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骤停55分钟抢救成功案例

心脏骤停55分钟抢救成功案例

一、心脏骤停55分钟抢救成功1例体会(论文文献综述)

黄建慧[1](2021)在《电针针刺百会、内关对心源性心脏骤停复苏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

尤云丹[2](2021)在《成人院内心脏骤停预后影响因素及预测模型的构建》文中研究指明【目的】了解成人IHCA(In-Hospital Cardiac Arrest,院内心脏骤停)患者的流行病学特征;分析影响成人IHCA患者ROSC(Return Of Spontaneous Circulation,自主循环恢复)及存活出院的独立影响因素;构建ROSC及存活出院的预测模型。【方法】1.连续入选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出院时间为2019年9月7日至2020年9月6日所有住院及入住急诊抢救室、观察室年龄大于等于18岁的成人患者共58568例,记录期间所有发生IHCA的患者共335例,进行回顾性病例分析,了解IHCA的发生率、ROSC率、存活出院率及出院神经功能状态;2.将有进行心肺复苏的263例IHCA的成人患者,根据是否ROSC分为ROSC组(112例)和无ROSC组(151例);将112例ROSC患者根据是否存活出院分为存活出院组(34例)和住院死亡组(78例);通过组间比较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纳入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成人IHCA患者ROSC、存活出院的独立影响因素;3.使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构建成人IHCA患者ROSC及存活出院的预测模型,并通过AUC(The Area Under The 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评估模型的预测效能。【结果】1.本研究共记录335例发生IHCA的成人患者,发生率为5.72‰,无复苏意愿72例,共263例纳入本研究,其中ROSC 112例(42.6%),存活出院34例(12.9%),存活出院中具有良好神经功能者27例(79.4%),即CPC(Cerebral Performance Category,神经功能分类)为1-2;2.ROSC组与无ROSC组的组间比较结果显示ROSC情况在血压水平、原发病为恶性肿瘤性疾病、是否使用自动心肺复苏仪、有无使用肾上腺素、多巴胺、碳酸氢钠、阿托品方面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将上述自变量代入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原发病为恶性肿瘤性疾病、使用自动心肺复苏仪、使用多巴胺、使用肾上腺素为影响成人IHCA患者ROSC的独立危险因素;将上述四项独立危险因素作为预测变量代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中构建IHCA患者ROSC预测模型一,绘制ROC(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受试者操作特性)曲线,得出模型AUC值0.722(0.664-0.775);3.CA(Cardiac Arrest,心脏骤停)前24小时内不同浓度的血清钾的ROSC情况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其中钾浓度为(K+>4.44 mmol/L)与无ROSC显着相关(P<0.05);而不同浓度血钠、氯、钙ROSC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在模型一的基础上加入血钾浓度这一预测因子构建ROSC预测模型二,其AUC值为0.733(0.675-0.786),与模型一相比,两个模型AUC值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存活出院组与住院死亡组的组间比较结果显示是否合并肺部感染、血压水平、心率、神志、首次监测心律、原发病为心源性疾病、达到ROSC时间、是否使用高级气道、有无使用肾上腺素、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碳酸氢钠方面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将上述自变量代入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使用去甲肾上腺素、使用碳酸氢钠是ROSC患者存活出院的独立危险因素;将上述两项独立危险因素作为预测变量代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中构建ROSC患者存活出院预测模型三,得出模型AUC值0.774(0.685,0.848);5.CA前24小时内不同浓度血清钾、钙的存活出院情况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钾浓度为(3.68 mmol/L<K+≤4.13 mmol/L)、钙浓度为(1.97mmol/L<Ca2+≤2.06 mmol/L)与存活出院显着相关;而不同浓度钠、氯的存活出院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模型三的基础上加入自变量血钾浓度构建模型四,AUC值为0.831(0.749-0.896);在模型三的基础上加入自变量血钙浓度构建模型五,AUC值为0.820(0.736-0.886);在模型三的基础上同时加入自变量血钾浓度及血钙浓度构建模型六,AUC值为0.837(0.755-0.900);将上述四种模型的AUC值进行两两对比,结果显示模型四、模型五、模型六之间的AUC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但三者均显着高于模型三的AUC值(P<0.05)。【结论】1.原发病为恶性肿瘤性疾病、使用自动心肺复苏仪、多巴胺、肾上腺素为影响成人IHCA患者ROSC的独立危险因素;CA前24小时内血钾浓度大于4.44mmol/L与无ROSC显着相关;2.ROSC的成人IHCA患者中,使用碳酸氢钠、去甲肾上腺素为影响其存活出院的独立危险因素;CA前24小时内血钾浓度为(3.68 mmol/L<K+≤4.13mmol/L)、血钙浓度为(1.97 mmol/L<Ca2+≤2.06 mmol/L)与存活出院显着相关;3.将原发病为恶性肿瘤、是否使用自动心肺复苏仪、有无使用多巴胺、肾上腺素作为预测因子构建IHCA患者ROSC预测模型,其模型有中度的预测能力;在此模型中加入预测变量血钾浓度(是否>4.44mmol/L)并不能增加模型的预测性能;4.将有无使用碳酸氢钠、去甲肾上腺素作为预测因子构建ROSC患者存活出院预测模型,其模型有中度的预测能力;在此模型中加入预测变量血钾浓度(是否3.68 mmol/L<K+≤4.13 mmol/L)或血钙浓度(是否1.97 mmol/L<Ca2+≤2.06mmol/L)或同时加入二者均能显着增加模型的预测性能,但同时加入血钾及血钙浓度做为预测因子并没有比单独加入其中一种更能增加模型的预测性能。

