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前牙光固化贴面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吴翠玲,黄静,孙园[1](2021)在《瓷贴面材料修复前牙间隙对患者美观满意度及咀嚼功能的影响研究》文中提出目的:观察瓷贴面材料修复前牙间隙对患者美观满意度及咀嚼功能的影响。方法:取60例前牙间隙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n=30,患牙72颗)及对照组(n=30,患牙75颗),观察组采用瓷贴面治疗,对照组采用树脂进行治疗,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美观满意度及咀嚼功能进行分析。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修复的有效率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者的修复体完整性、边缘适合性和敏感性满意程度较高(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咀嚼效率均明显改善,且观察组患者咀嚼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瓷贴面在前牙间隙修复中效果显着,患者美观满意度高,咀嚼功能恢复好,是一种有效的修复方式。
乔小桐[2](2021)在《活髓切断术及牙髓血运重建术在恒牙牙体牙髓病治疗中的应用》文中指出活髓切断术是指切除炎症牙髓,以盖髓剂覆盖于牙髓断面,保留剩余健康组织的治疗方法,是活髓保存技术的一种。本文展示了活髓切断术在深龋(3例)、慢性牙髓炎(3例)治疗中的应用,其中2例患者结合了龋风险评估措施。在这些病例中,使用高速金刚砂球钻及Er:YAG激光器切除龋源性露髓患牙冠方感染牙髓,在健康牙髓断面严密覆盖生物陶瓷材料i Root BP Plus,于复诊时更换树脂材料永久充填修复。在1.5-8个月的随访中,患者无主观疼痛症状,临床检查牙髓温度测试反应正常,电活力测试与对照牙相似,影像学观察无根管内吸收、根管异常钙化或根尖周组织异常。两例龋高风险患者在治疗期间,经口腔健康教育并改正不良生活习惯后,患龋风险明显降低。牙髓血运重建术是通过彻底有效地化学消毒患牙根管,尽可能保护牙髓干细胞、牙乳头间充质干细胞和牙周韧带干细胞,刺激根尖周组织出血并将血液导入管腔,利用根管内富含生长因子的血凝块为干细胞增殖和分化提供良好的微环境,以促进牙根继续伸长、根管壁增厚及根尖孔闭合的治疗方法。本文展示了牙髓血运重建术在2例因畸形中央尖折断导致年轻恒牙根尖周炎的病例。在使用1.5%次氯酸钠和17%EDTA(Ethylene Diamine Tetraacetic Acid,乙二胺四乙酸)冲洗髓腔配合三联抗生素糊剂(甲硝唑、环丙沙星、头孢克洛)根管封药控制炎症后,无菌K锉刺激根尖引血入根管形成血凝块,冠方i Root BP Plus及复合树脂严密封闭。在术后3、6个月的随访中,患者无主观疼痛症状,牙龈无窦道,临床检查牙髓电活力测试阳性,影像学检查见患牙根尖区低密度暗影面积明显减小,但暂未观察到牙根伸长、根管侧壁增厚及根尖孔闭合等牙根再发育的影像学表现。活髓切断术旨在保留健康牙髓组织以维持正常牙髓状态及功能,牙髓血运重建术旨在再生牙髓样组织并促使牙根继续发育,两者均是在牙髓受到不同程度损伤后的首选治疗方法。
王文雅[3](2021)在《儿童口腔门诊初诊需求分析及常见疾病的临床治疗》文中指出目的:1.回顾性分析于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儿童口腔科就诊的初诊儿童的病历资料,了解就诊儿童的口腔疾病发病情况,为儿童口腔疾病预防措施的制定和临床工作提供数据参考。2.结合五例不同类型的病例,探讨常见儿童口腔疾病的治疗方法及操作要点。方法:1.选取2019年5-12月于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儿童口腔科就诊的3216名儿童的病历资料,对患儿的年龄、性别、主诉、诊断、患病牙位、程度等信息进行Excel录入整理和SPSS软件统计分析。2.结合第一章的研究结果,选取龋病、牙髓根尖周病、牙外伤、错畸形这几种最常见的儿童口腔疾病的典型病例进行展示,结合临床操作指南及相关研究进展,对治疗计划的制定、治疗方法的选择、操作要点和治疗效果的评价进行深入探讨。结果:1.2019年5-12月共收集初诊病例3216例,其中男1707例,女1509例,年龄为1-15岁,中位数为6岁,平均年龄为(6.58±2.25)岁。主要就诊需求分布情况:龋病1414例(44.00%),牙齿发育异常621例(19.31%),预防检查538例(16.73%),牙髓根尖周病437例(13.59%),牙外伤111例(3.45%),错畸形69例(2.15%),其他26例(0.81%)。在3-5岁年龄段,因龋病和牙髓根尖周病就诊的患者占该年龄段就诊总人数的76.60%(802/1047)。乳牙龋病和牙髓根尖周病从就诊年龄分布上来看高峰期均位于4-6岁。2.通过短期随访,五例病例患儿均预后良好。结论:1.龋病是儿童口腔门诊工作的主要内容,且整体呈现低龄化的特征,需进一步加强低龄儿童龋的防治工作。2.儿童口腔科是按年龄划分的综合性科室,儿童口腔疾病复杂多样,涉及到口内、口外、修复、正畸各个领域以及乳牙列、混合牙列、恒牙列各个时期,儿童口腔医生应加强自身专业能力,结合临床指南规范化诊治。
