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自分层环氧-丙烯酸复合阴极电泳涂料的研制(论文文献综述)
张哲[1](2021)在《油箱用水性涂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文中指出在燃油的储运和使用过程中,往往会混入水和各种杂质,长期暴露在这类燃油中的工程机械油箱很容易发生腐蚀,严重时会造成油管堵塞或油箱漏油,从而导致工程机械无法正常运行。目前,使用较多的油箱内壁防腐涂料多为溶剂型涂料,溶剂型涂料在制备和使用的过程中不仅对环境造成污染,而且会危害人体健康。因此,本文开展了耐油防腐性能良好、对环境和人体健康影响较小的水性耐油涂料的研制与性能评价工作。本研究以0#柴油为油品介质、Q235A碳钢为涂敷基材,通过开展树脂筛选、颜填料优化、水性助剂影响研究等,分别制备出一款综合性能良好的水性聚酯耐油涂料和水性环氧耐油涂料。研究结果表明:水性聚酯树脂与氨基树脂固化剂以3:1的质量比固化时,制得水性聚酯涂层的综合性良好,划格法附着力为0级、铅笔硬度为2 H、柔韧性为1 mm。在沸水中煮1 h,涂层完好,无起皱、起泡或脱落等弊病;在0#柴油中105℃常压浸泡24 h,涂层无起泡、起皱或脱落;采用三维体视超景深显微镜观察涂层微观结构,涂层在0#柴油中室温浸泡,随着浸泡时间的延长,柴油逐渐向涂层内部渗透,电化学阻抗谱也表明随着浸泡时间的延长,聚酯涂层有损坏趋势。采用单因素变量实验研究水性环氧树脂与固化剂的配比,水性环氧树脂与氨基树脂固化剂质量比为25:4时,涂层综合性能良好,附着力为1级,硬度为2 H,柔韧性为1 mm。在0#柴油中105℃浸泡24 h,涂层无起泡、起皱或脱落;在0#柴油中浸泡的微观形貌表明,浸泡21天后涂层基本无变化,电化学阻抗谱也表明随着浸泡时间的延长,低频阻抗值虽有略微减小,但均在106Ω·cm2左右。对比水性聚酯耐油涂层和水性环氧耐油涂层研究结果,水性环氧耐油涂层的防护性能较好。对浸泡过试样后的0#柴油做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制备的水性聚酯涂层和水性环氧涂层对柴油品质均无影响,能满足工程机械油箱用内壁涂料的要求。
张哲,刘兰轩,李冬冬,雷瑞丞,刘秀生,王明钊[2](2021)在《阴极电泳涂料的制备及改性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阴极电泳涂料结合了水性涂料和电泳涂料的优点,不仅减少了对水源和大气的污染,而且涂膜外观性能和展平性较好,自动化程度较高,已成为近些年来涂料研究的热点方向。根据阴极电泳涂料主体树脂的不同,综述了几种常见的阴极电泳涂料体系及其改性研究进展,通过比较分析不同改性方法,结合目前实际需求,提出了阴极电泳涂料的改性思路及发展趋势。
陈君华,彭开美,丁秋莉,王锋,胡剑青,涂伟萍[3](2019)在《阴极电泳涂料研究动向》文中研究表明介绍了阴极电泳涂料的发展历程与原理。总结了近年来在环保型、低温型、紫外光固化型、薄层型、厚膜型、单组分型、自分层型、耐热型、高装饰型等方向上的最新研究成果。
陈君华[4](2019)在《紫外光固化新型高性能阴极电泳涂料制备及性能与应用研究》文中指出紫外光(UV)固化阴极电泳涂料是一种水性环保涂料,具有高泳透力、涂膜均一、原料损耗少等优点。由于采用UV固化技术,紫外光固化阴极电泳涂料避免了传统阴极电泳涂料的高温固化的缺陷。目前对UV固化阴极电泳涂料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探究光固化时动力学行为和降低闪蒸后中湿膜的含水量,以及提高涂层外观。鉴于此,本论文创新的设计几种结构新颖的交联剂,系统研究了其对涂层的光固化行为和基本物理化学性质的影响。同时还探索不同含氟的基体树脂和添加新型微凝胶结构对闪蒸后湿膜含水量的影响,并设计了具有抗污性能和疏水性能的新型UV固化阴极电泳涂料,具体内容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1)光交联剂的链长和侧基与UV固化阴极涂料的光固化动力学和其它物理化学性质的关联性研究。本论文合成了三种新型含有软链段和硬链段结构的光引发交联剂(M1、M2和M3)。以制备的含双键聚丙烯酸酯为基体树脂,得到了不同链长与侧基官能团的UV固化新型阴极涂料。采用Photo-DSC、TGA等测试和分析,表明:光交联的链长和侧基结构对光引发效率的影响较小,但其对双键转化率有明显调控作用。含刚性链结构体系的相容性变差,进而导致涂层相对粗糙。柔性的链段会使涂层的硬度下降。改性涂层均具有附着力高、柔韧性好、抗冲击、耐腐蚀性等优良性能。(2)超支化结构的光交联剂与UV固化阴极涂料光固化动力学和其它物理化学性质的关联性研究。本论文分别采用降冰片烯二酸酐和邻苯二甲酸酐改性超支化聚酯(HBPE),合成末端双键与羧基基团摩尔比为6:6、3:9和9:3的光引发交联剂。以制备的含双键聚丙烯酸酯为基体树脂,得到了不同的超支化结构的UV固化新型阴极涂料。经过Photo-DSC,TGA等测试和分析,表明:光固化动力学主要是受双键含量调控,不同超支化结构对其影响较小。超支化的羧基含量越多,分散体粒径越小。乙烯基含量多的超支化结构能有效改善涂层热稳定性。(3)基于超支化的微凝胶与UV固化阴极电泳涂料的闪蒸后漆膜含水量和涂层综合性能的关联性研究。本论文设计合成一种基于超支化聚合物的新型微凝胶结构用于UV固化阴极涂料。以制备的含双键聚丙烯酸酯为基体树脂,得到了含有不同含量微凝胶的UV固化新型阴极涂料。经过计算湿膜水分含量,TGA和拉伸等测试和分析,表明:尽管微凝胶含量越高,漆膜含水量越低,涂层综合性能会变差。需要平衡微凝胶的添加量、闪蒸后漆膜含水量和涂层性能三者之间的关系。增加微凝胶的添加量,改性涂层吸水率从5.74%降低至0.94%,热稳定性下降,断裂伸长率从37.04%增加到88.18%,拉伸强度从3.44 MPa增加到6.82 MPa,然而体系相容性变差,光泽度从92o降低到16.3o,并且涂层柔韧性变差。