虐待致颈椎病2例经验教训分析

虐待致颈椎病2例经验教训分析

一、颈椎病误治致生活障碍2例教训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赵赫[1](2020)在《持续性姿势-知觉性头晕肝郁与阴虚证候及功能磁共振特点初探》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背景:头晕是在诊疗当中较为多见的临床表现之一,但由于其主观性经常导致病人难以恰当描述,医生不易准确判断。导致头晕的病因多样,精神心理性头晕在临床上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PPPD是近年来新确立的临床诊断病名,也是目前临床上最常见的精神心理性头晕。虽然针对头晕的检查手段有很多,但目前认为功能磁共振是研究该疾病发病机制的首选技术。中医在长期的医疗实践活动过程中虽然形成了治疗眩晕病的独特诊疗体系,但PPPD这一疾病与传统意义上的眩晕仍有差异,中医针对该病的不同的证候特点和现代医学对其的研究看法是否具有相关性仍待探索。研究目的:初步研究PPPD肝郁证与阴虚证的中医证候特点;初步观察PPPD肝郁组和阴虚组之间的静息态功能磁共振影像学特点;初步观察PPPD患者静息态功能磁共振影像学特点。研究方法:纳入确诊为PPPD的患者共16例。其中男性7例,女性9例,年龄24-64岁,平均年龄42岁。对照组选取健康志愿者共16例,其中男性6例,女性10例,年龄23-62岁,平均年龄38岁。梅尼埃病组选取诊断为梅尼埃病(包括急性期和缓解期)的患者共23例,男性10例,女性13例,年龄27-67岁,平均54岁。所有受试者均行HADS量表、DHI量表评分和填写中医证候量表,并行常规全脑核磁共振成像T1-WI、T2-WI序列扫描以及静息态功能磁共振(rs-fMRI)成像,对核磁影像数据采用AFNI软件进行图像的统计学分析,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组间海马功能连接差异。对PPPD患者的中医证候量表采集结果按照中医常见证诊断标准评分进行辨证,探究中医证候特点。采用SPSS20.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以P<0.05为具有统计学差异。研究结果:本次研究共纳入16例持续性姿势-知觉性头晕患者,男性7例,女性9例;其中肝郁组6例,阴虚组8例;阴虚组中2例患者由于行fMRI过程中头动范围过大导致图像不清晰,予以剔除出组。最终共纳入持续性姿势-知觉性头晕患者14例,其中肝郁组6例,阴虚组8例。健康对照组16例,梅尼埃病对照组23例,均无脱落及剔除病例。各组年龄、性别等基线比较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1)PPPD患者中医证候特点以心阴亏虚8例(57.2%)和肝气郁滞6例(42.8%)为主(中医证候评分>20分),另有脾虚湿困证5例、寒湿困脾证5例、脾虚气陷证4例、脾阳气虚证4例,心气不足证4例、肾阳不足证2例(中医证候评分在14-20分之间);(2)各组年龄性别基线水平:PPPD患者组和正常对照组、PPPD患者组和MD患者组、PPPD组内肝郁组和阴虚组间年龄、性别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基线水平基本相当;肝郁组和阴虚组组间病程存在显着差异(P<0.05),根据两组均值大小,肝郁组为12.83个月,阴虚组为41.75个月,因此阴虚组较肝郁组病程长;(3)PPPD组和正常对照组HADS评分对照结果显示PPPD组HADS评分显着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4)PPPD组内肝郁阴虚组间HADS评分比较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5)PPPD组内阴虚组和肝郁组DHI-P评分结果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DHI-E、DHI-F评分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6)PPPD患者组较正常对照组fMRI显示右侧舌回、左侧楔叶、右侧楔前叶、右侧小脑(热色)功能连接增强,左侧顶下小叶、左侧额中回、左壳核和左侧中央前回功能连接性减弱(P<0.05);(7)PPPD患者组较MD患者组fMRI显示右侧扣带回、左侧楔前叶、左侧额中回(热色)功能连接增强,右侧颞上回、右侧小脑、左侧额上回、左侧颞上回、右侧颞下回、右侧海马旁回、右侧中央前回和左侧颞下回的连接性降低(P<0.05);(8)PPPD患者组内阴虚组较肝郁组fMRI显示左侧顶下小叶、右侧额上回的海马连接显着增加,右侧中央后回、左侧中央前回、左侧额下回、右侧中央前回、左侧扣带回后部的海马连接显着降低(P<0.05)。研究结论:1.PPPD患者中医证候的演变特点早以肝气郁滞表现为主,随着病程的进展后期出现以心阴亏虚为主的证候特点;2.与肝郁组患者相比,PPPD阴虚组患者显示连接视觉和情绪处理的连接区域增加,而参与身体运动的相关区域之间的连接减少,这一特点可能为中医肝郁阴虚的辨证进一步提供了相关影像学依据;3.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较,PPPD患者连接视觉和情绪处理的连接区域增加,而参与多感觉前庭处理和空间认知的区域之间的连接减少,该脑区功能连接模式可能成为PPPD诊断的影像学标记物;4.与梅尼埃病组相比,PPPD显示出情感处理相关的区域连接性增强,而音频处理和身体运动相关区域之间的连接性减弱,这一脑区功能连接模式可能是PPPD典型症状的脑功能基础。