文铖[4](2021)在《PIPS联合不同冲洗液对根管内粪肠球菌杀灭作用的研究》文中指出研究背景:慢性根尖周炎(Chronic apical periodontitis,CAP)是由于根管内长期存在着病原微生物的感染或刺激,引起患牙根尖周组织慢性进行性破坏的疾病。根管治疗术是目前治疗慢性根尖周炎症最有效的方法。机械预备联合化学冲洗是根管治疗过程中根管清理的主要方法,可有效的清除根管内的细菌、牙本质碎屑和坏死牙髓组织等。机械预备主要是针对含有细菌及其毒素的根管壁,但是仍有50%以上的根管壁未被预备,因此化学冲洗是必不可少的步骤。但由于根管系统具有复杂的解剖结构,根管结构中的侧副根管因为其细小的特点也常常成为机械清创和化学冲洗的盲区,联合使用次氯酸钠、氯己定和MTAD等冲洗液也不能达到彻底的杀菌功效,感染物质在根管内滞留,导致根尖周炎症长期迁延不愈。粪肠球菌通常是与持续性根尖周病变相关的分离细菌,主要以生物膜的形式存在于根管系统中。研究表明,镍钛器械预备联合5.25%Na OCl冲洗仅能清除50–75%感染根管中的细菌。为了提高对根管内致病细菌的清除效果,学者们提出使用激光活化冲洗技术辅助根管冲洗液进行根管冲洗,改善根管冲洗液在根管系统中的分布并提高冲洗效率。激光引发光声流系统(Photon induced Photoacoustic Streaming,PIPS)作为激光活化冲洗一种形式,通过饵激光器在低脉冲能量下产生剧烈的光声波冲击波活化根管冲洗液,在整个根管系统中起到高效率的三维流动冲洗的作用,该激光通过空化作用引起的流体流动的速度要比超声波搅拌时所产生的速度超出十倍。已有文献证明,PIPS在消除玷污层等方面显示出良好的前景。但是,各种不同的根管冲洗液与PIPS联合使用的抗微生物功效还不是很清楚,因此设计以下三个实验进行研究。研究目的:(1)研究PIPS联合不同冲洗液在树脂根管模型中的作用,探究适宜的根管冲洗液。(2)研究PIPS联合在不同锥度、不同宽度根管模型中的作用,探究适宜的根管锥度和宽度。(3)研究在离体牙中,PIPS联合2%Na OCl在不同根管宽度和锥度中的杀菌效果。研究方法:(1)选取240个标准树脂根管模型,拆分后分别培养2天,构建稳定的粪肠球菌感染生物模型,采用超纯水、1%、2%和5.25%Na OCl、MTAD和CHX六种不同的冲洗液联合传统手动冲洗(conventional needle irrigation,CNI)或PIPS分别对根管进行冲洗,采用ATP检测浮游细菌,荧光显微镜观察生物膜,Image Pro Plus分析平均荧光强度,探究最适宜的根管冲洗液。(2)选取480个人工弯根管模型,随机分为3组(n=160个/组),分别将其预备至#10/.02,#25/.02和#25/.06。随后,将粪肠球菌菌液注入根管内培养,#10/.02组培养7天,#25/.02和#25/.06组培养2天,建立稳定的粪肠球菌感染生物模型,采用超纯水、1%、2%和5.25%Na OCl四种不同的冲洗液联合CNI或PIPS分别对根管进行冲洗,采用ATP检测和荧光显微镜观察,Image Pro Plus分析平均荧光强度,探究最适宜的根管锥度和宽度。(3)选取23颗具有3个独立牙根的上颌第一磨牙,其中3例为阳性对照组,其余样本分为两组:CNI组(n=10)和PIPS组(n=10)。每组样本中,将近颊(MB)、远颊(DB)和腭(P)根分别预备至#10/.02、#25/.02和#25/.06。样本培养4周,2%Na OCl辅助CNI或PIPS进行根管冲洗,冲洗前后用ATP检测浮游细菌的含量。用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CLSM)和扫描电镜(SEM)对生物膜进行观察和分析。研究结果:(1)在CNI和PIPS两组中,冲洗后即刻ATP值均降低,六个亚组之间均无显着差异(P>0.05)。而同亚组之间,PIPS组的ATP含量明显低于CNI组(P<0.05)。培养6 h后,各亚组ATP值明显增加,但同亚组之间,PIPS组的ATP含量低于CNI组(P<0.05)。5.25%Na OCl+PIPS和2%Na OCl+PIPS亚组,两者的平均荧光强度在冲洗后即刻和培养6 h后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2)在CNI组和PIPS组中,5.25%Na OCl亚组ATP值最低,其次是2%Na OCl,1%Na OCl,水的ATP值最高(P<0.05)。当根管锥度为0.02时,#10/.02+PIPS组的ATP值明显低于#25/.02+CNI(P<0.05)。#10+PIPS组比#25+CNI组的平均荧光强度值更小(P<0.05)。当根尖宽度为#25时,PIPS组0.02锥度的ATP值低于CNI组的0.06锥度(P<0.05),0.02锥度+PIPS比0.06锥度+CNI组的平均荧光强度值更小(P<0.05)。2%和5.25%Na OCl联合PIPS可有效提高根管冲洗后再培养6 h后的长期抗菌效果。(3)采用PIPS激活冲洗后,根管内冲洗前后ATP的清除率达98%以上。在PIPS组内,当根管锥度为0.02时,#25组的死亡率均高于#10组(P<0.05)。在PIPS组内,当根管宽度为#25时,0.02锥度组根尖部细菌死亡率明显高于0.06锥度组(P<0.05),但在冠1/3和中1/3时,其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冠、中、根三个区域中,#10/.02+PIPS组比#25/.06+CNI组均具有更高的细菌死亡率和ATP清除率(P<0.05)。PIPS组,在冠部均可见开放牙本质小管。研究结论:(1)PIPS辅助Na OCl根管冲洗能达到更好的冲洗效果。传统冲洗中5.25%Na OCl抗菌和抑菌效果最佳,其次是2%Na OCl。使用PIPS辅助冲洗后,5.25%Na OCl和2%Na OCl抗菌和抑菌效果达到一致。(2)与CNI相比,PIPS在更小锥度和宽度的根管内细菌的去除能力更强。2%和5.25%Na OCl在PIPS辅助活化冲洗后,能具有更好的抗菌、抑菌效果。(3)PIPS的杀菌效果优于CNI。当根管锥度为0.02时,当根管宽度由#10扩大到#25可提高PIPS在根管内的杀菌效果。当根管宽度为#25时,将根管锥度从0.02扩大到0.06对提高PIPS的抗菌效果无积极作用。PIPS能清除冠部的玷污层,开放牙本质小管。
