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酸入肝”研究

“酸入肝”研究

一、关于“酸入肝”探究(论文文献综述)

王婧萤,黄滋淳,许梦晨,戴玲丽,沈沐瑶,李伊雯,谢锬菲,陈涤平[1](2021)在《从《内经》“五果为助”释义果品养生》文中研究表明《内经》作为中医基础理论的奠基之作一直备受历代医家推崇,其中关于饮食养生的内容尤被后人奉为圭臬;而"五果为助"作为《内经》中重要的食养原则之一,其现代研究仍有阙如。因此,追溯《内经》中关于五果的食养原则,研究后世相关文献,挖掘并分析"五果为助"的内涵、阴阳五行、四时五味、五脏补泻等中医饮食养生理论,总结并归纳五果类食品,即相关水果、干果等果品的食养原则与饮食宜忌,分析归纳不同体质的人群食用"五果"的原则与宜忌,可为现代人对"五果"的食养食疗、慢性病防治及相关合理应用提供理论依据,以便更有针对性地指导人们进行五果养生,并启发现代人合理种植并研发五果相关产品。

强睿,王衍鸿,武庆娟,包一珺,代欣璨,吕文良[2](2020)在《基于“同气相求”理论探讨山楂治疗原发性肝癌》文中研究指明原发性肝癌的治疗应以辨证论治为核心,需紧扣气滞血瘀、脾土虚弱的病机,谙熟药物性味为临床服务。依据"同气相求"理论,同形相趋,五脏各主其味,五味各归所喜而入脏,山楂味酸入肝补肝,畅气机,活血止血而不留瘀;味甘入脾,健脾助运,补虚扶正,利水消痰,培土以荣木,且引导方药与肝、脾两脏更快、更便捷的发生"相求"效应,一药多效,补偏救弊,调和脏腑。临证宜避免"味过于酸,肝气以津,脾气乃绝。""五味调和、不可偏胜",才能达到"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的目的,同时注重结合现代药理以确保疗效,临床验效甚着。

马贤德,刘洋,李睿,刘昱麟,宫照东,姜开运[3](2019)在《山茱萸对苯扎氯铵诱导的干眼症小鼠结膜、角膜及泪腺炎性因子调控的作用研究》文中提出目的观察山茱萸对干眼症模型小鼠的干预作用,探讨山茱萸对干眼症模型小鼠的抗炎作用机制。方法60只BALB/c小鼠随机分为6组,每组10只,分别为:空白对照组、模型对照(生理盐水,20 mL·kg-1)组、阳性对照(石斛夜光丸,2.5 g·kg-1)组、低剂量(山茱萸水煎剂,12 g·kg-1)组、中剂量(山茱萸水煎剂,24 g·kg-1)组、高剂量(山茱萸水煎剂,48 g·kg-1)组。除空白对照组外,其余各组小鼠均采用苯扎氯铵滴眼法诱导干眼症模型小鼠,然后灌胃相应药物,每日1次,连续4周。通过检测各组小鼠泪液分泌量、泪膜破裂时间,评价山茱萸水煎剂对干眼症模型小鼠的干预作用。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结膜及角膜组织中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表达水平;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各组小鼠泪腺组织中IL-1β、IL-6、TNF-α表达水平。结果泪液质量检测结果:药物干预前,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复制的5组小鼠泪液测试滤纸湿润长度、泪膜破裂时间显着减小(P<0.01);模型复制的5组小鼠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药物干预后,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其余5组小鼠泪液测试滤纸湿润长度、泪膜破裂时间均显着缩短(P<0.01);与模型对照组比较,各药物干预组小鼠泪液测试滤纸湿润长度、泪膜破裂时间均不同程度增加(P<0.01)。结膜及角膜IL-1β、IL-6、TNF-α表达检测结果:药物干预后,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对照组小鼠结膜及角膜组织中IL-1β、IL-6、TNF-α的表达水平显着升高(P<0.01);与模型对照组比较,阳性药物组及山茱萸水煎剂低、中、高剂量组小鼠IL-1β、IL-6表达水平显着降低(P<0.01),阳性药物组及山茱萸水煎剂、中、高剂量组小鼠TNF-α表达水平显着降低(P<0.01)。泪腺IL-1β、IL-6、TNF-α表达检测结果: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对照组小鼠泪腺组织中IL-1β、IL-6、TNF-α的表达水平显着上调(P<0.01);与模型对照组比较,除山茱萸水煎剂低剂量组小鼠的TNF-α表达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其余各药物干预的小鼠IL-1β、IL-6、TNF-α表达水平均显着降低(P<0.01)。结论山茱萸水煎剂对干眼症模型小鼠具有明显的增加泪液分泌及抗炎作用,其作用机制与山茱萸水煎剂抑制结膜、角膜和泪腺组织中IL-1β、IL-6、TNF-α的表达水平密切相关。