芦芸[2](2019)在《针刺安全规范的构建 ——基于现代临床针刺诊疗流程》文中研究表明研究目的:本课题基于对针刺不良事件的文献研究,对针刺安全起源—《素问·刺禁论》进行探究,对现代国内外针刺不良事件进行整理和分析,试图系统总结针刺不良事件发生的原因。进一步对针刺不良事件和针刺安全的内涵、构成因素等进行深入探讨,从而尝试发现其中的相互关系和基本规律,进而在针刺诊疗流程的基础上构建针刺安全规范,指导临床针刺安全。研究内容:首先,本课题结合针刺诊疗流程概念,提出了针刺诊疗安全的定义:是指在针刺诊疗过程中,减少与针刺诊疗相关的不必要伤害,并将其不良事件控制到可接受的最低限度。其次,本课题研究了针刺诊疗流程及其安全因素之间的关系:诊疗流程的完整性是针刺诊疗安全的基础;针灸医师的专业性是针刺诊疗安全的关键;患者的配合程度是针刺诊疗安全的保障;针灸针的恰当使用是针刺诊疗安全的重点;诊疗环境的卫生清洁是针刺诊疗安全的要求。第三,本课题提出针刺诊疗流程定义,一般而言,完整的针刺诊疗流程包括:接待病人、了解病情、确定方案、进行针刺、结束治疗、随访及复诊;并结合针灸医师、患者、针具及环境等因素,对其各个环节和细节提出安全规范要求。此外,本课题对针刺不良事件的病案报道细节进行探讨,对针刺操作者背景、患者描述、针刺治疗描述、不良事件及处理描述、讨论这5个部分进行阐述;并针对针刺诊疗流程中的要求,设计相关安全表或知情同意书:针刺治疗知情同意书、针刺安全核查表及针刺不良事件案例报道知情同意书。研究方法:首先,对以《黄帝内经》为代表的中国古代医学典籍中《刺禁论》部分,进行整理和分析,总结出中国古典医学对针刺意外和针刺安全的认识。其次,采用文献计量学、数据挖掘等方式,利用南京中医药大学图书馆数据库资源,运用中英文电子数据库(知网数据库、维普全文期刊数据库、万方数据库、PubMed数据库等)及相关书籍,对国内外现代医学在针刺意外方面的研究成果进行文献搜集、整理及总结,归纳出导致针刺意外发生的主要原因,以及相应的操作规范和安全措施。研究结果:本论文首先从经典文献《素问·刺禁论》中探寻古代的针刺安全雏形。其次通过对国内外不良事件文献的梳理,发现不良事件的发生与医师、患者、针具及诊疗环境等因素存在一定关系,并结合针刺诊疗流程的特点,创新性地提出针刺安全规范的构建。此外,本研究详细探讨了针刺诊疗流程的各个环节及细节的安全规范要求,对针刺不良事件病案报道的细节进行探讨,并设计相关安全表或知情书,可以为针刺规范化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邢红霞[3](2018)在《“项七针”治疗过敏性鼻炎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察“项七针”治疗过敏性鼻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收集的60例过敏性鼻炎患者,随机分为“项七针”组(治疗组)和常规针刺组(对照组),每组各30例。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鼻症状总分(TNSS)、鼻结膜炎生存质量量表(RQLQ)变化情况,并进行疗效评价。结果:临床总疗效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93.1%,对照组总有效率8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NSS评分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两组均有明显疗效。两组治疗后组间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RQLQ评分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两组均有明显疗效,两组治疗后组间比较总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对睡眠、眼部症状的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项七针”和常规针刺组均能改善过敏性鼻炎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生存质量,但治疗组在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及睡眠、眼部症状方面效果更显着。

李晶晶[4](2014)在《《伤寒杂病论》病证通用药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课题旨在通过研究经方中各脏腑病证常用药物的功效特点及应用机制,同时搜集整理后世验方、临床报道和病案举隅,归纳出肺系病证、心系病证、脾胃病证、肝胆病证、肾系病证通用药的运用规律,以期为临证用药提供有益借鉴。方法:本文采用文献研究方式,采用归纳总结、比较研究的方法,结合《神农本草经》药物记载,将《伤寒杂病论》中65味常用中药分列为肺系病证、心系病证、脾胃病证、肝胆病证、肾系病证通用药,研究诸病证通用药的功效特点,以及在经方中的具体应用机制,并结合后世验方、临床报道及病案举隅探讨古今医家对药物的运用,总结出诸病证通用药在辨病论证施治下的运用规律。结果:27味肺系病证通用药分别具有发散表邪、宣降肺气、化痰逐饮、收敛阴津、补虚扶正等功效,广泛应用于感冒、哮喘、肺胀等病证;21味心系病证通用药,分别具有补气助阳、滋阴养血、化痰行气、宁心安神、活血化瘀等功效,广泛应用于心悸、胸痹、失眠等病证;23味脾胃病证通用药,分别具有回阳助阳、补气敛阴、燥湿化痰、行气降逆、泻热攻积等功效,广泛应用于胃痛、痞满、泻痢等病证;19味肝胆病证通用药,分别具有行气活血、养血柔肝、散寒温经、清利湿热、化痰软坚等功效,广泛应用于胁痛、黄疸、臌胀等病证;15味肾系病证通用药分别具有补火助阳、滋阴敛阴、宣降肺气、健脾利水、收敛固涩等功效,广泛应用于水肿、小便异常、阳痿等病证。结论:《伤寒论》中常有一药广泛应用于六经不同病证,《金匮要略》中亦可见一药反复在不同脏腑病证中应用,充分体现了仲景病与证相结合,辨病论证,灵活用药的特点。因此病证通用药的实质即在病与证相结合,辨病论证有机统一的辨治体系下,把握药物的功效主治特点,揭示药物的应用规律,了解药物的运用机制,以此为基础,则能更加深刻地认识仲景药物的作用机制,乃至经方的方剂配伍规律,以指导临床用药。

吴迪[5](2010)在《电项针及耳周腧穴针刺治疗感音神经性耳聋的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在常规药物基础上加用电项针及耳周腧穴针刺治疗感音神经性聋的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根据感音神经性耳聋的起病形势将80例(92耳)患者分为A组(暴聋组)和B组(渐聋组),A组48耳,B组44耳,各组内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A组的观察组有25耳,对照组23耳;B组的观察组有23耳,对照组有21耳。观察组采用电项针及耳周局部腧穴针刺配合常规药物治疗,对照组仅采用常规药物治疗。治疗4周后,以治疗前后电测听的结果为判定标准,观察其疗效,记录结果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依据“世界卫生组织(WHO)1980年推出的耳聋分级标准”和“1996年中华耳鼻喉学会,中华耳鼻喉科杂志编辑委员会颁布的疗效分级”,各组内观察组总有效率及显愈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间观察组疗效比较均有显着差异(P<0.05)。结论:第一,电项针及耳周腧穴针刺是治疗感音神经性聋的有效方法,疗效肯定。第二,突发性耳聋的疗效明显优于渐进性耳聋。第三,病程对于感音神经性耳聋的疗效具有显着意义,患者应尽早就医,最大限度减少听力损失。

