汞致急性肾损伤剂量反应关系研究

汞致急性肾损伤剂量反应关系研究

一、汞致急性肾损伤量效关系的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何雅玲[1](2021)在《粒毛盘菌YM38多糖结构表征、化学修饰与生物活性研究》文中指出粒毛盘菌属是一类腐生性真菌,在深层培养条件下能产生多糖、色素、多酚等多种活性物质。本文以粒毛盘菌YM38发酵液分离纯化的胞外多糖LEP-1a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基本结构表征、模拟消化、化学修饰以及体内外生物活性研究。主要的研究结果如下:(1)采用HPGPC、IC、GC-MS、FT-IR和NMR等方法研究分析得出LEP-1a的分子量为5.69×104 Da,由半乳糖、葡萄糖和甘露糖组成,摩尔比为9.4:14.6:76.9。糖苷键类型包括(1→)、(1→3)、(1→4)和(1→2,6)链接的甘露糖,(1→2)链接的半乳糖以及(1→2)链接的葡萄糖。采用体外模拟唾液-胃肠道消化体系,研究发现唾液对LEP-1a的消化特性影响较小,而经过胃肠道消化后,其还原糖含量升高,且分子量下降,表明LEP-1a可部分降解。此外,胃肠道消化显着提高了LEP-1a的体外结合能力、抗氧化、降血糖和益生元活性。(2)分别采用锌和硒对LEP-1a进行化学修饰,获得了ZnLEP-1a和SeLEP-1a,其中ZnLEP-1a中锌含量为0.69±0.03 mg/g,SeLEP-1a中硒含量为206.99±9.85μg/g。由SEM和AFM发现锌和硒修饰后LEP-1a的表观形貌均发生明显改变。FT-IR和NMR分析结果进一步证实ZnLEP-1a和SeLEP-1a修饰成功。ZnLEP-1a的红外吸收峰发生位移,SeLEP-1a红外光谱出现新的吸收振动峰。NMR结果表明,ZnLEP-1a在1H NMR图谱中质子信号减弱,SeLEP-1a在13C NMR图谱上的标志新峰出现在62.62 ppm处,归属于O-6取代碳。体外生物活性实验表明与LEP-1a相比,ZnLEP-1a和SeLEP-1a具有更强的抗氧化和抗肿瘤活性。(3)为了研究LEP-1a和ZnLEP-1a对小鼠急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建立顺铂(CP)诱导的急性肝损伤模型。研究表明LEP-1a和ZnLEP-1a有效降低了小鼠肝指数、提高肝脏功能、改善肝脏氧化应激。同时,与模型组相比,LEP-1a和ZnLEP-1a能够显着抑制小鼠TNF-α和IL-1β的表达。肝脏组织病理学染色也证明了给与LEP-1a和ZnLEP-1a干预后,炎性细胞浸润明显减少。表明LEP-1a和ZnLEP-1a是通过提高小鼠肝脏抗氧化能力和抑制炎症因子产生而抑制肝损伤,发挥保肝作用。(4)为了研究LEP-1a和SeLEP-1a的肾保护作用及其机制,建立顺铂诱导的急性肾损伤模型。研究表明LEP-1a和SeLEP-1a干预可显着逆转由顺铂诱导的小鼠肾指数下降以及CRE和BUN水平的增加。LEP-1a和SeLEP-1a干预可通过恢复抗氧化酶活性和非酶GSH含量来改善肾脏氧化应激。与模型组相比,LEP-1a和SeLEP-1a干预显着降低小鼠肾组织中炎症因子IL-1β,IL-6和TNF-α的以及KIM-1的含量。同时,免疫组化结果表明LEP-1a和SeLEP-1a可抑制小鼠肾脏炎症介质COX-2和i NOS的释放,增加Nrf2和HO-1的表达。PCR结果显示SeLEP-1a可显着抑制TLR4、NF-κB p65、IκBα的m RNA表达水平。此外,LEP-1a和SeLEP-1a明显地下调肾脏组织中Bax、cleaved caspase-3蛋白表达水平和上调p-PI3K、p-Akt和Bcl-2蛋白表达水平。因此,LEP-1a和SeLEP-1a干预是通过调节氧化应激反应、NF-κB介导的炎症反应以及PI3K/Akt介导的凋亡信号通路改善顺铂诱导的急性肾损伤。

张笑笑[2](2020)在《CCU中急性肾损伤患者临床特征、预后及中医证候要素分布研究》文中指出目的:研究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冠心病重症监护室(Coronary Care Unit,CCU)中急性肾损伤(Acute Kidney Injury,AKI)患者的临床特征、预后及中医证候要素分布情况。方法:按照国际改善全球肾脏病预后组织(Kidney Disease Improving Global Outcomes,KDIGO)中AKI的诊断标准,纳入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CCU中2014年1月至2018年12月的AKI患者,收集患者人口学资料、基础疾病、实验室指标、治疗用药、出院转归、中医证候要素分布等临床资料,研究AKI患者的临床特征、预后及中医证候要素分布规律。结果:(1)共纳入332例AKI患者,平均年龄为(76.22±10.08)岁,男女比例为1.27:1,肾前性、肾性、肾后性和不明原因性分别占80.42%、12.65%、1.81%、5.12%,AKI 1期、2期、3期占比分别为78.31%、18.98%、2.71%,发生AKI时Scr值为160.25(119.08,224.83)umol/L,出院时 Scr 值为 141.55(105.00,141.55)umol/L,临床诊断急性冠脉综合征、心力衰竭的比例分别为52.71%和38.86%。(2)按照年龄分为老年组(≥60岁)和非老年组(<60岁),研究显示:老年组308例(92.78%),非老年组24例(7.23%),在基础疾病和伴随症状方面,老年组合并高血压、慢性肾脏病、脑血管病、低蛋白血症、贫血、少尿无尿、感染的比例高于非老年组(P<0.05);在实验室检查方面,老年组Hb、ALB、eGFR低于非老年组,BUN、发生AKI时Scr值、Scr峰值、出院时Scr值、NT-proBNP高于非老年组(P<0.05);在治疗方面,老年组抗生素和利尿剂的使用高于非老年组(P<0.05)。(3)按照患者入住CCU时有无慢性肾脏病,分为有慢性肾脏病组100例(30.12%),无慢性肾脏病组232例(69.88%),有慢性肾脏病组年龄高于无慢性肾脏病组,在基础疾病和伴随症状方面,有慢性肾脏病组合并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高尿酸血症、蛋白尿、少尿无尿、低蛋白血症、贫血、感染的比例高于无慢性肾脏病组(P<0.05);在实验室检查方面,有慢性肾脏病组在Hb和eGFR低于无慢性肾脏病组,K+、BUN、发生AKI时Scr值、Scr峰值、出院时Scr值、UA、NT-proBNP高于无慢性肾脏病组(P<0.05);在治疗方面,有慢性肾脏病组抗生素、肾康注射液及肾脏替代治疗的使用高于无慢性肾脏病组(P<0.05)。(4)按照出院时肾功能的恢复情况,分为肾功能恢复组175例(52.71%),肾功能未恢复组157例(47.29%),在临床伴随症状方面,肾功能恢复组在贫血、低蛋白血症、发生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的比例低于肾功能未恢复组;实验室检查显示,肾功恢复组Hb、ALB、Ca2+高于肾功能未恢复组,LDH低于肾功能未恢复组;在治疗方面,肾功能恢复组使用利尿剂、血管活性药物、机械通气的比例低于肾功能未恢复组,使用肾康注射液的比例高于肾功能未恢复组;在临床转归方面,肾功能恢复组存活比例高于肾功能未恢复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分析显示:肾康注射液(OR=0.580,P<0.05)是AKI患者肾功能预后的保护性因素,Ca2+降低(OR=1.631,P<0.05)、贫血(OR=1.667,P<0.05)、低蛋白血症(OR=1.621,P<0.05)、MODS(OR=4.388,P<0.05)、使用利尿剂(OR=1.111,P<O.05)是影响AKI患者肾功能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5)按照患者的出院转归,分为生存组250例(75.30%),死亡组82例(24.70%),在AKI分期方面,生存组AKI 1期205例(82.00%),2期41例(16.40%),3期4例(1.60%),死亡组AKI 1期55例(67.07%),2期22例(26.83%),3期5例(6.10%)。分期比较显示,随分期分级程度的增加,死亡率逐渐升高,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一般情况方面,死亡组年龄高于生存组;在临床伴随症状方面,死亡组合并低蛋白血症、贫血、蛋白尿、少尿无尿、发生感染和MODS的比例高于生存组;实验室检查显示,死亡组Scr基线值、发生AKI时Scr值、Scr峰值、出院时Scr值、UA峰值、BUN、NT-proBNP均高于生存组,ALB、Hb、Ca2+、eGFR均低于生存组;在治疗方面,死亡组使用抗生素、血管活性药物、机械通气的比例高于生存组。死亡组利尿剂静脉最大使用日剂量≤80mg比例低于生存组,利尿剂静脉最大使用日剂量≥160mg比例高于生存组。多因素Logistic分析显示:出院时Scr值(OR=1.051,P<0.05)、贫血(OR=3.014,P<0.05)、低蛋白血症(OR=4.203,P<0.05)、MODS(OR=18.118,P<0.05)、血管活性药物(OR=13.221,P<0.05)、机械通气(OR=1.718,P<0.05)是影响AKI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6)CCU中AKI患者单纯虚证、单纯实证、虚实夹杂分别占8.73%,9.04%,82.23%,以虚实夹杂证居多。本虚的证候要素中,气虚者192例(57.83%),血虚者69例(20.78%),阴虚者136例(40.96%),阳虚者132例(39.76%),以气虚出现的频率最高,其次为阴虚和阳虚。标实的证候要素中,水停证130例(39.16%),血瘀证186例(56.02%),火热证56例(16.87%),痰证175例(52.71%),以血瘀证出现的频率最高,其次为痰证和水停证。生存组和死亡组的中医证候要素分布比较显示,死亡组中阳虚证的比例高于生存组(P<0.05)。结论:(1)CCU中AKI患者病因以肾前性为主,分期以AKI 1期为主;(2)老年患者、慢性肾脏病患者常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和临床伴随症状,是AKI的高危患病人群;(3)AKI的分期影响患者的预后,随分期分级程度的增加,死亡率逐渐升高;(4)肾康注射液是AKI患者肾功能预后的保护性因素,Ca2+降低、贫血、低蛋白血症、MODS、使用利尿剂是影响AKI患者肾功能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5)出院时Scr值、贫血、低蛋白血症、MODS、血管活性药物、机械通气是影响AKI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6)AKI患者以虚实夹杂证为主,本虚证以气虚证最常见,其次为阴虚证和阳虚证,标实证以血瘀证最常见,其次为痰证和水停证;(7)阳虚证的AKI患者预后不佳。综上,临床应结合AKI的临床特征,积极纠正低蛋白血症、贫血等不良因素,合理使用利尿剂、血管活性药物和呼吸机,以改善患者预后。中医药治疗AKI应结合中医证候要素分布特点,以益气养阴、活血化瘀为主,兼以利水化痰,同时应注重发挥中医药在改善AKI预后方面的优势。

