肱骨髁上髁间粉碎性骨折30例手术疗效观察

肱骨髁上髁间粉碎性骨折30例手术疗效观察

一、30例肱骨髁上、髁间粉碎性骨折手术治疗效果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谢强[1](2021)在《CT三维重建对小儿肱骨髁上粉碎性骨折及在切开复位克氏针内固定术中的应用价值》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分析CT三维重建对小儿肱骨髁上粉碎性骨折及在切开复位克氏针内固定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7年6月至2019年9月收治的60例肱骨髁上粉碎性骨折患儿的临床资料,观察CT平扫及增强扫描的特点,对比CT平扫及CT三维重建技术对小儿肱骨髁上粉碎性骨折的诊断准确性、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 CT平扫对小儿肱骨髁上粉碎性骨折的诊断灵敏性、特异性和准确性分别为88.33%、85.00%、90.00%,CT三维重建技术对小儿肱骨髁上粉碎性骨折的诊断灵敏性、特异性和准确性分别为98.33%、98.33%、100.00%,CT三维重建技术对小儿肱骨髁上粉碎性骨折的诊断灵敏性、特异性和准确性高于CT平扫检查,两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T三维重建可有效显示肱骨髁上粉碎性骨折的影像学特点,具有较高的诊断准确率,为临床上治疗肱骨髁上粉碎性骨折和康复计划的制定提供可靠的信息,值得广泛应用推广。

牛聪[2](2021)在《平行双钢板或垂直双钢板内固定术治疗AO-C型肱骨远端粉碎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比较》文中指出研究目的:本研究的目的就是比较垂直双钢板和平行双钢板这两种内固定方式在治疗肱骨远端粉碎性骨折的临床效果。研究方法:按照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收集我院从2018年9月至2020年9月43例AO分型为C型的肱骨远端粉碎性骨折的患者,根据钢板放置方式的不同,将患者分为2组。其中平行组有患者21例,垂直组有患者22例。对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统一行尺骨鹰嘴截骨入路,并进行双钢板固定。对比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拍片次数、出血量、骨愈合时间、术后肘关节活动度、肘关节功能评分等方面,然后对平行组和垂直组收集到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两种内固定方式在治疗AO-C型肱骨远端粉碎性骨折方面的优缺点,从而指导临床。研究结果:将两组间的病例患者的一般资料进行比较后,结果显示上述两组患者组间数据是具有可比性即(P>0.05)。将两组患者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拍片次数行统计学分析显示,这两组患者在上述方面是不具备统计学意义的(P>0.05)。在术后并发症方面结果显示平行双钢板组术后恢复情况是要优于垂直双钢板,但对上述结果进行统计结果显示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术后肱骨远端骨愈合方面结果显示平行双钢板组在术后骨折愈合时间上是要优于垂直双钢板组即(P<0.05)。而在术后的肘关节活动度方面上,将两组患者的早期肘关节活动度进行比较显示两组间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远期肘关节活动度方面显示平行双钢板组在术后屈曲角度是优于垂直双钢板的(P<0.0.5)。两组患者在术后肘关节的功能总评分上是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结论:(1)平行双钢板组在术后骨折愈合时间是要优于垂直双钢板组,能够帮助患者进行早期的肘关节功能锻炼,从而进一步防止关节僵硬、创伤性关节炎等并发症的发生;(2)两组患者在早期术后肘关节活动度方面没有明显差异,长期疗效结果显示平行双钢板组在屈曲活动度方面优于垂直双钢板组,能够提供更大的屈曲角度;(3)术后的改良An和Morrey功能评分、Mayo功能评分显示两组总分没有统计学意义,但是在稳定性等方面平行组是要优于垂直组。

