缺血恢复期神经功能的恢复,依然是目前脑梗死研究的重点。神经干细胞的发现打破了成年中枢神经损伤后不能修复的观点,也为脑血管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大量的研究已证实脑梗死可以激活成年脑内源性神经干细胞,诱导神经发生。脑梗死后神经组织的再生包括神经干细胞的增殖、迁移和分化三个基本过程。内源性神经干细胞增殖并向损伤区迁移,分化产生新的神经细胞使功能得以部分恢复。但是,内源性神经干细胞数量较少,同时神经发生的过程又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因此,如何激活内源性神经干细胞并促进其向神经元方向分化已成为目前研究的重点。也是利用神经干细胞治疗脑血管疾病的难点之一。海马是学习记忆的关键部位,海马损伤所引起的学习记忆功能障碍持久且难以恢复。但海马又是成年后神经发生区域之一,因此,本研究选用光化学法制作大鼠海马梗死模型,以观察水迷宫训练对该区神经干细胞的增殖及分化的影响规律。水迷宫训练是一种康复训练方法,在既往的研究中,我们已经发现,水迷宫训练能增加神经生长因子的表达,促进神经干细胞的迁移,增强脑损伤后的自我修复,改善受损的学习记忆功能。但水迷宫训练对脑梗死后神经干细胞增殖及分化能力的影响却鲜有报道。本实验通过光化学法建立大鼠海马梗死模型,给予水迷宫训练,观察水迷宫训练对海马梗死大鼠神经干细胞增殖及分化能力的影响,探讨水迷宫训练与中枢神经系统可塑性联系,为临床脑血管疾病患者的康复提供理论依据。实验分两部分:第一部分水迷宫训练对大鼠海马梗死后齿状回区BrdU和Nestin表达的影响目的探讨水迷宫训练对大鼠海马梗死后齿状回区神经干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采用光化学法制成单侧海马梗死模型大鼠72只,随机分为梗死+训练组(n=36)和单纯梗死组(n=36),每个组设1、7、14、21、28及35d共6个亚组。另设正常对照组36只,与模型组对应分为1、7、14、21、28及35d共6个亚组。梗死+训练组大鼠于造模1d后给予水迷宫训练,单纯梗死组大鼠自由活动,不予水迷宫训练。免疫荧光双标记法观察各不同时间点大鼠海马齿状回区溴脱氧尿嘧啶核苷(Bromodeoxyuridine,BrdU)与巢蛋白(Nestin)的双标记表达情况。结果正常对照组大鼠海马齿状回区有少量BrdU/Nestin双标记阳性细胞,梗死+训练组及单纯梗死组大鼠在7、14、21及28d海马梗死侧齿状回区BrdU/Nestin双标记阳性细胞数量均有显着增多(P<0.01);梗死+训练组大鼠在7、14、21、28d时梗死侧齿状回区的BrdU/Nestin双标记阳性细胞数量显着高于单纯梗死组(P<0.01);至35d时,梗死+训练组及单纯梗死组大鼠海马梗死侧齿状回区BrdU/Nestin双标记阳性细胞数量与正常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水迷宫训练能显着增强大鼠海马梗死后齿状回区神经干细胞的增殖,促进神经功能恢复。第二部分水迷宫训练对大鼠海马梗死后齿状回区神经干细胞分化能力的影响目的研究水迷宫训练对大鼠海马梗死后齿状回区神经干细胞分化能力的影响。方法162只SD大鼠随机分为梗死+训练组、单纯梗死组及正常对照组。每个组设1、7、14、21、28、35、42、49及60d共9个亚组。采用光化学法将梗死+训练组、单纯梗死组大鼠制成单侧海马梗死模型,梗死+训练组大鼠于造模后次日给予水迷宫训练,单纯梗死组大鼠于造模后自由活动,不予水迷宫训练。采用免疫荧光双标法观察各组大鼠不同时间点海马齿状回区溴脱氧尿嘧啶核苷(Bromodeoxyuridine,BrdU)与神经元核心抗原(Neuronal nuclei antigen,NeuN)和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lia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GFAP)双标记的情况。结果正常对照组大鼠海马齿状回区有少量BrdU/NeuN和BrdU/GFAP阳性双标记染色;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梗死+训练组及单纯梗死组大鼠齿状回区BrdU/NeuN和BrdU/GFAP阳性双标记染色在术后14、21、28、35、42、49d均有着增高(P<0.01);梗死+训练组大鼠术后14、21、28、35、42、49d时的BrdU/NeuN和BrdU/GFAP阳性双标记染色均显着高于单纯梗死组(P<0.01)。至60d时,梗死+训练组及单纯梗死组大鼠齿状回区BrdU/NeuN和BrdU/GFAP阳性双标记染色与正常对照组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水迷宫训练能显着增强海马神经干细胞向神经元和星形胶质细胞分化的能力,对促进神经功能恢复具有重要作用。

