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S/DIMS系统研发

IMS/DIMS系统研发

一、IMS/DIMS系统的研究开发(论文文献综述)

孙祥瑞,张淼,孔令强,高寒放,徐春明[1](2021)在《代谢组学在食品科学与工程领域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代谢组学是继基因组学、转录组学和蛋白质组学后的一门新兴组学,已成为系统生物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谢组学具有高通量,高灵敏性和稳健性等特点,可以有效克服传统方法的局限性,近年来在多个领域受到广泛关注。本文概述了代谢组学的分析流程,并介绍了近年来代谢组学在食品安全,食品质控,食品加工,食品溯源及食品对人体健康影响方面的应用与研究进展。

李坤[2](2021)在《基于多组学和生物信息学的淋巴细胞分化发育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淋巴细胞是具有重要免疫功能的白细胞,对于机体抵抗感染、清楚衰老细胞和防止肿瘤发生至关重要,因此对于淋巴细胞的研究一直是生命科学研究的热点。在淋巴细胞中NK细胞和T细胞分别在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中发挥杀伤和免疫调节作用,同时基于NK细胞和T细胞的免疫疗法在疾病治疗中取得的良好效果,使得NK细胞和T细胞的研究愈发的重要。而对于NK细胞和T细胞分化发育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正确理解NK细胞和T细胞的分化发育过程,对了解免疫系统的组成,免疫系统紊乱时疾病的发生以及疾病的治疗具有重要意义。此前技术的不完善严重阻碍了对NK细胞和T细胞分化发育的研究,随着多种组学测序技术的发展和完善我们可以更加全面地研究NK细胞和T细胞的分化发育。但是目前NK细胞和胸腺T细胞的分化发育过程并不是十分清楚,了解NK细胞和胸腺T细胞的分化发育过程可以为淋巴细胞的发育研究提供新的见解,并促进基于NK细胞和T细胞的免疫疗法的发展。整合多种组学技术对于增进我们对人类疾病和生物学的理解至关重要,因此本文希望利用Microarray,scRNA-seq,ATAC-seq,scATAC-seq 等多组学技术,整合转录组学和表观基因组学等多种生物信息学方法研究NK细胞和胸腺T细胞发育过程的转录调控网络,挖掘调控转录过程的重要的转录因子,并揭示发育过程中未曾揭示的重要的生物学过程。本论文内容主要分为两个部分。在第一部分工作中,我们首先在体外诱导NK细胞分化的不同阶段收集样品进行ATAC-seq建库测序,经过质量控制获得了高质量的ATAC-seq数据,并利用这些数据描述了 NK细胞分化过程中染色质可及性图谱。我们共发现6401个差异的染色质开放位点,对这些差异位点进行聚类分析发现NK细胞分化过程中表观调控元件的开放可以分为前后两个阶段,其中一些已知的调控NK细胞发育的基因也在相应的阶段富集,比如STAT5A在前期富集,在后期调控NK细胞发育的基因TBX21在后期富集。对这些差异性的调控元件进行功能富集分析发现,在前期开放的位点大多富集磷酸化等维持机体正常生命活动相关的功能,而在后期开放的位点则会参与免疫系统的构建等免疫反应相关的过程,说明在后期开放的这些调控元件伴随着基因的表达来调控NK细胞的发育。随后基于这些表观调控元件我们利用HOMER和Genomica富集了调控NK细胞分化不同阶段的转录因子。利用这些富集的转录因子及其基因的表达,我们构建了NK细胞分化过程中的转录调控网络并描述了转录调控网络随着NK细胞发育动态变化的过程。最后我们发现除已知的转录因子以外,FOSL2和EGR2在NK细胞分化过程中显着富集并且他们调控的基因会富集免疫反应相关的功能,暗示FOSL2和EGR2会调控NK细胞的分化,随后我们通过敲低实验证明FOSL2和EGR2确实会影响NK细胞的分化和成熟。在第二部分工作中,首先我们利用流式细胞术从小鼠胸腺中分选得到CD45阳性的淋巴细胞,之后通过10X Genomics建库并测序后得到单细胞RNA-seq数据。该数据包括1986个细胞,平均每个细胞可以检测到1784个基因。通过对单细胞RNA-seq数据进行分群和细胞类型注释,我们一共得到15个细胞亚群,分别对应于胸腺T细胞发育的DN、DP、CD4单阳性和CD8单阳性等不同阶段,以及一些抗原呈递细胞和非传统的淋巴细胞,并且利用假时间分析描述了胸腺T细胞的发育过程。其次我们通过单细胞RNA-seq和单细胞ATAC-seq的整合分析揭示了调控T细胞发育的转录因子,除了已知的转录因子在其发挥功能的阶段富集外,我们也发现了一些新的转录因子的富集。并且根据这些富集的转录因子及其调控的差异表达的基因,我们构建了胸腺T细胞发育过程的转录调控网络。随后我们发现Ly6d和CD2这两个表面marker可以将DP细胞分选为更为精细的细胞亚群。通过精细的分群我们也发现了一些胸腺T细胞发育过程中未曾揭示的现象:(1)DP细胞独特的增殖方式:DPbla细胞的分化伴随着有丝分裂同时进行,DPbla细胞的增殖能力明显减弱并且在分裂结束后倾向于退出有丝分裂。而DPbla细胞增殖能力减弱可能是导致青春期后胸腺T细胞不断减少的原因。(2)除了传统上认为的胸腺上皮细胞,胸腺T细胞本身也可以作为抗原提呈细胞为T细胞的发育提呈抗原,我们通过免疫荧光发现胸腺细胞之间确实存在免疫突触,证明胸腺细胞确实可以作为抗原呈递细胞促进CD8细胞的选择过程。最后,我们下载并分析了人类胸腺细胞的单细胞数据,通过跨物种比较分析揭示了人和鼠在转录水平上的差异并结合ChIP-seq数据发现Gata1可能调控这些物种之间的转录差异。

赵桂侠[3](2020)在《紊流扰动对大型浅水湖泊藻类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我国湖泊众多,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湖泊富营养化问题却日益突出,严重影响了人民生活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也使得我国成为世界上水华爆发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氮、磷等营养盐的过量输入导致湖泊富营养化,在适宜的环境下,水中藻类大量生长繁殖,破坏整个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使得生态系统逐渐走向恶化。因此,控制外源营养盐负荷和内源营养盐释放是湖泊富营养化防治的首要条件,环境因素(温度、光照、风等)和水动力条件也是影响水华发生的主要因子。自然水体中普遍存在紊流扰动,紊流扰动不仅直接影响藻类输移,还通过直接或间接作用影响藻类生长和群落演替。以往相关研究多通过模拟实验和野外观测方法研究水体扰动对藻类生长和输移的影响,而水流紊动和营养盐联合作用对藻类的影响研究尚不多见,风致垂向扰动对湖泊藻类生长的影响机制研究不够深入全面,风致横向扰动对藻类水平输移的研究结果受藻类增殖和水环境变化的影响而存在一定误差。此外,模拟实验主要利用生成的人工紊流进行研究,但其无法展现实际紊流扰动的高时空变化性,且模拟实验和野外观测方法还存在观测频率低的缺点。数值模拟方法在应用过程中存在未考虑藻类浮力相关的适应性和营养限制或假设模型中水柱完全混合的问题。针对以上问题,本文首先将三维水质模型(EFDC)与一维生态模型(PCLake)进行耦合生成水质-生态模型,该模型可以有效解决已有方法存在的问题;其次,以大型浅水湖泊南四湖为研究对象,建立了的南四湖水质-生态模型,研究了水流紊动和营养盐联合作用对藻类生物量的影响,并深入分析了风致垂向扰动对藻类生长的影响机制,以及风致横向扰动对湖泊表面藻类水平输移和聚集的影响。主要研究内容和成果如下:(1)构建湖泊水质-生态模型。将三维水质模型(EFDC)与一维生态模型(PCLake)进行耦合建立了南四湖水质-生态模型,分别根据南四湖上级湖2008~2010和2011~2013年南阳站的水质观测数据对模型参数进行率定和验证,模型验证和敏感性分析结果表明模型具有较好的模拟精度,且能合理再现南四湖上级湖的水生态过程,为后续研究奠定了基础。(2)研究水流紊动对湖泊藻类生物量的影响。深入分析了水流紊动对藻类生物量的影响,探讨了该影响是否与水体营养盐浓度相关,并利用多元回归分析方法建立了环境变量与藻类生物量之间的线性回归模型,比较了回归模型预测值与实验值的关系。结果表明,水流紊动是影响藻类生长的重要因素,其与藻类生物量呈显着的负相关关系,但其对藻类生物量的影响强度与营养盐浓度相关;回归模型预测值与实验值存在显着差异,其主要原因是模拟实验的局限性导致模拟实验条件与实际情况差异很大。(3)研究风致垂向扰动对湖泊藻类生长的影响。研究了不同风场强度下风致垂向扰动对湖泊藻类生物量和水质指标变化的影响,并运用主成分回归分析法探讨了各影响因素对藻类生物量的影响大小,分析不同风场条件下影响藻类生物量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藻类生物量与风场强度呈反比,而物理、化学、生物和底泥通量指标的变化与风场强度呈正比,但风场对它们的影响强度均与风场强度呈正比,并且上述影响均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此外,各影响因素对Chla的影响和影响Chla的主要因素与风场强度相关,而且还存在空间差异。主成分回归分析结果发现,主要影响因素的标化系数权重和该因素与Chla的相关性大小并不存在正相关关系,说明用相关性强弱来判断其是否为影响Chla的主要因素可能不够精确。(4)研究风致横向扰动对湖内藻类水平迁移聚集的影响。基于南四湖水质-生态模型中的水动力模块,用示踪剂代替藻类,利用滞留时间、风影响强度和连通性指标,评价了微风条件下不同风场强度对湖内藻类水平迁移的影响。研究表明不同风向风场对藻类水平输移的影响存在显着的差异,整体而言,风场改变了湖区藻类滞留时间的空间分布,从空间分布来看,风场对藻类滞留时间的影响在中下游区域最显着,而在中上游区域不显着;此外,风场有效增强了湖内藻类的迁移连通性,湖内藻类与源区域上游的迁移连通性随风场的增大而增大,与源区域下游的迁移连通性随风场强度的增加其分布更加均匀。东南风时,由于风向与湖内水流方向相反,湖内藻类与源区域上游的迁移连通性高于西风作用时。整个研究区域,无论风场存在与否和风场强度大小,藻类最易在sub7中聚集滞留,表明在该区域藻类易聚集滞留形成水华,而在sub1~sub3区域中聚集滞留的时间较短,表明在该区域藻类很难聚集滞留形成水华。

