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评价抗心律失常药物的副作用

正确评价抗心律失常药物的副作用

一、正确评价抗心律失常药物的副作用(论文文献综述)

马征[1](2021)在《基于ERK1/2与TGF-β1/Smad3通路研究参连复脉颗粒干预高血压心房重构及房颤易感性机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房颤是临床上常见的心律失常,可引起包括脑卒中在内的多种栓塞性疾病,并诱发、加重心力衰竭,严重威胁了人类健康。目前,房颤的西医治疗以内科药物和射频消融术为主,虽然疗效有了明显提高,但仍存在一定局限。中医从整体观念出发,辨证用药,或可作为临床防治房颤的一个策略。在临床实践中发现以益气活血法为基础,通过加入清热化痰、养心安神等方法治疗房颤有一定疗效,然而由于当前临床研究的样本量、方法、质量水平参差不齐,其有效性尚缺乏准确的判断。Meta分析作为循证医学寻求最佳证据的有力手段,或可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思路,因此,本研究拟采用Meta分析的方法,对益气活血法为主治疗房颤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进行探讨。流行病学显示房颤与高血压之间关系密切,高血压心房重构被认为是其发生房颤的重要原因,其中,以心房纤维化为主要特征的心房结构重构是关键环节。目前,仍缺乏针对高血压心房重构的有效药物,中医药研究有可能是解决这一问题的突破口。高血压的中医辨证分型主要有肝阳上亢、痰浊阻滞、气虚血瘀等,发病过程容易出现痰热,而快速性心律失常在气虚血瘀的基础上,痰热证表现较为突出,特别是在如房颤等快速性心律失常的发作期,痰热尤为明显。参连复脉颗粒作为我院心内科治疗心律失常的协定处方,其在益气活血的基础上,注重清心化痰,临床治疗有一定疗效。前期研究发现参连复脉颗粒具有抑制炎症、缩短动作电位时长、降低快速性室性心律失常、减少房颤复发率的作用。相关文献研究亦发现参连复脉颗粒主要组成药物及有效成分可通过抑制TGF-β1通路等作用抑制心房纤维化,减少房颤的发生。本研究通过复制原发性高血压大鼠动物模型,运用小动物超声心动图、心电图、在体心房burst刺激、电生理检查、免疫组化及Western Blot等方法,从整体、组织细胞、分子层面进行研究,以验证“参连复脉颗粒可能通过调节ERK1/2和TGF-β 1/Smad3通路,抑制高血压心房重构和房颤易感性”的假说。目的1.探讨以益气活血法为主治疗房颤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为房颤的中医药治疗提供循证医学证据。2.探究参连复脉颗粒对高血压心房重构和房颤易感性的干预作用及可能机制。第一部分 益气活血法治疗房颤的Meta分析方法通过计算机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维普中文期刊全文数据库(VIP),万方数据库,以及国外数据库包括PubMed、Web of Science及Cochrane Library。收集公开发表的关于益气活血法为主联合西医常规治疗房颤的随机对照临床实验。用RevMan5.3软件对纳入的文献进行Meta分析,结果通过森林图呈现,敏感性分析评估结果是否稳定,漏斗图分析文献是否存在发表偏倚。结果1.文献检索筛选结果经过文献检索和补充,共检索出712篇文献,排除重复文献215篇,进而浏览标题、,剔除289篇与纳入标准不符的文献,最后进行文献通读,纳入文献17篇。2.纳入文献特征2.1一般资料17篇文献共纳入1639人,其中治疗组828人,对照组811人;17篇文献中有2篇未详细说明治疗组和对照组具体年龄和性别分布情况,其余均详细描述了治疗组和对照组患者的例数、性别、年龄、干预措施和疗程,17篇文献中有3篇文献未明确说明病程情况,其余详细描述了病程;17篇文献均描述治疗组和对照组的一般资料无统计学差异。2.2中药使用情况本研究纳入的文献以益气活血法为基础治法,其中使用频次较高的药物为人参(10次),黄芪(6次),丹参(8次),三七(7次)。2.3不良反应及随访情况纳入的17篇文献中,有4篇明确报道无不良反应;有6篇明确报道出现不良反应,包括有头晕、恶心呕吐、心动过缓等;有7篇未描述是否发生不良反应。3.文献质量评价纳入文献总体质量一般,经改良jadad评分量表评分,有4篇文献2分,6篇文献3分,6篇文献4分,1篇文献6分。纳入的17篇文献均提及“随机”字样,其中13篇采用了正确的随机方法,17篇文献均未描述分配方案隐藏,有1篇文献采用了正确的盲法,2篇文献报告偏倚风险低,17篇文献结果数据均完整、没有其他偏倚来源。4.Meta分析结果Meta分析结果显示,益气活血中药联合常规西药组在临床疗效(RR=1.16,95%CI=[1.08,1.23],Z=4.33,P<0.00001)、中医证候疗效(RR=1.29,95%CI=[1.18,1.41],Z=4.33,P<0.00001)、房颤转复率(RR=1.23,95%CI=[1.04,1.46],Z=2.46,P=0.01)、窦性心律维持(RR=1.31,95%CI=[1.14,1.50],Z=3.80,P=0.0001)、房颤发作次数(SMD=-1.00,95%CI=[-1.73,-0.27],Z=2.67,P=0.008)和安全性评价(RR=0.43,95%CI=[0.28,0.66],Z=3.83,P=0.0001)方面优于常规西药组。结论以益气活血法为主的口服中药联合西药,在改善房颤临床疗效、中医证候疗效、房颤转复率、窦性心律维持及房颤发作次数方面有一定疗效,且安全性较好。但由于纳入的文献质量有限,本次Meta分析结果尚有待大样本、高质量的临床研究证实。第二部分基于ERK1/2与TGF-β1/Smad3通路研究参连复脉颗粒干预高血压心房重构及房颤易感性机制方法1.分组与给药将自发性高血压大鼠随机分为SHR空白组(SHR组)、SHR+氯沙坦钾组(LOS组)、SHR+参连复脉颗粒组(SLFM组),同时以正常血压京都威斯特大鼠作为正常对照组(WKY组),共4组。给予相应药物或生理盐水灌胃,共4周。2.检测方法各组大鼠干预4周后记录体重、血压、心率、死亡情况;利用小动物超声心动图检测左心房及左心室的结构和功能;利用心电图检测P波时限、PR间期;利用多导生理记录仪检测心房有效不应期,利用在体心房burst刺激检测房颤易感性;利用H&E染色、Masson染色及免疫组化检测心房心肌细胞肥大、心房间质纤维化情况;利用ELISA、Rt-qPCR及Western Blot技术检测ERK1/2与TGF-β1/Smad3通路相关基因及蛋白表达水平。结果1.模型评价:(1)与WKY组相比,SHR组体重较轻,收缩压和舒张压均明显升高(P<0.05);(2)与WKY组相比,SHR组左室壁增厚、左室内径缩小、左心房扩大、左心房总射血分数降低、标化左心房重量及标化全心重量增加(P<0.05);(3)与WKY组相比,SHR组P波时限、PR间期、房颤诱发持续时间增加(P<0.05);(4)与WKY组相比,SHR组心房心肌细胞肥大、胶原蛋白I和胶原蛋白Ⅲ表达增高,胶原纤维容积分数升高(P<0.05);(5)与WKY组相比,SHR组心肌纤维化相关因子表达异常,表现为 ERK1/2 通路相关因子 AngⅡ、AT1R、p-ERK1/2 显着升高(P<0.05),而 TGF-β1/Smad3通路相关因子 Galectin-3、TGF-β1、p-Smad3、MMP-3 升高(P<0.05),TIMP-3 降低(P<0.05)。2.参连复脉颗粒对心脏结构和功能的作用:SLFM组与SHR组相比,左心房内径、左心房最大容积显着缩小(P<0.05),其余指标均无明显差异;LOS组与SHR组相比,舒张期左室前壁厚度、左房内径显着缩小(P<0.05),左心房最大容积有缩小的趋势,但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其余指标均无明显差异。3.参连复脉颗粒对心房电生理及房颤诱发率的作用:SLFM组与SHR组相比,P波时限、房颤诱发持续时间显着降低(P<0.05),房颤诱发率有降低的趋势,但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其余指标均无明显差异;LOS组与SHR组相比,P波时间、PR间期、房颤诱发持续时间显着降低(P<0.05),房颤诱发率有降低的趋势,但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其余指标均无明显差异。4.参连复脉颗粒对心房心肌细胞肥大及心房间质纤维化的作用:与SHR组相比,SLFM组与LOS组心房心肌细胞肥大有所抑制,胶原蛋白Ⅰ、胶原蛋白Ⅲ表达有所减少,纤维容积分数明显减少(P<0.05)。5.参连复脉颗粒对心房ERK1/2及TGF-β1/Smad3通路相关因子表达的作用:与SHR组相比,SLFM 组与 LOS 组心房 AT1R、p-ERK1/2/t-ERK1/2 显着降低(P<0.05);SLFM组与 LOS 组心房 Galectin-3、TGF-β1、p-Smad3、t-Smad3、MMP-3、MMP-3/TIMP-3 显着降低(P<0.05),TIMP-3 明显升高(P<0.05)。结论1.参连复脉颗粒能改善自发性高血压大鼠心房结构重构,对心房电重构及房颤易感性有一定抑制作用。2.参连复脉颗粒改善自发性高血压大鼠心房结构重构的机制可能和调控ERK1/2及TGF-β1/Smad3信号通路有关。