刘全生[6](2007)在《非外伤性截瘫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目的:(1)探讨非外伤性截瘫的病因和临床特点,提高对该症状患者的诊断水平。(2)探讨在非外伤性截瘫患者中正确运用辅助检查的措施,避免漏查和过度检查。方法:回顾性研究我院2004年1月至2006年12月间神经内科收治的50例非外伤性截瘫患者临床资料,分析其病因构成,辅助检查特点,以及不恰当辅助检查的原因和导致的后果。结果:(1)本组患者男性26例,女性24例;年龄13-72岁,平均(43.5士8.8)岁;急性截瘫16例,亚急性截瘫7例,慢性截瘫27例;完全性截瘫11例,不完全性截瘫39例。(2)病变部位包括:脊髓(42%)、脊柱(16%)、周围神经(12%)及神经-肌接头与肌肉(10%)等;病因包括脱髓鞘(14%)、血管性(10%)、变性(10%)、遗传性(10%)、感染性(8%)、代谢与中毒(8%)及功能性(4%)等。(3)35例患者行MRI检查,其中脊髓和脊柱疾病29例均行了脊髓MRI,25例发现病变,高达86%;28例患者行CSF检查,其中CSF生化异常22例,CSF常规异常14例;13例患者行EMG检查,其中肌源性损害5例,神经源性损害8例。(4)本组资料中有8例(16%)患者存在不恰当检查,其中5例定位不准选择不恰当检查,3例漏查对诊断起重要作用的检查。结论:(1)非外伤性截瘫以慢性不全性截瘫最为常见,病变部位以脊髓和脊柱疾病最为常见,其他包括周围神经疾病、神经-肌接头与肌肉疾病;病因包括脱髓鞘、血管性、变性、遗传性、感染性、代谢与中毒及功能性等。(2)详细的病史和仔细的体格检查,是正确定位定性诊断的基础,选择合理的辅助检查有助于诊断。临床上常发生过度检查或漏查,正确理解辅助检查的意义以及有卫生经济学思想对正确运用辅助检查有重要意义。(3)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对某些截瘫患者的预后极为重要。

