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PRT基因修饰对肿瘤细​​胞化疗增敏作用的研究

UPRT基因修饰对肿瘤细​​胞化疗增敏作用的研究

一、UPRT基因修饰对肿瘤细胞化疗增敏性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鹿瑶[1](2021)在《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对乳腺癌的治疗效果观察》文中提出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肿瘤,长期以来一直是女性肿瘤患病率的第一位,是威胁女性生命和健康的关键原因之一。在过去的30年中,新的抗癌药物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诊断和治疗的发展使乳腺癌的死亡率降低了39%。但是,与乳腺癌的斗争仍然面临许多问题和挑战,迫切需要找到新的合理的治疗方法。随着免疫学和生物学的不断发展,免疫疗法长期以来已成为继传统化学疗法,放射疗法和外科手术之后的另一种重要的乳腺癌治疗方法。在肿瘤微环境中,抗原刺激T淋巴细胞活化过程中,由于多种免疫检查点的存在,导致T细胞无法有效激活,免疫检查点在肿瘤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免疫检查点抑制通路的确定导致免疫疗法的重大改进。目前多数治疗主要针对淋巴细胞激活基因-3(LAG-3)、细胞毒T淋巴细胞相关抗原-4(CTLA-4)和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PD-L1)等相关免疫检查点分子为靶点。但不同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对不同类型的乳腺癌的敏感性是否存在差别尚不确定,因此明确不同类型乳腺癌在应用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治疗效果,对如何更合理的临床选择将具有重要意义。为了阐明这一问题,本课题作为实验性的研究,主要内容如下:1.观察三种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对转移性乳腺癌的治疗效果为了了解不同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在治疗乳腺癌患者中的治疗效果,分别统计了使用三种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治疗组与其对照组(常规化疗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显示对照组客观缓解率20%。PD-1/PD-L1研究组客观缓解率55%,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CTLA-4研究组客观缓解率50%,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LAG-3研究组客观缓解率40%,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与对照组相比,三种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均较对照组治疗有效率升高,差异均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此三种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均可提高对乳腺癌的治疗疗效,但三种免疫检查点抑制剂之间无明显差别。2.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相比于传统治疗对乳腺癌患者一般状态的影响为了了解三种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在治疗乳腺癌患者时,是否也对患者的一般状态有影响,如体重、心率、血压,我们观察了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乳腺癌患者后患者的一般状态,结果显示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组体重、心率及血压与对照组不存在明显差别,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对乳腺癌患者一般状态没有明显影响。3.免疫检查点抑制剂与传统治疗前后血清免疫球蛋白水平比较为了观察与传统治疗方法相比,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是否能够改善B细胞功能,我们将三种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组和对照组分别进行观察。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在治疗后Ig G水平较对照组升高(P<0.05),其余几种类型抗体包括Ig A、Ig M和Ig E则无明显差别。提示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有促进乳腺癌患者B细胞分泌产生Ig G抗体的功能,增强体液免疫应答能力,从而参与免疫应答或提高自身抗感染能力,具有良好的治疗作用。4.三种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对三阴性乳腺癌(TNBC)与非三阴性乳腺癌(非TNBC)患者肿瘤大小的抑制作用为了进一步了解三种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在治疗不同类型乳腺癌患者时的治疗效果,我们观察了三种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后,TNBC与非TNBC患者肿瘤大小的变化,结果显示PD-1/PD-L1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对TNBC患者相比与非TNBC患者的肿瘤大小明显变小(以肿瘤的较大直径与较大的垂直直径的乘积减少50%以上为判断标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然而,CTLA-4和LAG-3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对TNBC和非TNBC患者都无明显差异,肿瘤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三种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对TNBC与非TNBC复发的影响为了解三种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不同类型乳腺癌后,是否具有显着的抑制癌症复发的作用,我们随访了治疗后出院患者的乳腺癌复发情况,结果显示PD-1/PD-L1和CTLA-4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应用于TNBC患者可提高病理学缓解率(PCR率),但对于Luminal A型、Luminal B型乳腺癌基本无获益,而LAG-3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对TNBC与非TNBC患者的PCR率无明显提高。6.三种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乳腺癌患者的药物不良反应情况为了明确三种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在治疗乳腺癌患者时,是否可引起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观察了患者治疗后出现的药物不良反应情况,包括分级、死亡、停药、剂量调整和免疫相关不良事件和输液反应情况,结果显示三种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不良反应在各型乳腺癌中与单纯化疗不良反应发生率相似,但其远期影响还疗效需进一步随访观察。结论:1.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乳腺癌较传统化疗效果显着。2.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可提高乳腺癌患者血清Ig G水平。3.不同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对TNBC和非TNBC患者治疗效果不同。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转移性乳腺癌安全有效,是一种具有发展潜力的临床治疗新策略,值得研究推广。

