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流通股对股市和上市公司的影响

非流通股对股市和上市公司的影响

一、非流通股对股票市场和上市公司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石光[1](2021)在《创业板上市公司限售股解禁及减持行为对股票价格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大股东及公司高管作为上市公司的关键主体,掌握企业内部信息,因此他们的行为往往会被市场上的外部投资者视为投资参考依据。大股东和高管的大额减持行为会向市场传递信号,使投资者对公司经营和股价产生负面预期,进而跟风抛售减持,导致股价下跌。创业板减持行为不断,不仅加剧了公司股票价格的波动,也增加了整个股票市场的震荡,并且在减持过程中股东和高管是否会利用内部人优势获取超额收益也是备受关注的问题。在此背景下,研究限售股解禁与大股东及高管减持行为对股票价格的影响,有利于维护中小投资者利益,改善投资环境,维护金融市场稳定。文章首先回顾了国内外相关研究,重点归纳整理了上市公司大股东及高管减持的内在因素、减少持股份额的时点选择及限售股解禁后抛售股票对市场的影响。其次,根据现有理论从信息不对称、信号传递等角度对文章研究内容进行了简要分析。再次,以创业板上市公司的限售股解禁数据和减持事件数据为样本,运用事件研究法对限售股解禁及减持行为对股票价格的影响进行了分析。最后从减持者的类型、是否为限售股及减持力度的角度进行了分组对比研究。文章结论如下:第一,限售股解禁前流通股持股人会卖出持有的股票,导致股价下跌,解禁日过后,解禁前的负向市场反应在解禁前会被市场消化,股价逐步回归正常。第二,减持股票的大股东及高管表现出非常好的择时能力,并且减持行为给股票价格带来了强烈的负面冲击。第三,相比大股东,高管在创业板上市公司的减持行为中择时能力更强,并且短期内高管减持对市场带来的负面冲击大于大股东减持带来的冲击。第四,限售股的减持行为对市场造成的冲击更大,减持比例与减持造成的市场冲击存在正相关关系。基于研究结论,对投资者、监管方、上市公司等市场主体提出相应的建议。文章的理论意义是从限售股解禁及减持等多角度出发研究了创业板上市公司减持行为对股票价格的影响,并通过对比分析探究了不同类型的减持行为对市场造成的影响,进一步丰富了股市减持行为的相关研究。现实意义在于为投资者、市场监管机构及上市公司提供了参考。

徐杰[2](2020)在《我国上市公司股票回购市场效应研究 ——来自2018年A股市场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文中认为2018年,我国股票市场整体呈现出持续性的非理性下行局面,“黑天鹅事件”不断频发,部分股票甚至存在退市的风险。为了提升公司股价,彰显公司合理价值,许多上市公司实施股票回购策略,股票回购公司总数量和股票回购总金额在2018年达到了历史最大值,即“2018年A股回购潮“。据统计,在2018年,实施股票回购的A股公司共有785家,是上市公司总数量的22%,股票回购总金额共计534亿元,比上一年度增长了575%。如此大规模的股票回购浪潮下,上市公司股价是否得到相应的提升,资本市场是否受到了显着的影响,回购效果与哪些因素相关?深入研究2018年A股市场股票回购的相关问题,对我国股票回购市场的建设与完善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本文利用2018年A股市场股票回购样本数据,对股票回购的市场效应进行研究。本文通过研究国内外文献,对股票回购概念、方式、动因等相关理念进行阐述,构成了股票回购的理论框架,接着对股票回购在我国资本市场上的发展进行介绍,并重点分析股票回购的现状。在实证分析中,运用事件研究法验证了市场效应的存在性,用逐步回归法来判定哪些因素影响着股票回购的市场反应,最后用因子分析法对企业价值进行量化,来探究公司价值在股票回购市场效应中的作用。根据实证研究结果,分析出我国股票回购市场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进一步对我国股票市场进行展望。

李明豪[3](2020)在《交易所交易基金持股对股票流动性的影响 ——基于动态面板回归方法的实证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截至2019年底,我国A股上市公司市值规模达到59.2万亿元,位居世界第二。我国证券市场的高速发展离不开金融产品创新,正是多样化的金融产品及其衍生品为我国证券市场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而作为创新型金融产品的交易所交易基金,是促进我国证券市场发展、经济发展以及投资者投资的得力工具。从单个股票的层面分析,交易所交易基金对单个股票流动性的影响,进而从微观的角度再去分析对整个证券市场的影响。研究ETF持股比例及其变化对标的股票流动性的影响,对于将来在中国推出更多的ETF产品具有参考作用,对未来ETF市场的健康有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考虑到国内外相关研究,大部分是基于ETF上市交易这一时间点前后,研究ETF上市前后成分股流动性的变化,而针对ETF上市后,ETF持股比例及其变化对成分股流动性的影响较少。本文采用2011年-2018年在此期间一直被ETF所持有的A股上市公司交易数据和交易所交易基金持股数据,运用动态面板-差分GMM模型研究交易所交易基金持股比例及其变化对标的股票流动性的影响,先对全部样本进行回归并对实证结果分析,然后分别对沪深主板、中小板、创业板股票进行了回归得出结论,并且对上述研究进行了稳健性检验。最后,经过上述研究得出两条主要结论:(1)交易所交易基金持股比例与股票流动性显着正相关,即交易所交易基金持股比例越高,股票流动性越高。(2)交易所交易基金持股比例正向变动会显着增加其标的上市公司股票的流动性。在本文研究基础上,为促进我国交易所交易基金市场合理、健康、有序的发展提出以下三点建议:(1)进一步推进ETF做市商制度,以提高ETF市场本身的流动性,促进套利交易的顺利进行。(2)促进ETF产品及相关衍生品的创新,扩大ETF产品以及相关衍生品的市场规模。(3)加强ETF宣传以及投资者的教育工作,引导投资者积极理性的参与ETF交易,扩大ETF对证券市场的影响。