何紫涵,赵焕君[4](2019)在《从“酸入肝”探讨醋制中药炮制理论》文中研究说明在传统中药炮制中,醋是不可或缺的一种炮制辅料,其方法名为醋制,在《雷公炮炙论》、《五十二病方》中均有记载。文章从醋制的历史发展、"酸入肝"的原理、醋制对中药药性的影响,探讨"醋制入肝"的理论。

王丽霞[5](2019)在《酸味中药治疗肝癌临床研究及理论机制探讨》文中研究指明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观察三种酸味中药组成的酸味方对原发性肝癌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及探讨其理论机制,为原发性肝癌的临床治疗开辟新的治疗方法与治疗思路。研究方法:依据本研究的入选标准及排除标准,采用随机对照实验,将符合入选标准的50例确诊为原发性肝癌的住院患者根据就诊时间先后顺序,随机分为治疗组(酸味方组)及对照组(西医组),两组肝癌患者均接受西医治疗(根据患者病情给予其TACE或者射频消融术,并于术后给予其保肝等支持治疗),治疗组在西医治疗基础上配合酸味方煎剂服用,观察治疗前后患者中医临床症状、生命质量、瘤体大小、卡氏评分、实验室指标及患者服药过程中是否产生不良反应,评价本方的临床疗效及其安全性。研究结果:1、治疗后,治疗组患者血清甲胎蛋白(AFP)含量与对照组均比较下降较多,且两组组间差异比较p<0.05,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而其他实验室指标白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ALT、AST、GGT、ALB、BUN、Cr、PT、APTT等两组对比p大于0.05,无统计学差异。2、治疗后,治疗组瘤体稳定率高于对照组,两组瘤体稳定率相比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治疗后,治疗组患者中医临床症状、卡式评分改善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相比p<0.05,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4、治疗后,治疗组生命质量评分总分与对照组评分对比升高明显,具体分析其中的五个方面,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在躯体功能、症状/副作用方面对比p<0.05,认为具有统计学差异,而心理功能、社会功能、患者自我评价方面两组对比p>0.05,无统计学差异。5、治疗组血常规、凝血系统、肝功能、肾功能与对照组对比未见明显异常,患者在治疗过程中未诉及出现特殊不适及不良反应。研究结论:酸味方中的三味酸味中药能够降低原发性肝癌患者血清AFP含量,稳定患者瘤体,对患者中医临床症状具有改善作用,提高其卡式评分及生命质量,并且服用较为安全,没有明显的肝、肾功能损害及不良反应。对本研究酸味中药治疗肝癌理论机制分析总结如下:从中医理论机制分析,方中三味中药配伍,一是收敛过度散发的肝气,促进肝脏正常生理功能的恢复;二是酸入肝,三味中药均为酸味中药,不仅能使中药中有效成分直达肝脏,增强药物的治疗效果,而且能以味补形,促进肝脏自身恢复;三则三药配伍,不仅能够理气活血化瘀,消痞散结,而且能够健脾补肾养肝,固护人身正气。从西医药理学分析,三味中药合用能起到抑制肿瘤细胞增殖与转移的作用,同时促进肿瘤细胞凋亡,对肝癌的治疗与控制有一定的作用。

