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三里-胃肠功能及其反射通路研究进展

足三里-胃肠功能及其反射通路研究进展

一、足三里-胃肠机能相关及其反射途径的研究进展(论文文献综述)

陈颖棋,边钰,赵媛媛,李佳莹,刘鑫,徐世芬,宓轶群[1](2021)在《超声引导下针刺足三里穴对胃窦收缩功能的影响:随机对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观察超声引导下针刺足三里穴得气与不得气对胃窦收缩功能的影响。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72例健康受试者,按照1∶1随机分配到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6例。在超声引导下针刺受试者右侧足三里穴,观察组针刺深度到达小腿骨间膜处,施以提插捻转手法使之得气,对照组针刺深度到达浅筋膜处,不运针,不要求得气,应用受试者针感临床评价量表、胃脘部热红外成像与胃窦运动超声数据进行评估,比较两组针刺前后胃窦收缩频率的变化。结果观察组完成35例,脱落1例;对照组完成34例,脱落2例。两组间比较,受试者针感临床评价量表评分、胃窦收缩频率、胃窦收缩幅度与胃窦运动指数在针刺得气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针刺前后胃窦收缩频率、胃窦收缩幅度与胃窦运动指数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以胃窦收缩频率增加、收缩幅度增大及运动指数增加为主要表现;对照组针刺前后胃窦收缩频率、胃窦运动幅度与胃窦收缩指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与对照组针刺前后胃脘部皮肤温度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针刺足三里穴得气可一定程度改变胃窦运动功能,超声成像技术能有效引导针刺操作并实时观察记录胃窦运动变化,安全高效,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

王颖[2](2020)在《电针对重度脊髓损伤大鼠排便功能及肠道微生态调节作用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目的(1)探索电针“足三里”穴能否改善脊髓损伤后大鼠肠道传输功能和感觉功能障碍。(2)明确该电针疗法对脊髓损伤大鼠肠道微生态的调节作用。方法选取成年SPF级SD雌性大鼠96只,适应性喂养一周后,采用随机数字表法进行分组,抽取24只大鼠为对照组(sham,n=24),剩余大鼠采用重物坠落法建立重度脊髓损伤模型(SCI,n=72),每日对其进行术后护理及排尿,sham组仅暴露棘突和椎板,不做脊髓损伤处理。所有造模及假手术组大鼠术后均予腹腔注射庆大霉素5000U/kg抗感染。24h后将BBB评分为0分的SCI大鼠随机均分为3组:模型组(M,n=24)、电针组(E,n=24)和菌群移植组(FMT,n=24)。sham组和M组每日固定15min,E组每日电针“足三里”穴15min(疏密波,电流强度1-2m A),采集E组新鲜粪便配置成10%悬液,每日按1ml/100g体重灌胃FMT组。于实验结束(干预14天)后无菌操作收集各组大鼠新鲜粪便,进行菌群16Sr DNA测序和生物信息学分析各组菌群分布情况,记录大鼠24h排便量(湿重、干重和含水量),计算首粒黑便排出时间,行肠道敏感性测试,并取其结肠进行HE染色观察其病理形态学改变。结果1.重度脊髓损伤的大鼠模型建立重物坠落法建立模型72只,术后24h的BBB评分均为0分,较sham组,神情倦态,均伴有尿失禁、尿潴留现象,部分出现脓尿及血尿。表明重度脊髓损伤模型均造模成功。2.电针及菌群移植对肠道传输功能影响在湿重上,sham组与FMT组间无显着差异(p=0.07),FMT组明显多余M组(p=0.046);在含水量上,E组与FMT组均显着大于M组(均为p<0.001);首例黑便时间,E组与FMT组均显着短于M组(均为p<0.001),且E组也显着短于sham组(p=0.011)。3.电针及菌群移植对肠道感觉功能的影响四组间在腹壁撤离反射评分中均无显着差异(均为p>0.05);4.电针及菌群移植对结肠病理改变的影响HE染色后光镜下放大100倍及200倍结果显示,在形态学上,M组腺体排列不规整,肌层变薄并有大量炎性细胞浸润。E组与FMT组类似,均较M组织形态学出现明显改善,腺体排列更规整,数量更多,肌层更厚,仅出现轻度肌层萎缩和少量炎性细胞的浸润。5.电针及菌群移植对菌群改变的影响16Sr DNA的结果显示,各组样本取量足够;使用Shannon指数,Simpson指数,Ace指数和Chao1指数进行各组间肠道菌群各组比较,各组丰度及均匀度方面无明显差别,均P>0.05;但各组间菌落结构组成均具有显着性差异,Beta多样性指数显示,sham组与E组、sham与FMT组组间菌落有显着性差异(P<0.001),M组与E组,M组与FMT组组间菌落有显着性差异(P<0.001),其余各组无明显差异;各组间菌落分布在门、纲、属水平上菌群组成结构上差异性显着:其中电针和菌群干预在门水平可提高黑色素细菌门丰度,降低变形菌门和放线菌门的丰度,在纲水平上可有效减少γ-变形菌纲所占比例,但在属水平上,电针及粪菌移植可能通过进一步调整布劳蒂亚属(Blautia)、杜氏杆菌属(Dubosiella)和杆菌属(Bacteroides)、杆菌属(Bacteroides)、阿克曼属(Akkermansia)及乳酸杆菌属(Lactobacillus)等菌落丰度从而影响肠道功能。结论(1)电针“足三里”穴能够显着的改善脊髓损伤后肠道的运动能力,引发形态学的良性变化,形态学结果与行为学结果具有一致性。(2)电针疗法及其菌群可能通过改变脊髓损伤后肠道菌群的菌落结构组成,从而改善肠道传输功能。

