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防治抗癌药物毒副作用的研究进展

中医药防治抗癌药物毒副作用的研究进展

一、抗癌药物毒副作用的中药防治进展(论文文献综述)

王浩然[1](2021)在《脱氢松香酸类吡啶钌配合物的合成及其抗肿瘤应用》文中研究说明目的:癌症目前是困扰人类的重大疾病之一。铂类药物在抗肿瘤临床中发挥突出的表现,但其严重的毒副作用和耐药性限制了其广泛使用。为了改善铂类药物的毒副作用和耐药性,本文基于松香活性骨架、硫代二甲酸的配位功能以及吡啶钌的潜在抗肿瘤活性,研发可改善铂类药物临床缺点且高效低毒的新型脱氢松香-哌嗪硫代二甲酸-吡啶钌抗肿瘤配合物。方法:以脱氢松香酸为原料,在草酰氯的二氯甲烷溶液中将脱氢松香酸酰氯化,然后有三乙胺存在下,在干燥的二氯甲烷中与N-boc-哌嗪缩合,并在四氟乙酸的作用下脱去N-boc基团生成脱氢松香哌嗪4,然后再通过缩合反应合成了系列脱氢松香哌嗪-二硫代甲酸衍生物(5a-5i),并从中筛选出一个配体与系列吡啶钌中间配合物配位,制备出5个脱氢松香-哌嗪二硫代甲酸-吡啶钌配合物(6a-6e)。所有化合物的结构经1HNMR、13CNMR和ESI-MS确证;采用MTT实验测定了所得化合物对T-24(人膀胱癌细胞)、Hep G-2(人肝癌细胞)、3T3-L-1(小鼠胚胎成纤维细胞)、MGC-803(人胃癌细胞)、A549(腺癌人类肺泡基底上层细胞)、A5449-DDP(腺癌人类肺泡基底上层顺铂耐药株细胞)、CNE-2(鼻咽癌细胞)、MDA-MB-231(人乳腺癌癌细胞)、A2780(人卵巢癌癌细胞)的生长抑制作用,并进一步测定了代表性配合物6a对人体膀胱癌细胞T-24肿瘤裸鼠移植瘤的抑制活性,最后通过Hoechst-33258染色、ROS染色、Ca2+染色、彗星染色、AO染色、细胞周期分布、细胞凋亡和Western blotting等手段,研究配合物6a和6c的抗肿瘤作用机制。结果:合成了9个新型脱氢松香酸哌嗪二硫代氨基甲酸衍生物和5个新型脱氢松香酸哌嗪二硫代氨基甲酸-吡啶钌金属抗肿瘤配合物。MTT实验结果表明,化合物5a-5i对所选肿瘤细胞株的抑制活性不太理想,配合物6a、6c和6d对所选细胞株产生优良的细胞毒作用,IC50分别在1.19±0.88~5.16±2.91μM、1.00±2.21~5.534±0.81μM和2.93±0.79~52.68±1.72μM的范围。其中,配合物6a、6c和6d对MGC-803、T-24、Hep G2、CNE-2和MDA-MB-231的IC50均小于顺铂,说明活性优于顺铂。此外,配合物6a、6c对A549-DDP细胞无明显耐药性,IC50值分别为2.610±1.86μM、3.527±2.35μM。T-24人卵巢癌移植裸鼠瘤抑制活性实验表明,6a在大剂量时的抑制率为43.0%(p<0.001),与顺铂相当(47.3%,p<0.001)。作用机制研究表明,配合物6a、6c能引起DNA损伤,使T-24细胞周期阻滞于G1期,诱导细胞凋亡,并伴随着抗凋亡蛋白Bcl-2的下调表达水平和促凋亡蛋白Bax的上调表达水平。结论:合成了9个新型脱氢松香哌嗪二硫代氨基甲酸衍生物和5个新型脱氢松香哌嗪二硫代氨基甲酸-吡啶钌配合物,其中6a和6c表现出优良抗肿瘤活性,它们对某些肿瘤细胞株的抑制活性甚至优于顺铂,且对A549-DDP细胞无明显耐药性;6a、6c通过引发DNA损伤,促使细胞周期阻滞于G1期和诱导细胞凋亡;研究说明了基于松香活性骨架、硫代二甲酸的配位功能以及吡啶钌的潜在抗肿瘤活性,并改善了铂类药物的临床缺点。

骆强[2](2021)在《荧光磁靶向载药纳米粒的组装及体外抗肿瘤活性研究》文中提出目前,癌症己经成为威胁人类生命健康最严重的疾病之一,造成较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严重威胁着人民的生命健康。然而,传统的癌症治疗方法,如手术放疗、化疗等手段存在着毒副作用大、部分机体功能丧失等缺陷。本文利用功能纳米材料具有的诸多优势,分别构建了以盐酸阿霉素(DOX·HCl)和去氢骆驼蓬碱(HM)为抗癌缓释药物的两种磁性荧光载药纳米粒子,探索了Fe3O4最佳制备条件,并考察了磁性荧光纳米药物载体Fe3O4/CTS@CQDs载药前后的各项性能,以期为癌症治疗中高靶向性给药和体内成像提供有效方案。(1)经影响因素分析,Fe3O4最佳制备条件是反应温度为80℃、体系p H控制在10、Fe3+与Fe2+的摩尔比2:1.5为最佳,平均粒径为19.27 nm;饱和磁化强度52.5 emu·g-1;(2)MTT法检测,以Fe3O4为基体的Fe3O4/CTS@CQDs几乎不会对人体正常肝细胞(HL-7702)造成伤害,基本符合医用材料生物安全性的要求;(3)磁性能测试结果表明,Fe3O4/CTS@CQDs的饱和磁化强度为24.70emu·g-1,Fe3O4/CTS@CQDs-HM和载Fe3O4/CTS@CQDs-DOX的饱和磁化强度分别为21.17 emu·g-1和19.96 emu·g-1,且上述材料的剩余磁化强度和矫顽力都为零;(4)粒径测试结果表明,纳米药物载体Fe3O4/CTS@CQDs平均粒径为58.78nm,Fe3O4/CTS@CQDs-HM和Fe3O4/CTS@CQDs-DOX的平均粒径分别为91.74nm和97.90 nm;(5)载药能力实验结果表明,Fe3O4/CTS@CQDs对HM的载药率为18.07%,包封率为20.07%;对DOX·HCl的载药率为24.95%,包封率为27.73%;(6)体外缓释行为研究表明,两种磁性荧光载药纳米粒的体外缓释行为均遵循p H依赖性,即释放环境p H越小,药物释放率越高;(7)血液安全性研究结果表明,两种磁性荧光载药纳米粒在一定浓度范围内,溶血率都基本符合医用材料血液相容性的要求;(8)细胞毒性试验结果表明,两种磁性荧光载药纳米粒均对人体正常肝细胞(HL-7702)具有较小毒性;对肝癌细胞(HepG2)呈现出明显的剂量性依赖,流式细胞检测表明两种载药纳米粒子可以诱导肝癌细胞(HepG2)凋亡从而发挥抗肿瘤作用;(9)荧光成像结果表明,Fe3O4/CTS@CQDs荧光效果明显;两种载药纳米粒子与肝癌细胞(HepG2)混合培养后,药物均能从载体释放并进入细胞,使细胞带有明显的荧光,使其在细胞成像等生物学研究方向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魏玲[3](2021)在《熟地黄对大剂量甲氨蝶呤化疗所致消化道黏膜炎的影响研究》文中提出化疗是癌症主要治疗手段之一,但易导致多种毒副作用,例如消化道黏膜炎(AM)。中医临床上,化疗所致AM常被辨证为气阴两虚证,方中常含熟地黄(SRR)。本课题组前期工作已经证明SRR能减轻甲氨蝶呤(MTX)化疗所致AM,其机制主要在于抗氧化和抗炎。由于MTX化疗常采用大剂量,而SRR对大剂量MTX(HDMTX)化疗所致消化道黏膜炎(HDMTX-AM)的影响尚未见报道。为了进一步评价SRR在防治HDMTX-AM的有效性和科学性,本论文建立了小鼠HDMTX化疗模型,评价了 SRR对HDMTX-AM的影响,重点揭示了 SRR对HDMTX化疗的时效关系,同时探讨了 SRR的有效部位。一、熟地黄对大剂量甲氨蝶呤化疗小鼠死亡率的影响本研究评价了预防性给予(提前三天)SRR(1.56g/kg,ig)、环丙沙星(CPFX,0.13g/kg,ig)以及SRR与CPFX联合用药对HDMTX(300mg/kg,i.p.)化疗小鼠死亡率的影响,结果发现模型组在化疗后第八天死亡率为27.3%,CPFX组为9.1%,其余各组为0.0%;同时发现HDMTX化疗导致小鼠精神萎靡,部分出现腹泻,体重和摄食量显着下降,SRR和CPFX均具有一定改善作用。二、熟地黄防治大剂量甲氨蝶呤化疗所致消化道黏膜炎的时效关系研究本研究于HDMTX化疗后6、12、24和48h取样,测定MTX血药浓度、氧化损伤和炎症指标,结果发现:化疗后小鼠(1)肠绒毛24h后显着缩短;(2)MTX血药浓度12h后快速下降;(3)丙二醛(MDA)含量显着升高,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逐渐降低;(4)肠黏膜核转录因子-κB(NF-κB)于12h达到峰值,随后下降;(5)诱导性一氧化氮合酶(iNOS)和髓过氧化物酶(MPO)水平显着升高,分别于24h和48h达到峰值;(6)血肌酐(SCr)水平于化疗后6h和24h显着升高,而血尿素氮(BUN)、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和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的变化未达到显着水平。与模型组对比,SRR能于化疗后6h显着降低NF-κB和SCr水平,12h降低MDA含量,24h降低SCr、MDA和iNOS水平,48h降低MPO含量;于24h显着提高肠绒毛长度,于48h提高CAT水平,但对MTX血药浓度等影响不显着。以上结果说明SRR对MTX代谢影响不显着,而在化疗早期即可发挥抗氧化和抗炎活性,从而保护肠黏膜。三、熟地黄对大剂量甲氨蝶呤化疗小鼠肠道菌群的影响本研究进一步评价了 SRR对HDMTX化疗小鼠肠道菌群的影响,结果发现HDMTX化疗导致小鼠肠道菌群失调,主要表现为:(1)在门级水平上,厚壁菌门相对丰度逐渐降低,拟杆菌门则逐渐升高;变形菌门先减少后增加,放线菌门则相反;(2)在属级水平上,螺杆菌属、梭菌属、Flexispira和埃希氏菌属相对丰度升高,瘤胃球菌属、乳杆菌属、普式菌属和Odoribacter则相对减少。此外,血浆内毒素(LPS)水平于化疗后12h大幅升高。SRR能(1)显着降低化疗小鼠肠道菌群物种数目;(2)对化疗小鼠菌群组成有一定程度的影响,尤其是于化疗后6h和12h显着抑制梭菌属相对丰度的升高;(3)对于LPS的变化影响不显着。四、熟地黄减轻大剂量甲氨蝶呤化疗所致消化道黏膜炎的活性部位探究本研究通过甲醇和乙酸乙酯提取,得到SRR去甲醇部位(F-deMeOH)和SRR去乙酸乙酯部位(F-deEtOAc),以及SRR乙酸乙酯部位(F-EtOAc)、SRR甲醇部位(F-MeOH)和SRR大分子部位(F-MAC)。首先比较了各部位的褐变程度和指纹图谱变化,接着以SRR水提液为对照,分两次动物实验,评价了各部位对HDMTX-AM的影响,结果发现SRR水提液活性最强,其它样品的抗氧化和抗炎活性均有不同程度下降。本文结果说明,HDMTX化疗后6h即发生显着的氧化损伤和炎症反应,并有逐渐加重的趋势,提示预防性给药对于保护消化道黏膜的重要性。本文预防性给予SRR能避免HDMTX化疗导致的小鼠死亡,其对MTX血药浓度影响不显着,但能显着减轻肠黏膜氧化损伤和炎症反应。此外,本文首次发现SRR还能影响肠道菌群,抑制有害菌,促进有益菌增殖,提示调节肠道菌群也是SRR减轻HDMTX-AM的机制之一。鉴于甲醇和乙酸乙酯处理后,SRR活性降低,说明SRR减轻HDMTX-AM这一功效具有多成分和多靶点特性。