熊佳颖[3](2021)在《院内成人心脏骤停及复苏患者临床特征和转归分析》文中指出目的:探讨院内成人心脏骤停及复苏患者临床特征及转归。方法:回顾性的收集本院2019年10月1日至2020年9月30日期间院内心脏骤停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患者一般资料、CA相关病情及抢救资料、结局资料和相关时间数据资料,主要结局指标为ROSC率和CA后30天存活率。最后通过统计学分析及比较,分析院内成人心脏骤停患者的临床特征,归纳ROSC和CA后30天存活的影响因素。结果:(1)研究共纳入308例患者。其中男性(219例):女性(89例)=2.46,年龄18-102岁,平均(64.02±15.38)岁,≥60岁192例(62.3%),以男性、老年人为主,ROSC率为53.9%(166例),CA后30天存活率为6.5%(20例),CA后30天存活者CPC评分为1(1~1.75)级,其中神经功能预后良好(CPC评分1~2级)率为5.6%(17例),CA后30天神经功能预后良好者与存活者的比值为85%。251例患者至少有1种基础疾病(占81.5%),154例患者有2种或以上基础疾病(占50%),57例患者除本次疾病外无既往疾病史(占18.5%),心脏骤停的原因中以非心源性为主,CA发生地点以监护病房为主,其中急诊和监护病房中的ROSC率高于非ROSC率,CA时的心律以不可除颤心律为主。(2)单因素分析结果:ROSC组与非ROSC组之间比较显示:CA的原因、CA的地点、CPR至ROSC间隔、建立高级气道、肾上腺素给药率(mg/min)、使用其他复苏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A后30天存活组与CA后30天死亡组之间比较显示:CA发生的季节、CPR至ROSC间隔、CA时的心律、使用升压药、使用其他复苏药、电除颤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ROSC组与非ROSC组:CPR至ROSC间隔时间长、未建立高级气道是ROSC的危险因素。CA后30天存活组与CA后30天死亡组:CA时需要使用其他复苏药和CPR至ROSC间隔时间长是CA后30天存活的危险因素,可除颤心律是CA后30天存活的保护因素。结论:(1)院内成人心脏骤停男性较女性多见,老年人居多,ROSC率53.9%,CA后30天存活率6.5%,CA后30天神经功能良好率5.6%,CA的原因以非心源性多见,其中监护病房发生率最高,CA时的心律以不可除颤心律为主。(2)CPR至ROSC间隔时间长、未建立高级气道可能降低ROSC率,CA时为可除颤心律可提高CA后30天存活率,CA时需要使用其他复苏药和CPR至ROSC间隔时间长不利于CA后30天存活。