吴扶生[3](2016)在《肺与大肠俞募配穴电针改善急性胰腺炎大鼠胃肠动力—减轻肺损伤的机理》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急性肺损伤(acute lung injury, ALI)是重症急性胰腺炎(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 SAP)常见的并发症,其发生与胃肠功能障碍密切相关。既往研究已经证实,针刺可通过调节胃肠激素水平,改善SAP大鼠胃肠功能障碍,以减轻肺部炎症损伤。但肺与大肠两经俞募配穴电针治疗急性胰腺炎(acute pancreatitis, AP)相关性ALI的机理及最佳针刺配穴不清。目的:基于中医理论“肺与大肠相表里”,以SAP最常发生的肠道功能障碍和肺损伤为切入点,选择肺与大肠的俞募配穴来研究俞募配穴电针改善胃肠功能、防治ALl的机理,以探索俞募配穴治疗SAP的疗效原理和最佳穴位配伍。方法:40只雄性Sprague-Dawley (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俞穴电针组、募穴电针组和俞募配穴电针组(每组8只)。电针治疗组及模型组均采用3.5%牛磺胆酸钠逆行胰胆管微量泵泵入法制备SAP模型,造模成功2h后开始给予电针治疗,24h内给予三个电针治疗组电针治疗各3次,两次电针治疗间隔时间为7h,留针时间为40min(俞穴电针组:双侧肺俞与大肠俞留针40min;募穴电针组:双侧中府穴与天枢穴留针40min;俞募电针组:双侧肺俞与大肠俞留针20min,双侧中府穴与天枢穴留针20mmin)。空自组和模型组给予同等时间的捆绑处理。造模后36h采集标本:心血2m1,取上清液,用ELISA测血清淀粉酶(amylase, AMY)、胆囊收缩素(cholecystokinin, CCK)、血管活性肠肽(vasoactive intestinal peptide, VIP)、胃动素(motilin, MTL)和二胺氧化酶(Diamine Oxidase, DAO);取肺、胰腺、大肠组织测炎症损伤因子,用ELISA测组织髓过氧化物酶(myeloperxidase, MPO)和丙二醛(malondialdehyde, MDA),做病理切片,行病理评分。结果:电针治疗后,三个电针治疗组肺、胰腺、大肠MPO、MDA和血清AMY、VIP均较模型组明显降低(P<0.05),血清MTL明显升高(P<0.05),且俞募配穴电针组大鼠肺、胰腺、大肠病理评分和血清CCK、DAO较模型组明显降低(P<0.05)。在血清VIP、MTL,肺及大肠组织MPO、MDA等方面,三个电针治疗组组间两两比较,有统计学差异,俞募配穴电针组优于单纯的俞穴电针组或募穴电针组。结论:肺与大肠两经俞募穴电针都能通过调节胃肠激素、促进胃肠运动,改善胃肠功能障碍以减轻肺损伤,且俞募配穴电针疗效更优。