左甜甜[4](2020)在《人参、红参系统物质基础与炮制介导的整体化学转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人参为五加科(Araliaceae)人参属植物人参Panax ginseng C.A.Mey.的干燥根,红参是鲜人参经蒸制干燥得到的产品。研究表明,热处理引起的人参皂苷的转化与生物学活性的改善显着相关。系统阐释人参与红参的化学组成,揭示蒸制介导的整体性化学转化,建立各自的特征标志物,对于实现人参、红参精准质量控制,优化炮制参数、合理临床用药,推动人参产业向好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论文综合利用系统植化分离、多维色谱-高分辨质谱联用、非靶标代谢组学与质谱成像等技术,对人参开展皂苷化合物的分离制备,同时深度表征鉴定人参与红参的皂苷组成,整体性描绘蒸制介导的化学转化,构建人参与红参鉴别的特征标志物。本论文采用多种柱色谱(D101大孔吸附树脂、中压C18柱)与制备型、半制备型高效液相色谱等对人参根中的皂苷成分进行系统、分离纯化,分离并鉴定42个皂苷化合物(1-42),包括1个新齐墩果酸型人参皂苷(1)与一个种内首分化合物(2,三七皂苷FP1)。利用高分辨质谱与一维、二维NMR分析,新皂苷化合物结构鉴定为齐墩果酸3-O-[β-D-吡喃葡萄糖基-(1→2)-β-D-吡喃葡萄糖醛酸基]-28-O-β-D-吡喃葡萄糖基-(1→6)-β-D-吡喃葡萄糖苷,命名为人参皂苷RO1(1)。其它40个已知皂苷化合物分别鉴定为:人参皂苷Rg1(3),三七皂苷R4(4),人参皂苷Ra2(5),-Rb1(6),-Rb2(7),-Rd(8),三七皂苷Rt(9),人参皂苷Rc(10),-Ra1(11),20-O-葡萄糖基人参皂苷Rf(12),丙二酸酰化人参皂苷Rb1(13),丙二酸酰化人参皂苷Rb2(14),人参皂苷Re2(15),-Re3(16),丙二酸酰化人参茎叶皂苷Rd5(17),丙二酸酰化人参皂苷Rc(18),人参皂苷Rg3(19),人参皂苷Re(20),20(R)-人参皂苷Rh2(21),20(S)-人参皂苷Rh2(22),人参皂苷Rf(23),20(S)-原人参三醇(24),人参皂苷F3(25),-Rk1(26),-F5(27),-Rg2(28),-Rb3(29),20(R)-人参皂苷Rh1(30),compound K(31),人参皂苷F1(32),-F2(33),-RO(34),三七皂苷R1(35),竹节参皂苷Ⅳa(36),20(S)-人参皂苷Rh1(37),人参皂苷Rg5(38),-Rk3(39),三七皂苷Fe(40),-R2(41)与人参皂苷Ra3(42)。本论文植化分离工作进一步丰富了人参中皂苷化合物的多样性,为基于液质联用技术人参与红参系统物质基础研究与差异分析提供对照品。本论文建立了基于离线全二维液相色谱/离子淌度四极杆飞行时间高分辨质谱(2D-LC/IM-QTOF-MS)维度增强的(四维分离)中药多成分系统表征技术、开发基于UNIFI平台“人参皂苷自建数据库”引导的智能峰注解标准化流程,最终能够鉴定323种人参皂苷(人参中鉴定286种,红参中306种),其中125种尚未从人参属中分离报道。首先通过单因素实验依次优化色谱-质谱的关键参数(固定相、流动相、柱温、洗脱梯度;离子源参数毛细管电压、锥孔电压与梯度裂解能量),构建了配置亲水相互作用色谱(HILIC)机制的XBridge Amide色谱柱和反相HSS T3色谱柱的2D-LC分离系统,通过星条方程法测定该二维色谱系统的正交性为0.76,有效峰容量为976;且经过方法学验证该方法稳定、可重现。利用Vion?IMS-QTOF杂合型高分辨质谱仪,选择ESI负离子模式下数据非依赖High-Definition MSE(HDMSE)进行数据采集,实现人参与红参提取物复杂成分的四维分离,提供每个皂苷成分五维结构相关信息(t R-HILIC,t R-RP,CCS,MS1,MS2)。与传统MSE相比,HDMSE可以更好地分离人参皂苷并直接提供CCS值信息。在系统整理人参皂苷植化分离文献的基础上建立了“人参皂苷自建数据库”,共记录504个已知人参皂苷结构信息(名称、分子式、化学结构)。将该数据库导入UNIFITM软件,并输入58个皂苷对照品确定的结构信息,建立了基于UNIFI自动注解HDMSE数据的高效代谢物鉴定流程(包括分析方法设置、数据采集、数据校正、数据处理与鉴定、鉴定结果再确认),通过小分子预测、MS1/MS2数据与数据库成分理论质谱信息匹配,大大缩短分析时间,并呈现可重现的鉴定结果。本实验增加了一维色谱分离(HILIC)和离子淌度(IM)分离,极大地提高了峰容量;离子淌度测定的CCS值为分子的结构鉴定提供了与质谱正交的多一维度的信息,特别是在异构体区分上具有很大的潜力。最终能够从人参鉴定286种人参皂苷、从红参中鉴定306种,共计323种人参皂苷结构(包括PPD型119个,PPT型87个,OA型21个,丙二酸酰化型17个,以及76个其它类型)。这为人参与红参差异分析奠定了基础;所构建的2D-LC/IM-QTOF-HDMSE方法亦可以充当放大镜初步发现人参和红参之间的差异成分。本论文构建基于超高效液相色谱/离子淌度-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UHPLC/IM-QTOF-MS)非靶标代谢组学技术,通过不同炮制时间点分析整体描绘人参的化学转化,通过实验室自制与市售的人参与红参代谢组对比,鉴定18种潜在差异成分,构建人参与红参特征标志物;并通过质谱成像/(MSI)分析确定了差异标志物的组织分布。综合利用Vion IMS-QTOF离子淌度液质联用仪、UNIFI与Progenesis QI软件,建立了非靶标代谢组学的分析流程:1)基于负离子模式HDMSE代谢组信息采集;2)多批次HDMSE数据校正与数据解卷积(峰对齐、峰提取、归一化);3)代谢特征列表再处理80%规则与30%变异规则;4)基于主成分分析(PCA),偏最小二阶乘法判别分析(OPLS-DA)与VIP(variable importance in projection)值大小寻找差异代谢物;5)潜在标志物鉴定。根据以上流程首先研究了不同炮制时间(2 h,3 h,4 h)下人参化学成分转化程度,PCA得分图揭示了时间依赖的动态转化轨迹。对人参与实验室自制红参进行差异分析,当VIP阈值设定为2.5时,鉴定22个差异离子;通过对市售人参与红参对比分析,同条件下鉴定25个差异离子;最终发现18个潜在炮制相关标志物。其中m-Rb1(同位素峰m/z 1195.6070)、人参皂苷Ro、M6(PPD+3Glc+2Xyl+Mal)、m-Rc(同位素峰m/z 1165.5967)、m-Rb2(同位素峰m/z 1165.5970)为白参的鉴别标记物;人参皂苷Rb2、人参皂苷Rd、人参皂苷Rg3为红参的鉴别标记物。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对18个潜在炮制相关标志物中5个标志物质量数进行MSI分析(M18:人参皂苷Rg5(异构体);M15:人参皂苷Rg3(异构体);M4:人参皂苷Ro(异构体);M12:人参皂苷Rd(异构体);M10:m-Rc(异构体)在根部的空间分布。5个人参皂苷标志物在人参、红参根部组织部位的具体分布,人参皂苷Rg5、Rg3在外皮、韧皮部可以看到有更高含量的表达,而人参皂苷Ro、m-Rc(异构体)在形成层部位含量更高。另外,MSI可以直观呈现差异标志物在不同组别样品中含量差异。M18、M15在红参中的含量高于白参,而M4、M12、M10在白参中的含量则高于红参。这些趋势与非靶向代谢组学获得的结果基本一致。值得注意的,MSI反映的代谢物变化趋势是所有能够离子化的异构体总强度,这些异构体如果变化趋势不一致,MSI呈现的结果可能与LC-MS有所不同。本论文,首次建立一种基于离线2D-LC/IM-QTOF-HDMSE维度增强的代谢组表征技术,支撑混合样品的四维分离,实现了人参与红参中皂苷成分的深度表征;建立基于UHPLC/IM-QTOF-MS、UNIFI与Porgenesis QI非靶标代谢组学分析技术流程,整体性描绘并鉴定人参炮制相关标志物;首次利用MSI技术对人参炮制相关标志物进行组织分布研究。以上研究结果对于人参与红参的精准质量控制,合理临床用药,及人参产业的向好发展将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同时为中药系统物质基础研究与中药炮制机制研究提供方法学参考。

