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和微血管密度在宫颈鳞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和微血管密度在宫颈鳞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一、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和微血管密度在宫颈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论文文献综述)

徐中华[1](2021)在《重组人血管内皮抑素对宫颈癌放疗敏感性的调控作用和机制研究》文中指出研究背景宫颈癌是女性生殖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在我国女性恶性肿瘤中发病率仅次于乳腺癌。目前,其治疗方式主要采用手术、化疗和放疗的综合治疗。然而,辐射抵抗常常导致局部复发和远处转移进而造成治疗失败。因此,研究宫颈癌放疗抵抗分子机制,筛选潜在的分子靶点和有效的辐射增敏药物,对提高宫颈癌的放射敏感性至关重要。重组人血管内皮抑素是一种抑制血管内皮细胞迁移及新生血管生成的生物抑制剂。有研究表明其联合放疗对口腔鳞状细胞癌和食管癌治疗中表现协同效果,但该联合疗法治疗宫颈癌的效果及具体机制尚不清楚。研究目的探究重组人血管内皮抑素对宫颈癌放疗敏感性的影响及其可能的分子机制,以期为宫颈癌患者提供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案。研究方法采用CCK-8法探究梯度浓度的重组人血管内皮抑素及其联合放疗对Hela,Siha和HUVEC细胞活力的抑制效果。应用平板克隆实验探究重组人血管内皮抑素联合放疗对Hela,Siha细胞克隆形成能力的影响。此外,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重组人血管内皮抑素联合放疗对Hela,Siha细胞和HUVEC细胞凋亡和周期分布的影响。通过小管形成实验探究其联合放疗对HUVEC细胞小管结构形成的影响。此外,细胞免疫荧光检测联合处理后HUVEC细胞中γ-H2AX的表达情况。为进一步明确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对HUVEC细胞放疗增敏机制,通过Western blot检测VEGFR及其下游信号通路激活情况。建立宫颈癌裸鼠皮下移植瘤模型,探究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联合放疗对肿瘤生长的抑制作用。采用免疫组化实验探究各组肿瘤组织中微血管密度(MVD)和周细胞覆盖率(αSMA)的变化并通过ELISA检测各组裸鼠血清中VEGF-A表达情况。研究结果梯度浓度的重组人血管内皮抑素在处理24 h后表现出对HUVEC细胞抑制效果,并在200μg/m L出现统计学差异,对宫颈癌Hela和Siha细胞均未表现抑制效果;此外,重组人血管内皮抑素促进放疗对HUVEC细胞抑制效果(P<0.05)。平板克隆实验表明重组人血管内皮抑素对宫颈癌细胞未表现出辐射增敏的协同作用。流式细胞术结果表明重组人血管内皮抑素促进放疗对HUVEC细胞凋亡和G2/M期阻滞(P<0.05),对Hela和Siha细胞未表现出明显促进效果。小管形成实验结果显示重组人血管内皮抑素联合放疗可以显着抑制HUVEC细胞小管结构形成(P<0.05)。细胞免疫荧光结果表明放疗可以明显促进细胞内γH2AX焦点形成(P<0.05);此外,重组人血管内皮抑素联合放疗处理6 h后HUVEC细胞中γH2AX焦点形成受到抑制(P<0.05)。Western blot结果表明重组人血管内皮抑素可以抑制HUVEC细胞中VEGFR2/PI3K/AKT/DNA-PKcs的磷酸化,而对细胞中HIF-1α表达无明显影响。宫颈癌裸鼠移植瘤模型表明,与对照组相比,重组人血管内皮抑素处理组裸鼠的体积和重量均未发生明显改变,而放疗和重组人血管内皮抑素联合放疗处理组裸鼠的体积和重量明显减小(P<0.05);此外,与单独放疗处理组相比,重组人血管内皮抑素联合放疗处理组裸鼠的体积和重量稍减小,未见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免疫组化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重组人血管内皮抑素和放疗及重组人血管内皮抑素联合放疗处理均可以抑制肿瘤组织中微血管密度和周细胞覆盖率(P<0.05);与单独放疗处理组相比,重组人血管内皮抑素联合放疗处理组肿瘤组织中微血管密度进一步降低(P<0.05),而周细胞覆盖率表达没有明显变化。ELISA实验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重组人血管内皮抑素和放疗单独处理组血清中的VEGF-A表达没有明显变化,而重组人血管内皮抑素联合放疗可以显着抑制血清中的VEGF-A表达(P<0.05)。研究结论重组人血管内皮抑素及其联合放疗可以抑制HUVEC细胞增殖,促进放疗诱导HUVEC细胞凋亡和G2/M期阻滞,而对Hela和Siha细胞没有促进效果。此外,进一步抑制HUVEC细胞小管结构形成和放疗诱导DNA损伤修复。在宫颈癌裸鼠移植瘤模型中,重组人血管内皮抑素对放疗抗肿瘤促进效果不明显,联合处理可以显着抑制肿瘤组织中微血管密度和血清中VEGF-A的表达,而重组人血管内皮抑素对放疗抑制周细胞覆盖率没有促进效果。体内外实验结果说明重组人血管内皮抑素联合放疗通过VEGF/VEGFR途径抑制HUVEC细胞DNA损伤修复促进其凋亡,进而降低肿瘤组织中微血管密度。