赵新妹[6](2019)在《醋制柴胡疏肝解郁功效和肝毒性研究》文中认为目的: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临床表现为背景,遵循中医辨证论治规律,通过文献挖掘与现代药理、毒理学实验研究,观察醋制柴胡对肝郁型抑郁症大鼠模型疏肝解郁功效和肝毒性的影响,为醋制柴胡后期临床用药安全性与有效性提供实验数据支撑。方法:制备柴胡醋制前后的水提组分,运用动物模型,观察大鼠一般状况、糖水消耗情况,检测神经内分泌免疫调节网络中敏感指标NE、5-HT、ACTH、CORT、TNF-α、IL-6、IL-1β和肝毒性敏感指标ALT、AST、ALP、TBIL,计算各实验组大鼠肝脏、脑、胸腺、脾脏的脏器比值;体外通过L02细胞实验,检测细胞上清液中LDH、ALT与AST肝功能指标。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毛色杂乱干燥、排泄物异常、眼睑下垂、俯卧怠动,第7天开始糖水消耗量与正常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NE、5-HT、IL-1β含量降低,ACTH、CORT、TNF-α、IL-6含量升高,各指标与正常组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柴胡醋制前后水提组分均可不同程度改善模型大鼠症状,提升大鼠NE、5-HT、IL-1β表达水平,抑制ACTH、CORT、TNF-α、IL-6表达,且醋制柴胡水提组分高、中剂量组治疗效果优于柴胡水提组分高剂量组;检测ALT、AST、ALP、TBIL指标,柴胡水提组分高、中剂量组较醋柴胡水提组分高、中剂量组分有明显升高,有统计学意义。体外细胞水平研究,醋柴胡水提组分对L02细胞活力由96.03%降到了11.26%,细胞半数抑制浓度(IC50)分别为1173.87 mg·L-1和1205.59 mg·L-1。结论:柴胡醋制前后水提组分在0.90~3.60 g·kg-1剂量下对疾病模型大鼠症状有所改善,且柴胡经醋制后更可有效改善大鼠症状,大鼠NE、5-HT、IL-1β浓度升高,ACTH、CORT、TNF-α、IL-6浓度下降。柴胡水提组分高、中剂量组对肝的毒副作用强于其醋制后的高、中剂量组。细胞水平,醋制柴胡水提组分可造成肝损伤,且损伤强度为柴胡水提组分大于醋柴胡水提组分。这提示在用药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应尽量应用醋制柴胡入药,但因其也有一定的毒副作用,因此用药也应谨遵医嘱。

林连美[7](2018)在《《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补正》文中研究表明目前学术界多从五行生克制化角度入手论述张仲景治疗肝虚证的特点,忽略其使用"用""助""调"等词的巧妙之处,并举《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酸枣仁汤为例加以说明。笔者从"腠"与肾、三焦之间的关系论述"腠者"为"三焦通会元真之处"之理,从"腠"与手少阳三焦经、手厥阴心包经、脾之间的关系论述"腠者""为血气所注"之理,并举《金匮要略·奔豚气病脉证治第八》阳虚寒逆奔豚病为例加以说明。

王家恒,陈维霞,徐云生[8](2018)在《“酸入肝”之补泻辨》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酸入肝,酸是补肝还是泻肝。方法:查阅相关文献,从《黄帝内经》的原文出发,结合《黄帝内经》上下文及中医理论、临床实践,研究经文的原意。结果:《黄帝内经》对五味入五脏的理论严谨而全面,只有我们不断去发掘,才能理解《黄帝内经》的真正内含。结论:酸补的是肝体即肝阴,而泻的是肝用即肝阳;辛补的是肝用即肝阳,而泻的是肝体即肝阴。

何雨浓,王卫涛[9](2016)在《以“酸入肝”为例探求五脏功能与五味自身功效的相背》文中研究指明根据中医的五行学说,自古就有五味入五脏之说,即"肺味辛,辛入肺;心味苦,苦入心;肝味酸,酸乳肝;脾味甘,甘如脾;肾味咸,咸入肾"。但五脏功能与五味自身功效貌似背道而驰,因此产生了一定的讹误。故本文以"酸入肝"为例探求五脏功能与五味自身功效的相背的内涵,并稍做阐释。

