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奇霉素胶囊测定方法的改进

阿奇霉素胶囊测定方法的改进

一、阿奇霉素胶囊含量测定方法的改进(论文文献综述)

杨玉平,范丽洁,崔彬,陈根祥,张振伟,张存林[1](2015)在《不同物理形态阿奇霉素的远红外与太赫兹光谱鉴别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运用THz-TDS技术和Far-FTIR技术在干燥氮气和真空环境下分别测量了阿奇霉素干混悬剂、胶囊、片剂、分散片等不同物理形态的药品在0.25.0THz波段的光谱。其中,阿奇霉素干混悬剂在0.215.0THz波段内存在较为明显的吸收峰,且对比国产和进口产品的特征峰可以发现,国产药品在几个主峰上都表现出谱线增宽,且有部分多余小峰出现,可能是由于结晶度不纯和杂质引起的。而国产阿奇霉素胶囊、片剂、分散片则由于填充辅料、样品颗粒较大、样品含量少等原因致使吸收基线随频率增高而上扬,上述特征峰在0.22.7THz波段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弱和频移。同时,对不同浓度进口阿奇酶素干混悬剂与聚乙烯的混合物作了分析,根据浓度与吸收强度呈现的线性正相关关系,可以较为准确地分析出有效成分的浓度,从而实现对阿奇霉素类混合体系药品的质量检测和评估。

杨腊虎,陈唯真,于宝珠,陈立亚,赵慧芳,王子兰,刘小帅[2](2007)在《溶出度近年发表的部分文章摘要》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标题:齐墩果酸滴丸的制备及其体外溶出度研究着者:唐芳;杨绍华;刘家稳;冯裕;李焕德着者单位:长沙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药剂科410011

杨腊虎,赵慧芳,于宝珠,陈立亚,刘小帅[3](2003)在《药物溶出度近年来发表的部分中文文章目录及摘要》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标题:Excel 在溶出度数据处理中的应用着者:罗岩着者单位:沈阳药大集琦药业有限责任公司110015 中文摘要:本文介绍一种利用计算机应用软件处理溶出度数据的方法。在中文 MS Windows 环境中,采用中文 MS Excel 软件,

梁黎丽,张清民[4](2001)在《阿奇霉素胶囊含量测定方法的改进》文中认为目的 :对阿奇霉素胶囊含量测定的样品前处理进行改进。方法 :取样品适量 ,精密称定置量瓶中 ,加乙醇适量 (每 2mg约加乙醇 1ml) ,超声处理 10min ,放冷至室温 ,加灭菌水制成每 1ml中约含 10 0 0单位的溶液 ,照阿奇霉素项下的方法测定其含量。结果 :改进方法克服了按中国药典 (2 0 0 0年版 )法测定时 ,溶解不完全 ,含量结果偏低、偏离平行的现象。结论 :改进后方法准确、可靠

李秀娟[5](2012)在《乳化—减压溶剂挥发法制备聚合物微球的研究》文中指出乳化-溶剂挥发法因操作简单,是微球制备中较常采用的方法。但是关于溶剂挥发法制备微球的研究大多是在常压条件下进行,不仅制备过程耗时,且微球固化缓慢,药物易发生泄露,导致包封率降低、突释现象严重。为了缩短制备时间、加快微球固化以提高包封率,本研究对溶剂挥发法制备工艺进行了改进,采用减压溶剂挥发法制备微球。首先以阿奇霉素为药物模型,探索减压条件对微球特性的影响。XRD及DSC结果表明加速溶剂挥发可显着降低聚合物的结晶度;SEM结果显示常压下制备的微球表面粗糙多孔洞,而减压下所得微球表面光滑;常压条件所得阿奇霉素载药微球包封率为(39.94±1.18)%、突释率为(23.96±2.01)%(24h累积释药量),而减压下微球的包封率可高达(57.19±3.81)%、突释率仅为(4.12±0.15)%。最终选择的减压条件为:制备压力385mmHg,外水相温度为25℃。确定微球的减压制备条件后,采用复乳-溶剂挥发法制备溶菌酶载药微球。首先建立了溶菌酶含量及活性测定方法,采用微量BCA法测定微球体外药物释放量,方法回收率为(99.02±1.73)%,RSD<2%,精密度平均RSD<3%,表明该方法符合测定要求;通过比浊-分光光度法测定溶菌酶的生物活性,酶活力标准曲线表明当溶菌酶溶液浓度在0.01~0.02mg/m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以微球载药量、包封率、突释、酶活性为评价指标,对溶菌酶载药微球的处方工艺进行单因素考察,并通过方差分析及组间t检验进行正交试验设计L9(34)确定最优处方。得到的最优处方工艺为:超声功率400W, PELGA与PLGA的质量比为2:1,聚合物浓度为10%(w/v),复乳化剪切速度4000rpm。以最优处方工艺制备所得三批微球,平均粒径为28.53μm,载药量为11.97%,包封率高达91.90%,药物在体外可缓释30d,释药模型拟合结果表明微球的释药符合Ritger-Peppas模型。将最优化工艺所得微球包埋于16%(w/v)F127凝胶基质中,突释由32.75%降低至3.11%,释药符合Higuchi模型。采用减压溶剂挥发法制备生物可降解缓释微球,可显着提高药物包封率,降低微球的突释率及减缓药物释放。

吴康年[6](2011)在《阿奇霉素胶囊的临床安全性试验及对犬的药代动力学研究》文中指出阿奇霉素为第二代大环内酯类药物,作用机制为通过与细菌细胞50S亚基的结合以抑制细胞转肽过程,从而阻碍细菌蛋白质的合成而达到抗菌作用。其临床广泛应用于敏感微生物所致的呼吸道、皮肤和软组织感染。本试验所用的制剂为阿奇霉素的胶囊制剂,该制剂可以很好的遮盖药物本身的苦涩味,其口服吸收迅速,体内分布广泛,组织内浓度高,具有明显的抗菌后效应。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考察阿奇霉素胶囊的临床安全性及对犬的血液药代动力学指标变化,进而为宠物临床用药提供指导。试验一本试验运用半数致死量(LD50)来评价阿奇霉素胶囊对小鼠的急性毒性试验。LD50是反映药物急性毒性大小的重要参考指标,通常,毒性大的药物其LD50小,反之则大。根据预试验结果,在正式试验时单剂量一次性灌服(ig)小鼠阿奇霉素胶囊,最高灌服剂量为4680mg-kg-1,最低ig剂量为2498mg-kg-1,组距1.17,连续观察14d内小鼠出现毒性反应时间、恢复时间及其死亡的时间等以评价其安全性。结果表明:试验中所用阿奇霉素胶囊的LDs0为604.17mg-kg-1,根据农业部关于化学物急性毒性剂量分级标准,属于低毒药物,表明阿奇霉素口服给药具有良好的安全性。试验二本试验根据农业部1425号公告《宠物用药物对靶动物安全性试验指导原则》为依据,评价了阿奇霉素胶囊对犬的临床安全性。试验中选取24只健康成年犬,雌雄各半,随机分为4组,每组6只,按该药物推荐的临床剂量(10mg-kg’1)为基础,分别设定空白对照组(0mg-kg-1).临床推荐治疗剂量组(10mg-kg-1)、3倍临床治疗剂量组(30mg-kg-1)、5倍临床治疗剂量组(50mg-kg-1)。每天一次,连续给药7d,试验期间严密观察各犬的临床症状,通过比较各组犬在试验前1天、给药后第4天及给药后第7天的血液生化指标及病理组织学变化等评价阿奇霉素胶囊对犬的临床安全性。结果表明:‘临床推荐治疗剂量组、3倍临床治疗剂量组及5倍临床治疗剂量组与对照组间的差异不显着(P>0.05)。试验三本试验结合国内外有关HPLC测定阿奇霉素含量的报道,建立了检测国产兽用阿奇霉素胶囊在犬体内的药代动力学方法。本试验选用8只健康犬,每只犬以10mg-kg-1单剂量口服阿奇霉素胶囊后,于不同的时间点采集血浆样品,按预实验设计方法处理血浆样品并测定血浆药物浓度,所得血浆药物浓度-时间曲线经3P97软件分析。阿奇霉素的血浆药物浓度在0.05-6.40μg-mL"1范围内与峰面积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线性方程为y=47892x+873.48,R2=0.9995。本试验条件下阿奇霉素单剂量口服给药的药时曲线符合二室模型;其主要药代动力学参数包括:达峰时间(T)为2.69±0.81h,峰浓度(Cmax)为6.33±0.54μg·L-1,血浆中药物的消除半衰期(T1/2beta)为38.02±3.75h,药时曲线下面积(AUC)达到273.99±65.21μg*h·L-1。结果表明:阿奇霉素为长效慢性消除药物,其在动物体内分布广泛,持续时间长。本实验选用的液相分析方法灵敏、准确、重现性好,可以满足对阿奇霉素临床效果的评价要求。