彭滔[2](2019)在《GATA6/LOXL2复合体以及MACC1促进胆管癌血管生成的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背景:胆管癌(CCA)是仅次于肝细胞癌的第二常见肝胆系统肿瘤,预后差,其总体发病率在世界范围内呈上升趋势。对于早期CCA患者,手术切除是首选的治疗方案,但只有部分患者(约35%)适合于具有疗效的外科切除。因此,更好地深入了解CCA的分子特征和生物学行为将有助于寻找新的分子靶点治疗CCA。血管生成是由已有的血管系统形成新的血管过程,已成为恶性肿瘤的一个公认标志。肿瘤通过生成的血管提供营养和氧气维持迅速的生长和转移。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VEGFA)在肿瘤血管生成中起着关键作用,并与许多实体癌的肿瘤血管密度有关。高微血管密度(MVD)的实体瘤患者比低微血管密度的实体瘤患者生存期短。抗血管生成治疗已被临床应用于各种实体瘤,包括CCA。尽管如此,抗血管生成治疗对癌症的临床疗效仍不令人满意,而且临床副作用、细胞毒性、耐药和患者复发率均较高。因此,迫切需要理解血管生成的新机制。GATA结合蛋白6(GATA6)是GATA结合蛋白家族的一员,包含两个高度保守的含锌指转录因子。在胚胎发育期间GATA6对心血管系统、消化系统和其他组织的增殖、分化和发育至关重要。肿瘤发生与胚胎期基因激活密切相关,GATA6的过度表达可促进胃癌、结直肠癌、乳腺癌以及胆管癌的进展。一些研究表明GATA6与肿瘤血管生成有关,但其分子机制尚未研究。赖氨酰氧化酶样蛋白2(LOXL2)是细胞外基质(ECM)修饰酶LOX家族的成员,其家族包括原型LOX和四种不同的LOX样蛋白(LOXL1、LOXL2、LOXL3和LOXL4)。LOXL2的C端区域负责其酶活性,N端包含四个富含半胱氨酸结构域的清道夫受体(SRCR),这些区域被认为与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有关。已有研究表明,核内LOXL2可与某些转录因子协同调节上皮间质转换(EMT),促进肿瘤转移。此外,靶向抑制LOXL2可降低肿瘤和眼科疾病的血管生成。然而,在CCA中LOXL2的血管生成机制尚未研究。结肠癌转移相关基因1(MACC1)在2009年首次通过全基因组在人类结肠癌组织和转移组织中搜索差异表达的基因而被发现。既往已有报道,MACC1 mRNA表达可能是结直肠癌、肺腺癌、胰腺癌、肝门部胆管癌复发及无病生存的独立预后指标。MACC1通过肝细胞生长因子(HGF)/c-Met/MAPK信号通路促进癌细胞的增殖、迁移和侵袭性。先前的研究表明MACC1参与胃癌和宫颈癌的血管生成。然而,MACC1与CCA中血管生成的相关性尚未被研究。在我们的第一部分研究中,我们使用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GATA6可能与VEGFA的启动子区域结合。我们证实了GATA6转录调控了VEGFA的表达,并阐明了一种新的CCA血管生成机制,LOXL2与GATA6结合,上调VEGFA的表达,促进血管生成和肿瘤生长。在第二部分研究中,我们也发现CCA中MACC1和VEGFA显着上调,并且MACC1和VEGFA表达水平呈正相关,我们进一步证实了MACC1调控VEGFA的表达和分泌,促进了CCA细胞的血管生成。研究方法:第一部分1.分析TCGA和GEO数据库中GATA6和LOXL2的mRNA表达,以及与VEGFA的相关性。2.收集2013年至2016年西南医院手术切除91例CCA和31例癌旁患者的样本。这些患者术前或术后均未接受放疗或化疗。通过中国芯超公司将91例癌组织和31例癌旁石蜡样品组织制作成组织芯片(TMA),采用免疫组化方法分析GATA6、LOXL2、VEGFA和MVD(CD34)在TMA上的表达水平。3.采用Kaplan-Meier曲线和Cox回归分析GATA6/LOXL2表达与总生存率和无病生存率之间的相关性。在TMA中分析了GATA6/LOXL2表达与VEGFA表达和MVD的相关性。4.实时定量qPCR和Western Blotting检测干预GATA6和LOXL2表达后对VEGFA的影响。用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检测GATA6和LOXL2在胆管癌细胞的共定位。采用免疫共沉淀法(Co-IP)分析了GATA6与LOXL2的相互作用。采用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和染色质免疫沉淀法(ChIP)分析了GATA6与LOXL2转录激活VEGFA。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VEGFA的分泌水平。通过基质胶血管形成实验检测对血管生成的影响。5.我们构建了两个缺失或保留SRCR结构域的LOXL2缺失突变体(Flag-LOXL2-Δ1:删除氨基酸548-774;Flag-LOXL2-Δ2:删除氨基酸1-547)和全长LOXL2(Flag-LOXL2-full),以进一步探讨LOXL2和GATA6之间的相互作用位点。Co-IP实验检测不同的LOXL2突变体与GATA6的相互作用,并用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不同的LOXL2突变体对VEGFA启动子活性影响。6.我们利用裸鼠皮下肿瘤进一步验证GATA6/LOXL2复合体对VEGFA的调控及对血管生成、肿瘤生长的影响。通过手术切除皮下肿瘤,然后进行测量。肿瘤切片后行苏木精-伊红(HE)和IHC染色。第二部分1.TCGA(网址:https://cancergenome.nih.gov/)和GEO(网址:https://www.ncbi.nlm.nih.gov/geo/)的数据,进入编号:GSE76297,GSE89749,数据库是免费公开下载的。比较CCA组织与正常组织间MACC1和VEGFA的mRNA表达差异,并分析MACC1与VEGFA表达的关系2.2010年至2016年在西南医院肝胆外科接受手术的122例CCA患者中,有31例癌旁组织标本。2018年手术中获得7例成对的CCA和癌旁组织,并立即保存在液氮中。所有患者均未接受新辅助化疗或肝移植。采用real-time qPCR和Western blot技术检测7对CCA中MACC1和VEGFA的表达水平。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IHC)检测石蜡包埋CCA样品中MACC1、VEGFA和MVD(CD34)的表达水平。3.采用Kaplan-Meier曲线和Cox回归分析MACC1和VEGFA表达与总生存率的关系,分析MACC1表达与VEGFA表达及MVD的关系。4.采用real-time qPCR和Western blot检测干预MACC1表达对VEGFA的影响。通过共聚焦激光扫描显微镜检测MACC1和VEGFA表达的定位。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VEGFA的分泌水平。HUVECs成管实验分析各组血管腔形成的差异。研究结果:第一部分1.数据中分析发现GATA6和LOXL2的mRNA表达在胆管癌中上调,并且与VEGFA的表达相关。2.免疫组化分析表明GATA6主要在细胞核表达,而LOXL2在细胞核和细胞质中均都表达。两种蛋白染色方法的评分只计算核内表达。在TMA中所有癌旁标本的胆管上皮GATA6、LOXL2和VEGFA染色均为阴性。在TMA中的癌组织,38例GATA6和LOXL2弱阳性或强阳性样本定义为双阳性,标记为GATA6/LOXL2阳性;28例定义为双阴性,标记为GATA6/LOXL2阴性。VEGFA表达在细胞浆中。免疫组化观察到VEGFA阳性表达(35/66)和阴性表达(31/66)。CD34在血管内皮细胞中表达并标记MVD。在38个GATA6/LOXL2阳性和28个GATA6/LOXL2阴性染色样本中,MVD的平均值(定义为截止值)为23.69/mm2。免疫组化观察到高MVD(40/66)和低MVD(26/66)。3.Kaplan-Meier分析显示,与GATA6/LOXL2阴性的CCA患者相比,GATA6/LOXL2阳性的CCA患者总生存率更差(log rank P=0.01),无病生存率更短(log rank P=0.02)。利用Cox回归分析评估年龄、性别、肿瘤位置、TNM分期和GATA6/LOXL2表达的危险比(HRs),我们观察到GATA6/LOXL2的表达是总生存率和无病生存率的独立预测因子(HR=1.871,95%CI=1.070-3.271,P=0.028;HR=1.781,95%CI=1.013-3.129,P=0.045)。另外,TNM期(ⅢⅣ)是总生存率和无病生存率的另一个独立预测因子(HR=2.333,95%CI=1.3114.150,P=0.004;HR=1.861,95%CI=1.0533.291,P=0.033)。在TMA中的同一样本,我们观察到38个GATA6/LOXL2阳性组织中有25个(65.8%)VEGFA阳性组织,27个(71.1%)高MVD组织。因此,GATA6/LOXL2与VEGFA(P=0.02)和MVD(P=0.04)呈正相关。4.细胞实验表明GATA6和LOXL2敲除可显着降低QBC939细胞中的VEGFA蛋白水平,GATA6和LOXL2过表达可增加RBE细胞中的VEGFA蛋白水平。在CCA细胞中也观察到相同的mRNA水平变化。共聚焦激光扫描显微镜检测表明,GATA6位于细胞核内,LOXL2位于细胞核和细胞质内。这些结果与CCA组织的IHC结果一致。免疫共沉淀实验证实了GATA6和LOXL2在CCA细胞系中相互结合,通过这种相互作用转录调节VEGFA的表达和分泌,促进了血管的形成。5.基于Co-IP实验结果,在CCA细胞中,GATA6与LOXL2的SRCR结构域结合不依赖于催化结构域。并且,Flag-LOXL2-Δ1和Flag-LOXL2-full增加了VEGFA启动子活性;然而,LOXL2-Δ2没有增加VEGFA启动子活动。此外,QBC939细胞中GATA6或LOXL2的下调降低了LOXL2与GATA6的相互作用。基于这些结果,说明LOXL2的SRCR域与GATA6相互作用,增加VEGFA启动子活性。