杨庆森[3](2020)在《经尺骨鹰嘴截骨入路双钢板内固定治疗成人肱骨髁上髁间粉碎性骨折的临床效果观察》文中指出目的:针对成人肱骨髁上髁间粉碎骨折,采用经尺骨鹰嘴截骨入路双钢板固定治疗,分析该治疗的临床效果和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19年1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45例成人肱骨髁上髁间粉碎骨折患者临床资料。全部患者均接受经尺骨鹰嘴截骨入路双板固定治疗,分析手术治疗的基本情况和并发症,了解手术治疗的优良率。结果:手术一般情况方面,平均手术时间为(96.32±26.53)min,平均术中出血量为(32.10±6.57)ml,平均住院时间为(15.26±4.71)d。骨折愈合情况方面,术后平均随访(13.26±2.08)个月,骨折部位均愈合,平均愈合时间为(12.58±2.04)周。肢体功能康复方面,根据Mayo评分系统,肘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为95.56%(43/45)。并发症方面,术后总共出现3例并发症,并发症发生率为6.67%。结论:临床成人肱骨髁上髁间粉碎骨折的手术治疗中,采用经尺骨鹰嘴截骨入路双钢板固定治疗方法,对骨折愈合和肘关节功能的恢复作用显着,安全有效。

刘亚波[4](2020)在《“筋骨并重”理论指导治疗肱骨远端C型骨折的临床研究》文中认为目的:对比分析基于祖国医学“筋骨并重”理论指导下的主动-被动功能锻炼方式与无痛性原则下的自主功能锻炼方式对肱骨远端C型骨折术后对肘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的不同影响,为临床中更好地治疗肱骨远端C型骨折,更好地恢复肘关节功能提供参考。方法:将2017年10月至2019年4月之间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收治并获得随访的52例肱骨远端C型骨折患者按照入院先后顺序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26例和对照组26例。所有患者术前均采用简单的外固定制动患肢,应用活血消肿药物,手术皆遵循“筋骨并重”理论。自术后第1天,观察组在“筋骨并重”理论指导下行主动-被动功能康复锻炼,对照组在无痛性原则下行自主功能康复锻炼。两组患者均在术后两周创口愈合并拆除皮肤缝线三天后应用中药活血止痛熏洗剂(山东省中医院自制剂)熏洗治疗。采用VAS评分标准对患者疼痛情况进行评分;采用Jupiter评分标准对患者肘关节的功能活动情况进行评估;采用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系统(Mayo elbow performance score,MEPS)评估肘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研究在不同功能康复锻炼方式下,对两组患者肘关节功能恢复的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患者均在术后第1、3、6、12个月获得随访。通过各阶段MEPS总分情况进行分析,观察组患者肘关节功能恢复优于对照组(P<0.05);分析各阶段肘关节运动弧度数,观察组肘关节活动度较对照组大(P<0.05);分析对比两组患者术后不同阶段VAS评分,可认为观察组肘关节功能恢复优于对照组(P<0.05);末次随访时,在Jupiter评分和MEPS疗效评价方面,观察组肘关节功能优良率分别为88.5%、84.6%,高于对照组(53.9%、61.5%),可认为观察组治疗效果要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肱骨远端C型骨折的治疗中,采用经尺骨鹰嘴截骨入路切开复位双钢板内固定术,术后行“筋骨并重”理论指导下的主动-被动功能康复锻炼配合中药熏洗治疗,能有效促进肘关节功能的恢复,临床疗效值得肯定。

胡万里[5](2020)在《“动静平衡”理论指导肱骨髁间骨折术后功能康复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对比“动静平衡”理论指导下的锻炼方式与“早期、无痛”原则指导下的锻炼方式对肱骨髁间骨折术后肘关节功能恢复的临床疗效,选择较优方案,为骨折术后肘关节功能恢复提供一定的参考。方法:将2017年10月至2019年06月在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骨科进行手术治疗并完成随访的48例肱骨髁间骨折的患者按入院次序,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4例。所有患者排除手术禁忌症后,采用尺骨鹰嘴截骨入路并进行双锁定解剖板系统固定。术后治疗组遵循“动静平衡”理论,进行安全有效分阶段康复锻炼;对照组在“早期、无痛”原则指导下行主动功能锻炼。进行客观数据搜集,采用VAS疼痛评分标准对患者疼痛情况进行评分;改良Cassebaum评分标准和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系统(MEPS)对肘关节功能恢复情况及总体疗效进行评定。最后通过统计分析,评价两种锻炼方法的临床疗效。结果:1.对比两组患者术后不同时间段VAS疼痛评分,治疗组患者的术后疼痛情况较对照组低,P<0.05,有一定统计学意义。2.在MEPS评分中,在术后的第2周、1、3、6个月时,治疗组均高于对照组(P<0.05),其中在术后第6个月时,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说明治疗组在远期疗效中更优。3.术后6个月改良Cassebaum标准评分对比分析,治疗组优良率为91.67%,明显高于对照组优良率66.67%,可知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4.术后6个月MEPS总体评分,治疗组优良率为87.5%,大于对照组的54.17%(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可认为术后6个月治疗组患者功能恢复总体情况较对照组优异。结论:“动静平衡”理论指导下的安全有效分期康复方法对肱骨髁间骨折术后功能恢复有一定的帮助,在不影响骨折愈合的情况下可以使肘关节功能获得较好的恢复。