吴尧[4](2019)在《中国A股市场股票需求弹性 ——基于股票回购事件的实证分析》文中提出股票回购是指上市公司通过现金支付的方式将在发行在外的股票收回。上市公司进行股票回购的目的多种多样,例如反收购、改善资本结构、稳定市值。股票回购作为作为二级市场高效运行的重要手段之一,随着我国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制度不断完善,可以预见未来我国股票市场的将会发生越来越多的股票回购事件。因此对于股票需求弹性的研究就显得愈发重要,因为当股票的需求弹性为无穷时就意味着无论时使得股票供给量增加还是使得股票供给量减少的市场行为都不会影响股价,那么通过股票进行市值管理这一行为就是无意义的。尤其自从2015年6月12日后,中国A股市场一直处于熊市中,大多数上市公司的股价明显偏低,在这种情况下,我国相继出台各个管理办法放开对于股票回购的限制,使得上市公司可以通过回购股票的方式进行市值管理,也能够在稳定二级市场的同时,进一步提高二级市场的价格发现功能。同时,由于我国特殊的国情,中国A股市场股票分为非限售流通股和限售流通股,自从2004年第二次股权分置改革开始至2018年,流通股占比由36.45%增至86.71%,非限售流通股比例大幅上升,可以预计未来的非限售流通股将会占比越来越大,因此研究非限售流通股也更有意义。在对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的基础上,本文对中国A股2016年1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期间557只发生过股票回购的公司1532次股票回购事件进行实证研究,发现股票回购日前后存在较为显着的量价效应,具体表现为价格上升和成交量增长。自-12至+2,平均累计异常收益率为0.97%,并且在股票回购公告日后的两个月都没有发生反转;在股票回购公告日的异常成交量为5.58%。本文建立了一个考虑流动性因素后的模型以修正以往大多研究仅考虑单因素的模型,回归得出结果符合预期,估计得出A股需求弹性为-5.45,即我国A股需求弹性是有限的,需求曲线是向右下方倾斜的。

李媛[5](2017)在《中国双重上市公司股票价格差异研究》文中提出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经济全球化程度不断加深。在经济全球化的带动下,金融全球化的趋势愈发明显,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国内金融市场与国际金融市场之间的联系都在不断加强,全球资金在更为广阔的市场进行优化配置,与此同时,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在金融政策、金融业务等方面的竞争和协调,也使全球金融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金融市场作为金融活动的主要载体,金融市场全球化是金融交易全球化的重要一环。现阶段,金融管制导致的市场分割,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全球资本的流动。随着发达国家金融市场的不断完善,发展中国家新兴市场的筹备和发展,发达国家之间、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以及发展中国家之间资本市场进一步开放和融合,证券市场全球化的程度逐渐加深。在金融全球化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企业选择境外上市,这不仅提高了金融开放的程度,促进了全球资本的流动,也打通了国内和国外两个证券市场,从而促进了全球金融市场的融合。对于我国大陆企业而言,除在大陆证券交易所上市之外,赴港上市已经成为趋势,A股和H股股票的价格差异也成为众所关注的焦点问题。本文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以在大陆、香港证券交易所同时上市的双重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对股权分置改革的过程进行详细地阐述,并分析股权分置改革对A股和H股股票市场产生的影响。其次,本文对双重上市公司股票收益率与市场收益率之间的联动关系进行研究,并对股权分置改革前后,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对比分析。再次,本文对影响两地股票价格差异的因素进行分析,首次将双重上市公司的发展历程纳入到考察中,并着重探讨股权分置改革在其中的作用。最后,本文总结了研究结论,并对股票市场的发展与政策的实施,提出了建议与对策。本文的主要内容以及研究结论如下:首先,本文梳理了相关文献,对上市公司双重上市的动因,以及影响双重上市公司股票价格差异的因素进行了阐述,为文章的研究提供了基础。本文对影响公司双重上市的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进行了梳理,并对需求差异、流动性差异、信息不对称差异、风险差异等因素,在影响双重上市公司股票价格差异中的作用进行了说明。其次,本文对我国双重上市公司进行了界定,并对两地证券市场的发展进行了介绍。随着证券市场的不断发展,无论从上市公司数量,还是从股票市价总值、股票成交量、股票成交额等角度来看,中国证券市场都已经具备了相当大的规模,在各个方面不断进步和完善,资源配置不断优化,投融资渠道不断增加。证券市场在中国经济发展的各个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证券市场走向成熟的过程中,为中国经济提供了多种投融资服务。本文研究的中国双重上市公司,是指在中国大陆、香港证券市场同时上市的公司,由于香港具有较为完善的法律制度和经济体系,证券市场融资成本低廉,上市过程简洁,因而吸引了越多越多的企业在港上市,自从1993年7月15日青岛啤酒在香港上市以来,越来越多的公司进入到香港金融市场。在市场和政策的推动下,上市公司从H股上市后再回归A股的数量不断上升,上市公司在A股上市之后,选择去H股进行再融资的数量也陆续增加。由此,我国企业A股和H股双重上市的局面逐步形成。第三,本文对我国股票市场特有的股权分置现象进行了说明,并对在股权分置改革背景下,研究A股和H股股票价格差异的重要性进行分析。在对股权分置改革的整个过程进行详细地阐述之后,本文对股权分置改革包含的多个重要事件进行了研究,并采用事件研究法,对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之后的首个交易日,以及上市公司第一个解禁交易日,A股和H股股票市场的反应进行对比分析。实证结果表明,首先,在对A股股票市场的研究中,在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之后的首个交易日,A股的平均异常收益率显着为正,在事件窗口期内,累计异常收益率也显着为正,即股权分置改革对A股股票产生了显着地影响。而在上市公司第一个解禁交易日,尽管A股股票的平均异常收益率发生了下降,但并不是显着异于0的,事件窗口期内,A股的累计异常收益率也不是显着异于0的,说明市场对于A股限售股解禁的消息反应较为平稳。其次,在对H股股票市场的研究中,在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之后的首个交易日,H股并没有明显的变动,但在之前的一个交易日,H股的平均异常收益率显着为正,表明在A股股权分置改革完成之前,H股股票市场已经对股权分置改革做出反应。而在上市公司第一个解禁交易日,H股股票市场基本没有受到影响,说明H股股票市场对A股限售股的解禁反应也较为平稳。第四,本文对双重上市公司股票收益率与两地证券市场收益率之间的联动关系进行了研究。由于A股和H股在不同的证券交易所上市交易,其收益率与两地证券市场收益率之间的联动关系,成为本文首先考察的问题。通过对A股和H股股票的对比分析,本章得到了如下结论:首先,A股股票收益率的变动,受到了大陆证券市场显着的正向影响,只有少数公司受到香港证券市场收益率变动的影响;H股股票收益率的变动,受到大陆和香港两地证券市场的共同影响,但香港证券市场收益率的变动,对H股股票收益率产生的影响更大。由于A股上市公司的上市地和主要业务均在中国大陆,因此,A股受到了大陆证券市场的显着正向影响,H股则与香港证券市场中的股票更相似。其次,在股权分置改革之后,A股仍然主要受大陆证券市场收益率变动的影响,且大部分公司受大陆证券市场收益率变动的影响增强;H股仍然受到两地证券市场收益率变动的共同影响,且在股权分置改革之后,部分上市公司受到大陆证券市场收益率变动的影响增强。第五,本文对我国双重上市公司股票价格差异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实证结果表明,首先,随着A股股票相对供给量的增多、相对风险的增加以及相对流动性的降低,A股和H股股票价格的差异缩小。此外,人民币的升值也会缩小两地股票价格的差异。其次,在考虑我国双重上市公司的不同发展阶段之后,上述结果没有发生实质的改变。在双重上市公司发展的第二、第三和第四阶段,两地股票价格差异都有不同程度的减少,鉴于发展的第二阶段在股权分置改革提出之后,侧面验证了股权分置改革在两地股票价格差异中的作用,即在股权分置改革之后,两地股票价格差异逐步缩小。再次,股权分置改革之后,A股和H股股票价格差异不断缩小,在去除时间趋势的影响之后,上述结果没有发生明显的改变。在A股逐步实现自由流通的过程中,随着A股流通股的增加,A股和H股股票价格差异不断缩小。最后,在因变量的选择上,本文使用股票收盘价格和考虑分红派息后的股票价格进行对比,结果并没有产生差异。第六,在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下,我国资本市场的开放程度不断增加,我国A股市场和H股市场也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股票市场的市场分割现象逐步缓解。根据以上结论,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本文提出了如下政策建议:进一步推进资本市场开放,拓宽投资渠道,改善股票市场信息不对称现状,完善监管措施。