胡樱凡[3](2019)在《大黄蒽醌类化合物抑制LPS诱导巨噬细胞炎症反应的分子机制及其构效关系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基于TLR4介导的MyD88依.赖信号通路和TRIF依赖信号通路,并结合药效动力学模型和中位效应方程定量地评价大黄酸、大黄素、芦荟大黄素体外抗炎的分子机制与量效关系,进一步明确大黄蒽醌类化合物抗炎活性与分子结构关系的科学内涵。方法1.采用MTT法检测大黄酸、大黄素、芦荟大黄素对RAW 264.7巨噬细胞活性的影响,从而明确三种药物在该细胞系中的安全浓度范围,并确定实验浓度。2.采用预给药实验方案。大黄酸(80μM、40μM、20μM)、大黄素(80μM、40μM、20μM)、芦荟大黄素(20μM、10μM、5μM)分别与RAW 264.7巨噬细胞预孵育30 min后,加入LPS(终浓度1μg/mL)刺激,以LPS加入时间为“零”时间点。在0、5、15、30、60、90、120 min后,取细胞裂解液采用Western blot检测IKKβ、TBK1蛋白及其磷酸化蛋白的表达;0、10、30、60、120、240min后取细胞裂解液,Western blot检测NFκB p65、PI3K、IRF3蛋白及其磷酸化蛋白的表达;0、1、2、4、8、12、24 h后,取细胞裂解液采用Western blot检测iNOS蛋白表达,取细胞上清液采用Griess法检测NO浓度以及采用Elisa试剂盒检测IL-6、TNF-α、IFN-β、IFN-γ。从而考察大黄酸、大黄素、芦荟大黄素对LPS诱导的TLR4-MyD88/TRIF依赖信号通路中上游蛋白以及下游炎性因子与干扰素动态变化的调控作用。3.采用Monolix?2016R1软件建立药效学模型,定量地捕捉大黄酸、大黄素、芦荟大黄素体外抗炎的动态变化与分子机制;同时三个药物分别设置七个浓度剂量组,取上清液分别用于检测IL-6和NO,并计算中位效应方程。结合药效学模型与中位效应方程,明确三种化合物的体外抗炎的量效关系与效价强度。4.分析对比大黄酸、大黄素、芦荟大黄素分子疏水性系数(logP)、极性/非极性去溶剂化能、拓扑极性表面积、分子表面静电势以及穿透磷脂双分子层的过量自由能,与药效学研究关联分析对比,从而揭示大黄蒽醌类化合物体外抗炎与分子结构关系(构效关系)的实质。结果1.0.1μM100μM大黄酸、大黄素以及0.1μM40μM芦荟大黄素在RAW264.7巨噬细胞为安全浓度范围,确定大黄酸、大黄素实验浓度分别为80、40、20μM,芦荟大黄素实验浓度为20、10、5μM。2.LPS可激活RAW 264.7细胞中MyD88依赖信号通路和TRIF依赖信号通路,且所涉及的上游蛋白表达以及下游末端因子的生成均有各自独特的动态变化。IKK-β在LPS刺激5 min后快速磷酸化并达到最高表达水平;NF-κB p65磷酸化水平在LPS刺激后的10 min即可检测到升高,随后逐渐减弱,在120 min时其磷酸化水平再度升高,其磷酸化水平呈振荡曲线趋势;PI3K在LPS刺激后60min迅速升高,并随时间增加而升高;TBK1在LPS刺激后的30 min可检测其磷酸化水平升高,并随时间推移而持续升高;IRF3在LPS刺激后60 min磷酸化水平显着升高,且进入平台期,在60240 min内其磷酸化水平趋于稳定;iNOS蛋白表达水平在LPS刺激后的8 h显着升高,且在8 h24 h内持续升高;细胞上清液中NO的浓度在LPS刺激后的8 h24 h持续升高;细胞上清液中IL-6浓度在LPS刺激后的2 h8 h内显着升高,在8 h24 h其浓度趋于稳定;细胞上清液中TNF-α在LPS刺激后的0 h2 h内陡然升高,在4 h24 h其浓度略有降低且趋于平稳;细胞上清液中未检测到IFN-γ、IFN-β。3.大黄酸、大黄素、芦荟大黄素均可抑制LPS刺激引起的MyD88依赖信号通路和TRIF依赖信号通路的激活,可剂量依赖地下调IKKβ、NFκB p65、PI3K、TBK1、IRF3磷酸化水平,抑制下游iNOS的表达,以及NO、IL-6的分泌。同时观察到大黄蒽醌类化合物对TNF-α的分泌略有上调作用,这与IKKβ的双向调节作用有关。4.中位效应方程的结果表明,三种药物在相同浓度下,芦荟大黄素对IL-6以及NO生成的抑制率均强于大黄素、大黄酸。大黄酸、大黄素、芦荟大黄素抑制LPS刺激RAW 264.7巨噬细胞生成IL-6的IC50为100.92μM、39.81μM、18.84μM,而抑制NO生成的IC50为53.12μM、46.80μM、17.83μM;药效动力学模型结果表明,大黄蒽醌化合物治疗该体外炎症的药效动力学模型为双靶点抑制模型,对NF-κB p65磷酸化和iNOS蛋白表达均有抑制作用,其中对NF-κB p65磷酸化的对数线性抑制系数为0.0125、0.0208、0.0410,对iNOS蛋白表达的对数线性抑制系数分别为0.0142、0.0587、0.0763,显然对iNOS蛋白表达的抑制作用强于对NF-κB p65磷酸化的抑制作用(约两倍)。中位效应方程与药效动力学模型结果均表明,三种蒽醌化合物体外抗炎机制相同,但具有不同的效价强度:芦荟大黄素>大黄素>大黄酸。但由于溶解度的限制,芦荟大黄素的效能低于大黄素、大黄酸。5.构效关系分析结果表明,三种蒽醌化合物的疏水结构是引起抗炎效价强度差异的主要原因。与大黄素、大黄素、芦荟大黄素结合的受体具有疏水口袋,芦荟大黄素分子结构的疏水作用最强,故其与受体的结合能力亦强于大黄素、大黄酸,从而表现出更强的抗炎能力。结论大黄蒽醌类化合物大黄酸、大黄素、芦荟大黄素可剂量依赖地抑制LPS刺激RAW 264.7巨噬细胞引起的炎症,其作用机制为双靶点抑制(NF-κB p65和iNOS)。相同剂量下,芦荟大黄素的抗炎作用强于大黄素、大黄酸。三种蒽醌化合物抗炎能力的差异主要源自其分子结构支链引起的疏水作用差异,与蒽醌类化合物结合的受体具有疏水口袋,芦荟大黄素分子结构的疏水作用强于大黄素、大黄酸,故具有更强抗炎效价强度。