王玥[4](2021)在《56例局部进展期胃癌术后中药防治复发转移临床研究及系统综述》文中提出目的:(1)通过Meta分析探索中医药联合化疗防治局部进展期胃癌(locally advanced gastric cancer,LAGC)术后复发转移的有效性及安全性,评价中医药提高辅助化疗期间患者生活质量、免疫功能、减轻毒副反应的作用以及防治LAGC术后复发转移的疗效。(2)通过分析临床相关资料对LAGC术后无瘤生存期(disease-free survival,DFS)的影响,从包括中医药干预在内的多项相关因素中筛选出LAGC术后DFS的危险因素及保护因素,为今后更好地应用中医药防治LAGC术后复发转移提供思路。方法:(1)Meta 分析:计算机检索 CNKI、wanfang、VIP、PubMed、Cochrane Library等数据库,检索时间截至2021年2月,检索“中药防治胃癌术后复发转移”相关随机对照临床研究,研究人群为已行标准胃癌根治术的LAGC患者,对照组应用标准术后化疗≥4周期,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应用中药治疗≥8周。结局指标包括术后复发转移率、DFS、免疫功能、生活质量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对研究文献进行筛选与数据提取,应用Cochrane提供的review manager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2)临床研究:收集2015年01月01日至2019年12月31日就诊于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血液肿瘤科、河南省肿瘤医院中西医结合科、中日友好医院肿瘤科、中国中医科学院肿瘤医院中医科应用中医药治疗的LAGC患者术后2年内的一般资料、临床疾病资料、中医治疗资料等,对基线资料所有变量的有关数据做统计性描述及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进行单因素分析,筛选出LAGC术后DFS相关的因素(P<0.05)作复发转移曲线图,然后将相关影响因素纳入Cox风险回归模型作多因素分析,筛选出影响LAGC术后DFS的独立危险因素及保护因素。结果:(1)Meta分析:共纳入18个RCTs,经Meta分析显示,在辅助化疗期间疗效方面,对比单纯化疗,中医药联合化疗可以提高LAGC术后KPS评分(MD=7.24,95%CI[5.17,9.31],P<0.00001),提高 CD3+指标水平(MD=9.52,95%CI[5.90,13.15],P<0.00001),提高 CD4+/CD8+指标水平(MD=0.49,95%CI[0.32,0.66],P<0.00001),降低术后白细胞减少发生率(RR=0.55,95%CI[0.35,0.86],P=0.01),降低血红蛋白减少发生率(RR=0.60,95%CI[0.39,0.93],P=0.02),降低血小板减少发生率(RR=0.70,95%CI[0.57,0.87],P=0.001),降低恶心呕吐症状发生率(RR=0.54,95%CI[0.41,0.70],P<0.00001),降低腹泻发生率(RR=0.61,95%CI[0.46,0.81],P=0.0007),降低神经系统毒性反应发生率(RR=0.42,95%CI[0.19,0.93],P=0.03)。在术后QLQ-C30 评分(MD=7.22,95%CI[-8.54,22.98],P=0.37)以及肝功能异常发生率(RR=0.67,95%CI[0.29,1.58],P=0.37)、肾功能异常发生率(RR=0.57,95%CI[0.17,1.90],P=0.36)方面,中医药联合化疗与单纯化疗疗效相当,无统计学差异;在防治LAGC术后复发转移疗效方面,对比单纯化疗,中医药联合化疗可以降低LAGC术后1年累计复发转移率(RR=0.61,95%CI[0.44,0.85],P=0.003),2年累计复发转移率(RR=0.62,95%CI[0.44,0.86],P=0.005),3 年累计复发转移率(RR=0.59,95%CI[0.48,0.73],P<0.00001),5 年累计复发转移率(RR=0.60,95%CI[0.38,0.95],P=0.03),延长 DFS(MD=2.61,95%CI[1.38,3.83],P<0.0001)。(2)临床研究:共纳入符合入组标准患者62例,脱落6例,最终进入统计分析56例,截止2021年2月,入组的56例LAGC患者均已到达术后2年观察期。术后1年内3例患者发生复发或转移,1年累计复发转移率5.35%;术后2年内16例患者发生复发或转移,2年累计复发转移率28.57%;截止2021年2月,入组的56例LAGC术后患者发生复发转移32例,占比57.14%。统计发生复发转移患者DFS,结果显示:32例患者术后复发/转移时间范围为9-70个月,平均术后复发转移时间28.72±16.78个月,中位DFS 24个月。①单因素Cox回归显示:TNM分期(95%CI:0.21-0.97,P=0.041)、术后血清白蛋白水平(95%CI:0.18-0.96,P=0.04)、中医辨证治疗是否<1 年(95%CI:3.77-20.02,P<0.001)是LAGC术后DFS的影响因素。②多因素Cox回归显示:Ib-Ⅱ期(相较Ⅲ期)是LAGC术后DFS的独立保护因素(95%CI:0.119-0.712,P=0.007),中医治疗时间<1 年 LAGC 术后 DFS 的独立危险因素(95%CI:3.587-23.631,P<0.0001)。结论:(1)Meta分析:中医药联合化疗对比单纯化疗在辅助化疗期间疗效方面,可以提高LAGC术后患者免疫水平及KPS评分,降低白细胞减少、血红蛋白减少、血小板减少、恶心呕吐、腹泻、神经系统毒性反应的发生率。在QLQ-C30评分及肝、肾功能异常发生率方面,与单纯术后化疗无统计学差异;防治复发转移远期疗效方面,可以降低LAGC术后1年、2年、3年、5年的累计复发转移率,提高DFS。(2)临床研究:中医药联合化疗下,更早的TNM分期(Ib-Ⅱ期)以及更长的中医辨证治疗时间(1年以上)是LAGC术后DFS的独立保护因素。

潘立娟[5](2021)在《平补益胃方联合雷替曲塞治疗晚期胃癌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文通过临床实验,观察平补益胃方联合雷替曲塞治疗晚期胃癌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纳入2018年10月~2020年10月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肿瘤科住院部收治的晚期胃癌患者38例,按随机数字法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19例。对照组予以雷替曲塞静脉化疗,辅以护胃、止吐等对症治疗;实验组在对照组的治疗基础上增加口服平补益胃方汤剂。平补益胃方组成:太子参10g、鸡内金10g、黄芪15g、茯苓10g、生白术10g、熟地黄10g、墨旱莲10g、炒白芍10g、炒山药10g、炒当归10g、半夏10g、陈皮15g、砂仁10g、半枝莲10g、甘草10g。每日一剂,水煎2次,煎取药液共300ml,早晚饭后半小时分服。两组均以3周为一个治疗周期,连续治疗2个周期。在治疗第1天,第2次治疗后21天(即第42天)分别观察两组患者实体肿瘤近期疗效评价、功能状态评分(KPS评分)、胃肠疾病中医证候积分、白蛋白、CEA、CA125、CA724、CD4、CD8、CD4/CD8的变化及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统计分析两组之间的差异是否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对照组2名患者失访、1名患者退出实验,余16名患者均按期完成治疗。实验组1名患者退出实验,余18名患者均按期完成治疗。在经过两个周期治疗后,(1)在实体肿瘤近期疗效评价方面,两组患者近期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在KPS评分方面,治疗完成后,实验组患者的KPS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在胃肠疾病中医证候积分方面,治疗完成后,实验组患者的中医证候积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营养状况方面:治疗完成后,实验组患者的白蛋白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肿瘤标志物方面:治疗完成后,实验组患者CEA、Ca125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CA72-4水平治疗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免疫功能方面:治疗完成后,实验组患者CD4值高于对照组、CD8值低于对照组、CD4/CD8值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7)不良反应发生情况:骨髓抑制方面,治疗后实验组患者白细胞减少发生率和程度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粒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的治疗前后的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肝肾功能损害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消化道反应方面,实验组患者恶心呕吐的的发生率及程度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腹泻的发生情况及严重程度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平补益胃方联合雷替曲塞的治疗方案可以提高晚期胃癌患者的功能状态、改善中医证候、营养状况、提高免疫功能,降低肿瘤标志物CEA、Ca125的水平,降低化疗引起的毒副反应发生率及程度,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史阔豪[6](2021)在《去氢骆驼蓬碱抗肝癌作用机制及其脂质体的制备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肝癌的病程发展迅速,其死亡率在我国的恶性肿瘤中一直排在前列。肝癌主要的病因有病毒性肝炎、遗传因素和酒精性损伤。肝癌在可治愈阶段的检测率较低,在治疗后仍有很高的几率复发和转移。在临床上治疗早期肝癌患者的方法是手术切除和肝移植,放化疗主要用于中晚期患者。其中化疗产生的毒副作用和耐药性使治疗肝癌变得越发困难。国内外研究表明,中药骆驼蓬(Peganum harmala L.)具有多种药理活性,尤其对癌症、抑郁症、老年痴呆等疾病有良好的防治效果。骆驼蓬中的生物碱类成分去氢骆驼蓬碱也具有较强的生物活性,有很好的开发价值。本试验明确了去氢骆驼蓬碱的抗肝癌活性及其作用机制,并制备了聚乙二醇(PEG)修饰的去氢骆驼蓬碱脂质体。实验的主要内容如下:(1)培养三株人肝癌细胞:HepG2、BEL-7402和MHCC97H细胞和一株人正常肝细胞L02。采用CCK-8法、荧光染色法、流式细胞术、划痕实验、Transwell小室实验和Western blot实验来明确去氢骆驼蓬碱的抗肝癌活性及作用机制。结果表明:去氢骆驼蓬碱能以剂量-时间依赖性的方式降低肝癌细胞的增殖能力;去氢骆驼蓬碱在正常肝细胞和肝癌细胞间具有良好的选择性抑制能力;能使HepG2和BEL-7402细胞的细胞核形态发生变化并抑制其增殖能力;BEL-7402和MHCC97H细胞经划痕处理后给药,有良好的迁移抑制现象;去氢骆驼蓬碱作用24h后,随着药物浓度增大,穿过聚碳酸酯膜的肝癌细胞数量减少,说明BEL-7402和MHCC97H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受到抑制。去氢骆驼蓬碱通过抑制PI3K/Akt/mTORC1通路,引发细胞的自噬,导致自噬相关蛋白LC3-Ⅱ表达水平的增高,凋亡相关基因caspase-3表达升高,而诱导肝癌细胞凋亡。(2)将去氢骆驼蓬碱制备成脂质体。通过单因素和响应面实验优化其制备工艺配比,并对相关表征进行评测。结果表明:最佳工艺配比为大豆卵磷脂与去氢骆驼蓬碱的质量比为11.4:1,大豆卵磷脂与胆固醇的质量比为4.4:1,超声时间为33min,脂质体的包封率约为81.88%。去氢骆驼蓬碱脂质体的粒径大小约为143 nm,Zeta电位约为-12.68 mV。利用透射电镜观察得到该脂质体呈圆形并有良好的分散性。(3)用聚乙二醇(PEG)修饰脂质体,得到PEG-去氢骆驼蓬碱脂质体,对其相关表征及特性进行评测。结果表明:PEG-去氢骆驼蓬碱脂质体的分散性和稳定性较好,粒径约为164.38 nm,电位约为-9.28 mV;用透析法得到去氢骆驼蓬碱裸药组于前4小时迅速释放,释放率达到86%。而PEG-去氢骆驼蓬碱脂质体组在24 h的药物释放率为54%。表明经PEG修饰后的脂质体具有良好的缓释效果。(4)脂质体体外抗肝癌活性研究。通过CCK-8法和流式细胞术对比去氢骆驼蓬碱和PEG-去氢骆驼蓬碱脂质体的抗肝癌活性。结果表明:空白脂质体无细胞毒性;PEG-去氢骆驼蓬碱脂质体的抗肝癌活性大于去氢骆驼蓬碱,并对肝癌细胞的毒性呈剂量依赖性。