张宇[7](2010)在《阿奇霉素肺部吸入粉雾剂的研究》文中认为本研究首次尝试将阿奇霉素开发成肺部吸入粉雾剂,主要用于肺炎的局部治疗,其必要性及优势在于:阿奇霉素具有广谱抗菌性,是社区获得性肺炎治疗的一线药物;阿奇霉素对细菌生物被膜有破坏作用,有利于抗菌药物发挥作用;阿奇霉素的免疫调节作用能够改善肺的功能,减少炎症反应及肺部损伤;阿奇霉素是时间依赖性抗生素,保证了肺部吸入剂量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肺部吸入后在局部到达较高的浓度,不仅可以降低给药剂量,减少细菌的耐药性,而且可以降低不良反应,提高患者顺应性。本文首先建立了阿奇霉素含量测定HPLC方法和体外释放度测定的UV分析方法(硫酸显色法),方法学考察均符合相关规定。确立了阿奇霉素吸入粉雾剂的理化性质和吸入性能评价指标,为工艺及处方的筛选提供判断依据,是建立制剂质量标准的基础。进行了阿奇霉素粉雾剂的处方前研究,考察了阿奇霉素溶液稳定性,阿奇霉素在水溶液中的降解符合一级反应动力学,阿奇霉素最稳定pH值为6.30。建立了大鼠肺灌洗(BAL)的标准化操作,37℃条件下,阿奇霉素在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中8.0 h内含量基本无变化,肺酶对阿奇霉素内酯键无影响,保证了阿奇霉素局部治疗的有效性。大鼠肺组织的pH约为7.30~7.56,37℃条件下阿奇霉素在大鼠肺组织匀浆液中,32 h内基本稳定。配制了SLF、Ringer和ACD,阿奇霉素在三种介质中均稳定,为阿奇霉素体外释放和体内微渗析研究提供了科学依据。综合稳定性、溶解性以及刺激性三方面考虑,确定阿奇霉素喷干溶液pH为7.0。在对糖及糖醇类载体、氨基酸类载体、F68和pH调节剂进行了考察的基础上,初步确立了以甘露醇、亮氨酸和F68为粉雾剂处方的主要组成成分,以盐酸作为pH调节剂。在选定载体的基础上,采用星点设计-效应面法对处方进行优化,确定了最优处方的比例为阿奇霉素/甘露醇/亮氨酸/F68=6.0/1.82/1.35/0.038。通过对喷干溶液的浓度进行考察,将喷干溶液的固含量定为2.3%。采用多指标综合评价法优化阿奇霉素粉雾剂的喷雾干燥工艺进行优化,最佳工艺条件为进口温度:120℃;干燥风速:0.7 m3 min-1:雾化压力:190 KPa;供液速度:4.0 mL min-1。按最优处方和工艺制备了阿奇霉素普通吸入粉雾剂,所得产品为高度褶皱的不规则颗粒,体积平均径为5.66μm;空气动力学径为3.82μm;休止角为36.0°;水分含量为2.27%;临界相对湿度约为43.3%。本品能迅速雾化,形成均匀烟雾,雾化性能良好,排空率大于90%,有效部位沉积率为51.04%。气体流速和装样量对粉雾剂的有效部位沉积率基本无影响。X-射线粉末衍射和粉末表面分析表明阿奇霉素粉雾剂主要以无定型存在且粉雾剂表面出现亮氨酸富集现象。以喷雾干燥法制备了阿奇霉素白蛋白微球,并通过白蛋白热变性的方法达到缓释的目的。处方中白蛋白含量、热处理时间、热处理温度都影响着阿奇霉素白蛋白微球的体外释放行为。在白蛋白含量一定时,热处理时间越长,温度越高,缓释效果越明显。综合考虑微球的载药量、稳定性和微球体外缓释特征,选择BSA5以及经120℃热处理24h的BSA5(BSA5-120℃-24h)用于进一步的体内研究。经热处理后的白蛋白微球的体积平均径和休止角几乎没有变化,但含量略有增加,振实密度和空气动力学粒径略有减小。采用复乳-溶剂挥发法制备了阿奇霉素PLGA多孔性微球,所得到的产品十分蓬松,堆密度(ρb)、振实密度(ρtap)和压缩度(Carr’s Index)分别为0.07 g cm-3,0.11 g cm-3和33%,测定结果表明微球非常轻;微球体积平均径为18.15μm,粒空气动力学径为6.02μm;微球雾化性能良好,排空率大于90%;载药量为18.1%,包封率约为54.3%;阿奇霉素PLGA多孔性微球的释放行为总体上与BSA5-120℃-24h接近,具有明显的缓释效果且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白蛋白微球的突释情况。建立了UPLC-MS/MS测定微渗析样品中游离阿奇霉素的分析方法,分析方法符合阿奇霉素渗析样品测定的要求。确立了微渗析采集大鼠给药后的血液样品和ELF样品的方法,经校正后的血液微渗析探针的体内回收率为5.57%,肺微渗析探针的体内回收率为5.88%。考察了阿奇霉素普通粉雾剂、BSA5经肺部给药后在大鼠血液和肺上皮黏液层(epithelia lining fluid, ELF)中的药动学行为,并与阿奇霉素溶液剂经静脉注射给药后的药动学行为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肺部给药后阿奇霉素粉雾剂以及阿奇霉素白蛋白微球(BSA5)的AUCELF/AUCBlood分别为42.30±30.8和11.10±4.59,与静脉注射阿奇霉素溶液剂的值0.087±0.59相比都具有显着性的差别(p<0.05)。粉雾剂以及阿奇霉素白蛋白微球肺部给药后均有明显的肺定位性,两者的表观ELF生物利用度分别为161.6和156.2,增加了阿奇霉素在ELF中的浓度,减小了血液中的阿奇霉素浓度,因此有利于肺炎的局部治疗。比较了阿奇霉素普通粉雾剂、BSA5、BSA5-120℃-24h以及阿奇霉素PLGA多孔性微球在ELF中的药动学行为,经热处理的白蛋白微球与阿奇霉素普通粉雾剂相比,MRT明显延长,增加了阿奇霉素在肺黏液中的滞留时间(p<0.05),具有一定的缓释作用,但AUCELF/dose降低,Cmax/dose明显减小(p<0.05);而阿奇霉素PLGA多孔性微球显着地增加了阿奇霉素在肺黏液中的滞留时间,减小了阿奇霉素的清除率和表观分布容积,进而增加了单位剂量的AUC和Cmax(p<0.01),具有明显的缓释作用。阿奇霉素可被巨噬细胞摄取并在细胞内聚集,同时巨噬细胞对小颗粒(尤其是粒径小于5μm)具有吞噬作用,这对阿奇霉素在ELF中的行为有重大影响。考察了阿奇霉素肺部吸入粉雾剂的刺激性及安全性,阿奇霉素普通粉雾剂、热处理的阿奇霉素白蛋白微球(BSA5-120℃-24h)和阿奇霉素PLGA多孔性微球对肺组织都有轻微的刺激作用。各组切片中均未出现水肿现象,仍呈均匀海绵状,但给予阿奇霉素PLGA多孔性微球4.0 h后,两只大鼠肺组织切片中发现轻微的中性粒细胞浸润,说明阿奇霉素PLGA多孔性微球可能会引起轻微的炎症反应,但阿奇霉素具有免疫调节作用,可以产生抗炎作用,减少炎症反应及肺部损伤。因此,可以初步认为本文中制备的三种肺部吸入粉雾剂,即阿奇霉素普通粉雾剂、BSA5-120℃-24h和阿奇霉素PLGA多孔性微球是安全的。

