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叶万年青鳞茎中的化学成分(英文)

花叶万年青鳞茎中的化学成分(英文)

一、虎眼万年青球茎中的化学成分(英文)(论文文献综述)

邵盈[1](2021)在《基于转录组学的山药块茎生长发育关键基因克隆与功能鉴定》文中指出山药(Dioscorea opposita Thunb.)是以块茎为主要产品器官的药食同源性植物,块茎的大小和品质直接影响山药产量和经济价值。随着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日益提高,对山药的产量和品质要求也在逐年增高。淀粉是山药块茎中最主要的成分,是山药产量品质育种的重要指标之一,淀粉合成与降解影响着山药块茎的生长发育,且淀粉含量直接决定块茎的品质。因此,开展山药块茎发育及淀粉积累相关基因的挖掘,对山药品质的遗传改良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毕克齐山药(B1)和大和长芋山药(DHCY)为试验材料,在种植后105、120、135、150和165d进行块茎长度、周长、鲜重和干重形态指标的测定,比较了2品种块茎内淀粉含量、蔗糖含量、AGPase、SSS、ATPase活性和叶绿素含量的变化趋势。对B1块茎发育转录组测序数据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筛选与块茎发育及淀粉积累相关的差异表达基因,并对其准确性进行q PCR验证。采用RACE技术克隆山药DoVHAb2和DoClpB3基因的cDNA全长,对这2个基因的ORF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克隆其g DNA,分析基因结构;构建瞬时表达载体注射烟草叶片,观察基因的亚细胞定位;用RT-q PCR技术在山药块茎不同生长发育时期进行基因的表达分析,并在块茎相对表达量最高的时期进行不同器官—块茎、茎和叶中的表达模式分析,在山药生长发育期间,对块茎内淀粉相关生理指标及其基因的相对表达量进行相关性分析;构建基因的植物表达载体,采用农杆菌介导法对烟草叶片进行转化,鉴定基因的功能。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B1与DHCY中淀粉和蔗糖含量的变化趋势均基本相似,淀粉含量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而蔗糖含量为下降趋势;在块茎收获时,B1与DHCY中淀粉含量均占其干重的80%左右;ATPase活性与淀粉含量呈极显着负相关关系,叶绿素含量与蔗糖含量、蔗糖含量与淀粉含量均存在着极显着负相关关系;B1的块茎干重、淀粉含量、蔗糖含量、ATPase活性在块茎发育的各个时期均高于DHCY。结果表明山药中ATPase和叶绿素含量对淀粉和蔗糖含量起着调控作用,且B1在干物质及淀粉含量这方面的品质较突出。(2)对B1 15个RNA样本转录组测序并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测序原始Reads处理后得到171 554个unigenes;17 218个unigenes通过基因GO功能成功注释:生物过程包含7 516个unigenes,细胞成分包含个5 748 unigenes,分子功能包含3 954个unigenes;通过KEGG通路分析发现,与块茎膨大有关的通路主要有代谢、植物激素信号转导、植物-病原互作、内质网和内吞作用通路;对5个生长发育时期的转录组测序分析,筛选到147个共表达DEGs,即为山药生长发育的关键DEGs;且初步推断编码V-ATPase的基因Unigene0030095和叶绿体中的基因Unigene0036091对山药的生长发育具有较重要的作用。q PCR验证表明,山药块茎中的q PCR结果与转录组数据结果吻合度达到85%,说明山药生长发育时期的DEGs数据具有很高的可靠性和准确性。(3)从B1中克隆了DoVHAb2的cDNA全长,注册Gen Bank登录号为MK858181。该基因cDNA全长1 926 bp,完整的ORF为1 467 bp,编码488个氨基酸,5’非编码区长84 bp,3’非编码区长298 bp。在进化上与棕榈的亲缘关系相对较近。DoVHAb2基因有14个外显子,15个内含子。该蛋白定位于细胞质。2品种山药中的DoVHAb2基因表达量均在块茎中表达量最高,在叶片中表达量最低;DoVHAb2基因的相对表达量与块茎内ATPase活性和淀粉含量均呈正相关关系。66666666666(4)DoVHAb2转入到烟草基因组DNA中,转化率达92.3%,且在转录水平也有表达;转基因烟草中的淀粉含量、蔗糖含量、AGPase、SSS和ATPase活性均显着高于野生型烟草;在盐胁迫下,转DoVHAb2基因烟草的叶片分化能力显着高于野生型烟草。受到盐和干旱胁迫时,转基因烟草中的DoVHAb2基因表达量显着高于未受到胁迫植株,结果表明当植物受到胁迫时,可使DoVHAb2基因上调表达,转DoVHAb2基因烟草的耐盐性和抗旱性增强。(5)从B1中克隆了DoClpB3的cDNA全长,注册Gen Bank登录号为MN636784。该基因cDNA全长2 583bp,ORF为2 055bp,共编码684个氨基酸,5’非编码区长99bp,3’非编码区长428bp。在进化上与海枣的亲缘关系相对较近。DoClpB3基因有9个外显子,8个内含子。该蛋白定位于叶绿体。2品种山药中DoClpB3的表达量均在块茎中最高,叶片中最低。DoClpB3基因的相对表达量与山药块茎内的淀粉含量呈极显着负相关的关系;与蔗糖含量和叶绿素含量均呈极显着正相关。表明DoClpB3基因能够促进叶绿素和蔗糖的合成。(6)将DoClpB3转入到烟草基因组DNA中,转化率达91.7%,并在转录水平也有表达;转DoClpB3基因烟草叶片的上表皮、下表皮、栅栏组织均厚于野生型烟草,叶片总厚度较野生型烟草增加了42.2%。转DoClpB3基因烟草叶绿体的体积大于野生型烟草,其中淀粉粒的数量和大小也高于野生型烟草,嗜锇粒的数量则较野生型烟草少。而且转DoClpB3基因烟草叶片中的叶绿素含量和淀粉含量均显着高于野生型烟草。结果表明:过表达DoClpB3能够影响植株叶片结构和叶绿体的大小及结构。

苏家贤[2](2021)在《基于转录组与代谢产物研究牛大力活性成分生物合成与分布》文中指出目的:牛大力是岭南地区常用药材,既可入药,又作药膳,使用十分普遍。牛大力以根入药,是多年生药材,在资源开发的过程中会产生大量废弃的茎叶,造成严重的资源浪费。对牛大力基原植物进行不同部位的生物化学研究,有助于更系统地了解其开发价值和潜力。根据报道,牛大力的活性成分包括:黄酮、异黄酮、多糖、氨基酸,但未见关于这些活性成分的生物合成及调控的相关研究。本文基于转录组和代谢组对牛大力黄酮类成分的合成与累积进行研究,以期阐明牛大力上述活性成分的生物合成及分布机制,为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提供基础资料。方法:通过液质联用技术解析牛大力根、茎、叶的黄酮醇苷成分,以紫外分光光度法、HPLC及氨基酸分析仪分别对牛大力根、茎、叶的总黄酮、多糖、黄酮醇苷、异黄酮、氨基酸成分进行定量分析,阐明牛大力黄酮类的组织分布情况;以牛大力根、茎、叶为材料,通过比较转录组解析牛大力各器官中黄酮、异黄酮、多糖、氨基酸的生物合成相关基因的表达情况;通过相关差异表达基因(DEG)与对应成分的相关性分析解释这些成分的组织分布;通过保守基序分析和系统发育树构建,寻找可能调控牛大力黄酮及多糖生物合成的MYB和bHLH转录因子;对候选关键基因进行克隆及原核表达并考察其酶促动力学参数。成果:1.通过LC-MS对牛大力根、茎、叶的总黄酮部位进行代谢组分析,鉴定出2个黄酮醇苷:异槲皮苷和异鼠李素-3-O-葡萄糖苷,HPLC法含量测定结果显示,该两个成分的器官分布情况相似,均为叶>茎>根;2.牛大力茎、叶总黄酮含量接近,且显着高于根的含量;高丽槐素、芒柄花素、多糖、氨基酸均在根中含量较高;3.通过RNA-seq获取了牛大力根、茎、叶的转录组数据,经过筛选得到:46个黄酮合成通路上游的关键基因,14个为PAL(4个DEG)、32个为4CL(7个DEG);77个黄酮类生物合成途径上的结构基因,其中28个为DEG;7个异黄酮结构基因,其中2个为DEG;218个多糖生物合成途径的结构基因,其中20个为DEG;261个药效氨基酸生物合成途径上的结构基因,其中20个为DEG;相关性分析结果提示,上述成分均可能存在合成与富集部位不一致的情况;4.筛选到29个R2R3-MYB转录因子、98个bHLH转录因子;其中,MspR2R3-MYB26属于第6亚组,具备[DE]Lx2[RK]x3Lx6Lx3R基序,可能参与了牛大力黄酮生物合成调控;另外,牛大力转录组中可能参与到黄酮类生物合成途径的bHLH 包括:Ⅲ(d+e)亚组中的 bHLH14、bHLH19、bHLH20、bHLH52、bHLH77、bHLH78、bHLH87;Ⅲf 亚组的 bHLH80、bHLH30、bHLH69;Ⅶ(a+b)亚组的bHLH92、bHLH41、bHLH29、bHLH85、bHLH79、bHLH1、bHLH5。5.成功克隆并原核表达出两个查尔酮异构酶MspCHI1(type Ⅱ CHI)和MspCHI2(typeICHI);对两个重组蛋白进行酶促动力学考察,得到了重组蛋白MspCHI1 催化异甘草素的 Km 值为 49.82 μM,Vmax 值为 117.21 nmol·min-1。重组蛋白MspCHI1催化异甘草素的Km值为32.54 μM,Vmax值为279 nmol·min-1。重组蛋白MspCHI2催化柚皮素查尔酮的Km值为32.95 μM,Vmax 值为 131.43 nmol·min-1。结论:1.异黄酮成分(高丽槐素、芒柄花素)及多糖作为牛大力的质量指标,根部含量高于茎、叶,支持牛大力以根入药的传统用法;此外,牛大力茎、叶总黄酮含量显着高于根部,可以考虑围绕黄酮类进行牛大力地上部分资源的综合开发,提高牛大力产业的附加值。2.牛大力中可能存在着黄酮在根部合成后大量运输到其他器官的情况。CHI3及多个CHS均在根部高表达,而两个异黄酮成分也在根部富集,这些基因可能参与了牛大力异黄酮的生物合成;推测牛大力多糖合成过程为:茎枝从叶片接收了光合产物,逐渐转化为NDP,最后经由GT催化生成了终产物多糖,贮存于根部;MspMYB26含有能形成MYB-bHLH复合体交互作用功能的基序,可能参与了黄酮生物合成的调控;牛大力可能参与黄酮生物合成调控的bHLH转录因子分布于Ⅲ(d+e)、Ⅲf、Ⅶ(a+b)亚组。3.MspCHI1是可催化异甘草素生成甘草素、催化柚皮素查尔酮生成柚皮素;MspCHI2可催化柚皮素查尔酮生成柚皮素。其中,MspCHI1可能参与了牛大力异黄酮生物合成。