王康[2](2021)在《晚期肺腺癌患者维持治疗中EGFR-TKI联合放疗的回顾性分析》文中提出研究目的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是肺腺癌最常见的驱动基因之一,它的靶向抑制剂EGFR-TKI在临床应用广泛,已成为晚期肺腺癌患者的一线治疗方案。与传统放化疗相比,尽管它疗效显着并且副作用较小,但最终都难以避免耐药的结局。为了延缓耐药,最常用的治疗策略就是EGFR-TKI联合其他治疗,如放化疗、抗血管生成治疗等。EGFR-TKI具有放疗增敏作用,同时放疗也可以降低其继发性耐药的概率。以往研究表明相比于EGFR-TKI单药,同步EGFR-TKI联合胸部放疗能够延长无进展生存时间,然而同步联合治疗也给患者带了很多的副作用。维持治疗指经过一定治疗达到肿瘤控制最大效应后再同药或换药治疗的一种方案。以往研究主要以化疗后维持治疗为主,EGFR-TKI治疗后的维持治疗研究却相当少。因此,本文旨在研究EGFR突变阳性的晚期肺腺癌患者经EGFR-TKI诱导治疗达疾病稳定后,以EGFR-TKI联合胸部放疗作为维持治疗对比EGFR-TKI单药维持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为临床提供延缓EGFR-TKI获得性耐药的新思路。研究方法1、研究对象收集陆军军医大学西南医院2013年1月到2019年7月收治的接受一线EGFR-TKI治疗并达到疾病稳定、EGFR突变阳性且符合纳排标准的晚期肺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经EGFR-TKI诱导治疗达到疾病稳定后联合胸部放疗维持为联合治疗组,经EGFR-TKI诱导治疗达到疾病稳定后继续单药TKI维持为单药治疗组。以性别、年龄、ECOG PS评分、吸烟史、临床分期、基因突变类型、一线TKI用药、颅脑转移情况为匹配指标,通过SPSS软件按照1:2(联合治疗组:单药治疗组)进行倾向性得分配对。2、观察目标主要疗效指标为无进展生存期(PFS)。次要疗效指标为缓解持续时间(DOR)、疾病控制率(DCR)、客观缓解率(ORR)。安全性评定指标包括不良事件(AEs)及其发生率。其他指标还包括靶病灶大小较基线变化的最佳百分比、各临床特征的PFS亚组分析。研究结果1、共收集符合标准的患者178例,其中联合治疗组23例,单药治疗组155例,对两组患者进行倾向性匹配,匹配比例设为1:2,得到联合治疗组23例,单药治疗组46例。两组的各临床特征资料基线水平一致(P>0.05)。2、联合组的中位PFS为19.8个月(95%CI 16.7-22.9个月)、单药组的中位PFS为12.2个月(95%CI 11.5-13.0个月),p=0.000,HR=0.47(95%CI 0.29-0.7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联合组的中位DOR为16.4个月(95%CI 15.7-17.1个月),单药组的中位DOR为10个月(95%CI 8.2-11.8个月),p=0.001,HR=0.39(95%CI 0.22-0.6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R分别为86.9%和67.4%(P=0.08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的DCR都为100%。3、两组的靶病灶大小较基线变化的最佳百分比分别为(44.2±12.8)%、(36.8±18.3)%,t=1.724,p=0.08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各临床特征的PFS亚组分析中≤60岁、>60岁、男性、女性、不吸烟、ECOG PS0分、IVA/B期、EGFR19缺失、吉非替尼、厄洛替尼、无脑转移这些亚组的p值都小于0.05,即在上述亚组中联合组对比单药组有更好的PFS获益。5、联合组与单药组的3级及以上的治疗相关不良反应分别为6例(26.1%)、10例(21.7%)。两组共有的不良反应相差不大,最常见的为皮疹,分别为10例(43.5%)和21例(45.7%)。联合治疗组出现放射性肺炎11例(47.8%),其中1级9例(81.8%),2级2例(18.2%),所有发生放射性肺炎的患者经过适当治疗后都有所好转。研究结论本研究结果显示:经过一线EGFR-TKI诱导治疗达疾病稳定后,EGFR-TKI联合胸部放疗维持治疗比EGFR-TKI单药维持治疗有更好的PFS和DOR获益,并且联合治疗组安全性可耐受。本研究为临床提供了延缓EGFR-TKI获得性耐药的新思路,可考虑作为临床EGFR突变阳性晚期肺腺癌患者的可选治疗方案。