杨泓涛[4](2018)在《Ornipural治疗犬急性肾衰竭的疗效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人工制作犬急性肾衰竭(Acute renal failure,ARF),用Ornipural药物治疗犬的ARF。观察Ornipural对犬急性肾衰竭的临床疗效,并从血液学、组织病理学方面分析Ornipural对治疗ARF的效果,为宠物临床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将16只体重为5±0.5 kg的临床健康犬随机平均分为3组(每组5只,其中有1只为解剖所用),采用肌注50%甘油(10 mL/kg)结合肌注庆大霉素(120mg/kg)的方式制作犬ARF;当ARF制作成功后分别按照对照组和实验组方式进行治疗,每日检测尿量。于出现ARF临床症状当天开始治疗,对照组进行调节水盐和电解质平衡、控制感染等常规支持疗方法治疗ARF,实验1组在常规支持治疗的基础上加静脉滴注Ornipural(5ml/kg),实验2组单用Ornipural(5ml/kg)静脉滴注方式进行治疗。分别在出现临床症状当天、治疗第3天前、第7天后行颈静脉采血,测定血常规指标,指标包括白细胞总数(WBC)、淋巴细胞(LYM)、中性粒细胞(GRAN)、单核细胞(MONO);测定肾功能生化指标,指标包括尿素氮(BUN)、肌酐(CREA)、血磷(PHOS);测定电解质指标中的钾离子(K+)。治疗后分别取试验组和对照组犬的肾脏用福尔马林灌注固定,再用石蜡包埋行H.E.染色,观察试验组和对照组经过治疗后的肾脏病理变化。结果:实验结果如下:1.犬ARF制作情况犬均在制作过程中的第5天出现呕吐、无尿、精神沉郁等临床症状,抽血检测血尿素氮(BUN)、肌酐(CREA)、血磷酸根(PHOS),均高于正常范围,表明ARF制作成功。16只试验犬均没有在制作过程中死亡。2.治疗情况对照组患ARF犬均在治疗第2天死亡;实验1组患ARF犬有1只在治疗第2天死亡,有2只在治疗第3天死亡,有1只在治疗第5天死亡,有1只在经过7天的治疗后基本痊愈;实验2组患ARF犬有4只在治疗的第1天死亡,有1只在治疗第二天死亡。3.尿量的变化实验1组犬经治疗后排尿情况比对照组好得多,且实验1组犬的排尿量在治疗第7天接近正常犬日均排尿量。与对照组第1天犬的尿量9.60±14.05ml相比,实验1组治疗到第4、5天尿量明显增多,数值分别为54.00ml、44.00ml,差异显着(P<0.05),治疗到第6、7天犬的尿量达到82.00ml、86.00ml,与对照组第1天相比差异极显着(P<0.01)。4.血常规参数变化实验1组经过7天治疗以后存活犬的WBC、GRAN、MONO、LYM的数值为10.50×109/L、8.30×109/L、0.5×109/L、1.7×109/L,均恢复到正常范围。实验1组第7天的WBC均显着低于实验2组治疗前和对照组治疗前,数值分别为10.50×109/L、19.27±5.45×109/L、19.54±5.72×109/L,差异显着(P<0.05)。5.肾脏功能指标变化经过治疗后实验1组犬肾功能指标BUN、CREA、PHOS、K+的数值逐渐降低,第7天存活犬的CREA、PHOS、K+恢复到正常,数值分别为1.30mg﹒dL-1、6.70mg﹒dL-1、4.00mmol﹒L-1,BUN为31.00mg﹒dL-1,比正常范围稍微高一些;与治疗前所有病犬的肾功能指标相比,实验1组第3天的BUN降低显着(P<0.05)数值为50.25±25.09mg﹒dL-1、实验1组第7天4个指标降低显着(P<0.05)。6.肾脏组织病理变化对照组和实验2组的肾小管上皮细胞在显微镜下有不同程度的坏死、肿胀和脱落。从发病当天犬的肾脏组织切片图可见主要表现为肾小球与球囊粘连、基质增加、间质水肿、有大量炎性细胞渗出、部分近曲小关结构消失和肾小管上皮细胞空泡化,这些都是ARF肾脏病理特征。对照组和实验2组死亡犬的肾脏的肾小管腔内有蛋白尿管型,和各种碎片在管腔内;实验1组病犬经过7天治疗后肾脏切片中肾小管有明显的修复,已基本无尿管型和细胞碎片,肾小球与球囊不粘连。结论:Ornipural能降低血液CREA、BUN、PHOS的数值,能降低血液中炎性细胞数,在常规的支持治疗基础上加用Ornipural治疗犬ARF疗效更好,能延长犬的生存时间。

刘晓曼[5](2018)在《从黄柏炭止血作用及其机制研究探讨“炒炭止血”与“烧灰存性”》文中认为背景:中药炭药的临床应用历史悠久,仲景《金匮要略》中有数个处方与中药制炭相关。如王不留行散后注“桑根皮以上三味烧灰存性,勿令灰过”,枳实芍药散中注“枳实(烧令黑,勿太过)”,其所提出的“烧灰存性,勿令灰过”是最早的炭药炮制标准。目前制炭多以经验判断,临床疗效良莠不齐,炭药用于止血在历代中医用药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而探究“炒炭止血”关键物质基础成为炭药现代研究的重点和难点。黄柏炭(PCC)是黄柏高温炭化的产物,苦寒之性大减,清热燥湿之中兼有收涩之性,临床常用于治疗便血、崩漏下血等。黄柏含有生物碱类、柠檬苦素类等活性成分,在高温炭化后,原有的这些主要成分几乎完全消失,但却产生了止血作用。虽然PCC的止血效果得到了相当多的临床证据的支持,但其止血作用的物质基础及机制尚不明了。目的:本研究引进纳米学科表征技术,以黄柏炭为研究对象,探究新发现的存在于PCC水煎液中的黄柏炭碳点(PCC-CDs)的制备工艺标准,基于多种出血模型评价PCC-CDs的止血作用并探究其作用机制,证实PCC-CDs是黄柏高温炭化后产生止血作用的关键物质基础之一,为阐明“炒炭止血”物质基础与仲景炭药“烧灰存性”科学内涵提供部分实验依据。方法:1.建立PCC-CDs的制备方法及分离纯化方法,以白眉蛇毒血凝酶(HC)为止血阳性对照药,利用小鼠断尾出血模型初步评价PCC-CDs的止血作用。2.考察马弗炉锻烧温度及时间,运用透射电子显微镜表征技术(TEM),以电镜结果和止血效果为评价指标,优化PCC-CDs的制备条件。3.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对PCC-CDs水溶液进行成分分析;运用TEM、HRTEM、EDS和XPS等技术,结合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紫外光谱(UV-Vis)、荧光光谱(FL)等现代中药研究常用分析技术,对优选出的PCC-CDs进行理化性质表征并计算其量子产率。4.通过细胞计数试剂盒(CCK-8)检测不同浓度PCC-CDs水溶液对细胞活力的影响,评价其细胞毒性,初步获取PCC-CDs的安全性参数。5.运用断尾出血模型考察皮下注射(sc),灌胃注射(ig)和腹腔注射(ip)3种给药方式PCC-CDs的止血效果。运用毛细玻璃管法,测定PCC-CDs单次给药后10min、45min、90min、120min、180min、300min和480min各时间点的凝血时间。采用小鼠断尾出血、肝脏损伤出血模型,考察PCC-CDs止血作用的量-效关系。通过PCC-CDs肝素钠拮抗实验及其对小鼠血小板计数(PLT)和凝血四项(PT、APTT、TT、FIB)的影响,探究PCC-CDs发挥止血作用可能的途径。6.建立五步蛇毒(AAV)急性出血模型,设对照组、模型组、PCC-CDs高、中、低剂量组,每组按时间点(1h、3 h、12 h、1d、2d和5d)设6个亚组。各组各时间点取全血检测PLT,取血浆检测6-keto-PGF1α、TXB2、t-PA和PAI-1的含量,探究PCC-CDs对AAV急性出血模型的止血作用及其作用机制。各组各时间点取血清检测BUN、CRE,取肾脏行HE染色观察肾脏病理光镜改变,以ELISA法检测肾组织中IL-10、IL-1β和MCP-1的含量,探究PCC-CDs对AAV出血致小鼠急性肾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结果:1.在马弗炉300℃煅烧1h的制备条件下,所得PCC-CDs电镜下呈较均匀分散的球形,粒径小于10 nm,晶格间距约为0.24 nm。在断尾出血模型中,PCC组和PCC-CDs组的止血时间无差别(P>0.05),二者与NS组、黄柏生药组相比,止血时间均明显缩短(P<0.05),与HC组止血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在PCC-CDs制备方法的考察中,马弗炉煅烧温度分别为250℃、300℃、350℃、400℃和450℃时,所得PCC的制炭产率及电镜下粒径和形状均存在差异,止血效果也不尽相同,综合电镜结果和止血效果,优选出350℃组。进一步考察350℃条件下的煅烧时间,分别为15 min、30 min、45 min和60min,综合电镜结果和止血效果优选出60min组。最终PCC-CDs的最优化制备条件为马弗炉350℃煅烧1 h。3.PCC-CDs成分分析及理化性质表征:(1)HPLC法检测PCC-CDs水溶液,未检测到存在于生黄柏中的生物碱类和柠檬苦素类等活性成分。(2)PCC-CDs的形貌:PCC-CDs在TEM下呈球形并均匀分布,直径范围为1.2-4.8nm,粒径分布为2.640±0.694 nm;经HRTEM衍射测得PCC-CDs的晶格间距约为0.232 nm。(3)PCC-CDs光谱性质:①UV-Vis显示PCC-CDs在270 nm处有一个弱吸收峰。②FL结果显示PCC-CDs的最强发射波长为438 nm,最强激发波长为363 nm。③FTIR结果显示PCC-CDs在3385、3130、2925、2860、1566、1401 和 1121 cm-1 处显示特征吸收峰。3385cm-1处为-N-H基团;在3130cm-1处可观察到-O-H基团的存在;在2925和2860cm-1处的微弱吸收归属于-CH的伸缩;此外,PCC-CDs中1566 cm-1处的吸收峰被认为是-C=O的特征吸收峰;PCC-CDs在1401cm-1处的吸收峰可能为C-N,N-H或COO-基团;在1121cm-1处的吸收峰为-C-O。(4)PCC-CDs的元素及表面结构:EDS结果表明PCC-CDs主要由C和O组成,含量比为575:175,接近于3,与XPS的结果相一致。XPS结果表明PCC-CDs主要由碳(71.64%,原子百分比),氮(1.30%,原子百分比)和氧(23.26%,原子百分比)组成。经XPS分峰分析得PCC-CDs表面可能存在C-C/C=C、C=O、C-O、C=N、O-C=O、C-OH、C=O、N=C、C-N-C和N-(C)3等官能团。XPS的分析结果与FTIR结果相一致。(5)PCC-CDs提取率为0.26%,相对量子产率为9.62%。4.在CCK-8细胞毒性实验中,当PCC-CDs水溶液浓度为0、0.01、0.1、1、10、100和1000μg/mL时,细胞活力均在100%左右,而浓度为5000μg/mL时细胞活力开始下降,浓度为10000 μg/mL时细胞活力逐渐下降至52.78%。5.PCC-CDs的止血作用及其作用机制研究:(1)与NS组相比,sc、ig和ip3种给药方式断尾止血时间均缩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sc和ip组止血时间与阳性对照组无差别(P>0.05)。(2)PCC-CDs单次给药后,10 min已表现出促凝作用,10 min、45 min、90 min、120 min、180 min和300 min各时间点给药组凝血时间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自300min至480min,给药组凝血时间逐渐延长至与对照组趋同(P>0.05)。(3)在小鼠断尾出血和肝脏损伤出血两种实验模型中,PCC-CDs组止血时间明显缩短,与NS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与阳性药无差别(P>0.05)。(4)PCC-CDs肝素钠拮抗实验中,与NS组相比,HC组、PCC-CDs组和HS+PCC-CDs组止血时间均缩短(P<0.05);PCC-CDs组与HC组止血时间无差别(P>0.05);与PCC-CDs组相比,HS+PCC-CDs组止血时间明显延长(P<0.05)。(5)PLT与凝血四项测定结果:与NS相比,PCC-CDs组PLT、FIB升高(P<0.05),PT降低(P<0.05)。6.PCC-CDs对AAV急性出血模型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1)在AAV造模剂量考察实验中,LD50组(2mg/kg)死亡4只小鼠,其余组小鼠无死亡;1/2倍LD50组和1/4倍LD50组小鼠均出现了中毒症状。LD50组PLT下降至(134.00±42.81)× 109/L,1/2 倍 LD50 组 PLT 下降至(343.80±63.41)× 109/L,1/4 倍 LD50 组下降至(751.30±70.64)× 1 09/L,与 NS 组[(1160.10±77.38)× 1 09/L]相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综合分析筛选出的建立AAV急性出血模型的AAV剂量为1 mg/kg。(2)AAV急性出血实验中,模型组在1h、3h、12h、1d和2d,5个时间点的PLT均比NS组下降(P<0.05),而治疗组抑制了AAV所导致的PLT下降,其中高剂量组3 h、12 h、1d和2d4个时间点与模型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NS组相比,模型组的6-keto-PGF1α和t-PA升高(P<0.05)、TXB2和PAI-1下降(P<0.05),而治疗组可明显抑制AAV造成的TXB2和PAI-1的下降,且可缓解6-keto-PGF1α和t-PA的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在探究PCC-CDs对AAV出血致小鼠急性肾损伤保护作用及其机制的实验中,1 d、2d和5d,3个时间点模型组BUN、CRE比NS组升高(P<0.05),而治疗组可抑制AAV造成的BUN、CRE的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组肾脏病理形态学结果:1h即可见肾小球充血,肾小管周围毛细血管充血,肾小管肿胀扩张,小管上皮细胞水肿、变性,而治疗组肾小管肿胀和充血均较模型组减轻。模型组IL-10、IL-1β和MCP-1,与NS组相比升高(P<0.05),而治疗组可抑制AAV造成的IL-10、IL-1β和MCP-1的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本研究首次发现黄柏炭碳点,优选出的制备条件为马弗炉350℃锻烧1h。所得黄柏炭碳点为直径1.2-4.8nm、晶格间距0.232nm、制炭产率39.28%,主要由C、O、N元素组成,表面存在羰基、羧基、羟基、醚基和氨基等活性官能团的类碳点成分。黄柏炭碳点水溶液中不存在小分子、金属离子或盐类等常规的中药药效活性成分。2.黄柏炭碳点水溶液浓度低于1000μg/mL(约相当于PCC3g/mL)时无细胞毒性,体内外均具有与白眉蛇毒血凝酶相当的止血作用,单次给药其止血效应自10 min起至5h维持在较高水平,5-8 h逐渐降至正常,推荐给药方式为皮下注射和腹腔注射。3.黄柏炭碳点主要通过激活内源性凝血途径,增加血小板含量、提高TXB2含量促进血小板聚集,促进纤维蛋白的生成,提高PAI-1含量抑制纤溶系统活性发挥止血作用。4.以黄柏炭为例,“炒炭止血”物质基础与仲景炭药“烧灰存性”科学内涵可阐释为“表面存在大量可塑性活性基团的黄柏炭碳点是黄柏炭发挥止血作用的关键物质基础之一。在制备黄柏炭时,马弗炉350℃锻烧1h以制备止血作用最佳的黄柏炭碳点,太过或不及不能产生止血作用或止血作用较弱”。