苏家贤[3](2021)在《基于转录组与代谢产物研究牛大力活性成分生物合成与分布》文中认为目的:牛大力是岭南地区常用药材,既可入药,又作药膳,使用十分普遍。牛大力以根入药,是多年生药材,在资源开发的过程中会产生大量废弃的茎叶,造成严重的资源浪费。对牛大力基原植物进行不同部位的生物化学研究,有助于更系统地了解其开发价值和潜力。根据报道,牛大力的活性成分包括:黄酮、异黄酮、多糖、氨基酸,但未见关于这些活性成分的生物合成及调控的相关研究。本文基于转录组和代谢组对牛大力黄酮类成分的合成与累积进行研究,以期阐明牛大力上述活性成分的生物合成及分布机制,为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提供基础资料。方法:通过液质联用技术解析牛大力根、茎、叶的黄酮醇苷成分,以紫外分光光度法、HPLC及氨基酸分析仪分别对牛大力根、茎、叶的总黄酮、多糖、黄酮醇苷、异黄酮、氨基酸成分进行定量分析,阐明牛大力黄酮类的组织分布情况;以牛大力根、茎、叶为材料,通过比较转录组解析牛大力各器官中黄酮、异黄酮、多糖、氨基酸的生物合成相关基因的表达情况;通过相关差异表达基因(DEG)与对应成分的相关性分析解释这些成分的组织分布;通过保守基序分析和系统发育树构建,寻找可能调控牛大力黄酮及多糖生物合成的MYB和bHLH转录因子;对候选关键基因进行克隆及原核表达并考察其酶促动力学参数。成果:1.通过LC-MS对牛大力根、茎、叶的总黄酮部位进行代谢组分析,鉴定出2个黄酮醇苷:异槲皮苷和异鼠李素-3-O-葡萄糖苷,HPLC法含量测定结果显示,该两个成分的器官分布情况相似,均为叶>茎>根;2.牛大力茎、叶总黄酮含量接近,且显着高于根的含量;高丽槐素、芒柄花素、多糖、氨基酸均在根中含量较高;3.通过RNA-seq获取了牛大力根、茎、叶的转录组数据,经过筛选得到:46个黄酮合成通路上游的关键基因,14个为PAL(4个DEG)、32个为4CL(7个DEG);77个黄酮类生物合成途径上的结构基因,其中28个为DEG;7个异黄酮结构基因,其中2个为DEG;218个多糖生物合成途径的结构基因,其中20个为DEG;261个药效氨基酸生物合成途径上的结构基因,其中20个为DEG;相关性分析结果提示,上述成分均可能存在合成与富集部位不一致的情况;4.筛选到29个R2R3-MYB转录因子、98个bHLH转录因子;其中,MspR2R3-MYB26属于第6亚组,具备[DE]Lx2[RK]x3Lx6Lx3R基序,可能参与了牛大力黄酮生物合成调控;另外,牛大力转录组中可能参与到黄酮类生物合成途径的bHLH 包括:Ⅲ(d+e)亚组中的 bHLH14、bHLH19、bHLH20、bHLH52、bHLH77、bHLH78、bHLH87;Ⅲf 亚组的 bHLH80、bHLH30、bHLH69;Ⅶ(a+b)亚组的bHLH92、bHLH41、bHLH29、bHLH85、bHLH79、bHLH1、bHLH5。5.成功克隆并原核表达出两个查尔酮异构酶MspCHI1(type Ⅱ CHI)和MspCHI2(typeICHI);对两个重组蛋白进行酶促动力学考察,得到了重组蛋白MspCHI1 催化异甘草素的 Km 值为 49.82 μM,Vmax 值为 117.21 nmol·min-1。重组蛋白MspCHI1催化异甘草素的Km值为32.54 μM,Vmax值为279 nmol·min-1。重组蛋白MspCHI2催化柚皮素查尔酮的Km值为32.95 μM,Vmax 值为 131.43 nmol·min-1。结论:1.异黄酮成分(高丽槐素、芒柄花素)及多糖作为牛大力的质量指标,根部含量高于茎、叶,支持牛大力以根入药的传统用法;此外,牛大力茎、叶总黄酮含量显着高于根部,可以考虑围绕黄酮类进行牛大力地上部分资源的综合开发,提高牛大力产业的附加值。2.牛大力中可能存在着黄酮在根部合成后大量运输到其他器官的情况。CHI3及多个CHS均在根部高表达,而两个异黄酮成分也在根部富集,这些基因可能参与了牛大力异黄酮的生物合成;推测牛大力多糖合成过程为:茎枝从叶片接收了光合产物,逐渐转化为NDP,最后经由GT催化生成了终产物多糖,贮存于根部;MspMYB26含有能形成MYB-bHLH复合体交互作用功能的基序,可能参与了黄酮生物合成的调控;牛大力可能参与黄酮生物合成调控的bHLH转录因子分布于Ⅲ(d+e)、Ⅲf、Ⅶ(a+b)亚组。3.MspCHI1是可催化异甘草素生成甘草素、催化柚皮素查尔酮生成柚皮素;MspCHI2可催化柚皮素查尔酮生成柚皮素。其中,MspCHI1可能参与了牛大力异黄酮生物合成。

李奥欣[4](2020)在《按树和柳枝稷除草活性成分的分析鉴定及除草活性评价》文中研究指明天然产物具有多种生物活性,如抗氧化、抗肿瘤、抑菌、除草活性等。具有除草活性的天然产物大多数是在植物次生代谢过程中产生的,主要包括萜类、黄酮类、生物碱类等。研究这些天然产物的除草活性可以为天然除草剂的开发提供研究基础和技术支持。天然除草剂具有来源丰富、安全、高效、易降解和不易产生抗性等优点。关于桉树和柳枝稷除草活性的研究已有文献报道,但其除草活性成分的系统筛选与鉴定报道较少,分析鉴定其除草活性成分有助于更好地开发这两种植物的潜在应用价值。因此,本论文围绕桉树和柳枝稷除草活性成分的提取、分析、鉴定和活性评价进行了研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采用水蒸气蒸馏法从17个桉树叶样品中提取挥发油,测试了所有桉树油对硬直黑麦草的除草活性,并对其除草活性结果进行主成分分析(PCA)。通过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方法检测不同桉树油样品的化学成分,并对其GC-MS分析结果进行PCA分析,建立了一种快速筛选除草活性化学成分的方法。通过测试几个代表性化学成分的除草活性,验证了该方法的可行性,并发现反式-松香芹醇和α-松油醇的除草活性较强。2.采用培养皿实验和盆栽实验测试了α-松油醇对反枝苋种子在培养皿中发芽和生长过程的抑制作用以及在土壤中出苗率和生物量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α-松油醇对反枝苋的发芽率和根芽生长都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对反枝苋在土壤中的出苗率和地上生物量都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3.采用溶剂逐级萃取法分别制备了柳枝稷根部和茎部水提滤液的石油醚萃取物、乙酸乙酯萃取物和正丁醇萃取物,采用溶剂逐级提取法分别制备了柳枝稷根部和茎部水提滤渣以及茎部粉末的乙酸乙酯提取物、80%乙醇提取物和水提取物。各提取物的除草活性测试结果表明,柳枝稷的乙酸乙酯提取物除草活性最强,说明除草活性成分易溶解于乙酸乙酯溶剂。4.通过检测柳枝稷提取物中黄酮类化合物的特征碎片,建立液相色谱-混合离子阱飞行时间质谱(LC/MS-IT-TOF)快速筛选黄酮类化合物方法。该方法通过自动模式下的多级质谱检测,扫描出黄酮类化合物的特征碎片离子(DFI),并对产生该碎片离子的分子离子峰进行多级质谱检测,推断出黄酮类化合物的裂解路径,从而验证其结构。在柳枝稷提取物中共检测到七种黄酮类化合物(异槲皮素-3-O-芸香糖苷、槲皮素-3-O-半乳糖苷、槲皮素-3-O-葡萄糖苷、槲皮素-3-O-芸香糖苷、槲皮素-3-O-木糖苷、槲皮素-3-O-阿拉伯糖苷、槲皮素-3-O-鼠李糖苷)。通过测试几种代表性黄酮类化合物的除草活性,发现其对反枝苋的除草活性不明显。柳枝稷及其化合物的除草活性均有待进一步研究。5.采用溶剂提取法分别制备了两个柳枝稷品种Alamo和Cave-in-Rrock的根部、茎部、叶部及根际土壤的乙酸乙酯提取物,采用连续性根分泌物收集系统法(CRETS)提取了柳枝稷的根系分泌物。GC-MS化学分析结果表明,Alamo品种柳枝稷各提取物的共有化学成分为苯甲酸,Cave-in-Rrock各提取物的共有化学成分为苯甲酸和香草醛。除草活性测试结果表明,苯甲酸对反枝苋的发芽和生长具有明显的除草活性。