张春霞[5](2020)在《人参皂苷系统表征多技术比较与人参属多品种中药同时鉴别研究》文中提出质量控制是保障中药临床有效、安全的必要手段,系统物质基础阐释、真伪鉴别与质量优劣评价是中药质量控制的核心。人参属来源中药,特别是人参、西洋参、三七,具有明显的补益作用,在全球范围内应用极其广泛。2015版《中国药典》一部共收录七种人参属来源中药:人参(Panax ginseng C.A.Meyer)、红参(Red ginseng)、西洋参(P.quinquefolius L.)、三七(P.notoginseng(Burk.)F.H.Chen)、人参叶(leaf of P.ginseng)、竹节参(P.japonicus C.A.Meyer)、珠子参(P.japonicus C.A.Mey.var.major(Burk.)C.Y.Wu et K.M.Feng)。皂苷是人参属中药的共有成分,是质量控制的指标成分。鉴于这些同属植物来源的中药都含有皂苷成分,人参属中药的精准质量控制面临着挑战。系统阐明人参属中药所含皂苷组成,建立“鉴别标志物”,是实现人参属中药精准鉴别的可行之路。作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基于“类结构同法表征”多技术集成的中药质量标准研究新模式)核心研究任务,本论文综合利用超高效液相色谱-高分辨质谱多种数据采集技术,建立高效、高灵敏、高覆盖度的表征方法,基于一法同时实现多种人参属来源中药中皂苷成分的系统表征与差异分析。基于四极杆-静电场轨道阱质谱(Q-Orbitrap)灵活多变的扫描技术,本论文首先建立6种非靶向/靶向扫描技术,以人参花中皂苷成分的表征为例比较其性能差异,表明包含母离子列表数据依赖采集(PIL-DDA)同时开启“If idle-pick other”(IIPO)功能是一种高灵敏、高覆盖度的中药多成分表征技术。基于本实验室前期构建的人参皂苷数据库(记录499个人参皂苷,对应169种质量数),构建了目标皂苷成分母离子列表。通过系统参数优化在Q Exactive Q-Orbitrap高分辨液质联用仪上建立6种质谱采集方法:1)Full MS/dd-MS2(M1);2)Full MS/dd-MS2/PIL/IIPO(M2,含PIL);3)ISCID-Full MS/dd-MS2-Tags(M3);4)Full MS/AIF/NL-dd-MS2(M4);5)PRM(M5,含PIL);6)Targeted SIM/dd-MS2(M6,含PIL)。通过“两步法”比较不同扫描技术对人参花皂苷的表征效果:首先基于已知人参皂苷对应的169种不同质量数计算减氢离子理论质荷比,通过质量亏损过滤(MDF:允许±10 m Da变异)统计每种方法扫描到的目标成分个数-NT;在此基础上继续统计其中能够采集二级碎片的数目-NT2。依照数目大小降序排列依次为(NT/NT2):M5(17670/17704),M6(602/606),M2(487/347),M3(469/339),M4(489/246),M1(459/339)。相比较,作为靶向二级采集技术,M5与M6获取目标成分质谱信息的能力明显高于其它4种非靶向采集方法,但面对复杂化学体系其鉴定未知成分的能力最低,且无全扫描数据;M2扫描到目标质量数与M4相当,但NT2高于其它3种方法。故认为M2是一种高灵敏、同时靶向与非靶向采集技术,能够增强传统DDA对于目标质量数的覆盖度,这种优势在面对极为复杂化学基质时(例如体内生物样品)可能优势更为明显。为进一步增强M2方法对未知皂苷成分的覆盖度,本论文提出一种通过大规模分子设计构建“人参皂苷虚拟库”与MDF获取母离子列表的新方法,建立Full MS/dd-MS2/PIL/IIPO法从人参花中鉴定164个皂苷成分。制定了人参皂苷分子设计规则(27种苷元、5种不同糖基、24种非糖取代基;每个分子含糖基数≤6个、取代基个数≤2个),通过C语言编程构建共含有13536种不同质量数人参皂苷虚拟库;并结合固定变异范围(±10 mDa)MDF处理,从人参花提取物的负离子全扫描数据中筛选得到1859个目标质量数,生成人参花的母离子列表PIL-2,并构建新的M2采集方法。相对于已知皂苷数据库构建的PIL,包含基于“人参皂苷虚拟库”所构建的母离子列表的DDA方法,能够新采集到17个成分的二级质谱,对其中9个成分的结构进行了推导。基于M2采集的HCD-MS2数据,最终从人参花中鉴定了164种人参皂苷,其中29个通过与对照品对比保留时间与质谱信息,34个为未知质量数皂苷。进一步探讨DDA与DIA在中药多成分表征中的差异,本论文基于VionTM IMS-QTOF离子淌度高分辨液质联用仪,以竹节参为例建立了DDA(MS-MS/MS,不含PIL)、HDMSE两种采集方法以及基于UNIFI高效峰注解的技术流程,对竹节参所含的化学成分进行系统定性分析,鉴定或初步推导了178个皂苷,体现了DDA与DIA两种模式采集的互补性。通过色谱-质谱参数优化,构建了基于BEH Shield RP18色谱柱、乙腈-0.1%甲酸水为流动相、Vion IMS-QTOF高分辨质谱仪负离子模式DDA与HDMSE采集方法。特别地,首次提出一种“三步法”策略用于优化DDA方法设置中的质量依赖裂解能量(MDRCE)。在UNIFI平台建立了自建人参皂苷数据库(记录504个已知皂苷与60个标准品)高效注解DDA与HDMSE数据的标准化流程。最终我们从竹节参中鉴定或推导178个皂苷,其中包括75个可能未知的皂苷结构。这些鉴定的结构中,168个成分是通过DDA数据分析,另外10个从HDMSE数据补充鉴定。相比较,DDA采集的裂解信息更加可靠、假阳性结果少;HDMSE能够方便提供皂苷成分的CCS值(碰撞截面值),覆盖度更高。两种方法结合使用能够获得互补的代谢物结构鉴定信息。在人参皂苷组成系统阐释的基础上,本论文旨在建立一种基于人参皂苷正离子源内裂解(p-ISF-G)产物离子选择性监测的新颖特征图谱,实现人参属多品种中药鉴别。通过选择性监测4种苷元产物离子,成功构建人参皂苷亚型分组表征特征图谱,结合化学计量学,通过差异色谱峰监测,在Vion IMS-QTOF与QTrap4500两种质谱仪上实现2015版《中国药典》一部收录的7种人参属来源中药同时鉴别与15种中成药中人参、西洋参与三七的鉴别。在6台高分辨质谱仪上(Agilent 6520与6545 QTOF,Waters Xevo G2-S QTOF与Vion IMS-QTOF,Thermo Fisher Q Exactive Q-Orbitrap与LTQ-Orbitrap Velos Pro)测定表明pISF-G容易发生;通过对58个皂苷对照品分析,在正离子模式一级质谱中低质量端的丰富产物离子是由于脱糖后质子化皂苷元连续脱去H2O产生,因而具有苷元特异性。通过选择性离子监测4种特征苷元产物离子(PPD型:m/z 407.37/CCS206.24?2;PPT型:m/z 423.36/CCS 211.26?2;OA型:m/z 439.36/CCS 209.60?2;OT型:m/z 457.37/CCS 217.81?2)可以实现人参皂苷的非靶向分类表征,并构建7种人参属中药的特征图谱。基于多批次特征图谱数据的化学计量学分析,揭示了35种皂苷标志物。更为重要地,特征标志物监测实现了15种中成药中人参,西洋参或三七原料的区分。这些结果能够在QTrap 4500质谱仪上重现。特征图谱技术,初步验证了“类结构同法表征”策略的可行性,是一种支撑“一法多用”中药质量控制策略的新技术。本论文,在Q-Orbitrap质谱仪首次建立一种基于虚拟数据库包含母离子列表高灵敏、高覆盖度、同时靶向/非靶向改进型DDA扫描技术,适用于中药中人参皂苷的系统表征;首次在Vion IMS-QTOF上证实结合DDA与DIA采集技术在中药多成分鉴定时可获得互补的质谱信息;首次系统研究了正离子人参皂苷源内裂解,建立一种新颖特征图谱技术,实现中药材,特别是中成药中人参属中药的鉴别。这为中药的系统物质基础研究与精准质量控制提供了方法学参考。