陈其安,沈猛,张红真[6](2016)在《股权分置改革过程中非流通股股东对流通股股东的利益侵占行为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建立数学模型从理论上研究中国股票市场股权分置改革过程中非流通股股东对流通股股东的利益侵占行为机理,并以此为基础对中国股票市场在股权分置改革过程中存在的"金融异常现象"进行合理解释。研究结果表明,在股权分置改革过程中,原非流通股股东的资本利得收益将增加,原流通股股东的资本利得收益将减少,原非流通股股东增加的资本利得收益正好等于原流通股股东减少的资本利得收益;原非流通股股东对流通股股东的利益侵占量与原非流通股股东的持股数量和原流通股股东的持股成本正相关,与股权分置改革对价支付率负相关。本文研究结果能对中国股票市场股权分置过程中存在的"金融异常现象"作出合理解释。

陈其安,沈猛,张红真[7](2016)在《股权分置改革过程中非流通股股东对流通股股东的利益侵占行为研究》文中指出本文建立数学模型从理论上研究中国股票市场股权分置改革过程中非流通股股东对流通股股东的利益侵占行为机理,并以此为基础对中国股票市场在股权分置改革过程中存在的"金融异常现象"进行合理解释。研究结果表明,在股权分置改革过程中,原非流通股股东的资本利得收益将增加,原流通股股东的资本利得收益将减少,原非流通股股东增加的资本利得收益正好等于原流通股股东减少的资本利得收益;原非流通股股东对流通股股东的利益侵占量与原非流通股股东的持股数量和原流通股股东的持股成本正相关,与股权分置改革对价支付率负相关。本文研究结果能对中国股票市场股权分置过程中存在的"金融异常现象"作出合理解释。