王嘉悦[5](2020)在《亚洲百合不同品种珠芽诱导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百合(Lilium)为百合科百合属,多年生的草本球根花卉,其花大色艳、花型美观,是世界重要的切花之一,有食用和药用价值,市场开发前景广阔。“红芯”和“印度夏日”是亚洲百合杂交品系中的两个品种,花朵分别为深红色和粉色,具有无叶烧、抗病性较强、花期较长、观赏价值较高等特点,但是利用传统的繁殖方式繁殖周期较长、且繁殖量少。珠芽是部分百合种类的特殊繁殖器官,成熟后可自然脱落发育成新的完整植株,但自然生长珠芽的百合品种很少。在自然条件下,“红芯”和“印度夏日”都不能形成珠芽,本研究通过离体诱导培养和去顶处理的方法,利用多效唑和矮壮素结合诱导珠芽形成。本研究所得方法对缩短百合繁殖周期、提高百合的繁殖效率、降低百合繁育成本、提高切花成品附加值具有重要应用价值。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对两种百合进行离体诱导培养。以带叶腋的单茎节百合茎段作为外植体,筛选出最佳灭菌方式为在75%乙醇杀菌后用1%的Na Cl O灭菌10min,消毒灭菌效果和外植体的生长状态都是最好的。最佳初代诱导珠芽的培养基组合为MS+0.5mg/L6-BA+0.3mg/L NAA+90g/L蔗糖,“红芯”的诱导率为63.33%,“印度夏日”的诱导率为76.67%,此培养基可以直接在两种百合的叶腋处诱导出珠芽,且珠芽直径较大,经过组织学鉴定离体诱导的珠芽结构与卷丹的珠芽结构相似,均是由叶腋处的表皮下层细胞开始分裂,逐渐形成珠芽原基。两种百合的同一个植株的不同部位茎段的诱导能力依次为上部>中部>下部,“红芯”上部茎段诱导率为79.17%,下部为29.17%;“印度夏日”上部茎段诱导率为83.33%,下部为25%。两种百合随着植株发育,茎段诱导珠芽的能力逐渐降低,营养生长期的外植体诱导率最高,开花后期的外植体诱导能力最低。对诱导的珠芽继代培养,筛选出最适增殖培养基为MS+1.0mg/L6-BA+0.2mg/LNAA+60g/L蔗糖,增殖系数为3.23。最有利于珠芽生根的方式是在1/2MS培养基中添加6g/L琼脂,其生根率可达到90%,平均根长1.6cm,平均生根数为7.6根,且根的长势均匀良好。(2)对露地生长的“红芯”和“印度夏日”进行田间诱导,两者的最佳诱导方式均为去除花蕾后喷施多效唑,经过处理的“红芯”珠芽诱导率为63.33%,“印度夏日”的珠芽诱导率为62.50%,处理后的植株叶片增大、茎秆直径增大、株高降低。三个不同阶段对两种百合的珠芽诱导能力依次为现蕾初期>现蕾中期>初花期,且“红芯”整体的诱导效果比“印度夏日”的更好。

邹翔,曲中原,朱世儒,周林,宫甜,吴双,刘影[6](2019)在《虎眼万年青生药学研究》文中提出对虎眼万年青进行生药学研究.采用性状鉴别、显微鉴别的方法鉴别虎眼万年青;按《中国药典》2015版附录的方法测定水分、灰分;采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测定含总皂苷量.明确了虎眼万年青的性状特征,根、鳞茎和叶的显微组织构造及粉末特征.15批药材水分、总灰分、酸不溶性灰分平均为8.7%、12.75%、2.62%;含总皂苷平均量为3.1mg/g.该研究为虎眼万年青药材质量标准的建立提供依据.