关子赫[10](2015)在《《金匮要略》“酸焦苦甘法”方药运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对《金匮要略》相关条文及方剂组合的整理研究,并在搜集后世中医古籍文献材料基础上,借助运用药物的性味理论、君臣佐使配伍法则的手段,以求得出《金匮要略》“酸焦苦甘法”的代表方剂。继而进一步研究此方剂的配伍组方意义,探索其配伍规律所隐含的“酸焦苦甘法”的理论内涵,最终将其理论进行拓展与延伸探讨,为今后“酸焦苦甘法”的理论研究奠定基础,同时也为“酸焦苦甘法”所适应的临床病症范畴以及处方选药提供参考依据,以期将经典理论与临床实践进行具体结合,发挥经典理论的内涵优势。方法:运用文献信息方法学,以中医古籍文献和现代相关临床文献报道为基础,研究和探索四性五味条件下的“酸焦苦甘法”的理论内涵,总结出“酸焦苦甘法”在相关方剂中的性味配伍规律。具体如下:1.通过对“酸焦苦甘法”的条文分析,初步得出法则中药物应满足的条件,并结合汤液经法图对“酸焦苦甘法”进行直观分析。2.借助药物性味理论、君臣佐使配伍法则,对《金匮要略》中具备“酸”、“苦”、“甘”味的方剂进行辨证分析,经筛选最终得出“酸焦苦甘法”的代表方剂为酸枣仁汤。并由此建立“酸焦苦甘法”的理法方药体系,得出关于此法的主证、主治、疾病种类及症状。结合药物四性五味理论,得出其扩展法则为“酸焦苦甘寒(辛)法”。3.对酸枣仁汤的衍生方、食疗方及后世治疗失眠较具代表性的方剂分析。并对酸枣仁汤的现代医家医案分析,归纳总结出关于此方的加减用药规律以及治疗范围。4.对后世医家创立的较具代表性的“酸焦苦甘法”方剂进行方药分析,如逍遥散、滑氏补肝散、补肝汤、一贯煎、杞菊地黄丸、珍珠母丸、滋水清肝饮,并从中体会后世医家运用此法则的心得。结果:首先,本文梳理了中药性味理论的历史沿革以及“酸焦苦甘法”的源流。通过进行条文与方剂相对应的分析探讨,提炼出“酸焦苦甘法”的代表方剂为酸枣仁汤。其次,本文对后世医家使用酸枣仁汤的医案进行归纳整理,得出此方的加减配伍法则及所治疾病范畴,从而丰富了酸枣仁汤在临床中的应用方向。最后将酸、苦、甘味的功能以及“酸焦苦甘法”的应用进行了总结、讨论与拓展,对后世满足此法的其他方剂进行了归纳,结合现代研究,延伸了此法的现代中医临床应用范围。结论:1.“酸焦苦甘法”中酸味药补益肝体,焦苦药入心清心除烦,焦为五臭之一,能引苦味药入心,甘味药缓急补虚。“酸入肝”以下十七句中“伤”应理解为“制”。“补”与“助”相对肝、心之体而言,用酸味药补益肝体以疗肝虚证;用苦味药补益心体,既能“补子救母”补心阴以救肝虚,又能清心除烦;“益”相对脾用而言,用甘味药助脾之运化,以助肝血生化。2.“酸焦苦甘法”的代表方剂为酸枣仁汤。结合药物四性五味理论,得出其扩展法则为“酸焦苦甘寒(辛)法”。归纳总结出关于酸枣仁汤的34个加减法则,如与滋阴养血药组方,与滋阴养血、清热除烦药组方,与滋阴养血、清热泻火、固表止汗药组方等。并由此拓展此方治疗疾病的范畴,酸枣仁汤能够治疗包括循环系统、消化系统、神经系统、风湿系统、五官科、皮肤科、妇科、儿科、男科及疑难杂症在内的10大类(39种)疾病。3.后世与本法联系最为密切的理论当属“肝病三法”理论以叶天士为代表。得出叶氏对此理论的药味作用诠释、药物选择及常用代表方剂。4.归纳整理出“酸焦苦甘法”的加减运用。减法运用即:酸甘补体法、甘滋苦寒法、辛散酸收法。加法运用即:酸甘咸寒法、酸苦甘咸法、酸苦甘辛温法。5.通过对后世除酸枣仁汤外,满足“酸焦苦甘法”的其他方剂医案的梳理,初步探究此法则治疗疾病的范畴得出此法则还能够治疗包括神经系统、消化系统、循环系统、妇科、儿科及疑难杂病在内的6大类(16种)疾病,这是对酸枣仁汤所治疾病范畴的补充。6.通过分析得出“酸焦苦甘法”中药物的选择标准。酸味药的选择:酸味药为君药,剂量最大或发挥主要治疗作用;所选择的酸味药物应具有补益作用;所选的酸味药的药性应为平或者寒凉;某些非酸味药物,具有同酸味药相同的作用,可以在本法则中使用。苦味药的选择:剂量上应小于滋阴补血的酸味药;症见虚烦或烦扰时,绝大多数苦寒清泄药都可以选用;具有滋补作用的苦味药可以选用;忌用苦温燥湿药;若无虚烦躁扰的症状,亦可去掉苦味药。甘味药的选择:剂量上应小于滋阴补血的酸味药;脾虚中焦不运时,宜甘滋、甘淡药并用;肝之阴血不足而脾充健运者,可加甘寒、甘温、甘平药;若无脾虚症状,可不用茯苓、甘草等味甘的药物。辛味药的选择:肝血虚日久或过于亏虚,阴损及阳而致肝用不足者,可在补养肝血的同时,加入与川芎性味相似的药物;兼见肠胃湿热者,取辛热温散与苦寒燥湿之剂合用,辛开苦降,清温化湿。