高玉杰,秦杰星[4](2015)在《论足三里的定位和取穴——兼谈非经非穴点的选取》文中认为足三里是目前针灸临床和科研的常用穴,但是关于其定位历代医家和文献的论述并不完全一致,尚存争议。而关于经穴定位的先后两个国家标准中足三里的定位也并不是完全一致的,分别是"在小腿前外侧,当犊鼻下3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中指)"和"在小腿前外侧,犊鼻下3寸,犊鼻与解溪的连线上"。笔者试图通过对比历代文献的相关论述并结合现代研究初步探讨足三里的定位和取穴。

张彩荣,陈朝明,李静[5](2013)在《周玉艳主任医师治疗难治性周围性面瘫经验初探》文中提出总结了名老中医周玉艳主任治疗难治性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经验,指出难治性面瘫为本虚标实症,周主任临床上治疗上重调节免疫及针刺补泻手法,讲究治调并济。

王慧敏[6](2011)在《针刺对结直肠癌快速康复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针刺在促进结直肠癌快速康复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方面的疗效,为结直肠癌快速康复术后胃肠功能恢复寻求一种相对更安全、疗效更显着方法,让针刺疗法更好的参与到快速康复外科中,促进快速康复技术良好实施[方法]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结直肠癌患者30例,分为针刺组(实验组)15例,空白组(对照组)15例。对照组在术前术后给予快速康复外科常规处理;试验组在常规处理基础上于术后第1天给予针刺干预,连续针刺5天。观察术后肠鸣音出现及恢复情况;术后首次排气排便时间;术后腹痛、腹胀、胃肠反应情况;胃泌素(术后第1天、术后第5天)变化情况。[结果]手术后首次排气、排便时间及术后腹痛、腹胀、胃肠反应情况等指标经统计学分析,两组间有显着差异(P<0.05);术后肠鸣音出现和恢复情况、胃泌素(术后第1天、术后第5天)变化情况等指标经统计学分析,两组间无显着差异(P>0.05)[结论]1、在结直肠癌快速康复外科基础上,针刺干预和自然恢复在术后肠鸣音的出现和恢复方面效果相当;2、胃泌素是否参与了针刺对术后胃肠功能的调整作用还有待进一步研究;3、针刺干预与自然恢复在结直肠癌快速康复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方面相比较,针刺干预可以缩短结直肠癌术后患者的首次排气排便时间;改善术后腹痛、腹胀、胃肠反应情况,减轻患者术后不适感。二者总体上疗效相当,但针刺干预可以在快速康复外科术后胃肠功能康复环节中起到优化作用。

郑敏麟,陈跃[7](2010)在《“足三里”穴位注射的部位深浅与临床疗效关系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穴位注射"足三里"的部位深浅与治疗慢性腹泻的临床疗效关系。方法:选择符合慢性腹泻诊断标准的患者,在双侧足三里进行垂直进针注射维生素B族注射液,以足三里浅部注射(0.8±0.3)cm为对照组,以足三里(3±0.5)cm为治疗组,观察两组疗效的差异。结果:治疗组显效率为85.5%,对照组显效率为6.7%,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两组有非常显着差异(P<0.01)。结论:穴位注射的深浅是影响临床疗效的一个关键性因素。