章岩,李铮,庄海英,戴明恒[7](2002)在《颈椎病误治致生活障碍2例教训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马晓晶[8](2013)在《冯兴华教授痹证学术思想及从肝论治痹证法治疗偏头痛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通过临床跟师学习、记录跟师笔记、收集总结经验病案、检索查阅能反映老师学术思想的相关论文书籍、撰写跟师心得、与老师访谈等方式,总结了冯兴华教授学术思想渊源、有关痹证的学术思想,并通过临床研究,探讨了冯师从肝论治痹证法治疗偏头痛的临床疗效。1冯兴华教授治疗痹证思想渊源冯兴华教授的学术思想的形成有着深厚的理论基础和思想渊源。阴阳学说、藏象学说、整体观是《内经》重要的理论体系。冯师学术思想中的“整体观”“辨证论治”“治未病”思想正是来源于《内经》。《素问·痹论篇》:“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冯师认为:除风寒湿邪外,热邪、燥邪也是引起痹证的外邪。痹证病因非外感六邪,而饮食不洁、情志不畅、劳逸过度等都可致痹。这些认识是对《内经》即有继承,又有发挥。冯师在临床实践中经常以《内经》等理论去指导临床。《金匮要略》提出多种痹病名称,对其病因病机进行阐述,开创了辨病辨证相结合的思想,对杂病的治疗充分体现了“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的精神。这种病证结合、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的思想对冯师的学术思想影响深远。《脾胃论》提出:脾胃是元气之本,是气机升降的枢纽,并创立脾胃内伤论。东垣提出“风能胜湿”,代表方羌活胜湿汤。冯师注重脾胃,健脾益气是冯师常用之法。冯师对风药有独特的经验,认为多数风药具有祛风、散寒除湿、行气通络止痛、疗火郁之证的功效。《医宗必读》中提出治疗痹证的原则治行痹,散风为主,参以补血之剂;治痛痹,散寒为主,参以补火之剂;治着痹,利湿为主,参以补脾补气之剂。冯师认为这些观点反应了风湿病治疗中的祛邪与扶正的关系。叶天士的《临证指南医案》主张用清法治疗热痹,吴鞠通《温病条辨》中宣痹汤治疗湿热痹,这些思想都是冯师重视湿热痹证的学术思想渊源。王清任《医林改错》重视“瘀”和痹证的关系,并创立不同的活血祛瘀方剂。如通窍逐瘀汤、血府逐瘀汤、身痛逐瘀汤等。身痛逐瘀汤是冯师临床经常应用的方剂。现代治疗痹证大家路志正、焦树德、朱良春、谢海洲、王为兰等名医的痹证思想都对冯师学术思想有着很大的影响。2冯兴华教授治疗痹证经验总结2.1冯兴华教授对痹证病因病机的认识冯师对痹证病因认识:痹证的病因非独为外感风、寒、湿、热邪所致,痹证亦可单独因内伤七情、饮食失节及其它疾病发展而形成。同时提出痹证从肝论治的思想。外邪侵袭、痹阻经络,瘀血痰浊、痹阻经络,痹证日久、损伤正气,痹证日久、累及脏腑是冯师对痹证病机的认识。2.2冯兴华教授治疗痹证的总原则根据中医理论及多年临床实践,冯师总结治疗痹证的原则是整体观及辨证论治思想,包括祛邪为主、顾护正气、因时制宜、调理情志、注重体质。2.3冯兴华教授治疗痹证的学术思想特色2.3.1清热利湿法治疗湿热痹证痹证的外因,除了风寒湿三气外,热邪、燥邪等也是重要病因。导师认为“湿热之邪”在痹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2.3.2从肝论治痹证冯师认为痹证的病因非独为外感风、寒、湿、热邪气所致,情志失调、肝气郁滞也可以引起痹证。同时,各种原因引起肝血不足,如失血过多,或生血不足,或久病耗伤肝血,均可发生痹证。因此,肝气被郁、肝血不足均可致痹。同时,冯师认为,肝气不舒,气机不畅,可以出现很多部位的疼痛。气滞于上,会出现头痛,气滞于关节,会出现肢体关节疼痛等等。2.4各种痹证的诊疗特色2.4.1类风湿关节炎的诊疗特色冯师认为,类风湿关节炎的病因主要包括感受外邪与正气虚弱两个方面。邪气阻于关节是类风湿关节炎发生肿胀的基本原因,外邪痹阻、痰瘀互阻、病久伤气是其发病病机。祛邪法是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基本治法,扶正为了更好地祛邪。湿热痹阻证。冯师治以清热利湿,宣痹通络,四妙丸和宣痹汤加减,热重者用白虎汤加味:寒湿痹阻证。冯师治以散寒除湿,通络除痹,乌头汤合防己黄芪汤加减;痰瘀互阻证。冯师治以活血化瘀,祛痰通络,身痛逐瘀汤加减;肾阳亏虚证,冯师治以温阳补肾,祛邪通痹,补肾治尪汤加减;肝肾阴虚证,冯师治以滋阴清热,祛邪通痹,知柏地黄汤加减;气血两虚证,治以补气养血,祛邪通痹,八珍汤加减。2.4.2强直性脊柱炎的诊疗特色冯师认为强直性脊柱炎的病因与先天禀赋不足,肾气亏虚,外感风寒湿热邪气,饮食不节等诸多因素有关,特别强调肾气亏须是本病的根本病因病机。同时,冯师认为本病的急性发作期因外邪从阳化热,或病久郁而化热,常为湿热痹阻证候。急则治其标,故先清热利湿治其标,再补肾填髓治其本。冯师认为,“血瘀”贯穿本病的各个阶段。寒湿痹阻证冯师常用方为乌头汤合肾着汤加减;湿热痹阻证冯师应用自拟方清热强脊方;肾气亏虚证冯师用自拟方补肾强脊方。瘀血阻络证冯师方用身痛逐瘀汤加减。2.4.3白塞氏病的诊疗特色冯师认为,白塞氏病的病因为湿、热、毒邪,且湿热互结,毒邪入血凝结,缠绵难愈。脾胃湿热证。湿热之邪侵袭人体,脾气受阻,湿浊内生,蕴结化热,热郁成火、成毒,毒火内扰。冯师常用芩连平胃散合白虎汤,治以清热解毒、燥湿化浊。肝郁气滞、脾虚湿盛证。素体常常情志不舒、易怒,导致肝气郁滞,久化火郁,肝郁而脾困,湿浊内生,湿浊不化,而生热,冯师常用丹栀逍遥散加减,治以疏肝解郁,清热除烦、健脾祛湿。热毒入血、气血凝滞证。湿热之毒在机体稽留日久,化热入血,使气血凝滞,血脉凝结而皮肤发斑发疹,冯师常用四妙勇安汤,治以养阴清热、解毒祛斑、养血活血。2.4.4干燥综合征的诊疗特色冯师认为本病为“虚”、“燥”、“毒”、“瘀”所致,“虚”为阴虚,为病之本,“燥”、“毒”、“瘀”为其标。临证中要根据燥痹累及的器官、脏腑不同而给予个体化、辨证治疗。“养阴润燥、解毒化瘀”是冯师治疗本病的基本治法。肺胃阴虚证。冯师治以养阴益肺、滋阴清热、益胃生津,方以玄麦甘桔汤合二至丸加减。肝肾阴虚证。冯师治以清肝明目、滋水涵木,方用小柴胡汤和二至丸加味。气阴两虚证。冯师治以补益气血,健脾益肾。方用四君子汤加左归丸加减2.4.5骨关节炎的诊疗特色冯师认为骨关节病本质上是肝肾不足,是衰老的表现,风寒湿邪侵袭及跌仆扭伤为发病是诱因,以补肝肾、强筋骨、补益气血治其本,祛风散寒胜湿、活血通络止痛治其标,补益肝肾是基本治法。冯师强调,肾虚可以致血瘀,肾虚血瘀证是骨关节炎的常见证候,补肾化瘀治疗是卓有成效的。膝骨关节炎继发急性滑膜炎,关节积液,常表现为关节红肿热痛,为急症,急则治其标,因此治疗需要先清热利湿,再补益肝肾。冯师常用自拟方健步汤,补益肝肾,强筋壮骨、活血化瘀。有急性滑膜炎症,表现为湿热痹阻证时,冯师常用四妙丸清热祛湿。2.5总结了冯兴华教授治疗痹证常用治疗方法及常用药物包括祛风法、散寒法、除湿法、清热法、化痰法、活血法、理气法、补气法、养血法、滋阴法、温阳法以及每个治法的常用药物、注意事项等。3从肝论治痹证法治疗偏头痛冯师认为,肝气不舒,气机不畅,可以出现很多部位的疼痛。痹证可以从肝论治。气血痹阻部位不同,可以出现诸多症状。气滞于上,会出现头痛,气滞于关节,会出现肢体关节疼痛等等。因此,冯师认为偏头痛也是痹证之一,可以从肝论治,“解郁止痛方”是冯师疏肝解郁法治疗偏头痛的体现。采用前瞻性、同期非随机队列、单盲(评价者盲)的研究方法,探讨解郁止痛方治疗偏头痛的临床疗效。研究对象:来自2010年3月—2011年9月期间广安门医脑病科门诊、宣武医院神经内科头痛专题门诊符合入选标准的肝郁气滞型偏头痛患者病人各60例。中药组:广安门医患者为一队列;对照组:宣武医院神经内科头痛专题门诊患者为一队列治疗方法:中药组:给予中药自拟方解郁止痛方随证化裁。对照组:佐米曲普坦加度洛西丁,急性发作期服用佐米曲普坦2.5mg,间期服用度洛西丁30-60mg,一日一次。疗程:两组均治疗2个月。观察指标:头痛-视觉模拟量表(VAS)。偏头痛残疾程度评估问卷(MIDAS)、偏头痛特异生活质量问卷(MSQ),中医症候。结果:在头痛程度、发作次数、生活质量、中医症候等方面中药组治疗前后均有改善,有统计学意义。同时与西医治疗对照组比较,各项指标均优于对照组。结论:解郁止痛汤治疗偏头痛临床疗效可靠。