李海燕,朱国祥[10](2008)在《康复训练对脑梗死大鼠脑组织结构和功能影响的探究》文中提出目的康复训练促进脑梗死后神经功能恢复已成共识,而其确切机制目前尚不明了, 综述康复训练对脑梗死大鼠脑组织结构与功能恢复的影响,归纳其可能的作用途径。方法应用计算机检索计算机检索 medline2000-10/2005-12期间与脑梗死或脑缺血、康复训练和大鼠相关文献,以及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2000-01/2005-12期间的文章。结论康复训练可促进脑梗死后大鼠肢体运动功能及学习记忆能力恢复,使梗死灶体积缩小, 增强健存脑组织的突触可塑性,提高脑组织内保护性蛋白因子的基因表达。

二、运动康复促进脑梗死大鼠学习记忆功能恢复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运动康复促进脑梗死大鼠学习记忆功能恢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通络化痰胶囊治疗中风恢复期的临床疗效及对VD大鼠Clathrin介导的NMDAR胞吞动态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综述一 中风病恢复期中医治疗进展研究
        1 中药治疗
        2 针灸治疗
        3 推拿按摩治疗
        4 运动疗法
    综述二 血管性痴呆中西医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1 血管性痴呆西医发病机制
        2 中医对血管性痴呆病因病机的认识
    参考文献
第二章 临床研究通络化痰胶囊治疗中风恢复期的临床疗效及对VD大鼠Clathrin介导的NMDAR胞吞动态变化研究
    第一节 资料与方法
        1 病例来源
        2 诊断标准
        3 纳入标准
        4 排除标准
        5 研究设计
        6 治疗方案
        7 观察指标及方法
        8 疗效评价标准
        9 统计学方法
    第二节 研究结果
        1 观察对象入选及完成情况
        2 受试者基本信息
        3 受试者基线生命体征及一般情况
        4 受试者基线合并疾病情况
        5 药品使用情况
        6 基线体格检查情况
        7 基线辅助检查
        8 疗效评价
        9 安全性评价
    第三节 讨论
        1 临床研究完成情况
        2 临床研究治疗方案的设计及实施情况
        3 临床结果讨论
        4 小结
第三章 实验研究通络化痰胶囊对VD大鼠clathrin介导的NMDA受体作用机制研究
    1 材料
    2 方法
    第二节 结果
        1 行为学实验结果
        2 通络化痰胶囊对VD大鼠海马组织形态学的影响
        3 造模后不同时间点各组大鼠海马组织clathrin、NMDAR1及Rab5b mRNA RT-PCR结果
        4 造模后不同时间点海马组织clathrin、膜蛋白NMDAR1 Western Blot结果
    第三节 讨论
        1 血管性痴呆大鼠行为学特点
        2 组织形态学特点
        3 通络化痰胶囊对脑缺血再灌注早期海马神经元clathrin介导的NMDA受体胞吞过程不同时点的动态变化研究
        4 小结
参考文献
结语
    1 创新与优势
    2 不足与展望
附录
    1. 通络化痰胶囊治疗中风病中经络(脑梗塞)恢复期(痰瘀阻络证)临床研究CRF表
    2. 各组大鼠海马CA1区组织形态观察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介