6.体内分析进一步验证了GATA6/LOXL2可促进VEGFA的表达、血管生成和肿瘤生长。第二部分1.与正常对照组织相比,数据集中CCA组织和配对的癌旁组织中MACC1和VEGFA显着上调。在TCGA、GSE76297和GSE89749数据集中,MACC1与VEGFA显着相关。2.与癌旁组织比较,7例冰冻CCA组织中MACC1和VEGFA的蛋白和mRNA水平均升高。免疫组化显示,CCA患者中,MACC1高表达和VEGFA高表达分别为53.3%(65/122)和54.9%(67/122)。MACC1/VEGFA共同高表达43例,MACC1/VEGFA共同低表达33例。然而,所有31例癌旁组织中MACC1和VEGFA均为低表达。122例CCA患者中,高MVD 56例(45.9%),低MVD 66例(54.1%)。3.Kaplan-Meier分析显示,MACC1和VEGFA的高表达与总生存率降低显着相关(log-rank P<0.01和P<0.05)。MACC1-高/VEGFA-高表达组的总体生存率也低于MACC1-低/VEGFA-低表达组(log-rank P<0.001)。Cox回归分析显示,MACC1和淋巴结转移是CCA患者总体生存的独立预测因子。高MACC1表达的CCA组织中有66.2%(43/65)高表达VEGFA(P<0.01),高MACC1表达的CCA组织中有60%(39/65)高MVD。4.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显示,MACC1和VEGFA在胞质和细胞核中均有表达。Western blotting和real-time qPCR证实敲除MACC1可显着下调两种CCA细胞系VEGFA的蛋白和mRNA表达。ELISA结果表明,MACC1敲除显着降低了VEGFA的分泌水平。HUVECs成管实验显示,在两组CCA细胞中,MACC1敲低组的条件培养基的成管数均显着低于对照组(P<0.01和P<0.01)。研究结论:总之,我们的研究证明了一种新的分子机制,即LOXL2和GATA6相互作用促进血管生成,复合体结合在VEGFA的启动子区域从而增强VEGFA的表达,促进了血管生成以及促进肿瘤生长。小分子细胞渗透性抑制剂治疗CCA以及患者分层的预后标记候选可能具有很大的价值。除此之外,我们也发现CCA中MACC1和VEGFA表达上调,而MACC1和VEGFA的高表达预示着较差的生存率,并且MACC1是一个独立的生存预测因子,通过上调VEGFA促进CCA血管生成。

陈一鸣[3](2019)在《MT2-MMP在肾透明细胞癌中的表达及其在肿瘤增殖和侵袭中的作用机制研究》文中指出肾细胞癌(renal cell carcinoma,RCC)是泌尿系统恶性肿瘤中较为常见的恶性肿瘤,其中肾透明细胞癌(clear cell renal cell carcinoma,cc RCC)是肾细胞癌中最常见的肿瘤类型。全球每年约有35000例新发肾细胞癌患者,而每年因肾细胞癌而造成死亡的患者约有14000人。由于早期肾细胞癌缺乏明显的症状和体征,肾细胞癌的诊断现在仍依赖于B超、CT和MRI等影像学资料,因此一部分患者在初诊肾细胞癌时已经存在有远处转移。针对转移性肾细胞癌,化疗及放疗敏感性均较差,而免疫治疗及分子靶向治疗对转移性肾细胞癌的预后有一定的改善作用,但仍然不够理想。基质金属蛋白酶(matrix metalloproteinases,MMPs)是一类锌离子依赖的内肽酶家族,可通过破坏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ECM)从而促进恶性肿瘤的侵袭和转移。膜型基质金属蛋白酶-2(membrane type matrix metalloproteinase-2,MT2-MMP)最初是从人肺c DNA库中分离得到,其基因全长3530 bp,编码产生由669个氨基酸组成的蛋白。作为MMPs家族中的一员,其不仅具有对ECM的蛋白水解作用,同时还可参与细胞内外信号调节,激活其它MMPs共同参与细胞周围微环境的重构。研究发现,MT2-MMP在多种恶性肿瘤如胃癌、肝癌、肺癌、卵巢癌、食管癌及乳腺癌中均呈高表达。但目前关于MT2-MMP在肾透明细胞癌中表达及作用的研究尚十分有限,缺乏对其作用具体机制的深入研究。本研究通过检测肾透明细胞癌组织标本及肾透明细胞癌细胞系中MT2-MMP的表达水平,分析其与肾透明细胞癌肿瘤分级分期及预后的相关性,进一步研究MT2-MMP与肾癌细胞侵袭、转移及细胞增殖之间的关系,并研究其可能相关的信号通路,探讨可能的作用机制,从而为肾透明细胞癌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新的可能的标志物和靶点。第一部分MT2-MMP在肾透明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目的:研究肾透明细胞癌组织中膜型基质金属蛋白酶-2(MT2-MMP)的表达及其与肾透明细胞癌临床特征以及预后的关系。方法:首先通过Meta分析MT2-MMP在恶性肿瘤中表达情况及其与预后的关系。而后通过q RT-PCR检测于我院进行手术的13例肾透明细胞癌患者肿瘤及癌旁组织中MT2-MMP表达情况,而后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90例肾透明细胞癌组织切片中肾癌组织及癌旁组织中MT2-MMP及CD34的表达。比较肾癌组织与癌旁组织中MT2-MMP的表达差异,并通过χ2检验比较肾癌组织中MT2-MMP表达与肾癌分期、组织分化程度及患者年龄、性别的关系,采用Kaplan-Meier法及Log-rank检验方法检验MT2-MMP表达与患者生存预后的相关性,应用单因素及多因素Cox模型分析不同肿瘤临床指标患者术后的死亡风险程度,Pearson线性相关分析MT2-MMP表达与微血管密度的相关性。结果:Meta分析表明MT2-MMP在多种在肿瘤中均呈高表达,且MT2-MMP表达情况与患者预后呈显着负相关(P<0.05)。MT2-MMP m RNA在肾癌组织中的表达高于癌旁组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组化染色结果显示肾透明细胞癌肿瘤组织及癌旁组织中的MT2-MMP表达H-score分别为217.4±24.8及153.6±30.7,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MT2-MMP表达组与低MT2-MMP表达组患者其肾癌分期及组织分化程度存在差异,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MT2-MMP表达组患者年龄、性别及肿瘤位置无显着差异(P>0.05)。MT2-MMP都对患者术后总生存时间有显着影响,Cox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表明MT2-MMP H-score≥216.0是肾癌患者术后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同时MT2-MMP表达与肿瘤微血管密度呈显着正相关(r=0.566,P<0.05)。结论:MT2-MMP在肾透明细胞癌的发生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同时其可作为肾透明细胞癌患者预后风险预测指标,肾癌组织中MT2-MMP表达越高则其预后越差。第二部分MT2-MMP对于肾透明细胞癌生物学行为影响的研究目的:检测和比较不同肾癌细胞系中MT2-MMP的表达差异,并研究MT2-MMP对肾癌增殖侵袭的作用。方法:通过Western blot及实时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q RT-PCR)方法检测人肾癌细胞系ACHN、786-O、OS-RC-2及人胚肾细胞系293T中MT2-MMP及MT1-MMP的表达水平并进行比较。构建MT2-MMP基因下调慢病毒载体并转染肾癌细胞系ACHN及786-O,采用细胞侵袭检测、CCK-8细胞增殖检测、流式细胞检测、细胞粘附试验等观察下调MT2-MMP表达水平下肿瘤细胞功能情况。同时将下调MT2-MMP表达的肾癌细胞及对照组细胞注射于裸鼠皮下,通过测量肿瘤大小及免疫组化染色观察下调MT2-MMP表达对肿瘤生长及微血管生成的影响。结果:MT2-MMP在人肾癌细胞系ACHN、786-O及OS-RC-2中的表达均显着高于其在人胚肾细胞系293T中的表达(P<0.05)。MT2-MMP与MT1-MMP在不同肾癌细胞系中表达存在差异但无显着相关性(P>0.05)。MT2-MMP表达下调的人肾癌细胞系ACHN及786-O其细胞侵袭、粘附及增殖能力受到显着地抑制(P<0.05),动物实验表明下调MT2-MMP表达能显着抑制肿瘤细胞生长及肿瘤微血管生成(P<0.05)。结论:MT2-MMP在不同肾癌细胞系中均呈高表达,且不同肾癌细胞系中表达存在差异,其在肾癌细胞中的表达与MT1-MMP无显着相关性,降低MT2-MMP表达水平可抑制肾癌细胞的增殖及侵袭转移能力。第三部分表达谱基因芯片筛选稳定转染sh MT2-MMP基因的肾癌细胞中肿瘤增殖侵袭相关差异表达基因目的:应用表达谱基因芯片技术筛选稳定转染sh MT2-MMP基因的肾癌细胞系中与肿瘤增殖侵袭相关的差异表达基因。方法:提取稳定转染Lv-sh MT2-MMP基因的肾癌细胞系(ACHN及786-O)及稳定转染Lv-NC的对照组肾癌细胞系(ACHN及786-O)总RNA,通过基因芯片技术筛选差异表达基因,并对筛选出的差异表达基因利用q RT-PCR进行验证。结果:与对照组相比,MT2-MMP表达下调的肾癌细胞系共筛选出3368个共同差异表达基因,其中共同表达上调的基因1851个,共同表达下调的基因1517个,通过基因功能分析显示,这些差异表达基因涉及到细胞增殖、分化、细胞外基质组织、细胞粘附、免疫应答、细胞周期等,并关系到多条肿瘤相关信号通路。在全部差异表达基因中进一步筛选出5条与肿瘤相关的差异明显基因,q RT-PCR验证发现各基因变化趋势与基因芯片一致。结论:MT2-MMP可能可以通过影响多种与肿瘤增殖侵袭相关的基因进而促进肾透明细胞癌的增殖和侵袭。