许克庆,陶钧,汤义民,陈小虎[6](2020)在《内侧加背外侧双柱90°解剖型钢板治疗肱骨远端C3型骨折15例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内侧加背外侧双柱90°解剖型钢板内固定治疗肱骨远端C3型骨折手术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研究淮南市第一人民医院2016年1月至2018年5月期间15例肱骨远端骨折病人,术前经三维重建CT(Computed Tomography)确诊为AO/OTA(Arbeitsgemeinschaft für Osteosynthesefragen/Association for the Study of Internal Fixation)分型C3型骨折,均采用肘关节后侧经尺骨鹰嘴截骨入路,直接内侧加背外侧双柱90°解剖型钢板内固定治疗。末次随访时使用Mayo评分标准评估肘关节功能。结果病人术后无切口感染、骨折均愈合并获得随访,随访时间范围为6~18个月,随访时间(11.67±3.89)个月。末次随访未见术后内固定松动、断裂及其它严重并发症。采用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标准评价:优6例,良9例,优良率100%。结论经尺骨鹰嘴截骨内侧加背外侧双柱90°解剖型钢板内固定治疗肱骨远端C3型骨折,骨折固定可靠,可进行早期肘关节功能锻炼从而获得良好的远期肘关节功能。

崔贤在[7](2020)在《双钢板技术治疗肱骨髁上髁间粉碎骨折的效果》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肱骨髁上髁粉碎骨折应用双钢板技术治疗效果与疼痛度情况分析。方法选取2008年6月—2019年6月本院诊治110例肱骨髁上髁粉碎骨折患者资料,随机分两组,对照组予内固定手术,研究组予双钢板技术方案,分析两组肘关节功能、疼痛度及并发症情况。结果治疗后,研究组肘关节相关功能评分(86.23±4.46)比对照组(68.24±6.27)高;疼痛度评分(2.53±0.39)比对照组(4.36±0.52)低,差异比较有统计意义(P <0.05);研究组骨化肌炎、伤口感染等并发症发生率为3.64%,低于比对照组(14.55%)(P <0.05)。结论肱骨髁上髁粉碎骨折应用双钢板技术治疗,能有效提高患者肘关节功能,缓解其疼痛度,降低并发症,具一定临床应用价值。