唐玲[5](2020)在《光固化树脂贴面与烤瓷贴面在氟斑牙美容修复中的疗效及满意度比较研究》文中认为目的:对比光固化树脂贴面与烤瓷贴面对氟斑牙患者牙齿美容修复的疗效及满意度。方法:选择笔者医院2014年1月-2018年1月就诊的105例氟斑牙患者的病例资料,根据患者修复方式不同,分为烤瓷组(42例,患牙112颗)和树脂组(63例,患牙180颗),分别接受光固化树脂贴面和烤瓷贴面修复。比较两组患者术后12个月的临床疗效、并发症发生率、修复满意度以及术前、术后12个月龈沟液生化指标[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水平。结果:术后12个月,两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以及咬合功能异常、脱落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烤瓷组患者修复满意度高于树脂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龈沟液MMP-9、MMP-2水平均较术前升高,但烤瓷组低于树脂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光固化树脂贴面与烤瓷贴面对于氟斑牙患者牙齿美容修复均有良好的效果,但烤瓷贴面可更好地抑制炎症,术后美观度更佳。
牛玉娜[6](2020)在《不同树脂粘接剂对IPS e.max CAD全瓷冠色彩效果的影响》文中提出目的:IPS e.max系统是2005年由义获嘉公司(Ivoclar)推出的一种新型二硅酸锂玻璃陶瓷。其强度进一步得到提高,达到目前的360-400MPa,可以满足贴面、全冠、嵌体等多种修复需要。IPS e.max系统在大幅度提高强度的同时,仍然保存了比较好的半透明性。与此同时IPS e.max铸瓷全冠良好的半透明性使牙冠的颜色很容易受到基牙和桩核、瓷层厚度、粘接剂以及操作工艺的影响。树脂粘接剂已成为全瓷修复粘接的常规选择。本实验通过比较三种临床常用的树脂粘接剂对IPS e.max CAD全瓷冠色彩效果影响,从而指导临床医生选择最能呈现修复体最佳美学效果的树脂粘接材料。方法:1.样品制备1.1利用CEREC AC CAD/CAM系统将IPS e.max LT A2色瓷块制作成直径为10mm,厚度为1.5mm的试件48个,将试件放置烤瓷炉烧结20min使其结晶。后将试件打磨平、超声清洗、干燥备用。电子数显外径千分尺控制试件厚度,误差控制在?0.02mm。将试件随机分成6组,每组8片:1组为对照组,无粘接剂;2组使用U200粘接;3组使用Kerr NX3透明色(Clear)粘接;4组使用Kerr NX3白色(White)粘接;5组使用Superbond L型透明色(Clear)粘接;6组使用Superbond L型X线阻射(Radiopaque)粘接。1.2除第1组对照组外,另5组严格按照说明书,粘接剂足量涂刷在试件表面;待实验组树脂粘接剂均完全固化后,打磨试件表面,直到外径千分尺测定试件厚度为1.7mm,此时树脂粘接剂的厚度为0.2mm。然后将试样置于蒸馏水中超声波清洗,静置干燥。2.颜色测量及统计学分析:3NH NR110色差仪的标准白背景下等距离测定各组试样中部的色度值L*、a*、b*。每个试件测三次,取平均值。并测得各粘接剂组与对照组间的明度差(ΔL*)及色差(ΔE)值。应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实验结果显示各实验组与对照组间的明度差因粘接剂不同而不同,除第4组(Kerr NX3 White组)较对照组的明度略大外,其余四组均比对照组的明度小。2.各实验组与对照组间的色差ΔE均大于1.5NBS,其中第6组(superbondRadioplaque)及第4组(Kerr NX3 White)与对照组的色差值ΔE均大于2。第2组(U200)、第3组(Kerr NX3 Clear)、第5组(Superbond Clear)粘接剂引起的色差值ΔE较小,其中第2组(U200)与对照组的色差值最小。3.经方差分析得出:实验组与对照组间色差值ΔE的方差分析显示差异有统学意义(P<0.05)。结论:三种临床常用的树脂粘接剂对IPS e.max CAD全瓷冠的颜色均可产生影响,其中Superbond Radioplaque引起的色差值最大,U200引起的色差值最小,为临床前牙美学修复提供了依据。
王鲁涛,张正仪,傅柏平[7](2020)在《无预备瓷贴面修复研究现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无预备瓷贴面在特定情况成为临床医师及患者的选择,其适应证和材料选择较传统瓷贴面更局限。研究表明无预备瓷贴面与传统瓷贴面短期临床表现相近,可减轻患者术前紧张程度和减少术后敏感发生,但其边缘适合性稍有不足。无预备技术保存了完整的牙釉质,增加了修复体的粘接强度和牙体的抗折性能,但一些部位存在微小倒凹导致组织面密合性欠佳。关于无预备瓷贴面咬合设计尚无统一结论。尽管已有学者提出并探讨了无预备瓷贴面技术,仍需更多临床研究数据支持。