董贵山,陈宇翔,张兆雷,白健,郝尧[6](2018)在《基于区块链的身份管理认证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针对网络空间中的身份管理问题,分析了通用的基于区块链的身份管理认证模型。首先,概述了身份管理的定义要求,回顾了网络空间中身份管理在区块链应用方面的早期尝试,总结了其发展经验并分析了身份管理所面临的问题,对比了区块链的优缺点及其在身份管理方面的验证项目。然后,分析了通用的区块链身份管理模型及每个模块。最后,重点对较为成熟的ShoCard公司的应用场景和DIMS(Decentralized Identity Management System)做了分析对比,并对未来进行了展望。

郑强[7](2018)在《温度和氧化双重响应性胶束的合成及用于肿瘤靶向和联合疗法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长期以来,癌症的治疗一直是生物医学研究领域的重点和热点,其常见的治疗方法有手术治疗、化学疗法、放射疗法。随着科技的进步,免疫疗法,光热疗法、光动力学疗法、冷冻疗法等新兴治疗手段也层出不穷。肿瘤的治疗手段虽多种多样但大多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如治疗后易复发、毒副作用大、治疗周期长等。联合疗法是目前临床上常用的肿瘤治疗手段,将两种不同的肿瘤治疗方法结合,不仅能相互促进,提高治疗的效果,还能削弱治疗过程中的副作用的影响。其中,热疗与化疗的联合已经引起广泛的关注与研究,特别是近红外光热化疗是该领域中的重要研究方向。在过去几年中,该疗法主要以金纳米粒为近红外光热剂,但金纳米粒的生物相容性和体内清除过慢等缺陷限制了其在临床上的应用。有鉴于此,研究者们发展了具有良好生物相容性的近红外光热剂吲哚菁绿(ICG)作为金纳米粒的替代物,但ICG在生理介质中易发生结构转变,需通过包载的方式提高其稳定性。因此,为了实现基于ICG的近红外光热化疗,有必要构建出一套具有良好生物相容性、生物可降解性、靶向性的递药系统,能在负载ICG、稳定ICG的结构与性能,同时又能负载化疗药物用于联合治疗。本课题合成了新型两亲性共聚物聚硫化丙烯-b-聚(N-异丙基丙烯酰胺-co-N,N-二甲基丙烯酰胺)(PPS-b-P(NIPAm-co-DMAA)),在水溶液中,该聚合物自聚集形成壳-核结构的纳米胶束,壳层为具有温度响应性的聚合物P(NIPAm-co-DMAA),核层为具有氧化响应性的聚合物PPS。通过马尔文粒径仪和冷冻透射电子显微镜(Cryo-TEM)观测可以发现该纳米胶束呈现为大小均一的球形,粒径约69.5 nm。将ICG和阿霉素(DOX)包裹在该纳米胶束中制得共负载纳米胶束,在808 nm的近红外光照射下,共负载胶束表现出比ICG更高的光热效率,能很快升温到胶束最低临界温度以上。由于ICG的光热效应,P(NIPAm-co-DMAA)由亲水变为疏水,模型肿瘤细胞A549对整个胶束的摄取增加,在光热过程中产生的活性氧也会氧化PPS,造成共负载胶束崩解,包裹在胶束中的DOX释放出来,实现热疗和化疗的联合。在体外肿瘤细胞实验中分别进行光热治疗和化学治疗时细胞存活率为43%和38%,而使用共负载胶束同时进行光热和化疗的实验组肿瘤细胞存活率降低至8%,具有更优的抗肿瘤活性。在得到这样的结果后我们进行了动物体内抗肿瘤研究。用808 nm的近红外光照射肿瘤,5分钟后肿瘤部位温度升高到55℃。通过活体荧光成像系统我们能够观察到载药胶束逐渐在肿瘤部位富集,而没有光照的给药组,共负载胶束只有通过被动靶向在肿瘤部位少量富集。在光热和化疗联合作用下,16天后肿瘤基本消失,而分别采用ICG进行光热疗法和DOX进行化学疗法的实验组则没能抑制住肿瘤的生长。最后的组织切片实验中,不同给药组的心、肝、脾、肺、肾五个脏器没有明显的差别,说明光热和化学联合疗法的安全性,而肿瘤组织的变化则跟体内药效实验的结果一致。实验结果表明本课题设计的双重响应性纳米胶束在同时负载光热剂(ICG)和化学抗癌药物(DOX)后能够实现光热-化学联合治疗的作用,在体外和体内都能表现出比单一疗法更好的抗肿瘤活性。

刘璐[8](2015)在《IMS能力开放架构及创新业务的研究与实现》文中指出近年来,由于互联网应用的快速发展,运营商在移动网的语音、短信、增值业务受到了强烈的冲击。移动互联网应用为用户提供了各种丰富业务,但是运营商基于IMS同样也可以提供各类业务。利用IMS(IP多媒体子系统),可以对已有的运营商开放平台进行改进并提出具体设计方式与实现,使基于IMS的运营商的网络平台可以对多媒体业务进行开放,提高了运营商对互联网应用的竞争力。首先研究分析了电信网和互联网的能力开放现状,内容包括:能力开放平台现状,可提供的创新业务API(应用程序编程接口)类型及API开放技术进展。将电信网与互联网的能力开放架构进行对比,提出现有电信网能力开放架构的缺点。引入IMS的概念,IMS实现了控制、承载、业务三方分离,最重要的是实现了业务的多样性。基于电信网现有的开放平台提出IMS能力开放平台方案,提出IMS能力开放平台的总体架构与具体模块的实现细节,使平台具备IP化、接入无关性的特点。对提出的IMS能力开放平台进行实现。工作内容包括:对开放的API类型和开放技术进行选取与设计,使其最大程度地满足创新业务的开发需求;基于Open IMS Core开源项目搭建IMS能力开放平台的业务能力层;选取API开放框架并利用框架对选取的API接口集进行开放,完成平台的实现。最后,基于所提出的IMS能力开放平台,实现了一个创新业务,对设计的API接口集进行了测试验证。

呙道静[9](2014)在《地铁综合信息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指明地铁综合信息管理系统(IMS)是指,以科学管理与集中监视为目的,将地铁沿线各个车站、区间以及相关建筑内的屏蔽门、环境控制、给排水、低压、照明等设备通过网络构成的综合自动化系统。综合信息管理系统的统一硬件集成平台,使用符合国际标准或行业标准的,并具有高可靠性、通用性好等特点的网络交换机和服务器等计算机网络产品来构建;使用类似积木结构和模块式的多层软件开发平台来制定、开发和维护应用软件;使用通用开放的硬件接口和软件通信协议,通过集成和互联的方式与各个接入系统交换信息,从而实现对各相关机电设备进行监控,使各系统之间信息交互、共享和协调互动。综合监控系统主要包括:控制中心计算机系统、各车站综合信息工作站、各车辆段/停车场综合信息工作站以及各自的相关配套设备构成。综合信息系统能够极大的提高地铁系统运营效率,在今后的地铁建设乃至整个城市轨道交通建设中将会越来越多的应用。