蒋瑜[7](2020)在《茯苓的抗乳腺癌活性及作用机制的研究》文中认为乳腺癌已经成为全世界女性中发病率最高的癌症,严重威胁了女性的健康。放化疗虽然可以明显提高乳腺癌患者的生存率,但放化疗会给患者带来严重的肝肾损伤和胃肠道反应,使患者进食困难,进而引起营养不良、身体抗性减弱。并且放化疗还会不同程度地破坏患者的肠道稳态,而肠道稳态的失衡又会加速肠道炎症和肿瘤的发生。因此,寻找一种安全高效毒副作用低的天然产物,使其在发挥抗肿瘤作用的同时降低药物对肝肾及胃肠道的毒副作用,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是目前抗肿瘤药物研发的一个新的思路。茯苓在调节肠道腹泻以及脾胃虚寒中均具有良好效果。茯苓还具有保肝护肝作用,对肝硬化以及肝癌的治疗效果良好。茯苓作为一种扶正抗癌药,其单药或与其他药材配伍在我国中医药领域中用于乳腺增生以及乳腺肿瘤的治疗和调理具有悠久的历史。然而目前关于茯苓抗乳腺癌的具体药理学机制仍不明确。虽然茯苓被报道能够通过干扰周期蛋白cyclin D1/cyclin E的表达或提高Bax/Bcl-2的比率等对多种癌细胞的增殖或侵袭有抑制作用。但茯苓抗乳腺癌的作用机制仍不明确,茯苓抗乳腺癌的主要活性物质以及对肿瘤小鼠肝肾的毒性和肠道稳态的作用仍还未见报道。为此,结合茯苓的多种功能活性,本文通过体内外实验以及高通量测序技术展开了相关研究。本文首先通过体外细胞实验和体内裸鼠移植瘤模型评判了茯苓的体内外抗乳腺癌活性、活性部位所在以及初步的抗肿瘤机制。随后,从肝肾组织学形态、肝功能指标以及小鼠的肌肉力度等方面探究茯苓醇提物的体内毒副作用。由于肿瘤的生长会导致肿瘤小鼠肠道稳态失衡,因此我们比对分析了各组小鼠肠道屏障和肠道菌群的差异,探究了茯苓对乳腺癌小鼠肠道稳态的影响,并对其代谢功能进行了预测和验证。最后,通过硅胶色谱柱联合制备型高效液相色谱仪反复分离和纯化获得茯苓抗乳腺癌的主要活性单体,利用LC/MS和核磁共振技术对其结构进行鉴定,并从蛋白分子层面以及物质的结构和活性方面寻找其抗肿瘤的主要作用机制。本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茯苓中具有抗乳腺癌活性的成分主要集中在茯苓醇提取部位,并且体内外实验结果一致证明了茯苓具有抗乳腺癌活性。茯苓醇提物对乳腺癌细胞的抑制作用均具有一定的时间和剂量依赖关系。从体外细胞实验结果分析可知,茯苓醇提物能够明显干扰乳腺癌细胞周期使其大量阻滞于G1期,并且显着够诱导细胞的凋亡(P<0.05)来抑制乳腺癌细胞的增殖。从体内动物实验结果分析可知,茯苓醇提物干预能够明显延缓小鼠肿瘤的生长速度从而降低最终肿瘤重量(P<0.05)。肿瘤组织切片H&E染色和免疫组化染色观察的结果均显示茯苓醇提物明显改变了肿瘤组织的细胞形态和结构。并且,茯苓醇提物可通过增加小鼠肿瘤组织中细胞凋亡和降低Ki67的增殖指数而显着延缓裸鼠移植瘤的生长。2.小鼠的肝、肾、脾重、血浆中谷丙转氨酶和谷草转氨酶的浓度、肝肾组织切片组织形态分析以及代表肌肉力度的指标综合显示,茯苓醇提物对肿瘤小鼠重要器官无明显毒副作用,并且,其对肿瘤小鼠的肝肾还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推测其在肿瘤的治疗过程中可以保证患者的生活质量。小鼠肠道屏障相关指标和肠道菌群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显示,茯苓醇提物可以通过上调磷酸化ERK1/2和p38 MAPK的表达,提高紧密连接蛋白的表达量,降低DAO、D-LA和内毒素水平,显着缓解肿瘤小鼠的肠粘膜损伤以及修复肠道屏障功能。同时,茯苓醇提物可以通过提高有益菌Bifidobacterium、Lactobacillus的丰度,减少硫酸还原菌Desulfovibrio和炎症相关菌Mucispirillum、S24-7和Staphylococcus的丰度以及增加肿瘤小鼠肠道菌群的多样性,显着改善乳腺癌小鼠肠道菌群失调。通过对肠道菌群代谢功能预测以及小鼠尿、血清中腐胺含量差异的进一步检测,推测腐胺相关代谢通路可能是茯苓醇提物在调节肿瘤小鼠肠道微生物稳态中调节的通路之一。3.通过对茯苓醇提取物依次经过有机试剂萃取、MCI和ODS色谱硅胶柱反复分离,半制备型高效液相色谱仪的分离纯化,通过细胞毒性实验的逐级检测筛选,最终分离得D2-1(25.38 mg)、D2-2(10.88 mg)和D2-3(10.88 mg)三个单体化合物。经LC/MS分析和核磁结构鉴定,化合物分别为:3-O-乙酰-16α-羟基-脱氢栓菌酸、去氢茯苓酸和茯苓酸。其中,茯苓酸对两株乳腺癌细胞的抑制率显着高于其他两个单体化合物(P<0.05),且对正常的乳腺上皮细胞无明显毒性。由此可推测茯苓酸是抗乳腺癌的主要活性物质。通过分析三个单体化合物的构效关系,推测茯苓酸结构中C-17上的C9侧链在C-24上连接的亚甲基结构以及C-8的双键结构共同促进了其对乳腺癌细胞的抑制活性。通过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对茯苓酸抗乳腺癌分子机制的研究显示,茯苓酸可以通过下调周期蛋白Cycline D1、Cycline E、CDK2和CDK4,上调p53和p21蛋白的表达来改变乳腺癌细胞的周期,通过上调促凋亡蛋白Bax,下调凋亡蛋白Bcl-2的表达,促进细胞色素c的释放,同时激活死亡受体和线粒体介导的凋亡通路,激活蛋白酶caspase-3,-9和-8来调控和促进乳腺癌细胞的凋亡。以上结果明确了茯苓抗乳腺癌的主要活性物质以及体内的毒副作用,从物质的结构以及蛋白分子层面共同阐述了茯苓抗乳腺癌的作用机制。并首次报道了茯苓能够通过修复肠道屏障损伤和改善肠道菌群结构来维持肿瘤小鼠的肠道稳态。我们的结果显示茯苓可能是一种有前途的治疗乳腺癌的药物。这些结果在一定程度上可为茯苓在乳腺癌的治疗和相关保健食品的开发提供实验依据和理论支持。