蒋文琼[8](2020)在《自酸和全酸粘接系统的涂布方式与粘接界面封闭性的相关性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本研究通过比较分析自酸和全酸粘接剂不同涂布次数对牙体粘接界面封闭性的影响,探讨粘接剂的最佳涂布方式,评价不同粘接系统对牙体粘接界面边缘封闭性的影响,为临床上合理使用和正确选择粘接剂提供实验参考。方法:实验一:收集近一个月内拔除的第三磨牙35颗(要求牙齿形态正常,牙冠完整、无隐裂,牙根无吸收且根尖孔完全闭合),刮治器刮除牙结石、手术刀去净牙周膜,保存于4℃、生理盐水中。在其颊舌侧釉牙骨质界冠方1mm制备4mm×3mm×2mm的洞形。随机分为7组,每组5颗,10个洞形,10个样本,分别为A0组(空白对照组);B1组(自酸粘接剂涂布1次);B2组(自酸粘接剂涂布2次);B3组(自酸粘接剂涂布3次);C1组(全酸粘接剂涂布1次);C2组(全酸粘接剂涂布2次);C3组(全酸粘接剂涂布3次)。每组按照操作要求对粘接界面进行处理。采用分层法完成树脂充填后,用自凝树脂封闭根尖孔,距洞缘周围1mm处之外均匀涂指甲油两遍。将所有样本牙浸泡于37℃、0.1%罗丹明B异硫氰酸盐的酒精溶液中24h,用蒸馏水冲洗去净染料[1]。用金刚砂车针将牙齿自颊舌方向于实验区域平行于牙体长轴连续切取2片,用600、800、1200目砂纸打磨试件至透光。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测量微渗漏及纳米渗漏的长度和观察其形态的变化。实验二:按照实验一的纳入标准选取离体第三磨牙36颗,去除牙合面牙釉质,使牙本质暴露,形成均匀一致的粘接面。随机分为6组,每组6颗牙,分别为D1组(自酸粘接剂涂布1次);D2组(自酸粘接剂涂布2次);D3组(自酸粘接剂涂布3次);E1组(全酸粘接剂涂布1次);E2组(全酸粘接剂涂布2次);E3组(全酸粘接剂涂布3次)。将粘接剂与罗丹明B混合后按照操作要求对粘接界面进行处理(处理方式与实验一相同),堆塑1mm的树脂层后,用自凝树脂封闭根尖孔。所有样本牙浸泡于37℃生理盐水中24h,用金刚砂车针将牙齿自颊舌方向于实验区域平行于牙体长轴连续切取4片,用600、800、1200目砂纸打磨试件至透光。应用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测量牙本质小管中的树脂单体渗入深度及观察混合层形态。实验所得数据应用SPSS 2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数值采用((?)±s)表示,数据经正态性检验及方差齐性检验,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 ANOVE)比较各组均数之间的总体差异(P<0.05),采用LSD-t法进行两两比较,检验水准α=0.05,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微渗漏结果显示:B2组(自酸涂布2次)及C2组(全酸涂布2次)的微渗漏值最低(P<0.05);两种粘接系统涂布相同次数时的微渗漏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2)纳米渗漏结果显示:B2组(自酸涂布2次)及C2组(全酸涂布2次)的纳米渗漏值最低(P<0.05);两种粘接系统涂布相同次数时的纳米渗漏值比较,自酸粘接系统均低于全酸粘接系统(P均<0.05)。(3)D1组(自酸涂布1次)及E1组(全酸涂布1次)的树脂单体渗透值最低(P<0.05),D2组与D3组、E2组与E3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粘接系统涂布相同次数时的树脂单体渗透值比较,自酸粘接系统均低于全酸粘接系统(P均<0.05)。(4)镜下混合层形态观察结果显示,两种粘接系统涂布1次时混合层较薄且不均匀,树脂单体有断裂,涂布2次时混合层较均匀,树脂单体较长且无明显断裂,涂布3次时形成的混合层不均一,树脂单体渗透较长但有断裂。结论:(1)自酸和全酸粘接系统均在涂布2次时,微渗漏、纳米渗漏最低,当涂布次数达到3次时,微渗漏、纳米渗漏值变大,自酸和全酸粘接系统的微渗漏无显着差别,全酸粘接系统的纳米渗漏高于自酸粘接系统。(2)自酸和全酸粘接系统涂布2次时,树脂单体的渗透长度最大、最均匀,形成混合层的质量最高,全酸粘接系统树脂单体长度大于自酸粘接系统。
连心[9](2020)在《基于有限元方法对铸造纯钛桩核修复下颌第一前磨牙的优化分析及病例报告》文中研究指明如何最大限度地保留经过现代化根管治疗后的残根残冠,并且能够保证修复后牙根的强度,避免根折的发生,是目前桩核修复的研究热点。根据众多实验报告和临床的回顾性分析发现,在施行桩核修复的牙齿中,前磨牙是出现频率较高的牙位,且前磨牙发生牙折的风险也相对较高。目前,当牙齿大面积缺损至龈下时,纯钛铸造桩被广泛应用于临床,随着口腔生物力学这一新兴交叉学科的发展,我们能够更深入精准的对相关问题进行研究。目的:对铸造纯钛桩的直径长度进行精细分组,通过三维有限元的方法分析不同长度直径的铸造纯钛桩核系统修复下颌第一前磨牙的应力分布情况。探讨不同长度直径的铸造纯钛桩对牙根应力分布的影响,以期在理论上为临床铸造纯钛桩核的应用设计出长度和直径的优化组合,以大幅度提升桩核修复的成功率,降低根折的发生。方法:挑选一颗外观形态符合标准的离体下颌第一前磨牙,制备实验试件并对其进行CBCT断层图像扫描,利用交互式医学影像控制系统、Geomagic自动化逆向工程软件建立下颌第一前磨牙的实体模型。