赵翠[2](2021)在《快速型心律失常急诊处理的多中心、横断面研究》文中提出第一部分:不同级别医院快速型心律失常急诊处理现况调查目的:评估目前我国各级别医院快速型心律失常急诊处理的现况及存在的问题,为今后的临床实践及科学研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共选取全国东北沈阳、华东济南、华北北京和华中武汉等不同地区4个城市各级别医院9家,每个城市包含1家三级综合医院、1家二级综合医院,另含心血管专科阜外医院,每家医院连续入选因快速型心律失常就诊的患者。采集人口统计学指标及心律失常治疗(包括药物及非药物治疗手段)情况。结果:共入选快速型心律失常628例,包括房颤/房扑399例(63.5%),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146例(23.2%),室速50例(8.0%),房速16例(2.5%),不适当窦速12例(1.9%),宽QRS心动过速5例(0.8%),房颤/房扑为各级别医院中最常见的心律失常类型。心血管专科医院中室速比例明显高于三级及二级综合医院(16.8%vs.7.1%,16.8%vs.3.3%,P值均<0.05)。抗心律失常药物(AADs)应用情况:在伴器质性心脏病或心衰的患者中,各级别医院房颤/房扑、室速及房速急诊处理中AADs的应用均以胺碘酮最多;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中,各级别医院应用最多的为普罗帕酮、非二氢吡啶类钙通道阻滞剂(NDHP-CCB)、胺碘酮;不适当窦性心动过速中应用最多的为西地兰。在无器质性心脏病或心衰的患者中,房颤/房扑、室速、房速中AADs占比最高的均为胺碘酮,其中房颤/房扑急诊处理时三级及二级综合医院胺碘酮应用比例明显高于心血管专科医院(69.2%vs.23.8%,70.0%vs.23.8%,P值均<0.05)。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中NDHP-CCB、普罗帕酮应用最多,胺碘酮在三级及二级综合医院也占一定比例。非药物治疗手段:迷走神经刺激和食管心房调搏在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中应用最多。电复律应用最多的为室性心律失常。结论:各级别医院对快速型心律失常急诊处理基本与指南相符,但同样存在不规范用药情况。心律失常的规范化处理任务仍艰巨。第二部分:不同级别医院房颤/房扑急诊处理中抗凝现况调查目的:调查不同级别医院房颤/房扑急诊处理中抗凝现状及存在问题,为进一步规范化治疗提供依据。方法: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共选取全国东北沈阳、华东济南、华北北京和华中武汉等不同地区4个城市各级别医院9家,每个城市包含1家三级综合医院、1家二级综合医院,另含心血管专科阜外医院,每家医院连续入选因房颤/房扑就诊的患者,采集人口统计学指标,及进行抗凝治疗现况相关问题。结果:本研究共入选399例房颤/房扑患者,房颤/房扑患者中完成抗凝问卷371例,其中瓣膜性房颤/房扑患者(风湿性二尖瓣中重度狭窄或机械瓣置换)31人,非瓣膜性房颤/房扑(包含其他瓣膜病变及非瓣膜病变)患者340例。完成抗凝调查问卷的非瓣膜房颤/房扑中,266例(78.2%)患者医生认为其有抗凝指证,已应用抗凝200例(75.2%),其中146例应用非口服抗凝(145例为低分子肝素,1例其他);启动长期口服抗凝药65例(24.4%),各级别医院启动长期口服抗凝药的患者占比均偏低,且三级医院及二级医院均低于心血管专科医院(22.2%vs.41.3%,17.9%vs.41.3%,P值均<0.05),华法林为各级别医院中应用最多的口服抗凝药物。在尚未启动长期口服抗凝治疗的201例(75.6%)患者中继续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患者未启动长期口服抗凝的主要理由包括:急诊医生建议门诊/心内科评估抗凝问题(心血管专科医院38.5%,三级医院52.7%,二级医院48.1%);患者不愿接受抗凝治疗(心血管专科医院46.2%,三级医院30.9%,二级医院30.8%);患者选择用抗血小板药物治疗(心血管专科医院19.2%,三级医院14.5%,二级医院44.2%),其中患者选择抗血小板药物治疗的比例二级医院明显高于三级医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指标在各医院间无明显统计学差异。计算完成抗凝问卷的340例非瓣膜性房颤/房扑患者的CHA2DS2-VASc评分,CHA2DS2-VASc≥2的男性或≥3分的女性有227例,应用抗凝者148例(65.2%),其中非口服抗凝药物治疗的患者109例(48.0%),已启动长期口服抗凝者50例(22.0%),各级别医院间无明显统计学差异。CHA2DS2-VASc=1的男性或=2分的女性患者65例中,应用抗凝治疗者36例(55.4%),其中非口服抗凝药物者31例(47.7%),各级别医院间无统计学差异;已启动长期口服抗凝11例(16.9%),三级及二级综合医院明显低于心血管专科医院(66.7%vs.2.6%,66.7%vs.13.3%,P值均<0.05)。在 CHA2DS2-VASc=0分的男性或=1的女性患者48例中,应用抗凝者21例(43.8%),心血管专科(88.9%)及二级综合医院(85.7%)比例明显高于三级综合医院(21.9%),P值均<0.05;应用非口服抗凝治疗者18例(37.5%),心血管专科医院(66.7%)及二级综合医院(85.7%)明显高于三级综合医院(18.8%),P值均<0.05;已启动长期口服抗凝治疗者4例(8.3%),各级别医院间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各级别医院非瓣膜性房颤/房扑患者长期口服抗凝药物治疗比例仍低,三级医院及二级医院更为显着。房颤/房扑栓塞预防的规范化治疗任务仍艰巨。第三部分:不同级别医院快速型心律失常急诊处理的医师调查目的:调查各级别医院医师对快速型心律失常急诊处理的现状及存在问题,为进一步规范化治疗提供依据。方法: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对存在急诊快速型心律失常患者较多的科室(包括急诊科、心内科、冠心病监护病房、重症监护病房等)中的医师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共纳入全国东北沈阳、华东济南、华北北京和华中武汉等不同地区4个城市各级别医院8家,每个城市包括1家三级综合医院、1家二级综合医院(除外济南),另含1家心血管专科医院(阜外医院)。结果:8家医院共收集医师问卷305份。表示对胺碘酮熟悉的医生比例在各级别医院均最高,在三级综合医院为94.8%,心血管专科医院为100%,二级综合医院为97%。与心血管专科医院相比,三级综合医院可独立应用胺碘酮的医师比例偏低(74.6%vs.95.7%,P<0.05),而需上级医师指导应用的比例高(4.3%vs.21.8%,P<0.05);三级及二级综合医院心房颤动处理中考虑抗凝治疗策略的医师比例(分别为66.8%和69.7%)均低于心血管专科医院(95.7%,P值均<0.05);药物治疗无效但血流动力学尚稳定情况下,基本能接受电复律治疗的比例在各级医院均未超过50%。各级医院均有50%以上医师认为不能完全规范处理急诊心律失常,70%以上医师认为参加有关学术会议、学习培训班、科室普及相关指南、医师多读指南可改进处理心律失常水平。结论:各级医院医师目前对于快速型心律失常的规范化急诊处理上尚存在不足,可考虑通过多种措施进行改进。