陈庆伟[7](2019)在《桑多斯虎眼万年青化学成分及药理活性研究》文中认为桑多斯虎眼万年青(Ornithogalum saundersiae Baker),为天门冬科(Asparagaceae)虎眼万年青属球根状植物,原产于南欧和南非地区,近年来,被广泛培育为花园植物。从该种植物已发表的科学研究中发现,以OSW-1为代表的胆甾烷型留体皂苷类化合物具有显着的药理活性,我们从中得到启发对该种植物进行进一步的植物化学方面研究,因此本硕士学位论文主要开展了采用多种不同的色谱分离手段相结合对桑多斯虎眼万年青乙醇提取物的正丁醇萃取液中的甾体皂苷类化合物进行了分离纯化和结构鉴定,并在人体肿瘤细胞毒性药理模型和LPS诱导原代小鼠腹腔巨噬细胞炎症因子NO生成模型上,对已经分离鉴定的化合物进行了初步的药理活性筛选。结果表明,从桑多斯虎眼万年青(O.saundersiae Baker)乙醇提取物的正丁醇部分已经分离并鉴定了 26个化合物(1-26),其中19个新化合物(1-19)。这26个化合物分别为:(22S)-3β-[(β-D-glucopyranosyl-(1→2)-β-D-glucopyranosyl)oxy]-1 1α22-dihydroxycholest-5,24-dien-16β-yl α-L-rhamnopyranoside(1),(22S)-3β-[(α-L-rhamnopyranosyl-(1→2)-β-D-glucopyranosyl)oxy]-1 1α,22-dihydroxycholest-5,24-dien-16β-yl α-L-rhamnopyranoside(2),(22S)-3β-[(α-L-rhamnopyranosyl-(1→2)-β-D-glucopyranosyl-(1→6)-β-D-glucopyranosyl)oxy]-22-hydroxycholest-5,24-dien-1 6β-yl α-L-rhamnopyranoside(3),(22S)-3β-[β-D-glucopyranosyl-(1→6)-β-D-glucopyranosyl-(1→6)-β-D-glucopyranosyl)oxy]-22-hydroxycholest-5,24-dien-16β-ylα-L-rhamnopyranoside(4),(22S)-3β-[(α-L-rhamnopyranosyl-(1→2)-β-D-glucopyranosyl)oxy]-1 1α,22-dihydroxycholest-5-en-16β-yl α-L-rhamnopyranoside(5),(22S)-3β-[β-D-glucopyranosyl-(1→6)-β-D-glucopyranosyl)oxy]-1 1α,22-dihydroxycholest-5-en-16β-yl α-L-rhamnopyranoside(6),(22S)-1β-[(α-L-rhamnopyranosyl)oxy]-3β-[(β-D-glucopyranosyl)oxy]-22-hydroxycholest-5,24-dien-16β-yl α-L-rhamnopyranoside(7),(22S)-1β-[β-D-glucopyranosyl)oxy]-3β-[(β-D-glucopyranosyl)oxy]-22-hydroxycholest-5,24-dien-16β-yl α-L-rhamnopyranoside(8),3-[(α-L-rhamnopyranosyl-(1→2)-β-D-gluc opyranosyl-(1→2)-β-D-glucopyranosyl)oxy]-16,23-epoxy-1 1α,22-dihydroxy-23-(2-methyl-1-propenyl)-(3β,16β,22R,23S)-yl cholestane triglycoside(9),3-[(β-D-glucopyranosyl-(1→2)-β-D-glucopyranosy 1)oxy]-1623-epoxy-22-hydroxy-23-(2-methyl-1-propenyl)-(3β,16β,22R,23S)-yl cholestane diglycoside(10),3-[(α-L-rhamnopyranosyl-(1→2)-β-D-glucopyranosyl-(1→2)-β-D-glucopyranosyl-(1-→6)-β-D-glucopyranosyl)oxy]-16,23-epoxy-23-hydroxy-22-(2-methyl-1-propenyl)-(3β,16β,22S,23R)-24-norchol-5-en-18-al(11),3-[(α-L-rhamnopyranosy l-(1→2)-β-D-glue opyranosyl→2)-β-D-glue opyranosy 1)oxy]-16,23-e poxy-23-hydroxy-22-(2-methyl-1-propenyl)-(3β,16β,22S,23R)-24-norc ho l-5-en-18-oic acid(12),(23E)-cholest-5523-dien-1β,3β,16β25-tetrol 1-O-ββ-D-glucopyranoside 16-O-α-L-arabinopyranoside(13),(23E)-cholest-5,23-dien-1β,3β,16β,25-tetrol 1-O-β-D-glucopyranos ide 16-0-(3-0-3,4,5-trimethoxy benzoy l-α-L-arabinopyranoside)(14),(23E)-cholest-5,23-dien-1β,3β,16β,25-tetrol 1-O-β-D-gluc opyranos y l-(1→6)-)β-D-glucopyranos ide 16-0-(3-0-3,4,5-tr imethoxybe nzoy 1-α-L-arabinopyranoside)(15),(23E)-cholest-5,23-dien-1β,3β,16β-trio 1-25-O-n-butyl 1-O-β-D-glucopyranosyl-(1→6)-)β-D-glucopyranoside 16-0-(3-0-3,4,5-trimethoxybenzoy l-α-L-arabinopyranos ide)(16),22-[(β-D-glucopyranosyl)oxy]-16,23-epoxy-1,3,1 1-trihydroxy-23-(2-methyl-1-propenyl)-(1α,3α,11α,16β,22R,23S)-yl cholestane glycoside(17),3β-[(β-D-glucopyranosyl-(1→6)-β-D-glucopyranosyl)oxy]-16β-[(β-D-glucopyranosyl-(1→6)-D-gluc opyranosy l-(1→4)-β-D-xylopyranosy l-(1 3)-2-O-acety l-α-L-arabinopyranosy l)oxy]-17α-hydroxy-cholest-5-en-22-one(18),cholest-5-en-16,18-epoxy-20-[5’,5’-dimethylfuran-2’(5’H-one]-3β,18α-dihydroxy 3-O-α-L-rhamnopyranosyl-(1→2)-β-D-glucopyranosyl-(12)-β-D-glucopyranoside(19),(22S)-3β,11α,22-trihydroxycholest-5,24-dien-16β-ylα-L-rhamnopyranoside(20),(22S)-3β-[(β-D-glucopyranosyl)oxyl]-11α,22-dihydroxycholest-5,24-dien-116-yl α-L-rhamnopyranoside(21),(22S)-3β-[(β-D-glucopyranosyl)oxyl]-11α,22-dihydroxycholest-5-en-16β-yl α-L-rhamnopyranoside(22),3-[(α-L-rhamnopyranosyl-(1→2)-β-D-glucopyranosyl-(1→2)-β-D-glucopyranosylDoxy]-16,23-epoxy-22-hydroxy-23-(2-methyl-1-propenyl)-(3β,16β,22R,23S)-yl cholestane triglycoside(23),3-[(α-L-rhamnopyranosyl-(1→2)-β-D-glucopyranosyl-(1→2)-β-D-glucopyranosyl)oxy]-16,23-epoxy-23-hydroxy-22-(2-methy l-1-propenyl)-(3β,16β,22S,23R)-24-norchol-5-en-18-al(24),3,4,5-0-trioxymethyl benzoate(25),N-butyl phthalate(26)。以上化合物的药理活性筛选结果显示,化合物3在剂量为1×10-5M时对人乳腺癌细胞MCF-7有一定的细胞毒作用(IC50值为0.20μM,阳性对照药紫杉醇的IC50值为19.9 nM)。化合物12在剂量为1 X 10-5 M时对LPS诱导原代小鼠腹腔巨噬细胞释放的炎症因子NO具有良好的抑制作用(抑制率为56.81%,阳性对照药为地塞米松的抑制率为95.74%)。

张慧[8](2019)在《外源激素对卷丹及其珠芽生长的影响研究》文中认为卷丹(Lilium lancifolium)作为药食兼用的野生种,市场潜力巨大,籽种产业是百合产业的基础和始发端,关系到产业能否持续、健康发展。卷丹的叶腋处会着生珠芽,成熟后可自然脱落,利用珠芽繁殖操作简单,均一化程度高,还可以大大提高种球繁育效率,在农业生产中已被广泛应用。本研究以卷丹为材料,首先利用RT-PCR技术,对卷丹珠芽进行病毒检测;探索了不同外源激素处理对卷丹及珠芽表型的影响;测定珠芽不同发育时期内源激素含量,解析珠芽形态建成过程中内源激素的动态变化规律。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使用RT-PCR检测方法,对同一株卷丹的叶片、地下鳞片及上、中、下三部位处的珠芽进行病毒检测,结果显示叶片和鳞片中含有LMoV病毒,而三个部位的珠芽中三种病毒都未检测到,说明珠芽是不携带病毒的小籽球。(2)不同外源激素处理下,GA3处理组的卷丹株高、节间长、花苞长和宽较对照分别增长了69.73%、58.81%、29.15%、37.16%,平均花期提前15 d,并且GA3处理后的珠芽在卷丹母株上打破休眠直接萌发,将珠芽播种后,GA3处理组的幼苗发芽时间最早且发芽率最高;PAC处理下的株高、节间长、花苞长和宽较对照分别减少了77.06%、69.86%、30.91%和8.93%,植株矮化粗壮,株型更为紧凑,观赏效果较佳,并且花期推迟18d,作为植物生长延缓剂可以广泛应用于观赏植物栽培应用中。NPA处理的卷丹茎粗、节间长和珠芽数量相比对照分别增长了16.13%、28.23%和27.76%,NPA处理提高了珠芽分化效率,会显着增加珠芽数量,但该处理会影响生长素的极性运输,导致卷丹叶片卷曲,花蕾畸形;IAA处理对卷丹表型影响不大,但会促进珠芽不定根的形成。(3)测定珠芽不同发育过程中内源激素含量,分析发现IAA、JA-me、GA3、ABA这四种激素含量波动较大,并且IAA和ABA这两种激素在各个时期含量均较高。在珠芽启动期时,内源JA-me含量下降,可能对于珠芽的萌发有抑制作用,而IAA、GA3、ABA含量上升,可能对珠芽的萌生有积极影响;内源IAA和ABA在茎中部含量最高,JA-me为上部最高,而GA3是在不生长珠芽的下部含量最高。生长素和赤霉素及其对应的抑制剂处理对内源激素的改变并非一增一减,其中在珠芽启动期时,GA3处理会促进内源GA3含量的急剧升高,可能是珠芽萌发的一个影响因素。珠芽作为繁殖器官,可以生产优质脱毒种球,及建立良种繁育体系,本试验通过外源激素处理为珠芽繁殖的实际生产提供新的思路,旨在建立调控珠芽分生的方法,为百合种球生产提供一些新的方式和思路,为下一步挖掘珠芽形成的相关基因提供基础。