钱一鑫[8](2007)在《阿奇霉素缓释干混悬剂的研究》文中认为阿奇霉素(azithromycin,AZI)是一种新型大环内酯类抗生素,临床上已广泛用于呼吸道、皮肤软组织及泌尿生殖系统感染。但由于市售口服AZI普通制剂副作用较多,使其临床应用受到一定的限制。本研究拟制备AZI缓释干混悬剂,以达到掩味、缓释、降低副作用、增强病人顺应性的目的。本剂型特别适用于吞咽固体制剂困难的病人(如儿童和老年人)服用,并具有剂量易分装、吸收快、胃肠道刺激性小等特点。本文首先建立了测定微球、微粒和缓释干混悬剂中AZI含量和释放度的HPLC法,该法准确可靠,方便快捷,能很好地满足本研究中的各项分析要求。在处方前研究中,测定了AZI在不同介质中的稳定性、溶解度和油/水分配系数。在制剂学研究中,首先采用乳化溶剂扩散法制备AZI缓释微球,作为后续制备干混悬剂的原料药,以微球的外观、粒径、收率、载药量、包封率、在pH6.0 PBS中的释放量为指标,考察工艺因素和处方因素对微球性质的影响。根据试验结果筛选出最优处方,制备的微球圆整,D50约为175μm,收率>90%,载药量>50%,包封率>80%,释放量符合要求;DSC试验结果表明,AZI的结晶峰消失,说明药物可能以无定形存在于微球中。虽然乳化溶剂扩散法重现性良好,但考虑到使用该法过程中引入了二氯甲烷和乙酸乙酯这两种二类有机溶剂,不宜实现工业化生产,且成本较高,故本研究又尝试采用喷雾干燥法制备AZI缓释微粒。以微粒的外观、振实密度、粒径、收率、载药量、包封率及在pH6.0 PBS中的释放量为指标,考察工艺因素、处方因素和喷雾干燥条件对微粒性质的影响。根据试验结果筛选出最优处方,制备的微粒堆密度为0.680g·mL-1,粒径为61.9μm,收率>20.0%,载药量>19.54%,包封率97.71%,释放度符合要求。DSC试验结果表明,AZI的结晶峰消失,说明药物可能以无定形存在于微粒中。该缓释微粒在pH6.0 PBS中的释药行为为扩散和溶蚀混合机制作用的结果。试验表明,此制备方法高效、方便、可控、成本低、重现性良好,且易于实现工业化生产。本文考察了几种助悬剂的助悬效果,从中选出黄原胶作为制备干混悬剂的助悬剂。以沉降体积比和再分散性为指标,以由喷雾干燥法制备得到的AZI缓释微粒为原料药对处方进行筛选,确定了干混悬剂中助悬剂、润湿剂、甜味剂的比例分别为0.3%、0.7%、0.5%。按此结果制备干混悬剂,各参数测定结果如下:沉降体积比为0.98,再分散性良好,符合干混悬剂的设计要求。稳定性试验表明:在影响因素试验、加速试验和长期试验条件下,本品性质稳定。建立了测定家犬体内AZI血药浓度的HPLC-MS法,采用单剂量自身交叉给药方案对自制AZI缓释干混悬剂(受试制剂)和市售AZI片(参比制剂)进行了家犬体内药动学考察,隔室模型拟合结果表明自制AZI缓释干混悬剂在体内符合双隔室一级模型;采用统计矩的非隔室动力学理论对家犬血药数据进行处理,药动学参数如下:自制AZI缓释干混悬剂的Cmax=3.82μg·mL-1,Tmax=6.67h,MRT=46h,达峰时间滞后于普通片约4.34h,相对生物利用度为141.73%。生物等效性实验表明,两制剂生物不等效。

邓怡平[9](2021)在《穿心莲活性成分高值化加工利用应用基础研究》文中认为穿心莲(Andrographis paniculata(Burm.f.)Nees)为一年生草本,药用部位为其地上部分,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消肿之效,是我国的传统中药。其主要成分穿心莲内酯(Andrographolide,AD)是一种二萜内酯类化合物,具有抗炎、抗病毒、抗血栓生成、镇静、抗生育、保肝、抗癌、调节免疫和糖尿病的作用。尤其是以它的高抗炎作用,以及对上呼吸道感染的治疗特性而被广泛认可,有“中药消炎药”、“天然抗生素”的美誉。但其脂溶性较低、水溶性极低,生物利用度低,这制约了其药效的发挥。且穿心莲内酯味极苦,服用较大剂量时会导致胃脘不适。将其制备成聚合物后,可以改善穿心莲内酯的吸收和分布,同时提高肺部和结肠的抗炎效果,降低毒副作用,丰富穿心莲内酯的剂型选择,提高穿心莲内酯稳定性;还可以减少病人用量,节约中药资源,进而可以减少穿心莲栽培量,节约宝贵的土地资源。为了达到穿心莲有效成分高值化利用的目的,本研究中选用穿心莲叶为原料,利用超声微波辅助胶束提取法来提取穿心莲有效成分,并将其中的穿心莲内酯进行纯化。将穿心莲内酯与甘露低聚糖进行共价连接形成两亲性的聚合物,其可以在水中形成稳定的胶束,并考察了其理化表征、体外和体内评价以及抗炎活性。本研究中选择十二烷基二甲基甜菜碱作为表面活性剂并利用超声微波辅助胶束提取法来提取穿心莲有效成分。在超声功率为固定的50 W的基础上,最终确定了穿心莲提取的最优条件为:表面活性剂用量为3%,料液比为1:20,微波功率为800 W,微波时间为8 min。在该条件下,最终的穿心莲内酯提取率为2.41%,脱水穿心莲内酯的提取率为1.32%。将穿心莲提取液用盐沉降后,所得的提取液用乙酸乙酯萃取,并经过脱色纯化后,得到了纯度为97.85%的穿心莲内酯结晶,总收率为70.62%。将穿心莲内酯与琥珀酸酯反应形成脱水穿心莲内酯琥珀酸半酯(DAS),与甘露低聚糖链通过共价键连接形成两亲性聚合物结构,即脱水穿心莲内酯琥珀酸半酯-甘露低聚糖聚合物(DAS-Man)。通过高效液相色谱、红外光谱和核磁共振氢谱检测其化学结构,发现制备成的DAS-Man成功将甘露低聚糖和穿心莲内酯通过琥珀酸酐连接到了一起。以DAS-Man的临界胶束浓度作为考察标准,确定了 DAS-Man的最佳制备比例为,穿心莲内酯和甘露低聚糖单个糖单元之间的摩尔比例为2:1,反溶剂类型为乙酸乙酯,所得产物的收率为28.79%,载药量为9.78%,临界胶束浓度为0.43 mg/mL。通过激光粒度仪的检测可以发现,DAS-Man胶束的平均粒径为115.1±13.74 nm,冻干后复溶的DAS-Man胶束的平均粒径为133.0±11.86 nm。电镜结果表明,DAS-Man粉体为40-70 nm小微粒构成的疏松的块状,DAS-Man胶束粒子为球形,部分粒子可以观察到明显的核壳结构,冻干使DAS-Man胶束的粒径变大,但对其分散性和溶解性无明显影响。XRD和DSC图谱中显示出,穿心莲内酯是典型的晶体结构,DAS-Man和DAS-Man冻干粉是以无定形态存在。穿心莲内酯吸热时伴随着失重,说明穿心莲内酯在熔融过程中同时伴有分解。DAS-Man和冻干DAS-Man的失重曲线与甘露低聚糖的类似,其原因可能是穿心莲内酯在DAS-Man中的载药量偏低导致。同时说明,DAS-Man溶解冻干后对其热稳定性无明显影响。DAS-Man中乙酸乙酯和DMSO的残留量分别为0.06%和0.09%,远小于中国药典中对Ⅲ类溶剂的要求,可以安全使用。体外溶出、释放、稳定性和模拟消化结果表明,DAS-Man可在水溶液中形成稳定的胶束,且在去离子水,人工胃液和人工肠液中的溶出度均接近完全溶出,在人工胃液中的释放率低于其他两种介质。DAS-Man的化学键和其形成的胶束在这三种溶剂体系中均稳定存在,其结构不易在水中被破坏,这有助于其以整体的胶束状态被摄入细胞,同时有助于其以完整状态进入结肠发挥作用。体外模拟消化实验表明,DAS-Man在模拟体液中以胶束状态存在。在经历了口腔、胃、小肠、大肠阶段的模拟消化以后,口腔中的游离的穿心莲内酯含量仅为投药量的 0.02±0.01%,在胃中为 0.17±0.02%,在小肠中为 0.63±0.02%,在大肠中为 16.63 ±1.82%。DAS-Man在口腔、胃、小肠中的粒径稳定,释放量低;在大肠中粒径变大、游离药物量增加,其原因可能是聚合物结构受到模拟大肠液中的细菌作用,部分共价键被破坏,穿心莲内酯被释放出来一部分,同时其胶束结构也受到影响,粒径增大。说明DAS-Man的胶束结构和聚合物结构在口腔到小肠阶段中非常稳定,而在大肠阶段中在细菌作用下被破坏,穿心莲内酯被释放,达到结肠给药的效果。生物利用度结果表明,DAS组和DAS-Man组的AUC值分别是是穿心莲内酯组的0.59倍和1.85倍,DAS-Man出峰时间比穿心莲内酯组晚,且存在双峰现象。组织分布实验结果表明,穿心莲内酯组在达到脾脏、肾脏和小肠峰值的时间为0.5 h,达到心脏、肝脏、肺脏中的达峰时间为1h,在脑、脊髓、大肠中达到峰值的时间为4 h。DAS-Man组在心脏、脾脏、肺脏、肾脏、小肠中的达峰时间为1h,在肝脏中的达峰时间为2 h,在大鼠脑、脊髓、大肠中的达峰时间为4 h。其原因可能是有部分DAS-Man以聚合物或者胶束的状态被摄取入细胞,并在肝脏中代谢成游离穿心莲内酯,另外有一部分在大肠中被分解后形成游离穿心莲内酯后再进入血液循环。DAS-Man组的肝肾中药物含量高于穿心莲内酯组,原因可能是其血流丰富,同时其也是穿心莲内酯的代谢部位。除肝肾外,DAS-Man在肺中的穿心莲内酯含量也高于穿心莲内酯组,其原因除了血药浓度高于穿心莲内酯组外,穿心莲内酯连接的亲水端甘露糖对肺部的靶向性也应该是其中一个原因,这对其在用于肺部炎症和感染的时候提高药效有一定作用。以脂多糖(LPS)致肺炎小鼠和恶唑酮(OXZ)致结肠炎作小鼠为模型动物对穿心莲内酯和DAS-Man的抗炎作用进行了考察。DAS-Man和穿心莲内酯能够降低LPS致急性肺炎小鼠肺组织的湿/干比、脾脏系数和髓过氧化物酶(MPO)活性,同时也能够降低血清和组织中的TNF-α、IL-6和IL-1β炎症因子含量,改善肺组织病理状态。DAS-Man 和穿心莲内酯能够延长 OXZ 致结肠炎小鼠生存时间,降低炎症小鼠结肠组织的DAI评分,减轻结肠缩短,降低脾脏系数,同时也能够降低血清和组织中的MPO活性、NO、TNF-α、IL-4和IL-1β炎症因子含量,降低水肿程度,改善结肠病理状态。DAS-Man对肺炎小鼠和结肠炎小鼠抗炎效果好于穿心莲内酯,提示DAS-Man对LPS所致的急性肺损伤和OXZ所致的结肠炎症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穿心莲内酯可以抑制细胞炎症因子分泌有关。