胡振邦[10](2013)在《基于Latent SVM的人体目标检测与跟踪方法研究》文中认为人体目标检测与跟踪算法是计算机视觉的研究热点,其在智能交通、城市安防、人机交互、智能机器人、视频图像分析和电子娱乐等方面都有着广泛的应用。近年来,随着城市物联网的发展,人体目标检测与跟踪算法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将人体目标检测与跟踪问题分解为图像检测、背景分离、图像跟踪与路径优化等四个方面展开讨论。在图像检测方面,本文的主要研究方法是Latent SVM图像检测方法。在Latent SVM的模型训练过程中,首先对训练样本进行聚类,然后根据样本的聚类结果构建多视角的观测模型。另外,不同于一般的SVM模式识别算法,Latent SVM在一般SVM模型的基础上自动生成隐变量特征并添加到模型。隐变量具有位移和外观双重属性,因此在人体目标检测问题中,训练获取的Latent SVM检测模型可包含多个隐变量。由于隐变量可以近似地理解为人体的局部外观特征,如头部、躯体和四肢等。多模型的构建与隐变量的自动生成使得Latent SVM成为目前最好的图像检测算法之一。本文对Latent SVM方法的研究包括训练模型与检测流程两个方面。背景分离算法是视频图像检测与跟踪系统中的一种辅助方法。该方法可以提升整个系统的处理速度和精度。背景分离算法的作用是有效地去除视频图像序列的背景区域。背景部分是指图像序列中相对静止的部分,例如摇曳的树叶、转动的风扇以及移动目标的阴影等部分。在使用Latent SVM进行图像检测时,需要计算整张图像的梯度方向直方图(HOG)特征金字塔图。由于目标检测耗时与扫描区域成倍增长,因此对于一些实时性要求较高的视频图像检测系统,可以利用时间上相邻的图像相关信息快速剔除掉大部分的背景区域,减小扫描区域以提升检测速度。由于仅在前景移动区域内检测,因此该方法能极大地减小误检率。本文先后介绍了多种背景分离算法,如多元高斯混合模型算法、编码法、以及自组织映射背景分离算法。综合这些方法的优点,本文提出了改进算法。与图像检测算法相比较,图像跟踪除了需要确定跟踪目标的位置,还需要画出跟踪目标的移动轨迹。此外,图像跟踪算法还具有一定的连续性和自动性,能够弥补图像检测算法中的一些遗漏检测。本文提出了一种改进的Mean-Shift图像跟踪算法。该算法与背景分离算法结合,能够精确定位目标的跟踪位置并提升处理速度,且仅需要带入初始跟踪区域即可自动完成图像跟踪。当跟踪目标的位置发生堆叠或遮挡时,图像跟踪算法不可避免地会产生跟踪错误或丢失。跟踪路径优化算法就是要消除这些错误。结合初始跟踪对象的位置、外观信息,可以通过设计优化函数进行函数优化,从而实现多目标跟踪轨迹优化。本文提出一种改进的基于可逆转跳变马尔科夫链的蒙特卡洛优化多目标跟踪算法(reversible jump Markov chain Monte Carlo-RJMCMC)能够在较高检测正确率的情况下有效地对初始跟踪路径进行优化。初始目标跟踪轨迹由图像跟踪算法获取。在使用跟踪路径优化算法之前,首先需使用背景分离算法获取前景移动区域,然后分别对场景中的前景区域进行Latent SVM检测并对检测结果进行验证获得跟踪对象。这种处理方式能够最大化地减少误检率,并极大地简化了跟踪路径优化问题。综上所述,本文设计并尝试实现了一套完整的人体目标检测与跟踪方案,并针对各个组成模块的缺陷与不足进行了改进研究。本文的主要工作概括如下:1) Latent SVM模型训练算法的改进。由于人体目标图像具有多变性,因此隐变量的自动生成对模型的训练至关重要。在原始的Latent SVM模型训练方法中,首先根据样本图像的HOG特征由SVM算法获得简单的分类模板,然后再对分类模板使用贪心算法自动生成隐变量。为了获得更好的训练模型,本文提出一种结合Mean-shift与差分演化的图像分割算法自动生成隐变量特征。本文提出的新方法综合考虑了样本集图像的纹理分布特性自动搜索局部特征隐变量,从而获得更好的检测模型并最终提升检测性能。2) Latent SVM人体目标检测算法的改进。原始Latent SVM图像检测算法在进行目标检测时首先需构建待检测图像的HOG特征金字塔,然后将检测模型与HOG特征金字塔分别进行卷积运算,最后通过卷积得分与金字塔层数确定检测目标位置。级联Latent SVM图像检测算法是在原始Latent SVM图像检测算法的基础上进行的改进。首先使用PCA对样本集HOG特征进行分析,同时对检测模型与待检测图像的HOG特征金字塔进行降维。采用级联Latent SVM进行目标检测,再将降维后的检测模型和特征金字塔进行卷积,然后仅选择大于指定阈值的特定位置进行后续判断,即后续判断则是对原始检测模型和特征金字塔的卷积得分进行判断。级联Latent SVM方法的优点是能够快速的过滤掉图像中的非人体目标。为了进一步提升级联方法的性能,本文提出使用LDA方法分析样本集HOG特征并获得降维向量。另外,改进了级联Latent SVM提出一种改进的隐变量局部搜索策略,最后提出对隐变量进行网格颜色相似性特征提取,并建模对检测结果进行2次判定,以降低检测虚警率。3)提出一种新的自组织映射背景分离算法。经典的多元高斯混合模型及其改进的编码法都以图像中的每一个像素点为基本处理单元,这类方法中的相邻像素间没有任何相关处理,难以适应场景中存在的变化,分离结果具有较大的虚警。而自组织映射有效地解决了场景中各个像素之间的信息关联,并对场景具有较好的适应能力。但是该方法编码长度固定,需要人工干预指定编码长度,当场景突变时无法对码本进行即时修改。为此,本文提出一种结合编码法与自组织映射将相邻像素进行关联的新方法,该方法中每一个像素的背景编码长度能够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自动变换,最后该方法为基础对红外线数据和彩色影像数据进行了融合,并对阴影进行了有效的去除。4)将Mean Shift算法与背景分离算法相结合给出了图像序列中多个移动目标—行人跟踪的新算法。结合背景分离算法对经典的Mean Shift算法进行了两点改进:第一,提取移动目标的有效区域,然后使用特征向量的相关函数作为跟踪对象的定位标准;第二,结合背景分离结果对跟踪区域进行快速修正。在多目标跟踪问题中,与经典的Mean-Shift算法相比,改进算法在耗时、鲁棒性和跟踪精度方面均有更好的性能。5)提出一种改进多目标跟踪路径优化算法。即使在极高检测正确率的情况下,当跟踪目标的位置发生堆叠或遮挡时,图像跟踪算法不可避免地会产生跟踪错误或丢失。本文设计的人体目标检测与跟踪系统首先使用背景分离算法获取前景移动区域,再采用级联Latent SVM进行目标检测,再由颜色相似性判定分类获取检测结果集合:最后将检测结果集合与本文提出的改进的Mean Shift算法结合获取初始跟踪轨迹。此时的初始跟踪结果能够确保极高的跟踪位置精度。针对这种情况,本文提出的改进的多目标跟踪路径优化算法对一般的优化算法进行了简化,主要包括优化公式的简化与优化策略的简化。简化后的优化算法不再采用裁剪、增长、添加、移出等策略对跟踪对象的移动轨迹进行等优化,仅采用分割、合并策略对跟踪轨迹进行优化。综上所述,本文概述并分析了人体目标检测与跟踪相关算法,并指出了各组成模块的不足。重点研究了基于Latent SVM的模型优化算法、级联Latent SVM图像检测算法、自组织映射背景分离算法、Mean-Shift图像跟踪算法、RJMCMC多目标跟踪优化算法。在研究中通过试验证明了各方法的有效性。

二、IMS/DIMS系统的研究开发(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IMS/DIMS系统的研究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1)代谢组学在食品科学与工程领域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代谢组学分析流程
    2.1 样品制备
    2.2 代谢物提取
    2.3 衍生化
    2.4 分离和检测
    2.5 数据处理
3 代谢组学在食品方面的应用
    3.1 代谢组学在食品安全方面的应用
    3.2 代谢组学在食品质控方面的应用
    3.3 代谢组学在食品溯源方面的应用
    3.4 代谢组学在食品加工方面的应用
    3.5 代谢组学在食品与健康方面的应用
4 结论