(2)基于巨刺理论探讨针刺改善大脑中动脉栓塞大鼠运动功能的作用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实验一 不同类型线栓、麻醉剂对大鼠大脑中动脉栓塞(MCAO)模型建立的影响研究
    (一)不同类型线栓对大鼠大脑中动脉栓塞(MCAO)模型建立的影响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2 实验结果
        3 小结
    (二)不同麻醉剂对大鼠大脑中动脉栓塞(MCAO)模型建立的影响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2 实验结果
        3 小结
实验二 基于巨刺理论探讨针刺对MCAO模型大鼠运动功能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2 实验结果
    3 小结
实验三 基于巨刺理论探讨针刺对MCAO模型大鼠皮层GABAAR-α1 蛋白和GAP-43蛋白表达量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2 实验结果
    3 小结
实验四 基于巨刺理论探讨针刺改善MCAO大鼠运动功能健侧皮层信号通路、基因筛选的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2 实验结果
    3 小结
讨论
结论
创新点
参考文献
综述 健侧脑重塑在脑损伤后功能恢复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3)“醒脑开窍”针刺法对MCAO/R大鼠运动、记忆功能影响的精细评价及其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实验动物与分组
    1.3 实验方法
    1.4 实验指标观察与方法
    1.5 统计学分析
    1.6 技术线路图
2 实验结果及分析
    2.1 各组大鼠神经功能行为学评分比较
    2.2 TTC染色脑组织图片和脑梗死体积比较(脑梗死率)
    2.3 Western blot法检测结果与分析
3 讨论
    3.1 中西医对脑血管病的认识
    3.2 神经血管单元的认识
    3.3 实验动物及脑缺血模型的选择
    3.4 针刺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运用
    3.5 取穴及干预方法的选择
    3.6 行为学分析及脑梗死体积
    3.7 实验中VEGF的表达
    3.8 实验中GFAP的表达
    3.9 实验中SYN的表达
4 结论
5 本实验的不足与展望
6 参考文献
综述 电针干预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机制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致谢
硕士期间发表期刊目录

(4)从CT灌注成像探讨灯盏细辛对缺血性卒中临床疗效及机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1.1 缺血性卒中现代医学认识
        1.1.1 缺血性卒中治疗现状
        1.1.2 缺血性卒中侧支循环建立
        1.1.3 缺血性卒中侧支循环建立的评估
        1.1.4 缺血性卒中侧支循环建立意义
        1.1.5 小结
    1.2 中医对缺血性卒中的认识
        1.2.1 病因病机
        1.2.2 中风证型分类
        1.2.3 中医药治疗
        1.2.4 小结
    1.3 缺血性卒中的康复预后
        1.3.1 脑卒中后神经功能缺损的恢复与改善
        1.3.2 康复训练对神经可塑性的影响
        1.3.3 缺血性卒中预后
        1.3.4 小结
第二章 临床研究
    2.1. 研究对象
        2.1.1 病例来源
        2.1.2 诊断标准
        2.1.3 病例纳入标准
        2.1.4 病例排除标准
        2.1.5 病例脱落标准
        2.1.6 治疗师入选标准
        2.1.7 试验中止标准
    2.2 研究方法
        2.2.1 研究设计
        2.2.2 随机分组方法
        2.2.3 随机的隐藏
        2.2.4 盲法的控制
        2.2.5 研究方案
        2.2.6 指标检测方法
    2.3 统计学分析
    2.4 研究结果
        2.4.1 患者一般资料
        2.4.2 血液检验结果指标
        2.4.3 两组患者影像学指标比较
        2.4.4 两组患者康复评定结果比较
    2.5 小结
第三章 讨论
    3.1 缺血性卒中与细胞因子
        3.1.1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和缺氧诱导因子-1α
        3.1.2 血管生成素和白介素-6
    3.2 中医对缺血性卒中的认识
        3.2.1 病因病机
        3.2.2 中医药治疗
    3.3 灯盏细辛注射液对缺血性卒中的作用机制研究
        3.3.1 灯盏细辛的化学结构
        3.3.2 灯盏细辛的药理作用及多学科应用
        3.3.3 野黄芩苷及其药理作用
        3.3.4 总咖啡酸酯及其药理作用
    3.4 灯盏细辛对缺血性卒中治疗作用
    3.5 灯盏细辛与缺血性卒中的辨证分型
    3.6 灯盏细辛注射液对侧支循环形成的机制分析
    3.7 灯盏细辛注射液对康复预后的影响
    3.8 灯盏细辛注射液使用过程的安全性评价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一 脑卒中侧支循环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综述二 灯盏细辛主要有效成分脑保护机制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统计学审核证明
附件