(4)UV固化含氟聚丙烯酸酯基阴极电泳涂料闪蒸后漆膜含水量变化,以及固化后涂层的抗污性等综合性能研究。以制备的含双键含氟聚丙烯酸酯为基体树脂,加入二季戊四醇戊-/己-丙烯酸(5-Acl)作为交联剂,首次制备了一种新型UV固化抗污电泳涂层。经过计算湿膜水分含量、XPS、接触角等测试和分析,研究表明:5-Acl会使闪蒸后漆膜水分增加,但能反过来能改善涂层的综合性能。需要平衡交联剂的含量、闪蒸后漆膜含水量、涂层性能三者关系。水、二碘甲烷和十六烷在涂层上的静态接触角分别为96.5±3o,70.5±2o和32±2o。液滴的滚动角随着液滴体积和表面张力减小而增加。磨损后涂层表面氟原子含量从14.49%降低至8.37%,远高于理论值。水滴、泵油、食用油、碳粉以及水性环氧漆在倾斜涂层表面易滑落,无明显痕迹。油性笔标记表面收缩且不连续,说明该涂层具有优异的自清洁和抗污性能。该涂层也具有耐冲击、耐磨性、柔韧性强、附着力高和优异的耐腐蚀的性能。(5)UV固化含氟聚氨酯基阴极电泳涂料闪蒸后漆膜的含水量变化,以及涂层的疏水性等综合性能研究。以制备含氟聚醚醇半封端为聚氨酯预聚物,接枝甲基丙烯酸羟乙酯引入双键,首次制备了一种新型UV固化含氟聚氨酯基阴极电泳涂层。经过计算湿膜水分含量、XPS、接触角等测试和分析,表明:由于结构中含全氟聚醚醇降低闪蒸后漆膜水分含量。并且闪蒸后低含水量的涂层具有优异的综合性能。一定的热量有助于低表面能氟链段迁移。该涂层的平均吸水率为2.82%,水滴从涂层表面滚落而不留痕迹,说明涂层具有优异的疏水性,但抗污性能较差。同时该涂层通过抗冲击、柔韧性、附着力、和极端环境耐化学腐蚀的测试。
唐成成[5](2019)在《含氟/含硅阳离子丙烯酸树脂合成及其阴极电泳涂料制备与性能研究》文中指出阳离子丙烯酸树脂阴极电泳涂料具有优异的耐候性以及耐户外老化性,良好的保色、保光性及优异的透明度,且单体来源较为丰富,能克服环氧树脂只适用于底漆的不足,将电泳漆料扩展装修性工件上。以阳离子丙烯酸树脂作为电泳涂料基料,但本体自身在抗污染能力、耐水性、耐湿热、耐腐蚀和耐污较差的弊端。因此进行对改性阳离子丙烯酸树脂阴极电泳涂料的基础研究,对于将来工业化应用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指导和商业价值意义。本文通过阳离子丙烯酸树脂合成的配方设计理论,选用甲基丙烯酸二甲氨基乙酯(DMAEMA)、甲基丙烯酸羟乙酯(HEMA)、甲基丙烯酸甲酯(MAA)、丙烯酸丁酯(BA)、甲基丙烯酸异冰片酯(IBMA)作为单体,通过自由溶液聚合反应,再与冰醋酸中和成盐,制备了系列阳离子丙烯酸树脂(PA)。在研究树脂水溶性和电泳漆稳定性的基础上,确定了最佳合成配方和工艺条件:在偶氮二异丁氰(AIBN)引发剂用量为2wt%,反应温度为85℃的条件下,软硬单体比(质量比)为3:5,DMAEMA用量为13wt%,HEMA用量为15wt%,IBMA用量为wt6%,选用冰醋酸作为中和剂,中和度为70%,合成了固体分量为70%的阳离子丙烯酸树脂。然后选用全封端HDI三聚体作为固化剂,在固化比为n(-NCO):n(-OH)为1.2:1下,制成阴极电泳涂料。电泳漆液常温储存6个月以上无明显变化,且3500r/min×20min离心下不分相。电泳涂层性能:附着力0级;铅笔硬度3H;耐冲击50kg·cm。在阳离子丙烯酸树脂基料基础上,选用甲基丙烯酸六氟丁酯和MAPOSS作为含氟和含硅功能性单体,通过自由基溶液聚合反应合成了阳离子含氟丙烯酸树脂(FPA)和MAPOSS/含氟丙烯酸酯协同改性的阳离子丙烯酸树脂(MFPA)。通过红外光谱图(FTIR)分析表明含氟基团和POSS基团已引进入PA中。考察了不同含氟丙烯酸酯添加量对FPA树脂水溶性和涂层性能的影响,确定了含氟丙烯酸酯单体添加量为9wt%。在FPA配方上,通过后期点滴法加入MAPOSS对PA进行改性,考察了不同MAPOSS添加量对电泳漆液稳定性和涂层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当MAPOSS添加量为6wt%,涂层对水接触角和二碘甲烷接触角分别为130.3o和80.1o,涂层经油墨涂擦、豆油和泵油浸泡后,都表现出优异的抗污自清洁能力。同时涂层在耐水性、耐摩擦、耐酸碱性能均优于FPA和PA电泳涂层。以合成的MAPOSS/含氟丙烯酸酯协同改性的丙烯酸树脂(MFPA)电泳漆液为例,考察了阴极电泳涂装和烘烤工艺参数对电泳涂层的外观和厚度的影响。研究表明当电泳漆液固体分含量为1015%,电泳电压为6080V,电泳时间为100140s,极间距为1012cm,电泳槽液温度为2530℃,烘烤温度为150160℃以及烘烤时间为30min,可获得厚度为22.5μm,具有较好的光泽和硬度,且平整的电泳涂层。
陈奇[6](2018)在《自分层环氧丙烯酸酯复合乳液的合成及应用研究》文中提出在经济和技术共同发展进步的今天,各行各业都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当今社会,越来越多人关注健康环保等问题。涂料行业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因而环保高效涂料体系已成为当今涂料行业的发展趋势。水性防腐涂料为了提供充分的防腐效果,往往需要进行多层多次涂覆,且涂料功能单一,而复合型涂料则易出现稳定性差、施工性差等缺陷。本课题先利用相反转法制备了环氧树脂乳液,后采用半连续—种子乳液聚合方法,以环氧树脂为核,丙烯酸酯为壳成功合成了环氧树脂丙烯酸酯复合核壳乳液。其后,将合成的复合乳液加入环氧固化剂,固化成膜,可得到自分层涂膜,表层主要为丙烯酸酯,底层主要为环氧树脂。具体内容包括:(1)采用半连续—种子乳液聚合方法,以环氧树脂为核,丙烯酸酯为壳成功合成了环氧树脂丙烯酸酯复合核壳乳液。通过衰减全反射红外光谱(ATR)对纯丙烯酸酯乳胶膜与环氧丙烯酸酯复合乳胶膜对比可知,复合体系中存在环氧树脂。通过透射电镜(TEM)分析,可观察到干燥的乳胶粒呈不规则核壳结构。研究表明,采用反应型乳化剂体系,非离子型与离子型乳化剂质量比为2:1,用量7%,引发剂过硫酸钾用量1.2%,稳定剂用量0.36%,环氧树脂占比40%,甲基丙烯酸用量7%时制得乳液聚合稳定性最佳,转化率达97%,凝胶率小于1%,储存稳定性可达180天以上。(2)将所得的复合乳液加入环氧固化剂,固化成膜,考察了稳定剂、甲基丙烯酸、固化剂对涂膜性能影响;还考察了固化剂用量及涂膜厚度对涂膜自分层的影响。研究表明,在MAA用量7%、HPMC用量0.36%,和使用低反应活性的环氧固化剂,用量为12.50%时,涂膜综合性能最佳,附着力1级,铅笔硬度2H,吸水率为4.44%,耐盐水腐蚀192h涂膜表观无异常,中性盐雾240h无异常。红外及扫描电镜(SEM)结果显示,固化剂用量在12.50%时,涂膜固化较彻底,自分层现象较明显;固化剂用量18.75%,环氧树脂与丙烯酸酯呈完全共混状态,机械性能较好,铅笔硬度3H,附着力0级;涂膜厚度对涂膜自分层有一定影响,在涂膜较厚(>180μm)时会阻碍涂膜的自分层现象。