通过Abaqus有限元分析软件设计多组不同长度、直径的铸造纯钛桩核,并对模型各部件进行网格划分、属性赋值、设置加载方式及边界条件,然后进行力学分析。本研究模拟其在咬合状态下的一般受力情况:在功能尖斜面上受到与牙体长轴成45度、大小为150N的静态载荷。最终计算出多组不同长度及直径的铸造纯钛桩核修复后的牙体应力分布情况,得到Von Mises应力云图、Von Mises最大应力值,进行比较分析,甄选出优化的长度及直径的组合。结果:1.下颌第一前磨牙铸造桩核系统修复后的三维有限元实体模型成功建立。2.在Abaqus软件中得出各组铸造纯钛桩修复下颌第一前磨牙的牙根应力分布情况和Von Mises值(等效应力值)大小。3.本实验中在对下颌第一前磨牙进行铸造纯钛桩核设计时,桩长度14mm同时桩直径3mm时的牙根Von Mises最大应力峰值最小。4.牙根的受力云图显示了,应力主要集中出现在牙根外表面颊舌侧的颈1/3、舌侧中1/3及颊侧根尖1/3。5.当桩直径不变时,桩的长度在设定的范围内,随着桩长度的减小,牙根Von Mises最大应力峰值呈现出先减小,后趋于稳定的趋势。6.当桩长度不变时,桩的直径在设定的范围内,随着桩直径的减小,牙根的Von Mises最大应力峰值呈现出先减小,后增加的趋势。7.铸造纯钛桩核修复下颌第一前磨牙优化参数范围:12mm≤长度≤14mm,同时2.4mm≤直径≤3.0mm,此时牙根最大应力值相对较小,即长度相当于根长的69.3%-80.9%,直径相当于牙根颊舌径的30.0%-37.5%。结论:1.下颌第一前磨牙铸造纯钛桩核修复时,在保证根尖封闭的前提下,桩的长度应尽可能延长;桩直径相当于牙根颊舌径的3/8时,更有利于牙根的应力分布。2.临床上进行下颌第一前磨牙的根管治疗、桩道预备和牙体预备时,应尽最大限度地保留牙颈部颊舌侧的牙体组织,从而降低根折的发生。
杜月明[10](2017)在《GQ高强纤维复合树脂牙周夹板的基础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实验一 不同树脂基质成分对GQ高强纤维复合树脂牙周夹板粘结性能的影响目的:比较不同树脂基质成分对GQ高强纤维复合树脂牙周夹板粘结性能的影响。方法:将树脂基质与硅烷化后的石英纤维制成GQ高强纤维复合树脂牙周夹板。根据树脂基质中稀释剂成分的不同,将GQ高强纤维复合树脂牙周夹板分为两组,A组:TEGDMA为树脂基质稀释剂的GQ高强纤维复合树脂牙周夹板;B组:MMA为树脂基质稀释剂的GQ高强纤维复合树脂牙周夹板。将12颗一周内拔除的下颌第一磨牙沿牙体长轴方向磨除部分颊侧牙釉质制备成粘结平面,按照厂商提供的标准步骤用3M FiltekXTZ350纳米流动树脂将牙周夹板固定在离体牙的粘结平面上形成标准试件。最终光固化后用万能材料实验机测量两组试件的剪切强度并进行统计学分析,观察比较试件断面的显微结构。结果:不同树脂基质成分对GQ高强纤维复合树脂牙周夹板的粘结性能有影响,B组的剪切强度明显提高(15.37±4.29MPa),A组的剪切强度为8.40±2.09MPa,组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金相显微镜显示A组纤维树脂界面破坏率为16.67%,B组纤维树脂界面破坏率为9.26%。SEM观察结果显示A,B两组粘结界面的牙釉质中可见树脂突。能谱分析也证实了树脂突的元素构成。结论:Bis-GMA、TEGDMA和Bis-GMA、MMA均可以在一定的条件下与硅烷化的石英纤维形成稳定的复合结构,在稀释剂选用MMA时GQ高强纤维复合树脂牙周夹板的粘结强度较好。实验二 不同预聚合温度对GQ高强纤维复合树脂牙周夹板粘结及可操作性能的影响目的:评价不同预聚合温度对GQ高强纤维复合树脂牙周夹板粘结及可操作性能的影响。方法:将加入催化剂的树脂基质与硅烷化后的石英纤维制成GQ高强纤维复合树脂牙周夹板,并分别进行2h不同温度的预聚合。按照预聚合温度的不同,将GQ高强纤维复合树脂牙周夹板相应分为四组,C组:预聚合60℃2h的GQ高强纤维复合树脂牙周夹板;D组:预聚合70℃2h的GQ高强纤维复合树脂牙周夹板;E组:预聚合80℃2h的GQ高强纤维复合树脂牙周夹板;F组:预聚合90℃2h的GQ高强纤维复合树脂牙周夹板。观察预聚合后各组GQ高强纤维复合树脂牙周夹板的可操作性能是否符合实验要求。将18颗一周内拔除的下颌第一磨牙沿牙体长轴方向磨除部分颊侧牙釉质制备成粘结平面,按照厂商提供的标准步骤用3M FiltekXTZ350纳米流动树脂将牙周夹板固定在离体牙的粘结平面上形成标准试件。最终光固化后用万能材料实验机测量各组试件的剪切强度并进行统计学分析,观察比较试件断面的显微结构,以确定最佳预聚合温度。结果:预聚合后D,E两组GQ高强纤维复合树脂牙周夹板的可操作性能能够满足实验要求。不同预聚合温度对GQ高强纤维复合树脂牙周夹板的粘结性能有影响,E组的剪切强度(14.51±0.96MPa)明显高于C组的剪切强度(10.93±1.91MPa),组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金相显微镜显示C组纤维树脂界面破坏率为22.22%,D组纤维树脂界面破坏率为25.93%,而E组纤维树脂界面破坏率为31.48%。SEM观察结果显示C,D,E三组粘结界面的牙釉质中可见树脂突。结论:预聚合温度为80℃的GQ高强纤维复合树脂牙周夹板的粘结强度高于预聚合温度为60℃的GQ高强纤维复合树脂牙周夹板,预聚合温度为80℃和70℃的GQ高强纤维复合树脂牙周夹板的可操作性能比较理想。实验三 不同粘结系统对GQ高强纤维复合树脂牙周夹板粘结性能的影响目的:探讨不同种类牙科树脂粘结系统对GQ高强纤维复合树脂牙周夹板粘结性能的影响。