(5)基于内质网应激反应探讨电针联合丰富康复训练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海马神经细胞的保护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实验方法
    1.3 统计学处理
2 实验结果
    2.1 大鼠脑梗死体积比较
    2.2 大鼠学习记忆能力比较
    2.3 大鼠细胞凋亡比较
    2.4 大鼠脑组织病理形态学比较
    2.5 大鼠免疫组化检测
    2.6 大鼠海马区内质网应激相关因子蛋白表达
    2.7 大鼠海马区内质网应激相关因子mRNA表达
3 讨论
    3.1 实验动物模型建立
    3.2 中医学对缺血性脑卒中的认识
    3.3 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方法
    3.4 缺血再灌注损伤与内质网应激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6)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对脑梗死大鼠学习记忆功能及星形胶质细胞活化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图(一)
附图(二)
英文缩略图
致谢
磁刺激治疗对学习记忆障碍影响的研究进展(综述)
    参考文献

(7)康复训练对海马梗死大鼠学习记忆和MCP-1表达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文献综述
    1 现代医学对脑缺血疾病认识
        1.1 流行病学
        1.2 脑缺血的病理生理
        1.3 脑缺血损伤的机制
    2 海马与学习记忆的关系
        2.1 学习与记忆的定义与分类
        2.2 海马的结构及作用
        2.3 海马与学习记忆能力的关系
    3 脑缺血后康复训练的研究进展
        3.1 康复训练对FCI后的脑保护作用
        3.1.1 康复训练与神经功能恢复的关系
        3.1.2 康复训练能促进保护性神经因子分泌
        3.1.3 康复训练可提高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水平
        3.1.4 康复训练与突触素的关系
        3.2 康复新技术在改善运动、学习记忆功能中的应用
        3.2.1 康复训练在脑梗死运动功能恢复的作用机制
        3.2.2 康复技术在运动功能恢复中的应用
        3.2.3 康复训练在脑梗死后学习记忆功能恢复的作用机制
        3.2.4 康复训练在改善学习记忆及认知功能的新技术
        3.3 康复的其他作用
        3.3.1 康复训练能改善血管内皮组织功能
        3.3.2 康复训练对改善脑水肿的作用
        3.3.3 康复训练与脑功能重组的关系
    4 MCP-1的研究进展
        4.1 单核细胞趋化蛋白的结构及功能
        4.1.1 趋化蛋白的分子结构及受体
        4.1.2 单核趋化蛋白的主要功能
        4.2 MCP-1与脑梗死的关系
        4.2.1 单核趋化蛋白与动脉周样硬化的关系
        4.2.2 MCP-1参与脑梗死发病的机制
        4.3 MCP-1与其他疾病的关系
实验材料与方法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主要药品及试剂
        1.3 主要实验设备和仪器
    2 实验方法
        2.1 实验分组及治疗方法
        2.2 模型制作
        2.3 康复训练方法
    3 指标检测及方法
        3.1 避暗实验观察大鼠学习记忆能力
        3.2 HE染色观察海马区神经元变化
        3.3 免疫组化法检测海马梗死区单核趋化蛋白-1(MCP-1)的表达
    4 统计学处理
实验结果
    1 潜伏期结果
    2 错误次数结果
    3 HE染色结果
    4 海马缺血区MCP-1蛋白检测结果
讨论
    1 模型制备
    2 训练方法及评估方法的选择
    3 康复训练对学习记忆功能的影响
    4 康复训练对MCP-1蛋白表达的影响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图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个人简历