牛锋[8](2020)在《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治疗成人四肢骨折临床疗效观察及其改良设计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基于“正骨八法”指导下保守治疗、切开复位桥接组合式内固定和解剖锁定钢板内固定在治疗成人四肢骨折方面的对比研究,总结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在治疗成人四肢骨折方面的优势及不足,并在原有结构基础上提出改良设计方案,进行生物力学测试,为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的性能改进提供参考建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8年8月期间南京中医药大学扬州附属医院骨伤科收治的成人四肢骨折患者,按照纳入标准、排除标准,确定本试验的研究对象共计104例患者。根据治疗方式分为保守组,桥接组和锁定钢板组,其中保守组28例均为锁骨骨折患者,采用“正骨八法”手法复位后“8”字绷带固定治疗,桥接组38例患者(其中锁骨骨折28例,四肢骨折10例)采用基于“正骨八法”指导下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进行手术治疗,锁定钢板组38例(其中锁骨骨折28例,四肢骨折10例)患者根据具体骨折情况采用解剖锁定钢板进行手术治疗。比较三组患者的骨折愈合时间、功能评分及并发症发生率,评价临床疗效,并比较桥接组和锁定钢板组手术相关指标,评价两种内固定方式的优点及不足。采用聚甲醛骨折模型作为极限测试和破坏性试验对象,测试桥接内固定1.0(圆形竹节状棒)、桥接内固定2.0(六边竹节状棒)、桥接内固定3.0(六边形凹槽棒)和解剖锁定钢板之间的抗压缩性能和抗旋转性能的区别。结果:(1)三组患者在治疗前各项基线资料无明显差异(P>0.05)。(2)与保守组相比,桥接组和锁定钢板组骨折愈合时间明显缩短(P<0.05);根据肩关节Constant评分标准,三组患者治疗后1个月、治疗后3个月及治疗后12月Constant评分均高于治疗前(P<0.05),但治疗后12月三组患者肩关节Constant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与锁定钢板组相比,桥接组的手术时间短(P<0.05),术中每分钟出血量没有差异(P>0.05)。(4)术后并发症:保守组和桥接组均有1例患者发生骨不连,锁定钢板组有1例发生内固定取出后骨折部位再断裂。(5)在聚甲醛骨折模型上,桥接内固定2.0(六边竹节状棒)的抗压缩性能和抗旋转性能强于桥接内固定1.0(圆形竹节状棒);桥接内固定3.0(六边形凹槽棒)的抗压缩性能和抗旋转性能强于桥接内固定2.0(六边竹节状棒);桥接内固定3.0(六边形凹槽棒)的抗压缩性能和抗旋转性能强于桥接内固定1.0(圆形竹节状棒);解剖锁定钢板的抗压缩性能和抗旋转性能强于桥接内固定1.0(圆形竹节状棒)、桥接内固定2.0(六边竹节状棒)和桥接内固定3.0(六边形凹槽棒)。结论:中医保守治疗、切开复位桥接组合式内固定和解剖锁定钢板内固定在治疗成人锁骨骨折方面疗效相当,但基于“正骨八法”指导下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治疗成人四肢骨折更有优势,具有恢复快、并发症少的特点,可以降低内固定物发生断裂、应力下骨质疏松、内固定取出后再骨折的风险,可以作为治疗成人四肢骨折的一种新型内固定方式,值得骨科医师推广应用。在聚甲醛骨折模型上,桥接内固定2.0(六边竹节状棒)和桥接内固定3.0(六边形凹槽棒)的抗压缩性能和抗旋转性能强于桥接内固定1.0(圆形竹节状棒),可作为未来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产品进一步改良设计的参考依据。

赵禹[9](2020)在《尺骨鹰嘴“V”形截骨入路与肱三头肌两侧入路治疗成人肱骨远端C型骨折疗效》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根据手术入路的不同,探索在成人肱骨远端C型骨折的治疗中,尺骨鹰嘴的“V”形截骨入路与肱三头肌两侧入路(Alonso-Llames)这两种不同入路方式的疗效,综合比较二者各方面差异,以便于更加明确地指导临床工作。方法:我们的采取回顾型研究的方式,分析了2016年10月至2017年10月间,在合肥市第一人民医院(安徽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经过尺骨鹰嘴的“V”形截骨入路和肱三头肌两侧入路两种手术入路治疗成人肱骨远端骨折C型骨折患者33例。其中,男性16例,女性患者17例。左侧13例,右侧20例。年龄分布于2171岁之间,平均年龄是47.27岁。根据内固定研究协会(AO)的分型,其中13例为C1型,11例是C2型,其余9例为C3型骨折。依据设定的分组,截骨入路组的病例数为15例,年龄在2365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6.73岁,两侧入路组的病例数为18例,年龄在2371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7.72岁。对比截骨组和两侧入路组的术中出血量(ml)、手术所用时间(min)、达到骨性愈合的时间(周)、手术切口引流量(ml)、肘关节术后功能评分(MEPS)、肘关节术后活动度(ROM)、术后并发症等了解手术效果。结果:我们纳入符合条件病例的均获得了完备的随访资料,随访的时间于12到18个月。所有纳入研究对象的手术病例均未出现切口感染的并发症的发生,均达到Ⅰ期愈合标准,没有发现内固定松动或者失效断裂的情况。比较二者的手术所耗时间,我们发现,“V”形截骨入路组耗费的手术时间平均为146.67±26.71(min),三头肌两侧入路(Alonso-Llames)组耗费的时间为117.00±29.97(min),不难看出,在手术所需要的时间上,鹰嘴组所花费时间相对更长,差异上能看出有统计学意义(p<0.05)。尺骨鹰嘴“V”形截骨的手术的出血量190.33±43.36(ml)和术后切口引流量111.33±21.25(ml)相比于两侧入路组(前者为:159.17±40.77(ml),后者为76.67±22.10(ml))的要多(p<0.05)。在并发症的比较上,截骨组并发尺神经损伤一例(患者术后出现小指麻木症状),和迟发型创伤性关节炎一例,在并发症比较上,截骨组亦稍多(p<0.05)。再观察两组样本的骨折达到骨性愈合时间,鹰嘴截骨组为14.47±1.51(周),而三头肌两侧入路组(Alonso-Llames)是14.22±1.31(周)。二者未发现显着差异(p<0.05)。在术后一年患肢肘关节屈伸活动度(ROM)上,无明显差异(p>0.05),在患肢肘关节术后一年的功能评分(MEPS)上,截骨组优良率为73.3%,两侧组优良率为72.2%,效果亦相当(p>0.05)。结论:根据我们的研究和临床经验,我们发现,和肱三头肌两侧的手术入路相较而言,尺骨鹰嘴“V”形截骨入路对肱骨远端骨折端与肘关节的关节面显露相对更加充分,但会耗费更长的手术时间,带来更大的创伤,病人在心里上接受程度较难,更加适合于骨折情况更加复杂的C3型。肱三头肌两侧入路造成的手术创伤较小,手术所耗时间相对也短,但术中对骨折端和肘关节面的显露,较尺骨鹰嘴截骨入路组稍差,更加适合于C1、C2型的骨折。