方法:将树脂基质与硅烷化后的石英纤维制成GQ高强纤维复合树脂牙周夹板,根据牙科树脂粘结系统的不同相应分为G组:3MRelyX Unicem粘结树脂+GQ高强纤维复合树脂牙周夹板;H组:3M FiltekXT Z350纳米流动树脂+GQ高强纤维复合树脂牙周夹板。将12颗一周内拔除的下颌第一磨牙沿牙体长轴方向磨除部分颊侧牙釉质制备成粘结平面,按照厂商提供的标准步骤分别用3M RelyX Unicem粘结树脂和3M FiltekXT Z350纳米流动树脂两种树脂材料将牙周夹板固定在离体牙的粘结平面上形成标准试件。最终光固化后用万能材料实验机测量两组试件的剪切强度并进行统计学分析,观察比较试件断面的显微结构。结果:不同种类粘结系统对GQ高强纤维复合树脂牙周夹板的粘结性能没有明显影响,G组的剪切强度为11.14±4.56MPa,H组的剪切强度为8.40±2.09MPa,组间没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金相显微镜显示G,H两组均为混合破坏为主,其中G组纤维树脂界面破坏率为38.89%,H组纤维树脂界面的破坏率为16.67%。SEM观察结果显示G,H两组粘结界面的牙釉质中可见树脂突。能谱分析也证实了树脂突的元素构成。结论:临床常用的3M RelyX Unicem粘结树脂和3M FiltekXT Z350纳米流动树脂两种牙科树脂材料对GQ高强纤维复合树脂牙周夹板与牙釉质间的粘结强度无显着影响。
二、前牙光固化贴面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前牙光固化贴面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瓷贴面材料修复前牙间隙对患者美观满意度及咀嚼功能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和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3 观察指标 |
1.3.1 临床疗效[9]: |
1.3.2 美观度意度: |
1.3.3 咀嚼功能[11]: |
1.4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
2.2 两组美观满意度比较: |
2.3 两组咀嚼效率比较: |
2.4 典型病例: |
3 讨论 |
(2)活髓切断术及牙髓血运重建术在恒牙牙体牙髓病治疗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病例报告 |
1.活髓切断术治疗深龋露髓2 例 |
病例一 |
病例二 |
2.活髓切断术治疗慢性牙髓炎2 例 |
病例三 |
病例四 |
3.活髓切断术结合龋风险评估2 例 |
病例五 |
病例六 |
4.牙髓血运重建技术治疗年轻恒牙慢性根尖周炎2 例 |
病例七 |
病例八 |
总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 活髓切断术应用于龋源性露髓恒牙的疗效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儿童口腔门诊初诊需求分析及常见疾病的临床治疗(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章 儿童口腔门诊初诊需求分析 |
1 资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总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儿童口腔常见疾病的临床治疗 |
第一部分 乳牙龋病、牙髓根尖周病的临床治疗 |
病例一 严重低龄儿童龋序列治疗一例 |
讨论 |
体会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年轻恒牙龋病、牙髓根尖周病的临床治疗 |
病例二 左下后牙深龋行部分活髓切断术+超瓷嵌体修复一例 |
讨论 |
体会 |
参考文献 |
病例三 右下后牙慢性根尖周炎行牙髓血运重建术一例 |
讨论 |
体会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牙外伤的临床治疗 |
病例 四左上前牙简单冠折合并右上前牙复杂冠折一例 |
讨论 |
体会 |
参考文献 |
第四部分 错(牙合)畸形的临床治疗 |
病例五 活动矫治器矫正乳牙列期前牙反(牙合)一例 |
讨论 |
体会 |
参考文献 |
附件 |
综述 激光在儿童口腔临床诊疗中的应用及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PIPS联合不同冲洗液对根管内粪肠球菌杀灭作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英汉对照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PIPS联合不同冲洗液在树脂根管模型中杀菌作用的研究 |
1.1 实验材料和设备 |
1.2 方法 |
1.3 实验结果 |
1.4 讨论 |
第二部分 PIPS在不同锥度或宽度根管模型中杀菌效果的研究 |
2.1 实验材料和设备 |
2.2 方法 |
2.3 实验结果 |
2.4 讨论 |
第三部分 PIPS联合Na OCl在不同宽度和锥度离体牙模型中杀菌效果的研究 |
3.1 实验材料和设备 |
3.2 方法 |
3.3 实验结果 |
3.4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临床病例汇报 |
病例报告一 前牙切角缺损复合树脂美学修复 |