陈再程[9](2011)在《晕针发生现象研究及其对医患关系的影响》文中指出针刺疗法是指以中医理论为指导,运用针刺防治疾病的一种方法。针刺疗法具有适应证广、疗效明显、操作方便、经济安全等优点,深受广大群众和患者欢迎。但是,针刺疗法作为一种侵入性治疗,如果医者在施行针刺治疗时不注意,往往容易引起一些针刺意外,如:晕针、出血、瘀血、感染发炎等症状,而晕针是一种临床常见的针刺意外反应。患者因针刺而出现头晕、恶心、目眩、心悸,甚则面色苍白、出冷汗、四肢厥冷、血压降低、脉搏散弱,甚至突然意识丧失者称晕针。晕针的发生原因诸多,在临床针刺中非常常见。特别是晕针后,与患者解释不够,心理沟通不足,患者出现针刺恐惧心理,导致患者从此不再敢接受针刺治疗。加上目前医院由于患者较多,医生针刺前一般没与患者有足够的针刺相关知识的告知,使患者没有心理准备,发生晕针后的处理又无法令患者满意,此时就更容易影响到原本良好的医患关系。既然晕针很难避免,最好就是医者医心,让患者感受到你对他的后续关怀很温馨,而不会停留在针刺不当的伤害中,医患关系依旧可以良好的继续下去。否则晕针后,病人常会对医师的技术质疑,导致医患关系改变。而且医疗院所又被要求要提供病人以安全为中心的医疗照护,在此原则下,保护病人安全,预防晕针以免造成病人恐慌因而不信任医师,这是医患关系中一项很重要的议题。因此,本文在总结古今对晕针的发生原因、发生机理、防治经验等及医患关系相关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回顾性研究的方式,以问卷调查统计的形式,针对医师进行调查统计,通过对可能发生晕针的相关因子进行统计分析,以期总结出晕针的发生危险因素、规范晕针的防治以最大限度保护好患者,减少医疗纠纷,改善目前比较复杂的医患关系。也希望通过本研究,能够让临床医师在晕针的预防与处理上能有新的突破。目的以期总结出晕针的发生危险因素、规范晕针的防治以最大限度保护好患者,减少医疗纠纷,改善目前比较复杂的医患关系,希望通过本研究,能够让临床医师在晕针的预防与处理上能有新的突破。方法本文采用文献回顾研究与问卷调查形式,在总结古今对晕针的发生原因、发生机理、防治经验等及医患关系相关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回顾性研究的方式,以问卷调查统计的形式,针对医师进行调查统计,通过对可能发生晕针的相关因子进行统计分析,以期总结出晕针的发生危险因素、规范晕针的防治以最大限度保护好患者,减少医疗纠纷,改善目前比较复杂的医患关系。也希望通过本研究,能够让临床医师在晕针的预防与处理上能有新的突破。首先对晕针的古今文献做文献回顾研究,在充分了解古今对晕针发生原因、发生机理、防治经验等及医患关系相关研究的基础上,设计调查问卷。以晕针为自变相,医患关系为依变相的架构图作为研究问卷的设计主轴。这样的研究架构,其目的无非是想要广为收集各种资料来源,以免有各人的偏见影响研究或因为资料遗漏而导致研究偏差。透过晕针作为研究媒介,来理解医师受到怎样的影响,并建构一些相关知识,协助医师未来如何因应日益复杂的医患关系。1.调查问卷的研究对象为中医师:本研究所纳入研究对象主要以台湾中北部地区中医诊所执业医师为研究母群,主要为执业中医师。2.调查问卷发放方式主要有:(1)本人发放一部分。(2)请人帮忙发放。委托各地中医师学会与药商。(3)委托笔者多年交往的好友群大力相助。3.设计调查问卷过程:本研究量表题目编拟完成时,为建立量表的专家效度,特请六位专家和学者审阅,以进行内容之修正而形成问卷,完成专家内容效度。问卷初稿设计完成后,先于台北耕德中医诊所进行前测,以5位中医回填,求得研究中医师临床处理晕针之调查问卷之信度。前测通过后,修正并编定问卷,印制后发放施测,主要由本人与某药师协助发放问卷,事先征得执业中医师的同意,再请其填写问卷,然后现场收回。4.所使用的设计问卷为中医师临床处理晕针量表,设计内容包括个人基本资料和晕针等两大部份。第一部份:为一般资料,即个人基本资料,是统计中医师之各项基本数据,旨在了解样本的基本统计变项与其处理晕针的关联性。第二部份:则为了解中医师在临床处理病人晕针现象,碰到晕针是否会影响其职业能力和病人之关系。在研究样本的选取上,采立意取样方式,以性别和执业年数等两大特性为取样方式,进行问卷调查。从2010年8月起至12月止,共耗时四个月发放与回收问卷。共发出150份问卷进行施测,回收后删除未填答问项之问卷后,取得有效问卷共122份,有效样本达81.3%。再以SPSS 12.0中文版统计软件包进行叙述性统计、相关分析、独立样本t检定,以及单因子变异数分析。结果1.晕针发生现状:本研究调查问卷发现,晕针发生机率很高,97.5%的医师都曾经遇到过,说明临床针刺中晕针的发生是很普遍的,但是调查发现,每年累计次数未满10次的中医师发生病患晕针占最多,有78.7%,也就是说,医师每年碰到晕针患者的次数并不多,而且大部分晕针症状并不是很重。即使是有病患晕针,也是以临床经验较少的医师比较容易碰到,也就是说,医师自身的经验老不老道,也是造成病患容不容易晕针的原因之一。问卷第一项基本数据中,执业超过31年以上的医师,没有晕针的反而比例较高。61岁以上的中医师也在第25项开放式回答中回复告知他知道如何处理,如何卫教,所以晕针人数很少。2.患者性别不同致晕针的原因探讨在我们做的问卷调查中对医师的预前测试发现,晕针的男生比女生多,但是本问卷最后结果却是没有特别明显的区分(男女比为22.1%:19.7%),也就是说此题项对许多医师而言心理并没有明确的答案,经验中并未发现性别与晕针的明确关系,所以无法断言是女生易晕针或是男性易晕针。如果一定要区分,还是男多于女(22.1%:19.7%)。性别不同晕针的原因可能不同。3.医生的失职易造成晕针现象(1)医师的学习不足,没有晕针经验调查发现,越是临床患者较多的医生,其病人发生晕针的几率反而越少,这可能是由于年青的医师,对晕针的认识不足,经验不足,又不愿学习,自持自己技能高超,忽略现实情况,遇事就慌,还难免易造成医疗纠纷。同样的调查表显示有的老练的医师,每周人数超过301位病患,晕针人数却只有小于10位。再检正他们针灸人数这么多,晕针人却少的执业年资分别为2-5年的1人,6-10年3人,10-15年5人,16-20年有1人,看来这些医师的年资都不少,所以推敲这些技术优良的医师,除了年资深,经验丰富,懂得选穴避开易晕穴的功夫之外,针灸用的多,使技术更臻成熟看来是一种基本功,能使医师快速累积经验。另一种情况,每周针超过301位病患的这群医师,却没有年龄超过50岁的医师,也就是说,这些医师都正值身强体壮的巅峰期,强健的身体,气场可能较强,病患也较不晕针。(2)医师不重视晕针现象,不与患者多沟通本调查问卷研究发现,晕针的发生与晕针发生前患者的体能、机体状态、睡眠、饥饱等均有一定的关系,一般饥饿、疲倦、劳累及睡眠较差的患者相当较容易晕针,而大部分医生在治疗前不与患者多沟通,未问食、体位等也是导致晕针发生几率加大的原因之一,因此,改变医师不重视晕针现象,不与患者多沟通的现状,也是目前临床医生值得反思的。(3)医师必须重视晕针现象晕针的发生与医师的性别关系不大,而与医生的学历,技术等因素相关。晕针的发生视乎与季节、针刺的时间段及原有疾患没有明显关系,但是却与针刺的时间、体位、患者状态等有一定关联,一般采取的体位是坐的、针刺的是四肢穴位的、患者体质及体能状态较差的,这样子的晕针发生率较高。针刺的方法不同易晕针,如采用粗针或者使用动气法行针的患者更容易发生晕针现象。4.减少晕针的方法探讨从本调查问卷结果可以看出,针对晕针发生可能导致的原因,主要以下几方面进行防范:(1)医师技术要提高,特别是针刺的入针技术,同时充分评估病人的状态及接受程度,尽量减少晕针的发生。(2)医患多沟通,减少患者对针刺的恐惧感,让患者对医生有更强的信任度,即使患者患者有不适,也可以立即反馈,早期防范。(3)对患者进行针刺前宣教,让患者勿隐藏不利针刺的相关情况,比如告诉医生是否空腹,是否腹泻等情况,让医生可以对身体状况进行评估,同时采取更有利的针刺体位、针刺手法、针刺强度等,较少晕针的发生。结论1.晕针发生的时机,研究分析显示坐姿、空腹以及医者的临床经验过少,技术不娴熟、首次扎针等都是最常发生的原因。2.事先可预防的方向是医师若能给予病患安心,又事先告知可能发生之现象,晕针也许会有正面的效果。3.一旦发生时,紧急处置以保护病人避免发生意外的办法,出针是医师最常采用的处理法,再来就会给予按摩、喝温热开水,令其平躺、毛巾擦汗等多种方式帮助病患身体恢复机能。4.《针灸易学》云:“晕针者,必获大效,以血气交泰之故。俗云针不伤人,此之谓也”,但统计结果并非如此,有待进一步探讨。5.用针每周超过300人次但病人却不太晕针的那些医师,看来他们一定有非常异于其它医师的长处才有如此好的结果,这正是可提供后学者学习之处。而且这一族群的医师,大多数有这样好的成果,表示针灸用的多,晕针却可以减少。这类医师不仅是可以用问卷作定量的研究,未来若有进一步的定性深入探讨,将可以延续本研究的发现。