付正荣[7](2017)在《阳离子丙烯酸树脂阴极电泳涂料的制备及改性研究》文中认为目前,涂料行业向低毒环保、节能和高自动化的方向发展。电泳涂料作为一种水性涂料,相比于溶剂型涂料有着低VOC的特点;相比于其他水性涂料有着高利用率、高自动化和良好的漆膜耐腐蚀性及外观等性能特点。阴极电泳涂料能避免阳极电泳涂料的阳极溶解、漆液被离子污染和变色的缺陷,且有着良好的耐腐蚀性能。丙烯酸树脂具有优异的耐候性、较好的耐酸碱性和耐溶剂性和十分优良的光泽外观性能,而且颜料反应性也很小,单体种类较多且来源甚广。用作阴极电泳涂料的基体树脂时,丙烯酸还具有很好的装饰性,色浅,高光泽,在金属装饰市场上有着广阔的前景,然而作为装饰性涂料,丙烯酸树脂的耐腐蚀性却较差,需要进行改进研究。本文用甲基丙烯酸甲酯(MMA)、苯乙烯(St)和丙烯酸丁酯(BA)、甲基丙烯酸羟丙酯(HPMA)、甲基丙烯酸二甲氨基乙酯(DMAEMA),经过自由基溶液聚合,再与冰乙酸中和成盐,合成了系列阳离子丙烯酸树脂。经FT-IR分析显示全部单体参与聚合反应,DSC测得玻璃化转变温度为11.5℃。实验结果表明最佳的工艺配方为:硬单体:软单体=3:2(质量比),HPMA含量为20wt%,DMAEMA含量为15wt%,引发剂偶氮二异丁腈(AIBN)用量为2wt%,反应温度为90℃,反应时间5.5h,冰乙酸为中和剂的中和度为80%,合成树脂的固含量为60wt%左右。选用封闭型TDI三聚体型固化剂与丙烯酸树脂混合分散于水中制成电泳漆液,树脂与固化剂的配比为n(OH):n(NCO)=1:1.2,漆液固含量为10%左右,并测量漆液的pH及电导率参数。将马口铁作为电泳阴极极板,在电泳电压为60V,时间为80s下电泳涂装,经160℃,30min烘烤固化成膜,漆膜硬度达2H,划圈法测试附着力等级为1级,耐冲击强度大于50cm·kg。分别将甲基丙烯酸六氟丁酯(HFMA)和乙烯基三乙氧基硅烷(VTES)加入基体树脂的自由基聚合过程中,合成有机氟改性、有机硅改性以及氟硅协同改性的阳离子丙烯酸树脂,固含量为68wt%。经FT-IR分析显示含氟、硅基团已引入到聚合物分子链上。将改性的丙烯酸树脂以同样方式制成电泳漆液,经电泳涂装烘烤成膜,并测量漆膜的铅笔硬度、附着力、耐酸、耐碱性以及漆膜与水的接触角、吸水率(树脂烘干)等性能,考察不同氟、硅添加量对树脂及漆膜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有机氟添加量为12wt%时,树脂的水溶性良好,漆膜的耐酸性、耐碱性都明显增强,与水的接触角由为改性前的88.4o提升到101.4o,烘干除溶剂的树脂的吸水率由为改性前的22.45wt%降低到7.36wt%;有机硅添加量为6wt%时,树脂的水溶性良好,漆膜的耐酸耐碱性都明显变强,与水的接触角由88.4升到96.8o,树脂的吸水率降为7.56wt%。有机氟硅协同改性的阳离子丙烯酸树脂,经实验结果表明耐腐蚀性优于单独的氟与硅改性。最终,选择有机氟单体含量为7-8wt%与有机硅单体含量为4-5wt%协同改性的丙烯酸树脂,漆膜与水接触角超过98o,耐酸性超过7d,耐碱性超过96h。用合成的丙烯酸树脂以及氟、硅改性树脂作为对象,研究电泳漆液的稳定性及漆液粒径的影响因素,以及电泳工艺和烘烤工艺对漆膜性能的影响。经实验得出:搅拌工艺为900r/min,40min下得到的电泳漆液的粒径分布系数小,颜填料含量在3.83-4.54wt%,电泳条件U=80V,t=30s,烘烤条件T=160℃,t=30min时,涂膜的膜厚为10-20μm,具有较好的光泽、硬度和平整性。
陈兰,熊诚,蒋惠娟[8](2015)在《环氧树脂改性丙烯酸树脂的研究进展》文中提出简要概述了环氧树脂改性丙烯酸树脂的机理和特点,详细介绍了当前环氧树脂改性丙烯酸树脂的制备方法和研究现状。
李金凤[9](2015)在《核壳型环氧—丙烯酸酯乳液的制备与表征》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提高,低有机挥发物水性涂料开始受到人们的关注。核壳型环氧-丙烯酸酯乳液兼顾环氧树脂和丙烯酸酯的优点,以其为基体制备的涂膜具备优良的自分层性能。本文首先选用十二烷基硫酸钠(SDS)和司盘80(Span-80)作为复合乳化剂,以环氧树脂E-51作为基体树脂,通过相反转法制备环氧树脂乳液。乳化剂(Span-80:SDS=2:1)的用量为单体总量的10 wt%,在1000 r·min-1下升温至50℃进行乳化反应,得到了稳定的乳液,乳液粒子的平均粒径为140nm。然后通过半连续种子乳液聚合法,以得到的环氧树脂乳液为核,以丙烯酸丁酯(St)、丙烯酸羟乙酯(HEA)、甲基丙烯酸甲酯(MMA)以及苯乙烯(St)为反应单体,在过硫酸钠引发剂的作用下,合成了核壳型环氧-丙烯酸酯乳液,当环氧树脂占总单体含量的30wt%、引发剂占反应单体总量的0.8 wt%时,在80℃条件下聚合反应6 h,可合成稳定无凝胶的乳液。采用红外光谱分析仪(FT-IR)、激光粒度分析仪、透射电镜(TEM)和扫描电镜(SEM)对不同环氧树脂含量的乳液粒子的大小、形貌进行表征。用热分析仪(TGA)和原子力显微镜(AFM)研究了涂膜的热稳定性和表面粗糙度。实验结果表明:乳液具有非常明显的三层核壳结构并且乳液粒子大小均匀,核层为相反转法制得的环氧乳胶粒,平均粒径为140 nm,外层包覆的深色壳层为内层壳单体聚合阶段生成的聚丙烯酸酯与环氧树脂的混合物,平均粒径为180 nm,最外层包裹的深色壳层为外壳层单体聚合阶段生成的聚丙烯酸酯,平均粒径为220 nm。乳液固化后得到的涂膜发生了自分层现象,涂膜的热稳定性介于环氧树脂与丙烯酸酯之间,并且热稳定性随着环氧树脂用量的增加逐渐降低。AFM显示环氧-丙烯酸酯涂膜的表面比环氧涂膜的表面更加光滑。