二、关于“酸入肝”探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关于“酸入肝”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1)从《内经》“五果为助”释义果品养生(论文提纲范文)

1“五果为助”的内涵
    1.1“果”与“五果”的概念及含义
    1.2“助”与“五果为助”的概念及含义
2“五果为助”的养生学理论基础
    2.1五果与阴阳五行学说
        2.1.1五果分阴阳
        2.1.2五果归五行
    2.2五果与四时五味学说
        2.2.1五果顺四时
        2.2.2五果合五味
        2.3五果与五脏补泻理论
        2.3.1五果对应五脏
        2.3.2五果对五脏补泻的多样性
        2.4五果与五行人体质学说
3 五果的膳食原则
    3.1 李(晒干腌制)
    3.2 杏(水煎炖煮)
    3.3 枣(或蒸或煮)
    3.4 桃(或熬或煎)
    3.5 栗(火煨油炒)
4 五果的慢性病防治
    4.1 五果主要成分与功效
        4.1.1 钾元素
        4.1.2 铁元素
        4.1.3 维生素C
        4.1.4 不饱和脂肪酸
        4.1.5 类黄酮物质
    4.2 五果与相关慢性病
        4.2.1 肥胖引起的相关慢性病(枣、桃)
        4.2.2 肿瘤(桃、枣、李)
        4.2.3 便秘(桃)
        4.2.4 失眠(枣)
5 小结

(2)基于“同气相求”理论探讨山楂治疗原发性肝癌(论文提纲范文)

1 肝积形成的基本病机
    1.1 滞于气、瘀于血
    1.2 脾土虚弱
2 山楂在肝积中的运用
    2.1 味酸入肝、味甘入脾
    2.2 畅气机,活血止血而不留瘀
    2.3 补虚健脾,利水消痰
    2.4 经典配伍
3 现代药理研究
4 病案举隅

(3)山茱萸对苯扎氯铵诱导的干眼症小鼠结膜、角膜及泪腺炎性因子调控的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动物
    1.2 药物及试剂
    1.3 仪器
    1.4 模型复制与给药
    1.5 对泪液质量的检测
        1.5.1 泪液分泌量检测
        1.5.2 泪膜破裂时间测定
    1.6 Western Blot法检测结膜及角膜组织中IL-1β、IL-6、TNF-α的蛋白表达
    1.7 免疫组化法检测泪腺组织中IL-1β、IL-6、TNF-α的表达
    1.8 统计学处理方法
2 结果
    2.1 对泪液质量的影响
        2.1.1 对泪液分泌量的影响
        2.1.2 对泪膜破裂时间的影响
    2.2 结膜及角膜组织中IL-1β、IL-6、TNF-α的蛋白表达
    2.3 泪腺组织中IL-1β、IL-6、TNF-α的表达
3 讨论

(4)从“酸入肝”探讨醋制中药炮制理论(论文提纲范文)

1 醋制历史沿革
2 醋制入肝原理
3 醋制对中药的影响
    3.1 以醋制引药入肝经为基础
        3.1.1 增强药物活血化瘀止痛的作用
        3.1.2 改变药物作用, 扩大用药范围
    3.2 醋制其他功效
        3.2.1 增加药物有效成分的溶解度
        3.2.2 改变质地, 利于煎煮
        3.2.3 减轻药物的毒副作用
4 小结