王鹏[6](2016)在《芍药苷对重症急性胰腺炎肾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探讨》文中提出目的:观察芍药苷对大鼠重症急性胰腺炎的量效关系,应用其最佳剂量观察对重症急性胰腺炎所致大鼠急性肾损伤的保护作用,并对其可能的机制进行探讨。方法:第一部分:SPF级雄性Sprague Dawley(SD)大鼠40只,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5组,分别为假手术对照组、重症急性胰腺炎组、芍药苷干预组(下设3个剂量讨论组)。每组有8只大鼠。芍药苷组有分为50mg/kg组(P1)、100mg/kg组(P2)、150mg/kg组(P3),牛黄胆酸钠(5%)成功建立重症急性胰腺炎模型后30分钟股静脉给予各剂量芍药苷。重症急性胰腺炎组仅建模,对照组仅开腹翻动大鼠十二指肠和胰腺组织。各组在12小时时间点麻醉后下腔静脉取血用于血清胰腺炎水平(淀粉酶AMY、脂肪酶LIPA)、肝功能(ALT、AST)以及肾功能(BUN、Cr)的检测。取大鼠胰头组织固定于4%的多聚甲醛中,进行HE染色,观察胰腺组织病理改变。第二部分:SPF级雄性Sprague Dawley(SD)大鼠72只,随机分为3大组(据随机数表法,每组24只):对照组、重症急性胰腺炎肾损伤组及芍药苷干预组(采用100mg/kg最佳剂量),每组又分为3h、6h、12h亚组,每亚组有8只大鼠。空白对照组手术仅在麻醉后开腹翻动胰腺及十二指肠,然后关腹;重症急性胰腺炎肾损伤组采用牛黄胆酸钠(5%)大鼠胆胰管逆行注射构建模型;芍药苷干预组在构建重症急性胰腺炎肾损伤模型后30分钟大鼠股静脉注射100mg/kg芍药苷进行干预。各组大鼠均在模型构建后3、6、12小时麻醉后下腔静脉取血,ELISA法检测血清中炎性因子IL-1、IL-6、TNF-α水平及肾功能改变(Cr及RUN)。大鼠肾脏组织取下后固定于4%的多聚甲醛中后包埋,切片进行HE染色观察各组肾脏组织病理学改变。第三部分:对芍药苷保护重症急性胰腺炎大鼠肾功能的可能的机制进行探讨。通过NO试剂盒检测大鼠肾脏组织中NO水平的改变。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观察大鼠肾脏组织中NF-κ Bp65的表达情况,并通过western blot研究其上游MAPKs信号通路中磷酸化p38的活化情况,讨论p38MAPKs信号通路是否参与炎性通路NF-κB的激活。采用TUNEL试剂盒辅助以Caspase-3的表达情况检测大鼠肾组织的细胞凋亡情况。对芍药苷保护肾功能的药理学机制进行讨论。结果:第一部分:探讨芍药苷对大鼠重症急性胰腺炎保护作用的最佳剂量,通过牛黄胆酸钠构建大鼠重症急性胰腺炎模型,芍药苷干预组对大鼠重症急性胰腺炎模型的最佳剂量的探讨示,50mg/kg组与重症急性胰腺炎组相比较能够降低血清AMY和LIPA水平,其对大鼠的肝功能的影响较小,HE染色观察胰腺组织病理的改变及胰腺病理学评分示胰腺组织病理有所改善但改善不明显,胰腺病理评分下降程度低。100mg/kg芍药苷干预组能够降低重症急性胰腺炎大鼠模型的血清AMY及LIPA,血清AST、ALT较对照组改变较轻,100mg/kg组较50mg/kg组降低血清淀粉酶,脂肪酶水平更为明显,对于大鼠肝肾功能的改变如ALT,AST较对照组及50mg/kg组并无明显区别。胰腺组织的HE染色示100mg/kg组能够降低胰腺组织病理评分。150mg/kg芍药苷干预组能够降低重症急性胰腺炎大鼠的血清AMY及LIPA,胰腺组织的HE染色能够降低胰腺组织病理评分,但反应肝功能的血清AST、ALT较对照组明显升高,示150mg/kg组对大鼠机体的肝功能影响较大。综上所述,100mg/kg是芍药苷干预大鼠重症急性胰腺炎最佳剂量。第二部分:观察芍药苷对大鼠重症急性胰腺炎所致的急性肾损伤的保护作用在第二部分采用3、6、12小时时间节点观察对照组、重症急性胰腺炎组及最佳剂量芍药苷干预组对其肾功能的保护作用。结果示芍药苷对重症急性胰腺炎所致的肾损伤具有保护作用,能够降低大鼠急性炎症反应,ELISA测定的干预组炎症因子IL-1、IL-6、TNF-α水平均较重症急性胰腺炎组下降,统计学具有意义。肾脏组织的HE切片及肾组织病理评分示干预组能够降低其病理评分。综上,芍药苷能够对重症急性胰腺炎所致的急性肾损伤具有保护作用。第三部分:探讨芍药苷对重症急性胰腺炎所致的急性肾损伤的可能的机制。NO试剂盒测定肾脏组织中NO的含量,芍药苷干预组与重症急性胰腺炎组相比能够降低肾脏组织中NO水平,NO水平反映了机体中缺氧状态。肾脏组织中反映炎性状态的NF-κB水平示芍药苷干预组能够降低NF-κB水平,western blot示芍药苷组的MAPK-p38的磷酸化水平低于重症急性胰腺炎组。TUNEL和肾脏组织中Caspase-3水平结果示芍药苷干预组能够减轻肾细胞的凋亡。结论:芍药苷能够对重症急性胰腺炎所致的急性肾损伤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量效关系是100mg/kg对于大鼠来说是最佳芍药苷保护剂量,其保护重症急性胰腺炎所致的急性肾损伤可能与抑制炎性组织中NO的释放,减少肾脏组织的急性缺血有关联。通过免疫组化、western blot及TUNEL试剂盒,芍药苷对肾脏的保护作用可能与抑制MAPK信号通路中p38信号通路的磷酸化,进而抑制核因子K B水平,减少肾脏组织细胞的凋亡相关。