刘文华,姚金水,范瑞,郭丰梅,田晓雨[10](2014)在《阴极电泳涂料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阴极电泳涂料是一种有很大应用前景的涂料品种,它具有安全、环保以及高涂装自动化的优点。本文详细介绍了阴极电泳涂料的特点、发展历程以及趋势,认为纯丙烯酸树脂系列的阴极电泳涂料将会有非常大的发展空间。
二、自分层环氧-丙烯酸复合阴极电泳涂料的研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自分层环氧-丙烯酸复合阴极电泳涂料的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1)油箱用水性涂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2 水性防腐涂料的发展现状 |
1.3 水性车用涂料的发展现状 |
1.4 常用的水性车用防腐涂料及其研究现状 |
1.5 油箱用涂料的发展现状 |
1.6 论文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实验内容及研究方法 |
2.1 实验部分 |
2.1.1 实验原材料 |
2.1.2 主要仪器设备 |
2.1.3 实验反应原理 |
2.2 实验方案设计及涂层制备流程 |
2.2.1 实验设计方案与流程 |
2.2.2 环保型水性耐油涂料的制备流程 |
2.2.3 涂层的制备流程 |
2.3 涂料及涂层性能测试与表征 |
2.3.1 涂料及涂层基本性能测试 |
2.3.2 涂料流变性能测试 |
2.3.3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 |
2.3.4 差示扫描量热分析(DSC) |
2.3.5 漆膜综合热分析(TG-DSC) |
2.3.6 涂层表面微观形貌表征 |
2.3.7 电化学实验分析 |
2.3.8 涂层对油品质量的影响分析 |
第三章 水性聚酯耐柴油烤漆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
3.1 水性聚酯树脂的筛选及性能研究 |
3.1.1 水性聚酯树脂的筛选 |
3.1.2 水性聚酯树脂与氨基固化剂的配比(质量比)研究 |
3.2 涂料配方设计及涂层制备 |
3.2.1 色浆配方设计 |
3.2.2 涂料配方设计与涂层制备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涂料涂层基础性能评价 |
3.3.2 涂料流变性能测试 |
3.3.3 聚酯树脂、氨基树脂、清漆红外光谱分析 |
3.3.4 聚酯清漆差式扫描量热分析 |
3.3.5 漆膜综合热分析 |
3.3.6 涂层表面微观形貌分析 |
3.3.7 聚酯耐油涂层电化学阻抗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水性环氧耐油涂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
4.1 水性环氧树脂的筛选 |
4.2 水性助剂的筛选 |
4.2.1 增稠剂的筛选及其流变学性能研究 |
4.2.2 消泡剂的筛选与使用 |
4.2.3 分散剂的筛选与使用 |
4.3 涂料配方设计及涂层制备 |
4.3.1 环氧树脂与氨基树脂固化剂的配比(质量比)研究 |
4.3.2 涂料及涂层的制备 |
4.4 结果与讨论 |
4.4.1 涂层基础性能评价 |
4.4.2 涂料流变性分析 |
4.4.3 树脂和清漆的红外光谱分析 |
4.4.4 环氧清漆的差示扫描量热分析(DSC) |
4.4.5 漆膜综合热分析(TG-DSC) |
4.4.6 涂层表面微观形貌分析 |
4.4.7 环氧耐油涂层电化学阻抗分析 |
4.4.8 涂层对柴油品质的影响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
(2)阴极电泳涂料的制备及改性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0 前 言 |
1 丙烯酸类阳离子树脂及丙烯酸类阴极电泳涂料 |
2 环氧类阳离子树脂及环氧类阴极电泳涂料 |
3 聚氨酯类阳离子树脂及聚氨酯类阴极电泳涂料 |
4 展 望 |
(3)阴极电泳涂料研究动向(论文提纲范文)
1 阴极电泳涂料的研究与发展动向 |
1.1 环保型阴极电泳涂料 |
1.2 低温型阴极电泳涂料 |
1.3 紫外光 (UV) 固化型阴极电泳涂料 |
1.4 薄层型阴极电泳涂料 |
1.5 厚膜型阴极电泳涂料 |
1.6 单组分阴极电泳涂料 |
1.7 自分层型阴极电泳涂料 |
1.8 金属有机化合物型阴极电泳涂料 |
1.9 耐热型阴极电泳涂料 |
1.1 0 高装饰性阴极电泳涂料 |
1.1 1 边角耐蚀型阴极电泳涂料 |
2 结语 |
(4)紫外光固化新型高性能阴极电泳涂料制备及性能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阴极电泳涂料 |
1.1.1 电泳涂料发展过程 |
1.1.2 多分散电泳体系的电学性质 |
1.1.3 阴极电泳涂料的涂装原理 |
1.1.4 阴极电泳涂层的生长过程及沉积动力学 |
1.1.5 阴极电泳涂装的特性及优缺点 |
1.2 UV固化阴极电泳涂料 |
1.2.1 UV固化阴极电泳涂料的特点 |
1.2.2 UV固化阴极电泳涂料的光固化原理 |
1.2.3 UV固化阴极电泳涂料的基体树脂 |