(5)酸味中药治疗肝癌临床研究及理论机制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临床研究
    1 病例来源
        1.1 原发性肝癌诊断标准
        1.2 临床分期
        1.3 入选标准
    2 研究方案
        2.1 分组方法
        2.2 研究方法
        2.3 观察指标
        2.4 疗效评价标准
        2.5 安全性指标
        2.6 统计学方法
    3 治疗前两组患者基本情况对比
        3.1 年龄比较
        3.2 性别比较
        3.3 病例比较
        3.4 TNM分期比较
        3.5 两组患者参与治疗前卡氏评分分析比较
        3.6 治疗前患者肝癌中医症状得分分析
        3.7 治疗前两组患者生命质量量表得分情况分析
        3.8 两组患者治疗前血清AFP对比
    4 实验结果
        4.1 血常规变化
        4.2 肝功能变化
        4.3 肾功能变化
        4.4 AFP变化
        4.5 凝血系统变化
        4.6 瘤体变化
        4.7 中医症状变化
        4.8 卡氏评分对比
        4.9 生命质量评分变化
讨论
    1 疗效评价指标分析
        1.1 降低血清AFP含量
        1.2 稳定瘤体
        1.3 改善中医症状
        1.4 提高患者卡式评分
        1.5 提高患者生命质量
    2 安全性指标分析
    3 酸味中药治疗肝癌的理论机制探讨
        3.1 基于肝脏的生理病理特点讨论
        3.2 从中药药性角度分析“酸入肝”
        3.3 酸味中药功效讨论
        3.4 中药乌梅、山楂、山茱萸现代药理学研究
        3.5 酸味方组方分析
结语
期望与不足
参考文献
综述 浅谈中西医学对原发性肝癌的认识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文章发表情况
附件

(6)醋制柴胡疏肝解郁功效和肝毒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s
缩略词表
引言
第一部分 与肝郁型抑郁和柴胡相关的文献挖掘与整理
    1 肝郁型抑郁研究进展
        1.1 中医对肝郁型抑郁的认识
        1.2 现代医学对肝郁型抑郁的研究
        1.3 肝郁型抑郁的发病机制
        1.3.1 单胺类假说
        1.3.2 受体假说
        1.3.3 神经内分泌
        1.3.4 免疫系统
        1.3.5 遗传因素
        1.3.6 社会环境因素
        1.3.7 其他因素
    2 醋制柴胡历代古籍文献考究
        2.1 醋制柴胡炮制历史
        2.2 醋制柴胡入方药的研究
        2.3 对醋制柴胡功效的研究
        2.3.1 抗炎作用
        2.3.2 保肝作用
        2.3.3 抗抑郁作用
        2.3.4 降血脂作用
        2.4 对醋制柴胡毒性的研究
        2.5 醋制柴胡治疗肝郁型抑郁的理论依据
第二部分 醋制柴胡体外对L02细胞的研究
    1 实验材料
        1.1 药物与试剂
        1.2 实验仪器
        1.3 细胞株
    2 实验方法
        2.1 溶液配制
        2.1.1 柴胡水提组分样品制备
        2.1.2 醋柴胡水提组分样品制备
        2.2 细胞培养
        2.3 测定细胞培养上清液中的LDH、ALT、AST值
        2.4 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
    3 实验结果
        3.1 醋制柴胡对人肝L02 细胞形态变化
        3.2 醋制柴胡对人肝L02 细胞生长抑制作用
        3.3 人肝L02 细胞上清液LDH、ALT、AST测定结果
    4 小结
第三部分 醋制柴胡对肝郁型抑郁大鼠疏肝解郁功效的研究
    1 实验材料
        1.1 受试药物
        1.1.1 受试药物的制备
        1.2 受试动物
        1.3 实验仪器
        1.4 实验试剂
    2 实验方法
        2.1 动物分组
        2.2 药物配制
        2.3 统计学方法
    3 实验结果
        3.1 中医证候积分变化
        3.2 大鼠体重变化
        3.3 大鼠糖水消耗实验
        3.4 脏器系数
        3.4.1 肝体比值和肝脑比值的影响
        3.4.2 脾/脑比值与胸腺/脑比值的变化
        3.4.3 单胺类神经递质NE、5-HT变化
        3.4.4 下丘脑-垂体-肾上腺(HPA)轴ACTH、CORT变化
        3.4.5 免疫细胞因子TNF-α、IL-6、IL-1Β变化
    4 小结
第四部分 醋制对柴胡疏肝解郁肝毒性的研究
    1 实验材料
        1.1 受试药物
        1.1.1 受试药物的制备
        1.2 受试动物
        1.3 实验仪器
        1.4 实验试剂
    2 实验方法
        2.1 动物分组
        2.2 药物配制
        2.3 统计学方法
    3 实验结果
        3.1 日食量变化
        3.2 日水量变化
        3.3 血清指标变化
    4 小结
第五部分 结语
    1 对实验研究部分的讨论
    2 本学位论文的意义与创新点
    3 本学位论文的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论文论着