曹明[4](2019)在《食管鳞癌中Mel-18、Bmi-1、CD34及D2-40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Mel-18、Bmi-1、CD34及D2-40在食管鳞癌组织中的表达和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收集76例食管鳞状细胞癌患者临床资料和手术标本,采用实时定量PCR实验方法检测Mel-18和Bmi-1在食管鳞癌及癌旁组织中mRNA的表达,采用Western blotting实验方法对食管鳞癌及癌旁正常食管组织中Mel-18、Bmi-1的蛋白表达进行检测。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Mel-18、Bmi-1、CD34及D2-40在76例食管鳞癌组织和癌旁组织中的表达;并计数食管鳞癌组织CD34阳性的微血管密度(MVD)和D2-40阳性的微淋巴管密度(LVD)。分析e1-18、Bmi-1、CD34及D2-40在食管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和相关性,分析其表达与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结果.:实时定量PCR实验结果显示,用域值循环数根据食管鳞状细胞癌组织相对癌旁正常食管组织的基因表达倍数分析,在食管鳞癌组织中Mel-18 mRNA低表达53.94%(41/76)而Bmi-1mRNA高表达63.16%(48/76)。Western blotting实验结果显示Mel-18蛋白在食管鳞状细胞癌组织中的相对表达量为0.683±0.125,在癌旁食管组织相对表达量为0.917±0.062,食管鳞癌组织中Mel-18蛋白的表达量显着低于癌旁正常组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4.620,P<0.001);Bmi-1蛋白在食管鳞状细胞癌组织中的相对表达量为0.985±0.104,在癌旁食管组织相对表达量为0.747±0.131,食管鳞癌组织中Bmi-1蛋白的表达量显着高于癌旁正常组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405,P<0.001)。免疫组化实验结果显示食管鳞癌组织中Mel-18阳性表达率为30.3%(23/76),癌旁组织中Mel-18阳性表达率为67.1%(51/76),有统计学意义(χ2=20.646,P<0.05)。Bmi-1在食管鳞癌组织中阳性表达率为77.6%(59/76),Bmi-1在癌旁组织中阳性表达率为27.6%(21/7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38.106,P<0.05)。食管鳞癌组织中CD34阳性表达率为88.2%(67/76),癌旁组织中CD34阳性表达率为31.6%(24/76),有统计学意义(χ2=50.630,P<0.05)。食管鳞癌组织中D2-40阳性表达率为80.3%(61/76),癌旁组织中D2-40阳性表达率为23.7%(16/7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8.734,P<0.05)。在食管鳞状细胞癌组织中Mel-18蛋白的表达阳性率与肿瘤的临床病理分期、浸润深度和淋巴结转移情况密切相关,与肿瘤的分化程度、性别和年龄无明显相关。Bmi-1蛋白在食管鳞癌组织中的表达阳性率与肿瘤的临床病理分期、分化程度和淋巴结转移情况密切相关,而与年龄、性别和肿瘤的浸润深度无明显相关。食管鳞癌组织中MVD计数为45.76±15.19,而癌旁组织为5.38±1.2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除年龄、性别外,食管鳞癌组织中MVD与肿瘤临床病理分期、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情况和分化程度有关。食管鳞癌组织中LVD计数为11.21±5.84,而在癌旁组织中为4.02±1.7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食管鳞癌组织中LVD与肿瘤临床病理、分化程度、浸润深度、和淋巴结转移情况有关,而于年龄、性别无关。Mel-18和Bmi-1在食管鳞癌中的表达情况呈负性相关(r=-0.261,p=0.007)。食管鳞癌组织中CD34和D2-40的表达MVD和LVD呈正相关性(r= 0.426,p=0.002)。结论:Mel-18、Bmi-1、CD34及D2-40与食管鳞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密切相关,可能有望成为食管鳞癌发展及预后的预测指标。

姬文莉[5](2012)在《p16INK4a、FGF-2和D2-40与宫颈癌浸润转移的关系》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分析肿瘤抑制基因p16INK4a、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FGF-2)和D2-40在宫颈上皮内瘤变Ⅲ级(CIN3)、微小浸润性鳞状细胞癌和宫颈浸润性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情况,探讨这些因素在宫颈鳞癌浸润转移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免疫组化学方法检测35例CIN3,13例微小浸润性鳞状细胞癌和52例宫颈浸润性鳞状细胞癌中p16INK4a、FGF-2和D2-40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1)p16INK4a在CIN3、微小浸润性鳞状细胞癌和宫颈浸润性鳞状细胞癌中的阳性率分别为85.71%,100.00%,94.2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77);p16INK4a在微小浸润癌中的过表达率明显高于CIN3(χ2=7.561, P=0.006)。(2)FGF-2在CIN3、微小浸润性鳞状细胞癌和宫颈浸润性鳞状细胞癌中的阳性率分别为51.43%,53.85%,76.9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794,P=0.033);而且FGF-2的表达强度与宫颈病变的发展程度呈正相关(rs=0.280,P=0.005)。(3) p16INK4a和FGF-2的表达强度与宫颈鳞癌淋巴结转移正相关(x2MH=8.424, P=0.005;x2MH=9.733, P=0.002),FGF-2还与宫颈鳞癌浸润深度有关,二者均与宫颈鳞癌的肿瘤大小、组织学分级和临床分期无相关性。(4)D2-40在CIN3、微小浸润性鳞状细胞癌和宫颈浸润性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分别为(6.35±4.07),(6.26±3.99),(6.57±3.06),三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061, P=0.941);D2-40的阳性反应与任何临床病理因素无相关性(P>0.05)。(5)p16INK4a和FGF-2蛋白表达具有弱相关性(r=0.355, P=0.004),而p16INK4a、FGF-2蛋白的表达和D2-40阳性反应之间无相关性(P>0.05)。结论:p16INK4a异常表达可能有助于诊断微小浸润癌;检测p16INK4a和FGF-2在宫颈活检组织中的表达,对评估宫颈病变的发展、以及宫颈癌浸润和转移的情况有重要的临床参考价值。