张玺[8](2020)在《苦参碱抗肿瘤作用分子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背景:卵巢癌是最常见的妇科恶性肿瘤之一,发病率仅次于子宫颈癌和子宫体癌。由于早期无明显症状,缺乏有效的早期检测筛查手段,约70%患者在诊断时已是晚期。目前,手术联合化疗是卵巢恶性肿瘤的主要治疗手段,但化疗对患者身体毒副作用大,且容易复发并产生耐药性。磷酸化是目前研究最广泛的翻译后修饰(post-translational modifications,PTMs),能够调节细胞生长、分化、凋亡等多种细胞功能。磷酸化信号通路的改变与癌症密切相关,同时它们也可作为抗癌药物开发的潜在靶点。蛋白质组学研究表明,由磷酸化等蛋白翻译后修饰介导的信号通路在卵巢癌的发生和耐药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苦参碱是从中药苦参中提取的有效生物活性成分,具有广泛的生物学活性,比如抗炎、抗病毒、抗癌、镇痛、抗菌、抗氧化、降血脂、抗肝纤维化等。大量研究表明,苦参碱在肺癌、乳腺癌、胃癌、胰腺癌、前列腺癌等多种类型的癌症中具有明确的抗癌效果。然而,苦参碱对卵巢癌的影响及其潜在的分子机制尚未见报道。目的:本研究旨在探究苦参碱对卵巢癌的作用及其分子机理,为苦参碱作为新型抗癌药物的深入研究提供线索和依据。方法:1.MTT法和平板克隆形成实验检测苦参碱对卵巢癌细胞A2780、SKOV3和卵巢癌顺铂耐药细胞A2780/DDP增殖能力的影响。2.流式细胞术检测苦参碱对卵巢癌细胞A2780、SKOV3和卵巢癌顺铂耐药细胞A2780/DDP细胞周期和凋亡的影响。3.透射电子显微镜和荧光显微镜观察苦参碱对卵巢癌细胞A2780、SKOV3和卵巢癌顺铂耐药细胞A2780/DDP自噬的影响。4.划痕实验、Transwell侵袭实验和免疫荧光技术评估苦参碱对卵巢癌细胞A2780、SKOV3和卵巢癌顺铂耐药细胞A2780/DDP细胞迁移和侵袭的影响。5.体外血管生成试验探讨苦参碱对肿瘤血管生成的影响。6.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检测苦参碱对卵巢癌细胞A2780、SKOV3分泌血管内皮生成因子VEGFA的影响。7.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everse transcription-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PCR)检测苦参碱对血管内皮生成因子VEGFA和血管生成素ANG-1m RNA水平的影响。8.Western blot检测苦参碱对卵巢癌细胞A2780、SKOV3增殖、凋亡、自噬、迁移和侵袭、血管生成相关蛋白的表达及肿瘤相关磷酸化信号通路的影响。9.分别建立卵巢癌细胞A2780和卵巢癌顺铂耐药细胞A2780/DDP裸鼠皮下移植瘤和尾静脉小鼠模型,定期腹腔注射苦参碱,观察苦参碱对体内卵巢癌细胞增殖和转移能力的影响。10.苏木素-伊红(Hematoxylin-eosin,H&E)染色观察苦参碱对小鼠肿瘤组织坏死、肿瘤转移及肝脏损伤的影响;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介导的缺口末端标记技术(terminal-deoxynucleoitidyl transferase mediated nick end labeling,TUNEL)染色观察苦参碱对小鼠肿瘤组织凋亡的影响。11.Western blot分别检测苦参碱对卵巢癌细胞A2780和小鼠肿瘤组织总的蛋白质磷酸化水平的影响以及肿瘤组织中增殖、凋亡、自噬、迁移和侵袭、血管生成相关信号通路蛋白磷酸化水平的影响。12.免疫组织化学技术(Immunohistochemistry,IHC)进一步验证苦参碱对小鼠肿瘤组织中信号通路蛋白磷酸化水平的影响。13.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小鼠血清中丙氨酸转氨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和天冬氨酸转氨酶(aspartic aminotransferase,AST)含量,评估苦参碱对小鼠肝功能的影响。结果:1.苦参碱抑制卵巢癌细胞A2780和SKOV3增殖,且呈浓度和时间依赖性。2.苦参碱阻滞卵巢癌细胞A2780和SKOV3细胞周期在G0/G1期,上调p21蛋白表达,下调cyclin D1和CDK4蛋白表达;同时降低ERK1/2和MEK1/2蛋白磷酸化水平。3.苦参碱诱导卵巢癌细胞A2780和SKOV3发生凋亡,下调Bcl-2蛋白表达,上调Bax蛋白表达;同时降低PI3K和Akt蛋白磷酸化水平。4.苦参碱诱导卵巢癌细胞A2780和SKOV3自噬,上调LC3-II蛋白表达,下调SQSTM1蛋白表达;同时降低Akt和m TOR蛋白磷酸化水平。5.苦参碱抑制卵巢癌细胞A2780和SKOV3迁移和侵袭,降低FAK和Rho A蛋白活性及磷酸化水平。6.苦参碱抑制卵巢癌细胞对血管生成的促进作用,降低卵巢癌细胞A2780和SKOV3分泌VEGFA水平,同时降低卵巢癌A2780和SKOV3细胞中VEGFA m RNA和蛋白表达水平。7.苦参碱降低HUVEC/A2780和HUVEC/SKOV3共培养体系中内皮细胞HUVECs中ANG-1 m 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同时下调VEGFR2和Tie2蛋白磷酸化水平。8.苦参碱抑制卵巢癌细胞A2780体内肿瘤增殖和转移能力,降低卵巢癌细胞和肿瘤组织中总的蛋白质磷酸化水平。9.Western blot和IHC结果表明,苦参碱下调肿瘤组织中信号通路相关蛋白ERK1/2、MEK1/2、PI3K、Akt、m TOR、FAK、Rho A、VEGFR2、Tie2蛋白磷酸化水平。10.苦参碱对肝脏组织无损伤作用,对小鼠血清中ALT和AST含量变化无显着影响。11.苦参碱抑制卵巢癌顺铂耐药细胞A2780/DDP细胞增殖,诱导细胞凋亡和自噬,抑制细胞迁移和肿瘤血管生成。12.苦参碱抑制卵巢癌顺铂耐药细胞A2780/DDP体内肿瘤增殖和转移能力。结论:苦参碱能够抑制卵巢癌细胞A2780、SKOV3和卵巢癌顺铂耐药细胞A2780/DDP细胞增殖、诱导细胞凋亡和自噬、抑制细胞迁移和侵袭、抑制肿瘤血管生成,同时降低ERK1/2、MEK1/2、PI3K、Akt、m TOR、FAK、Rho A、VEGFR2和Tie2蛋白磷酸化水平。苦参碱通过抑制肿瘤相关磷酸化信号通路调控细胞增殖、凋亡、自噬、迁移和侵袭、血管生成,从而抑制卵巢癌的发生发展。背景:近几十年来,分子靶向治疗已在许多癌症类型的临床治疗中取得了良好的疗效,如乳腺癌、胃癌、结肠癌、肺癌和卵巢癌等。确定理想的靶点是肿瘤分子靶向治疗成功的关键。分子靶向治疗的靶点可作用于细胞表面抗原、受体和生长因子,能够调控细胞增殖和转移、细胞周期和血管生成相关信号转导通路。靶向治疗可与过表达的分子结合,调节该分子调控的信号转导通路,从而抑制肿瘤细胞增殖,最终导致细胞死亡。原癌基因c-Src(Src)是一种非受体酪氨酸激酶,与多种人类癌症的发生、维持、进展和转移扩散密切相关。Src通过与多种蛋白和蛋白复合物相互作用并使其磷酸化,在细胞信号传导过程中起关键作用。苦参碱是从传统中药苦参中提取的生物碱之一,具有抗炎、抗肿瘤和抗纤维化等广泛的药理学活性。研究表明,苦参碱对多种癌症类型包括肺癌、乳腺癌、肝癌、胃癌、胰腺癌、卵巢癌、白血病等均具有抗肿瘤活性。苦参碱发挥抗肿瘤作用主要是通过抑制肿瘤细胞增殖、诱导细胞凋亡和自噬、抑制肿瘤细胞迁移和侵袭、抑制血管生成等途径实现的。目前,有关苦参碱抗肿瘤作用的研究颇为广泛,然而其发挥抗癌活性的直接作用靶点尚未见报道。目的:本研究旨在寻找苦参碱抑制癌细胞增殖的分子靶点并探讨其作用机制,为开发肿瘤靶向药物提供实验依据。方法:1.选取人结肠癌细胞HT-29、人乳腺癌细胞MCF7、人非小细胞肺癌细胞A549、人胰腺癌细胞Bx PC-3、人卵巢癌细胞SKOV3、人宫颈癌细胞He La六种癌细胞为研究对象,MTT法检测苦参碱对癌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2.分别建立人非小细胞肺癌细胞A549、人胰腺癌细胞Bx PC-3、人卵巢癌细胞SKOV3皮下移植瘤模型,定期腹腔注射苦参碱或生理盐水,观察苦参碱对体内肿瘤增殖能力的影响。3.以槐果碱和乙醇胺为原料进行化学反应,合成苦参碱修饰物13α-(2-氨基)乙氧基苦参碱。红外光谱和质谱对13α-(2-氨基)乙氧基苦参碱进行结构表征。4.13α-(2-氨基)乙氧基苦参碱与氨基偶联树脂进行偶联反应,制备苦参碱偶联树脂。紫外-可见光吸收光谱检测偶联反应前后13α-(2-氨基)乙氧基苦参碱浓度变化,间接反映偶联反应效率。5.提取卵巢癌细胞SKOV3总蛋白,利用苦参碱偶联树脂进行Pull down实验,考马斯亮蓝染色寻找苦参碱特异性结合蛋白。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Liquid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mass spectrometry,LC-MS/MS)鉴定苦参碱特异性结合蛋白。6.细胞热转变分析(Cellular thermal shift assay,CETSA)实验验证苦参碱作用靶点;构建GST-Src重组蛋白,Pull down实验进一步验证苦参碱作用靶点。7.构建Src分段质粒,转染HEK293T细胞,Pull down实验验证苦参碱结合区域。8.构建GST-Kinase重组蛋白,Western blot进一步验证苦参碱结合区域。9.采用Discovery Studio 4.5软件,分子对接苦参碱与Src激酶结构域,探究苦参碱结合Src激酶结构域的氨基酸。10.选取苦参碱最佳作用浓度处理癌细胞,测定苦参碱对癌细胞中Src激酶活性的影响。11.Western blot分别检测苦参碱对MAPK/ERK、JAK2/STAT3、PI3K/Akt信号通路蛋白磷酸化水平的影响。结果:1.苦参碱抑制癌细胞增殖,且呈浓度和时间依赖性。2.苦参碱抑制体内癌细胞增殖能力。3.化学合成苦参碱修饰物13α-(2-氨基)乙氧基苦参碱,产率为65%,红外光谱与质谱结构表征结果与13α-(2-氨基)乙氧基苦参碱结构一致。4.制备苦参碱偶联树脂,紫外-可见光吸收光谱检测偶联反应前后13α-(2-氨基)乙氧基苦参碱浓度,偶联反应效率为54%。5.利用苦参碱偶联树脂进行Pull down实验,考马斯亮蓝染色结果显示,分子量55-70 k Da之间有明显蛋白条带;且加入苦参碱后,此蛋白条带明显减弱,猜测此蛋白可能为苦参碱特异性结合蛋白。LC-MS/MS质谱定性分析发现,Src为苦参碱特异性结合蛋白。6.CETSA实验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苦参碱处理组Src蛋白的热稳定性明显增强。同时,GST-Src重组蛋白进行Pull down实验,结果显示,苦参碱偶联树脂组检测到Src蛋白,且加入苦参碱后,Src蛋白明显减少,进一步证实Src为苦参碱作用靶点。7.分别构建Src分段质粒USH3、SH4-UD、SH3、SH2、Kinase,转染HEK293T细胞过表达后,提取总蛋白进行Pull down实验,Western blot结果分析显示,苦参碱结合Src激酶结构域。8.GST-Kinase重组蛋白进行Pull down实验,Western blot结果表明,苦参碱偶联树脂组检测到目的蛋白,且加入苦参碱后,目的蛋白明显减少,进一步证实Src激酶结构域为苦参碱结合区域。9.Discovery Studio 4.5软件预测苦参碱与Src激酶结构域3D分子对接情况,结果显示,苦参碱结合Src激酶结构域,主要作用可能是因为苦参碱与Ala392形成较强的氢键作用力;同时,苦参碱与周围氨基酸形成范德华力等其他作用力。10.苦参碱最佳作用浓度处理癌细胞后,细胞中Src激酶活性均显着降低。11.Western blot结果表明,苦参碱显着下调癌细胞中MAPK/ERK、JAK2/STAT3、PI3K/Akt信号通路蛋白磷酸化水平。结论:苦参碱抑制癌细胞增殖。苦参碱作用靶点为Src,Src激酶结构域为苦参碱结合区域。同时,苦参碱能够下调癌细胞中MAPK/ERK、JAK2/STAT3和PI3K/Akt信号通路蛋白磷酸化水平。因此,苦参碱通过靶向Src激酶结构域下调磷酸化信号通路进而抑制癌细胞增殖。

