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素标记技术与视觉皮层切片中的膜片钳全细胞记录相结合

生物素标记技术与视觉皮层切片中的膜片钳全细胞记录相结合

一、与视皮层脑片膜片钳全细胞记录相结合的生物素标记技术(论文文献综述)

高洁,黄燕云,张雨彤,杜相欣,张利娜,郝娜,郭霞,李建国,张宇[1](2021)在《利用膜片钳技术标记脑片神经元的方法》文中研究表明目的:介绍一种利用膜片钳技术标记脑片神经元形态的方法。方法:利用振动切片机切好实验目标部位的脑片,用含有NeurobiotinTM Tracer的电极内液灌注玻璃微电极,并进行全细胞膜片钳记录;实验结束后将脑片先用4%多聚甲醛固定、漂洗,再用含有Streptavidin-Texas Red和Triton X-100的PB染色,2 h后即可用荧光显微镜观察着色的神经元。结果:将细胞膜电压钳制在-70 m V,阶跃刺激后神经元表现为逐渐增大的膜电流。电流钳模式记录时,阶跃刺激使神经元去极化,达到阈电位后爆发动作电位。荧光显微镜下可看到胞体和主要突起清晰完整的神经元形态。结论:本方法适用于在膜片钳实验后观察所记录的神经元的形态特征,操作方便,图像直观清晰。

马晓况[2](2020)在《小胶质细胞对小鼠发育中皮层环路的影响及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背景:许多神经发育类和神经精神类疾病包括自闭症、精神分裂症和智力障碍等的标志性特征是大脑皮层神经环路异常发育。而皮层神经环路功能的正常发挥受到许多因素的控制,其中稳定的突触修剪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机制。早期有报道指出大脑内星形胶质细胞参与突触修剪,但是后来人们发现小胶质细胞也积极参与突触修剪。小胶质细胞是发育中的大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枢神经系统的固有免疫细胞,保护大脑免受病毒和细菌的入侵破坏。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小胶质细胞在中枢神经系统发育过程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尤其是小胶质细胞的突触修剪作用。小胶质细胞先于其他的中枢神经细胞在大脑中生成,它在中枢神经系统的突触修剪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然而,关于小胶质细胞在发育中的皮层神经环路的形成中的功能和意义知之甚少。本研究就是利用多种现代实验手段对这一问题进行深入阐明。我们假设皮层神经回路的发育过程需要小胶质细胞的参与才能使其正常成熟和有效地连通。实验方法:我们分别通过药理学和基因学的方法消除大脑中绝大部分的小胶质细胞。运用全细胞膜片钳技术研究小胶质细胞缺失后对视觉皮层兴奋性锥体神经元电生理活动的影响。以及利用激光扫描光刺激的方法探究小胶质细胞对视觉皮层神经环路连接的作用。通过双光子树突棘在体成像的方式追踪小胶质细胞对视觉皮层神经元树突棘的影响。以及利用单通道电生理记录探索关键期的视觉可塑性。实验结果:我们用CSF1R的抑制剂PLX3397从小鼠出生后第15天到28天连续灌胃,这可消减视觉皮层中超过75%的小胶质细胞。小胶质细胞的消减基本上覆盖了视觉皮层成熟和可塑性的关键期。小胶质细胞消减后,神经元的膜片钳记录显示,视觉皮层第2/3层(L2/3)神经元及第5层(L5)神经元上的微小突触后电流(m EPSC)释放频率升高、幅度减小、AMPA/NMDA电流比值降低。这些电生理数据表明神经元突触成熟程度发生改变。通过对神经元的形态和树突棘的分析,我们发现视觉皮层神经元的树突棘密度增加,这可能反映了突触修剪功能受损。此外通过激光扫描光刺激结合谷氨酸释放表明视觉皮层内神经回路的连接发生异常改变。利用双光子树突棘成像技术,我们证实了在小胶质细胞消减的视觉皮层发育关键期,树突棘的消除/修剪作用减弱。所以,树突棘修剪受损可能导致树突棘密度的增加和视觉皮层神经回路的连通性改变。最后,我们利用单通道电生理记录结合单眼视觉剥夺,发现在视觉发育的关键期由于小胶质细胞的消减,视觉皮层的眼优势可塑性被消除。综上,所有这些研究数据确立了小胶质细胞在发育的视觉皮层中突触修剪、成熟、功能连通性和关键期视觉可塑性中的重要作用。研究结论:本文我们研究了小胶质细胞缺失如何影响视觉皮层的发育。我们的研究表明,关键期小鼠小胶质细胞的缺失显着影响了视觉皮层的发育过程,导致神经元形态发生改变,以及影响了谷氨酸能突触的成熟,皮质内功能连接和突触修剪功能。此外,由单眼视觉剥夺引起的眼优势可塑性也受到损害。我们的发现揭示了小胶质细胞在皮层神经环路发育过程中的新颖作用。