刘异谞[3](2020)在《加味炙甘草汤治疗室性早搏气阴两虚证的临床观察》文中认为目的:客观评价加味炙甘草汤对室性早搏气阴两虚证患者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为临床应用提供可靠依据。方法:选择研究对象为湖南省中医院心内科及重症监护室内符合气阴两虚证的室性早搏患者64例,运用随机对照分组的方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32例。对照组给予盐酸美西律片治疗,每次100mg,每日三次;治疗组采用加味炙甘草汤治疗,水煎服300ml,分两次温服,两组疗程均为4周。分别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Lown分级、24小时动态心电图室性早搏次数,通过统计分析得出研究结果,以评价分析两组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结果:1.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原发疾病以及治疗前两组单项中医证候积分、中医证候总积分、室性早搏次数、Lown分级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说明两组具有可比性。2.中医单项证候积分改善情况比较:两组在治疗心悸、气短乏力以及口渴少津方面有统计学差异(P<0.05),说明治疗组在降低患者中医单项证候积分方面比对照组有优势。3.改善中医证候总积分及中医症候疗效比较:两组治疗后均能降低中医证候总积分,且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降低中医证候总积分方面比较无显着差异,(P>0.05)。两组中医证候疗效进行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3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0%,经检验有统计学差异(P<0.05),说明在改善中医证候总积分方面两组无明显差异,但在中医症候疗效方面治疗组比对照组有优势。4.改善室性早搏次数及减少室性早搏疗效比较:治疗后,两组室性早搏次数均减少,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组室性早搏次数较对照组室性早搏次数减少明显,对比有统计差异(P<0.05)。治疗组经治疗后室性早搏次数减少的总有效率86.67%高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66.67%,且有统计学差异(P<0.05),说明在改善室性早搏次数及减少室性早搏疗效方面治疗组比对照组有优势。5.改善Lown分级及Lown疗效对比:两组治疗后均能改善Lown分级,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两组Lown分级改善情况相当,对比无统计差异(P>0.05)。治疗组经治疗后Lown疗效的总有效率86.67%高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70%,且有统计学差异(P<0.05),说明两组改善Lown分级的情况相当,但Lown疗效方面治疗组优于对照组。6.安全性评估: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后的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肝功能、肾功能的指标均没有出现明显变化,患者也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加味炙甘草汤能有效改善室性早搏属气阴两虚证患者的中医症状、减少24小时动态心电图室性早搏次数以及降低患者的Lown分级,且治疗过程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说明其安全有效。