陈锐[6](2012)在《水通道蛋白在维吾尔族妇女子宫颈癌中的差异表达及其与预后关系的研究》文中指出目的:子宫颈癌的早期诊断、规范化治疗及有效病情监测是影响患者预后的关键。本研究首先检测并筛选与维吾尔族妇女子宫颈鳞状细胞癌发生、浸润和转移相关的特异性水通道蛋白(Aquaporin,AQPs)亚型;在基因转录水平和蛋白表达水平检测不同宫颈病变中特异性表达AQPs亚型的表达差异,通过分析AQPs表达与宫颈癌的临床病理资料的关系,寻找特异性AQPs亚型在维吾尔族妇女子宫颈鳞状上皮的恶变、肿瘤周围间质浸润和远处转移中的作用机制;收集与维吾尔族子宫颈癌预后相关的婚产因素、临床病理因素和AQPs表达因素资料,随访患者的无瘤生存时间,寻找对宫颈癌预后有影响的因素,探讨AQPs在维吾尔族子宫颈癌预后随访中的意义。为临床建立以AQPs为标准的分子指标进行子宫颈癌的早期诊断和疾病监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1)选取2例早期子宫颈癌、2例晚期子宫颈癌(实验组)和2例宫颈炎组织(对照组),TRIzol一步法提取组织中的总DNA,鉴定总RNA的质量,应用Real-time RT-PCR检测存在于女性生殖系统的AQPs亚型(AQP1,AQP2,AQP3,AQP4,AQP5和AQP8),从基因转录水平筛选在宫颈癌中特异性表达的AQPs亚型;2)选取10例宫颈炎(对照组)和18例宫颈癌(实验组)组织应用免疫荧光法检测存在于女性生殖系统的六种AQPs亚型,从蛋白表达水平筛选在宫颈癌中特异性表达的AQPs亚型;3)扩大样本量,选取10例宫颈炎,10例早期宫颈癌和10例晚期宫颈癌组织,应用RealtimeRT-PCR检测特异性AQPs亚型在基因转录水平的差异;4)选取所有进行RealtimeRT-PCR检测标本,即12例宫颈炎,12例早期宫颈癌和12例晚期宫颈癌组织,应用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特异性AQPs亚型在蛋白表达水平的差异;5)选取维吾尔族宫颈炎42例,宫颈上皮内瘤变(cervical intraepithelia neoplasiaCIN)I-Ⅱ级31例,CINⅢ级36例和子宫颈癌98例的石蜡标本,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特异性AQPs亚型的定位表达,收集子宫颈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分析AQPs表达与临床病理参数之间的关系;6)选取我院同期收治的维吾尔族子宫颈鳞癌患者196例,随访调查无瘤生存期,采用对数秩检验对可能影响患者预后的婚产因素、临床病理因素及AQP1、AQP3和AQP8表达因素与宫颈癌生存率的关系进行研究。将单因素分析有意义的因素引入Cox比例风险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寻找与预后相关的独立因素,明确AQPs与维吾尔族子宫颈癌患者预后的关系,以期为临床治疗和判断预后提供依据。结果:1)基因转录水平筛选结果显示AQP1,AQP2,AQP3,AQP5,AQP8mRNA在宫颈炎及宫颈癌组织中均有表达,AQP4未表达。AQP1mRNA在宫颈炎和早期、晚期宫颈癌组织中的表达丰度为1.005±0.0217,1.94±0.18和3.45±1.22;AQP2mRNA在宫颈炎和早期、晚期宫颈癌组织中的表达量丰度1.001±0.0049,1.136±0.0604和1.65±0.134;AQP3mRNA在宫颈炎和早期、晚期宫颈癌组织中的表达丰度为1.047±0.17,1.82±0.0667和4.10±0.12;AQP5mRNA在宫颈炎和早期、晚期宫颈癌组织中的表达丰度为1.016±0.0662,0.899±0.169和1.82±0.815;AQP8mRNA在宫颈炎和早期、晚期宫颈癌组织的表达丰度为1.000±0.000312,2.33±1.32和5.29±5.04。AQP1,AQP2,AQP3和AQP8mRNA在宫颈炎和早期、晚期宫颈癌的表达呈递增趋势,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QP5mRNA在早期宫颈癌中的表达低于宫颈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蛋白表达水平筛选结果显示AQP1,AQP3和AQP8蛋白在宫颈炎及宫颈癌组织中表达,AQP2,AQP4和AQP5在宫颈炎和子宫颈癌组织中未表达。AQP1表达于血管内皮细胞,AQP1微血管密度测定值(microvessel density,MVD)在宫颈炎和宫颈癌为49.94±4.07和76.51±3.3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QP3表达于正常鳞状上皮细胞和宫颈癌肿瘤细胞的胞膜,AQP3在宫颈炎和宫颈癌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20%和6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QP8表达于宫颈癌肿瘤细胞的胞膜,AQP8在宫颈炎和宫颈癌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30%和72.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扩大样本检测AQP1,AQP3和AQP8mRNA在宫颈炎、早期、晚期宫颈癌组织中的表达,结果显示AQP1,AQP3和AQP8的表达丰度呈上调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QP1mRNA表达丰度分别为1.0067±0.01581,1.770±0.005518和3.954±0.26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QP3mRNA表达丰度分别为1.008±0.01886,1.999±0.06361和3.721±0.16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QP8mRNA表达丰度分别为1.0106±0.02255,1.874±0.02854和3.5447±0.18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AQP1,AQP3,AQP8蛋白在宫颈炎、早期、晚期宫颈癌组织中的表达浓度存在差异,均呈上调趋势。AQP1蛋白表达浓度为0.9195±0.1351,1.460±0.2963和2.624±0.660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QP3蛋白表达浓度分别为0.0056±0.00293,0.6362±0.1452,0.9926±0.217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QP8蛋白表达浓度分别为1.113±0.2302,1.725±0.2362,2.607±0.68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AQP1表达于血管内皮细胞,AQP1/MVD在宫颈炎、CINⅠ-Ⅱ级、CINⅢ和宫颈癌组织中的表达分别为37.51±14.62,40.1±15.32,56.05±27.51,69.84±34.93,呈递增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宫颈病变级别的升高,呈现逐渐升高的进行性趋势。AQP1高表达于宫颈癌临床分期晚、肿瘤直径大,浸润深,淋巴结转移阳性和外生型肿瘤。AQP3表达于宫颈炎鳞状上皮细胞、宫颈上皮内瘤变不典型鳞状细胞和宫颈鳞癌肿瘤细胞的细胞膜,AQP3在宫颈炎、CINⅠ-Ⅱ级、CINⅢ和宫颈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为16.67%,18.6%,27.78%和44.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QP8表达于宫颈炎鳞状上皮细胞、宫颈上皮内瘤变不典型鳞状细胞和宫颈鳞癌肿瘤细胞的细胞膜,AQP8在宫颈炎、CINⅠ-Ⅱ级、CINⅢ级和宫颈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为38.38%,41.93%,91.67%和56.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虽然AQP8在宫颈癌中的表达高于宫颈炎、CINⅠ-Ⅱ级,但低于CINⅢ级中的表达。AQP8高表达于临床分期晚、肿瘤直径大,浸润深和淋巴结转移阳性的肿瘤。6)影响维吾尔族子宫颈癌患者预后的因素有临床分期、治疗方式、肿瘤直径、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HPV感染、血清SCC-Ag、AQP1、AQP3和AQP8,其中临床分期,肿瘤直径和淋巴结转移是独立影响因素。AQP1,AQP3和AQP8表达是影响子宫颈癌预后的危险因素,但并非独立影响因素。分析AQPs影响维吾尔族子宫颈癌患者预后的原因,可能是通过促进肿瘤细胞增殖、迁移造成肿瘤体积增大,侵入周围间质,侵袭周围淋巴管并破坏淋巴管转移至淋巴结造成远处转移,从而影响维吾尔族子宫颈癌患者影响疾病预后。结论:1)本研究通过筛查存在于女性生殖系统并与维吾尔族妇女子宫颈鳞状细胞恶性转化相关的特异性AQPs亚型,发现AQP1,AQP3和AQP8可能在宫颈癌发生、浸润和转移过程中发挥一定的作用;2)AQP1,AQP3和AQP8在基因转录水平表达上调,导致转录、翻译的蛋白合成增加,导致子宫颈鳞状细胞恶变、浸润和远处转移。AQP1在子宫颈癌肿瘤间质内微、小血管内皮细胞的高表达可以引起肿瘤间质内新生血管生成增多,并通过促进新生微血管的通透性增高和内皮细胞迁移,满足肿瘤细胞高生长代谢的需要;AQP3和AQP8在宫颈癌肿瘤细胞中的高表达能促进癌细胞快速增殖,肿瘤细胞运动和侵袭能力增强;三者的协同作用,使肿瘤体积增大,通过血管、淋巴管向周围间质浸润,浸润至淋巴结向远处转移。AQP1,AQP3和AQP8在维吾尔族子宫颈癌发生、发展中可能是癌基因,在宫颈癌组织中的特异性分布、表达除了可能是宫颈癌发生的潜在因素,并在肿瘤细胞向周围间质浸润,并侵犯淋巴结造成远处转移过程中起了一定作用,并有望成为早期判定子宫颈癌和疾病监测的重要分子指标和治疗靶点;3)AQP1,AQP3和AQP8阳性表达患者预后差,但非独立影响因素。AQP1,AQP3和AQP8可能通过促进肿瘤体积增长、间质浸润和淋巴结转移影响患者预后,虽然并非独立影响因素,但是能为维吾尔族子宫颈癌患者的预后判断、制定治疗方案选择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陈雁南[7](2007)在《PCNA、COX-2与宫颈鳞状细胞癌微血管密度的关系研究》文中提出背景与目的宫颈癌(cervical cancer)是全球女性中仅次于乳腺癌的最常见的恶性妇科肿瘤。患者高发年龄呈双峰状,35~39岁和60~64岁。据国际癌症中心估计,每年新发病例约37万,占所有肿瘤的9.8%,且年轻患者有上升趋势。宫颈癌有较长的癌前病变阶段,其病因尚未完全明了,国内外资料认为其发病与过早性生活、性生活紊乱、早年分娩、密产多产、HPV感染、经济状况等有关。肿瘤血管生成(tumor angiogenesis)理论认为肿瘤的生长和转移依赖于肿瘤血管生成,肿瘤细胞代谢产生的化学信号可激活处于休眠状态的血管内皮细胞从而促进肿瘤血管生成。实体肿瘤在没有新生血管形成以前肿瘤只能够长到1~3mm,不会发生转移,在新生血管形成以后肿瘤会呈指数倍增长,转移的机会随之增加。而以直接蔓延作为主要转移途径的宫颈癌,其发生和转移更依赖于新生血管的形成。近年来的研究表明,肿瘤血管生成与宫颈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可用于判断预后和观察疗效。微血管密度(microvascular density,MVD)被公认为是反映肿瘤血管生成的最有效的客观指标。CD105(Endoglin)是新生血管内皮细胞特异性标志物,仅在增殖活跃的血管内皮细胞中强表达,比以往血管标记因子更具优越性。增殖细胞核抗原(proliferating cell nuclear antigen,PCNA)是一种酸性核蛋白,为DNA聚合酶d的辅因子,主要在G1早期和S后期诱导DNA的合成,对DNA复制的调节起重要作用。环氧化酶-2(cyclooxygenase-2,COX-2)是分解花生四烯酸(arachidonic acid,AA)生成各种内源性前列腺素(prostaglandons,PGs)过程中重要的限速酶,它能引起炎症反应并通过多种机制促进肿瘤新生血管的生成。本实验以免疫组化SP法检测正常宫颈组织、癌前病变及宫颈鳞状细胞癌中CD105、COX-2及PCNA的表达,旨在探讨微血管密度及细胞增殖在宫颈鳞状细胞癌发生和发展中的作用及相互关系,为临床合理选择手术方式及判断预后、抗肿瘤治疗新方法提供有价值指标及理论依据。材料与方法1实验材料:宫颈标本共96例,其中正常宫颈组织32例,宫颈上皮内瘤变(cervic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CIN)Ⅰ级7例,CINⅡ级9例,CINⅢ级18例,宫颈鳞状细胞癌共30例。所有取材的标本术前均未接受过放疗及化疗,各标本均经病理证实。在30例宫颈鳞状细胞癌中,年龄24~65岁,平均年龄43岁;临床分期采用国际妇产科联盟(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Gynecology and Obstetrics,FIGO)2000年修订的临床分期标准,ⅠA期7例,ⅠB期11例,ⅡA期7例,ⅡB期5例;30例宫颈鳞状细胞癌中26例做盆腔淋巴结清扫术,发现有淋巴结转移者5例。2实验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染色法检测CD105,PCNA,COX-2在宫颈鳞状细胞癌及癌前病变和正常宫颈组织中的表达水平,计数CD105标记的阳性微血管数目,计算平均MVD值;以PCNA阳性细胞数计算增殖细胞指数(priliferation index,PI);图象分析系统计算COX-2灰度值。所有数据资料均采用SPSS11.0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均以a=0.05为检验标准。结果1 CD105蛋白主要表达于新生血管的内皮细胞胞膜或胞浆,呈棕黄色颗粒,被标记的阳性血管主要位于癌巢周围的间质组织。MVD在正常宫颈中为5.13±2.30,在CINI中为11.57±1.40,在CINⅡ中为11.44±3.54,在CINⅢ中为12.56±2.20,在宫颈鳞癌中为15.40±2.90;在宫颈鳞癌中,高分化为14.71±2.43,中分化为13.77±2.24,低分化为18.00±2.16,低分化与前两种间差别有统计学意义;依据FIG02000标准,Ⅰ期为14.17±2.68,Ⅱ期为17.25±2.18,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在进行淋巴结清扫中发现有转移者MVD为18.00±2.35,无转移者为15.10±2.76,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以40岁将对象分为高低两个年龄组,年轻组为16.64±2.20,年老组为14.68±3.06,其间差别不具有统计学意义。2 PCNA主要表达于增殖期细胞的细胞核,将细胞核染为棕黄色,见于肿瘤细胞的胞核、不典型增生的细胞胞核及部分宫颈正常鳞状上皮基底层处于增殖期的细胞胞核;在癌巢中呈弥漫性表达,表现为阳性细胞成团分布。PI值在正常宫颈中为4.97±2.65,在CINⅠ中为14.14±3.02,在CINⅡ中为16.78±2.33,在CINⅢ中为31.22±3.61,在宫颈鳞状细胞癌中为44.27±3.74;在宫颈鳞癌中,高分化为40.86±3.13,中分化为43.69±3.09,低分化为47.40±2.31,三者间差别有统计学意义;FIGOⅠ期为42.39±3.26,Ⅱ期为47.08±2.47,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淋巴结转移组为48.80±1.10,无转移组为44.00±3.15,两种间差别有统计学意义;年轻组为45.36±2.94,年老组为43.63±4.07,两者间差别不具有统计学意义。3 COX-2蛋白阳性表达为细胞浆着色,阳性细胞主要是肿瘤细胞、不典型增生细胞及部分取活检部位的炎症反应细胞。阳性细胞为棕黄色,着色深浅有差异。COX-2灰度值在正常宫颈中为104.90±1.72,在CINⅠ中为115.05±2.75,在CINⅡ中为115.42±3.03,在CINⅢ中为120.52±1.84,在宫颈鳞状细胞癌中为132.79±2.24;在宫颈鳞癌病理分级中,高分化为130.16±1.65,中分化133.22±1.36,低分化134.08±2.11,高分化与中、低分化间差别有统计学意义,但中、低分化间差别无意义;FIGOⅠ期中为132.23±1.79和Ⅱ期中133.62±2.66间的差别不具有统计学意义;淋巴结转移组为135.70±1.60和无转移组132.30±1.84间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年轻组134.06±2.01与年老组132.06±2.08间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 CD105标记的MVD与宫颈鳞状细胞癌的病理分级及FIGO临床分期密切相关,说明血管生成与宫颈鳞状细胞癌的恶性程度及病变范围有关,印证了肿瘤血管生成理论。MVD与淋巴结是否转移亦有关,说明血管生成促进了宫颈鳞状细胞癌体积增大,符合宫颈癌直接蔓延的转移途径,并且容易使与宫颈鳞状细胞癌浸润淋巴管,形成瘤栓,随淋巴液引流到达局部淋巴结。2 PCNA标记的PI在正常宫颈、CIN各级及宫颈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差异具有显着性。PCNA的表达与宫颈鳞状细胞癌的病理分级、FIGO分期密切相关,并与淋巴结转移正相关,说明宫颈鳞状细胞癌的增殖能力越强,恶性程度越高,淋巴结转移能力就越强,可作为宫颈鳞状细胞癌的早期诊断指标。3 COX-2在正常宫颈、CIN各级及宫颈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差异具有显着性。COX-2在不同FIGO分期的宫颈鳞状细胞癌患者中的表达无明显差异,与宫颈鳞状细胞癌的淋巴结转移、患者年龄及病理分级呈正相关。在宫颈鳞状细胞癌中,COX-2的表达与患者年龄有关,可能是年轻患者相对性生活比较活跃,有较多患者合并慢性宫颈炎,致使COX-2在年轻患者中表达较高。4 CD105、PCNA及COX-2在正常宫颈组织、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和宫颈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有显着性差异,并且三者的表达呈正相关;提示三者在诱导机制上存在关联,协同促进宫颈鳞状细胞癌的发生与发展。联合检测宫颈鳞状细胞癌中的MVD及PCNA值,有助于了解宫颈鳞状细胞癌细胞的生物学行为,指导临床治疗及预后判断,并提示使用血管生成抑制药物及COX-2特异性抑制药物可以起到抑制实体肿瘤发展的作用。