1.2.4 UV固化阴极电泳涂料的影响因素 |
1.2.5 UV固化阴极电泳涂料存在的局限性 |
1.2.6 UV固化阴极电泳涂料的研究进展 |
1.3 本课题研究意义与内容 |
1.3.1 研究意义 |
1.3.2 研究内容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不同结构的链长和侧基对紫外光固化阴极电泳涂料结构和性能的影响 |
2.1 引言 |
2.2 实验部分 |
2.2.1 实验原料 |
2.2.2 实验仪器设备 |
2.2.3 实验机理 |
2.2.4 实验步骤 |
2.3 测试与表征 |
2.3.1 光谱分析 |
2.3.2 粒径测定 |
2.3.3 聚合物分子量大小及分布 |
2.3.4 光固化动力学测定与分析 |
2.3.5 差示扫描量热分析(DSC) |
2.3.6 热重测试(TGA) |
2.3.7 电泳涂层表面接触角测定 |
2.3.8 电泳涂层的基本物理性能测试 |
2.4 实验结果与讨论 |
2.4.1 合成与表征 |
2.4.2 电泳液的粒径分析 |
2.4.3 UV固化电泳沉积涂层的接触角分析 |
2.4.4 UV固化电泳涂料的光固化行为分析 |
2.4.5 UV固化电泳沉积涂层的DSC热分析 |
2.4.6 UV固化电泳沉积涂层的热学性质 |
2.4.7 UV固化电泳沉积涂层的表面形貌分析 |
2.4.8 UV固化电泳沉积涂层的综合物理性能 |
2.5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基于超支化聚合物改性新型紫外光固化阴极电泳涂料 |
3.1 引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实验原料 |
3.2.2 实验仪器设备 |
3.2.3 实验机理 |
3.2.4 实验步骤 |
3.3 测试与表征 |
3.3.1 结构表征 |
3.3.2 乳液粒径大小和聚合物分子量 |
3.3.3 光固化动力学测定与分析 |
3.3.4 热学性质表征 |
3.3.5 UV固化电泳膜的拉伸性能的测定 |
3.3.6 电泳涂层表面形貌分析 |
3.3.7 电泳涂层的基本物理性能测试 |
3.4 实验结果与讨论 |
3.4.1 改性超支化聚酯和丙烯酸树脂的结构表征 |
3.4.2 电泳液的粒径分析和聚合物分子量 |
3.4.3 超支化改性UV固化电泳涂料的光固化行为分析 |
3.4.4 超支化改性UV固化电泳涂层的热学性质 |
3.4.5 超支化改性UV固化电泳涂层的力学性能分析 |
3.4.6 超支化改性UV固化电泳涂层的综合物理性能 |
3.5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基于微凝胶改性紫外光固化阴极电泳涂料 |
4.1 引言 |
4.2 实验部分 |
4.2.1 实验原料 |
4.2.2 实验仪器设备 |
4.2.3 实验机理 |
4.2.4 实验步骤 |
4.3 测试与表征 |
4.3.1 结构表征 |
4.3.2 电泳液的粒径测试 |
4.3.3 闪蒸后漆膜含水量测量 |
4.3.4 热学性质表征 |
4.3.5 电泳涂层的拉伸性能的测定 |
4.3.6 电泳涂层的表面形貌分析 |
4.3.7 电泳涂层的基本物理性能测试 |
4.4 实验结果与讨论 |
4.4.1 PIK化合物的结构表征 |
4.4.2 WPA-PIK电泳液的粒径分析 |
4.4.3 闪蒸后改性漆膜的水分含量分析 |
4.4.4 微凝胶改性UV固化电泳涂层的热学性质 |
4.4.5 微凝胶改性UV固化电泳涂层的拉力测试和吸水率分析 |
4.4.6 微凝胶改性UV固化电泳涂层的综合物理性能 |
4.5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五章 新型紫外光固化含氟丙烯酸酯基阴极电泳涂料及其抗污性能研究 |
5.1 引言 |
5.2 实验部分 |
5.2.1 实验原料 |
5.2.2 实验仪器与设备 |
5.2.3 实验机理 |
5.2.4 实验步骤 |
5.3 测试与表征 |
5.3.1 结构表征 |
5.3.2 乳液粒径和聚合物分子量测试 |
5.3.3 闪蒸后漆膜含水量测量 |
5.3.4 涂层表面元素测量 |
5.3.5 涂层的表面形貌分析 |
5.3.6 涂层的静态接触角和滚动接触角 |
5.3.7 涂层的抗污性能测试 |
5.3.8 涂层的基本物理性能测试 |
5.4 实验结果与讨论 |
5.4.1 红外和核磁图谱分析 |
5.4.2 聚集体的粒径和分子量变化与影响 |
5.4.3 闪蒸后改性漆膜的水分含量分析 |
5.4.4 抗污涂层表面元素分析 |
5.4.5 抗污涂层的表面形貌分析 |
5.4.6 抗污涂层的接触角分析 |
5.4.7 涂层的抗污和自清洁性能分析 |
5.4.8 抗污涂层的综合物理性能 |
5.5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六章 新型紫外光固化含氟阳离子聚氨酯基阴极电泳涂料 |
6.1 引言 |
6.2 实验部分 |
6.2.1 实验原料 |
6.2.2 实验仪器与设备 |
6.2.3 实验机理 |
6.2.4 实验步骤 |
6.3 测试与表征 |
6.3.1 结构表征 |
6.3.2 乳液平均粒径和形貌测试 |
6.3.3 闪蒸后漆膜含水量测量 |
6.3.4 涂层的表面形貌分析 |
6.3.5 涂层表面元素测量 |
6.3.6 涂层的接触角测试 |
6.3.7 热学性质表征 |
6.3.8 拉伸性能测试 |
6.3.9 动态热机械性能测试(DMA) |
6.3.10 涂膜吸水率测试 |
6.3.11 电泳涂层的基本物理性能测试 |
6.4 实验结果与讨论 |
6.4.1 红外和核磁分析 |
6.4.2 电泳乳液粒径分析和乳胶粒的形貌 |
6.4.3 闪蒸后改性漆膜的水分含量分析 |
6.4.4 UV电泳涂层的表面电镜观察 |
6.4.5 UV电泳涂层的XPS分析 |
6.4.6 UV固化电泳涂层的表面接触角分析 |