二、颈椎病误治致生活障碍2例教训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颈椎病误治致生活障碍2例教训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持续性姿势-知觉性头晕肝郁与阴虚证候及功能磁共振特点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一 持续性姿势-知觉性头晕的西医研究进展
        1. PPPD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2. PPPD的临床表现和特点
        3. PPPD的相关辅助检查
        4. PPPD的诊断标准
        5. PPPD的鉴别诊断
        6. PPPD的相关治疗进展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二 持续性姿势-知觉性头晕的中医研究进展
        1. PPPD的病因病机
        2. PPPD的辨证分型
        3. PPPD的中医药治疗
        4. 小结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一、临床资料
        1. 病例来源
        2. 诊断标准
        3. 纳入标准
        4. 排除标准
        5. 剔除标准
        6. 正常对照组纳入标准
        7. 梅尼埃病组纳入标准
    二、研究方案
        1. 中医证候诊断
        2. fMRI数据采集
        3. 观察指标
        4. 统计学方法
    三、研究结果
        1. 一般资料及中医证候特点
        2. PPPD患者组和正常组fMRI比较结果
        3. PPPD患者组和MD患者组间fMRI比较结果
        4. PPPD组内肝郁组、阴虚组间fMRI比较结果
        5. 小结
    四、讨论
        1. PPPD伴发焦虑抑郁状态的研究情况
        2. PPPD患者肝郁阴虚组间头晕及焦虑症状程度研究情况
        3. PPPD患者功能磁共振研究情况
        4. PPPD患者中医证候特点研究情况
        5. 创新性分析
        6. 不足与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附录1 医院焦虑抑郁量表(HADS)
    附录2 眩晕障碍量表(DHI)
    附录3 中医证候量表
    附录4 中医常见证诊断标准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个人简历