李丹凤[10](2020)在《盐酸左旋咪唑片中杂质的研究及其质量标准的提高》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联用仪(UPLC-Q-TOF),对盐酸左旋咪唑片中的杂质进行结构鉴定;利用ADMET Predictor 8.5软件对杂质进行毒理性质参数做全面预测,分析杂质可能存在的不良反应的风险;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仪(RP-HPLC)测定盐酸左旋咪唑片的杂质含量,充分了解杂质的分布及来源情况;利用手性柱HPLC检查法,考察样品中右旋体杂质的含量,并分析其来源;通过样品的稳定性研究,评价包装和贮存条件的合理性;通过原辅料相容性研究,评价处方的合理性;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仪(RP-HPLC)对盐酸左旋咪唑片进行含量测定和溶出度测定,以进一步提高药品质量标准。方法:(1)盐酸左旋咪唑片中杂质的结构及毒性分析: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联用仪(UPLC-Q-TOF),在电喷雾离子源正离子模式下,采用C18色谱柱(2.1 mm×150 mm,2.7μm),以50 mmol/L乙酸铵溶液-乙腈(80:20)为流动相,流速为0.4 ml/min,柱温:40℃。利用一级全扫描质谱得到各有关物质的精确相对分子质量和元素信息,再根据二级全扫描质谱获得碎片离子信息,最终对未知的杂质进行结构鉴定;再利用ADMET Predictor 8.5根据杂质的结构特性进行毒理性质参数做全面预测。(2)盐酸左旋咪唑片中杂质含量的测定: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仪(RP-HPLC),C18色谱柱(4.6 mm×250 mm,5μm);流动相A为0.5%磷酸二氢铵溶液(用三乙胺调节p H值至6.5),流动相B为乙腈,梯度洗脱,流速1 ml/min;柱温:30℃;检测波长为215 nm。(3)盐酸左旋咪唑片中右旋体杂质的测定:利用手性色谱柱HPLC法,以50mmol/L磷酸二氢钾-乙腈(75:25)为流动相,等度洗脱,流速1 ml/min,检测波长214 nm,柱温为40℃。(4)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盐酸左旋咪唑片的含量:采用C18色谱柱(4.6 mm×250 mm,5μm),以0.5%磷酸氢二铵溶液(用三乙胺调p H至6.5)-乙腈(80:20)为流动相,流速为1 ml/min,检测波长为215 nm,柱温为30℃。(5)依据药物制剂稳定性试验指导原则进行影响因素试验,将样品进行影响因素试验、加速试验和长期留样试验。通过考察样品中杂质和含量的变化情况,评价装和贮存条件的合理性。(6)通过将原料与辅料按一定的比例混合后考察杂质的变化情况,考察处方工艺和辅料对杂质的影响。(7)盐酸左旋咪唑片溶出度的测定:以水900 ml作为溶出介质,转速为每分钟50转,经30分钟时取样进行HPLC测定。结果:(1)共检测出14个杂质,并推测出14个杂质的分子结构;毒性风险预测结果:14个杂质均无心脏毒性和急性毒性,可能有肝脏毒性的有杂质A、C、D、1、2、4、5、6,可能有致癌毒性的有杂质4、5、6,可能有染色体变异毒性的有杂质C、D、1,可能有生殖毒性的有杂质C、D、E、1、2、3、5、6、8、9,可能有致突变风险的有杂质C、1。最终的毒性风险评估得出,风险最大的是杂质A、C、2、5和6。(2)通过HPLC法测定,杂质A、B、C、D、E在0.5~10μg/ml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9),各杂质与主峰均能得到有效的分离。杂质A、B、C、D、E平均加样回收率分别为99.2%、98.9%、98.4%、97.6%、97.9%。(3)通过手性色谱柱HPLC法测定,右旋体杂质在0.0946~4.7309μg/m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r=0.999 7),平均回收率为102.2%,检出限为0.013μg/ml。(4)通过HPLC法对盐酸左旋咪唑进行含量测定,结果盐酸左旋咪唑在20~500μg/ml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r=0.999 6),平均模拟回收率为99.5%,检出限为0.051μg/ml。(5)通过稳定性的影响因素试验发现,盐酸左旋咪唑片在强光照射下不稳定,对热比较敏感。(6)在盐酸左旋咪唑与二氧化硅的混合物中,杂质C明显增大,两者存在原辅料相容性问题。(7)建立了盐酸左旋咪唑片溶出度测定的HPLC法,24批次的样品溶出量均大于80%。结论:本文新建立了盐酸左旋咪唑片中杂质的含量、右旋体杂质的含量、盐酸左旋咪唑的含量和溶出度的测定方法,并初步鉴定了14个杂质的化学结构.通过预测发现,大部分杂质均有毒性风险。二氧化硅与原料存在相容性问题,建议企业尽量避免使用。最终拟定出更适合现代分析方法学要求的,更为科学的盐酸左旋咪唑片质量标准,为提高盐酸左旋咪唑片质量提供了有利的科学理论依据。

二、阿奇霉素胶囊含量测定方法的改进(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阿奇霉素胶囊含量测定方法的改进(论文提纲范文)

(1)不同物理形态阿奇霉素的远红外与太赫兹光谱鉴别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1 实验部分
    1.1 试剂与样品制备
    1.2 测试方法
2 结果与讨论
    2.1 国产和进口阿奇霉素干混悬剂的远红外光谱
    2.2 国产阿奇霉素胶囊、片和分散片的THz光谱
    2.3 阿奇霉素含量测定
3 结论

(4)阿奇霉素胶囊含量测定方法的改进(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仪器
2 方法与结果
    2.1 样品溶液制备
        2.1.1 药典法 (中国药典2000年版二部)
        2.1.2 改进方法
    2.2 标准品溶液的制备
    2.3 两法含量测定的比较
3 结果与讨论