尹路[4](2021)在《心肺复苏新生理监测指标探索及AED教学方法创新》文中研究表明第一部分基于REDCap平台的中国急诊医师心肺复苏质量监测现状调查目的:调查中国急诊医师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CPR)质量监测现状,明确监测过程中影响CPR质量提高的主要因素。方法:在REDCap数据库平台上制作、分发网络电子问卷,对全国急诊医师进行抽样调查。结果:共收到1652份有效答卷。其中男性受访者934名(56.5%),女性718名(43.5%)。来自三级医院1231名(74.5%),二级医院382名(23.1%),一级医院39名(2.4%)。受访者均为急诊科医师。初级职称医师408名(24.7%),中级职称医师522名(31.6%),高级职称医师722名(43.7%)。受访者中仅有730名(44.2%)医师的自我评价CPR质量完全达到指南推荐标准。775名(46.9%)医师认为影响CPR质量提高的最主要因素是CPR期间缺乏监测与实时反馈。1514名(93.1%)受访者通过观察CPR的实际表现来进行质量监测。仅265名(16.0%)受访者在CPR期间常规使用胸部按压视听反馈装置,而不使用视听反馈装置的最主要原因是没有设备。仅22名(1.3%)受访者在CPR期间常规使用有创动脉压监测复苏质量,而不常规使用有创动脉压监测的最主要原因是动脉通路建立困难。仅228名(13.8%)受访者在CPR期间常规使用呼气末二氧化碳监测复苏质量,而不常规使用呼气末二氧化碳的最主要原因是没有设备。结论:中国急诊医师CPR质量仍有改善空间,而CPR期间监测不足和缺乏反馈是制约质量提升的最主要因素。目前观察CPR的实际表现仍是急诊医师监测CPR质量的最常用方法。由于缺乏设备和技术受限,视听反馈装置和生理性监测指标用于急诊CPR质量监测尚无法普及。因此临床亟需探索发展一种合适的新指标帮助急诊医师进行CPR质量监测。第二部分基于猪心肺复苏模型脉率实时反馈胸部按压频率的研究目的: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CPR)中实时反馈指标的应用能提高胸部按压质量。然而,目前实时反馈指标很少在心肺复苏临床实践中普遍应用。脉搏血氧监测已被广泛应用,且此前有报道其与心肺复苏中自主循环恢复有关。然而,目前尚不清楚脉搏血氧监测是否能够监测胸部按压质量。因此我们提出假说通过脉搏血氧波形分析获得的脉率可以作为心脏骤停猪模型心肺复苏时胸部按压频率的反馈指标。方法:选用7头30~35kg的雄性家猪。对每只动物进行18次持续时间为2分钟的间歇胸部按压。同时记录胸部按压和脉搏血氧容积描记波形。根据两种波形计算胸部按压频率和脉率。测量按压中断时间和同步的脉搏中断时间。分析脉率与同步胸部按压频率、按压中断时间与同步脉搏中断时间之间的一致性。结果:对7只动物共进行了 126次2分钟周期的胸部按压。组间相关系数和Bland-Altman分析显示脉率和同步胸部按压频率之间存在可靠的一致性。同样,得到的按压中断时间和同步脉搏中断时间也有很高的一致性。结论:在猪心脏骤停模型中,通过脉搏血氧波形分析获得的脉率可作为心肺复苏时胸部按压频率的实时准确反馈指标。在该模型中,脉搏中断时间也可以用来反映按压中断时间。第三部分猪心肺复苏中颈动脉血流量与脉搏血氧波形衍生参数的相关性研究目的:探讨猪心肺复苏中颈动脉血流量与脉搏血氧波形衍生参数的关系。方法:选择7只雄性家猪通过电刺激法建立室颤心脏骤停模型。心脏骤停8分钟后予以人工胸外按压4分钟。在按压后2分钟予以肾上腺素20 ug/kg静脉注射。持续监测并记录按压频率、按压深度、右颈动脉血流量、脉搏血氧波形、主动脉压、右房压及呼气末二氧化碳。从按压30秒至4分钟,每隔30秒钟计算时间点之前6秒的平均右颈动脉血流量、脉搏血氧波形曲线下面积、平均灌注指数、平均冠状动脉灌注压及平均呼气末二氧化碳,并将右颈动脉血流量与脉搏血氧波形曲线下面积及灌注指数分别作相关性分析。结果:7只猪均被成功诱发室颤。4分钟胸外按压过程中,每分钟的平均按压频率及按压深度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胸外按压30秒测算的右颈动脉血流量为92.7±32.7 ml/min,在按压 1 分钟时下降至48.5±23.5 ml/min(P<0.05)。注射肾上腺素前后血流量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胸外按压期间脉搏血氧波形曲线下面积及灌注指数与右颈动脉血流量呈类似同步变化趋势。冠状动脉灌注压及呼气末二氧化碳与右颈动脉血流量呈不同变化趋势。右颈动脉血流量与脉搏血氧波形曲线下面积呈正相关性(r=0.66,P<0.01)。右颈动脉血流量与灌注指数呈正相关性(r=0.57,P<0.01)。结论:猪心肺复苏中颈动脉血流量与脉搏血氧波形曲线下面积和灌注指数呈正相关性,实时监测这两种脉搏血氧波形衍生参数一定程度上可反映颈动脉血流量的变化情况。第四部分心肺复苏期间超声测量颈动脉血流量与脉搏血氧波形衍生参数相关性的临床研究目的:探讨心脏骤停患者心肺复苏期间颈动脉超声测量血流量与脉搏血氧波形衍生参数的关系。方法:前瞻性顺序收集某医院急诊科和重症医学科接受心肺复苏患者。记录患者的一般资料。心肺复苏期间以每3-5秒为一时长间断记录右颈动脉超声血流频谱图像视频,选取符合标准的图像进行分析。在每个视频片段内,选取并测量连续三次脉冲血流的平均频率和血流峰流速并计算每分钟净前向血流量。同时持续监测脉搏血氧波形,并据波形每2秒为一周期计算衍生参数脉率、灌注指数、心肺复苏质量指数和波形曲线下面积。将同时间的脉冲血流频率和脉率作一致性分析,将同时间的净前向血流量与灌注指数、心肺复苏质量指数和波形曲线下面积分别作相关性分析。结果:共17例患者纳入本研究。其中男性10(58.8%)人,女性7(41.2%)人,平均年龄62.8±15.7岁。共纳入53段右颈动脉超声血流频谱图像视频进行分析。超声血流频谱显示:血流在胸部按压时呈双向性改变,在胸廓按压期产生正向血流,在胸廓回弹期产生反向血流。脉冲血流的平均频率为110.3±8.1 bpm。正向血流的峰流速为96.9±37.6 cm/s,反向血流的峰流速为71.2±29.0 cm/s。正向血流量的平均值为318.7±236.7 ml/min,反向血流量的平均值为226.6±1±181.6 ml/min,最终净前向血流量为92.1 ± 147.3 ml/min。与超声血流频谱同步的平均脉率是110.8±7.6 bpm,PI 是 1.1±1.9,CQI 是 64.2± 27.0,AUC 是 3189.2± 1234.5。脉冲性血流的频率与脉率具有高一致性(ICC=0.98,P<0.0001),Bland-Altman分析显示低偏差和一致性界限(平均偏差-0.44 bpm;95%置信区间[CI]:-3.84至2.95 bpm)。右颈动脉净前向血流量与PI(r=0.66,P<0.0001)、CQI(r=0.50,P<0.0001)和AUC(r=0.62,P<0.0001)呈正相关性。结论:临床心肺复苏时,脉率可作为实时反馈指标用来反映胸部按压产生的搏动血流频率。灌注指数和波形曲线下面积这两种脉搏血氧波形衍生参数和右颈动脉净前向血流量具有一定正相关性。第五部分情景模拟法在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AED教学中的效果研究目的:研究情景模拟法在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自动体外除颤器(automated external defibrillator,AED)教学中的效果。方法:2019年9月选取某医科大学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148人进行AED教学,按方法不同,随机分为非情景模拟组76人与情景模拟组72人。教学前后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教学后摄像记录学生一次模拟除颤全过程。分析并比较两组除颤成功率和各步骤正确率、开机时间及除颤时间。结果:两组学生在年龄、性别、对AED 了解、培训经历和使用理念方面比较无统计学差别。教学后学生对AED 了解、遇见心脏骤停(cardiac arrest,CA)想到尽快获取AED及敢于使用AED的比例比教学前均明显增加(100%比68%;99%比45%;93%比30%,均P<0.05),但两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别。情景模拟组模拟除颤成功率、AED开机、粘贴电极片以及保持合适距离的正确率要高于非情景模拟组(100%比82%;97%比45%;86%比63%;100%比90%,均P<0.05),连接电极线和按下除颤按钮正确率两组间比较没有统计学差别(100%比99%;94%比93%,均P>0.05)。情景模拟组中开机时间及除颤时间均少于非情景模拟组[S:10(7.25,11.75)比56(14,82.5);81.5(75.25,89.75)比 104(90.5,119.25),均P<0.05))。结论:AED 教学能增进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对AED的了解,显着提升他们在遇见CA想到尽快获取AED的意识和操作自信,其中应用情景模拟法教学的学生模拟除颤表现更为优异。