刘哲[9](2018)在《虎眼万年青总皂苷对结肠癌细胞自噬及凋亡的影响及相关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目的:虎眼万年青具有显着的抗肿瘤活性,其皂苷类化合物是主要有效成分之一,本实验目的在于研究虎眼万年青鳞茎和叶各自总皂苷对结肠癌的抗癌活性,观察其对结肠癌细胞凋亡、自噬的影响,以初步探讨抗结肠癌的作用机理以及寻找发现新的有效药用部位。方法:1.结肠癌裸鼠模型的制备、标本收集与相关指标测定;药物虎眼万年青总皂苷(OCA-TS)的提取。(1)制备模型、收集标本:每只裸鼠腋窝皮下接种为1×107/0.1ml混悬肿瘤细胞0.1ml。当裸鼠肿瘤体积达到100 mm3时,认为荷瘤成功,将荷瘤裸鼠随机分为5组:模型组、阳性药组、OCA-TS组。根据分组分别进行药物灌胃处理,每天1次。药物处理7d后处死各组荷瘤裸鼠,收集各组裸鼠血清样本;取肿瘤组织及癌旁组织。肿瘤组织和癌旁组织部分10%中性甲醛溶液固定,部分液氮速冻转至-80℃保存备用。(2)用HE染色观察虎眼万年青总皂苷对肿瘤组织结构及细胞形态的影响;Western blot法检测肿瘤组织中ATG5、LC3 II/I、Beclin1、VDAC1的表达量;免疫组化法检测VDAC1表达(3)采用乙醇热回流法提取虎眼万年青鳞茎和叶中各自总皂苷(TS)成分。2.虎眼万年青总皂苷对结肠癌细胞系生长增殖、凋亡与自噬影响的检测:(1)细胞形态学检测:MTT比色法检测OCA-TS鳞茎和叶分别对结肠癌细胞增殖的影响;平板克隆形成实验(PCF)检测OCA-TS对结肠癌细胞Lo Vo的克隆形成能力;Annexin V-FITC/PI双染色流式细胞仪检测OCA-TS对人结肠癌细胞系凋亡与周期的影响。(2)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OCA-TS作用人结肠癌细胞后凋亡及自噬相关蛋白的表达情况;透射电镜下观察OCA-TS对人结肠癌细胞超微结构的影响以及观察自噬溶酶体的形成;用Ad-mCherry-GFP-LC3B腺病毒追踪OCA-TS作用人结肠癌细胞后产生的自噬流的变化结果:1.OCA-TS组用0.1g/kg、1 g/kg、10g/kg每日灌胃给药1次,各组连续给药7天,对裸鼠体内肿瘤的生长均具有抑制作用,10g/kgOCA-TS组肿瘤体积抑制率已接近阳性药组的54.95%;HE染色结果显示给药组细胞细胞核分裂明显减少,活跃度降低;Western-blotting结果显示:各组用药小鼠肿瘤组织中均有ATG5、LC3II/I、Beclin1等自噬相关蛋白的表达,且呈上调趋势;免疫组化结果,用药组VDAC-1蛋白阳性表达呈现染色棕黄色、棕褐色颗粒。2.(1)MTT结果显示虎眼万年青鳞茎和叶分别提取出的OCA-TS均能够抑制四种结肠癌细胞的增殖,并呈现出时间浓度的依赖,OCA-TS叶作用48h,IC50分别为:RKO,1.28mg/ml;Caco-2,0.96mg/ml;HCT116,0.96mg/ml;LoVo,0.96mg/ml;OCA-TS鳞茎作用48h,IC50分别为:RKO,1.17mg/ml;Caco-2,1.00mg/ml;HCT116,0.97mg/ml;LoVo,0.64mg/ml。OCA-TS鳞茎作用活性稍高于叶,Lo Vo细胞对药物作用更为敏感。LoVo细胞在OCA—TS作用以后,各组细胞克隆形成率明显下降,与MTT结果一致,也具有浓度依赖性。(2)OCA-TS诱导Lo Vo细胞凋亡,尤其早期凋亡明显,1mg/mlOCA-TS用药组,总凋亡率接近50%(P<0.01);检测凋亡相关蛋白表达得到,药物作用后的LoVo细胞内抗凋亡蛋白Bcl-2表达下降明显,而促凋亡蛋白Bax表达则上调。(3)OCA-TS使Lo Vo细胞周期阻滞于G1期。(4)电镜下观察到在1mg/mlOCA-TS用药组自噬溶酶体和自噬空泡的形成;LC3B腺病毒感染用药细胞后观察到自噬流的形成。结论:1.OCA-TS能够抑制裸鼠结肠癌转移模型动物体内的肿瘤生长2.细胞水平上,OCA-TS鳞茎和叶对结肠癌细胞系RKO细胞、Caco-2细胞、HCT116细胞以及LoVo细胞均具有明显的抑制细胞增殖的作用,说明虎眼万年青鳞茎和叶总皂苷提取物均具有抗肿瘤活性。四种结肠癌细胞对OCA-TS的作用存在敏感性差异,其中Lo Vo细胞对不同浓度的OCA-TS反应更为敏感。3.OCA-TS能够诱导LoVo细胞凋亡,调控Bcl-2家族抗凋亡蛋白Bcl-2以及促凋亡蛋白Bax等的综合表达可能是其抗癌作用的可能机制之一4.OCA-TS对结肠癌体内体外都具有的抗癌活性,还可能与其都够诱导结肠癌细胞发生自噬有关。

王瑜[10](2017)在《虎眼万年青对人非小细胞肺癌H1299细胞增殖与凋亡的影响及机制研究》文中认为目的虎眼万年青是一种天然中草药植物,其多种化学成分已被证实具有强效抗癌活性,探讨虎眼万年青鳞茎及叶醇提物对人非小细胞肺癌H1299细胞增殖抑制、凋亡作用及机制。方法应用MTT法测定不同浓度、不同时间段虎眼万年青鳞茎及叶醇提物对人肺腺癌H1299细胞株的增殖抑制作用;倒置显微镜观察肺癌H1299细胞形态变化,荧光显微镜观察H1299细胞凋亡变化;流式细胞术观察虎眼万年青醇提物对H1299细胞的凋亡诱导作用;Western Blot检测经虎眼万年青醇提物处理后H1299细胞凋亡相关蛋白(Bcl-2、Bax、Bad蛋白)的表达情况;实时荧光定量法(RT-PCR)检测经虎眼万年青醇提物处理后H1299细胞凋亡相关基因(Bcl-2、Bax、Bad)的表达情况。结果MTT结果显示,虎眼万年青鳞茎及叶醇提物作用于人肺腺癌H1299细胞后,48h及72h浓度为0.5、1、2、5、10mg/mL时细胞活性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明显降低,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溶媒组(DMSO<0.1%)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倒置显微镜显示加药组细胞生长明显受抑制,细胞形态发生改变;荧光显微镜及流式细胞术显示,虎眼万年青鳞茎及叶醇提物正丁醇相可促进H1299细胞凋亡;Western Blot结果显示经虎眼万年青醇提物处理后H1299细胞中Bcl-2蛋白表达下降、Bax蛋白无明显变化、Bad蛋白表达升高,Bax/Bcl-2比值升高;实时荧光定量法(RT-PCR)检测结果显示经虎眼万年青处理后H1299细胞中Bcl-2 mRNA表达下降、Bax mRNA无明显变化、Bad mRNA表达升高,Bax/Bcl-2比值升高。结论1.体外实验表明,虎眼万年青叶及鳞茎醇提物均可抑制人非小细胞肺癌H1299细胞增殖及促进凋亡,且具有浓度依赖性;2.Bcl-2家族部分基因及蛋白共同参与虎眼万年青叶及鳞茎醇提物诱导H1299细胞凋亡的过程。