病例报告二 渗透树脂修复 |
病例报告三 前牙全脱位治疗一例 |
病例报告四 牙髓牙周联合病变 |
病例报告五 后牙冠根一体化治疗两例 |
参考文献 |
综述 PIPS 在根管治疗中的应用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5)光固化树脂贴面与烤瓷贴面在氟斑牙美容修复中的疗效及满意度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和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治疗方法 |
1.2.1 烤瓷贴面术: |
1.2.2 光固化树脂贴面术: |
1.3 观察指标: |
1.3.1 临床疗效判定及标准[4]: |
1.3.2 并发症发生情况: |
1.3.3 修复美观度[5]: |
1.3.4 实验室指标测定: |
1.4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2.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
2.2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
2.3 两组患者修复美观度比较: |
2.4 两组患者实验室指标比较: |
3 讨论 |
(6)不同树脂粘接剂对IPS e.max CAD全瓷冠色彩效果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 |
前言 |
研究现状、成果 |
研究目的、方法 |
1 对象和方法 |
1.1 实验材料及仪器 |
1.2 实验方法和步骤 |
1.2.1 IPS e.max全瓷试样的制备 |
1.2.2 试件分组 |
1.2.3 不同种类树脂粘接剂试件的制作 |
1.2.4 试样表面颜色测量 |
1.3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3 讨论 |
3.1 口腔色彩学理论基础 |
3.1.1 光色原理 |
3.1.2 色彩三要素 |
3.1.3 常用的表色系统 |
3.1.4 颜色测量及颜色测量仪器 |
3.2 全瓷冠修复材料的种类及对修复体颜色的影响 |
3.2.1 热压铸瓷(Hot-pressed castable ceramics)技术 |
3.2.2 In-Ceram技术 |
3.2.3 CAD/CAM技术 |
3.3 树脂粘接剂的粘接原理及对全瓷修复体色彩效果的影响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影响IPS e.max全瓷冠颜色相关因素的研究进展 |
综述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7)无预备瓷贴面修复研究现状(论文提纲范文)
1 无预备贴面适应证与禁忌证 |
2 无预备瓷贴面材料与加工 |
2.1 材料选择 |
2.2 加工方法 |
2.2.1 烧结技术 |
2.2.2 热压铸造技术 |
2.2.3 计算机辅助设计与计算机辅助制作(computer-aided design/computer-aided manufacturing, CAD/CAM)技术 |
3 无预备技术的优点 |
4 无预备瓷贴面临床及实验室研究 |
4.1 无预备瓷贴面临床研究 |
4.2 无预备瓷贴面实验室研究 |
5 无预备瓷贴面功能与美学设计 |
5.1 切缘与咬合设计 |
5.2 修复体最终颜色 |
6 无预备技术难点与解决方案 |
6.1 无预备技术难点 |
6.2 新的无预备解决方案 |
7 小 结 |
(8)自酸和全酸粘接系统的涂布方式与粘接界面封闭性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汉缩略词的对照表 |
前言 |
实验一 不同涂布方式对自酸和全酸粘接系统粘接面微渗漏及纳米渗漏影响的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试剂 |
1.2 实验仪器 |
1.3 实验方法 |
1.3.1 离体牙的收集 |
1.3.2 窝洞制备 |
1.3.3 实验分组 |
1.3.4 粘接界面的处理 |
1.3.5 光固化复合树脂充填 |
1.3.6 染色剂的配制 |
1.3.7 样本试件处理 |
1.3.8 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测量粘接界面的微渗漏及纳米渗漏 |
1.3.9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2.1 微渗漏的实验结果分析 |
2.2 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微渗漏形态与长度 |
2.3 纳米渗漏的实验结果分析 |
2.4 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观察纳米渗漏形态与长度 |
3 讨论 |
3.1 微渗漏与纳米渗漏对光固化复合树脂修复的影响 |
3.2 微渗漏与纳米渗漏的检测方法 |
3.3 不同涂布方式对自酸和全酸粘接系统粘接界面封闭性的影响 |
3.3.1 不同涂布方式对自酸和全酸粘接系统粘接界面微渗漏的影响 |
3.3.2 不同涂布方式对自酸和全酸粘接系统粘接界面纳米渗漏的影响 |
3.4 不同粘接系统对粘接界面封闭性的影响 |
3.4.1 不同粘接系统对粘接界面微渗漏的影响 |