(5)乳化—减压溶剂挥发法制备聚合物微球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阿奇霉素
        1.1.1 阿奇霉素概述
        1.1.2 阿奇霉素药理作用
        1.1.3 阿奇霉素剂型研究
    1.2 溶菌酶概述
    1.3 蛋白多肽类药物给药系统
        1.3.1 蛋白多肽类药物缓释微球
        1.3.2 蛋白多肽类药物微乳
        1.3.3 蛋白多肽类药物纳米粒
        1.3.4 蛋白多肽类药物原位凝胶
        1.3.5 其他剂型
    1.4 微球给药系统
        1.4.1 微球的载体材料
        1.4.2 微球的制备方法
        1.4.3 微球的质量评价
    1.5 蛋白类药物缓释微球制备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1.5.1 微球包封率低
        1.5.2 微球突释率高
        1.5.3 蛋白类药物的不稳定性
    1.6 课题研究内容及意义
第二章 减压法制备阿奇霉素缓释微球
    2.1 实验仪器及试剂
        2.1.1 实验仪器
        2.1.2 实验试剂
    2.2 实验方法
        2.2.1 微球的制备方法
        2.2.2 二氯甲烷饱和蒸汽压的确定
        2.2.3 微球中聚合物及药物晶型的测定
        2.2.4 微球中聚合物及药物的差式扫描量热分析
        2.2.5 微球的形貌及粒径分析
        2.2.6 微球载药量及包封率测定方法的建立
        2.2.7 微球制备工艺的单因素考察
        2.2.8 统计学分析方法
    2.3 结果分析
        2.3.1 二氯甲烷饱和蒸汽压的确定
        2.3.2 微球中聚合物及药物晶型的测定
        2.3.3 微球中聚合物及药物的差式扫描量热分析
        2.3.4 微球形态分析
        2.3.5 微球载药量及包封率测定方法的建立
        2.3.6 微球制备工艺的单因素考察结果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减压条件下阿奇霉素缓释微球体外释药特性考察
    3.1 实验仪器及试剂
        3.1.1 实验仪器
        3.1.2 实验试剂
    3.2 实验方法
        3.2.1 阿奇霉素在 pH6.8 的磷酸盐缓冲液中含量测定方法的建立
        3.2.2 微球的体外释药试验
        3.2.3 释药曲线的相似性比较
        3.2.4 阿奇霉素载药微球释药模型拟合
    3.3 结果分析
        3.3.1 阿奇霉素在 pH6.8 的磷酸盐缓冲液中含量测定方法的建立
        3.3.2 制备压力对微球体外释药行为的影响
        3.3.3 减压条件下制备时间对微球体外释药行为的影响
        3.3.4 减压条件下外水相温度对微球体外释药行为的影响
        3.3.5 减压条件下不同药酯比对微球体外释药行为的影响
        3.3.6 减压条件下外水相 pH 值对微球体外释药行为的影响
        3.3.7 不同减压装置对微球体外释药行为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3.4.1 含量测定方法的建立
        3.4.2 微球体外释放度测定方法的选择
        3.4.3 阿奇霉素载药微球的体外释药特性
        3.4.4 最优减压条件的选择
第四章 溶菌酶活性及含量测定方法的建立
    4.1 实验仪器及试剂
        4.1.1 实验仪器
        4.1.2 实验试剂
    4.2 实验方法
        4.2.1 溶菌酶活性测定方法的建立
        4.2.2 微球载药量与包封率测定方法的建立
        4.2.3 微球体外释药试验中溶菌酶含量测定方法的建立
        4.2.4 溶菌酶含量及活性稳定性的初步研究
    4.3 结果分析
        4.3.1 溶菌酶活性测定方法的建立
        4.3.2 微球载药量与包封率测定方法的建立
        4.3.3 微球体外释药试验中溶菌酶含量测定方法的建立
        4.3.4 溶菌酶含量及活性稳定性的初步研究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溶菌酶缓释微球的制备及检测
    5.1 实验仪器及试剂
        5.1.1 实验仪器
        5.1.2 实验试剂
    5.2 实验方法
        5.2.1 微球的制备
        5.2.2 微球收率的测定
        5.2.3 微球的形态及粒径分析
        5.2.4 微球载药量及包封率测定
        5.2.5 微球的体外释放度测定
        5.2.6 溶菌酶缓释微球制备工艺的单因素考察
        5.2.7 统计学分析方法
        5.2.8 正交实验设计
        5.2.9 最优处方制得微球的性质考察
    5.3 结果分析
        5.3.1 溶菌酶缓释微球制备工艺的单因素考察结果
        5.3.2 正交试验设计
        5.3.3 最优处方制得微球的性质考察
    5.4 本章小结
        5.4.1 微球制备工艺的确定
        5.4.2 微球最优处方工艺的确定
        5.4.3 最优处方工艺制备微球的质量评价
        5.4.4 最优处方工艺制备微球的释药模型拟合
        5.4.5 载药微球包埋于凝胶基质后的释药特性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实验结论
    6.2 实验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6)阿奇霉素胶囊的临床安全性试验及对犬的药代动力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及缩略语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的发现
    2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的结构和分类
        2.1 结构
        2.2 分类
    3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的作用机制
        3.1 抗菌机制
        3.2 耐药机制
    4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的理化性质及应用
        4.1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的理化性质
        4.2 大环内酯类药物的应用
    5 大环内酯类药物的不良反应
    6 大环内酯类药物的研究进展
        6.1 酮内酯类
        6.2 酰内酯类
        6.3 桥酮类
        6.4 脱水内酯类
        6.5 4’-氨基甲酸酯类
    7 大环内酯类药物的分析方法
        7.1 微生物法
        7.2 薄层色谱法
        7.3 光度法
        7.4 高效液相色谱法
        7.5 高效液相色谱-质谱法
第二章 阿奇霉素概述
    1 阿奇霉素的结构
    2 阿奇霉素的作用机制和抗菌谱
    3 阿奇霉素的转运机制与药物动力学特点
    4 阿奇霉素的临床应用与进展
        4.1 用于呼吸道感染
        4.2 用于皮肤及软组织感染
        4.3 用于泌尿道及生殖器感染
    5 阿奇霉素的不良反应
    6 阿奇霉素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第三章 阿奇霉素胶囊对小鼠的急性毒性试验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药物
        1.2 供试动物与饲养条件
        1.3 急性毒性试验方法
    2 试验结果
    3 讨论与结论
    参考文献
第四章 阿奇霉素胶囊的临床安全性试验
    1 试验药物及动物
        1.1 供试药物
        1.2 供试动物
        1.3 试验仪器与试剂
    2 试验方法
        2.1 试验动物分组与给药
        2.2 临床观察
        2.3 眼观病理学检查
        2.4 血细胞分析仪检查
        2.5 血液生化检查
        2.6 组织病理学检查
    3 数据统计分析
    4 结果
        4.1 一般临床观察
        4.2 增重与饲料利用率
        4.3 血液细胞学检测结果
        4.4 血液生物化学检测结果
        4.5 组织病理学检查
    5 讨论与结论
    参考文献
    附图
第五章 阿奇霉素胶囊对犬的药代动力学研究
    1 试验材料
    2 试验方法
        2.1 标准溶液的配制
        2.2 试验动物
        2.3 给药方法和血样采集
        2.4 临床观察内容
        2.5 样品的预处理
        2.6 色谱条件的确定
        2.7 定量方法的建立
    3 结果
        3.1 方法学考察结果
        3.2 阿奇霉素对犬的药代动力学
    4 讨论与结论
        4.1 测定方法的选择
        4.2 色谱条件的选择
        4.3 样品预处理方法的选择
        4.4 药代动力学特征
        4.5 结论
    参考文献
全文总结
致谢