何莲芝,黄文斌,陶志坚[8](2002)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和微血管密度在宫颈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文中指出目的 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和微血管密度 (MVD)计数在宫颈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SP法 ,检测 70例宫颈鳞状细胞癌中VEGF的表达和MVD计数。结果 宫颈鳞状细胞癌中VEGF阳性率为 75 .7% ,MVD计数平均为 5 3.2 5± 12 .82。VEGF表达和MVD计数与临床分期、病理分级和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 (P <0 .0 5 )。VEGF表达与MVD呈正相关 (P <0 .0 5 )。结论 VEGF与宫颈癌血管生成密切相关 ,检测肿瘤中VEGF和MVD有助于了解宫颈癌的生物学特性 ,为患者提供预后信息

张彦收[9](2021)在《LRG1在乳腺癌中表达的临床意义及其对乳腺癌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文中提出乳腺癌是威胁女性健康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逐年上升。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发布的2020年全球最新癌症数据显示,乳腺癌新发病例高达226万例,并已超过肺癌成为全球第一大癌症。在我国,女性恶性肿瘤发病首位同样为乳腺癌,每年发病人数约为30.4万。因此,对于乳腺癌预防、诊断和治疗的研究是目前医学领域工作的重点。当前,随着乳腺癌治疗模式的进步和新型药物的不断涌现,乳腺癌的治疗效果已取得了巨大突破。然而,乳腺癌耐药后出现的复发、转移仍然是困扰临床的难题之一。因此,研究乳腺癌的增殖、侵袭、转移机制,探寻新的治疗途径和靶点对提高乳腺癌的生存率至关重要。富亮氨酸α2糖蛋白1(leucine-rich-alpha-2-glycoprotein1,LRG1)是富亮氨酸重复序列(leucine-rich repeat,LRR)家族蛋白成员,也是最早被发现的含有LRR结构的蛋白。人LRG1基因定位于染色体19p13.3,含有2810个碱基对,包括2个外显子和1个内含子。第一个外显子含43个碱基对,第二个外显子含1737个碱基对,共编码347个氨基酸残基。前35个氨基酸残基为信号肽,312个氨基酸残基构成单个肽链。因其定位的染色体区域同时存在数个编码中性粒细胞颗粒酶的基因,并且LRG1在人类MPD和HL-60细胞嗜中性分化过程中上调,而在HL-60细胞单核细胞分化过程中下调,早期研究认为LRG1可能是中性粒细胞早期分化的一种标志物。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不断发展,LRG1的其它功能逐渐被发现:LRG1不仅参与细胞蛋白间的相互作用,同时在细胞信号转导、细胞黏附及发育过程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近些年研究显示LRG1在人类多种恶性肿瘤组织、血液、脑脊液、外泌体中异常表达,并且可以作为部分肿瘤早期诊断和预后判断的生物标记物。当前研究发现,LRG1在肿瘤的发生、发展、侵袭转移、上皮间质转化和异常血管生成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因此,LRG1在抗肿瘤治疗领域发挥的作用逐渐被大家重视。然而,LRG1在不同肿瘤中的表达存在明显差异,提示LRG1在不同肿瘤的发生、发展中可能发挥不同作用。如外泌体中LRG1与非小细胞肺癌发生发展有关;肝癌组织中LRG1表达较正常组织下调,体外实验显示LRG1对肝癌细胞增殖没有影响;卵巢癌患者血清和肿瘤组织中LRG1表达升高程度与肿瘤分期相关。LRG1在不同肿瘤中所发挥的作用正在积极探索之中。越来越多研究提示LRG1是抗肿瘤治疗的潜在靶点。但是,LRG1在乳腺浸润性癌中的表达、临床意义及作用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本研究分三部分对LRG1在乳腺浸润性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进行了研究:第一部分: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不同肿瘤中LRG1mRNA及蛋白的表达情况,探索其与临床病理指标及预后的关系。第二部分:通过免疫组化Max Vision TM一步法检测了330例原发性乳腺癌组织中LRG1蛋白的表达,进一步分析LRG1蛋白的表达与乳腺癌临床病理指标及预后的相关性。第三部分:应用逆转录-多聚酶链式反应(RT-PCR)技术、Western-blot技术检测不同乳腺癌细胞系中LRG1的表达情况。采用RNA干扰技术抑制乳腺癌MD-MB-231细胞LRG1基因表达,通过CCK-8实验检测细胞增殖能力;划痕实验检测转染后细胞迁移能力;Transwell实验检测细胞侵袭能力。探讨LRG1对乳腺癌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第一部分LRG1在不同肿瘤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的生物信息学分析目的: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LRG1在不同肿瘤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基于人类癌症基因组图谱(the cancer genome atlas,TCGA)数据库(http://www.tcga.org/)中肿瘤组织及正常组织中RNA-seq的测序结果,使用TIMER2.0在线工具(https://cistrome.shinyapps.io/timer/)分析LRG1mRNA在肿瘤组织与正常组织中的表达情况。从人类蛋白质图谱图像(the human protein atlas)数据库中(https://www.proteinatlas.org)中获取LRG1蛋白在不同肿瘤组织和正常组织中表达的情况。基于Kaplan-Meier plotter数据库(http://kmplot.com/analysis)中患者的临床特征、生存资料,分析不同肿瘤中LRG1mRNA的表达与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和无复发生存期(recurrence free survival,RFS)之间的关系,并绘制Kaplan-Meier曲线。结果:1.LRG1mRNA在乳腺浸润癌(breast invasive carcinoma,BRCA)(1097例)、肾透明细胞癌(kidney renal clear cell carcinoma,KIRC)(533例)、肺腺癌(lung adenocarcinoma,LUAD)(515例)、子宫内膜癌(uterine corpus endometrial carcinoma,UCEC)(545例)、甲状腺癌(thyroid carcinoma,THCA)(501例)中的表达量显着高于相对应的癌旁正常组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2.分析The Human Protein Atlas(https://www.proteinatlas.org)数据库中LRG1蛋白在BRCA、KIRC、LUAD、UCEC、THCA组织中的表达情况,结果显示LRG1蛋白在此五种癌组织中表达水平显着高于癌旁正常组织。3.分析LRG1mRNA在BRCA不同亚型中表达情况。566例Luminal型乳腺癌中LRG1表达量为37.462(9.930-74.197),高于HER-2阳性型和三阴性乳腺癌(P<0.01)。根据淋巴结转移情况进一步分析显示,1646例淋巴结阳性患者组LRG1mRNA表达量高于2415例淋巴结阴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1)。17例粘液腺癌中LRG1mRNA的表达量明显低于其它浸润性癌(浸润性导管癌、浸润性小叶癌及混合型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1)。利用Kaplan-Meier plotter在线工具,分析TCGA数据库中生存数据,LRG1mRNA的表达与Luminal A型、Luminal B型、HER-2阳性型乳腺癌的OS无明显关系(均P>0.05),但在Basal-like亚型中,LRG1的表达与OS显着相关,LRG1表达低的乳腺癌患者OS较好(HR=3.12,95%CI=1.54-6.29,P<0.001)。4.在KIRC中,随着临床分期的升高,LRG1mRNA的表达呈上升趋势。Ⅳ期患者LRG1的表达量显着高于Ⅰ、Ⅱ期患者,差异具有显着性(P<0.01)。在不同组织学分级中,呈现同样趋势,组织学分化3级患者组LRG1表达量显着高于1、2级(P<0.01)。利用Kaplan-Meier plotter在线工具,分析TCGA数据库中530例KIRC患者的OS及RFS数据并绘制生存曲线,结果显示367例LRG1高表达组患者OS低于163例低表达组,LRG1mRNA的表达与OS显着相关(HR=1.71,95%CI=1.18-2.47,P=0.0042)。LRG1mRNA的表达与RFS关系与OS一致,LRG1高表达组患者RFS低于低表达组(HR=3.57,95%CI=1.26-9.87,P=0.0089)。在肾乳头状细胞癌(kidney renal papillary cell carcinoma,KIRP)数据中,同样发现LRG1mRNA表达水平可以预测患者OS及RFS,高表达组患者OS及RFS均差于低表达组,差异具有显着性(OS:HR=2.19,95%CI=1.2-4.01,P=0.0091;RFS:HR=5.32,95%CI=1.2-22.54,P=0.011)。5.LUAD组织中LRG1mRNA的表达量显着高于正常组织。在正常肺组织中,LRG1mRNA中位表达量为25.277(20.394-30.683),在LUAD组织中表达量为35.431(20.538-53.56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分析503例肺鳞状细胞癌(lung squamous cell carcinoma,LUSC)和52例正常组织的数据,发现LRG1mRNA在正常组织中表达水平显着高于LUSC(26.701 vs 11.612,P<0.001)。LRG1mRNA在LUAD和LUSC中的表达存在明显差异。在LUAD组,222例LRG1高表达组患者OS低于282例低表达组,LRG1mRNA表达与OS显着相关(HR=1.34,95%CI=1-1.8,P=0.045)。6.LRG1mRNA在UCEC组织中表达量为24.37(10.368-48.392),高于正常子宫内膜组织表达(10.072,2.357-14.296),差异具有显着性(P<0.001),LRG1mRNA在UCEC中呈现高表达,但与年龄、临床分期、月经状态及预后无显着相关性。7.LRG1mRNA在THCA中的表达量随着淋巴结转移个数的增多而升高,具有统计学意义(P=0.027),在预后方面,261例LRG1高表达组患者OS优于241例低表达组,且具有显着性差异(HR=0.11,95%CI=0.02-0.48,P=0.00035)。结论:1.LRG1mRNA及蛋白在BRCA、KIRC、LUAD、UCEC及THCA中表达显着上调,LRG1可能在肿瘤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重要促进作用。2.Luminal型乳腺癌中LRG1mRNA表达量高于HER-2阳性型和三阴性,LRG1与Basal-like亚型乳腺癌的OS呈负相关。3.KIRC中LRG1mRNA的表达可以预测OS及RFS,LRG1表达与OS、RFS呈负相关。4.LRG1mRNA在LUAD中表达上调,LRG1高表达提示患者OS较差。5.LRG1mRNA在UCEC中表达上调,但与临床特征及预后无显着相关性。6.LRG1mRNA在THCA中表达与淋巴结转移个数呈正相关,与OS呈显着正相关。第二部分乳腺癌组织中LRG1蛋白表达与临床特征及生存预后的关系目的:探讨乳腺癌组织LRG1蛋白的表达与乳腺癌临床特征及生存预后的关系。方法:通过免疫组化Max Vision TM一步法检测330例原发性乳腺癌组织中LRG1蛋白的表达情况,探讨LRG1与乳腺癌患者年龄、月经、肿瘤大小、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状况、组织学分级、分子亚型及生存预后的相关性。结果:1.LRG1蛋白在原发性乳腺癌中表达情况。在330例原发性乳腺癌患者中,58.48%(193例)患者LRG1呈阳性表达。LRG1着色部位主要位于细胞质,阳性信号表现为褐色颗粒状外观。2.LRG1蛋白的表达与临床病理指标的关系。0-3个淋巴结转移组LRG1阳性表达128例,阴性表达121例,阳性表达率51.41%;3个以上淋巴结转移组LRG1阳性表达65例,阴性表达16例,阳性表达率80.25%,两组间LRG1阳性表达率存在显着性差异(χ2=20.939,P<0.001)。LRG1的表达与淋巴结转移负荷呈正相关,随着淋巴结转移数量的增多,LRG1的阳性表达率升高。Ⅰ-Ⅱ期患者组LRG1阳性表达124例,阴性表达125例,阳性表达率62.96%;Ⅲ期组LRG1阳性表达69例,阴性表达12例,阳性表达率85.19%。两组间LRG1阳性表达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1.520,P<0.001)。LRG1的表达与肿瘤负荷呈正相关,随着疾病的进展,LRG1的阳性表达率升高。3.LRG1蛋白的表达与乳腺癌DFS(disease-free survival,DFS)、OS的关系。330例患者中位随访时间72个月,92例患者出现局部复发或远处转移,80例患者死亡。LRG1阳性表达组72个月的DFS为61.14%(118/193),阴性表达组DFS为87.59%(120/137),两组间DFS存在显着差异(χ2=27.123,P<0.001)。72个月OS与DFS结果相似,共出现80例死亡事件,总体人群72个月OS为75.76%。LRG1阳性表达组72个月的OS为66.32%(128/193);LRG1阴性组为89.05%(122/137),两组间差异有显着性(χ2=22.864,P<0.001)。4.影响DFS及OS的COX回归模型多因素分析COX多因素分析显示LRG1表达、TNM病理分期和分子亚型是影响乳腺癌患者DFS和OS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肿瘤大小、组织学分级、年龄、月经状态与DFS、OS无显着相关性(P>0.05)。LRG1表达、TNM病理分期和分子亚型对DFS的风险比分别为2.090、3.214和1.796;对于OS的风险比分别是2.112、2.628和1.755。结论:1.乳腺癌LRG1蛋白的表达与年龄、月经状态、肿瘤大小、组织学分级、分子亚型无关。2.乳腺癌LRG1蛋白的表达与淋巴结转移个数呈正相关,随着淋巴结转移个数的增多,LRG1的阳性表达显着升高。3.乳腺癌LRG1蛋白的表达与病理TNM分期相关,分期越晚,LRG1的阳性表达越高。4.LRG1蛋白的表达、TNM病理分期和分子亚型是影响乳腺癌DFS、OS的独立危险因素。LRG1表达水平与DFS、OS呈负相关。第三部分LRG1在乳腺癌细胞中的表达及其对乳腺癌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目的:验证乳腺癌细胞系中LRG1的表达是否与乳腺癌组织中表达一致,为LRG1在乳腺癌发生、发展及侵袭转移中的作用提供理论支持。方法:主要应用了RNA干扰技术、RT-PCR、Western-blot技术和细胞划痕实验等方法,观察不同乳腺癌细胞系中LRG1的表达情况,抑制LRG1表达后细胞的增殖、迁移、侵袭能力的变化。结果:1.RT-PCR方法检测乳腺癌MDA-MB-231、MCF-7及SK-BR-3细胞中LRG1mRNA的表达。在三种不同乳腺癌细胞(MDA-MB-231、MCF-7及SK-BR-3)中,LRG1mRNA表达水平差别显着,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MCF-7细胞中LRG1mRNA的相对表达量(0.1260±0.0070),较MDA-MB-231细胞(0.1103±0.0081)、SK-BR-3细胞(0.0703±0.0027)相对表达量显着增高。2.MDA-MB-231、MCF-7及SK-BR-3细胞中LRG1蛋白的表达。在三种不同乳腺癌细胞MDA-MB-231、MCF-7及SK-BR-3中,LRG1蛋白的表达存在显着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MCF-7细胞中LRG1蛋白相对表达水平最高(10.9510±0.6721),显着高于MDA-MB-231(7.8492±0.1327)、SK-BR-3细胞(4.3906±0.1914)。3.采用RNA干扰技术抑制乳腺癌MD-MB-231细胞LRG1基因表达。Western-blot技术检测检测转染成功后MDA-MB-231细胞中LRG1蛋白的表达,结果显示,转染组(MDA-MB-231-Si)中LRG1蛋白表达量(0.4105±0.1906)较对照组细胞(MDA-MB-231)中的表达量(0.8295±0.1295)明显降低,差异具有显着性(P<0.05)。4.CCK-8实验检测细胞增殖能力。转染成功后,CCK-8实验检测各组细胞在24h、48h、72h和96h后450 nm处OD值。结果显示:随着时间的延长,转染组(MDA-MB-231-Si)增殖率明显低于转染阴性对照组(MDA-MB-231-NC)及对照组(MDA-MB-231),提示LRG1表达抑制后,细胞增殖能力下降。5.细胞划痕实验检测细胞迁移能力。划痕实验分别检测处于对数生长期的对照组、转染阴性对照组、转染组细胞(MDA-MB-231、MDA-MB-231-NC及MDA-MB-231-Si)细胞的迁移能力。划痕0小时测得的划痕区面积:对照组细胞(MDA-MB-231)、转染组细胞(MDA-MB-231-Si)、转染阴性对照组细胞(MDA-MB-231-NC)分别为:15.054±0.122,14.679±0.142,13.407±0.112。划痕24小时后测得的划痕区面积分别为:6.714±0.131,9.559±0.122,5.217±0.132。面积缩小的比值依次为:55.40%,34.88%,61.08%。乳腺癌MDA-MB-231-Si细胞在划痕24小时后的迁移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MDA-MB-231)、转染阴性对照组(MDA-MB-231-NC),差异有显着性(P<0.05)。6.Transwell实验检测细胞侵袭能力。Transwell侵袭实验显示转染组(MDA-MB-231-Si)穿膜细胞数少于转染阴性对照组(MDA-MB-231-NC)及对照组(MDA-MB-231),提示LRG1表达抑制后,细胞侵袭能力下降。结论:1.MCF-7细胞中LRG1mRNA的相对表达量,较MDA-MB-231细胞、SK-BR-3细胞相对表达量显着增高。2.MCF-7细胞中LRG1蛋白的相对表达水平较MDA-MB-231细胞、SK-BR-3细胞显着增高。3.si-RNA干扰LRG1表达后可减弱MDA-MB-231细胞的增殖、迁移及侵袭能力。