吴炎华[5](2020)在《电针针刺内关穴对提高心肺复苏成功效果的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探讨电针内关穴对提高大鼠心脏骤停-心肺复苏效果的影响。方法:1.文献研究,探讨针刺内关穴在心肺复苏方面应用的潜在机制以及穴位针刺在心肺复苏的应用概况。2.实验研究,采用随机、对照的动物实验方法,将35只SD大鼠随机分针刺组(n=14)、对照组(n=15)、手术空白组(n=6),对照组采用窒息法建立大鼠心脏骤停模型,心脏骤停后间歇7min开始标准心肺复苏;电针组在心脏骤停前先给予左侧内关穴电针刺激30min(电流强度1mA,频率100Hz),其余同对照组。观察两组大鼠自主循环恢复率、复苏耗时、复苏成功率,自主呼吸恢复时间,存活时间,复苏后血乳酸,动脉血气情况。结果:1.经文献调研,内关穴在心肌缺血再灌注方面有减轻活性氧损伤、抗心律失常、改善心肌收缩力、调节血管张力、抑制心肌凋亡的作用,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方面,也具有抗氧化,抑制兴奋性氨基酸生成,减轻脑水肿、改善脑循环等抑制神经细胞凋亡的作用。2.实验结果,针刺组大鼠自主循环恢复率较对照组成功率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86%vs 73%,Fisher’s exact P=0.65>0.05);针刺组复苏耗时较对照组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25.7±111.4 vs 348.3±117.3,P=0.64);针刺组的复苏成功率较对照组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4%vs47%,Fisher’s exact P=0.46>0.05)。针刺组在 15min至 60min各个时段的平均动脉压水平比对照组的高(60min,95.8±21.2(n=9)vs 90.4±14.0(n=8),P=0.55>0.05),自主循环恢复即时针刺组的心率水平较对照组高(279.2±15.2(n=12)vs 259.0±34.1(n=1 1),P=0.07>0.05),60min 时针刺组心率较对照组低(298.9±38.6(n=9)vs 314.4±36.2(n=8),P=0.41>0.05),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针刺组自主呼吸恢复的时间比对照组的短(14.9±10.0(n=8)vs 25.9±9.9(n=7),P=0.05),两组平均存活时间较一致(50.1±5.5(n=12)vs 51.2±5.1(n=11),P=0.88>0.05),其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针刺组复苏后氧分压较对照组的高(3.88±2.11 vs 5.79±5.27,P=0.35>0.05),血乳酸水平比对照组低(134.9±126.6 vs 67.5±21.8,P=0.14>0.05),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1.文献研究提示针刺内关穴对心肌以及神经细胞的缺血、缺血再灌注损伤均有一定范围的保护作用2.动物实验未能明确电针针刺内关穴会显着提高心肺复苏的成功率,但针刺在自主循环恢复、动脉血压的维持、调控心率、自主呼吸的恢复以及降低乳酸等各方面均有改善作用的趋势。