郑敏麟,陈跃[8](2010)在《足三里穴位注射部位的深浅与治疗慢性腹泻临床疗效关系的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探讨足三里穴位注射部位的深浅与治疗慢性腹泻的临床疗效的关系。方法:选择符合慢性腹泻诊断标准的70例病例,在双侧足三里进行垂直进针注射维生素B族注射液,以进针(0.8±0.3)cm为对照组,以进针(3±0.5)cm为治疗组,观察治疗后两组病例的临床疗效。结果:对照组治疗后总有效率为63.3%,治疗组治疗后总有效率为97.5%,两组病例治疗后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穴位注射的深浅是影响临床疗效的一个关键性因素。

郑敏麟,陈跃[9](2010)在《足三里穴位注射的部位深浅与临床疗效关系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穴位注射足三里的部位深浅与治疗慢性腹泻的临床疗效关系。方法:选择符合慢性腹泻诊断标准的患者,在双侧足三里进行垂直进针注射VitB族注射液,以足三里浅部注射(0.8cm±0.3cm)为对照组,以足三里(3.0cm±0.5cm)为治疗组,观察两组疗效的差异。结果:治疗组显效率为85.5%,对照组显效率为6.7%,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非常显着性(P<0.01)。结论:穴位注射的深浅是影响临床疗效的一个关键性因素。