郁心[3](2016)在《IL-24在髓系白血病生物疗法基础研究中的应用》文中认为第一部分含IL-24的培养体系对CIK细胞生物学活性的影响目的:观察IL-24对CIK细胞生物学活性的影响,探寻增强CIK细胞毒活性的有效方法。方法:分离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用含有或不含IL-24的培养体系体外诱导培养CIK细胞,观察细胞增殖情况,FCM和ELISA法分析CIK表型及分泌细胞因子能力的差别,溶血试验和FCM法评价CIK细胞产生颗粒酶等毒性颗粒和IFN-γ的能力,将培养获得的CIK细胞和白血病细胞共培养,MTT法和FCM法检测各组CIK细胞对白血病细胞的细胞毒活性。结果:成功诱导培养获得CIK细胞,CIK细胞呈集落样生长,增殖速度较快,未添加IL-24的对照组CIK细胞的增殖率高于添加IL-24培养组。与对照组相比,培养体系中添加IL-24后CIK细胞中CD3+、CD4+和CD3+CD56+细胞的比例无明显改变,而CD3+CD8+、CD8+CD62L+和CD8+CCR7+细胞的数量呈一定程度增加,同时CD4+CD25+CD127-细胞比例有所下降。IL-24可上调CIK细胞表面CD107a和CD54分子以及胞内颗粒酶B的表达,此外,IL-24还可使CIK细胞分泌TNF-α和IFN-γ的能力显着增强。诱导培养的各组CIK细胞均能不同程度诱导K562、K562/A02及新鲜分离的原代白血病细胞凋亡,IL-24组的CIK细胞比常规方法培养的CIK细胞的肿瘤杀伤活性更强。结论:成功从健康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诱导培养了CIK细胞,所获得的CIK细胞具有正常的生物学功能。IL-24可通过增加CD3+CD8+细胞和中央型记忆T细胞(CD8+TCM)的数量,上调CIK细胞表面粘附分子、CD107a和胞内颗粒酶等毒性颗粒的表达,以及促进CIK细胞分泌Th1型细胞因子,减少CIK细胞中Treg调节性T细胞的比例等途径来改变CIK细胞的生物学特性,增强CIK细胞的抗肿瘤作用。第二部分il-24基因修饰的树突细胞促进cik细胞对白血病细胞的杀伤作用目的:研究cik细胞与il-24基因修饰的同源树突状细胞共培养后对白血病细胞的杀伤作用及其作用机理。方法:从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常规诱导培养dc和cik细胞,同时构建重组腺病毒载体advgfp/il-24(ad-il-24),将il-24基因通过重组病毒导入已负载肿瘤抗原的dc,所构建的细胞称为dc-il-24,rt-pcr和elisa法检测dc-il-24中il-24基因的表达。重组病毒感染72h后在培养体系中加入il-10,fcm和elisa法分别检测dc表型和细胞因子分泌能力的变化,将各组dc和cik细胞混合培养,fcm法检测与dc共培养的cik细胞对白血病细胞杀伤活性的变化。结果:成功从健康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诱导培养了dc和cik细胞,重组腺病毒ad-il-24能有效将il-24基因导入dc,il-24可上调dc表面cd80、cd83、hla-dr、cd40、cxcr4分子的表达。基因转染后的dc分泌il-12、tnf-α的能力显着提高。il-10能够抑制dc表型成熟,促使其向单核-巨噬细胞方向分化,并降低dc分泌il-12、tnf-α的能力,但il-10对已转入il-24基因的dc并无明显抑制作用。cik细胞与dc-il-24共培养后对白血病细胞的细胞毒活性明显增强,且这种作用不受il-10的抑制。结论:通过重组病毒将il-24基因导入dc后,il-24基因的表达能有效活化dc,促进dc表型成熟,分泌th1型细胞因子,进而增强共培养的cik细胞对肿瘤细胞的细胞毒作用,且这种转基因dc能抵抗il-10的免疫抑制作用。第三部分rgd修饰的il-24重组腺病毒载体对髓系白血病目的:构建rgd修饰的il-24重组腺病毒载体,观察它对白血病细胞的抑制效应及其作用机制。方法:构建重组腺病毒ad.rgd-il-24,观察它对髓系白血病细胞thp-1、k562、k562/a02、meg-01的感染效率,瑞氏-姬姆萨染色和fcm检测白血病细胞的分化情况。mtt法检测重组腺病毒对白血病细胞生长的影响,流式细胞仪检测il-24基因表达对白血病细胞周期和凋亡的影响。real-timepcr和westernblot法检测转染il-24基因后细胞凋亡相关基因grp78/bip、gadd153、gadd34、gadd45α、bax、bcl-2和mcl-1在thp-1细胞中的表达,分光光度法检测caspase-3活性的变化。结果:我们成功构建并获得rgd修饰的重组腺病毒载体ad.rgd-il-24,ad.rgd-il-24对meg-01等髓系白血病细胞的感染效率较高。异位过表达il-24能通过细胞周期阻滞来抑制靶细胞生长,并对髓系白血病细胞有一定诱导分化的作用。ad.rgd-il-24重组腺病毒能显着诱导thp-1细胞凋亡,但不能明显诱导k562和k562/a02细胞凋亡。ad.rgd-il-24能明显上调thp-1细胞grp78/bip、gadd153、gadd34、gadd45α和bax基因的表达,并下调bcl-2和mcl-1基因的表达,同时增强caspase-3的活性。结论:rgd修饰的重组腺病毒载体ad.rgd-il-24对某些种类的髓系白血病细胞具有较高的基因转导能力,内源性il-24的过表达可明显抑制白血病细胞生长,并一定程度地诱导分化。ad.rgd-il-24能通过调节凋亡相关蛋白的表达,诱导thp-1细胞凋亡。第四部分il-24基因表达对髓系白血病细胞的免疫调变作用目的:观察il-24基因表达对髓系白血病细胞免疫原性的调变作用。方法:为观察il-24对髓系白血病细胞的免疫调变作用,fcm检测il-24对白血病细胞表面cd80、cd86、hla-abc、hla-dr、mica/b、cd137、cd137l、cd200等免疫分子表达的影响,elisa检测ad.rgd-il-24对白血病细胞分泌vegf、tnf-α、il-6和il-8细胞因子的影响,细胞毒试验检测白血病细胞感染重组病毒后对cik细胞毒敏感性的变化。体内成瘤试验观察转基因白血病细胞在裸鼠体内的生长和成瘤情况,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vegf、cd31、cd34、collageniv、cd147、mt1-mmp、mmp-2和mmp-9等因子的表达。结果:髓系白血病细胞低表达上述分子,而IL-24可影响部分免疫分子的表达,并对白血病细胞分泌某些与免疫相关的细胞因子具有一定的调节作用。IL-24基因修饰可提高白血病细胞对免疫杀伤细胞的敏感性,并抑制裸鼠白血病细胞移植瘤的生长。分子机制检测结果显示:Ad.RGD-IL-24重组腺病毒能明显下调与肿瘤血管生成密切相关的蛋白分子VEGF、CD31、CD34和collagen IV的表达,同时下调肿瘤侵袭相关分子CD147和基质金属蛋白酶MT1-MMP、MMP-2和MMP-9的表达。结论:IL-24对髓系白血病细胞的免疫原性具有调变作用,能增加白血病细胞对CIK细胞体外杀伤作用的敏感性,还能通过抑制肿瘤血管生成和降低其侵袭性,抑制裸鼠白血病细胞移植瘤的生长。