刘丽英[4](2020)在《通脉养心丸治疗气阴两虚证的房性早搏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房性早搏属于一种十分常见的心律失常,其一般症状主要有心中悸动、停搏感等,故中医学将本病归于“心悸”“怔忡”范畴。近代医家在古方方剂的基础上研制出多种有效治疗心悸的中成药,其中通脉养心丸、参松养心胶囊、稳心颗粒为现代应用较广泛的中成药。目前中医辨证心悸病以气阴两虚证和心脉瘀阻证居多。通脉养心丸益气养阴,通脉止痛,为益气活血的代表中成药。通脉养心丸组方基础取材于“炙甘草汤”,加入“生脉散”,以益气生津。加入益气养阴、活血通络之品,改善循环,活血利脉,尤其是针对久病气阴两虚及心脉瘀阻的中老年患者。研究目的:通过观察24小时动态心电图(holter)房早次数、总心搏数、中医证候单项症状积分、症候总积分改善情况及SF-36生活质量评价表的改善情况评价通脉养心丸对房性早搏及其中医证候改善情况的治疗效果和安全性。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随机对照的方法,所有病例来自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心血管科明确诊断为房性早搏,并且中医证型属于气阴两虚证心悸的患者,共纳入58例,采用随机分组的方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为29例。试验组予通脉养心丸口服治疗,对照组予通脉养心丸模拟剂口服治疗,疗程为4周。观察、评价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证候总积分、单项症状积分、房早次数、总心搏数的变化及生活质量评分量表分数的变化,监测安全性指标。研究结果:1单项症状疗效比较:试验组与对照组均能有效改善房性早搏中医单项症状,但组间比较,心悸、胸闷、疲倦乏力、五心烦热、多汗等症状试验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在失眠多梦、头晕症状改善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0.05)。2证候总积分疗效比较:试验组与对照组治疗后总有效率分别为96.55%和58.62%,两组疗效有统计学差异,试验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3房早次数比较:两组治疗后房早次数均降低,治疗前后组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试验组房早次数的均数低于对照组。4房性早搏总疗效比较:两组治疗后房性早搏疗效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试验组总有效率为89.6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48.28%。5总心搏数比较:两组治疗后总心搏数均减少,治疗后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治疗后试验组总心搏数均数高于对照组。6 SF-36生活质量量表评分比较:两组治疗后生活质量评分均有提高,治疗后组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试验组生活质量评分均数高于对照组。结论:1通脉养心丸治疗房性早搏能有效改善患者心悸、胸闷、五心烦热、多汗等临床症状,其在治疗中医证候方面具有明显优势。2通脉养心丸可减少房性早搏次数,降低抗心律失常药物对心率的影响,提高疗效,减少副反应。

任健[5](2019)在《黄芪生脉散治疗室性早搏(气阴两虚型)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课题主要通过病例对照研究,来探讨黄芪生脉散治疗室性早搏(气阴两虚型)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评价,为中医治疗这一类型室性早搏提供进一步的理论与实践依据。方法:选择符合标准的中医证属气阴两虚型的室性早搏患者70例进行随机分组,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两组。对照组给予心律平治疗,治疗组给予心律平治疗的基础上再加中药治疗,两组各35例,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周期均为8周,将两组进行对照研究。通过对两组治疗前后的心悸中医证候积分、室性早搏的疗效评价、中医证候疗效判定以及24小时动态心电图室性早搏数进行观察比较,并对研究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进一步得出结论,来评定黄芪生脉散在治疗气阴两虚型室性早搏上的临床治疗意义。同时对患者在治疗前后的肝、肾功能及血、尿常规这些指标进行安全性检查,来判定黄芪生脉散治疗气阴两虚型室性早搏的安全性意义。结果:(1)为期8周治疗后,对照组与治疗组动态心电图的室性早搏次数均有减少,但治疗组的疗效优于对照组。两组间差别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为期8周治疗后,对照组治疗疗效的总有效率为80.00%,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1.43%。治疗组的治疗有效率优于对照组。两组差别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为期8周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均能有效改善患者心悸、气短、头晕、乏力、口渴等临床症状,但治疗组在治疗后的中医证候积分低于对照组,改善症状效果优于对照组,证候评分差别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4)为期8周治疗后,对照组中医证候疗效总有效率为65.71%;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1.43%。治疗组的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两组差别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此次研究能够证明黄芪生脉散治疗气阴两虚型室性早搏确有疗效。可显着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和证候表现,有效减少患者的室性早搏发生次数,临床应用安全性较高,对于治疗室性早搏具有很好的疗效,进一步验证了中医药治疗室性早搏的有效性与安全性。

张梦琪[6](2019)在《滋肾养心方治疗心肾不交型室性早搏疗效评价》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目的:本研究通过临床随机对照试验评价滋肾养心方治疗心肾不交型室性早搏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为今后进一步推广应用提供临床依据。研究方法:将60例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室性早搏患者按1:1的比例随机分组,试验组30例,对照组30例。试验组患者服用滋肾养心方治疗室性早搏,对照组患者口服酒石酸美托洛尔片治疗室性早搏。试验组和对照组均进行4周的临床治疗,记录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24小时动态心电图结果,中医临床症状积分和安全性指标。研究结果:本次研究最终纳入病例54例,试验组27例,对照组27例,脱落率控制在10%。其中男性20例,女性34例,男女比例0.59:1,女性患者多于男性。一、西医结局疗效观察指标(1)动态心电图临床总有效率:根据治疗前后早搏减少数量和Myerburg分级评分变化计算总有效率,试验组临床总有效率为77.78%,对照组临床总有效率为62.96%,试验组临床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两组总有效率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见试验组和对照组治疗心肾不交型室性早搏临床均有疗效。(2)室性早搏次数:两组患者治疗前24h动态心电图早搏次数进行基线比较,P=0.938>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试验组组内治疗后较治疗前早搏数量明显减少,P=0.000*<0.05,具有统计学差异;对照组组内治疗后较治疗前早搏数量也明显减少,P=0.000*<0.05,具有统计学差异。治疗后试验组和对照组室性早搏次数进行组间比较,两者无统计学差异(P>0.05),说明试验组和对照组在降低室性早搏次数上均有临床意义。(3)室性早搏数量疗效评定:治疗后试验组室性早搏次数减少的总有效率为77.78%,对照组为48.15%,试验组室性早搏次数减少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在降低室性早搏数量上试验组明显优于对照组。(4)室性早搏次数占心搏百分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室性早搏次数占心搏百分比进行组间基线比较,P=0.917>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试验组组内治疗后较治疗前早搏次数占心搏百分比明显降低,P=0.000*<0.05,具有统计学差异;对照组组内治疗后较治疗前早搏次数占心搏百分比明显降低,P=0.001*<0.05,具有统计学差异。治疗后试验组和对照组早搏次数占心搏百分比进行组间比较,两者无统计学差异(P>0.05),说明试验组和对照组在减轻室性早搏负荷上均有临床意义。(5)Myerburg分级疗效评定:试验组Myerburg分级疗效的总有效率为51.85%,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44.44%,试验组Myerburg分级疗效的临床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两组有效率进行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试验组和对照组均能有效降低患者Myerburg分级评分。二、中医结局疗效观察指标:(1)中医症状量表总积分:两组患者治疗前中医症状量表总积分进行基线比较,P=0.938>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试验组组内治疗后较治疗前中医症状量表总积分明显减少,P=0.000*<0.05,具有统计学差异;对照组组内治疗后较治疗前中医症状量表总积分也明显减少,P=0.000*<0.05,具有统计学差异。治疗后试验组和对照组中医症状量表总积分进行组间比较,P=0.033*<0.05,具有统计学差异,试验组显着优于对照组。(2)中医症状积分量表疗效评定:治疗后试验组的中医症状积分有效率为88.89%,对照组的中医症状积分有效率为59.3%。两组总有效率进行组间比较,P=0.013<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试验组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3)中医症状量表单项积分:两组患者治疗前中医症状单项积分分别进行组间基线比较,P值均>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试验组与对照组组内治疗后较治疗前在中医各单项症状积分上均出现下降;治疗后组间比较,试验组患者在心悸、形寒肢冷、浮肿、失眠四项中医单项症状积分上,试验组与对照组的评分有显着性差异(P<0.05),表明在改善患者心悸、形寒肢冷、浮肿、失眠四项症状上,试验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结论:滋肾养心方和酒石酸美托洛尔片对临床治疗心肾不交型室性早搏均有疗效,滋肾养心方在动态心电图疗效评定、减少室早数量、降低Myerburg分级评分上,其临床有效率均高于酒石酸美托洛尔片。其中,在降低室早数量的有效率方面,试验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滋肾养心方在改善心肾不交型室性早搏患者的中医症状总积分,提高中医症状积分疗效的总有效率方面显着优于酒石酸美托洛尔片。滋肾养心方在改善心肾不交型室性早搏患者心悸、形寒肢冷、浮肿、失眠四项症状上显着优于酒石酸美托洛尔片,可明显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在治疗过程中,两组患者均未诉有任何明显不适症状,均未出现不良反应以及均未出现严重心血管事件。试验治疗对患者的血压、心率、肝肾功能等安全性指标并无异常影响。综上所述,滋肾养心方治疗心肾不交型室性早搏临床应用安全有效。