二、虎眼万年青球茎中的化学成分(英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虎眼万年青球茎中的化学成分(英文)(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转录组学的山药块茎生长发育关键基因克隆与功能鉴定(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表
1 引言
    1.1 山药研究概况
        1.1.1 山药的起源与分布
        1.1.2 山药的营养品质及实用价值
    1.2 山药块茎生长发育研究进展
        1.2.1 环境因素对山药块茎生长发育的影响
        1.2.2 遗传因素对山药块茎生长发育的影响
        1.2.3 内部调节因素对山药块茎生长发育的影响
    1.3 转录组测序概述
        1.3.1 测序技术的发展
        1.3.2 高通量测序在植物生长发育中的应用
        1.3.3 基于转录组学技术在基因克隆方面的研究进展
    1.4 叶绿体研究进展
        1.4.1 叶绿体的结构
        1.4.2 叶绿体的功能
    1.5 液泡膜H~+-ATPase研究进展
        1.5.1 V-ATPase的结构和功能
        1.5.2 V-ATPase与植物生长发育的关系
    1.6 Clp蛋白酶研究进展
        1.6.1 ClpB蛋白酶的结构和功能
        1.6.2 Clp B蛋白酶与植物生长发育的关系
    1.7 本研究的内容与目的意义
        1.7.1 本研究的内容
        1.7.2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2 山药块茎膨大期形态及生理变化
    2.1 材料与试剂
        2.1.1 试验材料
        2.1.2 主要试剂
        2.1.3 主要试剂配制
        2.1.4 主要仪器设备
    2.2 试验方法
        2.2.1 形态指标的测定
        2.2.2 块茎生理指标的测定
        2.2.3 统计分析
    2.3 结果与分析
        2.3.1 山药块茎膨大期形态指标的变化
        2.3.2 山药块茎膨大期淀粉及蔗糖含量的变化
        2.3.3 山药块茎膨大期淀粉相关酶活性的变化
        2.3.4 山药块茎膨大期叶片中叶绿素含量的变化
        2.3.5 山药块茎内淀粉含量、淀粉合成相关酶及叶绿素含量的相关性分析
    2.4 讨论
    2.5 结论
3 山药生长发育差异表达基因的筛选
    3.1 试验材料
        3.1.1 转录组测序样品
        3.1.2 主要试剂
        3.1.3 主要仪器
    3.2 试验方法
        3.2.1 构建cDNA文库及测序
        3.2.2 测序数据质控、过滤与组装
        3.2.3 基因表达量分析和基本注释
        3.2.4 山药生长发育差异表达基因(DEGs)的筛选
        3.2.5 山药生长发育DGE测序数据的qRT-PCR验证
    3.3 结果与分析
        3.3.1 转录组测序RNA样本的分析与Unigene的组装
        3.3.2 样品重复性检验
        3.3.3 Unigene功能注释
        3.3.4 差异表达基因的筛选
        3.3.5 山药生长发育关键基因的筛选
        3.3.6 山药生长发育关键基因的GO功能注释和KEGG通路分析
        3.3.7 qPCR验证
    3.4 讨论
        3.4.1 利用转录组学筛选差异表达基因
        3.4.2 山药生长发育过程中关键基因的筛选
    3.5 结论
4 山药DoVHAb2基因的全长克隆、表达分析、亚细胞定位及功能鉴定
    4.1 试验材料
        4.1.1 植物材料
        4.1.2 主要试剂
        4.1.3 主要试剂配制
        4.1.4 主要仪器设备
    4.2 试验方法
        4.2.1 引物设计与合成
        4.2.2 总RNA的提取
        4.2.3 cDNA合成
        4.2.4 DoVHAb2的cDNA已知序列验证
        4.2.5 DoVHAb2的全长cDNA克隆
        4.2.6 DoVHAb2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4.2.7 DoVHAb2的gDNA克隆
        4.2.8 DoVHAb2蛋白的亚细胞定位
        4.2.9 DoVHAb2基因的表达分析
        4.2.10 DoVHAb2的功能鉴定
        4.2.11 统计和数据分析
    4.3 结果与分析
        4.3.1 DoVHAb2cDNA已知序列验证
        4.3.2 DoVHAb2cDNA全长序列克隆
        4.3.3 DoVHAb2cDNA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4.3.4 DoVHAb2的基因结构分析
        4.3.5 DoVHAb2的亚细胞定位
        4.3.6 DoVHAb2的表达模式分析
        4.3.7 山药生长发育时期碳水化合物及相关酶活性与DoVHAb2 基因表达量的相关性分析
        4.3.8 DoVHAb2的功能鉴定
    4.4 讨论
        4.4.1 DoVHAb2基因的克隆依据
        4.4.2 DoVHAb2蛋白的亚细胞定位
        4.4.3 山药DoVHAb2基因在生长发育中的表达
        4.4.4 山药DoVHAb2基因与植物生长发育及其植物抗逆性的关系
        4.4.5 山药DoVHAb2基因在响应非生物胁迫中的表达
    4.5 结论
5 山药DoClpB3基因的全长克隆、表达分析、亚细胞定位及功能鉴定
    5.1 试验材料
        5.1.1 植物材料
        5.1.2 主要试剂
        5.1.3 主要试剂配制
        5.1.4 主要仪器设备
    5.2 试验方法
        5.2.1 引物设计与合成
        5.2.2 总RNA的提取及cDNA合成
        5.2.3 DoClpB3的cDNA已知序列验证
        5.2.4 DoClpB3的全长cDNA克隆
        5.2.5 DoClpB3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5.2.6 DoClpB3的gDNA克隆
        5.2.7 DoClpB3的亚细胞定位
        5.2.8 DoClpB3的表达分析
        5.2.9 DoClpB3的的功能鉴定
        5.2.10 统计和数据分析
    5.3 结果与分析
        5.3.1 DoClpB3cDNA已知序列验证
        5.3.2 DoClpB3cDNA全长序列克隆
        5.3.3 DoClpB3cDNA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5.3.4 DoClpB3基因的结构分析
        5.3.5 DoClpB3的亚细胞定位
        5.3.6 DoClpB3的表达模式分析
        5.3.7 山药生长发育时期碳水化合物及相关酶活性与DoClpB3 基因表达量的相关性分析
        5.3.8 DoClpB3的功能鉴定
    5.4 讨论
        5.4.1 DoClpB3基因的克隆依据
        5.4.2 DoClpB3基因在生长发育中的表达
        5.4.3 DoClpB3基因与植物的生长发育关系
    5.5 结论
6 全文总结与创新点
    6.1 全文总结
    6.2 本文的创新点
    6.3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2)基于转录组与代谢产物研究牛大力活性成分生物合成与分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研究现状
        1.1.1 牛大力简介
        1.1.2 牛大力黄酮类成分研究进展
        1.1.3 次生代谢产物生物合成与调控的研究进展
        1.1.4 黄酮类化合物研究现状
        1.1.5 多糖研究进展
        1.1.6 氨基酸研究进展
        1.1.7 转录组技术是获取无参考基因组植物的功能基因的高效手段
        1.1.8 转录组结合代谢组是分析次生代谢产物的合成与积累的高效组合
    1.2 选题依据和思路
        1.2.1 选题依据
        1.2.2 研究思路
第二章 牛大力不同器官的活性成分比较
    2.1 材料、试剂和仪器
        2.1.1 材料
        2.1.2 试剂
        2.1.3 仪器
    2.2 方法
        2.2.1 牛大力根、茎、叶总黄酮含量测定
        2.2.2 牛大力总黄酮成分解析
        2.2.3 牛大力根、茎、叶黄酮类成分的定量研究
        2.2.4 牛大力根、茎、叶的高丽槐素、芒柄花素含量测定
        2.2.5 牛大力根、茎、叶多糖含量测定
        2.2.6 牛大力根、茎、叶氨基酸含量测定
    2.3 结果与分析
        2.3.1 牛大力根、茎、叶总黄酮含量测定
        2.3.2 牛大力黄酮类成分解析
        2.3.3 牛大力根、茎、叶两个黄酮醇苷成分的定量研究
        2.3.4 牛大力根、茎、叶高丽槐素、芒柄花素含量测定
        2.3.5 牛大力根、茎、叶多糖含量测定
        2.3.6 牛大力根、茎、叶氨基酸含量测定
    2.4 讨论与小结
        2.4.1 总黄酮含量的测定方法
        2.4.2 牛大力的黄酮类成分鉴定
        2.4.3 牛大力活性成分的组织分布
        2.4.4 小结
第三章 牛大力不同器官的比较转录组研究
    3.1 材料、试剂和仪器
        3.1.1 供试材料及处理方法
        3.1.2 实验试剂
        3.1.3 仪器
    3.2 实验方法
        3.2.1 RNA提取
        3.2.2 RNA质量检测
        3.2.3 序列拼接及质量控制
        3.2.4 基因表达水平分析以及差异表达基因统计
        3.2.5 基因功能注释和富集
        3.2.6 进化树分析
        3.2.7 牛大力黄酮、多糖、氨基酸结构基因挖掘
        3.2.8 比较转录组测序以及转录本表达量的一致性
        3.2.9 牛大力qRT-PCR引物设计
        3.2.10 牛大力活性成分相关结构基因表达量和对应成分含量的相关性分析
        3.2.11 转录因子分析
    3.3 结果与分析
        3.3.1 RNA质量分析
        3.3.2 测序数据质量分析
        3.3.3 测序数据组装及质量分析
        3.3.4 基因表达水平分析
        3.3.5 样本间相关性分析
        3.3.6 基因注释结果分析
        3.3.7 差异表达基因分析
        3.3.8 牛大力黄酮类生物合成途径相关基因分析
        3.3.9 牛大力异黄酮生物合成途径相关基因分析
        3.3.10 牛大力多糖生物合成途径相关基因分析
        3.3.11 牛大力氨基酸生物合成途径相关基因分析
        3.3.12 牛大力活性成分生物合成结构基因的qRT-PCR验证
        3.3.13 转录因子分析
    3.4 讨论与分析
        3.4.1 牛大力次生代谢产物的生物合成与分布
        3.4.2 牛大力黄酮类及多糖生物合成相关转录因子
        3.4.3 牛大力黄酮生物合成通路途径
第四章 牛大力CHIs的克隆、表达及功能研究
    4.1 材料、试剂和仪器
        4.1.1 供试材料及处理方法
        4.1.2 试剂
        4.1.3 仪器
    4.2 实验方法
        4.2.1 牛大力CHIs的筛选
        4.2.2 牛大力CHI基因的引物设计
        4.2.3 牛大力CHIs CDS的克隆
        4.2.4 生物信息学分析
        4.2.5 牛大力CHIs的表达载体重组子构建及鉴定
        4.2.6 牛大力CHIs的表达菌株构建及鉴定
        4.2.7 牛大力CHIs重组蛋白的纯化
        4.2.8 牛大力CHIs重组蛋白的浓度测定
    4.3 结果与分析
        4.3.1 牛大力CHIs的CDS克隆
        4.3.2 牛大力CHIs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4.3.3 牛大力CHIs原核表达载体构建
        4.3.4 牛大力CHIs重组蛋白的诱导
        4.3.5 重组蛋白MspCHIs酶活测定
        4.3.6 重组蛋白MspCHIs催化活性验证
    4.4 讨论
        4.4.1 牛大力MspCHIs基因序列特点和差异性
        4.4.2 牛大力MspCHIs蛋白催化特性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附件