(2)基于多组学和生物信息学的淋巴细胞分化发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淋巴细胞发育研究
        1.1.1 淋巴细胞概述
        1.1.2 NK细胞发育研究
        1.1.3 胸腺T细胞发育研究
    1.2 多组学和生物信息学及其应用
        1.2.1 多组学概述及相关二代测序技术
        1.2.2 生物信息学概述
        1.2.3 多种组学技术和生物信息学在NK细胞研究中的应用
        1.2.4 多种组学技术和生物信息学在T细胞发育研究中的应用
    1.3 论文思路和主要工作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实验样本
        2.1.2 构建ATAC-seq文库的相关试剂
        2.1.3 NK细胞分化研究中使用的其他试剂及仪器
        2.1.4 实验小鼠
        2.1.5 构建单细胞RNA-seq文库的相关试剂
        2.1.6 构建单细胞ATAC-seq文库的相关试剂
        2.1.7 胸腺T细胞发育研究中使用的抗体
    2.2 实验方法
        2.2.1 NK细胞体外培养
        2.2.2 ATAC-seq文库构建
        2.2.3 免疫荧光染色
        2.2.4 RNA分离和real-time PCR
        2.2.5 慢病毒的产生和转导
        2.2.6 慢病毒载体的构建
        2.2.7 胸腺细胞分离
        2.2.8 流式细胞术
        2.2.9 胸腺细胞之间免疫突触的成像
        2.2.10 细胞增殖染色
        2.2.11 单细胞RNA-seq文库构建
        2.2.12 单细胞ATAC-seq文库构建
    2.3 ATAC-seq数据分析
        2.3.1 测序数据预处理
        2.3.2 数据质量检测
        2.3.3 差异分析
        2.3.4 鉴定时期特异性的基因和染色质开放区域
        2.3.5 转录因子富集分析
        2.3.6 转录因子“足迹”分析
        2.3.7 基因模块和蛋白质相互作用分析
        2.3.8 转录调控网络构建
    2.4 单细胞数据分析
        2.4.1 单细胞测序
        2.4.2 单细胞RNA-seq数据预处理
        2.4.3 细胞分群和鉴定
        2.4.4 整合Tabula Muris小鼠胸腺单细胞数据
        2.4.5 发育路径和假时间分析
        2.4.6 鉴定动态变化的基因
        2.4.7 利用SCENIC富集转录因子
        2.4.8 鉴定转录因子和差异基因的调控关系
        2.4.9 单细胞ATAC-seq数据分析
        2.4.10 单细胞RNA-seq和单细胞ATAC-seq整合分析
        2.4.11 细胞周期分析
        2.4.12 人和鼠跨物种分析
第三章 NK细胞分化的转录调控研究
    3.1 引言
        3.1.1 NK细胞相关的免疫疗法
        3.1.2 体外诱导NK细胞
        3.1.3 应用染色质可及性研究转录调控网络
    3.2 研究结果
        3.2.1 获得NK细胞分化过程中的染色质可及性图谱
        3.2.2 NK细胞分化过程中染色质开放区域的动态变化
        3.2.3 调控NK细胞分化的转录因子
        3.2.4 FOSL2和EGR2调控NK细胞分化相关的基因
        3.2.5 FOSL2和EGR2影响NK细胞的分化
        3.2.6 NK细胞分化过程中转录调控网络的动态变化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单细胞分辨率下胸腺细胞发育研究
    4.1 引言
    4.2 研究结果
        4.2.1 单细胞转录组图谱描述胸腺中αβ-T细胞的发育
        4.2.2 单细胞ATAC-seq揭示新的与胸腺细胞发育相关的转录因子
        4.2.3 Ly6d和CD2可以作为分选DP细胞各个亚群的新的表面marker
        4.2.4 DPbla细胞在细胞周期中发育为DPre细胞
        4.2.5 DP细胞亚群之间的差异与胸腺T细胞发育相关
        4.2.6 胸腺细胞充当CD8相关胸腺选择的抗原呈递细胞
        4.2.7 物种特异性转录因子在人鼠胸腺细胞发育中调控跨物种的转录差异
    4.3 本章小结
    4.4 本章研究中使用的简称
第五章 总结与讨论
    5.1 NK细胞分化的转录调控研究
    5.2 单细胞分辨率下胸腺细胞发育研究
参考文献
附录一 ATAC-seq接头序列信息
附录二 ATAC-seq测序质量
附录三 单细胞ATAC-seq接头序列信息
附录四 本研究中使用的其他试剂、耗材及仪器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3)紊流扰动对大型浅水湖泊藻类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紊流扰动和营养盐对藻类影响
        1.2.2 风致扰动对藻类影响
        1.2.3 湖泊生态模型发展
        1.2.4 存在的问题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2章 研究区域概况和数值模拟方法
    2.1 南四湖概况
        2.1.1 湖泊水质状况
        2.1.2 湖泊浮游植物
        2.1.3 入湖河流特性
        2.1.4 水文气象要素
        2.1.5 数据来源
    2.3 水质-生态模型
        2.3.1 模型耦合原理
        2.3.2 EFDC模型
        2.3.3 PCLake模型
    2.4 模型建立与验证
        2.4.1 模型建立
        2.4.2 研究区域分区
        2.4.3 模型率定与验证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水流紊动对藻类生物量影响研究
    3.1 紊流强度空间分布
        3.1.1 涡量公式
        3.1.2 涡量空间分布
        3.1.3 子区域分类
    3.2 紊流和营养盐对藻类生物量的影响
        3.2.1 水流紊动对藻类生物量的影响
        3.2.2 营养盐对藻类生物量的影响
        3.2.3 紊流和营养盐对藻类生物量的联合影响
    3.3 藻类生物量、紊流强度和营养盐的关系
        3.3.1 共线性诊断
        3.3.2 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3.3.3 藻类生物量、紊流强度和营养盐之间的回归模型
        3.3.4 其他环境因素对藻类的影响
        3.3.5 实验值与回归模型预测值比较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风致垂向扰动对藻类生长影响研究
    4.1 风场资料及研究方案设计
        4.1.1 风向
        4.1.2 风速
        4.1.3 研究方案设计
    4.2 模型建立与验证
        4.2.1 区域分区及分类
        4.2.2 水质水量交换
    4.3 研究结果与分析
        4.3.1 风场对藻类生物量影响
        4.3.2 风场对水体水质指标影响
        4.3.3 风场对藻类生长的影响机理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风致横向扰动对藻类水平迁移聚集影响研究
    5.1 研究方案设计
    5.2 指标选取
        5.2.1 滞留时间
        5.2.2 连通性
        5.2.3 风影响强度
    5.3 研究结果与分析
        5.3.1 不同风场强度下藻类滞留时间的变化
        5.3.2 风场对藻类滞留时间的影响强度
        5.3.3 不同风场条件下湖内藻类迁移连通性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4)人参、红参系统物质基础与炮制介导的整体化学转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章 人参中人参皂苷对照品的分离与结构鉴定
    1 实验部分
        1.1 试剂和样品
        1.2 仪器
        1.3 提取与分离流程
    2 新皂苷化合物(1)结构解析
    3 已知皂苷化合物(2–42)结构解析
    4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基于离线全二维液相色谱/离子淌度-四极杆飞行时间高分辨质谱(2D-LC/IM-QTOF-MS)维度增强表征与UNIFI~(TM)自动峰注解技术的人参与红参系统物质基础研究
    1 实验部分
        1.1 试剂和药品
        1.2 仪器
        1.3 供试品溶液制备
        1.4 2D-LC/IM-QTOF-MS分析条件
    2 离线全二维液相色谱系统构建
        2.1 固定相筛选
        2.2 二维色谱分离条件优化
        2.3 正交性与峰容量
    3 Vion IMS-QTOF-MS(负离子模式)关键参数优化
        3.1 毛细管电压和锥孔电压
        3.2 HDMS~E采集二级裂解能量
    4 方法学验证
        4.1 精密度
        4.2 重复性
        4.3 检测限
    5 人参与红参分段样品HDMS~E数据采集
        5.1 基于亲水相互作用色谱(HILIC)第一维分段样品的制备
        5.2 分段样品HDMS~E数据采集
    6 基于UNIFI~(TM)软件自动峰注解工作流程构建
        6.1 人参皂苷自建数据库
        6.2 UNIFI~(TM)软件自动峰注解工作流程
    7 人参与红参中人参皂苷成分的系统鉴定
        7.1 不同亚型人参皂苷二级质谱裂解规律
        7.2 人参与红参中人参皂苷成分的系统鉴定
        7.3 人参与红参中人参皂苷结构特征
        7.4 人参与红参中人参皂苷初步差异分析
    8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非靶标代谢组学与质谱成像技术人参炮制介导的化学转化研究
    1 实验部分
        1.1 试剂和样品
        1.2 仪器
        1.3 供试品溶液制备
    2 基于超高效液相色谱/离子淌度-四极杆飞行时间高质谱(UHPLC/IM-QTOF-MS)非靶标代谢组学流程的人参炮制化学转化研究
        2.1 蒸制时间考察
        2.2 基于非靶向代谢组学技术潜在皂苷炮制标志物的发现
        2.3 潜在皂苷炮制标志物的结构鉴定
        2.4 人参蒸制皂苷成分转化网络
    3 基于MSI人参炮制皂苷标志物在根部时空分布转化
        3.1 MALDI-TOF MSI实验流程
        3.2 皂苷标志物在根部时空分布转化
    4 本章小结
结果与讨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表S1 41个已知人参皂苷的~(13)C-NMR数据
    表S2 58种人参皂苷的信息表
    表S3 从白参和红参中鉴定的323种化合物的信息
    图S1-S7 新皂苷化合物1-人参皂苷Ro_1的高分辨质谱、二维核磁谱图
    图S8-S89 41 个已知人参皂苷的~1H-NMR、~(13)C-NMR谱图
综述 2011-2018年人参属中药植化分离与质量控制研究:进展与挑战
    1 植物化学
        1.1 提取分离方法
        1.2 新皂苷结构
        1.3 人参皂苷的转化与制备
    2 质量控制
        2.1 多成分表征与鉴定
        2.2 整体性鉴别
        2.3 多指标成分含量测定
        2.4 重金属农残
        2.5 人参炮制
    3.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5)人参皂苷系统表征多技术比较与人参属多品种中药同时鉴别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章 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静电场轨道阱高分辨质谱平台6种数据采集技术用于人参花皂苷成分系统表征与鉴定的性能比较
    1 实验部分
        1.1 试剂和药品
        1.2 仪器
        1.3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2 UHPLC/Q-Orbitrap-MS分析条件构建
        2.1 固定相筛选
        2.2 色谱分离条件优化
        2.3 离子源参数优化
    3 六种质谱采集方法构建
        3.1 基于自建数据库人参皂苷母离子列表构建
        3.2 二级裂解能量(NCE)比较
        3.3 Full MS/dd-MS~2/Tag Masses与Full MS/AIF/NL-dd-MS~2中源内裂解能量与AIF二级裂解能量优化
        3.4 Inclusion、Neutral Loss与Tag Masses的Global Lists设置
    4 六种质谱采集方法在人参花皂苷成分表征的性能比较
    5 小结
第二章 基于人参皂苷虚拟库结合同时靶向/非靶向采集技术的人参花皂苷成分的系统表征与鉴定
    1 实验部分
        1.1 试剂和药品
        1.2 仪器
        1.3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1.4 UHPLC/Q-Orbitrap-MS分析条件
        1.5 数据采集
    2 人参皂苷虚拟库构建
    3 基于“虚拟数据库-MDF筛查”技术的人参皂苷母离子列表构建
    4 虚拟数据库与传统文献数据库构建母离子列表在人参花皂苷成分表征中的优势分析
    5 基于人参皂苷虚拟库Full MS/PIL-dd-MS~2技术人参花皂苷成分的系统表征与鉴定
        5.1 人参花样品中PPT型人参皂苷表征与鉴定
        5.2 人参花样品中OA型人参皂苷表征与鉴定
        5.3 人参花样品中PPD型人参皂苷表征与鉴定
    6 小结
第三章 基于离子淌度高分辨液质联用数据依赖采集(DDA)与数据非依赖采集(HDMS~E)技术的竹节参皂苷成分的表征与鉴定
    1 实验部分
        1.1 试剂和药品
        1.2 仪器
        1.3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2 DDA与HDMS~E方法构建
        2.1 UHPLC与Vion~(TM) IMS-QTOF质谱条件建立
        2.2 基于“三步法”DDA中质量依赖裂解能量(MDRCE)优化
        2.3 HDMSE中高能裂解能量优化
    3 DDA与HDMS~E采集相结合竹节参皂苷成分的系统表征与鉴定
        3.1 UNIFI~(TM)结合自建数据库自动峰注解流程
        3.2 DDA与HDMS~E互补性阐释
        3.3 竹节参皂苷成分系统表征与鉴定
    4 小结
第四章 基于正离子人参皂苷源内裂解(p-ISF-G)特征产物离子选择性监测的新颖特征图谱技术及其在七种人参属来源中药材及相关中成药中的鉴别应用
    1 实验部分
        1.1 试剂和药品
        1.2 仪器
        1.3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2 p-ISF-G在6种高分辨质谱仪上普适性研究
    3 p-ISF-G可能的发生机制
    4 p-ISF-G关键影响因素
        4.1 流动相
        4.2 离子源参数
    5 基于p-ISF-G皂苷元特征产物离子选择性监测的特征指纹图谱技术构建
        5.1 色谱条件优化
        5.2 质谱扫描方法比较
        5.3 Vion~(TM) IMS-QTOF上HS-SIM方法构建
        5.4 QTRAP 4500 上SIM特征图谱验证
        5.5 HS-SIM特征图谱方法学验证
    6 源自人参属七种药材IM-SIM特征图谱的构建
    7 基于IM-SIM中成药中人参品种的鉴别研究
    8 小结
结果与讨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中药物质基础研究快速表征技术与人参属来源中药鉴别技术研究进展
    1 中药物质基础研究快速表征技术
        1.1 色谱-质谱联用
        1.2 直接进样质谱法(DIMS)
        1.3 质谱成像(MSI)
    2 人参属来源中药鉴别技术
        2.1 TLC
        2.2 DNA条形码
        2.3 指纹图谱
        2.4 代谢组学差异分析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6)基于区块链的身份管理认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传统身份管理的发展经验与基础
    2.1 身份管理及信任服务
    2.2 区块链
3 基于区块链的信任服务模型及优势
4 应用案例介绍
    4.1 DIMS[15]
    4.2 ShoCard
        4.2.1 ShoCard首次认证
        4.2.2第二次及以后认证
5 对比分析