徐国政[4](2010)在《恶性胶质瘤的临床与抗转铁蛋白受体抗体的体外抗瘤效应研究》文中提出第一部分恶性胶质瘤的预后分析恶性胶质瘤是成人最常见的颅内原发性恶性肿瘤,具有恶性程度高,生长速度快,病人预后极差等特点。目前提倡采取以手术切除,结合放、化疗为主的综合治疗方法,但治疗效果不理想,因此,寻找更有效好的治疗方法是大家不断探索的目标。本研究第一部分对我科收治的恶性胶质瘤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了解恶性胶质瘤的治疗现状与病人预后情况,分析影响病人的预后的因素,为寻找更佳的治疗方法提供指导。目的研究恶性胶质瘤的治疗方法及其预后,分析不同治疗方法对预后的影响,及影响病人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对我科近10年收治的,临床资料完整且随访成功的68例恶性胶质瘤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按照不同的治疗方法,将病人分成四组:单纯手术组(A组)、手术+化疗组(B组)、手术+放疗组(C组)、手术+化疗+放疗组(D组)。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全组及各组生存率,用Cox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及Log-rank检验行单因素分析。结果全组男性43例,女性25例。年龄16-71岁,平均48.8±13.6岁。各组病例数分别为13、6、28、21。术后病理检查证实间变星形细胞瘤34例,间变少支胶质瘤10例,胶质母细胞瘤23例。全组病例1、2、5年生存率分别为54.2%、41.9%、16.2%。平均生存时间29.4±5.18个月,中位生存时间17个月。各组平均生存时间分别为:12.3+2.67、9.8+1.8、32+6.77、21.9±2.51个月。肿瘤为Ⅲ级者平均生存时间为35.2+6.75个月,而Ⅳ级者则只有13.7±2.1个月,两者生存时间差异有显着性(P=0.009)。Cox模型多因素分析显示影响预后的独立因素有:年龄、肿瘤级别、肿瘤切除程度(P<0.05);Log-rank检验单因素分析发现与预后相关的因素有:年龄、肿瘤级别、治疗(P<0.05)。结论恶性胶质瘤的预后仍较差,特别是Ⅳ级的胶质母细胞瘤。术后采取以手术、放化疗为主的综合治疗可以延长病人生存时间,提高病人的预后。第二部分抗转铁蛋白受体抗体对人胶质瘤细胞体外抗瘤效应研究转铁蛋白受体是一种参与细胞铁摄取和生长调控的跨膜型糖蛋白。TfR高表达于多种肿瘤细胞表面,且其表达水平与肿瘤的分期及预后密切相关。因而,TfR作为肿瘤靶向治疗,尤其是肿瘤抗体治疗中重要的靶分子而倍受国内外学者的关注。不同的体内外实验均证实抗TfR抗体对多种肿瘤细胞具有明显的抗瘤效应。然而,临床试验结果显示,单独应用抗TfR抗体治疗晚期癌症患者效果并不理想。本课题重点探讨抗TfR抗体与化疗药物联合应用时胶质瘤细胞的体外抗瘤效应及其相关机制,为开展以TfR为靶点的胶质瘤化学免疫疗法的研究奠定基础。目的探讨抗TfR单克隆抗体单独和与化疗药物联合应用时对胶质瘤细胞(U251)的体外抗瘤效应,为进一步开展以TfR为靶点的肿瘤化学免疫疗法的研究奠定基础。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分别检测TfR在人胶质瘤组织和细胞的表达;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胶质瘤组织中TfR的表达情况;采用PI-AnnexinV染色通过流式细胞仪检测anti-TfR抗体和化疗药物单独作用以及联合应用时对肿瘤细胞凋亡的影响;采用CFSE染色通过流式细胞仪检测anti-TfR抗体和化疗药物单独作用以及联合应用时对肿瘤细胞增殖的影响;采用PI染色通过流式细胞仪检测anti-TfR抗体和化疗药物单独作用以及联合应用时对肿瘤细胞周期的影响。结果TfR在人胶质瘤组织和细胞均高表达,其表达情况与胶质瘤分级成正相关。当anti-TfR抗体与化疗药物化疗药物联合应用时,可以显着地增强化疗药物对肿瘤细胞生长的抑制效应,并诱导肿瘤细胞发生S期阻滞。进一步抗体与化疗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分析提示,anti-TfR抗体与化疗药物之间存在协同效应。此外,对anti-TfR抗体与化疗药物联合处理的肿瘤细胞的凋亡分析提示,anti-TfR抗体与化疗药物联合应用可以促进肿瘤细胞死亡。结论anti-TfR抗体单独可以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诱导肿瘤细胞凋亡和S期阻滞,而anti-TfR抗体对肿瘤细胞表面TfR的下调作用可能是其体外抗瘤效应的重要机制。当anti-TfR抗体与化疗药物联合作用时,它可以以协同方式增强化疗药物对肿瘤细胞生长的抑制效应,并通过增加肿瘤细胞凋亡的方式促进肿瘤细胞死亡。

陈一曲[5](2007)在《pIRES2-AcGFP1-CD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及其在MSCs中的表达》文中研究说明胞嘧啶脱氨酶(Cytosine deaminase,CD)基因是来源于真菌及大肠杆菌的一种自杀基因,它表达的CD酶可以使抗真菌药5-氟胞嘧啶(5-FC)脱氨基转化成具有细胞毒性的化疗药物5-氟胞嘧啶(5-FU)。将外源性CD基因转移到肿瘤细胞,给予前药5-FC,CD基因可将对真核细胞相对无毒的5-氟胞嘧啶(5-FC)脱氨基转化成肿瘤化疗药5-氟胞嘧啶(5-FU),从而在肿瘤局部产生高浓度毒性作用以杀伤肿瘤细胞而全身反应较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是目前研究较多的干细胞之一。其具有强大的自我复制和多向分化潜能;取材容易;能迅速进行体外培养和增殖;不存在免疫反应和伦理问题;且能够转染和长期表达外源性基因,是多种疾病细胞移植治疗和基因治疗的理想载体细胞。本文选用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做为载体细胞介导CD荧光真核表达载体的表达,旨在构建可在真核细胞中表达CD的真核荧光表达质粒,并且转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为进一步开展CD基因治疗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奠定实验基础。根据CD基因开放阅读框的5’端和3’端设计CD特异性引物,分别引入了XhoI和BamHI酶切位点,以大肠杆菌JM109基因组DNA为模板,用PCR方法获得目的基因,将其回收、纯化后,经TA克隆法与克隆载体pMD19-T连接,转化DH5α感受态细胞。在含氨卞青霉素的LB平板上筛选出阳性质粒克隆,限制性内切酶消化鉴定、基因测序后,将其定向亚克隆至表达载体,构建pIRES2-AcGFP1-CD真核表达质粒。酶切鉴定后,采用Lipofectamine 2000脂质体介导法转染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经转染后24h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倒置荧光显微镜下可见绿色荧光,说明转染成功。脂质体介导pIRES2-AcGFP1-CD真核表达质粒转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方法简单、效率高、易成功,是一较为理想的基因转染方法,同时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也有望成为CD基因治疗中的理想载体。