曾霈君[10](2010)在《针灸对佐剂性关节炎大鼠穴位电流及相关介质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针灸治病并不单纯只直接作用于致病因子或者病变组织,其治疗的途径之一在于通过重建免疫系统的稳定性,以使疾病趋于康复,但针灸对于免疫调控作用的同时从而影响神经、内分泌系统的机理是通过何种途径、层次、环节影响机体目前尚不十分清楚,所以近年来针灸对免疫调控机理的研究已成为针灸研究的一大热点,对其深入研究并且阐明针灸对其调控机理是必要的。本实验在前期实验的基础上,试图通过继续观察针刺对佐剂性关节炎(AA)模型大鼠的影响,并利用穴位电学特性结合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学说,来揭示针灸整体调控的部分机理。实验以佐剂性关节炎模型作为研究对象,检测大鼠穴位电流、大鼠血浆及皮质钙离子含量,脊髓SP物质含量,观察针灸对炎症所致的免疫失调模型的影响.选取Wistar大鼠40只随机分为8组,每组各5只,分别为:正常组、AA模型组、AA针百会组、AA灸百会组、AA针关元组、AA灸关元组、AA针足三里组及AA灸足三里组。实验结论为,针灸的调整作用是多方面、多环节、多途径、多水平的,其结果体现了腧穴的作用特点及规律的不同,通过穴位电流的特性,了解应激反应和炎症的病理发展过程以及在针灸治疗下其机体内部概况,充分的体现了中医“以表知里”的论点及特色。1体表穴位电流在正常情况下呈平缓的线性规律,说明即使不给予刺激,机体的体表电流也会呈动态变化且与脏腑盛衰有一定的相关性。2机体接受劣性应激后(佐剂性关节炎)对于机体脏腑具有不同程度的损伤性,其损伤程度可藉由测量穴位电流值而得知,通过穴位电流显现出机体脏腑功能的盛衰,因此体现了中医“以表知里”的观点,并且提示穴位电流值可以反应出机体内在的病理表现及病理过程的状况。3研究发现,当机体处于炎症状态时,针灸三要穴后能影响穴位电流变化并且存在穴位的特异性,对于机体炎症不同状态时起着调节作用并与穴位电流变化具有明显相关性。4研究发现,针刺及灸疗百会穴均未能明显抑制继发性免疫反应的发生,但通过电流差值得知,针刺百会穴的电流差值明显低于灸疗百会穴,根据本研究其它相关结果说明针刺百会穴能明显缓解炎症所致的精神心理障碍的症状;针刺关元穴及足三里穴皆能明显抑制继发性免疫反应的发生,而灸疗关元穴及足三里穴皆未能明显抑制继发性免疫反应的发生,提示针刺及灸疗对于机体炎症导致的免疫功能失调状态的调节作用具有差异性。5研究表明,百会穴未能抑制继发性反应的发生,但其穴位电流更能反应出机体精神心里状态的表现;关元穴可明显抑制继发性反应的发生,且可反应机体脏腑功能盛衰的情况;足三里穴正常状态下双侧穴位电流波动相似,证实经络左右对称性的理论,于病理过程中足三里穴左侧电流差值均大于右侧,证明《内经》所言「左盛则右病,右病则左盛」的理论及观点,而左侧的电流差值均大于右侧,也证实了「左病治右,右病治左」的理论,并且足三里穴能明显抑制继发性反应的发生,符合针灸治疗近治作用的规律。6研究表明,血浆及皮质Ca2+水平在AA模型中的表现其对机体造成的不同应激状态密切相关,实验结果表明,针灸对自身免疫细胞或神经冲动具有调控作用,同时体现了针灸通过调节Ca2水平发挥+抗炎镇痛的作用。7研究表明,脊髓SP水平在从模型中体现出针灸能调节体内SP物质水平,并且在炎症发生时起到对免疫细胞募集过程的调节作用,且对一些具有免疫调节功能的特殊细胞功能也有影响.综上述所述,针灸三要穴可调节机体的免疫功能,并且最大限度的调动人体的正气,可提高因外界刺激所引起的机体抗应激能力,抑制伤害性刺激对机体的不良反应,并且对AA大鼠模型可明显的抑制炎症反应及继发性免疫反应,其具有穴位的特异性。结果还说明针灸通过调节Ca2+水平,脊髓SP生成和释放减少发挥抗炎、抗应激反应的作用。对于针灸对机体的双向性的整体调节作用有赖于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的共同调控并且对于各环节均具有调节作用。结合针灸对上述各相关因子的水平影响推测,针灸通过多靶点、多环节而达到对应激源所导致的免疫功能紊乱的调节作用。针灸对于机体的整体的双向调节作用大部分是通过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实现的,而穴位的特异性是发挥其作用的基础,不同的穴位及针灸方法作用于机体其效果皆不相同。本实验结果体现中医理论百会、关元、足三里三穴的作用特点及规律的不同,通过穴位电流的特性,了解到应激反应及炎症的病理发展过程以及在针灸治疗下其机体内部概况,充分的体现了中医“以表知里”的论点及特色。但由于实验仅从炎症反应和应激、镇痛等方面初步揭示上述不同穴位的作用特点及规律,但还不足以从整体水平来揭示针灸对于三个穴位的穴位电流与抗炎镇痛物质的相关性以及钙离子与脊髓SP物质之间在抗炎镇痛时彼此间的关联性,这也是我们下一步的研究特点。

二、足三里-胃肠机能相关及其反射途径的研究进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足三里-胃肠机能相关及其反射途径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超声引导下针刺足三里穴对胃窦收缩功能的影响:随机对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2 纳入标准
    1.3 排除标准
    1.4 中止、剔除及脱落标准
    1.5 研究方法
        1.5.1 观察组
        1.5.2 对照组
    1.6 观察指标
        1.6.1 主要指标
        1.6.2 次要指标
        1.6.3 安全性评价
        1.6.4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两组受试者针刺前后胃窦收缩频率、胃窦收缩幅度与胃窦运动指数结果
    2.2 两组受试者的针感临床评价量表评分结果
    2.3 两组受试者的针刺前后胃脘部皮肤温度结果
3 讨论