李伟[10](2020)在《经尺骨鹰嘴截骨入路垂直双钢板治疗肱骨髁间C2、C3型骨折的效果分析》文中指出目的:分析经尺骨鹰嘴截骨入路垂直双钢板治疗肱骨髁间C2、C3型骨折的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8年1月本院收治的30例肱骨髁间C2、C3型骨折患者并进行手术,手术选择经尺骨鹰嘴截骨入路,内固定方式均选择肱骨远端内外侧锁定钢板垂直放置内固定,术后对患者均进行了随访。结果:术后3个月随访时,采用Mayo肘关节评分系统对术后肘部功能恢复情况进行评价,优良率83.3%;术后1年随访,采用Cassebaum肘关节评分系统对术后肘部功能恢复情况进行评价,其中优良率为83.3%。结论:针对肱骨髁间C2、C3型骨折,经尺骨鹰嘴截骨入路垂直放置双钢板能进行有效的复位和内固定,结合围手术期ERAS理念的指导,术后患者肘关节功能恢复良好,临床疗效满意。

二、30例肱骨髁上、髁间粉碎性骨折手术治疗效果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30例肱骨髁上、髁间粉碎性骨折手术治疗效果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CT三维重建对小儿肱骨髁上粉碎性骨折及在切开复位克氏针内固定术中的应用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3 观察指标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不同检查对小儿肱骨髁上粉碎性骨折诊断价值的比较
    2.2 典型病例分析
3 讨论

(2)平行双钢板或垂直双钢板内固定术治疗AO-C型肱骨远端粉碎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写与中文对照表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一般资料
    2.2 病例的选择
        2.2.1 诊断标准
        2.2.2 纳入标准
        2.2.3 排除标准
    2.3 术前准备
    2.4 手术方法
    2.5 术后的处理及观察指标
    2.6 疗效评价
        2.6.1 改良An和Morrey肘关节功能评分
        2.6.2 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
    2.7 统计方法
第三章 结果
    3.1 一般资料的结果比较
    3.2 手术时间、术中出血、术中拍片次数比较
    3.3 术后骨折复位情况及骨折愈合时间
    3.4 术后并发症
    3.5 术后肘关节ROM比较
    3.6 术后肘关节功能评分比较
第四章 讨论
    4.1 肱骨远端的解剖及骨折特点讨论
    4.2 肱骨远端冠状面应力骨折讨论
    4.3 肱骨远端骨折内固定材料的选择的讨论
        4.3.1 双克氏针张力带
        4.3.2 “Y”型钢板
        4.3.3 单钢板螺钉
        4.3.4 锁定加压钢板(LCP)
        4.3.5 全肘关节置换术
        4.3.6 双钢板固定
    4.4 平行双钢板与垂直双钢板固定的力学讨论
    4.5 双钢板术后并发症的讨论
    4.6 双钢板治疗肱骨远端骨折的优缺点的讨论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综述 肱骨远端粉碎性骨折的临床治疗进展
    综述参考文献
作者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简介