6.4.7 UV固化电泳涂层的热性能分析 |
6.4.8 UV电泳涂层的力学性能分析 |
6.4.9 UV电泳涂层的热机械行为分析 |
6.4.10 UV电泳涂层的综合性能分析 |
6.5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结论与展望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5)含氟/含硅阳离子丙烯酸树脂合成及其阴极电泳涂料制备与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前言 |
1.2 电泳涂料原理及特点 |
1.2.1 电泳涂料原理 |
1.2.2 .电泳涂料的特点及其局限性 |
1.3 阴极电泳涂料的发展现状 |
1.4 阴极电泳涂料的发展趋势 |
1.4.1 紫外光固化阴极电泳涂料 |
1.4.2 高泳透力的厚膜阴极电泳涂料 |
1.4.3 低温固化阴极电泳涂料 |
1.4.4 底面合一阴极电泳涂料 |
1.4.5 边棱角防腐蚀性阴极电泳涂料 |
1.4.6 高装饰性阴极电泳涂料 |
1.5 阴极电泳涂料树脂的基料体系 |
1.5.1 环氧树脂 |
1.5.2 聚氨酯树脂 |
1.5.3 丙烯酸树脂 |
1.6 阴极电泳涂料的改性研究进展 |
1.6.1 含氟功能材料改性阴极电泳涂料 |
1.6.2 含硅功能材料改性阴极电泳涂料 |
1.6.3 含氟硅功能材料改性阴极电泳涂料 |
1.7 课题研究背景、意义、内容、创新处 |
1.7.1 课题研究背景和意义 |
1.7.2 研究内容 |
1.7.3 研究创新处 |
第二章 阳离子丙烯酸树脂的合成及其在阴极电泳涂料的应用 |
2.1 引言 |
2.2 实验部分 |
2.2.1 实验原料及规格 |
2.2.2 主要实验仪器及设备 |
2.2.3 实验原理 |
2.2.4 实验过程 |
2.2.5 测试与表征方法 |
2.3 阳离子丙烯酸树脂合成的配方设计 |
2.3.1 树脂的水溶性 |
2.3.2 分子量及其分布 |
2.3.3 玻璃化温度 |
2.3.4 交联方式 |
2.4 阳离子丙烯酸树脂水溶性和电泳漆稳定性影响因素的研究 |
2.4.1 树脂胺值和羟值对树脂水溶性及电泳漆稳定性的影响 |
2.4.2 引发剂用量和反应温度对树脂水溶性及电泳漆稳定性的影响 |
2.4.3 助溶剂用量对树脂水溶性和电泳漆稳定性的影响 |
2.4.4 中和度对树脂水溶性和电泳漆稳定性的影响 |
2.4.5 固化剂用量对树脂水溶性和电泳漆稳定性的影响 |
2.4.6 分散工艺对树脂水溶性和电泳漆稳定性的影响 |
2.5 阳离子丙烯酸树脂及电泳涂层性能影响因素的研究 |
2.5.1 软硬单体配比对涂层性能的影响 |
2.5.2 胺值和羟基对涂层性能的影响 |
2.5.3 引发剂用量和反应温度对涂层性能的影响 |
2.5.4 助溶剂用量对涂层性能的影响 |
2.5.5 中和度对涂层性能的影响 |
2.5.6 固化剂用量对涂层性能的影响 |
2.5.7 甲基丙烯酸异冰片酯对涂层性能的影响 |
2.6 阳离子丙烯酸树脂结构表征分析 |
2.6.1 树脂红外光谱分析(FT-IR) |
2.6.2 树脂热失重分析(TGA) |
2.6.3 树脂差示扫描热法(DSC) |
2.7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MAPOSS/含氟丙烯酸酯改性丙烯酸树脂及其在阴极电泳涂料的应用 |
3.1 引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实验原料及规格 |
3.2.2 主要实验仪器及设备 |
3.2.3 实验原理 |
3.2.4 实验过程 |
3.2.5 测试与表征方法 |
3.3 含氟丙烯酸酯改性丙烯酸树脂 |
3.3.1 含氟丙烯酸酯添加量对树脂水溶性和电泳漆稳定性的影响 |
3.3.2 含氟丙烯酸酯添加量对涂层接触角的影响 |
3.3.3 含氟丙烯酸酯添加量对涂层性能的影响 |
3.4 MAPOSS/含氟丙烯酸酯改性丙烯酸树脂 |
3.4.1 MAPOSS添加量对含氟丙烯酸树脂水溶性和电泳漆稳定性的影响 |
3.4.2 MAPOSS添加量对涂层接触角的影响 |
3.4.3 MAPOSS添加量对涂层性能的影响 |
3.4.4 涂层防污与自清洁性能测试 |
3.4.5 涂层耐摩擦性能测试 |
3.4.6 涂层耐酸碱性能测试 |
3.5 结构表征分析 |
3.5.1 FPA和 MFPA树脂红外光谱分析(FT-IR) |
3.5.2 FPA和 MFPA树脂差示扫描热法(DCS) |
3.5.3 FPA和 MFPA树脂热失重分析(TGA) |
3.5.4 MFPA树脂涂层扫描电镜(SEM) |
3.5.5 MFPA树脂涂层能谱(XPS)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阴极电泳涂装工艺的研究 |
4.1 实验部分 |
4.1.1 实验原料及规格 |
4.1.2 实验仪器及设备 |
4.1.3 实验过程 |
4.1.4 测试与表征方法 |
4.2 电泳涂装工艺对涂层性能的影响 |
4.2.1 电泳槽液固体分含量对涂层厚度及外观的影响 |
4.2.2 电泳电压对涂层厚度及外观的影响 |
4.2.3 电泳时间对涂层厚度及外观的影响 |
4.2.4 极间距对涂层厚度及外观的影响 |
4.2.5 电泳槽液温度对涂层厚度及外观的影响 |
4.2.6 烘烤温度对涂层外观、光泽、硬度、耐冲击的影响 |
4.3 本章小结 |
总结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6)自分层环氧丙烯酸酯复合乳液的合成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水性涂料概述 |
1.2 水性涂料的种类 |
1.2.1 水性醇酸树脂涂料 |
1.2.2 水性丙烯酸酯树脂涂料 |
1.2.3 水性环氧树脂涂料 |
1.2.4 水性聚氨酯树脂涂料 |
1.2.5 水性复合树脂涂料 |
1.3 水性防腐涂料 |