(7)阿奇霉素肺部吸入粉雾剂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一、肺部给药
        1.吸入治疗的起源
        2.肺部吸入剂
        2.1 雾化吸入剂(喷雾剂,NEB)
        2.2 定量吸入剂(气雾剂,MDI or pMDI)
        2.3 干粉吸入剂(粉雾剂,DPI)
        3.呼吸道的生理特征
        4.肺部潜在的感染部位
    二、模型药物的确定
        1.阿奇霉素简介
        2.模型药物确定的出发点
    三、本课题的研究方案
    参考文献
第一章 阿奇霉素肺部吸入粉雾剂质量评价体系的建立
    一、仪器与材料
        1.仪器
        2.材料
    二、实验方法与结果
        1.阿奇霉素体外HPLC分析方法的建立
        1.1 试液的配制
        1.2 阿奇霉素紫外吸收波长的确定
        1.3 色谱方法系统适用性研究
        1.3.1 色谱条件
        1.3.2 方法的专属性
        1.3.3 标准曲线
        1.3.4 检测限与定量限(LLOD &LLOQ)
        1.3.5 精密度
        1.3.6 重现性
        1.3.7 回收率
        1.4 含量测定方法
        2. 阿奇霉素体外紫外分光光度(UV)法(硫酸显色法)的建立
        2.1 检测波长的确定
        2.2 硫酸浓度的选择
        2.3 反应时间的考察
        2.4 硫酸显色法
        2.5 线性关系的考察
        2.6 稳定性实验
        3.阿奇霉素干粉吸入剂评价指标的建立
        3.1 粉雾剂相关的理化性质指标
        3.1.1 引湿性(hygroscopicity)
        3.1.2 粉末形态(powder morphology)
        3.1.3 密度与压缩度(density and compressibility)
        3.1.4 粒径及其分布(particle size and distribution)
        3.1.5 休止角(angle of repose)
        3.1.6 水分含量(moisture content)
        3.2 粉雾剂吸入性能评价指标
        3.2.1 雾化特性(aerosolisation property)
        3.2.2 排空率(emitted dose)
        3.2.3 体外沉积率
    三、讨论
        1.阿奇霉素体外分析方法
        2.与粉雾剂相关的理化性质指标
        3.粉雾剂吸入模拟试验评价指标
    四、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章 阿奇霉素的稳定性研究
    一、仪器与材料
        1.仪器
        2.材料
    二、实验方法与结果
        1.阿奇霉素的溶液稳定性
        1.1 不同pH缓冲溶液的影响
        1.2 不同缓冲盐种类及浓度的影响
        1.3 不同离子强度及EDTA的影响
        1.4 不同的药物浓度及温度的影响
        1.5 主要降解产物的结构确证
        2.阿奇霉素在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的稳定性
        2.1 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ronchoalveolar lavage fluid,BALF)的制备
        2.1.1 术前准备与气管插管
        2.1.2 支气管肺泡灌洗(Bronchoalveolar lavage,BAL)
        2.1.3 灌洗样品处理
        2.2 阿奇霉素在BALF中的稳定性
        3. 阿奇霉素在肺组织匀浆液中的稳定性
        3.1 肺组织pH的测定
        3.2 肺组织匀浆液的制备
        3.3 阿奇霉素在肺组织匀浆液中的稳定性
        4. 阿奇霉素在人工肺液中的稳定性
        4.1 人工肺液(Simulated Lung Fluid,SLF)的配制
        4.2 阿奇霉素在SLF中的稳定性
        5. 阿奇霉素在灌注液中的稳定性
        5.1 灌注液的配制
        5.2 阿奇霉素在Ringer及ACD中的稳定性
    三、讨论
        1.阿奇霉素喷干溶液pH的选择
        2.支气管肺泡灌洗技术(BAL)
        3.人工肺液(SLF)
    四、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阿奇霉素肺部吸入粉雾剂的制备与评价
    第一部分 阿奇霉素普通肺部吸入粉雾剂的制备与评价
        一、仪器与材料
        1.仪器
        2.材料
        二、实验方法与结果
        1.处方筛选
        1.1 制备工艺
        1.2 糖及糖醇类载体的选择
        1.3 氨基酸类载体的选择
        1.4 F68的选择
        1.5 pH调节剂的选择
        2.星点设计-效应面法优化处方
        2.1 因素和水平
        2.2 模型拟合
        2.3 效应面分析
        2.4 处方的优化及验证
        3.制备工艺的优化
        3.1 溶液浓度的选择
        3.2 喷雾干燥工艺的优化
        3.2.1 正交实验设计
        3.2.2 考察指标的测定
        3.2.3 多指标评价结果
        4.粉雾剂的制备与评价
        4.1 处方
        4.2 制备工艺
        4.3 粉雾剂的质量研究
        4.3.1 与粉雾剂相关的理化性质指标
        4.3.2 粉雾剂吸入模拟试验评价指标
        4.3.3 X-射线粉末衍射(X-RPD)
        4.3.4 粉末表面分析
        三、讨论
        1.含量的表示
        2.引湿性
        3.试验设计法
        4.工艺因素的影响
        5.胶囊类型的选择
    第二部分 阿奇霉素白蛋白微球的制备与评价
        一、仪器与材料
        1.仪器
        2.材料
        二、实验方法与结果
        1.制备工艺
        2.白蛋白微球的制备
        2.1 处方
        2.2 微球形态
        2.3 微球的质量评价
        2.4 AZM白蛋白微球的体外释放研究
        2.4.1 未经热处理的白蛋白微球的体外释放
        2.4.2 热处理的白蛋白微球的体外释放
        2.5 热处理的AZM白蛋白微球的质量评价
        三、讨论
        1.热处理对体外释药的调节机制
        2.含量测定与检漏
    第三部分 阿奇霉素PLGA多孔性微球的制备与评价
        一、仪器与材料
        1.仪器
        2.材料
        二、实验方法与结果
        1.阿奇霉素PLGA多孔性微球的制备
        2.阿奇霉素PLGA多孔性微球的表征
        2.1 形态的观察
        2.2 密度与压缩度的测定
        2.3 粒径及粒度分布
        2.4 雾化性能
        2.5 载药量与包封率的测定
        2.6 体外释放
        三、讨论
        1.多孔性微球的制备
        2.多孔性微球的吸入性能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阿奇霉素肺部吸入粉雾剂的药动学研究
    一、仪器与材料
        1.仪器
        2.材料
        3.实验动物
    二、实验方法与结果
        1.渗析液中阿奇霉素UPLC/MS/MS测定方法的建立
        1.1 色谱条件
        1.2 质谱条件
        1.3 数据采集与分析
        1.4 方法学确证
        1.4.1 方法专属性
        1.4.2 标准曲线和线性范围
        1.4.3 方法精密度和准确度
        2.微渗析探针回收率的测定
        2.1 灌注液的配制
        2.2 体外回收率的测定
        2.2.1 增量法测定探针的体外回收率(Recovery)
        2.2.2 减量法测定探针的体外传递率(Delivery)
        2.3 体内回收率的测定
        2.3.1 探针的植入
        2.3.2 反向渗析法测定探针的体内回收率
        3.大鼠肺上皮黏液层(ELF)体积的测定
        4.大鼠体内药动学研究
        4.1 探针的植入
        4.2 给药方法
        4.2.1 粉雾剂的给药方法
        4.2.2 溶液剂的给药方法
        4.3 样品采集与浓度校正
        4.4 药物动力学实验结果
        4.4.1 阿奇霉素溶液剂的药动学结果
        4.4.2 阿奇霉素普通粉雾剂的药动学结果
        4.4.3 阿奇霉素白蛋白微球(BSA5)的药动学结果
        4.4.4 热处理的阿奇霉素白蛋白微球(BSA5-120℃-24h)的药动学结果
        4.4.5 阿奇霉素PLGA多孔性微球的药动学结果
        4.5 药物动力学实验结果分析
        4.5.1 表观ELF生物利用度与肺定位性评价
        4.5.2 肺部缓释作用
    三、讨论
        1.微渗析在体内药代动力学中的应用
        2.探针的回收率
        3.探针的植入位置
        3.1 血液微渗析探针的植入位置
        3.2 肺微渗析探针的植入位置
        4. UPLC-MS/MS与微渗析的结合
        5. 巨噬细胞对阿奇霉素ELF行为的影响
    四、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阿奇霉素肺部吸入粉雾剂刺激性和安全性考察
    一、仪器与材料
        1.仪器
        2.材料
        3.实验动物
    二、实验方法
        1.动物分组及给药
        2.阿奇霉素肺部吸入粉雾剂的刺激性考察
        2.1 总蛋白测试盒的原理及操作
        2.2 乳酸脱氢酶(LDH)测试盒原理及操作
        3.阿奇霉素肺部吸入粉雾剂的安全性考察
        3.1 组织固定
        3.2 石蜡包埋
        3.2.1 脱水
        3.2.2 透明
        3.2.3 透蜡
        3.2.4 包埋
        3.3 切片
        3.4 染色
        3.4.1 脱蜡
        3.4.2 脱二甲苯
        3.4.3 苏木精染色
        3.4.4 伊红染色
        3.5 透明
        3.6 封固观察
        4. 统计分析
    三、实验结果
        1. 阿奇霉素肺部吸入粉雾剂刺激性考察结果
        2. 阿奇霉素肺部吸入粉雾剂安全性考察结果
    四、讨论
    五、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全文结论
致谢
作者简介