(2)针刺安全规范的构建 ——基于现代临床针刺诊疗流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针刺安全的认识源流与探究
    1.1 “刺禁”内容阐释
    1.2 “刺禁”与早期针刺安全规范
    1.3 现代针刺安全的探究
第2章 针刺不良事件的国内外现代研究
    2.1 针刺不良事件的内涵
    2.2 国内针刺不良事件研究进展
    2.3 国外针刺不良事件研究现状
    2.4 小结
第3章 针刺诊疗流程与安全影响因素
    3.1 针刺诊疗安全的定义
    3.2 临床针刺诊疗流程
    3.3 针刺安全的主要影响因素
    3.4 针刺诊疗流程与针刺安全影响因素关系分析
    3.5 小结
第4章 针刺诊疗流程与安全规范
    4.1 接待病人的规范要求
    4.2 了解病情的规范要求
    4.3 确定方案的规范要求
    4.4 针刺操作的规范要求
    4.5 结束治疗的规范要求
    4.6 随访及复诊的规范要求
    4.7 针刺不良事件案例报道的规范要求
    4.8 小结
第5章 针刺安全相关文书
    5.1 针刺治疗知情同意书
    5.2 针刺安全核查表
    5.3 针刺不良事件案例报道知情同意书
第6章 结语与展望
    6.1 结语
    6.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3)“项七针”治疗过敏性鼻炎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临床研究
    一、临床资料
        (一)病例来源
        (二)诊断标准
        (三)纳入标准
        (四)排除标准
        (五)剔除标准
        (六)脱落标准
    二、研究方法
        (一)分组方法
        (二)治疗方法
        (三)观察指标
        (四)疗效评价标准
        (五)统计学处理
    三、研究结果
        (一)一般资料
        (二)临床总疗效比较
        (三)鼻症状总分(TNSS)比较
        (四)鼻结膜炎生存质量量表(RQLQ)比较
讨论
    一、中医学对过敏性鼻炎的认识
        (一)病因病机
        (二)中医治疗方法
    二、西医学对过敏性鼻炎的认识
        (一)病因及发病机制研究
        (二)西医学治疗方法
    三、组方分析
        (一)组方理论依据
        (二)组方各穴主治分析
        (三)针刺补泻手法分析
    四、结果分析与针刺机制探讨
        (一)结果分析
        (二)针刺机制探讨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发表论文

(4)《伤寒杂病论》病证通用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肺系病证通用药
    1.1 肺系病证概要
    1.2 肺系通用药性能与应用阐释
        1.2.1 麻黄
        1.2.2 桂枝
        1.2.3 细辛
        1.2.4 生姜
        1.2.5 柴胡
        1.2.6 葛根
        1.2.7 升麻
        1.2.8 石膏
        1.2.9 黄芩
        1.2.10 白芍
        1.2.11 杏仁
        1.2.12 厚朴
        1.2.13 半夏
        1.2.14 贝母
        1.2.15 桔梗
        1.2.16 紫菀
        1.2.17 款冬花
        1.2.18 葶苈子
        1.2.19 甘遂
        1.2.20 大戟
        1.2.21 芫花
        1.2.22 巴豆
        1.2.23 干姜
        1.2.24 五味子
        1.2.25 人参
        1.2.26 麦冬
        1.2.27 甘草
2 心系病证通用药
    2.1 心系病证概要
    2.2 心系通用药性能与应用阐释
        2.2.1 甘草
        2.2.2 人参
        2.2.3 附子
        2.2.4 桂枝
        2.2.5 薤白
        2.2.6 生姜
        2.2.7 枳实
        2.2.8 厚朴
        2.2.9 生地黄
        2.2.10 阿胶
        2.2.11 百合
        2.2.12 酸枣仁
        2.2.13 栀子
        2.2.14 淡豆豉
        2.2.15 黄连
        2.2.16 半夏
        2.2.17 瓜蒌
        2.2.18 龙骨
        2.2.19 牡蛎
        2.2.20 茯苓
        2.2.21 桃仁
3 脾胃病证通用药
    3.1 脾胃病证概要
    3.2 脾胃通用药性能与应用阐释
        3.2.1 甘草
        3.2.2 白术
        3.2.3 人参
        3.2.4 白芍
        3.2.5 附子
        3.2.6 干姜
        3.2.7 葛根
        3.2.8 白头翁
        3.2.9 诃子
        3.2.10 生姜
        3.2.11 吴茱萸
        3.2.12 竹茹
        3.2.13 旋覆花
        3.2.14 代赭石
        3.2.15 半夏
        3.2.16 茯苓
        3.2.17 火麻仁
        3.2.18 大黄
        3.2.19 黄芩
        3.2.20 黄连
        3.2.21 黄柏
        3.2.22 枳实
        3.2.23 厚朴
4 肝胆病证通用药
    4.1 肝胆病证概要
    4.2 肝胆通用药性能与应用阐释
        4.2.1 柴胡
        4.2.2 半夏
        4.2.3 枳实
        4.2.4 旋覆花
        4.2.5 黄柏
        4.2.6 栀子
        4.2.7 大黄
        4.2.8 茵陈
        4.2.9 桃仁
        4.2.10 当归
        4.2.11 乌头
        4.2.12 附子
        4.2.13 吴茱萸
        4.2.14 白芍
        4.2.15 鳖甲
        4.2.16 牡蛎
        4.2.17 虻虫
        4.2.18 水蛭
        4.2.19 土鳖虫
5 肾系病证通用药
    5.1 肾系病证概要
    5.2 肾系通用药性能与应用阐释
        5.2.1 桂枝
        5.2.2 白芍
        5.2.3 龙骨
        5.2.4 牡蛎
        5.2.5 麻黄
        5.2.6 杏仁
        5.2.7 防己
        5.2.8 茯苓
        5.2.9 猪苓
        5.2.10 黄芪
        5.2.11 白术
        5.2.12 附子
        5.2.13 熟地黄
        5.2.14 山药
        5.2.15 山茱萸
6 讨论
    6.1 肺系病证通用药应用规律
    6.2 心系病证通用药应用规律
    6.3 脾胃病证通用药应用规律
    6.4 肝胆病证通用药应用规律
    6.5 肾系病证通用药应用规律
7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期间学习和工作情况
中医辨证论治的研究概况
    参考文献
致谢