(3)基于转录组与代谢产物研究牛大力活性成分生物合成与分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研究现状
        1.1.1 牛大力简介
        1.1.2 牛大力黄酮类成分研究进展
        1.1.3 次生代谢产物生物合成与调控的研究进展
        1.1.4 黄酮类化合物研究现状
        1.1.5 多糖研究进展
        1.1.6 氨基酸研究进展
        1.1.7 转录组技术是获取无参考基因组植物的功能基因的高效手段
        1.1.8 转录组结合代谢组是分析次生代谢产物的合成与积累的高效组合
    1.2 选题依据和思路
        1.2.1 选题依据
        1.2.2 研究思路
第二章 牛大力不同器官的活性成分比较
    2.1 材料、试剂和仪器
        2.1.1 材料
        2.1.2 试剂
        2.1.3 仪器
    2.2 方法
        2.2.1 牛大力根、茎、叶总黄酮含量测定
        2.2.2 牛大力总黄酮成分解析
        2.2.3 牛大力根、茎、叶黄酮类成分的定量研究
        2.2.4 牛大力根、茎、叶的高丽槐素、芒柄花素含量测定
        2.2.5 牛大力根、茎、叶多糖含量测定
        2.2.6 牛大力根、茎、叶氨基酸含量测定
    2.3 结果与分析
        2.3.1 牛大力根、茎、叶总黄酮含量测定
        2.3.2 牛大力黄酮类成分解析
        2.3.3 牛大力根、茎、叶两个黄酮醇苷成分的定量研究
        2.3.4 牛大力根、茎、叶高丽槐素、芒柄花素含量测定
        2.3.5 牛大力根、茎、叶多糖含量测定
        2.3.6 牛大力根、茎、叶氨基酸含量测定
    2.4 讨论与小结
        2.4.1 总黄酮含量的测定方法
        2.4.2 牛大力的黄酮类成分鉴定
        2.4.3 牛大力活性成分的组织分布
        2.4.4 小结
第三章 牛大力不同器官的比较转录组研究
    3.1 材料、试剂和仪器
        3.1.1 供试材料及处理方法
        3.1.2 实验试剂
        3.1.3 仪器
    3.2 实验方法
        3.2.1 RNA提取
        3.2.2 RNA质量检测
        3.2.3 序列拼接及质量控制
        3.2.4 基因表达水平分析以及差异表达基因统计
        3.2.5 基因功能注释和富集
        3.2.6 进化树分析
        3.2.7 牛大力黄酮、多糖、氨基酸结构基因挖掘
        3.2.8 比较转录组测序以及转录本表达量的一致性
        3.2.9 牛大力qRT-PCR引物设计
        3.2.10 牛大力活性成分相关结构基因表达量和对应成分含量的相关性分析
        3.2.11 转录因子分析
    3.3 结果与分析
        3.3.1 RNA质量分析
        3.3.2 测序数据质量分析
        3.3.3 测序数据组装及质量分析
        3.3.4 基因表达水平分析
        3.3.5 样本间相关性分析
        3.3.6 基因注释结果分析
        3.3.7 差异表达基因分析
        3.3.8 牛大力黄酮类生物合成途径相关基因分析
        3.3.9 牛大力异黄酮生物合成途径相关基因分析
        3.3.10 牛大力多糖生物合成途径相关基因分析
        3.3.11 牛大力氨基酸生物合成途径相关基因分析
        3.3.12 牛大力活性成分生物合成结构基因的qRT-PCR验证
        3.3.13 转录因子分析
    3.4 讨论与分析
        3.4.1 牛大力次生代谢产物的生物合成与分布
        3.4.2 牛大力黄酮类及多糖生物合成相关转录因子
        3.4.3 牛大力黄酮生物合成通路途径
第四章 牛大力CHIs的克隆、表达及功能研究
    4.1 材料、试剂和仪器
        4.1.1 供试材料及处理方法
        4.1.2 试剂
        4.1.3 仪器
    4.2 实验方法
        4.2.1 牛大力CHIs的筛选
        4.2.2 牛大力CHI基因的引物设计
        4.2.3 牛大力CHIs CDS的克隆
        4.2.4 生物信息学分析
        4.2.5 牛大力CHIs的表达载体重组子构建及鉴定
        4.2.6 牛大力CHIs的表达菌株构建及鉴定
        4.2.7 牛大力CHIs重组蛋白的纯化
        4.2.8 牛大力CHIs重组蛋白的浓度测定
    4.3 结果与分析
        4.3.1 牛大力CHIs的CDS克隆
        4.3.2 牛大力CHIs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4.3.3 牛大力CHIs原核表达载体构建
        4.3.4 牛大力CHIs重组蛋白的诱导
        4.3.5 重组蛋白MspCHIs酶活测定
        4.3.6 重组蛋白MspCHIs催化活性验证
    4.4 讨论
        4.4.1 牛大力MspCHIs基因序列特点和差异性
        4.4.2 牛大力MspCHIs蛋白催化特性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附件

(4)按树和柳枝稷除草活性成分的分析鉴定及除草活性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章 绪论
    1.1 桉树和柳枝稷的研究概况
    1.2 桉树和柳枝稷的除草活性研究
        1.2.1 桉树除草活性研究
        1.2.2 柳枝稷除草活性的研究
    1.3 天然除草活性化合物的研究进展
        1.3.1 天然除草活性化合物的主要分类
        1.3.2 天然除草活性化合物的提取技术
        1.3.3 天然除草活性化合物的分析方法
    1.4 选题目的和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桉树油除草活性成分的筛选及除草活性评价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材料、试剂及仪器
        2.2.2 不同桉树叶挥发油的提取
        2.2.3 不同桉树油的除草活性测试
        2.2.4 不同桉树油的GC-MS分析
        2.2.5 桉树油除草活性成分筛选方法的建立
        2.2.6 桉树油除草活性成分筛选方法的验证
        2.2.7 桉树油除草活性成分的应用测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不同桉树叶的挥发油提取产率
        2.3.2 不同桉树油的除草活性
        2.3.3 不同桉树油除草活性的PCA分析
        2.3.4 不同桉树油的GC-MS分析
        2.3.5 桉树油除草活性成分的筛选
        2.3.6 桉树油除草活性成分筛选方法的验证
        2.3.7 桉树油除草活性成分的应用
    2.4 小结
第三章 基于LC/MS-IT-TOF的柳枝稷化学成分鉴定及除草活性评价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材料、试剂及仪器
        3.2.2 柳枝稷不同部位提取物的制备
        3.2.3 柳枝稷不同提取物的除草活性测试
        3.2.4 柳枝稷除草活性提取物的LC/MS-IT-TOF分析
        3.2.5 柳枝稷黄酮类化合物的除草活性测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柳枝稷不同部位提取物的制备
        3.3.2 柳枝稷不同提取物的除草活性评价
        3.3.3 柳枝稷除草活性提取物的LC/MS-IT-TOF鉴定
        3.3.4 柳枝稷黄酮类化合物的除草活性评价
    3.4 小结
第四章 基于GC-MS的柳枝稷化学成分鉴定及除草活性评价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材料、试剂及仪器
        4.2.2 柳枝稷不同类型提取物的制备
        4.2.3 柳枝稷不同类型提取物的GC-MS分析
        4.2.4 柳枝稷不同类型共有化合物的除草活性测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柳枝稷不同类型提取物的提取产率
        4.3.2 柳枝稷不同类型提取物的GC-MS鉴定及分析
        4.3.3 柳枝稷不同类型共有化合物的除草活性评价
    4.4 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创新点
    5.1 主要结论
    5.2 创新点
    5.3 展望
参考文献
研究成果及其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作者及其导师简介
附件

(5)亚洲百合不同品种珠芽诱导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1 引言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植物珠芽的研究进展
        1.2.1 珠芽着生位置及形成研究
        1.2.2 百合珠芽研究进展
    1.3 百合离体培养研究
        1.3.1 添加不同植物激素对外植体诱导的影响
        1.3.2 蔗糖对外植体的影响
    1.4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植株生长发育的影响
        1.4.1 多效唑
        1.4.2 矮壮素
    1.5 去顶/摘花对植株生长发育的影响
    1.6 技术路线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2 实验药品与仪器
    2.3 实验方法
        2.3.1 离体诱导百合珠芽形成的组培体系建立
        2.3.2 通过对两种亚洲百合去顶诱导珠芽生长
    2.4 数据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百合珠芽的离体诱导
        3.1.1 不同消毒剂浓度及时间对百合诱导的影响
        3.1.2 不同诱导培养基对珠芽诱导的影响
        3.1.3 同一植株的不同部位对离体诱导珠芽的影响
        3.1.4 不同的发育阶段对离体诱导珠芽的影响
        3.1.5 不同继代培养基对两种百合珠芽增殖的影响
        3.1.6 不同生根培养基对两种百合珠芽生根的影响
        3.1.7 组织学观察鉴定
    3.2 去顶诱导百合珠芽
        3.2.1 不同处理方式对田间百合珠芽诱导的影响
        3.2.2 三个不同阶段对珠芽诱导的影响结果
4 讨论
    4.1 影响离体诱导珠芽形成的因素
        4.1.1 外植体的选择与灭菌
        4.1.2 植物激素和蔗糖浓度的影响
    4.2 摘花及喷施多效唑和矮壮素对百合珠芽的影响
    4.3 多效唑和矮壮素的应用问题
5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6)虎眼万年青生药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仪器与试剂
2 试验方法与结果
    2.1 性状鉴定
    2.2 显微鉴定
        2.2.1 组织横切显微鉴定
        2.2.2 粉末显微鉴定
    2.3 水分测定
    2.4 灰分及酸不溶性灰分测定
    2.5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测定含总皂苷的量
        2.5.1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2.5.2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2.5.3 薯蓣皂苷标准曲线的绘制
        2.5.4 方法学考察
        2.5.5 含总皂苷量的测定
3 结语