(2)电针对重度脊髓损伤大鼠排便功能及肠道微生态调节作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1.1 脊髓损伤与神经源性肠道功能障碍
        1.1.2 电针疗法与神经源性肠道功能障碍
        1.1.3 肠道菌群与神经源性肠道功能障碍
    1.2 国内外实践研究现状、水平和发展趋势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2 综述
    2.1 脊髓损伤后肠道功能障碍的症状与机制
        2.1.1 神经系统支配的正常排便过程
        2.1.2 脊髓损伤后肠道功能障碍的主要症状
        2.1.3 脊髓损伤后肠道功能障碍发生的机制
    2.2 电针治疗脊髓损伤后肠道功能障碍的进展
        2.2.1 电针治疗的临床研究进展
        2.2.2 电针治疗的机制探讨
    2.3 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肠道功能障碍的评价方法
        2.3.1 体格检查
        2.3.2 临床检查
        2.3.3 评价量表
    2.4 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肠道功能障碍的治疗方案
        2.4.1 电刺激疗法
        2.4.2 排便训练
        2.4.3 合理的饮食摄入
        2.4.4 辅助器具的应用
        2.4.5 药物治疗及外科手术治疗
    2.5 小结
3 研究内容
    3.1 实验动物
    3.2 实验仪器和试剂
    3.3 研究方法与分组
    3.4 实验流程图
    3.5 实验方案
        3.5.1 重度脊髓损伤大鼠模型建立方案
        3.5.2 术后评价模型方案
        3.5.3 术后护理方案
        3.5.4 动物干预方案
        3.5.5 样本的收集
        3.5.6 检测指标及方法
    3.6 统计学处理
4 结果
    4.1 一般情况
    4.2 肠道运动功能评价结果
        4.2.1 24h排便量:湿重、干重和含水量
        4.2.2 首例黑便排出时长
    4.3 肠道敏感性评价结果
        4.3.1 AWR实验及结果分析
    4.4 脊髓损伤形态学变化
    4.5 16SrDNA的结果分析
        4.5.1 大鼠菌群的分类学分析结果
        4.5.2 OTU分析
        4.5.3 基于OTU的韦恩图(Venn Graph)
        4.5.4 Alpha Diversity指数
        4.5.5 Beta Diversity多样本比较分析
        4.5.6 物种分布情况
5 讨论
    5.1 脊髓损伤模型的建立与评估
        5.1.1 脊髓损伤模型的建立
        5.1.2 脊髓损伤模型的评估
    5.2 足三里取穴的理论依据
    5.3 电针疗法治疗脊髓损伤后肠道功能障碍的效应探讨
    5.4 脊髓损伤后肠道功能障碍的肠道菌群机制探讨
        5.4.1 电针及电针菌群移植的行为学效应与形态学效应
        5.4.2 肠道菌群机制
6 不足与创新
7 结论
8 参考文献
9 附录
    9.1 BBB量表
    9.2 论文发表情况
10 致谢

(3)肺与大肠俞募配穴电针改善急性胰腺炎大鼠胃肠动力—减轻肺损伤的机理(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语对照表
引言
1 研究方案
    1.1 实验材料
        1.1.1 实验动物
        1.1.2 主要药品及试剂
        1.1.3 主要仪器
    1.2 实验方法
        1.2.1 动物及分组
        1.2.2 动物模型制备步骤
        1.2.3 模型评价手段
        1.2.4 穴位定位与电针方法
        1.2.5 标本采集、处理与测定
        1.2.6 病理组织评分标准
        1.2.7 质量控制及保证
        1.2.8 统计学方法
    1.3 流程图
2 结果与分析
    2.1 血清淀粉酶比较
    2.2 胃肠激素ELISA测定
        2.2.1 各组大鼠血清中CCK、VIP、MTL和DAO含量的比较
        2.2.2 各组大鼠组织中MPO、MDA含量的比较
    2.3 病理切片结果与分析
3 讨论
    3.1 基于“肺与大肠相表里”治疗SAP相关性AL1的中西医研究
        3.1.1 肺与大肠相表里的生理学基础
        3.1.2 肺与大肠相表里的中医学认识
        3.1.3 肺与大肠相表里的临床应用
    3.2 针刺治疗胃肠功能障碍的机理研究
        3.2.1 调节胃肠运动及胃肠电节律
        3.2.2 调节胃肠激素
        3.2.3 调节神经系统
        3.2.4 调节5-羟色胺和阿片通路
    3.3 中西医对俞募配穴法的认识
        3.3.1 俞募配穴法的中医学认识
        3.3.2 俞募配穴法的现代机理研究
        3.3.3 俞募配穴法的现代临床运用
        3.3.4 肺与大肠俞募配穴治疗肺肠疾病的机理
    3.4 肺与大肠俞募配穴电针能调节胃肠激素表达以调节胃肠动力、减轻肺损伤
结论
问题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件
    附件1: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附件2: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5)周玉艳主任医师治疗难治性周围性面瘫经验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1 科学选方, 调护脾胃
2 注重针刺补泻, 讲求治调并济