唐卉[6](2020)在《肾上腺素对院外心脏骤停病人复苏有效性及安全性的Meta分析》文中认为目的 近年来,关于肾上腺素在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CPR)中的应用争议不断。本文采用Meta分析的方法,评价肾上腺素对院外心脏骤停(out-of-hospital cardiac arrest,OHCA)病人复苏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从建库至2019-09-30发表的所有关于对比使用与不使用肾上腺素对OHCA病人复苏有效性及安全性的随机对照试验及队列研究;文献纳入标准:(1)研究对象:OHCA病人(年龄≥18岁);(2)研究内容:使用和不使用肾上腺素的复苏效果对比;(3)结局指标:主要结局指标:出院生存率;次要结局指标:自主循环恢复(return of spontaneous circulation,ROSC)率、入院生存率、良好的神经系统功能结局。所纳入的研究须至少包括上述结局指标中的一项;(4)研究类型:随机对照试验或队列研究;文献排除标准:(1)研究对象为院内心脏骤停病人、儿童,或仅是关于动物的研究;(2)仅研究肾上腺素,未设立对照组进行对比;(3)原始数据不包括本研究所涉及的结局指标;(4)研究类型不符合随机对照试验或队列研究;(5)只获得标题及摘要,原文及足够的原始数据无法获取;(6)对于多次发表的文献,选择数据最全的一篇文献,避免重复引用。根据纳入排除标准对文献进行筛选,对纳入文献进行信息采集及质量评价,应用RevMan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此次Meta分析纳入了22篇共678135例OHCA病人的研究(包括5篇随机对照试验和17篇队列研究),其中肾上腺素组60683例,非肾上腺素组617452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不使用肾上腺素(即对照组)相比较,肾上腺素(即试验组)虽能提高OHCA病人的ROSC率[relative risk(RR)1.66;95%confidence interval(CI)1.15-2.40;P=0.007,I2=100%],但却恶化了病人的神经系统结局(RR 0.68;95%CI0.50-0.92;P=0.01,I2=93%);而两组在入院生存率与出院生存率上无明显差异(入院生存率:RR 1.29;95%CI 0.93-1.79;P=0.12,I2=97%;出院生存率:RR 1.01;95%CI0.80-1.28;P=0.90,I2=95%)。按初始心律的不同进行亚组分析,结果显示,初始心律为PEA/Asystole的OHCA病人,试验组出院生存率较对照组提高(出院生存率:RR 1.52;95%CI 1.23-1.89;P=0.0002,I2=61%),而其余三项结局指标无显着差异(ROSC率:RR 2.16;95%CI 0.81-5.78;P=0.12,I2=100%;入院生存率:RR 1.37;95%CI 0.87-2.14;P=0.18,I2=95%;神经系统结局:RR 0.99;95%CI 0.67-1.45;P=0.95,I2=53%);对于初始心律为VF/VT的OHCA病人,试验组神经系统功能良好率较对照组降低(RR 0.53;95%CI 0.31-0.91;P=0.02,I2=93%),而其余三项结局指标无显着差异(ROSC率:RR 1.13;95%CI 0.79-1.61;P=0.51,I2=94%;入院生存率:RR 1.00;95%CI 0.82-1.21;P=0.97,I2=69%;出院生存率:RR 0.74;95%CI 0.51-1.08;P=0.12,I2=94%)。结论 虽然肾上腺素的使用能提高OHCA病人的ROSC率,但也恶化了病人的神经系统功能结局。当初始的心律为PEA/Asystole时,使用肾上腺素却能提高OHCA病人的出院生存率;而当初始的心律为VF/VT时,肾上腺素的使用可能会对病人神经功能的恢复造成不良影响。

易善婷[7](2020)在《体外膜肺氧合治疗急性心脏泵衰竭患者的危险因素分析》文中指出背景据最新统计学研究数据显示,目前心血管疾病是威胁全球人类健康的首要因素,其致死率高于肿瘤及其他疾病,且日渐趋于年轻化。随着人口老龄化,糖尿病、高血压、肥胖、高脂血症的等慢性疾病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心血管病的发病人数也不断增加,其患病率处于上升阶段。《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8》统计结果示我国心血管病(CVD)现患病人数为2.9亿,其中冠心病1100万。2016年农村居民的心脏病死亡率151.18/10万,城市的心脏病死亡率138.70/10万,预计今后10年CVD患病人数仍将快速增长。其中急性心脏泵衰竭是心血管疾病的主要死亡原因,如急性心肌梗死、暴发性心肌炎、急性大面积肺栓塞这一类心血管急症,一旦发生急性心脏泵衰竭,其发生恶性心律失常、心脏骤停甚至猝死的风险极高,死亡率会大大增加,往往常规的内科治疗手段难以及时有效的纠正或改善这类患者的病情。近年来,机械循环辅助装置越来越多的应用于心血管重症领域,如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泵(Intra-aortic balloon pump IABP)、体外膜肺氧合(Extracorporeal membrane oxygenation ECMO)、心室辅助装置、Impella等。ECMO因其易获得性、操作简单、价格相对低廉而更受青睐。其可供应4-6L的氧合血,能够全部或部分替代心脏功能,主要起桥接过渡作用,为心脏急危重症患者争取了抢救时间,争取后续的治疗机会,进而提高这类患者的出院生存率,2016年以后,我国的ECMO在心血管病领域的应用数量不断上升,2018年全国上报的体外生命支持装置中ECMO的数量达到3923例,且仍在持续增长。随着ECMO应用的越来越多,其在不同疾病中的疗效及相关危险因素也有所阐述,但目前尚无统一定论。目的探讨影响ECMO治疗急性心脏泵衰竭院内生存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我院心脏重症监护室自2017年9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32例行ECMO治疗的急性心脏泵衰竭患者,根据临床结局的不同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收集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合并症、基础疾病等一般资料;心肺复苏时间,复苏到置入ECMO时间,ECMO应用时间、ECMO置入24h、48h后血气指标、血流动力学检测指标、心功能、血生化指标变化,联合其他机械辅助装置情况。比较两组临床资料间各指标的变化,分析影响ECMO治疗急性心脏泵衰竭患者院内死亡的危险因素。结果1.两组患者ECMO术前的一般临床资料的比较情况:性别、年龄、合并症、既往史、基础疾病,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两组患者ECMO术后的情况比较:与存活组比较,死亡组的心肺复苏时间、抢救到置入ECMO的时间均较长,输注的血小板数量较多,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ECMO支持时间、联合CRRT例数、联合IABP例数以及ECMO初始流量、输注的悬浮红细胞数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ECMO支持48h后各项临床指标的比较:两组患者ECMO术前的各项指标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ECMO术后48h肌钙蛋白I、肌酸激酶同工酶水平、血红蛋白、血小板均较ECMO术前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存活组ECMO术后24h、48h收缩压、舒张压较死亡组同期升高,乳酸较死亡组同期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存活组ECMO术后24h、48h的收缩压、舒张压较ECMO置入前升高,乳酸较ECMO置入前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死亡组ECMO术后48h乳酸水平较置入前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余其他各项指标较术前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影响院内生存的危险因素分析:将所有p<0.1的影响因素纳入分析,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较长时间的心肺复苏、复苏到置入ECMO时间、ECMO术后24h乳酸水平、ECMO术后48hSBP及DBP可影响患者的院内生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将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采用逐步向后的Logistic回归分析,排除其他混杂因素的影响,发现较长的心肺复苏时间、复苏到置入ECMO的时间是影响患者院内生存的危险因素,可增加院内死亡风险;ECMO术后48h较高水平的收缩压可降低患者的院内死亡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较长的心肺复苏时间、复苏到置入ECMO的时间与患者院内死亡密切相关,能够增加患者的院内死亡风险,是影响患者院内生存的危险因素。2.ECMO术后48h较高水平的收缩压能够降低患者的院内死亡率。3.尽早的置入ECMO维持患者血流动力学的稳定,可能会提高患者的院内生存率。