郭晓,王萌,朱彦,刘洋,郝彧[7](2015)在《中药肾毒性机制研究现状及评价方法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中药是传统医学宝库重要的组成,近年来中医药在特定优势病种上取得的功效使其作为补充及替代医学在世界各地日益受到重视。有效性和安全性是药物应用的两大准则,针对中药的临床应用,仅仅强调其治疗作用是不够的,对其毒副反应的研究应更加关注。由于对中药安全性问题认识存在不足,自行、盲目、长期、大量服用中药导致的中药药源性损伤事件近期逐年增多,尤其是服用中药后引起的肾脏损伤。通过检索近20年国内外有关中药引起肾损害的实验和临床研究文献,对中药肾毒性研究现状进行总结并针对其发生机制进行深入分析,特别是归纳并展望了较为前沿的中药肾毒性评价方法,并分析了其优势和可行性,以期为中药肾毒性的早期发现和安全性评价研究提供支持。

嵇月娥,徐文萍,石贤明,宋鸣子[8](2014)在《不同剂量氯化汞制备小鼠急性肾功能不全模型实验教学效果的比较》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不同剂量氯化汞制备小鼠急性肾功能不全病理模型的实验教学效果。方法小鼠腹腔注射氯化汞0.15mg/10g、0.2mg/10g、0.25mg/10g、0.3mg/10g,比较4个不同剂量组所致的急性肾功能不全模型小鼠的成活率,以及其在"肾功能不全对药物作用的影响"实验项目中实验教学效果。结果 0.15mg/10g组、0.2mg/10g组小鼠腹腔注射氯化汞后成活率较高;存活小鼠腹腔注射链霉素后,0.2mg/10g组、0.25mg/10g组和0.3mg/10g组出现明显的中毒反应。结论腹腔注射氯化汞0.2mg/10g组制备的小鼠急性肾功能不全病理模型成活率高,且实验教学效果优于其他3组。

蔡琴[9](2014)在《中药注射剂致急性肾损伤文献分析》文中研究指明中医中药是中华民族经过千百年的实践总结并流传下来的,中医药通过改革创新,突破传统思维,研制出各种各样的中药注射剂,在临床上广泛使用,但同时也发生了各种各样的药品不良反应(ADR)。为了解中药注射剂所致急性肾损伤的情况,本文检索了2002年8月2012年8月10年中药注射剂导致的急性肾损伤的文献,并进行分析,旨在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