(3)经尺骨鹰嘴截骨入路双钢板内固定治疗成人肱骨髁上髁间粉碎性骨折的临床效果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手术方法
    1.3 观察指标
2 结果
    2.1 手术一般情况的分析
    2.2 术后骨折愈合的情况
    2.3 肢体功能康复的情况
    2.4 并发症发生情况观察
3 讨论

(4)“筋骨并重”理论指导治疗肱骨远端C型骨折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临床研究
    1 资料方法
    2 病例选择
        2.1 诊断标准
        2.2 纳入标准
        2.3 排除标准
        2.4 终止和剔除标准
    3 临床资料
        3.1 术前准备
        3.2 手术时机
        3.3 手术方式
        3.4 术后处理
        3.5 随访观察
    4 疗效评价
    5 统计学方法
    6 研究结果
        6.1 一般情况分析
        6.2 术中情况分析比较
        6.3 两组患者临床观察指标分析
讨论
    一、关于肱骨远端C型骨折
        (一)损伤机制
        (二)损伤病理
    二、关于肱骨远端C型骨折手术入路
        (一)尺骨鹰嘴截骨入路
        (二)肱三头肌自内向外反转入路
        (三)肱三头肌劈开入路
        (四)肱三头肌内外侧入路
    三、关于“筋骨并重”理论
        (一)“筋骨并重”理论的概念
        (二)“筋骨并重”理论源流
        (三)“筋骨并重”理论的临床意义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 肱骨远端C型骨折的治疗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发表论文

(5)“动静平衡”理论指导肱骨髁间骨折术后功能康复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临床研究
    一、临床资料
        (一)病例来源
        (二)资料处理
    二、研究方法
        (一)术前准备
        (二)手术操作
        (三)术后处理
        (四)疗效评价
    三、研究结果分析
        (一)患者年龄、性别及骨折类型分析
        (二)两组患者术后不同时间段VAS评分分析
        (三)两组患者不同时间MEPS总分情况比较
        (四)术后6 个月改良Cassebaum标准评分分析
        (五)两组患者末次MEPS总体疗效优良率情况
讨论
    一、骨科康复的形成与发展
    二、 “动静平衡”理念的内涵
        (一)骨折愈合过程中的“动”与“静”
        (二)功能锻炼中的“动”与“静”
    三、安全有效康复量的的认识
        (一)康复量的基本概念
        (二)康复量化的作用
        (三)“安全有效康复量”概念的产生
    四、分期康复模式的认识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 肱骨髁间骨折治疗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典型病例
致谢
发表论文

(6)内侧加背外侧双柱90°解剖型钢板治疗肱骨远端C3型骨折15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治疗方法
    1.3 观察指标
2 结果
3 典型病例
4 讨论
    4.1 C3型骨折中鹰嘴截骨入路
    4.2 C3型骨折中肱骨远端关节面的复位
    4.3 C3型骨折中内侧加背外侧双柱90°解剖型钢板内固定
    4.4 术后并发症
    4.5 内侧加背外侧双柱90°解剖型钢板的特点和优势
        4.5.1 足够稳定
        4.5.2 术后可早期肘关节功能锻炼,避免远期肘关节僵硬及异位骨化的发生
        4.5.3 生物力学方面的优势
    4.6 手术注意事项

(7)双钢板技术治疗肱骨髁上髁间粉碎骨折的效果(论文提纲范文)

1 一般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治疗方法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肘关节功能及疼痛度
    2.2 两组并发症
3 讨论