叶待君[8](2020)在《应用高压氧治疗脑复苏的时机选择和疗程探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高压氧(Hyperbaric oxygen,HBO)应用于心肺复苏术后脑复苏患者治疗时机和疗程对于疗效的影响,为高压氧治疗脑复苏的临床应用提供指导。方法:采用临床回顾性病例分析的研究方法,共选取吉林大学第一医院二部急救医学科(ICU病房)于2015年6月至2019年6月期间接诊的心脏骤停患者,经心肺复苏术成功抢救后行脑复苏治疗,共219例。根据是否接受高压氧治疗,分为治疗组89例,对照组130例(E组)。所有患者收治后即开始使用脑复苏常规药物治疗,其中治疗组是在常规疗法基础上给予不同介入时机高压氧治疗,并依据患者接受高压氧治疗时机的不同将治疗组分为4个亚组,即患者抢救成功恢复自主循环后12h内高压氧介入治疗组(A组)、1372h内高压氧介入治疗组(B组)、37d内高压氧介入治疗组(C组)、721d内高压氧介入治疗组(D组)。观察治疗组和对照组患者接受不同治疗疗程后(1、2、3个疗程)的格拉斯评分(Glasgow Coma Scale,GCS)及振幅整合脑电图(Amplitude integration electro encephalogram,aEEG)变化,分析不同介入时机、不同疗程HBO治疗对脑复苏的影响。结果:(1)组间比较:(1)在治疗前,HBO治疗组各组(A组、B组、C组、D组)分别与对照组(E组)的GCS评分及aEEG评分对比,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在治疗1疗程、2疗程、3疗程时,HBO治疗组各组(A组、B组、C组、D组)分别与对照组(E组)的GCS评分及aEEG评分对比,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组进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1)不同的介入时机HBO对于GCS评分及aEEG评分的影响,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HBO治疗不同疗程对GCS评分及aEEG评分的影响,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治疗组不同疗程间进行配对样本t检验:GCS评分及aEEG评分随着HBO疗程增多而增加。结论:(1)HBO联合常规药物治疗脑复苏的疗效优于常规药物治疗。(2)在3个疗程内,随着HBO治疗疗程的增加,脑复苏的疗效越来越显着。(3)在21d内,HBO治疗介入时机的早晚对脑复苏疗效无明显影响。

白丽爽[9](2020)在《心脏骤停患者休克指数评价及其预后预警》文中提出目的本研究通过回顾性分析患者发生心脏骤停前的休克指数,评价休克指数与心脏骤停的关系,以期对心脏骤停患者的预后做出预警,指导临床治疗,降低心脏骤停患者死亡的发生率。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海南省人民医院院内发生心脏骤停的患者,共131例,收集患者发生心脏骤停前4小时内每小时的血压及其对应脉搏。计算其休克指数。SPSS 23.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t检验及X2检验排除性别、年龄等单因素影响,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检验影响心脏骤停患者预后的关联因素,受试者工作曲线(ROC曲线)界定临界值,进行验证。结果心脏骤停患者年龄、性别、监测血压方式为有创血压还是无创血压方面均无统计学意义。Logistic回归分析检验显示休克指数对于心脏骤停患者预后预警有临床意义。结论休克指数可以作为心脏骤停预后预警的独立危险因子。且随着时间增加,休克指数越升高,越接近心脏骤停,且心脏骤停患者自主循环恢复率越低。

崔敏珺[10](2020)在《腹部提压联合胸外自动心肺复苏仪在心肺复苏中的临床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应用前瞻性对比研究的方法,以心脏骤停患者为研究对象,首先观察腹部提压联合胸外自动心肺复苏仪CPR与自动心肺复苏仪CPR对心脏骤停患者血流动力学、血气分析结果的影响;进一步探讨其对心脏骤停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本研究有望为心脏骤停的救治提供新策略及临床依据。研究方法:分析2017年12月至2019年12月共计76例在因心脏骤停入我院抢救室的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42例在我院抢救室经自动心肺复苏仪按压复苏,并列为对照组。实验组为34例腹部提压联合胸外自动心肺复苏的心脏骤停患者。观察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如年龄、性别、发病原因等确定组间可比性,通过两组患者复苏成功后血流动力学指标及血气分析,具体主要包括: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呼吸(B)、血液酸碱度(PH)、氧分压(PO2)、二氧化碳分压(PCO2)及乳酸(LAC)等。通过记录平均复苏时间、自主循环恢复率(ROSC率)、CPR成功率、24小时存活率等比较两种复苏方法的有效性,通过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两种复苏方法的安全性。研究结果:(1)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发病原因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二者具有可比性。(2)自动心肺复苏仪CPR组恢复自主循环10例,腹部提压联合胸外自动心肺复苏仪CPR组恢复自主循环9例,腹部提压联合胸外自动心肺复苏仪CPR组复苏成功后的平均动脉压、心率、呼吸、PaO2均高于自动心肺复苏仪CPR组,PaCO2、Lac显着低于自动心肺复苏仪CPR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腹部提压联合胸外自动心肺复苏仪CPR组复苏后PH值及复苏后心率均优于自动心肺复苏仪CPR组,但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p>0.05)(3)腹部提压联合胸外自动心肺复苏仪CPR组平均复苏成功时间为(22.59±1.59)min低于自动心肺复苏仪CPR组的平均复苏成功时间(26.13±1.45)min,二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自动心肺复苏仪CPR组ROSC率、CPR成功率、稍低于腹部提压联合胸外自动心肺复苏仪CPR组,但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腹部提压联合胸外自动心肺复苏仪CPR组24H存活率稍高于自动心肺复苏仪CPR组,并发症的发生率稍低于自动心肺复苏仪CPR组,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腹部提压联合胸外自动心肺复苏仪CPR较自动心肺复苏仪CPR可以缩短复苏时间,更有助于心脏骤停患者内环境和血流动力学的稳定及氧供的维持。(2)腹部提压联合胸外自动心肺复苏仪CPR较自动心肺复苏仪CPR对于改善心脏骤停患者自主循环恢复,CPR成功率、24小时生存率并降低复苏后并发症的发生有一定参考意义。(3)腹部提压联合胸外自动心肺复苏仪CPR效果较单一部位的自动心肺复苏仪CPR可能更有优势,在条件允许下,亦是一种可供选择的较好复苏方法。