吴国舫[8](2015)在《构建我国股票发行注册制的法理逻辑》文中研究说明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为资本市场确立了推进股票发行注册制改革的战略目标。本文运用宪法秩序理论,循着梳理我国股票发行核准制演进的法理逻辑,剖析存在问题的实质与成因,借鉴境外的立法与实践经验,提出了构建注册制的改革方案和实施方略,为制定注册制改革实施方案和推进改革工作提供参考。除引言外,全文共分五个部分。第一部分对我国股票发行核准制形成的法理逻辑进行了梳理,对监管中的困局进行了总结,对注册制改革专家方案的误区进行了证伪。借鉴宪法秩序理论,从成文法律、观念法律和现实法律三种存在形态,对股票发行监管制度演进历程的法理逻辑进行了梳理。以现实法律形态为主要标准和客观依据,将股票发行监管制度的发展历史划分为三个阶段,即地方试点开放股权融资时期(1984年—1992年)、全国试点政府分配规模时期(1993年—2000年)和转轨发展宏观调控供给时期(2001年至今)。改变了主流观点以成文法律为历史发展阶段划分依据,致使理论研究与客观实践脱节的做法。证监会施行核准制,严格审核、严防“炒新”、严格限售、严控风险、严厉打击,可谓“五严”并举。不过,发行监管仍然陷入了新股发行“暂停——重启”的循环怪圈,陷入了“政策市”、“圈钱市”和“投机市”等重重困局。其根源在于政府的越位、错位、缺位和本位问题。将专家学者们提出的注册制改革方案概括为三类,即行政许可改革方案、股票市场改革方案和证券发行监管制度整体重构方案,分别指出了各个方案的误区。提出注册制改革是一个大命题,不能写成小文章,不能局限于行政许可这一个环节、证券交易所这一层市场和股票这一个品种,应当遵循市场化、法治化的价值目标进行顶层设计。第二部分对我国股票发行核准制施行的“政策市”、“圈钱市”和“投机市”困局的缘起与演进做出法理解析。“政策市”困局源于全国试点时期政府对股票发行规模进行宏观调控的试点风险防控思想。《证券法》取消《股票发行与交易管理暂行条例》的规模管理后,申请公开发行股票成为了企业的一项基本权利。政府没有顺应市场发展的需要,及时开展多层次市场体系建设,拓宽企业股权融资渠道,反而反其道而行之,清理整顿关闭了全部场外市场。为了缓解两个交易所的市场容量压力,政府先后采取“通道制”和“保荐制”控制审核前端的申报数量,一直采取控制股票发行核准批文的发放节奏、新股发行的价格和配售方式等手段,平衡一级市场与二级市场的矛盾,由此延续并固化了“宏观上供大于求与微观上供不应求的矛盾死结”。本质上,政府超越法律的规定,以宏观调控的方式实施行政许可具体行政行为,这种在法律之外反复推进的市场转轨、监管转型,背离了市场化、法治化的基本精神,不可能取得成功。转轨发展时期成文法律领先于观念法律和现实法律,“政策市”困局与市场化、法治化的客观发展规律的矛盾冲突日益尖锐。“圈钱市”困局还源于全国试点时期股票市场为国有企业脱困服务的原初价值目标,转轨发展时期国家减持国有股补充社保资金和股权分置改革后形成的“大小非”先后成为“圈钱”的新模式,政府推动股权融资提高直接融资比重的新目标又助推了“圈钱”,畸形的市场估值和畸形的利益格局,必然导致畸形的融资模式“圈钱市”。“投机市”困局是市场失灵的集中反映,发行人内部、外部和专业机构约束失灵,治理结构不完善是内部约束失灵的总根源。投资者应对“政策市”和“圈钱市”困局,进一步固化“投机市”的困局。“政策市”困局中政府“有形之手”的强势导致市场“无形之手”的弱势,形成卖方“圈钱市”和买方“投机市”的困局,各个困局彼此强化、相互固化。第三部分对实行注册制的主要国家和地区的制度和实践进行了比较、借鉴。美国是股票发行注册制的鼻祖,《1933年证券法》奠定了以“披露型监管”为核心的发行审核制度。从美国、日本、韩国和香港、台湾等国家和地区注册制立法与运行来看,具有共同的基本特征。注册制是法律授权机构审核信息披露文件的制度,具有行政许可的性质。以信息披露为中心,审核的目的是从满足投资者作出投资决策获取充分信息的需求出发,帮助发行人提高信息披露的质量,保障交易公开、公平和公正。以市场主体归位尽责为基础,发行人是信息披露第一责任人,证券中介机构勤勉尽责、专业约束,发挥“看门人”功能,形成诚信约束,是实施注册制的前提。以强化事中事后监管和强化投资者保护为根本保障。香港是城市经济体,其市场的发行人和投资者基本上两头在外,双重存档制度是历史上“(交易)所强(证监)会弱”长期博弈的结果。日本、韩国和台湾地区是小版图经济体,经济发展已经比较成熟,申请发行上市的新企业渐少,时常退市的公司比新上市的多,这些国家和地区都经历了由政府审核为主向交易所审核为主转变的演进过程。可资借鉴的仍然是作为大国经济体的美国。与其相比,我国在监管的法理逻辑和监管理念、制度、实践上,都存在较大的差异。我国现行制度引进嫁接、脱胎于上述国家和地区,在监管组织与职责、审核制度与机制等方面,都与其大同小异,根本性的差距还是在于市场经济和法治政府的理念,诚信和自治的经济、社会基础,以及健全的法治保障。第四部分对我国法律理论和立法体系下的注册权进行了法理解析。立足于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这一基本的经济法学分析范式,将股票发行注册权定性为公权力,其目的是减少股票发行人与投资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促进公平交易。注册权在法律性质上,属于行政许可权,由政府机构或者法律授权的组织行使。注册权运行的基础是发行人的公司自治和市场主体的自治,尤其是证券中介机构“看门人”的专业约束不可或缺。股票上市审核权属于自律权利,由交易场所行使,两者之间是基于上市合同的契约关系。经过政府机构注册之后,方能公开发行股票,公开发行的股票发行人可以自行选择交易的场所,但是,无论在哪里交易,作为公众公司,都需要履行持续信息披露义务。注册权相对于有选拔性条件的核准权而言,只对申请人的信息披露质量进行审核,主要关注其充分性、一致性和可理解性,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完整性由申请人负责。注册权运行的保障应当加强,增强其独立性和运行效率,满足投融资双方的需求。放松前端管制后,应当相应健全完善对投资者的民事救济和加强刑事打击的相关制度。第五部分提出了系统构建股票发行注册制的改革方案与实施方略。推进股票发行注册制改革,应当进行一场透彻灵魂深处的理念更新、通达市场体系的制度重构和遍及运行机制的实践革新,按照立法、行政和司法三维度进行全面规划,根据《证券法》修订的进程进行分步推进,重构市场体系,重塑行政理念,重造运行机制。确立“便利高效,保护有效”的“双效”价值目标,在制度设计方法论上“想投资者之所想,急发行人之所急”,在运行机制实现方式上“市场主导,政府管好”。确立三项基本原则,即契约自由、披露为本,注册督导、高效透明,执法公正、救济有效。明确三个方面的主要任务,即构建功能完善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构造高效安全的发行与交易运行机制,健全执法公正的行政与司法保护体制。为了平稳推进改革,在《证券法》修订之前与之后,分两步实施改革措施。在《证券法》修订实施前的过渡期间,按照注册制改革的基本精神,全面修订股票发行规章制度,消除商事规范行政化、立法导向以政府为本位的问题,准确阐释法律的基本精神和基本原则,便利资本形成增强包容性,完善市场约束增强自治性,优化审核机制增强公信力,改革监管执法增强权威性。在法律修订实施后,系统构建注册制度,全面重构资本市场体系与注册体制,健全完善事中事后监管机制推进监管转型,建立健全证券司法制度增强法治保障。改进治理体系,提升治理能力,进一步发挥资本市场服务实体经济、服务财富管理的根本功能。

刘泽荣[9](2014)在《全流通环境下股权结构对股利支付行为影响的统计分析研究》文中认为西方学者已在被称为“股利之谜”股利支付理论上取得了极其丰富的研究成果,然而,在股权结构更加特殊的中国,这些理论却并不能很好地诠释与西方成熟资本市场完全不同的“中国股利之谜”,因此,对于中国资本市场的股利支付行为反映出的股利政策仍然尚待深入研究。本论文研究取得了以下的主要成果与结论。论文采用主成分分析法与Normal矩阵相结合的聚类分析方法对近年来的上市公司股权结构的面板数据进行聚类分析,反映出我国上市公司股权集中度水平在近年的不同程度的动态变化特点。之后,深入分析股权分置改革对中国资本市场上市公司管理者股利支付行为的影响,系统梳理了我国自上海证券交易所与深圳证券交易所成立以来上市公司股利支付形式及其支付程度情况,揭示、描述并总结了中国资本市场股利支付行为特征与规律。论文运用包括信号传递理论、代理理论、生命周期理论尤其是股权结构等在内的股利政策理论,结合我国上市公司股利支付的行为特征,分析并构建我国上市公司基于股权结构特征对于其股利支付行为影响的理论框架,并重点探讨了在非全流通环境下与全流通环境下这一影响的差异性。基于以上理论框架,论文进行了相应的理论分析并发展了研究假设,并以2000-2010年A股市场进行股利分配的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运用Logit回归法,实证考察股权集中度与股权属性对股利支付形式偏好(现金股利还是股票股利)的影响,并重点考察在股改进入全流通环境后,这一影响是否随之得到改善。论文分析并发展了相应的研究假设,运用logit回归模型,以2000-2010年A股市场分配现金股利与未分配股利的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实证考察股权结构(包括股权集中度与股权属性)对现金股利支付倾向(即是否支付现金股利)的影响,并重点了探讨这一影响在非全流通与全流通环境中的差异。论文创造性地研究了送股和转增股等其他非现金股利支付形式,考察全流通环境下股权结构对上市公司非现金股利支付行为的影响,并为之提供经验证据。本文的研究结果对于丰富股利理论与规范我国上市公司股利支付行为,促进我国上市公司健康发展、完善股利支付的信号传递机制、以及提高我国资本市场资源配置效率都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