(8)阿奇霉素缓释干混悬剂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1 口服缓控释混悬剂的研究进展
    2 药物缓释微粒的制备方法
    3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及意义
第一章 阿奇霉素体外分析方法的建立及理化性质考察
    1.1 实验材料
        1.1.1 原料与试剂
        1.1.2 仪器
    1.2 方法与结果
        1.2.1 缓释干混悬剂中阿奇霉素含量测定方法
        1.2.2 缓释干混悬剂释放度测定方法
        1.2.3 缓释干混悬剂有关物质检查方法
        1.2.4 阿奇霉素在不同pH介质中的稳定性研究
        1.2.5 阿奇霉素在不同介质中平衡溶解度的测定
        1.2.6 阿奇霉素在不同介质中表观油/水分配系数的测定
    1.3 讨论与小结
        1.3.1 讨论
        1.3.1 小结
第二章 乳化溶剂扩散法制备阿奇霉素缓释微球
    2.1 实验材料
        2.1.1 原料与试剂
        2.1.2 仪器
    2.2 实验方法
        2.2.1 阿奇霉素缓释微球的制备
        2.2.2 阿奇霉素缓释微球的质量评价
    2.3 实验结果
        2.3.1 工艺因素的考察
        2.3.2 处方因素的考察
        2.3.3 正交设计优化阿奇霉素缓释微球的制备
        2.3.4 三批阿奇霉素缓释微球的质量考察
    2.4 讨论与小结
        2.4.1 讨论
        2.4.2 小结
第三章 喷雾干燥法制备阿奇霉素缓释微粒
    3.1 实验材料
        3.1.1 原料与试剂
        3.1.2 仪器
    3.2 实验方法
        3.2.1 阿奇霉素缓释微粒的制备
        3.2.2 阿奇霉素缓释微粒的质量评价
    3.3 实验结果
        3.3.1 工艺因素的考察
        3.3.2 喷雾条件的考察
        3.3.3 处方因素的考察
        3.3.4 三批阿奇霉素缓释微粒的质量考察
    3.4 讨论与小结
        3.4.1 讨论
        3.4.2 小结
第四章 阿奇霉素缓释干混悬剂的制备及稳定性考察
    4.1 实验材料
        4.1.1 原料与试剂
        4.1.2 仪器
    4.2 实验方法
        4.2.1 混悬介质参数测定
        4.2.2 助悬效果的评价
        4.2.3 缓释干混悬剂的含量测定
        4.2.4 缓释干混悬剂的释放度测定
    4.3 实验结果
        4.3.1 助悬剂的选择
        4.3.2 缓释干混悬剂处方的确定及质量考察
    4.4 稳定性试验
        4.4.1 考察项目
        4.4.2 影响因素试验
        4.4.3 加速试验
        4.4.4 长期试验
    4.5 小结
第五章 阿奇霉素缓释干混悬剂家犬体内药动学研究
    5.1 实验材料
        5.1.1 原料与试剂
        5.1.2 仪器
    5.2 方法与结果
        5.2.1 体内分析方法的建立
        5.2.2 药物动力学研究实验方法
        5.2.3 药物动力学研究实验结果
        5.2.4 药动学参数计算
        5.2.5 生物利用度和生物等效性
    5.3 讨论与小结
        5.3.1 讨论
        5.3.2 小结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发表文章
致谢

(9)穿心莲活性成分高值化加工利用应用基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引言
    1.2 穿心莲简介
        1.2.1 穿心莲的生物学特性
        1.2.2 穿心莲的生长特性
        1.2.3 穿心莲资源分布
        1.2.4 穿心莲化学成分研究
        1.2.5 穿心莲有效成分含量的影响因素
        1.2.6 穿心莲的药理作用
        1.2.7 穿心莲有效成分的提取方法
    1.3 穿心莲内酯研究概况
        1.3.1 穿心莲内酯结构和理化性质
        1.3.2 穿心莲内酯的药理作用及其临床应用
    1.4 聚合物胶束研究进展
        1.4.1 pH响应性聚合物胶束
        1.4.2 还原响应性聚合物胶束
        1.4.3 温度响应性聚合物胶束
        1.4.4 光响应性聚合物胶束
        1.4.5 酶响应性聚合物胶束
        1.4.6 多响应性聚合物胶束
        1.4.7 聚合物前药胶束
    1.5 课题研究意义、内容及技术路线
        1.5.1 研究意义
        1.5.2 研究内容
        1.5.3 研究技术路线
2 穿心莲中有效成分的提取和纯化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和仪器
        2.2.1 实验材料
        2.2.2 实验仪器
    2.3 实验方法
        2.3.1 HPLC法检测穿心莲内酯和脱水穿心莲内酯含量
        2.3.2 穿心莲原料内有效成分含量的确定
        2.3.3 表面活性剂的选择
        2.3.4 超声微波辅助胶束提取穿心莲有效成分的工艺优化
        2.3.5 提取率计算
        2.3.6 穿心莲内酯的纯化
    2.4 实验结果
        2.4.1 穿心莲内酯和脱水穿心莲内酯标准曲线的绘制
        2.4.2 穿心莲原料中有效成分含量测定
        2.4.3 提取工艺优化结果
        2.4.4 穿心莲内酯纯化结果
    2.5 本章小结
3 脱水穿心莲内酯琥珀酸半酯-甘露低聚糖聚合物(DAS-Man)的制备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与仪器
        3.2.1 实验材料
        3.2.2 实验仪器
    3.3 实验方法
        3.3.1 脱水穿心莲内酯琥珀酸半酯的制备
        3.3.2 DAS-Man的制备
        3.3.3 制备体系中高沸点溶剂的去除
        3.3.4 DAS-Man制备条件优化
    3.4 材料表征和评价方法
        3.4.1 HPLC法检测脱水穿心莲内酯琥珀酸半酯含量
        3.4.2 傅里叶红外光谱的检测(FTIR)
        3.4.3 紫外吸收光谱检测
        3.4.4 核磁共振氢谱检测(~1H NMR)
        3.4.5 临界胶束浓度(CMC)的测定
    3.5 实验结果与讨论
        3.5.1 DAS标准曲线的绘制
        3.5.2 脱水穿心莲内酯琥珀酸半酯的合成结果
        3.5.3 DAS-Man的合成结果和收率
        3.5.4 DAS-Man的红外光谱
        3.5.5 DAS-Man的紫外光谱
        3.5.6 DAS-Man的核磁共振氢谱结果
        3.5.7 临界胶束浓度(CMC)的测定结果
    3.6 本章小结
4 DAS-Man的理化性质和溶剂残留
    4.1 引言
    4.2 实验材料与仪器
        4.2.1 实验材料
        4.2.2 实验仪器
    4.3 实验方法
        4.3.1 粒径检测
        4.3.2 扫描电镜检测(SEM)
        4.3.3 透射电镜检测(TEM)
        4.3.4 原子力显微镜检测(AFM)
        4.3.5 X射线衍射检测(XRD)
        4.3.6 示差扫描热量分析(DSC)
        4.3.7 热重分析(TG)
        4.3.8 溶剂残留检测
    4.4 实验结果与讨论
        4.4.1 粒径检测结果
        4.4.2 扫描电镜结果
        4.4.3 透射电镜结果
        4.4.4 原子力显微镜结果
        4.4.5 X射线衍射结果
        4.4.6 示差扫描热量分析结果
        4.4.7 热重分析结果
        4.4.8 溶剂残留检测结果
    4.5 本章小结
5 DAS-Man自组装胶束的体外评价
    5.1 引言
    5.2 实验材料与仪器
        5.2.1 实验材料
        5.2.2 实验仪器
    5.3 实验方法
        5.3.1 HPLC法和UV法检测药物浓度
        5.3.2 穿心莲内酯的饱和溶解度检测
        5.3.3 溶出度检测
        5.3.4 释放率检测
        5.3.5 稳定性检测
        5.3.6 体外消化稳定性
        5.3.7 体外毒性检测
    5.4 实验结果与讨论
        5.4.1 DAS-Man标准曲线的绘制
        5.4.2 饱和溶解度检测
        5.4.3 溶出度检测
        5.4.4 释放率检测结果
        5.4.5 稳定性检测结果
        5.4.6 体外模拟消化结果
        5.4.7 毒性实验结果
    5.5 本章小结
6 DAS-Man胶束的体内药代动力学研究
    6.1 引言
    6.2 实验材料与仪器
        6.2.1 实验材料
        6.2.2 实验仪器
    6.3 实验方法
        6.3.1 HPLC法检测药物浓度
        6.3.2 生物利用度测定
        6.3.3 组织分布测定
    6.4 实验结果与讨论
        6.4.1 生物利用度测定结果
        6.4.2 组织分布测定结果
    6.5 本章小结
7 DAS-Man胶束对LPS致肺炎小鼠的抗炎活性评价
    7.1 引言
    7.2 实验材料与仪器
        7.2.1 实验材料
        7.2.2 实验仪器
    7.3 实验方法
        7.3.1 LPS致小鼠肺炎模型的制备和给药
        7.3.2 样品处理和含量测定
        7.3.3 含量测定
    7.4 实验结果与讨论
        7.4.1 小鼠肝脏系数检测结果
        7.4.2 小鼠脾脏系数检测结果
        7.4.3 肺湿/干比检测结果
        7.4.4 MPO含量测定
        7.4.5 NO含量测定
        7.4.6 TNF-α含量测定
        7.4.7 IL-6含量测定
        7.4.8 IL-1β含量测定
        7.4.9 肺脏HE染色结果
    7.5 本章小结
8 DAS-Man胶束对恶唑酮致结肠炎小鼠的抗炎活性评价
    8.1 引言
    8.2 实验材料与仪器
        8.2.1 实验材料
        8.2.2 实验仪器
    8.3 实验方法
        8.3.1 OXZ致小鼠结肠炎模型的制备和给药
        8.3.2 疾病活动指数评价(DAI)
        8.3.3 样品处理
        8.3.4 含量测定
    8.4 实验结果与讨论
        8.4.1 小鼠存活数量
        8.4.2 小鼠DAI评分
        8.4.3 小鼠结肠形态
        8.4.4 小鼠肝脏系数检测结果
        8.4.5 小鼠脾脏系数检测结果
        8.4.6 MPO含量测定
        8.4.7 NO含量测定
        8.4.8 TNF-α含量测定
        8.4.9 IL-4含量测定
        8.4.10 IL-1β含量测定
        8.4.11 结肠HE染色结果
    8.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东北林业大学 博士学位论文修改情况确认表