孟雪[10](2021)在《乙肝病毒X蛋白结合蛋白在头颈部鳞状细胞癌中的预后和对鳞癌生物学行为的影响及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头颈部鳞状细胞癌(Head and Neck squamous cell carcinomas,HNSCC)是2018年全球报道的第7大常见癌症,恶性程度高,容易发生早期转移。头颈部癌涉及的部位较广,主要分为口腔、鼻腔、咽部、喉部等黏膜部位来源的鳞状细胞癌(squamous cell carcinomas,SCC)。目前以手术治疗为主,辅以放疗、化疗,由于目前尚无极有效的治疗措施,大部分患者术后仍复发及转移,中晚期生存率更低。生物标志物可用于在临床中的预后评估,还可用于估计疾病风险,筛查隐匿性原发癌,有效的癌症标记物可以进行早期诊断和制定临床治疗策略。为了找到有效的头颈部鳞癌标志物,科研人员做了大量的研究。乙肝病毒X蛋白结合蛋白(hepatitis B X-interacting protein,HBXIP)于1998年Melegari M等采用酵母双杂交技术从肝癌细胞株Hep G2中发现。HBXIP是近年来新发现的一个多功能调节癌蛋白,其在肿瘤的发生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被大家所关注,由于其发挥了不同的调控作用,研究其分子机制为将来更好开发肿瘤治疗药物打下基础。因此,本研究首先利用公共数据库分析HBXIP表达。其次,使用临床肿瘤病理组织中通过检测HBXIP的表达,分析其在临床病例中的预后作用。然后在舌鳞状细胞癌细胞系中,通过对HBXIP过表达和基因沉默的方式观察其在细胞系中生物学功能的作用,以及检测在PI3K/Akt细胞通路中靶点蛋白的磷酸化情况和S100A4蛋白表达变化情况,来探究是可能否通过PI3K/Akt细胞通路发挥的作用。最后在裸鼠生物体上移植舌鳞癌细胞系,观察成瘤情况,探究HBXIP在癌症的发生和发展中的作用,是否可以成为头颈部鳞癌的治疗靶点。研究方法1.首先应用肿瘤公共数据库OncomineTM和UALCAN,来分析目的基因HBXIP的mRNA在头颈鳞癌组织和正常组织表达差异,15个头颈部鳞癌数据集共84个研究被纳入到研究中。2.本研究收集了221例2006年-2016年在日本国立癌症研究中心接受头颈部鳞癌手术切除的病理标本,和其中病例对应的38例正常组织标本,用福尔马林固定的石蜡包埋组织,制作成组织芯片(TMA),采用免疫组织化学(immunohistochemistry,IHC)方法进行HBXIP蛋白抗体染色。所有病例随访观察2-74个月(中位观察时间34个月),并对临床信息进行生存分析,判断蛋白HBXIP在头颈部鳞状细胞癌患者中的预后作用。3.选取舌鳞癌细胞系TSCCa,通过质粒过表达和基因沉默的方式转染细胞系。首先将HBXIP质粒转染到细胞系中,将细胞分为实验组(转染p EGFP-N1-HBXIP质粒)、对照组(未转染组)和对照组(vector组,p EGFP-N1)。其次,使用基因沉默技术si RNA沉默基因HBXIP,将细胞分为实验组(HBXIP7和HBXIP8)和对照组si RNA-control。在HBXIP生物学功能的研究中,首先,采用RT-PCR方法和Western blotting方法检测HBXIP在舌鳞癌细胞中的表达;其次,采用MTT实验、Transwell小室实验和划痕实验,检测HBXIP过表达和基因沉默后对舌鳞癌细胞的增殖、迁移和侵袭的影响;再其次,采用Western blotting方法检测HBXIP过表达和基因沉默后,对PI3K/Akt信号通路中靶点蛋白AKT、p-AKT、PI3K、p-PI3K以及S100A4蛋白表达的影响;最后应用ELISA方法在各组细胞上清液中检测VEGF蛋白的表达量。4.选取6-8周龄裸鼠24只随机分为4组(每组均为6只):对照组(未转染组、si RNA-control组si C)、实验组(HBXIP过表达组、基因沉默组si#7)。转染后的各组细胞,以相同剂量注射到裸鼠大腿腹外侧皮下,观察5周后。对成瘤组织进行体积测量,比较成瘤情况;应用q RT-PCR及Western blotting方法检测HBXIP的mRNA及HBXIP蛋白表达量;采用最后应用ELISA方法在各组成瘤细胞匀浆上清液中检测VEGF蛋白的表达量。结果1.头颈癌组织中HBXIP mRNA的表达进行分析,发现两个公共数据库中HBXIP mRNA均较正常组织上调。采用Student’s t检验分析,结果比较差异显着(P<0.05)。2.(1)对221例临床病例随访2-74个月(中位时间34个月),男性175例,女性46例,中位年龄68岁(29-95岁);(2)免疫组织化学结果分析显示,HBXIP在头颈癌组织中的蛋白表达在临床分期、肿瘤大小和肿瘤复发方面存在显着差异(P<0.05);在口腔癌亚组分析中显示,HBXIP蛋白表达在年龄(中位年龄66岁)、临床分期和肿瘤大小方面存在显着差异(P<0.05);在咽喉部亚组分析中显示,HBXIP蛋白表达仅在肿瘤复发方面存在显着差异(P<0.05);在舌癌亚组分析中显示,与临床分期和肿瘤大小方面存在显着差异(P<0.05);(3)多变量Cox分析显示,在头颈癌总病例中,HBXIP蛋白表达阳性、淋巴结转移、肿瘤直径大于4 cm和神经侵袭与总生存期显着相关(P<0.05);在口腔癌亚组中,淋巴结转移和神经侵袭与总生存期显着相关(P<0.05);在咽喉部亚组中,HBXIP蛋白表达阳性和肿瘤直径大于4 cm与总生存期显着相关(P<0.05);在舌癌亚组中,HBXIP蛋白表达阳性和神经侵袭与总生存期显着相关(P<0.05)。(4)Kaplan-Meier分析显示,按HBXIP蛋白表达阳性或者阴性分类的221例头颈癌患者的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有显着差异(P=0.044);在口腔癌亚组104例患者中,OS没有显着差异;但在咽喉癌亚组109例患者中存在显着差异(P=0.028);在舌癌亚组59例患者中,OS也存在显着差异(P=0.038)。(5)在38例临床病例对照分析中,与其正常组织相比较,HBXIP蛋白和mRNA表达均升高,结果比较差异显着(P<0.001)。3.(1)在质粒转染的HBXIP过表达细胞系中,MTT实验结果显示,实验组中存活的细胞数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划痕实验结果显示,实验组中迁移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Transwell小室实验结果显示,实验组中细胞侵袭个数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1);(2)在si RNA转染的HBXIP基因沉默细胞中,通过Cell Titer-Glo Luminescent细胞活力测定法,在96 h时实验组和对照组比较,细胞增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划痕实验结果显示,24 h后实验组中细胞迁移面积覆盖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Boyden小室实验结果显示,24 h后实验组中细胞侵袭个数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3)Western blotting结果显示,在质粒转染的HBXIP过表达细胞中,相对于对照组,实验组中随着HBXIP过表达p-AKT、p-PI3K及S100A4表达量增高(P<0.05);在si RNA转染的HBXIP基因沉默细胞系中,相对于对照组,实验组中随着HBXIP基因沉默p-AKT、p-PI3K及S100A4表达量降低,但只在si#7实验组中发现统计学差异(P<0.05);(4)ELISA检测细胞培养上清液中VEGF蛋白的实验结果提示,在质粒转染的HBXIP过表达细胞中和si RNA转染的HBXIP基因沉默细胞中,与对照组相比较,VEGF蛋白含量分别升高和降低(si#7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和P<0.01)。4.(1)24只裸鼠分成si#7组和si C组、未转染组和HBXIP过表达组,成瘤体体积分别为(540.5±14.6)mm3和(710.3±15.3)mm3、(1143.2±29.6)mm3和(1649.3±29.3)mm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从各组肿瘤中提取RNA和蛋白质,过表达组与未转染组比较HBXIP mRNA和蛋白表达升高,基因沉默组与si RNA对照组比较表达量降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和P<0.01);(3)ELISA检测肿瘤组织匀浆上清液中VEGF蛋白含量结果提示,过表达组与未转染组比较表达量升高,基因沉默组与si RNA对照组比较表达量降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和P<0.05)。结论HBXIP不仅与头颈癌、咽喉癌和舌癌患者的不良预后有关,而且发现HBXIP过表达和基因沉默可以影响舌鳞癌细胞的增殖、迁移和侵袭生物学功能,并且通过促进AKT、PI3K磷酸化及S100A4蛋白表达量异常来促进恶性生物学功能的。此外,多变量分析表明,HBXIP阳性表达是头颈癌、咽喉癌及舌癌患者的重要独立预后因素。总之,本研究发现HBXIP的预后价值,为头颈癌、咽喉癌及舌癌患者的靶向治疗提供了重要的实验基础和有效的生物标志物。