王文宁[10](2014)在《股权分置改革公司治理和限售股解禁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中国证券市场起步较晚,自1990年和1991年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成立以来,对国有股流通的问题采取搁置的政策,在事实上形成了股权分置的格局,针对中国证券市场上流通股和非流通股的股权分置导致的种种问题,中国于2005年启动了股权分置改革,目前已经过去了八年的时间,中间经历了股权分置改革方案的制定、实施,以及股权分置改革限售股的多次解禁,现在已经基本实现了全流通,中国证券市场在这期间也经历了牛市和熊市的更替。本文通过对股权分置改革的不同阶段所面临的不同问题展开了讨论,对中国的公司治理问题和资本市场效率问题进行了研究。本文的实证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部分,第一部分对在股改方案实施前后的公司治理问题进行了探讨;第二部分研究了中国股改方案实施之后大量限售股解禁的价格和交易量反应,包括对所有参加股权分置改革的公司第一次限售股解禁事件和按照一定的间隔参加过三次解禁的公司的解禁事件的研究:第三部分针对限售股解禁事件对股票市场造成影响的因子进行了分析。在第一部分中,由于股权分置改革造成了中国股票市场中存在的独特的现金流量权和控制权的分离,非流通股股东仅仅承担了一部分的公司负面结果,本文针对股权分置改革对公司治理的影响而展开讨论。本部分的实证选用了683家从2005年至2007年完成了股权分置改革的公司2003年至2011年9年的强平衡面板数据,包含了三个子问题,第一,利用五个不同的代理成本变量衡量了由于大股东的不同动机而造成的代理成本,并且这些代理成本在股改期间没有受到会计政策变化的影响;第二,通过对比这些代理成本在股改之前和股改之后的变化,本文的研究发现了中国上市公司代理成本的严重性,并且实证结果支持股改完成之后中国的公司治理情况得到了改善;第三,本文验证了大股东的持股比例和代理成本的关系,发现在股改之前,前十大股东的持股比例越高,企业自由现金流越高,分配现金红利的倾向性越强,但是关联交易金额同前十大股东的持股比例关系并不显着,但是在股改之后,前十大股东的持股比例越高,企业的自由现金流和关联交易金额越低,并且十大股东的持股比例同红利支付倾向的系数也下降了,由于股权分置改革改变了前十大股东所持股份的交易权利,所以为交易权的价值提供了间接的依据。本文实证的第二部分主要研究了在股权分置改革方案实施之后中国股票市场面临巨额的股改限售股的解禁问题。本部分的实证选用了747家公司的第一次解禁事件,利用事件研究的方法发现在解禁日前三天的时候就开始出现显着为负的异常收益率,在解禁日当天等额平均异常收益率为正,之后出现了短暂的反转,但是仍然保持为负,为价格压力假说和需求曲线向下倾斜假说提供了一定的依据;在解禁前十二日就开始出现了显着为正的异常换手率,但是在解禁日当天及之后平均异常换手率为负。本文的第三部分对引起限售股解禁价格效应的因素进行了分析。首先从行为金融学的角度研究了中国A股市场被高估的原因,由于股改限售股解禁事件是一种形式的卖空限制的解除,所以这就对研究在卖空限制和异质信念下股票价格被高估提供了一种很好的检验,主要验证了以下几个假设:第一,由于中国A股市场存在异质信念和卖空限制,所以高特质性风险的股票具有较低的未来收益;第二,中国A股市场的交易量是由投机性动机所引起的,即换手率和总市值之间为显着的负相关关系;第三,投资者异质信念的波动率越高,股票价格和换手率越高;第四,在股改限售股解禁之后股票价格下跌,并且在股改限售股解禁之前异质信念越强的投资组合,在股改限售股解禁的时候股票向下调整越多;第五,如果需求曲线向下倾斜理论成立,那么如果内部人在解禁日时大量卖出股份,那么在高特质性波动率的股票组合中更容易出现较高的异常交易量。如果A股市场是由于投机性动机所引起的,那么在解禁之前特质性波动率越高的股票,在解禁之后异常交易量下降的越多。本章进一步通过横截面回归验证了对于限售股解禁效应的几种假说:需求曲线向下倾斜假说和价格压力假说、信息发现假说和流动性假说。