王斌[6](2007)在《热疗联合免疫疗法治疗肝癌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原发性肝癌是世界范围内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每年大约有100万的新发病例,位居恶性肿瘤死亡率的第2位。我国是世界上肝癌的高发地区之一,全球每年新发的肝癌病例中45%在我国大陆,每年约有11万人死于肝癌,位居恶性肿瘤死亡率的第2位。目前,医学影像技术的不断提高使肝癌的诊断已不再是影响其预后的主要因素,关键的问题是肝癌的治疗。肝癌治疗最好的方法目前仍是手术治疗,但由于临床所见肝癌多已进入中晚期,而且肝癌病人约80%伴有肝硬化,能够实施根治性切除术的肝癌只是少数,据统计能做手术切除者不足25%,所以,选择合理的综合治疗手段延长中晚期肝癌患者的生存时间和改善生存质量是提高肝癌总体疗效的关键之一。对于不能手术切除的原发性肝癌的治疗方法主要有化疗、放射治疗、经皮股动脉穿刺插管肝动脉栓塞化疗、冷冻治疗、无水酒精瘤内注射治疗、微波固化治疗、电化疗治疗、多弹头射频治疗、免疫治疗、导向治疗、肝移植治疗、中医中药治疗等。肝癌的全身化疗总的疗效不十分满意,迄今无一种药物或联合化疗方案的有效率超过20%,也很少能延长生存期,所以,全身化疗治疗肝癌的疗效已基本否定。目前倡导区域化疗如经皮股动脉穿刺插管肝动脉栓塞化疗等。对放射治疗肝癌,以往认为价值不大,但随着放射技术的提高及临床经验的积累,放射治疗肝癌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其他疗法对肝癌的治疗虽然有一定效果,但总体疗效并不尽人意。为了寻找新的有效的肝癌治疗方法,我们探讨用热疗联合肿瘤疫苗的免疫疗法治疗肝癌,期望能对肝癌治疗疗效的提高有所帮助。在本研究中,我们探讨了热疗对热休克蛋白产生的影响;热疗对机体免疫功能的影响;热休克蛋白-肿瘤抗原肽复合物对肿瘤细胞的杀伤作用以及对机体免疫功能的增强作用等。从实验结果可看出,热疗可以促进热休克蛋白的产生,产生的热休克蛋白可以诱导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加热后产生的热休克蛋白-抗原肽复合物单独或与树突状细胞制备成肿瘤疫苗,对肿瘤细胞有明显的杀伤作用,同时可以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此实验结果表明:热疗联合免疫疗法治疗肝癌对肝癌患者是一种很好的有效的治疗方法。

封林森[7](2006)在《逆转录病毒载体介导Fcy::Fur融合基因联合5-FC对胶质瘤细胞C6杀伤作用的体内外研究》文中认为本研究的目的是为了研究融合型自杀基因Fcy∷Fur联合5-FC对胶质瘤细胞C6的杀伤作用。根据逆转录病毒表达载体pLXSN的多克隆位点及质粒pORF5-Fcy∷Fur上Fcy∷Fur的基因序列,设计PCR引物,在引物的5’端分别引入EcoR I和BamH I酶切位点,采用常规PCR从pORF5-Fcy∷Fur中扩增出Fcy∷Fur融合基因,经核酸序列测定正确后,分别克隆进pLXSN。经双酶切鉴定无误后,转染包装细胞PT67,扩大培养阳性克隆并收集上清,获得重组逆转录病毒。重组病毒感染靶细胞C6,以G418筛选得到稳定表达Fcy∷Fur的阳性细胞株,并经抽提细胞基因组DNA和RNA分别进行PCR和RT-PCR等鉴定目的基因的整合。在稳定表达Fcy∷Fur的C6细胞中加入5-FC,MTT法测定肿瘤细胞杀伤效应并计算细胞生长抑制率、免疫组化检测凋亡相关蛋白Fas及Bcl-2的表达、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比例及电镜观察等方面来研究对肿瘤细胞杀伤情况。裸鼠皮下移植C6-Fcy∷Fur、C6-PLXSN及C6细胞后腹腔注射5-FC或PBS液,比较裸鼠生存期及肿瘤大小,并观察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及电镜下表现。结果显示:融合型自杀基因Fcy∷Fur联合5-FC在体内外可对胶质瘤细胞C6产生明显的杀伤作用,与对照组相比,细胞增殖明显受抑制;电镜下可观察到凋亡小体;流式细胞仪检测实验组细胞凋亡率

张纯海[8](2006)在《HSV-tk和重组人IL-12基因共表达载体的构建及其对大肠癌治疗作用的研究》文中提出大肠癌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常用的手术、化疗、放疗等传统的治疗方式均未能使其疗效得到明显的提高。自九十年代以来,肿瘤基因治疗已成为最引人瞩目的研究领域。白介素12(IL-12)具有潜在的抗肿瘤与抗转移活性,它的许多生物特性均与抗肿瘤免疫有关,如增强辅助T细胞效应、抗血管新生作用、释放粘附因子吸引淋巴细胞围攻肿瘤。为此我们构建含有HSV-tk,hIL-12基因的共表达逆转录病毒载体;研究HSV-tk/IL-12系统对大肠癌细胞的杀伤作用。利用重组DNA技术,构建含HSV-tk、hIL-12基因的共表达载体pL(TI)SN。在脂质体介导下转染PA317包装细胞,G418筛选出抗性克隆LoVo/TI,以PCR、RT-PCR、SDS-PAGE、western-blot、免疫组化等对HSV-tk/IL-12系统修饰的LoVo细胞进行鉴定。通过观察基因修饰细胞生长状况、MTT法及流式细胞仪观察GCV对LoVo/TI细胞的杀伤效应。在体外,GCV体外可诱导LoVo/TI细胞凋亡,且凋亡百分率随GCV作用时间的增加而升高;经GCV作用后的LoVo/TI细胞,阻滞于S期;大肠癌细胞LoVo对GCV系统高度敏感。HSV-TK/GCV系统对体内其他部位未转染HSV-TK基因大肠癌细胞产生远距离旁观者效应明显。经过50GyCo60对LoVo/TI细胞照射后,与其亲代细胞相比增殖指数下降、凋亡率上升,出现了明显的G1期阻滞,体外培养过程中其目的基因IL-12仍然有转录,但是转录产物的量呈递减趋势。制备的LoVo/TI细胞瘤苗在动物实验中不具有致瘤性,产生IFN-γ的量较未照射的LoVo/TI细胞没有明显差别。初步证实,皮下接种LoVo/TI细胞瘤苗可以抑制移植LoVo细胞肿瘤的生长。