吴清[7](2019)在《房颤患者参与治疗决策过程、影响因素及信息加工特征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背景及目的:房颤是临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其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且会增加患者卒中和心衰的发生风险。当前针对房颤的治疗方式越来越多,且各种方式利弊共存,没有统一标准的最优方案;同时患者对各种治疗方式都有自己的偏好和价值判断。因此,房颤的治疗决策十分复杂,需要患者参与,但如何让患者切实参与到治疗决策过程中仍需进一步研究探索,医护人员只有明晰患者“实际如何”做治疗决策才能更好地促进患者参与决策。基于此,本研究以质性和量性研究方法引入信息板技术(追踪决策过程的心理学实验技术)综合分析房颤患者的治疗决策过程和主要特征,探索影响其参与决策因素,并客观分析其决策信息加工特征,以期为后续促进房颤患者参与治疗决策的干预方案提供依据,并为临床治疗决策沟通提供指导。研究方法与内容:本研究包括如下三部分研究内容:1、房颤患者治疗决策过程的质性研究:通过对18名房颤患者进行关于治疗决策经历的半结构式访谈,分析房颤患者的治疗决策过程,明确患者决策各环节的具体内容及主要特征,明晰患者的决策信息需求,了解可能影响患者参与治疗决策的因素。2、房颤患者参与治疗决策影响因素的调查研究:依据文献回顾和研究一结果确定所要调查的影响因素,采用便利抽样的方法对上海市两家三甲医院心内科病房和门诊的330名房颤患者进行调查,应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探索房颤患者的个体因素(社会人口学资料、疾病相关因素、健康素养、决策参与偏好)、人际间因素(感知的参与促进、对医方的信任)及决策情境因素(房颤知识)对其参与治疗决策的影响;并分析房颤患者参与治疗决策对其决策冲突等的影响。3、基于信息板技术的房颤患者治疗决策信息加工特征的研究:依据研究一结果选定房颤患者常见的两类决策任务——药物选择任务和治疗方式选择任务,结合文献回顾,选定各治疗方案的信息线索,制作决策任务材料,采用信息板技术追踪房颤患者两类决策任务的决策过程,客观分析患者治疗决策的信息加工特征(信息关注点/信息线索偏好、信息加工方式);探索患者的决策参与偏好(被动型、合作型、主动型)和任务类型(药物选择和治疗方式选择)对信息加工特征的影响;并探究患者的决策参与偏好、信息加工方式和决策满意度及决策冲突间的关系。研究结果:1、本研究通过对18名房颤患者治疗决策经历的半结构式访谈,析出了“房颤患者治疗决策过程包含多阶段”、“房颤患者参与治疗决策受多种因素影响”和“信息是房颤患者治疗决策的基础”3大主题,每个主题分别包含若干亚主题。(1)房颤患者治疗决策过程包括治疗决策情境的形成、治疗决策信息的获取、治疗决策方案的评价、治疗决策方案的选择和治疗决策后评价五个阶段。(2)房颤患者参与治疗决策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患者的个体因素(疾病的严重程度、疾病认知、参与偏好)、人际间因素(家属支持、信任、医方支持)和决策情境因素(信息)。(3)信息是房颤患者治疗决策的基础表现为:患者决策信息需求大、关注的信息内容丰富、期望的信息形式多样,信息的加工分析不同和使用程度不一。2、本研究针对295名非瓣膜性房颤患者的分析结果显示:(1)房颤患者最倾向于合作型决策参与偏好(43.1%),其次是被动型(35.9%),最后是主动型(21.0%),实际决策参与方式中最多的是被动型决策参与(37.3%),其次是合作型(35.2%),最少的是主动型(27.5%)。Kappa检验提示,患者的决策参与偏好和实际决策参与方式间的一致性一般(Kappa值=0.551)。(2)房颤患者参与治疗决策的影响因素分析:○1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不同性别、年龄、长期居住地、户口所在地、血栓风险CHA2DS2VASC评分、房颤症状EHRA分级、房颤导致的住院次数、决策参与偏好的房颤患者在实际决策参与方式(即主动型、合作型和被动型)的构成比上存在统计学差异(P均<0.05)。不同实际决策参与方式房颤患者的患病时间、健康素养得分、使用书面健康信息的能力得分、与照护提供者的沟通能力得分、健康信息的评价能力得分、感知的参与促进得分、信任得分、仁爱得分、技术能力得分、疾病感知得分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2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提示,患者的患病时间、对医生仁爱程度的信任、年龄<65岁以及被动型决策参与偏好是房颤患者采用合作型决策参与方式的阻碍因素,感知的参与促进和合作型决策参与偏好是房颤患者采用合作型决策参与方式的促进因素;年龄<65岁,对医生仁爱程度的信任、被动型决策参与偏好和合作型决策参与偏好是房颤患者采用主动型决策参与方式的阻碍因素,使用书面健康信息的能力和感知的参与促进是房颤患者采用主动型决策参与方式的促进因素。(3)房颤患者参与治疗决策对患者的影响: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不同实际决策参与方式房颤患者在决策冲突中的知情维度得分、价值澄清维度得分和支持维度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进一步两两比较结果显示,合作型患者的知情得分、价值澄清得分显着低于被动型和主动型患者,合作型和主动型患者的支持得分显着低于被动型患者(P均<0.05)。3、本研究通过应用信息板技术追踪90名房颤患者的两类决策任务(药物选择和治疗方式选择)发现如下特征:(1)信息关注点:○1房颤患者在两类决策任务内对信息线索的重要性主观评分和平均点击次数(重要性的客观评分)间存在显着差异(Z=-2.521,P=0.012)。○2两类任务间的信息线索平均加工时间有差异,治疗方式选择任务的治疗目的、治疗效果、治疗风险等信息线索的平均加工时间长于药物选择任务,药物选择任务的治疗注意事项平均加工时间长于治疗方式选择任务。(2)信息加工方式:○1药物选择的平均决策时间是(107285.41±67706.45)ms,治疗方式选择的平均决策时间是(114355.60±64199.89)ms;药物选择的信息搜索深度为(0.93±0.73)、信息搜索模式为(0.19±0.47),治疗方式选择的信息搜索深度为(1.08±0.69)、信息搜索模式为(0.14±0.55)。○2 3*2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在平均决策时间、信息搜索深度和信息搜索模式上,交互效应均不显着(P均>0.05),决策参与偏好的主效应均显着(P均<0.05),合作型决策参与偏好的患者平均决策时间、信息搜索深度均显着高于被动型偏好患者;任务类型在平均决策时间和信息搜索深度上主效应显着(P均<0.05)。(3)决策参与偏好、信息加工方式和决策满意度及决策冲突的关系分析发现,在治疗方式选择任务中,房颤患者的决策参与偏好和信息搜索深度能够负向预测决策冲突;且以信息搜索深度为中介变量时,参照被动型决策参与偏好,合作型偏好的相对中介效应显着,相对直接显着显着;主动型偏好的相对中介效应不显着,相对直接效应显着。研究结论:1、房颤患者治疗决策过程包含多阶段,包括治疗决策情境的形成、治疗决策信息的获取、治疗决策方案的评价、治疗决策方案的选择和治疗决策后评价五个阶段;信息是房颤患者治疗决策的基础表现为患者决策信息需求大、关注的信息内容丰富、期望的信息形式多样,信息的加工分析不同和使用程度不一。2、房颤患者的决策参与偏好和实际的实际决策参与方式间的一致性一般。房颤患者实际决策参与受到年龄、患病时间、对医生仁爱程度的信任、决策参与偏好和感知的参与促进等因素的影响。实际决策参与方式为合作型的患者在知情和价值澄清上的冲突体验少于被动型和主动型。3、房颤患者在治疗决策过程中,对信息线索的重要性主、客观评分间存在差异。治疗方式选择的平均决策时间和信息搜索深度均高于药物选择,且两个任务内的信息搜索模式存在差异。合作型决策参与偏好的房颤患者平均决策时间和信息深度显着高于被动型决策参与偏好的患者。在治疗方式选择任务中,患者决策参与偏好和信息搜索深度会影响患者的冲突体验,其合作型决策参与偏好会通过加深信息搜索深度来降低冲突体验。4、临床医护人员应尊重患者的决策参与偏好,促进合作型决策参与;根据患者决策信息需求及关注点,针对性地给予信息支持,满足患者治疗决策信息需求;关注患者决策过程的情绪,尤其是负性情绪,提供相应的心理护理。