二、非流通股对股票市场和上市公司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非流通股对股票市场和上市公司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创业板上市公司限售股解禁及减持行为对股票价格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创新与不足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大股东及高管持股
    2.2 大股东及高管减持动机
        2.2.1 公司治理与减持行为
        2.2.2 掏空行为与减持行为
        2.2.3 财务状况与减持行为
        2.2.4 宏观政策环境及市场因素与减持行为
    2.3 大股东及高管减持时机
        2.3.1 信息不对称与内部人交易
        2.3.2 信息披露与减持时机
        2.3.3 盈余管理与减持时机
    2.4 大股东及高管减持的市场效应
        2.4.1 供求理论与市场效应
        2.4.2 限售股解禁的市场效应
        2.4.3 限售股减持的市场效应
    2.5 文献评述
第三章 理论分析
    3.1 有效市场理论
    3.2 信息不对称理论
    3.3 委托代理理论
    3.4 信号传递理论
第四章 创业板上市公司大股东与高管减持行为表现
    4.1 创业板上市公司减持基本概况
        4.1.1 创业板与中小板上市公司股本结构对比分析
        4.1.2 创业板重要股东二级市场交易状况
        4.1.3 创业板总体减持状况
    4.2 创业板上市公司高管持股及变化
    4.3 创业板上市公司限售股解禁情况
第五章 限售股解禁及减持行为对股票价格的影响实证研究
    5.1 事件研究法综述
    5.2 限售股解禁的对股票价格的影响
        5.2.1 限售股解禁相关规定
        5.2.2 限售股解禁的对股票价格的影响相关假设
        5.2.3 样本数据选取和处理
        5.2.4 限售股解禁对股票价格的影响实证结果和分析
    5.3 大股东及高管减持行为对股价的影响
        5.3.1 创业板上市公司股票减持的相关规定
        5.3.2 创业板上市公司股票减持对股票价格的影响相关假设
        5.3.3 创业板上市公司股票减持对股票价格的影响实证分析
        5.3.4 大股东和高管减持行为对股票价格的影响分组对比分析
        5.3.5 限售股与非限售股减持对股票价格的影响分组对比分析
        5.3.6 不同减持力度对股票价格的影响分组对比分析
    5.4 实证小结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6.1 研究结论
        6.1.1 限售股解禁对股票价格的影响
        6.1.2 减持行为对股票价格的影响
    6.2 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2)我国上市公司股票回购市场效应研究 ——来自2018年A股市场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股票回购动因研究
        1.2.2 股票回购市场效应研究
        1.2.3 市场效应影响因素研究
        1.2.4 文献评述
    1.3 研究方法
    1.4 研究路线与框架
    1.5 研究创新与不足
        1.5.1 本文创新
        1.5.2 本文不足
第2章 中国股票回购市场发展
    2.1 中国股票回购市场政策
    2.2 中国股票回购市场现状
    2.3 中国股票回购市场特点
第3章 股票回购市场效应实证研究设计
    3.1 变量选取
        3.1.1 股票回购具体方案变量
        3.1.2 股票回购公司价值变量
    3.2 数据来源
    3.3 数据分析
        3.3.1 样本数据特征分析
        3.3.2 描述性统计分析
第4章 股票回购市场效应实证分析
    4.1 股票回购的市场效应分析
        4.1.1 超额收益率的描述性统计检验
        4.1.2 平均超额收益率与累计超额收益率
        4.1.3 超额收益率的t检验
        4.1.4 回购前后累计超额收益率的检验
        4.1.5 连续区间累计超额收益率的检验
    4.2 市场效应的影响因素分析
        4.2.1 股票回购方案对市场效应的影响
        4.2.2 公司价值对市场效应的影响
第5章 结论及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5.2.1 针对投资者建议
        5.2.2 针对上市公司建议
        5.2.3 针对监管方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3)交易所交易基金持股对股票流动性的影响 ——基于动态面板回归方法的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相关文献综述
        1.2.1 国外相关研究
        1.2.2 国内相关研究
    1.3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图
    1.4 研究创新点
第2章 交易所交易基金(ETF)持股对股票流动性影响的理论分析
    2.1 ETF相关介绍
        2.1.1 ETF定义
        2.1.2 ETF的套利机制
    2.2 流动性相关理论
    2.3 ETF持股对股票流动性影响的理论基础
        2.3.1 逆向选择假说
        2.3.2 套利假说
        2.3.3 投资者认可假说
第3章 研究假设与样本数据
    3.1 研究假设
    3.2 样本数据
        3.2.1 指标选取
        3.2.2 数据来源
第4章 交易所交易基金持股对股票流动性影响的实证研究
    4.1 动态面板-差分GMM
    4.2 数据分析
        4.2.1 描述性统计
        4.2.2 单位根检验
    4.3 实证分析
        4.3.1 ETF持股对股票流动性的影响
        4.3.2 ETF持股比例变化对股票流动性的影响
    4.4 分板块研究
        4.4.1 ETF持股比例对股票流动性的影响
        4.4.2 ETF持股比例变化对股票流动性的影响
    4.5 稳健性检验
        4.5.1 价差指标(Roll)
        4.5.2 ETF持股比例对股票流动性的影响
        4.5.3 ETF持股比例变化对股票流动性的影响
第5章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5.1 研究结论
    5.2 政策建议
        5.2.1 继续推进做市商制度提升ETF市场流动性
        5.2.2 加强ETF产品及其衍生品的研发创新
        5.2.3 加强ETF市场宣传与投资者教育工作
    5.3 研究局限与未来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后记

(4)中国A股市场股票需求弹性 ——基于股票回购事件的实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引言
    1.1 提出问题
        1.1.1 股票的需求弹性
    1.2 研究背景、研究意义及创新性
        1.2.1 研究背景
        1.2.2 本文的研究意义
        1.2.3 本文的创新点
    1.3 本文的研究方法
    1.4 本文的结构安排
2.概念明晰
    2.1 中国A股市场和非限售股
    2.2 股票回购
        2.2.1 股票回购发展史
        2.2.2 回购制度及其意义
3.文献综述
    3.1 关于股票需求弹性的实证研究综述
        3.1.1 关于大宗交易事件的研究
        3.1.2 以重要指数的指标股为对象的研究
        3.1.3 以IPO事件为对象的研究
        3.1.4 关于股票需求弹性的实证研究小结
    3.2 国内相关研究现状
    3.3 现有研究的不足
4.供给冲击效应的实证分析
    4.1 样本描述
    4.2 研究方法
    4.3 供给冲击效应的初步统计分析
        4.3.1 关于异常收益率
        4.3.2 关于异常成交量
    4.4 供给冲击效应成因分析
5.中国A股股票需求弹性研究
    5.1 模型设定:关于供给冲击效应与股票需求弹性的关系
        5.1.1 股票回购事件是研究股票需求弹性问题的一个新方法
        5.1.2 运用股票回购效应来研究股票需求弹性需要满足的一些要求
        5.1.3 考虑供给冲击效应的双因素模型
    5.2 回归模型介绍
    5.3 回归结果
        5.3.1 回归结果报告
        5.3.2 稳健性检验
    5.4 股票需求弹性的测度
6 结论及建议
    6.1 研究结论——中国A股股票需求弹性是有限的
    6.2 以本文实证结果为基础的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5)中国双重上市公司股票价格差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本文的研究思路和方法
1.4 本文的创新与特色 第2章 文献回顾
2.1 关于双重上市动因的文献综述
    2.1.1 市场分割假说
    2.1.2 流动性假说
    2.1.3 投资者认知假说
    2.1.4 信号假说
    2.1.5 融资约束假说
    2.1.6 信息披露假说
    2.1.7 绑定假说
2.2 关于双重上市公司股票价格差异的文献综述
    2.2.1 需求弹性差异
    2.2.2 流动性差异
    2.2.3 信息不对称差异
    2.2.4 风险差异
    2.2.5 汇率因素 第3章 中国双重上市公司概述
3.1 双重上市公司的界定
3.2 两地证券市场概述
    3.2.1 A股股票市场概述
    3.2.2 H股股票市场概述
3.3 双重上市公司的发展历程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股权分置改革对双重上市公司的影响
4.1 研究股权分置改革的意义
    4.1.1 股权分置改革概述
    4.1.2 股权分置改革与A+H股票价格的联系
4.2 研究设计与研究方法
4.3 实证结果分析
    4.3.1 股权分置改革对A股股票市场的影响
    4.3.2 股权分置改革对H股股票市场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双重上市公司股票与市场联动性研究
5.1 研究目的与研究思路
5.2 样本选择与数据说明
5.3 实证研究设计及结果分析
    5.3.1 实证研究设计
    5.3.2 实证结果分析I
    5.3.3 实证结果分析II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双重上市公司股票价格差异研究
6.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6.2 变量选择与数据说明
    6.2.1 变量选择
    6.2.2 数据说明
6.3 双重上市公司股票价格差异研究
    6.3.1 模型设定
    6.3.2 实证结果分析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7.1 研究结论
7.2 启示与政策建议
    7.2.1 推进资本市场开放
    7.2.2 拓宽投资渠道
    7.2.3 改善股票市场信息不对称现状
    7.2.4 完善监管措施 参考文献 附录1 双重上市公司股票价格差异统计表 附录2 面板数据周度回归结果(调整价格) 附录3 面板数据日度回归结果(收盘价格) 附录4 面板数据日度回归结果(调整价格)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8)构建我国股票发行注册制的法理逻辑(论文提纲范文)