(7)温度和氧化双重响应性胶束的合成及用于肿瘤靶向和联合疗法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引言
    1.2 肿瘤的光热疗法
        1.2.1 光热疗法的基本原理与机制
        1.2.2 光热剂
        1.2.3 光热疗法研究进展
    1.3 光热-化疗联合疗法
        1.3.1 基于金纳米粒的光热-化疗联合疗法
        1.3.2 基于吲哚菁绿的光热-化疗联合疗法
    1.4 用于递药系统的聚合物胶束
        1.4.1 聚合物胶束的种类
        1.4.2 聚合物胶束的制备和载药方式
        1.4.3 聚合物胶束的靶向性
    1.5 课题设计
2 PPS-b-P(NIPAm-co-DMAA)的合成与表征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试剂与仪器
        2.2.2 2-羟乙基硫酯的合成
        2.2.3 PPS-OH的合成
        2.2.4 PPS-Br的合成
        2.2.5 PPS-b-P(NIPAm-co-DMAA)的合成
        2.2.6 GPC
    2.3 实验结果与讨论
        2.3.1 合成路线分析
        2.3.2 核磁谱图和红外光谱结果分析
        2.3.3 GPC
    2.4 本章小结
3 PPS-b-P(NIPAm-co-DMAA)纳米胶束的制备与表征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试剂与仪器
        3.2.2 胶束的制备
        3.2.3 LCST的测定
        3.2.4 胶束粒径的测定
        3.2.5 胶束形貌的表征
        3.2.6 临界胶束浓度的测定
        3.2.7 生物相容性的测定
    3.3 实验结果与讨论
        3.3.1 LCST的测定
        3.3.2 胶束粒径的测定
        3.3.3 胶束形貌的表征
        3.3.4 临界胶束浓度的测定
        3.3.5 生物相容性的测定
    3.4 实验小结
4 PPS-b-P(NIPAm-co-DMAA)纳米胶束的双重响应性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试剂与仪器
        4.2.2 温度响应性测试
        4.2.3 氧化响应性测试
        4.2.4 双重刺激下载药胶束的释药行为研究
    4.3 实验结果与讨论
        4.3.1 温度响应性测试
        4.3.2 氧化响应性测试
        4.3.3 双重刺激下载药胶束的释药行为研究
    4.4 实验小结
5 共负载ICG、DOX的胶束光热效应研究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试剂与仪器
        5.2.2 共负载胶束的制备
        5.2.3 共负载胶束的粒径与形貌
        5.2.4 共负载胶束的光热效率研究
        5.2.5 共负载胶束的释药行为研究
        5.2.6 共负载胶束的氧化现象
    5.3 实验结果与讨论
        5.3.1 共负载胶束的制备
        5.3.2 共负载胶束的粒径与形貌
        5.3.3 共负载胶束的光热效率研究
        5.3.4 共负载胶束的释药行为研究
        5.3.5 共负载胶束的氧化现象
    5.4 实验小结
6 共负载胶束的细胞摄取和毒性研究
    6.1 引言
    6.2 实验部分
        6.2.1 试剂与仪器
        6.2.2 共负载胶束的细胞摄取实验
        6.2.3 共负载胶束的抗肿瘤活性实验
    6.3 实验结果与讨论
        6.3.1 共负载胶束的细胞摄取实验
        6.3.2 共负载胶束的抗肿瘤活性实验
    6.4 实验小结
7 共负载胶束的动物体内实验研究
    7.1 引言
    7.2 实验部分
        7.2.1 试剂与仪器
        7.2.2 移植瘤模型建立
        7.2.3 共负载胶束活体荧光成像实验
        7.2.4 共负载胶束的体内分布实验
        7.2.5 共负载胶束的体内抗肿瘤活性实验
        7.2.6 组织切片观察
    7.3 实验结果与讨论
        7.3.1 共负载胶束活体荧光成像实验
        7.3.2 共负载胶束的体内分布实验
        7.3.3 共负载胶束的体内抗肿瘤活性实验
        7.3.4 组织切片观察
    7.4 实验小结
8 结论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8)IMS能力开放架构及创新业务的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研究内容概述
    1.3 本文的工作和章节安排
第二章 互联网与电信网开放架构及创新业务API的发展
    2.1 电信网能力开放现状
        2.1.1 电信网能力开放平台现状
        2.1.2 电信网可提供的创新业务API
        2.1.3 电信网API开放技术研究
    2.2 互联网能力开放现状
        2.2.1 互联网能力开放平台现状
        2.2.2 互联网可提供的创新业务API
        2.2.3 互联网API开放技术研究
    2.3 电信网与互联网能力开放现状对比及IMS的优势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IMS的能力开放平台改进方案的设计
    3.1 运营商现有开放平台架构及缺点
    3.2 IMS能力开放架构方案
        3.2.1 IMS独立开放平台架构方案
        3.2.2 IMS统一开放平台架构方案
        3.2.3 方案的对比分析
    3.3 IMS对现有平台的改进方案
        3.3.1 对业务能力层的改造
        3.3.2 业务开放层的改造
        3.3.3 应用层的改造
    3.4 IMS能力开放平台的总体架构及关键模块
        3.4.1 IMS能力开放总体架构
        3.4.2 平台关键模块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IMS能力开放平台API的实现
    4.1 总体实现方案
    4.2 开放平台API的设计
        4.2.1 API类型的对比与选取
        4.2.2 API开放技术的对比与选取
        4.2.3 REST API的设计研究
    4.3 开放平台API的实现
        4.3.1 Open IMS Core对底层网络的实现
        4.3.2 能力开放网关的实现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创新业务的设计与实现
    5.1 创新业务的设计与描述
    5.2 创新业务的功能设计与实现
        5.2.1 创新业务的功能设计
        5.2.2 创新业务的功能实现
    5.3 创新业务实现流程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工作总结
    6.2 下一步工作计划
参考文献
致谢