TheExperts’WritingGroupofNormativeApplicationofAmiodarone[8](2019)在《胺碘酮规范应用专家建议》文中研究说明胺碘酮是临床常用抗心律失常药。随着心律失常治疗理念的不断更新,胺碘酮的临床地位在不断变化。临床实践中也有诸多不规范应用的情况。本专家建议从适应证、药理学与临床、使用剂量、随访和副作用等方面介绍了胺碘酮,重在规范应用。同时对一些有争议的问题也表达了专家组的观点。

黄从新,张澍,黄德嘉,华伟[9](2018)在《心房颤动:目前的认识和治疗建议(2018)》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一、前言自2015年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China Society of Pacing and Electrophysiology, CSPE)和中国医师协会心律学专业委员会(Chinese Society of Arrhythmia, CSA)发表《心房颤动:目前的认识和治疗建议——2015》以来, 有关心房颤动(房颤)的基础与临床研究的新成果不断问世, 尤其是由欧洲心脏病学会(Eur

黄从新,张澍,黄德嘉,华伟[10](2018)在《心房颤动:目前的认识和治疗的建议-2018》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1前言自2015年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China Society of Pacing and Electrophysiology,CSPE)和中国医师协会心律学专业委员会(Chinese Society of Arrhythmia,CSA)发表《心房颤动:目前的认识和治疗建议-2015》以来,有关心房颤动(简称房颤)的基础与临床研究的新成果不断问世,尤其是由欧洲心脏病学会(European Society of Cardiology,ESC)

二、正确评价抗心律失常药物的副作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正确评价抗心律失常药物的副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ERK1/2与TGF-β1/Smad3通路研究参连复脉颗粒干预高血压心房重构及房颤易感性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文献综述
    综述一 心房颤动的中医研究进展
        1. 病名沿革
        2. 心房颤动的脉象
        3. 房颤的中医病因
        4. 房颤的中医病机
        5. 房颤的辨证分型
        6. 中医对房颤的治疗
        7.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二 高血压房颤的发生机制与药物防治靶点
        1. 高血压与房颤的患病情况
        2. 高血压对房颤的影响因素
        3. 高血压房颤的病理生理学机制
        4. 心房纤维化是导致心律失常的心房结构重构的重要特点
        5. 高血压房颤心房纤维化的机制
        6. 高血压房颤的药物干预靶点
        7. 中药可能的防治靶点
        8.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临床文献研究
    前言
    益气活血法治疗房颤的Meta分析
        目的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结语
创新点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历

(2)快速型心律失常急诊处理的多中心、横断面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不同级别医院快速型心律失常急诊处理现况调查
    引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不同级别医院房颤/房扑急诊处理中抗凝现况调查
    引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不同级别医院快速型心律失常急诊处理的医师调查
    引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房颤患者卒中风险评估中的生物标志物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致谢