主要创新点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节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方法
        一、系统研究法
        二、历史分析法
        三、比较研究法
        四、案例研究法
第一章 我国股票发行核准制施行困局与注册制改革误区
    第一节 股票发行核准制形成的法理逻辑
        一、地方试点开放股权融资(1984年—1992年)
        二、全国试点政府分配规模(1993年—2000年)
        三、转轨发展宏观调控供给(2001年至今)
    第二节 股票发行核准制施行困局
        一、股票发行监管“五严”并举
        二、股票发行监管困局重重
    第三节 股票发行注册制改革方案及其误区
        一、行政许可制度改革方案及其误区
        二、交易所股票板块改革方案及其误区
        三、证券发行监管制度整体重构方案及其误区
    小结
第二章 我国股票发行核准制施行困局法理溯源
    第一节 股票发行监管“政策市”困局法理溯源
        一、政府越位管制造成股票发行市场体系失衡
        二、政府错位监管造成股票发行供求矛盾“死结”
        三、政府执法缺位造成股票发行案件查处不力
    第二节 股票发行监管“圈钱市”困局法理溯源
        一、政府计划管理为国有企业脱困服务
        二、政府减持国有股筹集社会保障资金
        三、政府推动股权融资提高直接融资比重
    第三节 股票发行监管“投机市”困局法理溯源
        一、发行人内部约束失灵
        二、发行人外部约束失灵
        三、“看门人”专业约束失灵
    小结
第三章 我国股票发行核准制与境外注册制之比较
    第一节 美国证券发行注册制度
        一、1933年证券法确立的证券发行注册制
        二、美国证券发行注册制的审核实践
        三、美国证券发行注册制的最新发展
    第二节 东亚国家和地区证券发行注册制度
        一、日本证券发行注册制度
        二、韩国证券发行注册制度
        三、香港证券发行注册制度
        四、台湾证券发行注册制度
    第三节 我国股票发行核准制与境外注册制的比较
        一、法理逻辑比较
        二、监管方式比较
    小结
第四章 我国股票发行注册权的法理解析
    第一节 股票发行注册权的概念、性质与权源
        一、股票发行注册权的概念厘定
        二、股票发行注册权的法律性质
        三、股票发行注册权的权力来源
    第二节 股票发行注册权的权力边界
        一、股票发行注册权与公司自治、市场约束的边界
        二、股票发行注册权与上市审核权的界分
        三、股票发行注册权的行政边界
    第三节 股票发行注册权的保障与监督
        一、股票发行注册权的制度保障
        二、股票发行注册权的监督机制
    小结
第五章 构建我国股票发行注册制的改革方案
    第一节 构建股票发行注册制改革方案的主要内容
        一、构建我国股票发行注册制的价值目标
        二、构建我国股票发行注册制的基本原则
        三、构建我国股票发行注册制的主要任务
        四、推进我国股票发行注册制改革的实施方略
    第二节 推进我国股票发行注册制改革的过渡期措施
        一、便利资本形成增强包容性
        二、完善市场约束增强自治性
        三、优化审核机制增强公信力
        四、改进监管执法增强权威性
    第三节 系统构建股票发行注册监管制度体系
        一、全面重构资本市场体系与注册体制
        二、健全完善事中事后监管机制推进监管转型
        三、建立健全证券司法制度增强法治保障
    小结
结语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9)全流通环境下股权结构对股利支付行为影响的统计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论文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的相关研究动态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制度文献综述
    1.3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设计
    1.4 论文研究的创新点
第2章 中国上市公司股利支付行为特征研究
    2.1 中国上市公司股利支付的基本特征分析
        2.1.1 上市公司股利支付的板块特征分析
        2.1.2 上市公司股利支付的时间特征分析
        2.1.3 上市公司股利支付的行业特征分析
    2.2 支付股利上市公司的特征分析
        2.2.1 支付股利上市公司的收益特征分析
        2.2.2 支付股利上市公司的治理特征分析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全流通环境下的股权结构对股利政策影响的理论分析框架
    3.1 我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现状分析
        3.1.1 我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的基本情况
        3.1.2 基于主成分分析和Normal矩阵的股权结构面板数据聚类分析
    3.2 股权结构对上市公司股利支付行为影响的理论基础
        3.2.1 股利支付的代理理论
        3.2.2 代理理论的拓展
    3.3 全流通环境下股权结构对股利政策影响的理论分析框架
        3.3.1 中国资本市场股权分置改革概述
        3.3.2 股权分置改革对中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的影响
        3.3.3 全流通环境下股权结构对股利政策影响的理论分析框架构建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全流通环境下的股权结构对股利支付形式偏好的影响研究
    4.1 股权结构对于股利支付形式偏好影响的分析与假设
    4.2 股权结构对于股利支付偏好影响的研究设计与样本选择
        4.2.1 股权结构对于股利支付偏好影响的研究设计
        4.2.2 股权结构对于股利支付偏好影响的样本选择
    4.3 股权结构对于股利支付偏好影响的实证分析
        4.3.1 描述性统计
        4.3.2 相关分析
        4.3.3 回归分析
        4.3.4 稳健性检验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全流通环境下股权结构对现金股利支付倾向的影响研究
    5.1 股权结构对于现金股利支付倾向影响的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5.2 股权结构对于现金股利支付倾向影响的研究设计与样本选择
        5.2.1 股权结构对于现金股利支付倾向影响的研究设计
        5.2.2 股权结构对于现金股利支付倾向影响的样本选择
    5.3 股权结构对于现金股利支付倾向影响的实证分析
        5.3.1 描述性统计
        5.3.2 相关分析
        5.3.3 回归分析
        5.3.4 稳健性检验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全流通环境下股权结构对现金股利支付水平的影响研究
    6.1 股权结构对于现金股利支付水平影响的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6.2 股权结构对于现金股利支付水平影响的研究设计与样本选择
        6.2.1 股权结构对于现金股利支付水平影响的研究设计
        6.2.2 股权结构对于现金股利支付水平影响的样本选择
    6.3 股权结构对于现金股利支付水平影响的实证分析
        6.3.1 描述性统计
        6.3.2 相关分析
        6.3.3 回归分析
        6.3.4 稳健性检验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全流通环境下股权结构对非现金股利支付行为的影响研究
    7.1 股权结构对非现金股利支付行为的影响分析与研究假设
    7.2 股权结构对非现金股利支付行为影响的研究设计与样本选择
        7.2.1 股权结构对非现金股利支付行为影响的研究设计
        7.2.2 股权结构对非现金股利支付行为影响的样本选择
    7.3 股权结构对于非现金股利支付行为影响的实证分析
        7.3.1 描述性统计
        7.3.2 相关分析
        7.3.3 回归分析
        7.3.4 稳健性检验
    7.4 本章小结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成果与结论
    8.2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工作
致谢
作者简介