(7)桑多斯虎眼万年青化学成分及药理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虎眼万年青的化学成分与药理活性研究概况
    第一节 虎眼万年青化学成分研究概况
        1.1.1 Ornithogalum saundersiae Baker中的化学成分
        1.1.1.1 胆甾烷苷类化合物
        1.1.1.2 苯甲酰化的胆甾烷苷类化合物
        1.1.1.3 半缩醛六元环胆甾烷苷类化合物
        1.1.2 Ornithogalum thyrsoides中的化学成分
        1.1.2.1 胆甾烷苷类化合物
        1.1.2.2 苯甲酰化的胆甾烷苷类化合物
        1.1.2.3 螺甾烷苷类
        1.1.3 Ornithogalum caudatum中的化学成分
        1.1.3.1 甾体皂苷类两个97-98
        1.1.3.2 黄酮及其苷类五个99-103
        1.1.3.3 五环三萜类两个104-105
        1.1.3.4 甾醇及其苷类四个106-109
        1.1.3.5 其他类成分
    第二节 虎眼万年青药理活性研究概况
        1.2.1 抗肿瘤作用
        1.2.2 抗肝癌、肝损伤作用
        1.2.3 免疫调节作用
        1.2.4 抗炎镇痛作用及安全性研究
        1.2.5 抗氧化作用
    参考文献
第二章 桑多斯虎眼万年青(O.saundersiae Baker)化学成分研究
    第一节 前言
    第二节 桑多斯虎眼万年青(O.saundersiae Baker)化学成分研究结果
    第三节 桑多斯虎眼万年青(O.saundersiae Baker)新化合物结构鉴定
        2.3.1 化合物1
        2.3.2 化合物2
        2.3.3 化合物3
        2.3.4 化合物4
        2.3.5 化合物5
        2.3.6 化合物6
        2.3.7 化合物7
        2.3.8 化合物8
        2.3.9 化合物9
        2.3.10 化合物10
        2.3.11 化合物11
        2.3.12 化合物12
        2.3.13 化合物13
        2.3.14 化合物14
        2.3.15 化合物15
        2.3.16 化合物16
        2.3.17 化合物17
        2.3.18 化合物18
        2.3.19 化合物19
    第四节 桑多斯虎眼万年青(O.saundersiae Baker)已知化合物结构鉴定
        2.4.1 化合物20
        2.4.2 化合物21
        2.4.3 化合物22
        2.4.4 化合物23
        2.4.5 化合物24
        2.4.6 化合物25
        2.4.7 化合物26
    参考文献
第三章 桑多斯虎眼万年青(O.saundersiae Baker)甾体皂苷类化合物药理活性研究
    第一节 前言
    第二节 桑多斯虎眼万年青(O.saundersiae Baker)活性研究结果
        3.2.1 细胞毒活性
        3.2.2 抗炎活性
第四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第一节 药材来源及鉴定
    第二节 仪器与试剂
    第三节 提取分离
    第四节 化合物的水解与气相色谱分析
        4.4.1 化合物的水解反应
        4.4.2 糖的衍生化反应
        4.4.3 气相色谱分析条件
    第五节 桑多斯虎眼万年青药理活性筛选实验方法
        4.5.1 细胞毒性体外筛选实验
        4.5.1.1 实验材料
        4.5.1.2 实验方法
        4.5.2 抗炎活性体外筛选实验
        4.5.2.1 实验动物
        4.5.2.2 实验材料
        4.5.2.3 实验方法
    第六节 化合物波谱数据
        化合物1
        化合物2
        化合物3
        化合物4
        化合物5
        化合物6
        化合物7
        化合物8
        化合物9
        化合物10
        化合物11
        化合物12
        化合物13
        化合物14
        化合物15
        化合物16
        化合物17
        化合物18
        化合物19
    参考文献
第五章 结果与讨论
硕士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致谢
附录
附图目录

(8)外源激素对卷丹及其珠芽生长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中英文缩略词表
1 前言
    1.1 卷丹概述
        1.1.1 卷丹的经济价值
        1.1.2 百合繁殖方式
        1.1.3 百合的病毒害调查
    1.2 珠芽概述
        1.2.1 珠芽的发生部位
        1.2.2 珠芽的用途
        1.2.3 珠芽的组织学研究
        1.2.4 碳水化合物代谢对珠芽发育影响
    1.3 植物激素对珠芽发育的调控
        1.3.1 生长素
        1.3.2 独脚金内酯
        1.3.3 赤霉素
        1.3.4 脱落酸
        1.3.5 细胞分裂素
    1.4 珠芽发生相关分子研究
    1.5 研究目的与意义
    1.6 技术路线
2 卷丹珠芽病毒检测
    2.1 试验材料与试剂
        2.1.1 试验材料
        2.1.2 试剂与设备
    2.2 试验方法
        2.2.1 设计引物
        2.2.2 RNA提取
        2.2.3 合成c DNA
        2.2.4 RT-PCR
    2.3 结果与分析
        2.3.1 卷丹不同组织的病毒检测
    2.4 讨论
3 不同激素处理对卷丹及珠芽生长发育的影响
    3.1 材料与方法
        3.1.1 材料与试剂
        3.1.2 试验方法与统计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GA3、PAC处理对卷丹及珠芽生长发育的影响
        3.2.2 IAA、NPA处理对卷丹及珠芽生长发育的影响
        3.2.3 珠芽播种
    3.3 讨论
        3.3.1 GA3、PAC处理对卷丹及珠芽生长发育的影响
        3.3.2 IAA、NPA处理对卷丹及珠芽生长发育的影响
4 卷丹珠芽不同生长时期内源激素动态变化
    4.1 材料与方法
        4.1.1 材料
        4.1.2 试验方法与统计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不同时期GA3、PAC处理对珠芽内源激素的影响
        4.2.2 不同部位GA3、PAC处理对珠芽内源激素的影响
        4.2.3 不同时期IAA、NPA处理对珠芽内源激素的影响
        4.2.4 不同部位IAA、NPA处理对珠芽内源激素的影响
    4.3 讨论
        4.3.1 卷丹珠芽不同发育时期内源激素变化规律
        4.3.2 卷丹珠芽内源激素与生长发育的相关性分析
5 小结
参考文献
Abstract
致谢

(9)虎眼万年青总皂苷对结肠癌细胞自噬及凋亡的影响及相关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第一部分 虎眼万年青总皂苷在人瘤-裸鼠模型实验中的作用
    (二)材料和方法
    (三)实验结果
第二部分 虎眼万年青总皂苷对结肠癌细胞系的作用
    (二)材料和方法
    (三)实验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致谢

(10)虎眼万年青对人非小细胞肺癌H1299细胞增殖与凋亡的影响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2 实验方法
    2.3 MTT法测定OC对H1299细胞增殖的影响
    2.4 倒置及荧光显微镜分别观察H1299细胞形态及凋亡变化
    2.5 流式细胞仪检测OC对H1299细胞凋亡率的影响
    2.6 Western Blot检测OC对H1299细胞凋亡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
    2.7 RT-PCR法检测OC对H1299细胞凋亡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2.8 统计学处理
第三章 结果
    3.1 OC鳞茎及叶醇提物对H1299细胞增殖的影响
    3.2 倒置及荧光显微镜观察H1299细胞形态凋亡的变化
    3.3 流式细胞仪检测OC对H1299细胞凋亡率的影响
    3.4 Western Blot检测OC对H1299细胞凋亡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
    3.5 RT-PCR法检测OC对H1299细胞凋亡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第四章 讨论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综述
    参考文献

四、虎眼万年青球茎中的化学成分(英文)(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转录组学的山药块茎生长发育关键基因克隆与功能鉴定[D]. 邵盈.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1
  • [2]基于转录组与代谢产物研究牛大力活性成分生物合成与分布[D]. 苏家贤.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1(02)
  • [3]基于转录组与代谢产物研究牛大力活性成分生物合成与分布[D]. 苏家贤.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1
  • [4]按树和柳枝稷除草活性成分的分析鉴定及除草活性评价[D]. 李奥欣. 北京化工大学, 2020(01)
  • [5]亚洲百合不同品种珠芽诱导的研究[D]. 王嘉悦. 东北农业大学, 2020(04)
  • [6]虎眼万年青生药学研究[J]. 邹翔,曲中原,朱世儒,周林,宫甜,吴双,刘影. 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9(05)
  • [7]桑多斯虎眼万年青化学成分及药理活性研究[D]. 陈庆伟.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19(02)
  • [8]外源激素对卷丹及其珠芽生长的影响研究[D]. 张慧. 山西农业大学, 2019(07)
  • [9]虎眼万年青总皂苷对结肠癌细胞自噬及凋亡的影响及相关机制研究[D]. 刘哲. 大连医科大学, 2018(01)
  • [10]虎眼万年青对人非小细胞肺癌H1299细胞增殖与凋亡的影响及机制研究[D]. 王瑜. 延边大学, 2017(01)

标签:;  ;  ;  ;  ;  

花叶万年青鳞茎中的化学成分(英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