(8)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治疗成人四肢骨折临床疗效观察及其改良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研究背景和进展
    一、研究背景
        1. 目前在用的骨折内固定系统使用过程中常见的问题
        2. 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的研发过程和研发思路
        2.1 研发过程
        2.2 研发思路
        2.3 结构组成
        2.4 结构特点
        2.5 固定机制
        3. 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的临床优势
    二、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的研究进展
        1. 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动物实验系列研究
        2. 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生物力学及有限元分析
        3. 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在治疗四肢骨折中的应用
        3.1 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在锁骨骨折中的应用
        3.2 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在股骨骨折中的应用
        3.3 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在肱骨骨折中的应用
        3.4 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在肩胛骨骨折中的应用
        3.5 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在骨盆骨折中的应用
        3.6 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的在其他疾病中的应用(治疗四肢骨折骨不连和高位截骨治疗内翻型膝骨关节炎)
        4. 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在治疗四肢骨折中的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基于“正骨八法”指导下保守治疗、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与解剖锁定钢板治疗成人四肢骨折的对比研究
    1. 引言
    2. 资料与方法
        2.1 一般资料
        2.2 病例选择
        2.2.1 诊断标准
        2.2.2 纳入标准
        2.2.3 手术排除标准
        2.2.4 病例剔除标准
        2.3 内固定种类的选择
        2.4 术前准备
        2.5 保守治疗及手术方法
        2.5.1 保守治疗组
        2.5.2 切开复位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观察组
        2.5.3 切开复位解剖锁定钢板对照组
        2.6 术后处理及中药方剂
        2.7 疗效观察
        2.7.1 观察指标
        2.7.2 疗效评价标准
        2.8 统计方法
        2.9 结果
        2.9.1 三组患者手术时间及出血量比较
        2.9.2 术后骨折愈合情况组间比较
        2.9.3 保守治疗成人锁骨中段骨折亚组Constant肩关节功能评分
        2.9.4 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成人锁骨中段骨折亚组Constant肩关节功能评分
        2.9.5 解剖锁定钢板成人锁骨中段骨折亚组Constant肩关节功能评分
        2.9.6 成人锁骨中段骨折亚组手术时间和愈合时间
        2.9.7 保守治疗组、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组和解剖锁定钢板组治疗成人锁骨中段骨折骨折愈合时间和术后6个月优良率比较
        2.9.8 保守治疗组、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组和解剖锁定钢板组治疗成人锁骨中段骨折Constant肩关节功能评分比较
        2.9.9 两组患者并发症分析比较
        2.10 典型病例
        2.10.1 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组典型病例
        2.10.2 解剖锁定钢板组典型病例
        2.11 并发症病例
        2.11.1 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组骨不连病例
        2.11.2 解剖锁定钢板取出术后再骨折病例
        2.11.3 固定棒脱落(脱棒)病例
        2.12 结论
    3. 讨论
        3.1 钢板治疗四肢骨折(以锁骨中段骨折为例)目前存在的部分不足
        3.2 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应用体会及优势(以锁骨中段骨折为例)
        3.3 借助专用工具“正骨八法”在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治疗四肢骨折手术复位过程中的应用
        3.3.1 中医正骨手法的渊源
        3.3.2 目前四肢骨骨折术中复位存在的问题
        3.3.3 解剖锁定钢板和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治疗四肢骨折手法复位的区别
        3.4 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的不足之处
        3.5 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治疗四肢骨折的并发症分析
        3.5.1 四肢骨折固定理念的演变
        3.5.2 骨折固定方式的演变
        3.5.3 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并发症种类及其临床使用缺陷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改良桥接组合内固定系统设计与实验研究
    1. 改良桥接组合内固定系统的研究背景
    2. 改良桥接组合内固定系统的设计思路
        2.1 桥接组合内固定系统2.0-六边竹节状固定棒的设计思路
        2.2 桥接组合内固定系统3.0-六边凹槽固定棒的设计思路
    3. 改良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生物力学测试方法
        3.1 测试材料
        3.2 测试设备
        3.2.1 抗扭转试验设备:采用长春科新ND-200扭转试验机,中国长春生产。
        3.2.2 抗压缩试验设备:采用ProAgi I ity MC4拉压扭疲劳试验机,由美国Accutek Test ingLaboratory 生产
        3.3 测试方法
        3.3.1 组合方法
        3.3.2 轴向压缩试验
        3.3.3 径向扭转试验
        3.3.4 主要观察指标
        3.3.5 统计学方法
        3.4 测试过程
        3.4.1 解剖锁定钢板生物力学测试
        3.4.2 桥接组合内固定系统1.0(圆形竹节状固定棒)生物力学测试
        3.4.3 桥接组合内固定系统2.0(六边竹节状固定棒)生物力学测试
        3.4.4 桥接组合内固定系统3.0(六边形凹槽固定棒)生物力学测试
        3.5 测试结果
        3.5.1 轴向压缩性能测试结果
        3.5.2 径向扭转性能测试结果
        3.6 结论
    4. 讨论
        4.1 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的材料学特点
        4.2 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的不足和缺陷
        4.3 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现阶段生物力学研究
        4.4 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未来研究方向展望
        4.5 本研究的缺陷和不足
        4.6 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部分 附录
    附录一 伦理审查表
    附录二 Johner-Wruh评分标准
    附录三 肩关节Constant功能评分标准
    附录四 病例观察表
攻读博士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9)尺骨鹰嘴“V”形截骨入路与肱三头肌两侧入路治疗成人肱骨远端C型骨折疗效(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2 资料与方法
    2.1 一般资料
        2.1.1 骨折的分型
        2.1.2 诊断标准
        2.1.3 纳入标准
        2.1.4 排除标准
        2.1.5 研究对象
    2.2 围手术期管理
        2.2.1 术前准备
        2.2.2 手术过程
        2.2.3 术后常规处理
    2.3 术后随访
    2.4 临床指标
    2.5 统计学处理
3 结果
4 讨论
    4.1 肱骨远端的应用解剖
    4.2 骨折损伤机制
    4.3 肱骨远端骨折的手术
        4.3.1 手术指征
        4.3.2 手术入路
        4.3.3 内固定的选择
    4.4 骨折相关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
    4.5 术后康复及功能预后
    4.6 经验与不足
5 结论
6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综述 肘后侧入路治疗肱骨远端 C 型骨折进展研究
    参考文献