(10)股权分置改革公司治理和限售股解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国有股减持与股权分置改革
        1.1.2. 股权分置改革限售股解禁
        1.1.3. 新股发行与上市公司再融资
        1.1.4. 中国证券市场特征
    1.2. 研究内容和方法
2. 理论基础概述和文献综述
    2.1. 代理成本理论
    2.2. 资产定价相关理论
        2.2.1. 新古典金融学
        2.2.2. 市场异象
        2.2.3. 行为金融学
    2.3. 交易量的形成
    2.4. 价量互动
        2.4.1. 交易量和价格
        2.4.2. 流通股数、交易量和价格
    2.5. 定价因子
        2.5.1. 特质性风险
        2.5.2. 流动性
3. 交易权价值,代理成本和所有权结构
    3.1. 研究假设
    3.2. 样本筛选与主要变量
        3.2.1. 公司所有权结构变量
        3.2.2. 代理成本变量
        3.2.3. 控制变量
        3.2.4. 统计性描述
    3.3. 实证设计与检验结果
        3.3.1. 基本模型
        3.3.2. 所有权结构和代理成本
        3.3.3. 子样本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限售股解禁价格效应研究
    4.1. 研究背景和文献综述
        4.1.1. 解禁基本制度
        4.1.2. 限售期制度存在的原因
        4.1.3. 限售股解禁市场反应
        4.1.4. 限售股解禁市场反应解释
        4.1.5. 中国股权分置改革限售股解禁研究
    4.2. 研究方法和主要变量
        4.2.1. 事件研究方法简介
        4.2.2. 异常回报率
        4.2.3. 异常交易量
    4.3. 全样本第一次解禁
        4.3.1. 样本筛选和解禁概况
        4.3.2. 异常收益率
        4.3.3. 异常交易量
    4.4. 三次解禁事件研究
    4.5. 本章小结
5. 异质信念、卖空限制和股改限售股解禁
    5.1. 研究假设
    5.2. 主要变量定义
        5.2.1. 异质信念变量
        5.2.2. 流动性变量
    5.3. 中国A股市场的特质性波动率概观
        5.3.1. 研究方法
        5.3.2. 样本选取和实证结果
    5.4. 实证设计与假说检验
        5.4.1. 特质性风险和股票回报
        5.4.2. 换手率和总市值
        5.4.3. 特质性风险和换手率
        5.4.4. 限售股解禁、股票价格和交易量
    5.5. 本章小结
6. 限售股解禁市场反应实证检验
    6.1. 需求曲线向下倾斜和价格压力假说
    6.2. 信息发现假说
    6.3. 流动性假说
    6.4. 横截面检验
    6.5. 本章小结
7. 全文总结
    7.1. 主要结论
    7.2. 主要创新和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1 中国A股市场波动率分解
附录2 三次解禁样本异常收益率与交易量分组检验
致谢

四、非流通股对股票市场和上市公司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创业板上市公司限售股解禁及减持行为对股票价格的影响研究[D]. 石光. 山东大学, 2021(02)
  • [2]我国上市公司股票回购市场效应研究 ——来自2018年A股市场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D]. 徐杰. 华侨大学, 2020(01)
  • [3]交易所交易基金持股对股票流动性的影响 ——基于动态面板回归方法的实证研究[D]. 李明豪. 天津财经大学, 2020(06)
  • [4]中国A股市场股票需求弹性 ——基于股票回购事件的实证分析[D]. 吴尧. 西南财经大学, 2019(07)
  • [5]中国双重上市公司股票价格差异研究[D]. 李媛. 中央财经大学, 2017(07)
  • [6]股权分置改革过程中非流通股股东对流通股股东的利益侵占行为研究[J]. 陈其安,沈猛,张红真. 中国管理科学, 2016(S1)
  • [7]股权分置改革过程中非流通股股东对流通股股东的利益侵占行为研究[A]. 陈其安,沈猛,张红真. 第十八届中国管理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 2016
  • [8]构建我国股票发行注册制的法理逻辑[D]. 吴国舫. 武汉大学, 2015(07)
  • [9]全流通环境下股权结构对股利支付行为影响的统计分析研究[D]. 刘泽荣. 华北电力大学, 2014(12)
  • [10]股权分置改革公司治理和限售股解禁研究[D]. 王文宁. 复旦大学, 2014(12)

标签:;  ;  ;  ;  ;  

非流通股对股市和上市公司的影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