(3)加味炙甘草汤治疗室性早搏气阴两虚证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
引言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
    1.病例来源
    2.诊断标准
        2.1 室性早搏西医诊断标准
        2.2 室性早搏严重程度的分级标准
        2.3 原发疾病诊断标准
        2.4 中医诊断及辨证标准和中医症状量化分级标准
    3.观察病例选择标准
        3.1 纳入标准
        3.2 排除标准
        3.3 剔除、脱落标准
        3.4 终止标准
    4.治疗方法
    5.观察项目
    6.疗效评价
        6.1 Lown分级疗效判定标准
        6.2 室性早搏次数的疗效判定标准
        6.3 中医临床证候疗效的判定标准
    7.统计方法
第二部分 结果与分析
    1.病例资料
        1.1 病例收集
        1.2 一般资料可比性分析
    2.临床疗效分析
        2.1 治疗前后中医单项症状积分比较
        2.2 中医症状总积分比较
        2.3 中医证候疗效比较
        2.4 Lown分级可比性统计分析
        2.5 Lown分级改善情况统计分析
        2.6 两组患者Lown分级疗效比较
        2.7 室性早搏总次数治疗前后的比较
        2.8 室性早搏次数疗效比较
    3.安全性比较
    4.分析结论
第三部分 讨论
    1.西医学对室性早搏的研究
        1.1 流行病学及病因
        1.2 室性早搏的治疗
    2.加味炙甘草汤治疗室性早搏气阴两虚证的探讨
        2.1 病名由来
        2.2 病因病机
        2.3 炙甘草汤的由来及名家应用
        2.4 心与脾的关系
        2.5 心体阴而用阳
        2.6 选方依据
        2.7 加味炙甘草汤的组成及组方特点
        2.8 加味炙甘草汤的现代药理研究
    3.展望与不足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中西医治疗室性早搏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4)通脉养心丸治疗气阴两虚证的房性早搏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研究方案与结果
    1.病例来源
    2.诊断标准
    3 纳入排除标准
    4 脱落及终止观察标准
    5 试验整体设计
    6 治疗方案
    7 观察指标及统计方法
    8 结果
    9 房性早搏疗效比较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随机数字表
附录二 试验流程图
附录三 技术路线
附录四 证候积分表
附录五 SF-36生活质量评价表
综述 房性早搏的中医药治疗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5)黄芪生脉散治疗室性早搏(气阴两虚型)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1.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及纳入标准
        1.2.1 西医诊断标准
        1.2.2 心悸气阴两虚型的中医诊断标准
        1.2.3 病例纳入标准
        1.2.4 病例排除标准
        1.2.5 病例剔除、脱落标准
    1.3 研究方法
        1.3.1 样本量的估算
        1.3.2 治疗方法
        1.3.3 观察指标
        1.3.3.1 安全性观察
        1.3.3.2 疗效观察
        1.3.3.3 中医证候积分观察
        1.3.3.4 疾病疗效评价标准
        1.3.3.5 中医证候疗效判定标准
        1.3.3.6 不良反应事件的处理
        1.3.4 统计学分析
2.结果与分析
    2.1 研究对象均衡性比较
        2.1.1 两组患者年龄的比较
        2.1.2 两组患者性别的比较
        2.1.3 两组患者病程的比较
        2.1.4 两组患者的慢性基础疾病患病情况比较
    2.2 研究对象治疗情况分析
        2.2.1 治疗前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2.2.2 治疗前中医证候总积分比较
        2.2.3 治疗前室性早搏发作次数比较
        2.2.4 治疗前后室性早搏发作次数比较
        2.2.5 室性早搏治疗疗效比较
        2.2.6 对照组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2.2.7 治疗组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2.2.8 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2.2.9 治疗后中医证候总积分比较
        2.2.10 中医证候疗效比较
    2.3 不良反应观察
3.讨论
    3.1 关于中医病名
    3.2 关于病因病机
    3.3 中医治疗心悸的古今论述
    3.4 心悸的临床研究
    3.5 “益气养阴”治疗室性早搏(气阴两虚型)的理论依据
    3.6 现代医学对室性早搏的研究
    3.7 抗心律失常药物的选用
    3.8 黄芪生脉散的组方研究
        3.8.1 组方依据
        3.8.2 方义分析
        3.8.3 组方药物药理研究
    3.9 临床结果分析
    3.10 安全性观察
4.总结与评价
    4.1 结论
    4.2 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中医药治疗室性早搏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发表文章:中医药治疗室性早搏的研究进展

(6)滋肾养心方治疗心肾不交型室性早搏疗效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文献综述
    综述一:室性早搏的现代研究进展
        1. 室性早搏的流行病学调查
        2. 室性早搏的病因病机
        3. 室性早搏的临床表现
        4. 室性早搏的治疗
        5. 小结
    综述二: 室性早搏的中医药治疗研究进展
        1. 室性早搏的历史沿革
        2. 室性早搏的病因病机认识
        3. 室性早搏的辨证分型
        4. 室性早搏的中医药治疗
        5. 小结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临床试验研究
    一、临床资料与方法
        1 病例选择
        2 研究方案
    二、试验结果
        1 一般资料
        2 基线资料组间比较
        3 疗效评价分析
        4 安全性观察
    三、分析及讨论
        1. 西医对室性早搏的认识
        2. 中医对室性早搏的认识
        3. 室性早搏从肾论治理论基础
        4. 滋肾养心方组方分析
        5. 室性早搏的危险分层评估
        6. 本试验的研究结果分析
    四、结语
        1. 结论
        2. 本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个人简历

(7)房颤患者参与治疗决策过程、影响因素及信息加工特征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一部分
    研究背景及问题的提出 一、研究背景 二、国内外文献分析 三、相关理论及借鉴 四、研究问题和研究目的的确立 五、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图 第二部分
    房颤患者治疗决策过程的质性研究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三、研究结果 四、讨论 五、小结 第三部分
    房颤患者参与治疗决策影响因素的调查研究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三、研究结果 四、小结 第四部分
    基于信息板技术的房颤患者治疗决策信息加工特征的研究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三、研究结果 四、小结 第五部分
    讨论 一、房颤患者治疗决策过程是有限理性的 二、房颤患者治疗决策参与现状分析 三、房颤患者参与治疗决策受多种因素影响 四、患者参与治疗决策对患者决策冲突的影响 五、促进房颤患者参与治疗决策的思考 第六部分
    研究结论、创新点及局限性 一、主要研究结论 二、研究的创新点 三、研究的局限性及对后续研究的思考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文献检索策略 附录二
    访谈知情同意书 附录三
    调查问卷 附录四
    房颤患者治疗决策任务材料 附录五
    房颤患者治疗决策任务信息板界面 综述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工作情况 一、发表论文情况 二、参加科研情况 三、专利 致谢

(10)心房颤动:目前的认识和治疗的建议-2018(论文提纲范文)