辛庆龄[9](2020)在《温针灸足三里、关元对肿瘤化疗患者骨髓抑制疗效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研究目的:通过观察温针灸足三里、关元对肿瘤化疗患者血象、中医临床症状、身体状况的影响,评价温针灸对肿瘤患者化疗所致骨髓抑制的临床疗效。研究方法:选则符合纳入标准的恶性肿瘤病人47例,根据随机分组的原则,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温针灸足三里、关元配合治疗)。在治疗过程中因患者自身因素脱组4例,实际纳入统计43例。两组病人均接受化疗,且出现毒副作用时均采用常规西药处理。治疗组在接受西药防治化疗时出现的毒副反应的基础上,配合温针灸治疗。患者保持仰卧位,选取主穴为(双侧)足三里、关元。在治疗过程中,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增加气海、中脘、内关等配穴。分别于治疗前1天、治疗后的第7天、第14天,第21天对患者进行血常规检查。将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和血红蛋白计数等4项指标纳入观察范围,并根据量表观察各组患者骨髓抑制的程度。以上4项指标为完成治疗后主要对比范围,并同时观察患者治疗前后的卡氏功能状态(KPS)评分变化情况、中医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和体重变化情况。研究结果:1)统计患者的性别、年龄、肿瘤类型、化疗次数,使用SPSS数据分析,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具有可比性。2)治疗后第7天各血象指标均出现下降的趋势,但两组之间差异不明显(P>0.05),治疗后第14天两组血象指标程上升趋势,除血红蛋白外,其他指标表现出差异(P<0.05)且治疗组上升幅度高于对照组。治疗后第21天,治疗组的各个指标数值与治疗前无明显差异(P>0.05)。而对照组较治疗前相比,除血红蛋白以外,其他指标均有明显差异(P<0.05),低于治疗前的水平。3)化疗后两组患者开始出现不同程度的骨髓抑制,但无重度骨髓抑制发生。化疗后第7天,两组患者各项指标的抑制程度无明显差异(P>0.05)。化疗后第14天,除血小板和血红蛋白外,白细胞和粒细胞抑制程度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抑制程度明显低于对照组。4)两组完成治疗后根据KPS量表评分,经统计学检验P<0.05,两组之间有明显差异,且治疗组积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对照组在治疗前后进行比较,有明显的差异(P<0.05),对照组在治疗后的积分明显低于治疗前。对治疗组治疗前后评分比较,无显着差异(P>0.05)。在治疗效果的稳定率方面治疗组(77.27%)明显高于对照组(38.90%)。5)两组完成治疗后根据中医临床症状量表评分,对照组和治疗组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积分明显小于对照组。在疗效方面,治疗组(72.72%)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33.33%)。6)两组完成治疗后称测体重,经过t检验P<0.05,对照组和治疗组之间有较大差异,且对照组的患者体重明显低于治疗组。对比治疗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体重发现无显着差异(P>0.05),说明治疗组的患者治疗后体重较治疗前无明显变化。在体重稳定率方面,治疗组(81.82%)明显高于对照组(42.86%)。研究结论:温针灸能有效改善化疗后患者的骨髓抑制的情况,尤其对白细胞和粒细胞水平影响明显。温针灸对中医临床症状有所改善,还可以改善患者身体状况,提高生活质量。具有物美价廉,操作相对便捷的特点,可作为化疗后的辅助治疗方法运用于临床。

孙阳[10](2019)在《白藜芦醇及其与顺铂联用通过EMT途径抑制乳腺癌转移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目的探讨白藜芦醇及其与顺铂联用通过EMT途径抑制乳腺癌转移作用效果及其作用机制。研究方法(1)选取裸鼠进行人乳腺癌细胞异种移植瘤模型,观察白藜芦醇、顺铂及两者联用后裸鼠瘤体重量和体重的变化;肺组织切片HE染色观察裸鼠肿瘤肺转移结节的变化;试剂盒赖式法和微板法检测实验动物血清中AST、ALT、Cr、BUN的变化;Westrn blot法观察肿瘤组织转移相关蛋白表达;(2)体外实验采用人乳腺癌MDA-MB-231、MDA-MB-436、MDA-MB-453、BT-549细胞模型;TGF-β1诱导乳腺癌细胞株MDA-MB-231细胞EMT模型。白藜芦醇及其与顺铂联用对细胞活力的影响用MTS法检测;用药后MDA-MB-231细胞迁移能力的变化用细胞划痕实验检测;用药后细胞迁移力和侵袭力的变化用Transwell小室检测;药物对EMT标志性蛋白及EMT相关通路蛋白表达的影响用Western blot法检测;EMT标志物表达通过免疫荧光实验观察。研究结果(1)白藜芦醇100 mg/kg与模型组相比能够明显抑制人乳腺癌MDA-MB-231细胞异种移植瘤裸鼠体内肿瘤的生长和肺转移,用药组肿瘤重量和转移结节数量低于模型组(P<0.05),而白藜芦醇100 mg/kg对裸鼠不产生毒副作用,裸鼠体重和肝肾功能无显着差异(P>0.05)。体外实验部分,白藜芦醇12.5、25、50μM作用细胞24h能明显抑制MDA-MB-231的迁移,与对照组相比迁移率分别为85%、73%、42%(P<0.05)。白藜芦醇50μM可逆转TGF-β1诱导的MDA-MB-231细胞发生间质细胞形态变化,能抑制TGF-β1诱导的细胞迁移能力的增加。Western blot实验和免疫荧光实验观察到白藜芦醇能降低间质标记蛋白Vimentin的表达,提高上皮标记蛋白E-cadherin的表达,其机制可能与PI3K/AKT、Smad和MMPs信号通路相关。(2)与顺铂单用组相比,白藜芦醇50 mg/kg与顺铂5 mg/kg联用提高了人乳腺癌MDA-MB-231细胞异种移植瘤裸鼠体内肿瘤的生长的抑制效果(P<0.05)。两者联用明显改善了顺铂带来的裸鼠体重降低和肾功能损伤的副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PI3K/AKT、Smad、NF-κB、JNK、ERK信号通路相关。在体外人乳腺癌MDA-MB-231细胞模型中,白藜芦醇200μM与顺铂IC50浓度联用,抑制细胞增殖的效果优于白藜芦醇单用,CI值为0.92。顺铂16μM、34μM与白藜芦醇IC50浓度联用抑制细胞增殖的效果优于顺铂单用,CI值为0.812、0.955。白藜芦醇12.5、25、25μM与顺铂4μM联用增强了细胞活动能力和细胞迁移、侵袭能力的抑制效果。12.5、25、25μM白藜芦醇与4μM顺铂联用组与白藜芦醇单用组相比,细胞迁移率分别下降了19.5%、13.4%、14.9%。在TGF-β1 5ng/m L诱导的MDA-MB-231细胞EMT模型中,白藜芦醇与顺铂联用可逆转TGF-β1诱导的EMT,其机制可能与PI3K/AKT、Smad、NF-κB、JNK、ERK相关。结论在体内实验中,白藜芦醇100mg/kg能抑制乳腺癌细胞的肺转移和肿瘤的生长,并且对实验动物不产生毒副作用。白藜芦醇50mg/kg与顺铂5mg/kg联用起到了增效减毒的作用,抑制肿瘤的生长,增加裸鼠体重,改善肾功能损伤。在体外人乳腺癌MDA-MB-231细胞的EMT模型中,白藜芦醇12.5、25、50μM能明显抑制细胞的迁移和侵袭。白藜芦醇与顺铂联用增强了对细胞增殖的抑制效果,产生协同作用;白藜芦醇12.5、25、25μM与顺铂4μM联用增强了细胞活动能力和细胞迁移、侵袭能力的抑制效果,其作用机制与PI3K/AKT、Smad、NF-κB、JNK、ERK相关。

二、抗癌药物毒副作用的中药防治进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抗癌药物毒副作用的中药防治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脱氢松香酸类吡啶钌配合物的合成及其抗肿瘤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汉缩略词对照表
前言
第一章 脱氢松香酸二硫代氨基甲酸衍生物的合成
    引言
    1 实验材料与仪器
        1.1 主要实验试剂
        1.1.1 主要实验仪器
        1.2 实验方法
        1.2.1 合成路线
        1.2.2 化合物3、4的制备
        1.2.3 化合物5a-5i的制备
        1.3 结果与讨论
        1.3.1 化合物的结构表征
        1.3.2 化合物的合成条件
        1.4 小结
第二章 脱氢松香酸类吡啶钌配合物的合成
    引言
    2 实验材料与仪器
        2.1 主要实验试剂
        2.1.1 主要实验仪器
        2.2 实验方法
        2.2.1 合成路线
        2.2.2 配合物6a-6e的制备
        2.3 结果与讨论
        2.3.1 配合物的结构表征
        2.3.2 合成和纯化条件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脱氢松香酸二硫代氨基甲酸衍生物及其钌配合物的抗肿瘤活性和作用机制研究
    引言
    3 主要实验仪器与试剂和细胞
        3.1 主要实验仪器
        3.1.1 主要实验试剂(耗材)和细胞
        3.2 实验方法
        3.2.1 试剂的配制
        3.2.2 细胞培养步骤
        3.2.3 MTT法筛选化合物的细胞毒性
        3.3 抗肿瘤活性结果与讨论
        3.3.1 化合物5a-5i的MTT实验结果
        3.3.2 配合物6a-6e的MTT实验结果
        3.3.3 目标配合物6a在裸鼠体内的活性实验结果
        3.4 目标配合物6a、6c的抗肿瘤作用研究机制
        3.4.1 主要实验仪器
        3.4.2 主要实验试剂(耗材)和细胞
        3.5 实验方法
        3.5.1 试剂的配制
        3.5.2 通过Hoechst33258 染色进行细胞形学分析
        3.5.3 目标配合物6a、6c对膀胱癌细胞T-24细胞凋亡的影响
        3.5.4 目标配合物6a、6c对膀胱癌细胞T-24细胞周期的影响
        3.5.5 目标配合物6a、6c对膀胱癌细胞T-24细胞内活性氧水平的影响
        3.5.6 目标配合物6a、6c对膀胱癌细胞T-24细胞内Ca~(2+)浓度的影响
        3.5.7 目标配合物6a、6c对膀胱癌细胞T-24细胞的吖啶橙实验
        3.5.8 目标配合物6a、6c对膀胱癌细胞T-24细胞的彗星实验
        3.5.9 目标配合物6a、6c对膀胱癌细胞T-24细胞的DNA凝胶电泳实验
        3.5.10 目标配合物6a、6c对 T-24细胞的ICP-MS实验
        3.6 结果与讨论
        3.6.1 Hoechst 33258 染色结果
        3.6.2 流式凋亡结果
        3.6.3 流式周期结果
        3.6.4 ROS染色实验结果
        3.6.5 Ca~(2+)染色实验结果
        3.6.6 吖啶橙染色实验结果
        3.6.7 彗星实验结果
        3.6.8 DNA凝胶电泳实验结果
        3.6.9 配合物6a、6c蛋白表达结果
        3.6.10 ICP-MS实验结果
        3.7 小结
论文总结
参考文献
综述 脱氢松香酸类吡啶钌配合物的合成及其抗肿瘤应用
    1 抗肿瘤现状
    2 钌类金属基抗癌药物的研究进展
    3 二硫代氨基甲酸配位基团的研究进展
    4 脱氢松香酸衍生物的抗肿瘤研究进展
    5 含松香基的钌金属基抗肿瘤配合物的的抗肿瘤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附录 化合物的NMR和HRMS图
附录 化合物的质谱图