1.4 环氧树脂-丙烯酸酯复合涂料的研究与进展 |
1.4.1 物理共混法 |
1.4.2 接枝共聚法 |
1.4.3 反应交联法 |
1.4.4 互穿网络法 |
1.5 自分层体系的研究与进展 |
1.5.1 溶剂型自分层涂料 |
1.5.2 水性自分层涂料 |
1.6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与意义、主要研究内容以及创新之处 |
1.6.1 论文的研究目的与意义 |
1.6.2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1.6.3 论文的主要创新之处 |
第二章 自分层环氧丙烯酸酯复合乳液及涂膜的制备与测试方法 |
2.1 实验原料及实验设备 |
2.1.1 主要原料 |
2.1.2 主要仪器与设备 |
2.2 自分层环氧丙烯酸酯复合乳液的制备方法 |
2.2.1 反应型乳化剂的制备 |
2.2.2 环氧树脂种子乳液的制备 |
2.2.3 环氧丙烯酸酯复合乳液的制备 |
2.3 涂膜的制备 |
2.3.1 涂膜样板的制备方法 |
2.3.2 涂膜样品的制备方法 |
2.4 测试与表征方法 |
2.4.0 酸值测定 |
2.4.1 乳液外观 |
2.4.2 乳液固含量测定 |
2.4.3 凝胶率的测定 |
2.4.4 转化率的测定 |
2.4.5 乳液粒径及其分布 |
2.4.6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 |
2.4.7 衰减全反射傅里叶红外光谱 |
2.4.8 透射电子显微镜 |
2.4.9 扫描电子显微镜 |
2.4.10 储存稳定性测试 |
2.4.11 钙离子稳定性测试 |
2.4.12 离心稳定性测试 |
2.4.13 稀释稳定性测试 |
2.4.14 机械稳定性测试 |
2.4.15 高温稳定性测试 |
2.4.16 铅笔硬度测试 |
2.4.17 耐水性测试 |
2.4.18 吸水率测试 |
2.4.19 耐酸碱性测试 |
2.4.20 附着力测试 |
2.4.21 电化学阻抗测试(EIS) |
2.4.22 耐中性盐雾测试 |
2.4.23 差示扫描量热法测试(DSC) |
第三章 自分层环氧丙烯酸酯乳液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
3.1 引言 |
3.2 结果与讨论 |
3.2.1 温度对反应型乳化剂合成影响 |
3.2.2 关于乳液合成基本参数的正交分析 |
3.2.3 乳化剂对乳液稳定性的影响 |
3.2.4 引发剂对乳液稳定性的影响 |
3.2.5 稳定剂对乳液合成及稳定性影响 |
3.2.6 环氧树脂用量对乳液稳定性影响 |
3.2.7 甲基丙烯酸用量对乳液稳定性影响 |
3.2.8 反应温度对乳液合成影响 |
3.2.9 傅里叶红外光谱分析 |
3.2.10 透射电镜分析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自分层涂膜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
4.1 引言 |
4.2 结果与讨论 |
4.2.1 稳定剂用量对涂膜性能影响 |
4.2.2 固化剂种类对涂膜性能影响 |
4.2.3 固化剂用量对涂膜性能影响 |
4.2.4 功能型单体对涂膜性能影响 |
4.2.5 涂层ATR-IR分析 |
4.2.6 涂层自分层分析 |
4.2.7 涂膜综合性能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7)阳离子丙烯酸树脂阴极电泳涂料的制备及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0 引言 |
1.1 电泳涂料的概述 |
1.1.1 电泳涂料的简介 |
1.1.2 电泳原理 |
1.1.3 电泳涂料的特点 |
1.2 国内外电泳涂料的发展历程 |
1.3 阴极电泳涂料的发展趋势 |
1.3.1 环保型阴极电泳涂料 |
1.3.2 低温固化型阴极电泳涂料 |
1.3.3 UV固化型阴极电泳涂料 |
1.3.4 底面合一型阴极电泳涂料 |
1.3.5 边角耐腐蚀型阴极电泳涂料 |
1.3.6 高装饰性阴极电泳涂料 |
1.4 阳离子丙烯酸树脂阴极电泳涂料 |
1.5 阴极电泳涂料的改性研究进展 |
1.5.1 有机氟改性阴极电泳涂料 |
1.5.2 有机硅改性阴极电泳涂料 |
1.6 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和内容 |
1.6.1 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6.2 课题的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
第二章 阳离子丙烯酸树脂的合成 |
2.1 实验部分 |
2.1.1 实验药品及原料 |
2.1.2 实验仪器及设备 |
2.1.3 实验过程 |
2.1.4 树脂的性能测试与表征 |
2.2 丙烯酸树脂配方的选择与聚合物的设计 |
2.2.1 树脂配方的选择 |
2.2.2 聚合物分子量的设计 |
2.2.3 玻璃化转变温度 |
2.3 丙烯酸树脂影响因素的研究 |
2.3.1 不同单体配比对树脂性能的影响 |
2.3.2 引发剂对树脂相关性能的影响 |
2.3.3 温度对树脂相关性能的影响 |
2.3.4 中和度对树脂性能的影响 |
2.3.5 溶剂对树脂相关性能的影响 |
2.4 丙烯酸树脂结构的表征 |
2.4.1 丙烯酸树脂红外谱图(FT-IR)分析 |
2.4.2 树脂的玻璃化转变温度(DSC)分析 |
2.4.3 树脂的热重分析(TGA) |
2.4.4 树脂水溶液的吸光度测试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有机氟、硅改性阳离子丙烯酸树脂的研究 |
3.1 实验部分 |