(5)电项针及耳周腧穴针刺治疗感音神经性耳聋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文献综述
    1、传统医学对感音神经性耳聋的认识
    2、现代医学对感音神经性耳聋的认识
临床研究
    1、临床资料
    2 治疗方法
    3 疗效评定标准
    4 数据记录结果与统计学分析
讨论
    (一)电项针及耳周腧穴的选穴依据
    (二)电项针及耳周腧穴的解剖学基础
    (三)电项针及耳周腧穴针刺治疗感音神经性耳聋的临床疗效分析
    (四)电项针及耳周腧穴针刺治疗感音神经性耳聋的机理讨论
    (五)关于感音神经性耳聋治疗后耳鸣的讨论
结论
    一、电项针及耳周腧穴针刺治疗感音神经性耳聋的临床疗效肯定
    二、在电项针及耳周腧穴针刺治疗下,起病形式与感音神经性耳聋的疗效 有明显相关性。突发性感音神经性耳聋的疗效优于渐进性感音神经性耳聋
    三、在电项针及耳周腧穴针刺治疗下,病程的长短与感音神经性耳聋的疗 效有明显相关性
    四、电项针及耳周腧穴针刺治疗感音神经性耳聋的机理是诸多因素综合作 用的结果
致谢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中文详细摘要

(6)非外伤性截瘫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符号说明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论文正文:非外伤性截瘫的临床研究
    前言
    1 资料和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一
文献综述二
致谢
研究生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8)冯兴华教授痹证学术思想及从肝论治痹证法治疗偏头痛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冯兴华教授关于痹证学术思想的渊源
    1 《内经》对冯兴华教授学术思想的影响
    2 《金匮要略》对冯兴华教授痹证学术思想的影响
    3 《脾胃论》对冯兴华教授痹证学术思想的影响
    4 《医宗必读》对冯兴华教授痹证学术思想的影响
    5 《临证指南医案》、《温病条辨》对冯兴华教授痹证学术思想的影响
    6 《医林改错》对冯兴华教授痹证学术思想的影响
    7 近现代医家对冯兴华教授痹证学术思想的影响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冯兴华教授治疗痹证经验总结
    1 冯兴华教授对痹证病因病机的认识
        1.1 病因的认识
        1.2 痹病的病机
    2 冯兴华教授治疗痹证的总体原则
    3 冯兴华教授治疗痹证的学术思想特色
        3.1 清热祛湿法治疗湿热痹证
        3.1.1 冯师对湿热痹证的认识
        3.1.2 冯师运用四妙丸治疗湿热痹证的经验
        附医案 冯师运用四妙丸化裁治疗类风湿性关节验案
        3.1.3 冯师运用四妙勇安汤治疗热毒蕴结型脉痹经验
        附医案 冯师运用四妙勇安汤化裁治疗结节性红斑验案
        3.2 从肝论治痹证
        附医案 冯师应用丹栀逍遥散治疗不安腿综合症验案
    4 冯兴华教授治疗各种痹证诊疗特色
        4.1 类风湿关节炎的诊疗特色
        附医案 冯师运用四神煎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验案
        4.2 强直性脊柱炎的诊疗特色
        附医案 冯师治疗强直性脊柱炎验案
        4.3 白塞氏病的的诊疗特色
        附医案 冯师运用四妙勇安汤化裁治疗白塞氏病验案
        4.4 干燥综合征的诊疗特色
        附医案 原发性干燥综合征伴血小板减少验案
        4.5 骨关节炎的诊疗特色
        附医案 冯师运用四妙丸化裁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验案
    5 冯兴华教授治疗痹证常用疗法及用药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从肝论治痹证法治疗偏头痛的临床研究
    1 头痛的古代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2 偏头痛的现代文献综述
        2.1 西医研究
        2.2 中医的现代研究
        参考文献
    3 冯师从肝论治痹证法治疗偏头痛临床研究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3 研究内容
        3.4 统计
        3.5 结果
        3.6 讨论
        参考文献
小结
致谢
个人简历
附表1 偏头痛残疾程度评估问卷(MIDAS)
附表2 偏头痛患者生活品质问卷(MSQ)
附表3 中医证候评分

(9)晕针发生现象研究及其对医患关系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探讨
    第一节 晕针文献回顾
        一、晕针的概念
        二、古代对晕针的认识
        (一) 晕针概述及原因论述
        (二) 晕针的机理论述
        (三) 晕针的预防及处理
        三、现代对晕针的认识
        四、针灸导致晕针研究现状
    第二节 医患关系的文献回顾
第二章 调查研究
    第一节 研究方法
        一、研究架构
        二、研究对象
        三、问卷设计及确定
    第二节 统计方法
    第三节 问卷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一般资料分析
        二、晕针发生相关性分析
        三、单因子ANOVA分析与解说
    第四节 讨论
        一、晕针发生现状分析
        二、患者性别不同致晕针的原因探讨
        三. 医生的失职易造成晕针现象
        四、医师必须重视晕针现象
        五、减少晕针的方法探讨
    第五节 结论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四、颈椎病误治致生活障碍2例教训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持续性姿势-知觉性头晕肝郁与阴虚证候及功能磁共振特点初探[D]. 赵赫.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2]针刺安全规范的构建 ——基于现代临床针刺诊疗流程[D]. 芦芸.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9(08)
  • [3]“项七针”治疗过敏性鼻炎疗效观察[D]. 邢红霞.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8(01)
  • [4]《伤寒杂病论》病证通用药的研究[D]. 李晶晶.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14(12)
  • [5]电项针及耳周腧穴针刺治疗感音神经性耳聋的临床研究[D]. 吴迪.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10(07)
  • [6]非外伤性截瘫的临床研究[D]. 刘全生. 重庆医科大学, 2007(02)
  • [7]颈椎病误治致生活障碍2例教训分析[J]. 章岩,李铮,庄海英,戴明恒. 山东医药, 2002(02)
  • [8]冯兴华教授痹证学术思想及从肝论治痹证法治疗偏头痛的临床研究[D]. 马晓晶.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13(11)
  • [9]晕针发生现象研究及其对医患关系的影响[D]. 陈再程.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1(01)

标签:;  ;  ;  ;  ;  

虐待致颈椎病2例经验教训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