刘金龙[9](2006)在《由Egr-1基因启动子调控TK自杀基因治疗胰腺癌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1.携带Egr-1基因启动子调控TK基因的腺病毒载体的构建 目的 建立由放射线激活转录的早期生长反应基因-1(early growthresponse-1,Egr-1)基因启动子驱动的含单纯疱疹病毒胸苷激酶基因(herpes simplex virus thymidine kinase gene,HSV-TK简称为TK)的自杀基因的重组腺病毒载体pAdEgr-1-TK,并用绿色荧光蛋白(greenfluorescent protein,GFP)做标志基因的腺病毒载体,达到通过荧光显微镜观察GFP的表达就能监测转染效率和病毒的产生。 方法 以真核表达质粒PCl-neo-Egr-1-TK(pET)为模板,设计引物扩增Egr-1,上游引物引入XbaI酶切位点,下游引物引入XhoI酶切位点,扩增产物以1.0%的琼脂糖凝胶电泳分离并鉴定,获得长度为445bp的Egr-1基因片段,目的基因克隆入穿梭载体到pAdTrack,构建重组质粒pAdTrack/Egr-1。pET经EcoRI酶切、补平,NotI酶切获得TKcDNA全长,与pAdTrack/Egr-1以EcoRV和NotI双酶切,以一端平一端粘的形式相连,构成重组质粒pAdTrack/Egr-1-TK,穿梭质粒pAdTrack插有GFP表达单位和载有腺病毒基因的一段同源序列作为与腺病毒基因组pAdEasy-1进行重组的同源臂,两者在细菌BJ5183中发生同源重组,获得重组腺病毒载体pAdEgr-1-TK,经PacI酶切线性化,按磷酸钙沉淀法转染QBI-293A细胞,等待293A细胞出现完全细胞病变后,

张正茂[10](2006)在《CD4OL基因和尿嘧啶核苷磷酸化酶基因的抗肿瘤机制的研究》文中指出卵巢癌是妇科最常见的一种恶性肿瘤,具有恶性程度高,早期不易发现,易复发转移等特点。虽然卵巢癌的治疗手段如手术切除、放射治疗和化学治疗等常规治疗方法均有一定程度的进展,但其高复发率和容易转移等问题仍不能解决,致使5年生存率始终维持在30%左右,严重威胁着广大妇女的生命健康。虽然经根治性手术治疗或手术后辅助放化疗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卵巢癌的复发,但残余病灶的存在往往增加了化疗的负担和复发的几率,尤其是广泛腹腔播散的晚期卵巢癌患者,预后极差。因此,作为对传统疗方法的补充,用以改善晚期和复发患者预后的新疗法的研究势在必行。许多研究提示,对于残余癌灶较少的患者,在手术后经辅助化疗,再用基因修饰的肿瘤细胞作为肿瘤疫苗进行免疫生物治疗,或采用肿瘤的抑癌基因等治疗策略对于改善患者预后,降低复发率具有潜在的良好的应用前景。因此,探索肿瘤细胞增殖和转移抑制剂、分化诱导剂、放化疗增敏剂,基因治疗、干细胞治疗、免疫生物治疗等卵巢癌的新疗法非常迫切。目前,手术、化疗和放疗仍是卵巢癌的主要治疗手段,但是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肿瘤的免疫基因治疗不仅能提高宿主的免疫能力和特异性杀伤肿瘤细胞的能力,而且对正常组织细胞有较少的毒副作用,因此,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近年来,随着基因转移技术的进展和人们对淋巴细胞激活途径的进一步认识,采用细胞因子基因或其它外源性基因治疗肿瘤成为备受关注的肿瘤治疗策略之一。外源性免疫相关基因在肿瘤细胞的表达可通过提高宿主的免疫反应产生抗肿瘤效应,尤其是细胞因子基因可促使静止期T细胞分化成辅助性T细胞(Th),从而有效激活T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反应。研究表明,可采用病毒和非病毒载体将基因转染到卵巢癌等不同的细胞中,用于基因治疗研究。病毒载体包括腺病毒、腺相关病毒、重组腺病毒、反转录病毒、单纯性疱疹病毒、细小病毒载体等;非病毒载

二、UPRT基因修饰对肿瘤细胞化疗增敏性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UPRT基因修饰对肿瘤细胞化疗增敏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对乳腺癌的治疗效果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乳腺癌的危害及现状
    1.2 乳腺癌的病因学探讨
        1.2.1 导致乳腺癌的主要因素
        1.2.2 发病机制
    1.3 乳腺癌的分类、病理和分级
        1.3.1 组织学分类
        1.3.2 分级
    1.4 乳腺癌的临床症状和相应检查
        1.4.1 临床症状
        1.4.2 辅助检查
    1.5 乳腺癌的诊断
    1.6 乳腺癌的综合治疗
        1.6.1 手术治疗
        1.6.2 化学药物治疗
        1.6.3 内分泌治疗
        1.6.4 放射治疗
        1.6.5 生物靶向治疗
    1.7 免疫疗法,乳腺癌治疗新思路
        1.7.1 乳腺癌与人体免疫系统
        1.7.2 乳腺癌的免疫治疗措施
    1.8 免疫检查点阻滞剂在乳腺癌免疫治疗中的研究结果
        1.8.1 免疫检查点和肿瘤免疫逃逸
        1.8.2 靶向治疗CTLA-4 的免疫检查点抑制剂
        1.8.3 用于PD-1/PD-L1靶向治疗的免疫检查点抑制剂
    1.9 三阴性乳腺癌免疫治疗研究进展
        1.9.1 乳腺癌的分子结构分析
        1.9.2 TNBC主动免疫疗法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2.1 临床资料
        2.1.1 病例来源
        2.1.2 诊断标准
        2.1.3 纳入标准
        2.1.4 观察指标
        2.1.5 评价标准
    2.2 研究方法
        2.2.1 对照组行常规化疗方案
        2.2.2 研究组行检查点抑制剂免疫治疗方案
        2.2.3 患者血清免疫球蛋白水平的检测
        2.2.4 统计学方法
第3章 结果
    3.1 观察三种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对乳腺癌的治疗效果
    3.2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相比于传统治疗对乳腺癌患者一般状态的影响
    3.3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与传统治疗前后血清免疫球蛋白水平比较
    3.4 三种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对TNBC与非TNBC患者肿瘤大小的抑制作用
    3.5 三种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对TNBC与非TNBC复发的影响
    3.6 三种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乳腺癌患者的药物不良反应情况
第4章 讨论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研究生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2)晚期肺腺癌患者维持治疗中EGFR-TKI联合放疗的回顾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英文摘要
中文摘要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病例纳入标准
    2.3 病例排除标准
    2.4 治疗方法
    2.5 研究分组
    2.6 临床信息采集
    2.7 倾向性得分匹配
    2.8 观察指标与评价标准
    2.9 统计分析
第三章 结果
    3.1 患者基本临床资料
    3.2 两组的中位无进展时间及缓解持续时间评价
    3.3 两组的ORR、DCR的比较
    3.4 两组的靶病灶大小较基线变化的最佳百分比
    3.5 各临床特征的PFS亚组分析
    3.6 不良反应
第四章 讨论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晚期肺腺癌患者获得性EGFR-TKI耐药后治疗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硕士期间发表的文章
致谢