(9)地铁综合信息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地铁自动化技术的发展历程
        1.1.1 人工监控系统
        1.1.2 分立自动化系统
        1.1.3 综合监控系统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地铁综合信息管理系统
第2章 地铁综合信息管理系统
    2.1 IMS系统定位
    2.2 IMS系统目标
    2.3 IMS系统基本要求
    2.4 IMS系统基本组成模块
    2.5 IMS系统基本应用需求
第3章 综合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方案
    3.1 系统构成概述
        3.1.1 IMS系统硬件
        3.1.2 IMS系统软件
        3.1.3 IMS网络系统
    3.2 控制中心计算机系统及配套设备
    3.3 各车站综合信息工作站及配套设备
    3.4 各车辆段/停车场综合信息工作站及配套设备
第4章 IMS系统与各专业接口及软件结构
    4.1 IMS系统与各专业接口
    4.2 IMS系统的软件结构
        4.2.1 IMS系统软件
        4.2.2 人机界面(MMI)
        4.2.3 MMI的启动及系统画面布置
        4.2.4 MMI各系统画面描述
第5章 结论
    5.1 论文主要工作
    5.2 课题不足和未来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10)基于Latent SVM的人体目标检测与跟踪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介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论文的研究背景
    §1.2 人体目标检测所面临的挑战
    §1.3 人体目标检测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模式识别相关方法
        1.3.2 图像处理相关算法
    §1.4 人体目标跟踪所面临的挑战
    §1.5 人体目标跟踪国内外研究现状
    §1.6 论文的研究内容与组织结构
        1.6.1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1.6.2 论文的组织结构
        1.6.3 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1.7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基于改进多模型的Latent SVM人体目标检测算法
    §2.1 引言
    §2.2 SVM人体目标检测
        2.2.1 HOG图像特征
        2.2.2 支持向量机概述
        2.2.3 基于HOG特征与SVM的人体目标检测
    §2.3 Latent SVM人体目标检测
        2.3.1 背景介绍
        2.3.2 Latent SVM模型概述
        2.3.3 Latent SVM整体模型定义
        2.3.4 Latent SVM局部特征模型-隐变量定义
        2.3.5 Latent SVM隐变量模型参数初始化
        2.3.6 Latent SVM隐变量计算与图像检测
        2.3.7 Latent SVM模型训练-随机梯度优化算法
    §2.4 Latent SVM改进的隐变量初始化算法
        2.4.1 基于Mean-Shift的图像分割算法
        2.4.2 基于差分演化的图像分割算法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改进的级联Latent SVM检测算法
    §3.1 基于级联的Latent SVM图像检测算法
    §3.2 改进的级联Latent SVM检测算法
        3.2.1 优化的局部特征检测顺序
        3.2.2 改进的局部特征搜索策略
        3.2.3 基于LDA的网格特征降维算法
    §3.3 基于Latent SVM与颜色相似性特征的目标判定算法
    §3.4 实验结果与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候选检测区域的快速选取-背景分离算法
    §4.1 基于多元高斯混合模型的背景分离算法
    §4.2 基于编码法的背景分离算法
    §4.3 基于自组织映射的背景分离算法
    §4.4 基于概率人工神经网络与信息融合的背景分离算法
    §4.5 基于自组织映射与SVM的背景分离算法
        4.5.1 改进的自组织映射背景分离算法
        4.5.2 基于线性SVM的信息融合背景分离算法
    §4.6 实验结果与分析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人体目标跟踪算法
    §5.1 基于Cam-shift的图像跟踪算法
    §5.2 基于Mean-Shift的图像跟踪算法
    §5.3 结合Mean Shift算法与背景分离技术的图像跟踪算法
        5.3.1 改进的跟踪定位标准一相关函数
        5.3.2 跟踪区域自适应修正
    §5.4 改进的RJMCMC多目标跟踪算法与多摄像头关联跟踪
    §5.6 实验结果与分析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全文总结及今后工作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今后工作展望
致谢
附录
    附录一 样本子集水平方向聚类算法
    附录二 改进的样本子集水平方向聚类算法
    附录三 隐变量模型参数初始化算法
    附录四 基于Mean-shift的隐变量初始化算法
    附录五 基于差分演化聚类的隐变量初始化算法
    附录六 基于差分演化聚类的适应度函数
    附录七 基于颜色相似性的特征提取算法
    附录八 计算颜色特征时使用的插值函数线性插值函数
参考文献

四、IMS/DIMS系统的研究开发(论文参考文献)

  • [1]代谢组学在食品科学与工程领域的研究进展[J]. 孙祥瑞,张淼,孔令强,高寒放,徐春明. 中国食品添加剂, 2021(09)
  • [2]基于多组学和生物信息学的淋巴细胞分化发育研究[D]. 李坤.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21(09)
  • [3]紊流扰动对大型浅水湖泊藻类影响研究[D]. 赵桂侠. 天津大学, 2020(01)
  • [4]人参、红参系统物质基础与炮制介导的整体化学转化研究[D]. 左甜甜.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0
  • [5]人参皂苷系统表征多技术比较与人参属多品种中药同时鉴别研究[D]. 张春霞.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0(04)
  • [6]基于区块链的身份管理认证研究[J]. 董贵山,陈宇翔,张兆雷,白健,郝尧. 计算机科学, 2018(11)
  • [7]温度和氧化双重响应性胶束的合成及用于肿瘤靶向和联合疗法的研究[D]. 郑强. 重庆大学, 2018(04)
  • [8]IMS能力开放架构及创新业务的研究与实现[D]. 刘璐. 北京邮电大学, 2015(08)
  • [9]地铁综合信息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D]. 呙道静. 西南交通大学, 2014(03)
  • [10]基于Latent SVM的人体目标检测与跟踪方法研究[D]. 胡振邦. 中国地质大学, 2013(04)

标签:;  ;  ;  ;  ;  

IMS/DIMS系统研发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