(8)康复训练对海马梗死大鼠学习记忆能力和SDF-1表达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文献综述
    1 现代医学对脑缺血的认识
        1.1 流行病学
        1.2 脑缺血的病理生理
        1.3 脑可塑性
    2 海马在学习记忆中的作用
        2.1 学习记忆的分类
        2.2 学习与记忆的脑功能定位
        2.3 海马结构的特点
        2.4 海马与学习记忆的关系
        2.5 海马中学习记忆的作用机制
    3 脑缺血后康复训练的研究进展
        3.1 运动疗法
        3.2 作业疗法
        3.3 认知训练
        3.4 其他疗法
    4 脑缺血后康复训练的实验研究进展
    5 SDF-1/CXCR4轴与脑缺血
        5.1 SDF-1/CXCR4系统
        5.2 SDF-1/CXCR4轴信号转导途径
        5.3 SDF-1/CXCR4轴对损伤区血管形成的作用
        5.4 SDF-1/CXCR4轴在干细胞迁移至脑损伤区的作用
实验研究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讨论
    1 模型制备
    2 康复治疗方案的选择
    3 康复评定方案的选择
    4 康复训练对学习记忆的影响
    5 康复训练对海马梗死大鼠SDF-1表达的影响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图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个人简历

(9)水迷宫训练对大鼠海马梗死后DG区NSCs增殖、分化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文献回顾
正文
    实验一 水迷宫训练对大鼠海马梗死后齿状回区BrdU 和Nestin 表达的影响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实验二 水迷宫训练对大鼠海马梗死后齿状回区神经干细胞分化能力的影响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和研究成果
致谢

四、运动康复促进脑梗死大鼠学习记忆功能恢复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通络化痰胶囊治疗中风恢复期的临床疗效及对VD大鼠Clathrin介导的NMDAR胞吞动态变化研究[D]. 张丹丹.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2]基于巨刺理论探讨针刺改善大脑中动脉栓塞大鼠运动功能的作用及机制研究[D]. 王丹.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0(04)
  • [3]“醒脑开窍”针刺法对MCAO/R大鼠运动、记忆功能影响的精细评价及其机制研究[D]. 石永光.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20(03)
  • [4]从CT灌注成像探讨灯盏细辛对缺血性卒中临床疗效及机制的研究[D]. 黄格朗.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9(08)
  • [5]基于内质网应激反应探讨电针联合丰富康复训练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海马神经细胞的保护机制[D]. 龚丽.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19(02)
  • [6]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对脑梗死大鼠学习记忆功能及星形胶质细胞活化的影响[D]. 侯蓓蓓. 西南医科大学, 2016(04)
  • [7]康复训练对海马梗死大鼠学习记忆和MCP-1表达的影响[D]. 郑爽.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11(04)
  • [8]康复训练对海马梗死大鼠学习记忆能力和SDF-1表达的影响[D]. 王芳.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11(04)
  • [9]水迷宫训练对大鼠海马梗死后DG区NSCs增殖、分化的影响[D]. 李娅娜. 第四军医大学, 2009(12)
  • [10]康复训练对脑梗死大鼠脑组织结构和功能影响的探究[A]. 李海燕,朱国祥. 浙江省针灸学会第五次会员代表大会学术论文汇编, 2008

标签:;  ;  ;  ;  

运动康复对脑梗死大鼠学习记忆恢复的影响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