3.4.2 不同粘接系统对粘接界面纳米渗漏的影响 |
实验二 不同涂布方式对自酸和全酸粘接系统粘接界面树脂单体渗透及混合层影响的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试剂 |
1.2 实验仪器 |
1.3 方法 |
1.3.1 离体牙的收集 |
1.3.2 粘接剂的制备 |
1.3.3 试件制备 |
1.3.4 试件处理 |
1.3.5 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测量粘接界面的树脂单体渗透深度 |
1.3.6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2.1 树脂单体渗透的实验结果分析 |
2.2 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树脂单体渗透深度及混合层的形态特征 |
3 讨论 |
3.1 含有罗丹明B的粘接剂向牙本质中渗透 |
3.2 不同涂布方式对树脂单体渗透、混合层的影响 |
3.3 不同粘接系统对树脂单体渗透、混合层的影响 |
3.4 树脂单体渗透、混合层厚度与粘接强度的关系 |
3.5 树脂单体渗透、混合层厚度对粘接界面封闭性的影响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复合树脂边缘微渗漏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9)基于有限元方法对铸造纯钛桩核修复下颌第一前磨牙的优化分析及病例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实验材料与方法 |
1. 实验材料 |
1.1 实验样本及来源 |
1.2 制备实验试件的器械与仪器 |
1.3 获取实验数据的设备 |
2. 实验方法 |
2.1 离体牙的选择 |
2.2 实验试件的制备 |
2.3 实体模型的建立 |
2.4 模型分组 |
2.5 实验材料力学参数 |
2.6 加载方式及边界条件 |
2.7 主要观察指标 |
2.8 有限元计算及结果分析 |
结果 |
1. 下颌第一前磨牙铸造纯钛桩核修复后的实体三维有限元模型成功建立 |
2. 不同长度及直径的铸造纯钛桩核修复下颌第一前磨牙的牙根应力分布情况 |
3. 不同长度直径的铸造纯钛桩核的应力分布情况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桩核修复与牙体抗折性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病例报告 |
(一)前牙美学贴面修复的病例报告 |
病例一 |
(二)牙隐裂改良式贴面修复的病例报告 |
病例二 |
(三)后牙牙体缺损高嵌体修复的病例报告 |
病例三 |
病例四 |
病例五 |
病例六 |
病例七 |
病例八 |
病例九 |
病例十 |
(四)参考文献 |
致谢 |
(10)GQ高强纤维复合树脂牙周夹板的基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外文词汇缩写列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实验一 不同树脂基质成分对GQ高强纤维复合树脂牙周夹板粘结性能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实验二 不同预聚合温度对GQ高强纤维复合树脂牙周夹板粘结及可操作性能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实验三 不同粘结系统对GQ高强纤维复合树脂牙周夹板粘结性能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牙周夹板固定牙周病松动牙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论文发表情况 |
致谢 |
四、前牙光固化贴面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瓷贴面材料修复前牙间隙对患者美观满意度及咀嚼功能的影响研究[J]. 吴翠玲,黄静,孙园. 中国美容医学, 2021(10)
- [2]活髓切断术及牙髓血运重建术在恒牙牙体牙髓病治疗中的应用[D]. 乔小桐. 福建医科大学, 2021(02)
- [3]儿童口腔门诊初诊需求分析及常见疾病的临床治疗[D]. 王文雅. 福建医科大学, 2021(02)
- [4]PIPS联合不同冲洗液对根管内粪肠球菌杀灭作用的研究[D]. 文铖. 广州医科大学, 2021(02)
- [5]光固化树脂贴面与烤瓷贴面在氟斑牙美容修复中的疗效及满意度比较研究[J]. 唐玲. 中国美容医学, 2020(08)
- [6]不同树脂粘接剂对IPS e.max CAD全瓷冠色彩效果的影响[D]. 牛玉娜. 天津医科大学, 2020(06)
- [7]无预备瓷贴面修复研究现状[J]. 王鲁涛,张正仪,傅柏平. 口腔医学, 2020(06)
- [8]自酸和全酸粘接系统的涂布方式与粘接界面封闭性的相关性研究[D]. 蒋文琼. 右江民族医学院, 2020(04)
- [9]基于有限元方法对铸造纯钛桩核修复下颌第一前磨牙的优化分析及病例报告[D]. 连心. 大连医科大学, 2020(03)
- [10]GQ高强纤维复合树脂牙周夹板的基础研究[D]. 杜月明. 南京医科大学, 201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