卢敏[10](2013)在《新型抗心衰候选药物—腺苷受体阻断剂药理学研究》文中指出心力衰竭(Heart failure, HF)是高血压、冠心病、心肌病、心瓣膜病等各种心脏病的严重阶段,是众多心血管疾病的终末转归。心力衰竭病人已经成为心血管疾病临床住院病人的主要来源,其发病率高,5年存活率低,与恶性肿瘤相仿。心力衰竭的治疗已经成为病人、医生和医疗保健系统的重荷。有效的治疗心力衰竭对降低心血管疾病的致残率、致死率都具有重要的意义。目前心力衰竭的常规药物治疗是联合使用3大类药物,即利尿剂、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ngiotensin-Converting Enzyme Inhibitor, ACEI)和β受体阻滞剂。利尿剂在心力衰竭治疗中起着基础和关键的作用,其控制和缓解心力衰竭症状“立竿见影”,是其他任一有效“生物学治疗”的基础。目前,在心力衰竭治疗中使用的经典利尿剂在发挥利尿作用的同时常常会引起低血压、以低钾血症为代表的电解质紊乱和降低肾血流量和降低肾小球滤过率(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GFR),诱发或加重肾功能损害,最终影响到对心力衰竭的临床治疗效果,甚至威胁到病人的生命。因此,具有良好利尿作用并能维持电解质稳态、且具有保护心力衰竭患者肾功能的新型利尿药物成为利尿药研发的重要方向。近年来,随着对心力衰竭病理生理学和基于利尿药药理学研究的快速进展,使开发基于新作用机制的利尿药物成为可能。腺苷受体(Adenosine Receptor,AR)阻断剂已经成为研制抗心力衰竭的利尿药物的新方向。腺苷受体阻断剂用于治疗心力衰竭的优势主要表现为此类药物通过阻断腺苷A1受体(A1Adenosine Receptor, A1R)发挥利尿作用,同时能够调节肾血管舒缩功能,改善肾血流灌注从而保护肾脏功能。腺苷激活腺苷A1受体导致肾小球入球小动脉收缩,从而降低肾小球滤过率;同时,腺苷还可刺激肾小球旁器的肾素促进血管紧张素Ⅱ的产生,加重入球小动脉收缩,导致肾小球滤过率的进一步下降。在动物以及人体试验中发现阻断肾脏中腺苷A1受体不会影响肾小管功能,并可通过改善肾小球血流量和阻断肾小管球间反馈(tubuloglomerular feedback,TGF)从而改善肾小球滤过功能。因此,腺苷受体阻断剂不仅具有维持电解质稳态同时发挥排钠排水的利尿作用,更能够通过调节肾脏血管舒缩状态,改善肾脏血流灌注,从而提高肾小球滤过率,进而保护肾脏功能。腺苷受体阻断剂依据化学结构不同进行划分,包括黄嘌呤类和非黄嘌呤类两大类。目前的腺苷受体阻断剂以黄嘌呤类居多。黄嘌呤类腺苷受体阻断剂由于其母核结构单一,对分子结构多样性的变化有较大的限制,导致在药代动力学性质优化、高亲和力和高选择性化合物的化学合成筛选方面存在明显的局限性。而非黄嘌呤类腺苷受体阻断剂由于化学母核结构的多样性、组织选择性高的优势,已经成为腺苷受体阻断剂研发的新趋势。鉴于以上研究背景,本课题旨在针对自主研发的2-(3-氟苯基)-4-正丁氨基吡唑并[4,3-c]喹啉-3-酮衍生物进行筛选,获得高亲和力、高选择性,具有明确利尿肾功能保护作用且药代动力学性质较为理想的新型非黄嘌呤类腺苷A1受体阻断剂。本研究的主要发现包括:一、筛选获得高亲和力、高选择性新型非黄嘌呤类腺苷受体阻断剂首先,我们建立了稳定表达人源A1R的CHO-K1细胞株和稳定表达人源A2AR的HEK-293细胞株。在大鼠脑组织和稳定表达腺苷受体的细胞体系中,采用放射配体受体竞争实验,在两个(10-5、10-7M)浓度下,对30个2-(3-氟苯基)-4-正丁氨基吡唑并[4,3-c]喹啉-3-酮衍生物进行筛选,获得8个对A1R具有高亲和力的化合物。在此基础上,用定量药理学的方法获得了这8个化合物和标记配体竞争性与A1R结合的Ki值。PQ-69(0.955nM)、 PQ-81(46.5nM)、PQ-83(0.90nM)、PQ-85(1.57nM)、PQ-86(7.07nM)、PQ-88(55.8nM)、PQ-103(1.54nM)、PQ-107(1.07nM);它们对A2AR的Ki值分别为:PQ-69(208nM)、PQ-81(67.8nM)、PQ-83(109nM)、PQ-85(52.6nM)、PQ-86(247nM)、PQ-88(1240nM)、PQ-103(154nM)、PQ-107(170nM)。A1R/A2AR的选择倍数分别为PQ-69(217倍)、PQ-81(1.46倍)、PQ-83(120倍)、PQ-85(33.6倍)、PQ-86(35倍)、PQ-88(22.2倍)、PQ-103(99.9倍)、PQ-107(159倍)。同时在已建立的表达多种G-蛋白偶联受体(G-protein Coupled Receptors, GPCR)的稳定细胞系上比较了该类化合物对其他GPCR受体的亲和力,发现该类化合物对多巴胺D1、D2、D3受体,胆碱M4、M5受体,肾上腺素α1A、α1B受体的亲和力均较低,对A1R的选择倍数都大于1000倍。与文献报道的非黄嘌呤类腺苷受体阻断剂相比,该类化合物属于高亲和力和高选择性的化合物,尤其是PQ-69和PQ-83。PQ-69和PQ-83对A1R的亲和力和选择性与文献报道已知的高选择性A1R阻断剂1,3-Dipropyl-8-cyclopentyl xanthine (DPCPX)相当或略高。 PQ-69、 PQ-83、DPCPX对A1R的Ki值分别为:0.955、0.9、1.9nM; A1R/A2AR的选择倍数为208、109、52.6倍。其次,通过[35S]-GTPγS(guanosine-5-O-(3-[35S] thio) triphosphate)结合实验在G蛋白分子水平上证实2-(3-氟苯基)-4-正丁氨基吡唑并[4,3-c]喹啉-3-酮衍生物本身不能激动A1R,是A1R的阻断剂。此外,我们还发现PQ-69和PQ-83能够降低[35S]-GTPγS的基础结合量,提示他们具有反向激动A1R的特点。进一步通过检测G蛋白激活后第二信使环磷酸腺苷(cyclic adenosine monophosphate,cAMP)的变化,确证PQ-69和PQ-83兼具A1R阻断剂和反向激动剂的特性。此外,我们还在豚鼠离体气管条上评价了PQ-69和PQ-83阻断A1R激动剂的作用强度。结果发现,PQ-69和PQ-83可以浓度依赖性地显着抑制A1R激动剂2-Chloro-N6-cyclopentyladenosine (CCPA)收缩气管条的作用,拮抗CCPA的作用强,拮抗活性与选择性A1R阻断剂DPCPX相当。 PQ-69、PQ-83和DPCPX的pA2值分别为8.99、9.54、8.11;SchildSlope值分别为1.3、1.1、1.2。而且,PQ-69(10-10-10-6M)自身能浓度依赖性地舒张静息状态的离体气管条,拮抗内源性腺苷对气管条的收缩作用。因此,PQ-69和PQ-83在离体组织水平表现出竞争性A1R阻断剂的特点。二、PQ-69和PQ-83早期药代动力学研究通过计算机预测药代动力学性质,表明2(-3-氟苯基)-4-正丁氨基吡唑并[4,3-c]喹啉-3-酮衍生物的溶解性质、吸收性质良好。在此基础上,本文进一步对PQ-69、PQ-83及选择性A1R阻断剂DPCPX的药代动力学性质进行研究。在大鼠上,静脉(intravenous, i.v.)和灌胃(per os, p.o.)给予PQ-69,其半衰期明显长于PQ-83和DPCPX,静脉半衰期分别为7.92、3.71、2.36小时;灌胃半衰期分别为9.69、3.16、5.85小时;在大鼠和人肝微粒体模型中,PQ-69和PQ-83孵育60min后剩余量均大于70%,与阳性化合物DPCPX相比,代谢缓慢,性质稳定;在Caco-2细胞模型上,PQ-69的透膜性质优于PQ-83。这些实验结果提示PQ-69的药代动力学性质明显优于DPCPX。三、PQ-69早期急性毒性研究对PQ-69进行初步的早期毒性研究,5只雄性小鼠灌胃给予PQ-69(840mg/kg),未出现死亡,14天后未表现任何不良反应;7只小鼠灌胃给予PQ-69(2100mg/kg),其中3只雄性鼠,4只雌性鼠均未发生死亡,14天后未表现任何不良反应。四、PQ-69在正常大鼠及顺铂所致急性肾功能衰竭大鼠利尿及肾功能保护作用1、PQ-69(30mg/kg, p.o.)能够显着增加正常大鼠尿量(P﹤0.001);PQ-69(10mg/kg, p.o.)能够显着增加大鼠钠离子排泄(P﹤0.05)。PQ-69(0.03、0.3、1、3mg/kg, i.v.)能够剂量依赖地显着增加大鼠尿量,PQ-69(0.3mg/kg, i.v.)与氢氯噻嗪(Hydrochlorothiazide, HCTZ)(1mg/kg, i.v.)及DPCPX(1mg/kg, i.v.)增加尿量相当,均能明显增加大鼠尿量;PQ-69(0.03、0.3、1、3mg/kg, i.v.)剂量依赖性的显着增加钠离子、氯离子排泄,与高效利尿剂呋塞米(Furosemide,FURO)(6mg/kg, i.v.)、中效利尿剂氢氯噻嗪(1mg/kg, i.v.)既显着增加钠离子、氯离子排泄,同时又显着增加钾离子排泄相比,PQ-69静脉给药对钾离子排泄影响较小,提示PQ-69在发挥利尿,增加钠离子、氯离子排泄作用的同时能够较少影响钾离子排泄,维持电解质的平衡。2、在顺铂(5mg/kg, i.v.)致急性肾功能衰竭大鼠模型上,PQ-69(10、30mg/kg,p.o.)与模型组相比呈现增加大鼠尿量趋势。与高效利尿剂FURO(30mg/kg, p.o.)、中效利尿剂HCTZ(3mg/kg, p.o.)不能改善顺铂造成的大鼠肌酐清除率显着降低不同,PQ-69(3、10、30mg/kg, p.o.)能够恢复大鼠肌酐清除率至正常水平,提示PQ-69具有利尿和肾功能保护作用。3、在顺铂(4mg/kg, i.v.)致急性肾功能衰竭大鼠模型上,PQ-69(0.01、0.1、1mg/kg, i.v.)与DPCPX(0.1、1mg/kg, i.v.)均能剂量依赖地显着增加大鼠尿量和钠离子、氯离子排泄(P﹤0.05)。与高效利尿剂FURO(6mg/kg, i.v.)显着增加钾离子排泄相比,DPCPX(1mg/kg, i.v.)和PQ-69(0.01、0.1、1mg/kg, i.v.)对钾离子排泄都没有影响。此外,高效利尿剂FURO(6mg/kg, i.v.)、中效利尿剂HCTZ(1mg/kg, i.v.)对模型大鼠肌酐清除率显着降低没有明显改善作用,而PQ-69(0.1mg/kg, P﹤0.05)、DPCPX(0.1mg/kg, P﹤0.05)与模型组相比,能显着增加大鼠肌酐清除率,提示PQ-69在发挥利尿、增加钠离子、氯离子排泄作用的同时能够不影响钾离子排泄,维持电解质平衡,增加肌酐清除率,具有肾功能保护作用。4、通过对肾脏病理形态学进行分析,发现顺铂(4mg/kg, i.v.)导致大鼠出现病理损伤,肾皮质明显变薄,肾小管上皮细胞肿胀,偶见远曲小管蛋白管形,但肾髓质中肾小球结构基本正常。PQ-69(0.1mg/kg, i.v.)与DPCPX(0.1mg/kg,i.v.)相比,能够改善模型组大鼠肾脏皮质变薄、近曲小管上皮细胞肿胀等病理损伤。通过实时定量PCR方法检测肾脏A1R和A2AR的mRNA表达水平,顺铂(4mg/kg, i.v.)能显着增加大鼠A1R(P﹤0.001)和A2AR(P﹤0.05)mRNA的表达。通过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肾脏A1R、A2AR的表达,顺铂(4mg/kg, i.v.)造成大鼠肾脏A1R、A2AR蛋白含量表达有增加的趋势,提示PQ-69抗顺铂所致肾功能损伤作用可能是通过阻断或部分阻断A1R的表达上调实现。综上所述,本研究通过筛选获得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亲和力、高选择性的2-(3-氟苯基)-4-正丁氨基吡唑并[4,3-c]喹啉-3-酮结构的A1R阻断剂,其中PQ-69对A1R亲和力和选择性较高。通过进行体外、离体及体内的系统研究发现PQ-69兼具A1R阻断剂及反向激动剂的特点;在离体水平对A1R激动剂的拮抗作用强;PQ-69的药代动力学性质良好,半衰期长,稳定性好。在正常大鼠和顺铂所致急性肾功能衰竭大鼠模型上,静脉给予PQ-69具有较强的利尿、维持电解质平衡、保护肾功能的作用。PQ-69抗顺铂所致急性肾功能衰竭作用可能是通过阻断或部分阻断表达上调的A1R实现的。