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和微血管密度在宫颈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和微血管密度在宫颈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重组人血管内皮抑素对宫颈癌放疗敏感性的调控作用和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重组人血管内皮抑素联合放疗对宫颈癌细胞和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放疗增敏的体外研究
    材料
    方法
    结果
第二部分 重组人血管内皮抑素对人宫颈癌移植瘤模型放疗增敏的研究
    材料
    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致谢
综述 抗血管生成与宫颈癌放疗敏感性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2)GATA6/LOXL2复合体以及MACC1促进胆管癌血管生成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abstract
中文摘要
第一部分 GATA6/LOXL2 复合体促进胆管癌血管生成的机制研究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数据库中分析GATA6和LOXL2 在胆管癌中的表达以及与VEGFA的相关性
        2.1 材料与方法
        2.2 结果
        2.3 讨论
        2.4 小结
    第三章 GATA6/LOXL2 的表达与胆管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
        3.1 材料与方法
        3.2 实验结果
        3.3 讨论
        3.4 小结
    第四章 GATA6/LOXL2 复合体转录调控VEGFA的表达
        4.1 材料与方法
        4.2 实验结果
        4.3 讨论
        4.4 小结
    第五章 GATA6/LOXL2 复合体上调VEGFA分泌促进胆管癌血管生成
        5.1 材料与方法
        5.2 实验结果
        5.3 讨论
        5.4 小结
    本部分总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MACC1 促进胆管癌血管生成的机制研究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分析MACC1和VEGFA在胆管癌中表达
        2.1 材料与方法
        2.2 结果
        2.3 讨论
        2.4 小结
    第三章 分析MACC1和VEGFA的表达与病人预后的关系
        3.1 材料与方法
        3.2 结果
        3.3 讨论
        3.4 小结
    第四章 MACC1 上调VEGFA的表达并促进血管生成
        4.1 材料与方法
        4.2 结果
        4.3 讨论
        4.4 小结
    本部分总结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赖氨酰氧化酶样蛋白2(LOXL2)与疾病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3)MT2-MMP在肾透明细胞癌中的表达及其在肿瘤增殖和侵袭中的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MT2-MMP在肾透明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材料
    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MT2-MMP对于肾透明细胞癌生物学行为影响的研究
    材料
    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表达谱基因芯片筛选稳定转染sh MT2-MMP基因的肾癌细胞中肿瘤增殖侵袭相关差异表达基因
    材料
    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全文结论
综述 基质金属蛋白酶与肿瘤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致谢

(4)食管鳞癌中Mel-18、Bmi-1、CD34及D2-40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符号说明
前言
实验材料及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附图表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
外文论文

(5)p16INK4a、FGF-2和D2-40与宫颈癌浸润转移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摘要
ABSTRACT
前言
材料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2 实验材料
    3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实验步骤
    4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判定
    5 质量控制
    6 统计学分析
    7 技术路线图
结果
讨论
小结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位论文
导师评阅表

(6)水通道蛋白在维吾尔族妇女子宫颈癌中的差异表达及其与预后关系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水通道蛋白在维吾尔族妇女子宫颈癌组织中的表达筛选
    引言
    1.研究内容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材料与试剂
        1.3 实验方法
        1.4 统计学处理
    2.结果
    3.讨论
    4.小结
第二部分 AQP1,AQP3,AQP8 在维吾尔族妇女子宫颈癌组织中的差异表达研究
    引言
    1.研究内容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试剂与材料
        1.3 方法
    2.结果
    3.讨论
    4.结论
第三部分 AQP1,AQP3,AQP8 表达与维吾尔族子宫颈癌预后的关系
    引言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随访情况
        1.3 统计分析
    2.结果
    3.讨论
    4.结论
全文总结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文章
个人简历
导师评阅表

(7)PCNA、COX-2与宫颈鳞状细胞癌微血管密度的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论文部分 PCNA、COX-2与宫颈鳞状细胞癌微血管密度的关系研究
    引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附图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综述部分 Endoglin在肿瘤医学中的应用及价值
缩略词表

(8)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和微血管密度在宫颈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3 结果判断标准
    1.4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宫颈癌组织中VEGF的表达和MVD计数
    2.2 宫颈癌中VEGF的表达和MVD计数与临床分期的关系
    2.3 宫颈癌中VEGF的表达和MVD计数与病理分级的关系
    2.4 宫颈癌中VEGF的表达和MVD计数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
    2.5 宫颈癌中VEGF的表达与MVD计数的关系
3 讨论

(9)LRG1在乳腺癌中表达的临床意义及其对乳腺癌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写
引言
第一部分 LRG1 在不同肿瘤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乳腺癌组织中LRG1 蛋白表达与临床特征及生存预后的关系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LRG1 在乳腺癌细胞中的表达及其对乳腺癌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结论
综述 LRG1在恶性肿瘤中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10)乙肝病毒X蛋白结合蛋白在头颈部鳞状细胞癌中的预后和对鳞癌生物学行为的影响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第一部分:公共数据库分析头颈部鳞状细胞癌组织与正常组织的HBXIP表达差异研究
    1 前言
    2 材料和方法
        2.1 主要设备和软件
        2.1.1 主要仪器
        2.1.2 主要软件
        2.2 研究对象和分组
        2.2.1 Oncomine来源研究对象和分组
        2.2.2 UALCAN来源研究对象和分组
        2.3 实验方法
        2.3.1 Oncomine分析方法
        2.3.2 UALCAN分析方法
        2.4 统计学分析
    3 结果
        3.1 在头颈癌患者Oncomine数据库研究中,HBXIPmRNA在癌症组织中相对于正常组织过度表达
        3.2 在头颈癌患者UALCAN数据库研究中,HBXIPmRNA在癌症组织中相对于正常组织过度表达
    4 讨论
    5 结论
第二部分:HBXIP是头颈部鳞状细胞癌的预后因子
    1 前言
    2 材料试剂和方法
        2.1 主要试剂和仪器
        2.1.1 主要试剂
        2.1.2 主要仪器
        2.2 研究对象和分组
        2.2.1 研究对象
        2.2.2 研究对象分组
        2.3 实验方法
        2.3.1 组织芯片制备
        2.3.2 组织固定、石蜡包埋及切片
        2.3.3 HE染色
        2.3.4 免疫组化染色(Ventana自动切片染色仪)
        2.3.5 实时荧光定量(q RT-PCR)
        2.4 统计学分析
    3 结果
        3.1 HBXIP蛋白在头颈部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
        3.2 HNSCC中 HBXIP的蛋白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
        3.3 HNSCC患者死亡风险比
        3.4 HBXIP蛋白表达在HNSCC患者中的预后意义
        3.5 q RT-PCR检测提示头颈癌组织较正常组织HBXIP mRNA表达增高
        3.6 免疫组织化学(IHC)检测头颈鳞癌组织较正常组织HBXIP蛋白表达增高
    4 讨论
    5 结论
第三部分:蛋白HBXIP在舌鳞癌细胞系中的生物学作用和机制研究
    1 前言
    2 材料试剂和方法
        2.1 主要试剂和仪器
        2.1.1 主要试剂
        2.1.2 主要仪器
        2.2 研究对象和分组
        2.2.1 研究对象
        2.2.2 研究对象分组
        2.3 实验方法
        2.3.1 细胞培养
        2.3.2 细胞培养构建真核表达载体及稳定转染
        2.3.3 siRNA基因沉默转染舌鳞癌细胞系
        2.3.4 反转录 PCR(逆转录 PCR,Reverse transcription-PCR,RT-PCR)
        2.3.5 MTT细胞增殖实验
        2.3.6 划痕实验
        2.3.7 Transwell小室实验
        2.3.8 Western Blotting实验
        2.3.9 ELISA实验检测细胞培养液上清中VEGF的表达量
        2.3.10 实时荧光定量PCR(q RT-PCR)
        2.4 统计学分析
    3 结果
        3.1 HBXIP在舌鳞癌细胞系中的表达
        3.2 HBXIP基因过表达促进舌鳞癌细胞增殖
        3.3 HBXIP基因过表达促进舌鳞癌细胞迁移
        3.4 HBXIP基因过表达促进舌鳞癌细胞侵袭
        3.5 Western blotting检测HBXIP基因过表达对PI3K/Akt通路及S100A4 蛋白的影响
        3.6 siRNA靶向沉默HBXIP后验证蛋白表达
        3.7 HBXIP基因沉默抑制舌鳞癌细胞增殖
        3.8 HBXIP基因沉默抑制舌鳞癌细胞迁移
        3.9 HBXIP基因沉默抑制舌鳞癌细胞侵袭
        3.10 Western blotting检测HBXIP基因沉默对PI3K/Akt通路和S100A4 蛋白表达的影响
        3.11 ELISA方法检测细胞培养上清液VEGF表达水平
    4 讨论
    5 结论
第四部分:HBXIP过表达和基因沉默对裸鼠成瘤影响的研究
    1 前言
    2 材料试剂和方法
        2.1 主要试剂和仪器
        2.1.1 主要试剂
        2.1.2 主要仪器
        2.2 研究对象和分组
        2.2.1 研究对象
        2.2.2 研究对象分组
        2.3 实验方法
        2.3.1 模型制备
        2.3.2 成瘤期间观察及标本采集
        2.3.3 组织保存
        2.3.4 肿瘤组织中提取RNA和蛋白
        2.3.5 实时荧光定量PCR(q RT-PCR)
        2.3.6 Western Blotting实验
        2.3.7 ELISA实验检测肿瘤匀浆上清液中VEGF的表达量
        2.4 统计学分析
    3 结果
        3.1 裸鼠成瘤情况、体积生长曲线及成瘤体积比较
        3.2 qRT-PCR方法检测各组成瘤组织中HBXIP mRNA表达
        3.3 Western Blotting方法检测各组成瘤组织中HBXIP蛋白表达
        3.4 ELISA方法检测各组肿瘤匀浆液中VEGF表达水平
    4 讨论
    5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综述 HBXIP在肿瘤中的研究现状与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四、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和微血管密度在宫颈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论文参考文献)

  • [1]重组人血管内皮抑素对宫颈癌放疗敏感性的调控作用和机制研究[D]. 徐中华. 安徽医科大学, 2021(01)
  • [2]GATA6/LOXL2复合体以及MACC1促进胆管癌血管生成的机制研究[D]. 彭滔.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 2019(03)
  • [3]MT2-MMP在肾透明细胞癌中的表达及其在肿瘤增殖和侵袭中的作用机制研究[D]. 陈一鸣. 苏州大学, 2019(06)
  • [4]食管鳞癌中Mel-18、Bmi-1、CD34及D2-40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D]. 曹明. 山东大学, 2019(09)
  • [5]p16INK4a、FGF-2和D2-40与宫颈癌浸润转移的关系[D]. 姬文莉. 新疆医科大学, 2012(02)
  • [6]水通道蛋白在维吾尔族妇女子宫颈癌中的差异表达及其与预后关系的研究[D]. 陈锐. 新疆医科大学, 2012(01)
  • [7]PCNA、COX-2与宫颈鳞状细胞癌微血管密度的关系研究[D]. 陈雁南. 郑州大学, 2007(05)
  • [8]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和微血管密度在宫颈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J]. 何莲芝,黄文斌,陶志坚. 皖南医学院学报, 2002(04)
  • [9]LRG1在乳腺癌中表达的临床意义及其对乳腺癌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D]. 张彦收. 河北医科大学, 2021(02)
  • [10]乙肝病毒X蛋白结合蛋白在头颈部鳞状细胞癌中的预后和对鳞癌生物学行为的影响及机制研究[D]. 孟雪. 中国医科大学, 2021

标签:;  ;  ;  ;  ;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和微血管密度在宫颈鳞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