(10)经尺骨鹰嘴截骨入路垂直双钢板治疗肱骨髁间C2、C3型骨折的效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2.1 术前准备
        1.2.2 手术方法
        1.2.3 术后处理
    1.3 观察指标与评价标准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3 讨论

四、30例肱骨髁上、髁间粉碎性骨折手术治疗效果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CT三维重建对小儿肱骨髁上粉碎性骨折及在切开复位克氏针内固定术中的应用价值[J]. 谢强. 中国CT和MRI杂志, 2021(09)
  • [2]平行双钢板或垂直双钢板内固定术治疗AO-C型肱骨远端粉碎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比较[D]. 牛聪. 青海大学, 2021(01)
  • [3]经尺骨鹰嘴截骨入路双钢板内固定治疗成人肱骨髁上髁间粉碎性骨折的临床效果观察[J]. 杨庆森. 名医, 2020(09)
  • [4]“筋骨并重”理论指导治疗肱骨远端C型骨折的临床研究[D]. 刘亚波.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20(01)
  • [5]“动静平衡”理论指导肱骨髁间骨折术后功能康复的临床疗效观察[D]. 胡万里.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20(01)
  • [6]内侧加背外侧双柱90°解剖型钢板治疗肱骨远端C3型骨折15例分析[J]. 许克庆,陶钧,汤义民,陈小虎. 安徽医药, 2020(04)
  • [7]双钢板技术治疗肱骨髁上髁间粉碎骨折的效果[J]. 崔贤在.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20(06)
  • [8]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治疗成人四肢骨折临床疗效观察及其改良设计研究[D]. 牛锋.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8)
  • [9]尺骨鹰嘴“V”形截骨入路与肱三头肌两侧入路治疗成人肱骨远端C型骨折疗效[D]. 赵禹. 安徽医科大学, 2020(02)
  • [10]经尺骨鹰嘴截骨入路垂直双钢板治疗肱骨髁间C2、C3型骨折的效果分析[J]. 李伟. 中国医学创新, 2020(03)

标签:;  ;  ;  ;  ;  

肱骨髁上髁间粉碎性骨折30例手术疗效观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