(6)针刺对结直肠癌快速康复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1 快速康复外科的概念、内容及应用状况
        1.1 快速康复外科的概念
        1.2 快速康复外科的重要组成内容和措施
    2 快速康复外科的应用前景和存在的问题及争议
        2.1 "术前不做肠道准备"的争议性
        2.2 快速康复外科促进术后胃肠功能恢复中存在的问题
    3 术后胃肠功能紊乱的发病机制
        3.1 现代医学对术后胃肠功能紊乱发病机制的认识
        3.2 祖国医学对术后胃肠功能紊乱病因病机及治法的认识
    4 针灸促进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理论基础
        4.1 针灸调节胃肠功能的作用机制
        4.2 针灸促进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临床应用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研究目的及意义
    2 研究对象
        2.1 病人来源
        2.2 一般资料
    3 纳入排除标准
        3.1 纳入标准
        3.2 排除标准
        3.3 终止试验病例标准
        3.4 中医证型诊断标准
    4 分组及治疗方法
        4.1 随机分组
        4.2 治疗方法
        4.3 意外情况的处理
    5 观察指标及疗效标准
        5.1 观察指标
        5.2 疗效评定标准
    6 统计方法
    7 统计结果
第三部分 讨论
    1 针刺选穴依据
        1.1 经络特异性
        1.2 腧穴特异性
    2 穴位配伍方义
    3 观察指标及结果的探讨
        3.1 肠鸣音情况
        3.2 术后肛门首次排气、排便时间及腹痛、腹胀、胃肠反应情况
        3.3 胃泌素(GAS)
        3.4 总有效率
    4 针刺促进结直肠癌快速康复术后胃肠功能恢复优势的探讨
第四部分 结语
    1 结论
    2 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2.1 本研究存在的问题
        2.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7)“足三里”穴位注射的部位深浅与临床疗效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1.1 诊断标准
    1.2 纳入标准
    1.3 排除标准
2 治疗方法
    2.1 治疗组
    2.2 对照组
    2.3 观察指标
    2.4 统计学处
3 疗效观察
    3.1 疗效标准
    3.2 治疗结果
4 讨论
    4.1 以往的实验
    4.2 尸体解剖的研究结果
    4.3 我们的临床经验
    4.4 为避免“足三里”穴处注射引起的不良反应, 临床操作中应注意的要点

(9)足三里穴位注射的部位深浅与临床疗效关系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3 疗效判定标准
2 结果
3 讨论