(8)“酸入肝”之补泻辨(论文提纲范文)

肝在五行中的生克
肝体与肝用
肝之疏泄与肝之藏血
肝的太过与不及

(9)以“酸入肝”为例探求五脏功能与五味自身功效的相背(论文提纲范文)

1 五味入脏的缘由
2 五味入脏,五脏脏腑功能与五味自身功效并无矛盾,是以“阴阳平调、承制平衡”为目的

(10)《金匮要略》“酸焦苦甘法”方药运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上篇 文献综述
    1. 性味理论简述
        1.1 五味理论简考
        1.1.1 五味理论的萌芽
        1.1.2 五味理论的形成
        1.1.3 五味理论的发展与完善
        1.1.4 五味理论相关
        1.2 四性理论简考
        1.2.1 四性的概念
        1.2.2 四性的分类
        1.2.3 四性的作用
        1.3 五味与四性的结合
        1.3.1 五味与四性结合的必要性
        1.3.2 五味与四性的具体结合
        1.3.3 五味与四性结合的理论发展
    2. “酸焦苦甘法”理论溯源
        2.1 《黄帝内经》的“酸焦苦甘法”理论溯源
        2.1.1 苦欲补泻理论
        2.1.2 六气运化理论
        2.1.3 司天、在泉理论
        2.2 《难经》的“酸焦苦甘法”理论溯源
        2.3 《神农本草经》的“酸焦苦甘法”四性五味溯源
        2.4 《辅行决五藏用药法要》的“酸焦苦甘法”理论溯源
        2.4.1 《黄帝内经》与《辅行决五藏用药法要》用药法则的比较
        2.4.2 汤液经法图阐释
中篇 “酸焦苦甘法”理论探究
    1. “酸焦苦甘法”原文分析
        1.1 “补用酸”的分析
        1.1.1 酸味辨
        1.1.2 “补”的意义
        1.1.3 “补用酸”与“补用辛”辨识
        1.2 “助用焦苦”的分析
        1.2.1 苦味辨
        1.2.2 “助”的意义
        1.2.3 “焦”的辨识
        1.2.4 焦苦“补心”与“泻心”辨识
        1.3 “益用甘味之药调之”的分析
        1.3.1 甘味辨
        1.3.2 “益”的意义
        1.3.3 “调之”的意义
        1.4 “酸入肝”以下十七句辨识
        1.5 肝虚证的辨识
        1.5.1 肝的生理功能
        1.5.2 肝的病理变化
        1.5.3 肝病的证候分型
    2. “酸焦苦甘法”与汤液经法图
    3. 《金匮要略》“酸焦苦甘法”的方药研究
        3.1 《金匮要略》方剂及药物录入
        3.2 《金匮要略》药物性味录入
        3.3 方剂初步筛选
        3.4 方剂二次筛选
        3.4.1 酸枣仁汤
        3.4.2 乌梅丸
        3.4.3 肾气丸
        3.4.4 小青龙汤方
        3.4.5 小青龙加石膏汤
        3.4.6 厚朴麻黄汤
        3.4.7 射干麻黄汤
        3.4.8 苓甘五味加姜辛半杏大黄汤方
        3.4.9 复杂方
        3.5 小结
        3.5.1 《金匮要略》“酸焦苦甘法”的对应方剂及药物性味配伍特点
        3.5.2 《金匮要略》所选其他方剂的法则及药物性味配伍特点
下篇 “酸焦苦甘法”的继承与发扬
    1. “酸焦苦甘法”代表方剂——酸枣仁汤的后世研究
        1.1 后世医家对酸枣仁汤的阐述
        1.2 酸枣仁汤的衍生方、食疗方、失眠类方及分析
        1.2.1 衍生方
        1.2.2 食疗方
        1.2.3 小结
        1.2.4 失眠类方
        1.3 酸枣仁汤的现代临床应用
        1.3.1 循环系统疾病
        1.3.2 消化系统疾病
        1.3.3 神经系统疾病
        1.3.4 妇科疾病
        1.3.5 儿科疾病
        1.3.6 五官科疾病
        1.3.7 皮肤科疾病
        1.3.8 男科疾病
        1.3.9 风湿系统疾病
        1.3.10 疑难杂症
        1.3.11 小结
        1.4 酸枣仁汤加减用药规律
        1.4.1 与滋阴养血为主的药物组方
        1.4.2 与补气为主的药物组方
        1.4.3 与化痰为主的药物组方
        1.4.4 与清热除烦为主的药物组方
        1.4.5 与平肝潜阳为主的药物组方
        1.4.6 与温阳散寒为主的药物组方
        1.4.7 小结
    2. “酸焦苦甘法”代表方剂——酸枣仁汤的现代研究
        2.1 酸枣仁汤内中药的药理研究与药理作用
        2.1.1 酸枣仁
        2.1.2 川芎
        2.1.3 茯苓
        2.1.4 知母
        2.1.5 甘草
        2.2 酸枣仁汤方的药理研究与药理作用
        2.2.1 酸枣仁汤方的药理研究
        2.2.2 酸枣仁汤方的药理作用
    3. “酸焦苦甘法”的新发展
        3.1 “酸焦苦甘法”的理论发挥——肝病三法理论
        3.1.1 叶氏对药味作用的理解
        3.1.2 叶氏对体用药物的选择
        3.1.3 叶氏常用“酸焦苦甘法”代表方剂
        3.1.4 小结
        3.2 “酸焦苦甘法”的临床新用
        3.2.1 “酸焦苦甘法”的加减运用
        3.2.2 “酸焦苦甘法”方剂的后世选择
        3.2.3 简述“酸焦苦甘法”其他方剂的后世运用
    4. 总结
        4.1 “酸焦苦甘法”中药物的选择
        4.1.1 酸味药的选择
        4.1.2 苦味药的选择
        4.1.3 甘味药的选择
        4.1.4 辛味药的选择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个人简介