二、汞致急性肾损伤量效关系的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汞致急性肾损伤量效关系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粒毛盘菌YM38多糖结构表征、化学修饰与生物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多糖的研究概况
    1.2 多糖的提取
    1.3 多糖的结构分析
        1.3.1 多糖的一级结构解析
        1.3.2 多糖的高级结构解析
    1.4 多糖的化学修饰
        1.4.1 羧甲基化修饰
        1.4.2 硫酸化修饰
        1.4.3 乙酰化修饰
        1.4.4 硒化修饰
        1.4.5 锌修饰
    1.5 多糖的体外模拟消化
    1.6 多糖的生物活性
        1.6.1 抗氧化活性
        1.6.2 抗炎活性
        1.6.3 免疫调节活性
        1.6.4 调节肠道菌群
        1.6.5 保肝活性
        1.6.6 抗肿瘤活性
    1.7 粒毛盘菌多糖的研究概况
        1.7.1 粒毛盘菌多糖的结构表征
        1.7.2 粒毛盘菌多糖的化学修饰
        1.7.3 粒毛盘菌多糖的生物活性
    1.8 本课题研究的内容与意义
第二章 粒毛盘菌YM38 多糖结构表征与体外模拟消化研究
    2.1 引言
    2.2 材料和仪器
        2.2.1 材料
        2.2.2 实验试剂
        2.2.3 实验仪器
    2.3 实验方法
        2.3.1 LEP-1a的提取和纯化
        2.3.2 LEP-1a的分子量测定
        2.3.3 LEP-1a的单糖组成测定
        2.3.4 LEP-1a的甲基化分析
        2.3.5 LEP-1a的核磁共振光谱分析
        2.3.6 LEP-1a体外模拟唾液-胃肠道消化
        2.3.7 LEP-1a及其消化产物的理化性质和结构表征
        2.3.8 LEP-1a及其消化产物的体外结合特性
        2.3.9 LEP-1a及其消化产物的抗氧化活性
        2.3.10 LEP-1a及其消化产物的体外降血糖活性
        2.3.11 LEP-1a及其消化产物的体外益生元活性
        2.3.12 统计学分析
    2.4 结果与分析
        2.4.1 LEP-1a的纯化
        2.4.2 LEP-1a的单糖组成分析
        2.4.3 LEP-1a的甲基化分析
        2.4.4 LEP-1a的核磁共振光谱分析
        2.4.5 LEP-1a及其消化产物的理化性质和结构表征
        2.4.6 LEP-1a及其消化产物的体外结合能力
        2.4.7 LEP-1a及其消化产物的体外抗氧化活性
        2.4.8 LEP-1a及其消化产物对体外降血糖活性
        2.4.9 LEP-1a及其消化产物的体外益生元活性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锌和硒修饰对粒毛盘菌YM38 多糖结构与生物活性的影响
    3.1 引言
    3.2 材料和仪器
        3.2.1 材料
        3.2.2 实验试剂
        3.2.3 实验仪器
    3.3 实验方法
        3.3.1 ZnLEP-1a和 SeLEP-1a的制备
        3.3.2 LEP-1a、ZnLEP-1a和 SeLEP-1a的结构表征
        3.3.3 LEP-1a、ZnLEP-1a和 SeLEP-1a的体外抗氧化活性测定
        3.3.4 细胞毒性实验
        3.3.5 统计学分析
    3.4 结果与分析
        3.4.1 LEP-1a、ZnLEP-1a和 SeLEP-1a的结构表征
        3.4.2 LEP-1a、ZnLEP-1a和 SeLEP-1a抗氧化活性
        3.4.3 LEP-1a、ZnLEP-1a和 SeLEP-1a对 LO2、Caco-2和Hep G2 细胞活力的影响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粒毛盘菌YM38 多糖及其锌衍生物对顺铂诱导小鼠急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
    4.1 引言
    4.2 材料和仪器
        4.2.1 材料
        4.2.2 实验试剂
        4.2.3 实验仪器
    4.3 实验方法
        4.3.1 试验分组
        4.3.2 体重和肝指数分析
        4.3.3 肝脏生化指标分析
        4.3.4 血清生化指标分析
        4.3.5 肝组织病理学分析
        4.3.6 统计学分析
    4.4 结果与分析
        4.4.1 LEP-1a和 ZnLEP-1a对小鼠体重和肝指数影响
        4.4.2 LEP-1a和 ZnLEP-1a对小鼠TG和 TC的影响
        4.4.3 LEP-1a和 ZnLEP-1a对小鼠肝功能的影响
        4.4.4 LEP-1a和 ZnLEP-1a对小鼠肝脏氧化应激的影响
        4.4.5 LEP-1a和 ZnLEP-1a对小鼠血清炎症的影响
        4.4.6 LEP-1a和 ZnLEP-1a对小鼠肝脏组织病理学的影响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粒毛盘菌YM38 多糖及其硒衍生物对顺铂诱导小鼠急性肾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
    5.1 引言
    5.2 材料与仪器
        5.2.1 材料
        5.2.2 实验试剂
        5.2.3 实验仪器
    5.3 实验方法
        5.3.1 试验分组
        5.3.2 体重和肾指数分析
        5.3.3 肾脏组织病理学分析
        5.3.4 血清生化指标分析
        5.3.5 肾脏生化指标分析
        5.3.6 实时PCR分析
        5.3.7 免疫组化分析
        5.3.8 蛋白印迹分析
        5.3.9 统计学分析
    5.4 结果与分析
        5.4.1 LEP-1a和 SeLEP-1a对小鼠体重和脏器指数的影响
        5.4.2 LEP-1a和 SeLEP-1a对小鼠肾脏组织病理学的影响
        5.4.3 LEP-1a和 SeLEP-1a对小鼠血清BUN和 CRE的影响
        5.4.4 LEP-1a和 SeLEP-1a对小鼠氧化应激酶的影响
        5.4.5 LEP-1a和 SeLEP-1a对小鼠炎症因子及KIM-1 的影响
        5.4.6 LEP-1a和 SeLEP-1a对小鼠肾组织免疫组化的影响
        5.4.7 LEP-1a和 SeLEP-1a对小鼠肾脏细胞凋亡的影响
        5.4.8 LEP-1a和 SeLEP-1a对小鼠肾组织中NF-κB信号通路的影响
        5.4.9 LEP-1a和 SeLEP-1a对小鼠肾组织中PI3K/Akt信号通路的影响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参与发表的论文及申报的专利

(2)CCU中急性肾损伤患者临床特征、预后及中医证候要素分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急性肾损伤和心肾关系的现代医学研究进展
        1. AKI的流行病学
        2. AKI的病因
        3. 西医对AKI发病机制的认识
        4. AKI的治疗
        5. 西医对心肾关系的认识
        6.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二 中医学对急性肾损伤和心肾关系的认识
        1. 古代文献对AKI中医病名的论述
        2. 中医对AKI病因病机的认识
        3. AKI的中医证候要素分布研究
        4. 辨证治疗
        5. 中医对心肾关系的认识
        6. 小结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目的
        1.2 研究对象
        1.3 诊断标准
        1.4 纳入标准
        1.5 排除标准
        1.6 观察指标
        1.7 统计分析
    2. 研究结果
        2.1 CCU中AKI患者的基本资料
        2.2 不同年龄组AKI患者的比较
        2.3 有无慢性肾脏病AKI患者的比较
        2.4 不同肾功能预后AKI患者的比较
        2.5 不同出院转归AKI患者的比较
        2.6 AKI患者的中医证候要素分布
    3. 讨论
        3.1 AKI患者的一般情况
        3.2 CCU中AKI患者的预后分析
        3.3 CCU中AKI患者的中医证候特点
结语
    1. 结论
    2. 不足和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个人简历

(3)大黄蒽醌类化合物抑制LPS诱导巨噬细胞炎症反应的分子机制及其构效关系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前言
    1. 炎症简介
        1.1 Toll样受体家族
        1.2 TLR4信号通路
        1.3 My D88与TRIF依赖信号通路的动力学研究
    2. 大黄蒽醌类化合物抗炎作用的研究现状
        2.1 大黄酸的抗炎研究进展
        2.2 大黄素的抗炎研究进展
        2.3 芦荟大黄素的抗炎研究进展
    3. 研究思路
第一部分 大黄酸、大黄素、芦荟大黄素对RAW 264.7 巨噬细胞增殖活性的影响
    1. 实验材料
    2. 实验内容
    3. 实验结果
    4. 小结
第二部分 大黄酸、大黄素、芦荟大黄素对LPS诱导My D88依赖信号通路的调控作用
    1. 实验材料
    2. 实验内容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第三部分 大黄酸、大黄素、芦荟大黄素对LPS诱导TRIF依赖信号通路的调控作用
    1. 实验材料
    2. 实验内容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第四部分 大黄酸、大黄素、芦荟大黄素对LPS诱导My D88/TRIF依赖信号通路下游的影响
    1. 实验材料
    2. 实验内容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第五部分 大黄酸、大黄素、芦荟大黄素抗炎的药效学模型分析以及量效关系分析
    1. 大黄酸、大黄素、芦荟大黄素的抗炎药效学模型分析
        1.1 数据准备
        1.2 药效学模型的建立
        1.3 药效学模型分析结果
    2. 大黄酸、大黄素、芦荟大黄素的量效关系分析
        2.1 实验材料
        2.2 实验内容
        2.3 实验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六部分 大黄酸、大黄素、芦荟大黄素的构效关系分析
    1. 实验数据库及软件
    2. 实验内容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总结与展望
    1. 总结
    2. 创新点
    3. 展望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大黄蒽醌类化合物的生物活性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致谢

(4)Ornipural治疗犬急性肾衰竭的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1.1 实验动物
        1.1.2 实验仪器及试剂
        1.1.3 药品
    1.2 实验方法
        1.2.1 人工制作ARF
        1.2.2 实验分组
        1.2.3 ARF的治疗
        1.2.4 血液指标测定
        1.2.5 组织切片制作与观察
        1.2.6 数据的统计分析
2 实验结果
    2.1 人工制作ARF的成功率
    2.2 治疗情况
    2.3 尿量的变化
    2.4 血常规参数变化
    2.5 肾脏功能指标变化
    2.6 不同组的患犬经治疗后肾脏病理组织变化
        2.6.1 发病当天肾脏H.E.染色
        2.6.2 对照组治疗后肾脏H.E.染色
        2.6.3 Ornipural组治疗后肾脏H.E.染色
        2.6.4 常规支持治疗加Ornipural组治疗后肾脏H.E.染色
3 讨论
    3.1 人工制作犬ARF的方法选择
    3.2 ARF的诊断
    3.3 ARF的治疗原则
        3.3.1 能量的摄取
        3.3.2 抗氧化剂的使用
        3.3.3 控制呕吐
        3.3.4 控制钾的紊乱
        3.3.5 利尿剂的使用
    3.4 Ornipural对肾功能的影响
    3.5 Ornipural对犬白细胞参数的影响
4 结论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图版
致谢