(3)IL-24在髓系白血病生物疗法基础研究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含IL-24的培养体系对CIK细胞生物学活性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IL-24基因修饰的树突细胞促进CIK细胞对白血病细胞的杀伤作用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RGD修饰的IL-24重组腺病毒载体对髓系白血病细胞的生长抑制效应及其作用机制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参考文献
第四部分 IL-24基因表达对髓系白血病细胞的免疫调变作用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参考文献
总结与展望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
本论文受下列课题资助
中英文缩略词汇表
附录
致谢

(4)恶性胶质瘤的临床与抗转铁蛋白受体抗体的体外抗瘤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创新点
英文缩写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恶性胶质瘤的预后分析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第二部分 抗转铁蛋白受体抗体对人胶质瘤细胞体外抗瘤效应研究
    实验材料
    实验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综述:脑胶质瘤靶向治疗新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文章及成果
致谢

(5)pIRES2-AcGFP1-CD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及其在MSCs中的表达(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文献综述
    1.1 基因治疗概述
    1.2 自杀基因概述
    1.3 CD基因的基本特征
        1.3.1 基因和蛋白质结构
        1.3.2 生化特性
    1.4 CD基因治疗肿瘤的机制
        1.4.1 直接杀伤
        1.4.2 旁观者效应
        1.4.2.1 简单扩散
        1.4.2.2 免疫反应
        1.4.2.3 缝隙连接
        1.4.2.4 细胞凋亡
        1.4.3 CD的基因治疗现状
    1.5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1.5.1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定义
        1.5.2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基础研究及生物学特性
    1.6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基因治疗中的优势及应用
        1.6.1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作为基因治疗的载体细胞的优势
        1.6.2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基因治疗中的应用现状
    1.7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胶质瘤基因治疗中的应用及展望
        1.7.1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胶质瘤基因治疗中的应用
        1.7.2 存在问题与展望
    1.8 小结
2 大肠杆菌CD基因的克隆
    2.1 概述
    2.2 实验材料
        2.2.1 实验质粒和宿主菌
        2.2.2 PCR引物和DNA测序
        2.2.3 实验仪器
        2.2.4 实验药品及主要试剂
        2.2.5 实验试剂的配制
    2.3 实验方法
        2.3.1 CD基因的扩增
        2.3.1.1 大肠杆菌基因组DNA的提取
        2.3.1.2 CD特异性引物的设计与合成
        2.3.1.3 目的基因片段CD基因的合成
        2.3.1.4 CD基因PCR产物的回收与纯化
        2.3.2 PCR产物与pMD19-T克隆载体的连接
        2.3.2.1 连接产物的转化
        2.3.2.2 pMD19-CD质粒的提取
        2.3.2.3 阳性重组质粒鉴定
        2.3.3 CD基因的测序
    2.4 结果与讨论
        2.4.1 CD基因的扩增
        2.4.2 阳性重组质粒的鉴定结果
        2.4.3 CD基因测序结果
    2.5 小结
3.pIRES2-AcGFP1-CD真核表达质粒的构建
    3.1 概述
    3.2 实验材料
        3.2.1 实验质粒和宿主菌
        3.2.2 实验仪器
        3.2.3 实验药品及试剂
    3.3 实验方法
        3.3.1 ptRES2-AcGFP1质粒的扩增、提取与保存
        3.3.1.1 pIRES2-AcGFP1质粒转化E.coliDH5α
        3.3.1.2 质粒的提取
        3.3.1.3 含pIRES2-AcGFP1质粒的菌种保存
        3.3.2 pIRES2-AcGFP1线性质粒的制备
        3.3.3 CD基因的制备
        3.3.4 CD基因片段与质粒pIRES2-AcGFP1的重组连接和转化
        3.3.5 pIRES2-AcGFP1-CD阳性重组质粒的筛选与鉴定
        3.3.6 pIRES2-AcGFP1-CD阳性重组质粒的纯化
        3.3.7 pIRES2-AcGFP1-CD阳性菌种的保存
    3.4 结果与讨论
        3.4.1 pIRES2-AcGFP1质粒的鉴定
        3.4.2 pIRES2-AcGFP1-CD重组质粒的鉴定结果
    3.5 小结
4 pIRES2-AcGFP1-CD真核表达载体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中表达
    4.1 概述
    4.2 实验材料
        4.2.1 实验动物
        4.2.2 实验仪器
        4.2.3 实验药品及试剂
        4.2.4 实验所需试剂及其配制
    4.3 实验方法
        4.3.1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原代培养
        4.3.2 细胞传代
        4.3.3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冻存和复苏
        4.3.4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鉴定
        4.3.4.1 向成骨细胞的诱导分化和鉴定
        4.3.4.2 向脂肪细胞的诱导分化和鉴定
        4.3.5 脂质体介导的细胞转染
        4.3.6 荧光显微镜下观察绿色荧光蛋白的表达
    4.4 结果与讨论
        4.4.1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原代及传代培养
        4.4.2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鉴定结果
        4.4.3 基因转染与绿色荧光蛋白表达的观察
    4.5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6)热疗联合免疫疗法治疗肝癌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英文缩写词
第一篇 前言
第二篇 文献综述
    第一章 肿瘤热疗研究现状
        肿瘤热疗学原理
        1、肿瘤的 PH 值
        2、肿瘤的血流
        3、肿瘤热疗的细胞凋亡模型
        4、热疗与放射敏感性
        5、热疗与化疗敏感性
    第二章 肿瘤免疫治疗现状
        1. 特异性主动免疫治疗
        2. 被动免疫治疗
    第三章 热休克蛋白与肿瘤的相关性
    第四章 肿瘤热疗与免疫
    第五章 肝癌的治疗现状
        1. 化疗
        2. 放射治疗
        3. 经皮股动脉穿刺插管 TACE
        4. 冷冻治疗
        5. 无水酒精瘤内注射治疗
        6. 微波固化治疗
        7. 电化疗治疗
        8. 多弹头射频治疗
        9. 导向治疗
        10. 基因治疗
        11. 热疗治疗肿瘤
        12. 免疫疗法
第三篇 实验研究
    第一章小鼠肝癌细胞Hep-A-22 热休克蛋白70(HSP70)的诱导及表达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第二章 肝癌细胞Hep-A-22 提取的HSP70 对肿瘤攻击小鼠的免疫保护作用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第三章 热疗对荷瘤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第四章 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s)的体外诱导及鉴定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第五章 人肝癌细胞(SMMC-7721)提取的HSP70 多肽复合物对DC 体外抗肿瘤作用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 论
    第六章 热疗联合负载肝癌HSP70-抗原肽的树突状细胞肿瘤疫苗对肝癌的治疗研究
        1. 材料和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第四篇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论文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他成果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致谢