(10)针灸对佐剂性关节炎大鼠穴位电流及相关介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第一部份 文献综述
    综述一 针灸与应激源对机体整体影响的研究进展
        1 应激源对机体的影响
        1.1 应激
        1.2 应激的作用机制
        1.3 应激的分类
        1.4 良性应激
        1.4.1 针灸的良性预应激作用
        1.4.2 针灸的抗应激作用
        1.4.2.1 针灸抗免疫系统应激性损伤的神经内分泌调节机制
        1.4.3 针灸的良性双向调节作用
        1.5 劣性应激
        1.5.1 劣性应激理论基础
        1.5.2 佐剂性关节炎模型-慢性炎症痛模型
        1.6 针刺对大鼠佐剂性关节炎模型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的影响
        2.针灸对机体整体调节之研究概况
        2.1 针灸的整体调节作用
        2.2 针灸对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的整体调节作用
        2.2.1 针灸作用于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的机制
        2.2.2 针灸对免疫系统的影响
        2.2.2.1 针灸对非特异性免疫功能的影响
        2.2.2.2 针灸对特异性免疫功能的影响
        2.2.3 针灸对内分泌系统的影响
        2.2.4 针灸对神经系统的影响
        2.4 小结
    综述二 经脉腧穴与皮肤电流之相关研究
        1.1 人体皮肤电阻抗特性及原理
        1.1.1 人体皮肤电阻抗的波动及对称性
        2.1 经脉腧穴电学特性的研究
        2.1.1 经脉腧穴的低电阻、高电位
        2.1.2 人体气血流注对经络腧穴电学特性的影响
        2.1.3 内分泌系统对经脉腧穴电学特性的影响
        2.1.4 神经系统对经脉腧穴电学特性的影响
        2.2 疾病相关的经络腧穴电学特性
        3.1 良导络之现代研究
        3.1.1 良导络原理
        3.1.2 良导络与疾病
        3.2 小结
    综述三 腧穴功能与钙离子调节
        1.1 经穴上钙离子特性
        1.1.1 腧穴上钙离子浓度分布特性
        1.1.2 经脉上非穴钙离子浓度分布特性
        2.1 针刺对腧穴上钙离子浓度分布特性
        2.2 钙离子与疼痛及免疫的关系
        2.2.1 钙离子在疼痛中调控的作用
        2.2.2 钙离子在炎症免疫反应中的作用
        2.3 钙调素对经穴功能活动之影响
        2.4 小结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前言
    实验一 针灸对佐剂性关节炎大鼠百会、关元、足三里穴位电流变化的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2.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实验二针灸对佐剂性关节炎大鼠血浆及皮质Ca~(2+)和脊髓SP水平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2.1 Ca2+含量及SP含量
        2.2 针灸佐剂性关节炎大鼠脊健SP物质含量
        3 讨论
    分析和讨论
        1.1 针灸对穴位电流的影响
        1.2 针灸对佐剂性关节炎大鼠血浆及皮质钙离子和脊髓SP的影响
小结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附图

四、足三里-胃肠机能相关及其反射途径的研究进展(论文参考文献)

  • [1]超声引导下针刺足三里穴对胃窦收缩功能的影响:随机对照研究[J]. 陈颖棋,边钰,赵媛媛,李佳莹,刘鑫,徐世芬,宓轶群.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2021(05)
  • [2]电针对重度脊髓损伤大鼠排便功能及肠道微生态调节作用的研究[D]. 王颖. 上海体育学院, 2020(01)
  • [3]肺与大肠俞募配穴电针改善急性胰腺炎大鼠胃肠动力—减轻肺损伤的机理[D]. 吴扶生.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6(05)
  • [4]论足三里的定位和取穴——兼谈非经非穴点的选取[J]. 高玉杰,秦杰星. 光明中医, 2015(03)
  • [5]周玉艳主任医师治疗难治性周围性面瘫经验初探[J]. 张彩荣,陈朝明,李静. 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3(01)
  • [6]针刺对结直肠癌快速康复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影响[D]. 王慧敏.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1(04)
  • [7]“足三里”穴位注射的部位深浅与临床疗效关系研究[J]. 郑敏麟,陈跃. 江西中医药, 2010(12)
  • [8]足三里穴位注射部位的深浅与治疗慢性腹泻临床疗效关系的研究[J]. 郑敏麟,陈跃. 山西中医学院学报, 2010(05)
  • [9]足三里穴位注射的部位深浅与临床疗效关系的研究[J]. 郑敏麟,陈跃. 河北中医药学报, 2010(03)
  • [10]针灸对佐剂性关节炎大鼠穴位电流及相关介质的影响[D]. 曾霈君.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0(12)

标签:;  ;  ;  ;  ;  

足三里-胃肠功能及其反射通路研究进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