二、心脏骤停55分钟抢救成功1例体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心脏骤停55分钟抢救成功1例体会(论文提纲范文)

(2)成人院内心脏骤停预后影响因素及预测模型的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语表(按照字母顺序排序)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材料与方法
    1.研究目的
    2.研究方法
    3.研究对象及分组
    4.资料收集
    5.操作性定义
    6.统计学方法
结果
    1.流行病学分析
    2.成人IHCA患者ROSC的影响因素及预测模型的构建
    3.ROSC患者存活出院的影响因素及预测模型的构建
讨论
结论
局限性
参考文献
附页
综述 院内心脏骤停预后影响因素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3)院内成人心脏骤停及复苏患者临床特征和转归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第2章 资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1.1 纳入标准
        2.1.2 排除标准
    2.2 研究方法
        2.2.1 资料收集
        2.2.2 相关定义及标准
    2.3 复苏方法
    2.4 数据统计及分析方法
第3章 结果
    3.1 IHCA患者资料
    3.2 IHCA相关资料
        3.2.1 IHCA一般资料
        3.2.2 IHCA 抢救措施资料
        3.2.3 IHCA抢救药物使用及相关时间间隔资料
    3.3 IHCA患者结局资料
    3.4 IHCA患者ROSC影响因素分析
        3.4.1 影响IHCA患者ROSC的单因素分析
        3.4.2 影响IHCA患者ROSC的多因素logistic分析
    3.5 IHCA患者CA后30 天存活影响因素分析
        3.5.1 影响IHCA患者CA后30 天存活的单因素分析
        3.5.2 影响IHCA患者CA后30 天存活的多因素logistic分析
第4章 讨论
    4.1 一般特征
    4.2 发病特点
    4.3 CA的预后
    4.4 ROSC率的影响因素分析
    4.5 CA后30 天存活的影响因素分析
第5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成人院内心肺复苏 ROSC 及预后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4)心肺复苏新生理监测指标探索及AED教学方法创新(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基于REDCap平台的中国急诊医师心肺复苏质量监测现状调查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基于猪心肺复苏模型脉率实时反馈胸部按压频率的研究
    1 材料和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猪心肺复苏中颈动脉血流与脉搏血氧波形衍生参数的相关性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四部分: 心肺复苏期间超声测量颈动脉血流量与脉搏血氧波形衍生参数相关性的临床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前四部分总结
第五部分: 情景模拟法在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AED教学中的效果研究
    1 对象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心肺复苏生理性监测指标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缩略词表
致谢

(5)电针针刺内关穴对提高心肺复苏成功效果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1章 文献研究
    1.1 针刺内关在心肺复苏方面应用的机制以及穴位针刺在心肺复苏的应用概况
        1.1.1 针刺内关穴对心肌细胞的影响
        1.1.2 针刺内关穴对神经细胞的影响
        1.1.3 穴位针刺在心肺复苏上的临床应用
        1.1.4 结语
第2章 电针刺激内关穴对心脏骤停大鼠心肺复苏有效性的研究
    2.1 材料
        2.1.1 实验动物
        2.1.2 实验主要用药物
        2.1.3 实验用主要仪器
    2.2 实验方法
        2.2.1 实验动物分组
        2.2.2 操作步骤
    2.3 观察指标
    2.4 统计学处理
    2.5 结果
        2.5.1 各组大鼠造模后生理状态的比较
        2.5.2 大鼠诱导至心脏骤停情况
        2.5.3 大鼠心肺复苏效果
        2.5.4 大鼠自主循环恢复后情况
    2.6 讨论
        2.6.1 影响心肺复苏成功的主要因素
        2.6.2 内关穴在心肺复苏上应用的潜力
        2.6.3 心肺复苏动物模型的制备
        2.6.4 电针针刺内关穴对大鼠心肺复苏的效果
        2.6.5 电针心肺复苏的策略探讨
    2.7 结论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的情况
致谢
统计学审核证明

(6)肾上腺素对院外心脏骤停病人复苏有效性及安全性的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件:文献全文阅读排除清单
致谢
作者简介