3.1.1 实验药品及原料 |
3.1.2 实验仪器及设备 |
3.1.3 改性丙烯酸树脂的合成实验 |
3.1.4 电泳漆液的制备及漆膜的涂装 |
3.1.5 性能测试与表征 |
3.2 有机氟改性阳离子丙烯酸树脂 |
3.2.1 有机氟对阳离子丙烯酸树脂的影响 |
3.2.2 有机氟对电泳漆液的影响 |
3.2.3 有机氟对漆膜的影响 |
3.3 有机硅改性阳离子丙烯酸树脂 |
3.3.1 有机硅对阳离子丙烯酸树脂的影响 |
3.3.2 有机硅对电泳漆液的影响 |
3.3.3 有机硅对漆膜的影响 |
3.4 有机氟硅协同改性阳离子丙烯酸树脂 |
3.4.1 有机氟、硅对树脂水溶性的影响 |
3.4.2 有机氟硅对漆液的影响 |
3.4.3 有机氟硅对漆膜的影响 |
3.5 氟硅协同改性阳离子丙烯酸树脂的表征 |
3.5.1 氟硅改性阳离子丙烯酸树脂的红外谱图(FT-IR)分析 |
3.5.2 氟硅改性阳离子丙烯酸树脂的热重分析(TGA)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电泳漆液及涂装工艺的研究 |
4.1 实验部分 |
4.1.1 实验药品及原料 |
4.1.2 实验仪器及设备 |
4.1.3 电泳漆液的制备及漆膜的涂装 |
4.1.4 性能测试与表征 |
4.2 电泳漆液的稳定性研究 |
4.2.1 混合工艺对电泳漆液稳定性的影响 |
4.2.2 搅拌分散工艺对电泳漆液稳定性的影响 |
4.2.3 固化剂的选择对漆液稳定性的影响 |
4.2.4 阳离子丙烯酸树脂中各组成与电泳漆液稳定性的关系 |
4.3 涂装工艺对漆膜性能的影响因素分析 |
4.3.1 电泳条件对漆膜膜厚的影响 |
4.3.2 烘烤条件对漆膜光泽度和硬度的影响 |
4.3.3 颜填料含量对电泳漆膜的影响 |
4.4 丙烯酸树脂阴极电泳涂料与环氧树脂阴极电泳涂料的比较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总结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致谢 |
(8)环氧树脂改性丙烯酸树脂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环氧树脂改性丙烯酸树脂方法 |
2 结语 |
(9)核壳型环氧—丙烯酸酯乳液的制备与表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 |
1.2 水性环氧树脂概述 |
1.3 环氧树脂-丙烯酸酯乳液概述 |
1.4 核壳型乳液概述 |
1.5 自分层涂料概述 |
1.6 本课题研究内容 |
第2章 相反转法水性环氧树脂乳液的制备 |
2.1 实验部分 |
2.1.1 实验原料及设备 |
2.1.2 乳液的制备 |
2.1.3 分析与测试 |
2.2 结果分析与讨论 |
2.2.1 亲水亲油平衡值对相反转含水量和乳液稳定性的影响 |
2.2.2 乳化剂的用量对相反转过程的影响 |
2.2.3 乳化温度对相反转过程的影响 |
2.2.4 搅拌速度对相反转过程的影响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核壳型环氧-丙烯酸酯乳液的制备 |
3.1 实验部分 |
3.1.1 实验过程预测 |
3.1.2 实验原料及设备 |
3.1.3 核壳型环氧树脂-丙烯酸酯乳液的制备 |
3.1.4 涂膜的制备 |
3.1.5 分析与测试 |
3.2 乳液的表征 |
3.2.1 乳液的结构表征 |
3.2.2 乳液的微观形貌表征 |
3.3 乳液聚合原料的选择及工艺的确定 |
3.3.1 丙烯酸酯单体的选择 |
3.3.2 环氧树脂用量的确定 |
3.3.3 引发剂用量的确定 |
3.3.4 聚合温度的确定 |
3.3.5 反应时间的确定 |
3.4 涂膜性能分析 |
3.4.1 SEM分析 |
3.4.2 热稳定性分析 |
3.4.3 AFM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10)阴极电泳涂料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阴极电泳涂料的特点 |
2 阴极电泳涂料的发展历程 |
3 阴极电泳涂料的发展趋势 |
3.1 低温固化型阴极电泳涂料 |
3.2 UV固化型阴极电泳涂料 |
3.3 高装饰型阴极电泳涂料 |
3.4 底面合一型阴极电泳涂料 |
4 总结与展望 |
四、自分层环氧-丙烯酸复合阴极电泳涂料的研制(论文参考文献)
- [1]油箱用水性涂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 张哲. 机械科学研究总院, 2021(01)
- [2]阴极电泳涂料的制备及改性研究进展[J]. 张哲,刘兰轩,李冬冬,雷瑞丞,刘秀生,王明钊. 材料保护, 2021(05)
- [3]阴极电泳涂料研究动向[J]. 陈君华,彭开美,丁秋莉,王锋,胡剑青,涂伟萍. 电镀与涂饰, 2019(08)
- [4]紫外光固化新型高性能阴极电泳涂料制备及性能与应用研究[D]. 陈君华. 华南理工大学, 2019(01)
- [5]含氟/含硅阳离子丙烯酸树脂合成及其阴极电泳涂料制备与性能研究[D]. 唐成成. 华南理工大学, 2019(01)
- [6]自分层环氧丙烯酸酯复合乳液的合成及应用研究[D]. 陈奇. 华南理工大学, 2018(12)
- [7]阳离子丙烯酸树脂阴极电泳涂料的制备及改性研究[D]. 付正荣. 浙江工业大学, 2017(04)
- [8]环氧树脂改性丙烯酸树脂的研究进展[J]. 陈兰,熊诚,蒋惠娟. 涂料技术与文摘, 2015(04)
- [9]核壳型环氧—丙烯酸酯乳液的制备与表征[D]. 李金凤. 哈尔滨理工大学, 2015(06)
- [10]阴极电泳涂料的研究进展[J]. 刘文华,姚金水,范瑞,郭丰梅,田晓雨. 齐鲁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