(5)从黄柏炭止血作用及其机制研究探讨“炒炭止血”与“烧灰存性”(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文献综述
    综述一 中药炭药研究进展
        1 炭药的现代研究概况
        2 制炭方法及控制标准的研究
        3 炭药药效的研究
        4 炭药止血物质基础的研究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二 出血性五步蛇毒研究进展
        1 五步蛇咬伤的危害
        2 五步蛇咬伤的治疗
        3 五步蛇毒的治疗作用
        小结
        参考文献
前言
文献研究 仲景“烧灰存性”思想对炭药传承与发展的影响
    引言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小结
实验研究
    第一章 黄柏炭碳点止血活性的发现
        引言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小结
    第二章 黄柏炭碳点制备条件的优化
        引言
        实验一 黄柏炭碳点煅烧温度的考察
        实验二 黄柏炭碳点煅烧时间的考察
        小结
    第三章 黄柏炭碳点的理化性质表征及成分分析
        引言
        实验一 HPLC法测定黄柏炭碳点水溶液的成分
        实验二 黄柏炭碳点的理化性质表征
        实验三 黄柏炭碳点相对量子产率的计算
        小结
    第四章 黄柏炭碳点的细胞毒性实验
        引言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小结
    第五章 黄柏炭碳点止血作用评价及其机制初探
        引言
        实验一 黄柏炭碳点给药方式比较
        实验二 黄柏炭碳点凝血时效关系
        实验三 黄柏炭碳点对断尾出血与肝损伤出血的影响
        实验四 肝素钠拮抗实验
        实验五 黄柏炭碳点对凝血四项及PLT的影响
        小结
    第六章 黄柏炭碳点对五步蛇毒急性出血模型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
        引言
        实验一 五步蛇毒急性出血模型的建立
        实验二 黄柏炭碳点对五步蛇毒急性出血模型血小板计数及尿蛋白含量的影响
        实验三 黄柏炭碳点对五步蛇毒急性出血模型的止血作用及其机制探究
        实验四 黄柏炭碳点对五步蛇毒急性出血致小鼠肾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初探
        小结
讨论
    1 黄柏炭碳点是黄柏炭发挥止血作用的关键物质基础之一,而煅烧温度及时间决定了其止血效果
    2 黄柏炭碳点的止血作用及机制
        2.1 黄柏炭碳点在体内外均具有良好的止血作用
        2.2 黄柏炭碳点通过提高血小板计数、促进血小板聚集发挥止血作用
        2.3 黄柏炭碳点通过提升PAI-1含量抑制纤溶系统活性发挥止血作用
    3 黄柏炭碳点的制备及止血效应研究为阐明“炒炭止血”物质基础及仲景炭药“烧灰存性”科学内涵提供部分实验依据
结语
    创新点
    研究不足及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6)芍药苷对重症急性胰腺炎肾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创新点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主要中英文缩略词表
引言
第一部分 芍药苷对大鼠重症急性胰腺炎量效关系的探讨
    材料
    方法
    统计学方法
    结果
    讨论
    附图
第二部分 芍药苷对大鼠重症急性胰腺肾损伤的保护作用
    材料
    方法
    统计学方法
    结果
    讨论
    附图
第三部分 芍药苷对重症急性胰腺炎肾损伤的保护作用机制探讨
    材料
    方法
    结果
    统计学方法
    讨论
    附图
参考文献
综述一
    参考文献
综述二
    参考文献
攻博期间的科研成果
致谢

(7)中药肾毒性机制研究现状及评价方法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中药及其制剂肾毒性的发现与研究现状
2 引起肾毒性中药及其机制
    2.1 含马兜铃酸中药的肾毒性机制
        2.1.1内质网应激反应
        2.1.2氧化应激
        2.1.3 AA-DNA加合物
    2.2 雷公藤甲素、姜黄素通过氧化应激诱导细胞凋亡
    2.3 含草酸盐中药诱导肾细胞凋亡机制
    2.4 其他中药引起肾毒性
3 中药肾毒性的评价与筛选方法
    3.1 体外肾细胞模型
    3.2 探针技术
        3.2.1基于肾功探针的药动学方法评价肾毒性
        3.2.2基于荧光探针的中药肾毒性物质筛查
    3.3 基于数学模型的中药成分肾毒性预测
    3.4 生物芯片技术筛选中药肾毒性物质
4 展望

(8)不同剂量氯化汞制备小鼠急性肾功能不全模型实验教学效果的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9)中药注射剂致急性肾损伤文献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资料来源
2方法
3结果
    3.1性别与年龄分布
    3.2涉及的中药注射剂品种
    3.3原患疾病与过敏史
    3.4累及器官或系统及临床表现
    3.5急性肾损伤发生时间
    3.6急性肾损伤的表现
    3.7治疗措施及转归
4讨论
    4.1中药注射剂致急性肾损伤的机制
    4.2急性肾损伤的原因
    4.3急性肾损伤的治疗
    4.4预防措施

(10)新型抗心衰候选药物—腺苷受体阻断剂药理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新型非黄嘌呤类腺苷受体阻断剂的筛选
    1 研究背景
    2 实验材料
    3 实验方法
        3.1 大鼠小脑 A1R 及大鼠纹状体 A2AR 表达量的确定
        3.2 候选化合物对 A1R 亲和力及选择性的筛选(大鼠脑组织)
        3.3 人源腺苷 A1R(hA1R)、人源腺苷 A2AR(hA2AR)分别在仓鼠卵巢细胞亚株(CHO-K1)细胞中和人胚胎肾 293 细胞(HEK-293)中的稳定表达
        3.4 候选化合物对 A1R 亲和力及选择性的筛选(稳定细胞株)
        3.5 候选化合物内在活性分析([35S]-GTPγS 结合实验)
        3.6 候选化合物具有反向激动剂和阻断剂的特性的研究
        3.7 离体豚鼠气管条评价候选化合物的拮抗作用强度
    4 实验结果
        4.1 大鼠小脑 A1R 及大鼠纹状体 A2AR 的表达量
        4.2 候选化合物在大鼠脑组织上的初步筛选
        4.3 hA1R、hA2AR 分别在CHO-K1 及HEK-293细胞中的稳定表达
        4.4 其他多种 GPCR 的放射性配体受体结合实验体系的确立
        4.5 稳定细胞株化合物筛选
        4.6 2-(3-氟苯基)-4-正丁氨基吡唑并[4,3-c]喹啉-3-酮衍生物具备对 A1R 高亲和力的特征
        4.7 2-(3-氟苯基)-4-正丁氨基吡唑并[4,3-c]喹啉-3-酮衍生物对其他多种 GPCR 亲和力低
        4.8 新型高亲和力高选择性化合物兼具拮抗剂和反向激动剂的特性
        4.9 化合物兼具拮抗剂和反向激动剂特性的进一步确证
        4.10 候选化合物在豚鼠气管条上的 pA2 值测定显示拮抗作用强
    5 讨论
    6 小结
第二章 新型非黄嘌呤类腺苷受体阻断剂的药代动力学性质和初步毒理学性质研究
    1 研究背景
    2 实验材料
    3 实验方法
        3.1 PQ 系列化合物在大鼠血浆中检测的方法学
        3.2 药代动力学和生物利用度
        3.3 肝微粒体代谢稳定性
        3.4 Caco-2 细胞模型透膜实验
        3.5 评价 PQ-69 对小鼠急性毒性
    4 实验结果
        4.1 计算机辅助预测药代动力学性质
        4.2 PQ 系列化合物在大鼠血浆中检测的方法学
        4.3 PQ-69、PQ-83 药代动力学和生物利用度评价
        4.4 PQ-69、PQ-83 在人和大鼠肝微粒体体外代谢稳定
        4.5 PQ-69、PQ-83 在 Caco-2 细胞模型透膜性评价
        4.6 PQ-69 小鼠急性毒性评价
    5 讨论
    6 小结
第三章 新型非黄嘌呤类腺苷受体阻断剂利尿肾功能保护作用及机制初步研究
    1 研究背景
    2 实验材料
    3 实验方法
        3.1 口服 PQ-69 对正常大鼠利尿药理学作用研究
        3.2 口服 PQ-69 对急性肾功能衰竭大鼠利尿肾功能药理学作用研究
        3.3 静脉注射 PQ-69 对正常大鼠利尿药理学作用研究
        3.4 静脉注射 PQ-69 对急性肾功能衰竭大鼠利尿肾功能保护作用研究
        3.5 PQ-69 对顺铂致急性大鼠肾功能衰竭利尿肾功能保护作用机制初步研究
    4 实验结果
        4.1 口服 PQ-69 对正常大鼠利尿药理学作用评价
        4.2 口服 PQ-69 对急性肾功能衰竭大鼠利尿肾功能药理学作用评价
        4.3 静脉注射 PQ-69 对正常大鼠利尿药理学作用评价
        4.4 静脉注射 PQ-69 对急性肾功能衰竭大鼠利尿肾功能保护作用评价
        4.5 静脉注射 PQ-69 对急性肾功能衰竭大鼠利尿肾功能保护作用机制初步研究
    5 讨论
    6 小结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致谢

四、汞致急性肾损伤量效关系的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粒毛盘菌YM38多糖结构表征、化学修饰与生物活性研究[D]. 何雅玲. 合肥工业大学, 2021(02)
  • [2]CCU中急性肾损伤患者临床特征、预后及中医证候要素分布研究[D]. 张笑笑.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3]大黄蒽醌类化合物抑制LPS诱导巨噬细胞炎症反应的分子机制及其构效关系的研究[D]. 胡樱凡.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9(04)
  • [4]Ornipural治疗犬急性肾衰竭的疗效分析[D]. 杨泓涛. 贵州大学, 2018(05)
  • [5]从黄柏炭止血作用及其机制研究探讨“炒炭止血”与“烧灰存性”[D]. 刘晓曼.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8(08)
  • [6]芍药苷对重症急性胰腺炎肾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探讨[D]. 王鹏. 武汉大学, 2016(06)
  • [7]中药肾毒性机制研究现状及评价方法研究进展[J]. 郭晓,王萌,朱彦,刘洋,郝彧. 中草药, 2015(23)
  • [8]不同剂量氯化汞制备小鼠急性肾功能不全模型实验教学效果的比较[J]. 嵇月娥,徐文萍,石贤明,宋鸣子. 中国现代医药杂志, 2014(08)
  • [9]中药注射剂致急性肾损伤文献分析[J]. 蔡琴. 中南药学, 2014(01)
  • [10]新型抗心衰候选药物—腺苷受体阻断剂药理学研究[D]. 卢敏.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 2013(11)

标签:;  ;  ;  ;  

汞致急性肾损伤剂量反应关系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