(7)体外膜肺氧合治疗急性心脏泵衰竭患者的危险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表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体外膜肺氧合在心脏急危重症中的应用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及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8)应用高压氧治疗脑复苏的时机选择和疗程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综述
    1.1 心肺复苏后的病理生理特点
        1.1.1 缺氧脑损伤与缺血再灌注脑损伤
        1.1.2 全身性缺血再灌注损伤
        1.1.3 心肌损伤
        1.1.4 原发疾病的持续性损伤
    1.2 高压氧在脑复苏治疗中的作用机制
        1.2.1 改善脑组织缺血缺氧
        1.2.2 改善氧化应激状态
        1.2.3 抗神经元凋亡
        1.2.4 抑制炎症反应
        1.2.5 稳定血脑屏障作用
    1.3 高压氧在脑复苏治疗中的临床应用
    1.4 存在的问题与未来重点研究方向
第2章 引言
第3章 临床资料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1.1 纳入标准
        3.1.2 排除标准
        3.1.3 伦理学
    3.2 治疗方法
        3.2.1 HBO治疗方案
        3.2.2 常规药物治疗
    3.3 疗效判定标准
        3.3.1 GCS评分
        3.3.2 aEEG评分
    3.4 研究方法
    3.5 统计学处理
第4章 结果
    4.1 心脏骤停后脑复苏患者的一般资料分析
        4.1.1 两组性别的比较
        4.1.2 两组年龄的比较
        4.1.3 治疗前两组GCS评分比较
        4.1.4 治疗前两组a EEG评分比较
        4.1.5 两组患者心跳停止时间比较
        4.1.6 两组患者心跳复苏时间比较
        4.1.7 治疗组各亚组患者一般资料分析
    4.2 GCS评分的数据分析
        4.2.1 治疗组与对照组在同一疗程不同介入时机的GCS评分比较
        4.2.2 治疗组不同介入时间不同疗程的HBO治疗对GCS评分的影响(重复测量方差分析)
        4.2.3 治疗组中不同基础病因心脏骤停患者治疗前后的GCS评分比较
    4.3 aEEG评分的数据分析
        4.3.1 治疗组与对照组在同一疗程不同介入时机的aEEG评分比较
        4.3.2 治疗组不同介入时间不同疗程的HBO治疗对a EEG评分的影响(重复测量方差分析)
        4.3.3 治疗组中不同基础病因心脏骤停患者治疗前后的aEEG评分比较
第5章 讨论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校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9)心脏骤停患者休克指数评价及其预后预警(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绪论
    1.1 心脏骤停
        1.1.1 心脏骤停定义
        1.1.2 心脏骤停的相关原因及其分析
        1.1.3 心脏骤停现状
        1.1.4 心脏骤停预后预警研究
    1.2 休克指数
        1.2.1 休克指数定义
        1.2.2 休克指数中无创血压与有创血压的比较
        1.2.3 休克指数临床应用
2、资料与研究方法
    2.1 一般资料
        2.1.1 研究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
        2.1.2 数据统计学方法
        2.1.3 病例筛选结果
        2.1.4 数据收集方式
3、研究结果
4、讨论
5、研究结论
6、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 心脏骤停的研究现状及其分析
    综述参考文献
附录一 医务人员成人CPR流程图
附录二 心肺复苏注册登记表(Utstein模式)
个人简历
致谢

(10)腹部提压联合胸外自动心肺复苏仪在心肺复苏中的临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2. 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1.1 纳入标准
        2.1.2 排除标准
        2.1.3 终止复苏标准
        2.1.4 剔除标准
    2.2 实验方法
        2.2.1 入院基本抢救措施
        2.2.2 随机化分组
        2.2.3 自动心肺复苏仪器胸外按压CPR标准
    2.3 复苏结果判定
    2.4 观测指标
    2.5 统计学分析
3. 结果
    3.1 一般资料
    3.2 基本生命体征及血气分析结果比较
    3.3 治疗转归结果比较
    3.4 技术路线图
4. 讨论
    4.1 心脏骤停的发生现状及传统复苏的不足
    4.2 腹部提压式复苏法的提出和临床应用
    4.3 胸腹联合复苏更具优势
    4.4 本研究的局限性和不足
5.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一般情况
致谢
综述 腹部提压心肺复苏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四、心脏骤停55分钟抢救成功1例体会(论文参考文献)

  • [1]电针针刺百会、内关对心源性心脏骤停复苏的影响[D]. 黄建慧.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1
  • [2]成人院内心脏骤停预后影响因素及预测模型的构建[D]. 尤云丹. 福建医科大学, 2021
  • [3]院内成人心脏骤停及复苏患者临床特征和转归分析[D]. 熊佳颖. 南昌大学, 2021(01)
  • [4]心肺复苏新生理监测指标探索及AED教学方法创新[D]. 尹路.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1
  • [5]电针针刺内关穴对提高心肺复苏成功效果的研究[D]. 吴炎华.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6)
  • [6]肾上腺素对院外心脏骤停病人复苏有效性及安全性的Meta分析[D]. 唐卉. 遵义医科大学, 2020
  • [7]体外膜肺氧合治疗急性心脏泵衰竭患者的危险因素分析[D]. 易善婷. 郑州大学, 2020(02)
  • [8]应用高压氧治疗脑复苏的时机选择和疗程探讨[D]. 叶待君. 吉林大学, 2020(08)
  • [9]心脏骤停患者休克指数评价及其预后预警[D]. 白丽爽. 海南医学院, 2020(01)
  • [10]腹部提压联合胸外自动心肺复苏仪在心肺复苏中的临床应用研究[D]. 崔敏珺. 安徽医科大学, 2020(02)

标签:;  ;  ;  ;  ;  

心脏骤停55分钟抢救成功案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