1 前言 2 房颤的流行病学及危害
2.1 房颤的流行病学
    2.1.1 房颤的患病率
    2.1.2 房颤的致残率、致死率及医疗负担
2.2 房颤的危害
    2.2.1 脑卒中及血栓栓塞
    2.2.2 心衰
    2.2.3 心肌梗死
    2.2.4 认知功能下降、痴呆
    2.2.5 肾功能损伤 3 房颤的分类 4 房颤的发生机制
4.1 电生理机制:房颤的发生需触发和维持机制。
    4.1.1 触发机制
    4.1.2 维持机制
4.2 病理生理学机制
    4.2.1 心房重构
    4.2.2 自主神经系统 (autonomic nervous system, ANS) 的作用
    4.2.3 遗传学基础
    4.2.4 其他 5 房颤的临床评估
5.1 病史采集与体格检查
    5.1.1 症状
    5.1.2 体征
5.2 实验室检查
5.3 影像学检查
    5.3.1 经胸超声心动图 (transthoracic echocardiography, TTE)
    5.3.2 TEE
    5.3.3 心腔内超声 (ICE)
    5.3.4 X线胸片
    5.3.5 计算机断层扫描 (CT) 或头颅磁共振成像 (MRI)
    5.3.6 心脏磁共振成像 (cardiac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CMRI)
5.4 房颤的监测和诊断
    5.4.1 心电图
    5.4.2 动态心电图
    5.4.3 植入式起搏器、埋藏式心脏转复除颤器 (ICD) 及心电事件记录仪等
    5.4.4 心脏电生理检查
    5.4.5 新型检测手段
    5.4.6 其他检查 6 房颤的危险因素和合并疾病的管理
6.1 高血压
6.2 糖尿病
6.3 肥胖
6.4 睡眠呼吸暂停
6.5 酒精
6.6 运动 7 房颤的卒中预防
7.1 卒中与出血评分
    7.1.1 血栓栓塞危险评估 (CHADS2和CHA2DS2-VASc积分)
    7.1.2 抗凝出血危险评估 (HAS-BLED评分)
7.2 抗栓药物选择
    7.2.1 抗血小板药物的评价
    7.2.2 华法林
    7.2.3 NOAC
    7.2.4 选择抗凝药物应考虑的事项
7.3 房颤特殊人群的抗凝治疗
    7.3.1 老年房颤患者的抗凝治疗
    7.3.2 急性冠脉综合征和接受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PCI) 的房颤患者抗栓治疗
    7.3.3 卒中后患者的抗凝治疗
7.4 抗栓治疗的中断和桥接
    7.4.1 抗栓治疗的中断
    7.4.2 抗栓治疗的桥接
    7.4.3 房颤导管消融围术期的抗凝
7.5 抗凝治疗时出血事件的防治
    7.5.1 减少抗凝出血的策略
    7.5.2 抗凝出血并发症的治疗
    7.5.3 有出血风险或发生出血事件患者的抗凝治疗
7.6 经皮左心耳封堵 8 心室率控制
8.1 控制心室率的药物
8.2 房室结消融+植入永久起搏器 9 节律控制
9.1 药物复律与电复律
    9.1.1 抗心律失常药物转复窦性心律
    9.1.2“口袋药” (‘pill in the pocket’) 复律策略
    9.1.3 电复律
    9.1.4 复律前后的抗凝治疗
9.2 复律后窦性心律的维持
    9.2.1 抗心律失常药物
    9.2.2 非抗心律失常药物
9.3 导管消融
    9.3.1 经导管消融房颤的适应证和禁忌证
    9.3.2 能源
    9.3.3 房颤导管消融术式和终点
    
9.3.3. 1 CPVI
    
9.3.3. 2 CPVI基础上复合术式
    
9.3.3. 3 复杂碎裂心房电位 (CFAEs) 消融
    
9.3.3. 4 转子样激动的标测及消融
    
9.3.3. 5 左房神经节丛消融
    9.3.4 并发症及处理
    
9.3.4. 1 心脏压塞和/或穿孔
    
9.3.4. 2 栓塞并发症
    
9.3.4. 3 肺静脉狭窄
    
9.3.4. 4 左心房-食管瘘/左心房-心包瘘
    
9.3.4. 5 膈神经损伤
    
9.3.4. 6 食管周围迷走神经损伤
    
9.3.4. 7 急性冠状动脉闭塞
    
9.3.4. 8 血管并发症
    9.3.5 围术期管理
    9.3.6 随访及复发病例处理[48] 1 0 房颤的外科和杂交手术治疗
1 0.1 房颤的外科治疗
    1 0.1.1 迷宫手术
    1 0.1.2 心脏外科手术同期房颤消融的现状
    1 0.1.3 微创外科房颤手术
1 0.2 房颤的内外科杂交手术 1 1 特殊人群的房颤消融治疗
1 1.1 运动员
1 1.2 老年人
1 1.3 肥厚型心肌病
1 1.4 预激综合征
1 1.5 心衰
1 1.6 年轻人 1 2 急性房颤的治疗
1 2.1 急性房颤发作的定义
1 2.2 急性房颤的危害
1 2.3 急性房颤的评估
1 2.4 房颤的急诊处理策略
1 2.5 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性急性房颤的处理
1 2.6 血流动力学稳定的急性房颤处理
    1 2.6.1 急性房颤的抗凝治疗
    1 2.6.2 急性房颤的心室率控制
    1 2.6.3 急性房颤的节律控制
    
1 2.6.3. 1 复律的适应证
    
1 2.6.3. 2 复律的最佳时机
    
1 2.6.3. 3 复律的方式
1 2.7 急性房颤处理流程及随访 1 3 起搏治疗与房颤
1 3.1 起搏预防和治疗房颤的可能机制
1 3.2 起搏预防和治疗房颤临床疗效的评价
1 3.3 右心室起搏对房颤的影响
1 3.4 房颤合并心衰患者的心脏再同步化治疗 (CRT) 1 4 尚待研究明确的重要临床问题
1 4.1 房颤导管和外科消融中尚未解决的问题[42, 48]
1 4.2 房颤抗凝或其他卒中预防治疗中尚未解决的问题[42, 48]
1 4.3 房颤其他证据不足的领域

四、正确评价抗心律失常药物的副作用(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ERK1/2与TGF-β1/Smad3通路研究参连复脉颗粒干预高血压心房重构及房颤易感性机制[D]. 马征.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2]快速型心律失常急诊处理的多中心、横断面研究[D]. 赵翠.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1(02)
  • [3]加味炙甘草汤治疗室性早搏气阴两虚证的临床观察[D]. 刘异谞. 湖南中医药大学, 2020(03)
  • [4]通脉养心丸治疗气阴两虚证的房性早搏的临床研究[D]. 刘丽英.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0(04)
  • [5]黄芪生脉散治疗室性早搏(气阴两虚型)的临床研究[D]. 任健. 上海中医药大学, 2019(03)
  • [6]滋肾养心方治疗心肾不交型室性早搏疗效评价[D]. 张梦琪.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9(04)
  • [7]房颤患者参与治疗决策过程、影响因素及信息加工特征的研究[D]. 吴清.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 2019(11)
  • [8]胺碘酮规范应用专家建议[J]. TheExperts’WritingGroupofNormativeApplicationofAmiodarone. 中华内科杂志, 2019(04)
  • [9]心房颤动:目前的认识和治疗建议(2018)[J]. 黄从新,张澍,黄德嘉,华伟.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2018(04)
  • [10]心房颤动:目前的认识和治疗的建议-2018[J]. 黄从新,张澍,黄德嘉,华伟.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2018(04)

标签:;  ;  ;  ;  ;  

正确评价抗心律失常药物的副作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