(7)逆转录病毒载体介导Fcy::Fur融合基因联合5-FC对胶质瘤细胞C6杀伤作用的体内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第一部分 含Fcy∷Fur融合基因的逆转录病毒表达载体的构建与病毒包装及对C6细胞的转染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第二部分 5-FC对稳定表达Fcy∷Fur的C6细胞株的杀伤作用的初步研究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第三部分 5-FC对接种C6-Fcy∷Fur细胞的裸鼠治疗作用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综述与参考文献
论文独创性声明 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8)HSV-tk和重组人IL-12基因共表达载体的构建及其对大肠癌治疗作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第一篇:文献综述
    第一章 肿瘤基因治疗的研究进展
    第二章 自杀基因治疗肿瘤研究进展
    第三章 白介素12抗肿瘤作用的研究进展
第二篇:研究内容
    第一章 HSV-tk 和hIL-12 基因共表达逆转录病毒载体的构建与鉴定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第二章 pL(TI)SN 和pL(TK)SN 逆转录病毒表达载体的包装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第三章 HSV-tk/IL-12系统对LoVo细胞作用的体外实验研究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第四章 HSV-tk/IL-12系统对LoVo细胞的体内实验研究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功博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他成果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致谢

(9)由Egr-1基因启动子调控TK自杀基因治疗胰腺癌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第一章 实验主要材料与基本实验技术
第二章 携带Egr-1基因调控序列的TK基因的腺病毒载体的构建
第三章 辐射诱导性自杀基因在胰腺癌细胞中的表达和体外杀伤作用的实验研究
第四章 辐射诱导性自杀基因对胰腺癌体内治疗效果的实验观察
附录1 主要缩略语及中英文对照
附录2 部分试剂配制
附件1:在读博士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附件2:在读博士期间获奖及参编书籍和参加学术会议情况
综述
致谢
论文独创性声明
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10)CD4OL基因和尿嘧啶核苷磷酸化酶基因的抗肿瘤机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研究论文 CD40L 基因和尿嘧啶核苷磷酸化酶基因的抗肿瘤机制的研究
    第一篇 转染CD40L 基因的卵巢癌细胞抗肿瘤效应及其诱导树突状细胞分泌细胞因子机制的研究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写
        研究论文 转染CD40L 基因的卵巢癌细胞抗肿瘤效应及其诱导树突状细胞分泌细胞因子机制的研究
        引言
        第一部分 免疫全能小鼠卵巢癌荷瘤动物模型的构建及其卵巢癌细胞系生物特性分析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附图
        附表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表达小鼠CD40L 基因的质粒的构建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附图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表达CD40L 卵巢癌细胞的生物学特性和抗肿瘤特性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附图
        附表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部分 表达 CD40L 基因的卵巢癌细胞诱导树突状细胞成熟及细胞因子分泌的抗肿瘤效应的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附图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结论
    第二篇 应用氟尿嘧啶治疗的胃癌患者的预后与其癌组织中尿嘧啶核苷磷酸化酶基因的高表达相关性的研究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研究论文 应用氟尿嘧啶治疗的胃癌患者的预后与其癌组织中尿嘧啶核苷磷酸化酶基因的高表达相关性的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附图
        附表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一 CD40 和CD40L 与肿瘤关系的研究进展
综述二 尿嘧啶核苷磷酸化酶的表达在肿瘤诊断和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致谢
个人简历

四、UPRT基因修饰对肿瘤细胞化疗增敏性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对乳腺癌的治疗效果观察[D]. 鹿瑶. 吉林大学, 2021(01)
  • [2]晚期肺腺癌患者维持治疗中EGFR-TKI联合放疗的回顾性分析[D]. 王康.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 2021(01)
  • [3]IL-24在髓系白血病生物疗法基础研究中的应用[D]. 郁心. 苏州大学, 2016(08)
  • [4]恶性胶质瘤的临床与抗转铁蛋白受体抗体的体外抗瘤效应研究[D]. 徐国政. 武汉大学, 2010(02)
  • [5]pIRES2-AcGFP1-CD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及其在MSCs中的表达[D]. 陈一曲. 大连理工大学, 2007(02)
  • [6]热疗联合免疫疗法治疗肝癌的实验研究[D]. 王斌. 吉林大学, 2007(03)
  • [7]逆转录病毒载体介导Fcy::Fur融合基因联合5-FC对胶质瘤细胞C6杀伤作用的体内外研究[D]. 封林森. 南京医科大学, 2006(12)
  • [8]HSV-tk和重组人IL-12基因共表达载体的构建及其对大肠癌治疗作用的研究[D]. 张纯海. 吉林大学, 2006(10)
  • [9]由Egr-1基因启动子调控TK自杀基因治疗胰腺癌的实验研究[D]. 刘金龙. 南京医科大学, 2006(12)
  • [10]CD4OL基因和尿嘧啶核苷磷酸化酶基因的抗肿瘤机制的研究[D]. 张正茂. 河北医科大学, 2006(11)

标签:;  ;  ;  ;  ;  

UPRT基因修饰对肿瘤细​​胞化疗增敏作用的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