(2)荧光磁靶向载药纳米粒的组装及体外抗肿瘤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符号和缩略词说明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癌症的现状与治疗
        1.1.1 癌症的现状
        1.1.2 癌症的治疗
        1.1.3 抗癌药物
        1.1.4 靶向给药方式简介
    1.2 磁性Fe_3O_4纳米粒子及其应用
        1.2.1 磁性 Fe_3O_4纳米粒子主要特性
        1.2.2 磁性Fe_3O_4纳米粒子的制备
        1.2.3 磁性Fe_3O_4纳米粒子的应用
        1.2.4 磁性Fe_3O_4纳米粒子表面的修饰
    1.3 碳量子点简介
        1.3.1 CQDs的合成
        1.3.2 CQDs的应用
    1.4 选题意义及研究内容
        1.4.1 选题意义
        1.4.2 研究内容
        1.4.3 技术路线图
第2章 磁性荧光纳米药物载体的组装及性能研究
    2.1 引言
    2.2 材料试剂与仪器设备
        2.2.1 材料试剂
        2.2.2 仪器设备
    2.3 试验方法
        2.3.1 磁性Fe_3O_4纳米粒子的制备
        2.3.2 Fe_3O_4/CTS的制备
        2.3.3 CQDs的制备
        2.3.4 磁性荧光纳米药物载体的合成
        2.3.5 生物相容性测试
    2.4 结果与分析
        2.4.1 Fe_3O_4制备影响因素分析
        2.4.2 测试与表征
        2.4.3 生物安全性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磁性荧光纳米药物载体对去氢骆驼蓬碱(HM)的负载研究
    3.1 引言
    3.2 材料试剂与仪器设备
        3.2.1 材料试剂
        3.2.2 仪器设备
    3.3 试验方法
        3.3.1 HM的提取
        3.3.2 Fe_3O_4/CTS@CQDs-HM的偶联
        3.3.3 HM标准曲线的测定
        3.3.4 包封率与载药率的测定
        3.3.5 体外缓释行为研究
        3.3.6 溶血率的测定
        3.3.7 细胞毒性的测定
        3.3.8 细胞流式检测
    3.4 结果与分析
        3.4.1 测试与表征
        3.4.2 HM最大吸收波长及标准曲线
        3.4.3 包封率与载药率
        3.4.4 体外缓释行为研究
        3.4.5 溶血率的测定
        3.4.6 细胞毒性的测定
        3.4.7 细胞流式检测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磁性荧光纳米药物载体对盐酸阿霉素(DOX·HCl)的负载研究
    4.1 引言
    4.2 材料试剂与仪器设备
        4.2.1 材料试剂
        4.2.2 仪器设备
    4.3 试验方法
    4.4 结果与分析
        4.4.1 测试与表征
        4.4.2 DOX·HCl最大吸收波长及标准曲线
        4.4.3 包封率与载药率
        4.4.4 体外缓释行为研究
        4.4.5 溶血率的测定
        4.4.6 细胞毒性的测定
        4.4.7 细胞流式检测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3)熟地黄对大剂量甲氨蝶呤化疗所致消化道黏膜炎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章 绪论
    1 癌症化疗及其副作用
        1.1 癌症与化疗概述
        1.2 化疗的副作用
    2 化疗所致消化道黏膜炎的发病机制
        2.1 氧化损伤
        2.2 炎症反应
        2.3 细胞凋亡
        2.4 肠道菌群失调
    3 化疗所致消化道黏膜的结构变化
    4 化疗所致消化道黏膜炎的防治现状
        4.1 抗氧化剂
        4.2 抗炎药
        4.3 抗生素/益生菌
    5 中医药减轻化疗所致消化道黏膜炎的研究进展
    6 熟地黄及其研究进展
        6.1 炮制对熟地黄化学成分的影响
        6.2 熟地黄药理活性研究进展
    7 课题依据与论文研究思路
    参考文献
第二章 熟地黄对大剂量甲氨蝶呤化疗小鼠死亡率的影响研究
    1 引言
    2 实验材料、仪器及试剂
        2.1 实验材料
        2.2 实验仪器
        2.3 实验试剂
    3 实验动物
    4 药液制备
        4.1 熟地黄及其水提液的制备
        4.2 甲氨蝶呤注射液的稀释
        4.3 环丙沙星药液制备
    5 动物实验方案设计
    6 数据分析
    7 实验结果
    8 讨论与总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熟地黄对大剂量甲氨蝶呤化疗所致消化道黏膜炎的时效关系研究
    1 引言
    2 实验仪器及试剂
        2.1 实验仪器
        2.2 实验试剂
    3 实验动物
    4 药液制备
        4.1 熟地黄水提液的制备
        4.2 甲氨蝶呤注射液的稀释
        4.3 其他溶液的配制
    5 动物实验方案及相关指标的测定
        5.1 动物实验方案
        5.2 肠道匀浆液的制备
        5.3 空肠组织病理学评估
        5.4 各项指标的测定
    6 数据分析
    7 实验结果
        7.1 空肠组织形态评估
        7.2 熟地黄对甲氨蝶呤血药浓度的影响
        7.3 熟地黄对大剂量甲氨蝶呤化疗小鼠氧化损伤的影响
        7.4 熟地黄对大剂量甲氨蝶呤化疗小鼠炎症指标的影响
        7.5 熟地黄对大剂量甲氨蝶呤化疗小鼠肾脏和肝脏的影响
    8 讨论与总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熟地黄对大剂量甲氨蝶呤化疗小鼠肠道菌群的影响
    1 引言
    2 实验仪器及试剂
        2.1 实验仪器
        2.2 实验试剂
    3 实验动物
    4 药液制备
        4.1 熟地黄水提液的制备
        4.2 甲氨蝶呤注射液的稀释
    5 动物实验方案及相关指标的测定
        5.1 动物实验方案
        5.2 16S rRNA基因测序和生物信息学分析
        5.3 小鼠血浆内毒素含量测定
    6 数据分析
    7 实验结果
        7.1 Alpha多样性分析
        7.2 Beta多样性分析
        7.3 菌群组成分析
        7.4 LEfSe分析
        7.5 内毒素含量分析
    8 讨论与总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熟地黄减轻大剂量甲氨蝶呤化疗所致消化道黏膜炎的活性部位探究
    1 引言
    2 实验仪器及试剂
        2.1 实验仪器
        2.2 实验试剂
    3 实验动物
    4 药液制备
        4.1 熟地黄粉末的制备
        4.2 熟地黄去甲醇和去乙酸乙酯部位的制备
        4.3 熟地黄甲醇、乙酸乙酯和大分子部位的制备
        4.4 甲氨蝶呤注射液的稀释
        4.5 提取部位关系图
    5 熟地黄各提取部位褐变度及指纹图谱比较
        5.1 熟地黄各提取部位褐变度的测定
        5.2 熟地黄各提取部位指纹图谱对比研究
    6 动物实验方案及相关指标的测定
        6.1 动物实验方案
        6.2 肠道匀浆液的制备
        6.3 氧化损伤及炎症指标的测定
    7 数据分析
    8 实验结果
        8.1 熟地黄不同部位的提取流程和褐变程度
        8.2 熟地黄不同提取部位指纹图谱比较
        8.3 熟地黄去甲醇和去乙酸乙酯部位对氧化损伤和炎症指标的影响
        8.4 熟地黄甲醇、乙酸乙酯和大分子部位对氧化损伤和炎症指标的影响
    9 讨论与总结
    参考文献
第六章 结论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附录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4)56例局部进展期胃癌术后中药防治复发转移临床研究及系统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文献综述
    综述一 中医药防治胃癌术后复发转移的研究进展
        1. 胃癌复发转移的中医病因病机
        2. 现代医家防治胃癌术后复发转移经验
        3. 中医防治胃癌复发转移的作用机制
        4.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二 局部进展期胃癌的西医治疗现状及进展
        1. 外科治疗
        2. 围手术期化疗
        3. 术后辅助化疗
        4. 术后同步放化疗
        5. 分子靶向治疗
        6. 术后随访
        7. 结语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一章 中药联合化疗对比单纯化疗防治局部进展期胃癌术后复发转移的META分析
    1.研究目标
    2. 研究方案
        2.1 纳入标准
        2.2 排除标准
        2.3 结局指标
        2.4 资料来源
        2.5 资料提取
        2.6 偏倚风险评价
        2.7 统计学方法
    3. 研究结果
        3.1 文献筛选流程
        3.2 纳入文献基本特征
        3.3 纳入研究偏倚风险
        3.4 Meta分析结果
        3.5 发表偏倚
    4. 结论
    5. 讨论
        5.1 中医药防治LAGC术后复发转移辅助化疗期间疗效
        5.2 中医药防治LAGC术后复发转移机制
    6. 小结
第二章 56例局部进展期胃癌术后中医药参与防护复发转移的研究
    1. 研究方案
        1.1 研究目的
        1.2 病例来源
        1.3 诊断标准
        1.4 观察指标
        1.5 随访计划
        1.6 数据处理与统计
    2. 研究结果
        2.1 入组病例分布
        2.2 人口学资料
        2.3 肿瘤信息
        2.4 舌脉及证素
        2.5 治疗情况
        2.6 辅助检查指标
        2.7 结局指标
        2.8 单因素Cox回归
        2.9 多因素Cox回归
    3. 讨论
        3.1 患者人口学因素
        3.2 肿瘤信息
        3.3 舌脉与证素
        3.4 治疗情况
        3.5 辅助检查指标
        3.6 术后复发转移结局
    4.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5)平补益胃方联合雷替曲塞治疗晚期胃癌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前言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1.现代医学研究基础
        1.1 胃癌的流行病学
        1.2 胃癌的病因学
        1.3 雷替曲塞治疗晚期胃癌现状
    2.中医对胃癌的认识
        2.1 胃癌的中医证候
        2.2 脾胃虚弱贯穿胃癌始终
        2.3 健脾和胃是晚期胃癌的治疗大法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临床资料
        1.1 病例收集
        1.2 病例选择
    2.诊断标准
        2.1 胃癌西医诊断标准
        2.2 胃癌分期标准
    3.病例特点
        3.1 性别分布情况
        3.2 年龄分布情况
        3.3 病理类型分布情况
        3.4 临床分期情况
    4.研究方法
        4.1 临床研究方法(分组、观察节点)
        4.2 疗效指标观察
    5.统计学方法
    6.研究结果
        6.1 两组患者治疗后近期疗效评价比较
        6.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功能状态评分比较
        6.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胃肠疾病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6.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营养状况比较
        6.5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肿瘤标志物含量比较
        6.6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免疫功能比较
        6.7 两组患者在治疗期间毒副反应比较
    7.分析与讨论
        7.1 平补益胃方立方依据
        7.2 平补益胃方组成
        7.3 方义分析
        7.4 现代药理研究
结论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1 中医药治疗胃癌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综述2 以雷替曲塞为基础的化疗方案治疗晚期胃癌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致谢