四、关于“酸入肝”探究(论文参考文献)

  • [1]从《内经》“五果为助”释义果品养生[J]. 王婧萤,黄滋淳,许梦晨,戴玲丽,沈沐瑶,李伊雯,谢锬菲,陈涤平. 中国果树, 2021(07)
  • [2]基于“同气相求”理论探讨山楂治疗原发性肝癌[J]. 强睿,王衍鸿,武庆娟,包一珺,代欣璨,吕文良. 云南中医学院学报, 2020(06)
  • [3]山茱萸对苯扎氯铵诱导的干眼症小鼠结膜、角膜及泪腺炎性因子调控的作用研究[J]. 马贤德,刘洋,李睿,刘昱麟,宫照东,姜开运. 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 2019(11)
  • [4]从“酸入肝”探讨醋制中药炮制理论[J]. 何紫涵,赵焕君.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9(12)
  • [5]酸味中药治疗肝癌临床研究及理论机制探讨[D]. 王丽霞.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9(06)
  • [6]醋制柴胡疏肝解郁功效和肝毒性研究[D]. 赵新妹.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9(02)
  • [7]《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补正[J]. 林连美.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8(05)
  • [8]“酸入肝”之补泻辨[J]. 王家恒,陈维霞,徐云生. 中医药临床杂志, 2018(04)
  • [9]以“酸入肝”为例探求五脏功能与五味自身功效的相背[J]. 何雨浓,王卫涛.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6(02)
  • [10]《金匮要略》“酸焦苦甘法”方药运用研究[D]. 关子赫.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15(11)

标签:;  ;  ;  ;  ;  

“酸入肝”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