(10)盐酸左旋咪唑片中杂质的研究及其质量标准的提高(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UPLC-Q-TOF法对盐酸左旋咪唑片中杂质结构的推测
    1 仪器与试药
        1.1 仪器
        1.2 试药
    2 方法
        2.1 色谱-质谱条件
        2.2 溶液的配制
    3 结果
        3.1 盐酸左旋咪唑片各杂质的结构分析鉴定
        3.1.1 杂质1的结构鉴定依据
        3.1.2 杂质2的结构鉴定依据
        3.1.3 杂质3的结构鉴定依据
        3.1.4 杂质4的结构鉴定依据
        3.1.5 杂质5、杂质6的结构鉴定依据
        3.1.6 杂质7的结构鉴定依据
        3.1.7 杂质8的结构鉴定依据
        3.1.8 杂质9的结构鉴定依据
        3.2 杂质毒性风险预测
        3.2.1 毒性参数与界限值
        3.2.2 毒性预测结果
    4 结论
第二章 HPLC法对盐酸左旋咪唑片杂质含量测定的方法研究
    1 仪器与试药
        1.1 仪器
        1.2 试药
    2 方法与结果
        2.1 色谱条件
        2.2 溶液的配制
        2.2.1 对照品溶液
        2.2.2 供试品溶液
        2.2.3 对照液
        2.2.4 空白辅料溶液
        2.3 方法学验证
        2.3.1 波长的选择
        2.3.2 溶剂的选择
        2.3.3 系统适用性考察
        2.3.4 线性关系考察
        2.3.5 检测限与定量限的测定
        2.3.6 精密度试验
        2.3.7 重复性试验
        2.3.8 破坏性试验
        2.3.9 溶液稳定性试验
        2.3.10 加样回收率试验
        2.3.11 耐用性的考察
        2.4 新方法的建立
        2.5 样品的测定
    3 结论
第三章 HPLC法测定盐酸左旋咪唑片中右旋体杂质的含量
    1 仪器与试药
        1.1 仪器
        1.2 试药
    2 方法与结果
        2.1 色谱条件
        2.2 溶液配制
        2.2.1 对照品溶液
        2.2.2 供试品溶液
        2.3 方法学验证
        2.3.1 波长的选择
        2.3.2 色谱柱的选择
        2.3.3 线性关系的考察
        2.3.4 检出限与定量限
        2.3.5 进样精密度考察
        2.3.6 重复性试验
        2.3.7 破坏性试验
        2.3.8 溶液稳定性考察
        2.3.9 加样回收率试验
        2.4 右旋体杂质含量测定方法的建立
        2.5 样品的测定
    3 结论
第四章 HPLC法对盐酸左旋咪唑片含量测定的方法研究
    1 仪器与试药
        1.1 仪器
        1.2 试药
    2 方法与结果
        2.1 色谱条件
        2.2 溶液的配制
        2.2.1 对照品溶液
        2.2.2 供试品溶液
        2.3 方法学验证
        2.3.1 波长的选择
        2.3.2 线性关系考察
        2.3.3 检测限与定量限
        2.3.4 精密度试验
        2.3.5 重复性试验
        2.3.6 专属性试验
        2.3.7 溶液稳定性试验
        2.3.8 模拟回收率试验
        2.4 盐酸左旋咪唑片含量测定方法的建立
        2.5 样品的测定
        2.6 含量测定的T检验分析
    3 结论
第五章 盐酸左旋咪唑片稳定性研究
    1 仪器与试药
        1.1 仪器
        1.2 试药
    2 方法与结果
        2.1 实验条件
        2.2 色谱条件
        2.3 溶液的配制
        2.3.1 对照品溶液
        2.3.2 供试品溶液
        2.3.3 对照液
        2.4 样品测定
        2.4.1 影响因素试验
        2.4.2 加速试验
        2.4.3 长期试验
        2.5 小结
    3 结论
第六章 盐酸左旋咪唑片原辅料相容性试验
    1 仪器与试药
        1.1 仪器
        1.2 试药
    2 方法与结果
        2.1 色谱条件
        2.2 稳定性试验考察方法
        2.3 溶液的配制
        2.3.1 对照品溶液
        2.3.2 供试品溶液
        2.3.3 对照液
        2.4 样品测定
    3 小结
第七章 HPLC法对盐酸左旋咪唑片溶出度的测定
    1 仪器与试药
        1.1 仪器
        1.2 试药
    2 方法
        2.1 色谱条件
        2.2 溶液配制
        2.2.1 对照品溶液
        2.2.2 供试品溶液
        2.2.3 空白辅料溶液
        2.3 溶出介质配制
    3 方法与结果
        3.1 专属性试验
        3.2 溶出介质的选择
        3.3 溶出装置的选择
        3.3.1 篮法装置下不同转速的考察
        3.3.2 浆法装置下不同转速的考察
        3.3.3 转速的选择
        3.4 溶出度方法的建立
        3.5 样品的测定
    4 小结
第八章 总结与展望
    1 全文结论
    2 论文的特色与创新之处
    3 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β-内酰胺等六类药物杂质结构鉴定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四、阿奇霉素胶囊含量测定方法的改进(论文参考文献)

  • [1]不同物理形态阿奇霉素的远红外与太赫兹光谱鉴别研究[J]. 杨玉平,范丽洁,崔彬,陈根祥,张振伟,张存林.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2015(11)
  • [2]溶出度近年发表的部分文章摘要[A]. 杨腊虎,陈唯真,于宝珠,陈立亚,赵慧芳,王子兰,刘小帅. 药物固体制剂溶出度测定研讨会论文摘要集, 2007
  • [3]药物溶出度近年来发表的部分中文文章目录及摘要[A]. 杨腊虎,赵慧芳,于宝珠,陈立亚,刘小帅. 2003年药物分析论坛药物溶出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2003
  • [4]阿奇霉素胶囊含量测定方法的改进[J]. 梁黎丽,张清民. 广东药学, 2001(06)
  • [5]乳化—减压溶剂挥发法制备聚合物微球的研究[D]. 李秀娟. 天津大学, 2012(05)
  • [6]阿奇霉素胶囊的临床安全性试验及对犬的药代动力学研究[D]. 吴康年. 南京农业大学, 2011(01)
  • [7]阿奇霉素肺部吸入粉雾剂的研究[D]. 张宇. 沈阳药科大学, 2010(05)
  • [8]阿奇霉素缓释干混悬剂的研究[D]. 钱一鑫. 沈阳药科大学, 2007(01)
  • [9]穿心莲活性成分高值化加工利用应用基础研究[D]. 邓怡平. 东北林业大学, 2021(09)
  • [10]盐酸左旋咪唑片中杂质的研究及其质量标准的提高[D]. 李丹凤.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0(02)

标签:;  ;  ;  ;  ;  

阿奇霉素胶囊测定方法的改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