(6)去氢骆驼蓬碱抗肝癌作用机制及其脂质体的制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肝癌的研究现状
        1.2.1 肝癌的诱导因素
        1.2.2 肝癌的治疗方法
    1.2 化疗药物的应用进展
        1.2.1 化疗药物存在的问题
        1.2.2 化疗药物存在问题解决的方法
    1.3 中药骆驼蓬
        1.3.1 骆驼蓬简介
        1.3.2 骆驼蓬的化学成分
        1.3.3 药理作用
        1.3.4 去氢骆驼蓬碱
    1.4 纳米药物载体
        1.4.1 纳米载体的分类及优势
        1.4.2 纳米药物的不足和解决方法
        1.4.3 聚合物、脂质混合纳米结构
    1.5 脂质体研究现状
        1.5.1 脂质体的概述
        1.5.2 脂质体的特点
        1.5.3 脂质体的分类
        1.5.4 脂质体的制备方法
    1.6 聚乙二醇(PEG)研究现状
        1.6.1 聚乙二醇简介
        1.6.2 聚乙二醇的性质
        1.6.3 聚乙二醇修饰脂质体
    1.7 选题依据
    1.8 论文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9 论文研究内容
2 去氢骆驼蓬碱抗肝癌活性及作用机制研究
    2.1 实验材料
        2.1.1 细胞株
        2.1.2 试验药物
        2.1.3 实验试剂
        2.1.4 实验仪器
    2.2 实验方法
        2.2.1 细胞培养
        2.2.2 CCK-8法检测药物毒性和细胞增殖
        2.2.3 荧光显微镜观察肝癌细胞凋亡形态
        2.2.4 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
        2.2.5 划痕实验
        2.2.6 Transwell细胞迁移实验
        2.2.7 Transwell细胞侵袭转移实验
        2.2.8 Western blot实验
        2.2.9 统计学方法
    2.3 实验结果
        2.3.1 去氢骆驼蓬碱抑制肝癌细胞增殖活性
        2.3.2 去氢骆驼蓬碱对不同肝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
        2.3.3 去氢骆驼蓬碱刺激肝癌细胞凋亡
        2.3.4 去氢骆驼蓬碱对肝癌细胞迁移抑制作用
        2.3.5 去氢骆驼蓬碱对肝癌细胞侵袭抑制作用
        2.3.6 去氢骆驼蓬碱诱导肝癌细胞BEL-7402凋亡与自噬
        2.3.7 自噬抑制剂对去氢骆驼蓬碱诱导肝癌细胞凋亡的影响
        2.3.8 去氢骆驼蓬碱对PI3K/Akt/mTOR通路的影响
    2.4 本章小结
3 去氢骆驼蓬碱脂质体制备工艺研究
    3.1 实验材料与仪器
        3.1.1 材料与试剂
        3.1.2 实验仪器
    3.2 实验方法
        3.2.1 去氢骆驼蓬碱脂质体的制备
        3.2.2 色谱条件
        3.2.3 HPLC法专属性考察
        3.2.4 去氢骆驼蓬碱标准曲线的绘制
        3.2.5 精密度的考察
        3.2.6 稳定性的考察
        3.2.7 加样回收率的考察
        3.2.8 去氢骆驼蓬碱脂质体包封率的测定
        3.2.9 去氢骆驼蓬碱脂质体的单因素考察
        3.2.10 响应面法优化脂质体的制备工艺
        3.2.11 去氢骆驼蓬碱脂质体的表证
        3.2.12 统计学方法
    3.3 实验结果
        3.3.1 HPLC法专属性考察实验结果
        3.3.2 去氢骆驼蓬碱标准曲线绘制结果
        3.3.3 精密度考察的结果
        3.3.4 稳定性考察的结果
        3.3.5 加样回收率察的结果
        3.3.6 去氢骆驼蓬碱脂质体单因素考察的结果
        3.3.7 响应面优化去氢骆驼蓬碱脂质体制备工艺的结果
        3.3.8 去氢骆驼蓬碱脂质体的表证结果及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PEG修饰的去氢骆驼蓬碱脂质体的制备、表征及抗肝癌活性
    4.1 材料与仪器
        4.1.1 细胞株
        4.1.2 实验试剂
        4.1.3 实验仪器
    4.2 实验方法
        4.2.1 PEG修饰的去氢骆驼蓬碱脂质体的制备
        4.2.2 PEG-去氢骆驼蓬碱脂质体的表征
        4.2.3 稳定性分析
        4.2.4 体外释放分析
        4.2.5 细胞培养
        4.2.6 CCK-8检测空白脂质体和和PEG-空白脂质体对肝癌细胞的毒性
        4.2.7 CCK-8法检测不同药物对肝癌细胞的毒性
        4.2.8 流式细胞仪对比不同药物对细胞凋亡的影响
        4.2.9 统计学方法
    4.3 实验结果
        4.3.1 粒径的测定结果
        4.3.2 Zeta电位的测定结果
        4.3.3 稳定性分析结果
        4.3.4 体外释放分析结果
        4.3.5 CCK-8检测空白脂质体肝癌细胞的毒性结果
        4.3.6 CCK-8对比不同药物对肝癌细胞的毒性的结果
        4.3.7 流式细胞术对比不同药物对肝癌细胞凋亡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5 结论、创新点与展望
    5.1 结论
    5.2 创新点
    5.3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7)茯苓的抗乳腺癌活性及作用机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符号
第一章 绪论
    1.1 乳腺癌的研究进展
        1.1.1 乳腺癌的发病现状
        1.1.2 乳腺癌的现代治疗方式和弊端
    1.2 茯苓的简介
    1.3 茯苓的抗肿瘤作用
        1.3.1 茯苓多糖的抗肿瘤作用
        1.3.2 茯苓三萜的抗肿瘤作用
        1.3.3 茯苓与化疗药物的协同增效作用
        1.3.4 茯苓多糖和三萜的发掘现状
    1.4 肠道稳态在乳腺癌治疗中的作用
        1.4.1 乳腺癌患者的肠道屏障状况
        1.4.2 乳腺癌患者的肠道菌群变化
        1.4.3 茯苓在肠道稳态中的潜在价值
        1.4.4 肠道稳态的研究方法
    1.5 论文的研究目的与意义
    1.6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茯苓醇提物的体内外抗乳腺癌活性
    2.1 前言
    2.2 材料与设备
        2.2.1 主要试剂及耗材
        2.2.2 主要细胞及培养基
        2.2.3 主要仪器与设备
    2.3 实验方法
        2.3.1 原料的制备
        2.3.2 细胞的培养
        2.3.3 MTT细胞毒性实验
        2.3.4 细胞周期的检测
        2.3.5 细胞凋亡检测
        2.3.6 动物实验设计与操作
        2.3.7 肿瘤组织的H&E染色
        2.3.8 肿瘤组织的免疫组化染色
        2.3.9 数据统计学分析
    2.4 结果与讨论
        2.4.1 茯苓水提物和醇提物对乳腺癌细胞抑制率的差异
        2.4.2 茯苓醇提物对乳腺癌MCF-7细胞的抑制率
        2.4.3 茯苓醇提物对乳腺癌MDA-MB-231细胞的抑制率
        2.4.4 茯苓醇提物对乳腺癌MCF-7细胞周期的影响
        2.4.5 茯苓醇提物对乳腺癌MDA-MB-231细胞周期的影响
        2.4.6 茯苓醇提物对乳腺癌MCF-7细胞凋亡的影响
        2.4.7 茯苓醇提物对乳腺癌MDA-MB-231细胞凋亡的影响
        2.4.8 茯苓醇提物对小鼠行为状态的影响
        2.4.9 茯苓醇提物对小鼠体重的影响
        2.4.10 茯苓醇提物对荷瘤小鼠肿瘤体积及重量的影响
        2.4.11 茯苓醇提物对小鼠肿瘤组织病理形态的影响
        2.4.12 茯苓醇提物对小鼠肿瘤组织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茯苓醇提物的体内毒副作用及对肠道稳态的调节
    3.1 前言
    3.2 实验材料与设备
        3.2.1 主要试剂与耗材
        3.2.2 实验仪器与设备
    3.3 实验方法
        3.3.1 细胞的培养
        3.3.2 动物实验设计与操作
        3.3.3 小鼠肝、肾以及结肠组织H&E染色
        3.3.4 谷丙转氨酶和谷草转氨酶的测定
        3.3.5 小鼠抓力的检测
        3.3.6 小鼠血浆中D-LA、DAO及血浆内毒素浓度的检测
        3.3.7 肠紧密连接蛋白及肠组织ERK1/2 and p38 MARK磷酸化表达的检测
        3.3.8 16SrDNA扩增子测序
        3.3.9 生信分析
        3.3.10 腐胺含量的测定
        3.3.11 数据统计学分析
    3.4 结果与讨论
        3.4.1 茯苓醇提物对小鼠肝和肾组织形态的影响
        3.4.2 茯苓醇提物对小鼠血清谷丙转氨酶和谷草转氨酶的影响
        3.4.3 茯苓醇提物对小鼠主要脏器重量的影响
        3.4.4 茯苓醇提物对小鼠肌肉力度的影响
        3.4.5 茯苓醇提物对小鼠结肠组织粘膜形态的影响
        3.4.6 茯苓醇提物对小鼠肠黏膜因子的影响
        3.4.7 茯苓醇提物对小鼠肠紧密连接蛋白的影响
        3.4.8 茯苓醇提物对肠组织ERK1/2 and p38 MARK磷酸化表达的影响
        3.4.9 茯苓醇提物对小鼠肠道菌群α和β多样性的影响
        3.4.10 茯苓醇提物对小鼠肠道菌群结构的影响
        3.4.11 茯苓醇提物对小鼠肠道特异性菌群的影响
        3.4.12 肠道微生物代谢功能预测
        3.4.13 相关性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茯苓抗乳腺癌活性物质的分离及作用机制
    4.1 前言
    4.2 材料与设备
        4.2.1 主要材料与试剂
        4.2.2 主要细胞及培养基
        4.2.3 仪器与设备
        4.2.4 细胞的培养
    4.3 实验方法
        4.3.1 MTT细胞毒性实验
        4.3.2 茯苓不同提(萃)取物的制备
        4.3.3 茯苓抗乳腺癌活性部位的初步分离
        4.3.4 茯苓抗乳腺癌活性成分的进一步分离
        4.3.5 茯苓抗乳腺癌活性成分的纯化
        4.3.6 单体化合的鉴定
        4.3.7 蛋白质免疫印迹实验(Western blot)
        4.3.8 数据处理及统计分析
    4.4 结果与讨论
        4.4.1 茯苓不同提(萃)取物对乳腺癌细胞抑制率的差异
        4.4.2 茯苓氯仿萃取物MCI柱分离部位对乳腺癌细胞抑制率的差异
        4.4.3 组分M经ODS柱进一步分离部位对乳腺癌细胞抑制率的差异
        4.4.4 组分D2经制备高效液相色谱柱分离部位对乳腺癌细胞抑制率的差异
        4.4.5 单体化合物的鉴定
        4.4.6 单体化合物的细胞毒性与其结构的关系
        4.4.7 茯苓酸对乳腺癌细胞周期和凋亡蛋白表达的影响
    4.5 本章小结
主要结论与展望
论文创新点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Ⅰ: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8)苦参碱抗肿瘤作用分子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第一部分 苦参碱通过调控肿瘤相关磷酸化信号通路抑制卵巢癌的发生发展
    摘要
    Abstract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苦参碱抑制癌细胞增殖的分子靶点与作用机制研究
    摘要
    Abstract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苦参碱抗肿瘤作用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文章发表情况
致谢

(9)温针灸足三里、关元对肿瘤化疗患者骨髓抑制疗效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中英文对照表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1 中医对肿瘤化疗后骨髓抑制的认识
        1.1 对骨髓抑制的认识
        1.2 对病因病机的认识
        1.3 对证型和治疗方法的认识
        1.4 中医对化疗后骨髓抑制的研究进展
    2 现代医学对肿瘤化疗后骨髓抑制的认识
        2.1 现代医学对骨髓抑制的认识
        2.2 现代医学对化疗后骨髓抑制的防治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研究目标
    2 研究内容
        2.1 病例来源
        2.2 诊断标准
        2.3 纳入标准
        2.4 排除标准
        2.5 剔除标准
    3 研究方法
        3.1 分组
        3.2 取穴原则
        3.3 治疗方法
        3.4 针刺不良反应处理
        3.5 观察周期
        3.6 观察指标
        3.7 统计学方法
第三部分 :研究结果
    1 研究对象基本信息
    2 两组患者血象变化及骨髓抑制程度
    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KPS评分情况
    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临床症状积分变化
    5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体重变化情况
第四部分 :分析与讨论
    1 选穴依据
        1.1 足三里
        1.2 关元
    2 选择温针灸的依据
        2.1 温针灸在化疗后骨髓抑制方面的应用
        2.2 温针灸在化疗后胃肠道反应方面的应用
        2.3 温针灸在恶性肿瘤疼痛中的应用
        2.4 温针灸在癌因性疲乏方面运用
    3 针灸治疗骨髓抑制的作用机制
        3.1 减轻造血干细胞和造血祖细胞的损伤
        3.2 保护骨髓微环境
        3.3 刺激造血因子
    4 结果分析
        4.1 两组患者基本情况分析
        4.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象情况与骨髓抑制程度分析
        4.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KPS评分变化分析
        4.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临床症候积分变化分析
        4.5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体重变化情况分析
    5 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艾灸防治恶性肿瘤化疗后毒副作用的应用以及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介
致谢

(10)白藜芦醇及其与顺铂联用通过EMT途径抑制乳腺癌转移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文中特定缩写词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中医药及中西药配伍治疗乳腺癌、防治乳腺癌转移的意义
    2 药物联用(配伍)的中医药理论依据
    3 中医药及中西药联用治疗乳腺癌、防治乳腺癌转移的可行性
    4 体内、体外模型为实验研究提供了工具
    5 防治三阴性乳腺癌(Triple-negative breast cancer-TNBC)转移的重要意义
    6 白藜芦醇在乳腺癌防治和治疗中的潜力
    7 顺铂在乳腺癌治疗中的重要性和局限性
    8 上皮-间质转化在乳腺癌转移中的重要意义
第一部分 白藜芦醇抑制乳腺癌细胞发生EMT并抑制乳腺癌细胞生长和转移
    1 研究目的
    2 材料和方法
        2.1 主要试剂和实验药物
        2.2 实验药物和主要溶液配制
        2.3 主要仪器
        2.4 细胞培养
        2.5 实验动物分组与用药
        2.6 人乳腺癌异种移植瘤裸鼠模型的制备
        2.7 标本采集
        2.8 药物抑瘤率计算
        2.9 裸鼠肺转移组织H&E染色
        2.10 血清中谷草转氨酶(AST)和谷丙转氨酶(ALT)检测(微板法)
        2.11 血清中肌酐(CRE)检测(肌氨酸氧化酶法)
        2.12 血清中尿素氮(BUN)检测(脲酶法)
        2.13 MTS实验
        2.14 细胞体外迁移实验
        2.15 Western blot 实验
        2.16 免疫荧光实验
        2.17 统计学处理
    3 实验结果
        3.1 白藜芦醇对体外人乳腺癌细胞增殖和迁移的抑制作用
        3.1.1 白藜芦醇对MDA-M-231、MDA-MB-436、MDA-MB-453、BT-549 细胞产生抑制作用的效应浓度
        3.1.2 白藜芦醇对MDA-MB-231、MDA-MB-436、MDA-MB-453、BT-549 细胞迁移能力的影响
        3.2 白藜芦醇对TGF-β1 诱导的MDA-MB-231 细胞EMT的影响
        3.2.1 白藜芦醇对TGF-β1 诱导发生EMT的MDA-MB-231 细胞形态的影响
        3.2.2 白藜芦醇对TGF-β1 诱导发生EMT的MDA-MB-231 细胞迁移的影响
        3.2.3 白藜芦醇对TGF-β1 诱导的乳腺癌细胞上皮和间质标记蛋白表达的影响
        3.2.4 白藜芦醇逆转TGF-β1 诱导的MDA-MB-231 细胞EMT的作用机制
        3.3 白藜芦醇对MDA-MB-231 异种移植瘤裸鼠体内肿瘤生长和肺转移的抑制作用
        3.3.1白藜芦醇对MDA-MB-231异种移植瘤裸鼠体内肿瘤重量的影响
        3.3.2白藜芦醇对MDA-MB-231异种移植瘤裸鼠体内肿瘤肺部转移的影响
        3.3.3 白藜芦醇影响裸鼠体重的变化
        3.3.4 白藜芦醇对裸鼠肝肾功能的影响
    4 讨论
        4.1 白藜芦醇逆转乳腺癌细胞发生EMT,并抑制乳腺癌生长和转移的作用效应
        4.2 白藜芦醇抑制乳腺癌生长和转移的效应体现于其抑制体外人乳腺癌细胞增殖和迁移
        4.3 白藜芦醇逆转乳腺癌细胞发生EMT的效应体现于其逆转体外人乳腺癌细胞形态变化和抑制细胞迁移
        4.4 白藜芦醇抑制乳腺癌生长和转移的效应体现于其抑制人乳腺癌异种移植瘤裸鼠体内肿瘤生长和肺转移
        4.5 白藜芦醇通过逆转乳腺癌细胞发生EMT,抑制乳腺癌转移的作用机制在于调节PI3K/AKT、Smad、MMPs的表达
    5 小结
第二部分 白藜芦醇与顺铂联用抑制乳腺癌细胞发生EMT并抑制乳腺癌细胞转移
    1 研究目的
    2 材料和方法
        2.1 主要试剂和实验药物
        2.2 实验药物和主要溶液配制
        2.3 主要仪器
        2.4 细胞培养
        2.5 实验动物分组与用药
        2.6 人乳腺癌异种移植瘤裸鼠模型的制备、样本采集、药物抑瘤率计算方法
        2.7 MTS实验
        2.8 细胞体外迁移实验
        2.9 细胞侵袭实验
        2.10 细胞划痕实验
        2.11 免疫荧光实验
        2.12 Western blot实验
        2.13 药物联用应用效果分析
        2.14 统计学处理
    3 实验结果
        3.1 白藜芦醇与顺铂联用对MDA-MB-231 异种移植瘤裸鼠体内肿瘤生长的抑制作用及作用机制
        3.1.1 白藜芦醇与顺铂联用对MDA-MB-231 异种移植瘤裸鼠体内肿瘤生长的影响
        3.1.2 白藜芦醇与顺铂联用对裸鼠体重的影响
        3.1.3 白藜芦醇与顺铂联用对裸鼠肝肾功能的影响
        3.1.4 白藜芦醇与顺铂联用抑制裸鼠原位移植瘤生长的作用机制
        3.2 白藜芦醇与顺铂联用对体外人乳腺癌细胞侵袭和迁移的抑制作用及其作用机制
        3.2.1 白藜芦醇、顺铂分别对MDA-MB-231 细胞产生抑制作用的效应浓度
        3.2.2 白藜芦醇与顺铂联用对MDA-MB-231 细胞增殖产生协同作用的药物浓度
        3.2.3 白藜芦醇与顺铂联用对MDA-MB-231 细胞运动能力的影响
        3.2.4 白藜芦醇与顺铂联用对MDA-MB-231 细胞迁移能力的影响
        3.2.5 白藜芦醇与顺铂联用对MDA-MB-231 细胞侵袭能力的影响
        3.3 白藜芦醇与顺铂联用对TGF-β1 诱导的MDA-MB-231 细胞EMT的影响
        3.3.1 白藜芦醇与顺铂联用对TGF-β1 诱导的乳腺癌细胞上皮和间质标记蛋白表达的作用
        3.3.2 白藜芦醇与顺铂联用逆转TGF-β1 诱导的乳腺癌细胞EMT的作用机制
    4 讨论
        4.1 白藜芦醇与顺铂联用抑制乳腺癌异种移植瘤生长,减轻顺铂毒副作用
        4.2 白藜芦醇与顺铂联用抑制体外人乳腺癌细胞增殖和转移
        4.3 白藜芦醇与顺铂联用抑制乳腺癌增殖和转移的作用机制在于调节PI3K/AKT、Smad、NF-κB、JNK、ERK的表达
    5 小结
综合讨论
    1 抑制三阴性乳腺癌转移的意义
    2 中医药理论为药物联用提供依据
    3 上皮-间质转化(EMT)在肿瘤转移中的作用
    4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及展望
创新性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一: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二:博士期间研究成果
附录三:已发表文章

四、抗癌药物毒副作用的中药防治进展(论文参考文献)

  • [1]脱氢松香酸类吡啶钌配合物的合成及其抗肿瘤应用[D]. 王浩然. 桂林医学院, 2021(01)
  • [2]荧光磁靶向载药纳米粒的组装及体外抗肿瘤活性研究[D]. 骆强. 塔里木大学, 2021(08)
  • [3]熟地黄对大剂量甲氨蝶呤化疗所致消化道黏膜炎的影响研究[D]. 魏玲. 山东大学, 2021(12)
  • [4]56例局部进展期胃癌术后中药防治复发转移临床研究及系统综述[D]. 王玥.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5]平补益胃方联合雷替曲塞治疗晚期胃癌的临床疗效观察[D]. 潘立娟.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21(01)
  • [6]去氢骆驼蓬碱抗肝癌作用机制及其脂质体的制备研究[D]. 史阔豪. 陕西科技大学, 2021(09)
  • [7]茯苓的抗乳腺癌活性及作用机制的研究[D]. 蒋瑜. 江南大学, 2020(04)
  • [8]苦参碱抗肿瘤作用分子机制研究[D]. 张玺. 华中科技大学, 2020(01)
  • [9]温针灸足三里、关元对肿瘤化疗患者骨髓抑制疗效的临床研究[D]. 辛庆龄.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20(03)
  • [10]白藜芦醇及其与顺铂联用通过EMT途径抑制乳腺癌转移的实验研究[D]. 孙阳. 上海中医药大学, 2019

标签:;  ;  ;  ;  ;  

中医药防治抗癌药物毒副作用的研究进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