尚梦娟[3](2020)在《不同单色激光照射对大鼠海马锥体神经元膜电位影响的在体膜片钳研究》文中指出研究背景电磁、声、光等多种物理因子在人们的生活和工作环境中无处不在,这些物理因子对于机体的生物学效应尤其是对神经系统的影响值得深究。大量相关研究表明,海马与学习记忆及空间导航等重要脑功能密切相关。同时,海马通过内嗅皮层与多个感觉皮层相互联系,这一解剖学特点使得海马在功能上成为一个多元信息的整合中枢,因此海马能够处理各种感觉信息。作为各种物理刺激的重要靶标之一,海马神经元在声、光、电磁等外界常见干预因素的作用后,会发生怎样的功能上的变化是值得关注的,然而目前直接在在体情况下揭示物理因子刺激与脑神经元活动变化之间的关系的研究是极少的。膜片钳实验技术是脑科学研究中一项重要的电生理技术,能够记录单个神经元的放电活动,反映出细胞膜上离子通道的状态、膜电位的变化等与细胞功能状态密切相关的生理活动,帮助我们在细胞水平阐明特定脑功能的神经活动机制。本课题中,为了研究激光闪光刺激对脑组织功能状态的影响,我们使用实验室内经典的激光刺激方法,施加不同波长的激光刺激并观察海马神经元的实时反应,进而为物理刺激影响脑功能提供直接实验证据。为了观察闪光刺激对活体动物神经功能的实时效应,我们采用在体膜片钳技术来记录大鼠在受到外界刺激的同时脑组织内单个神经元电活动的实时变化过程。研究目的探索激光闪光刺激对大鼠海马神经元电活动的影响规律,为应用物理刺激影响脑功能的研究提供直接实验证据。第一部分海马神经元活动的在体膜片钳记录内容和方法1.内容:建立记录大鼠海马神经元电活动的在体膜片钳技术2.方法:实验方法主要分为动物手术和电生理记录两部分,具体如下:2.1不断练习动物手术,熟悉实验步骤并掌握实验技巧,通过精细的手术操作暴露出较洁净的脑面,并通过气管插管和体温维持来保证动物的良好生理状况。2.2电生理记录关键在于封接和破膜,在这些实验过程不断尝试和优化各个关键环节的操作步骤。研究结果1.通过改善动物整体状态、清洁脑面暴露环境、调整全细胞膜片钳封接和破膜参数、成功记录到海马神经元的诱发放电和自发放电,放电的膜电位均值为-62.25±2.13 m V,动作电位幅值为63±4.23 m V,半宽时程为1.26±0.38 ms。2.80%的海马神经元出现自发放电,平均发放频率为自发4.82±1.79 Hz。而自发放电总体分为单个动作电位连续发放与爆发式放电两种模式。第二部分不同单色光闪光刺激对大鼠海马神经元活动的影响内容与方法1.内容:研究不同单色光闪光刺激对大鼠海马CA1区锥体神经元电活动的影响规律。2.方法:采用在体膜片钳技术记录大鼠海马神经元的放电活动,并对接受闪光刺激后的视网膜进行组织学检查。方法如下:2.1健康成年SD大鼠麻醉后,行气管插管术,开颅钻孔暴露脑面,进行在体膜片钳记录。全细胞记录稳定后,采用4种不同波长的单色激光经大鼠眼球进行闪光刺激,记录大鼠海马神经元的反应。采用不同功率的紫色激光对大鼠经眼球进行闪光刺激,记录其海马神经元活动的变化规律。2.2对闪光刺激后的眼球和未经光照的眼球进行视网膜冰冻切片和HE染色,观察接受闪光刺激后的视网膜结构是否有损伤。研究结果1.对大鼠眼球进行短暂(100 ms)的激光照射时,发现红、绿光不会引起海马神经元的膜电位变动,而蓝紫光会引起海马神经元膜电位向超极化方向变动。2.蓝光引起的超极化变化,其幅值与持续时间分别为9.05±0.71 m V和116.4±11.90 ms,这与紫光引发的相应变化(幅值为9.78±1.67 m V,反应持续时间为99.23±13.31 ms)之间不存在显着的差别。3.紫光引起的超极化变化与功率成正相关,并且激光功率在125 m W范围以内时,对大鼠视网膜组织的各层结构均没有造成损伤。第三部分膜片钳记录海马神经元的生物素(Biocytin)标记和神经元类型初步鉴定内容与方法1.内容:对膜片钳记录的海马神经元进行biocytin标记和神经元类型初步鉴定2.方法:利用biocytin标记法观察效应神经元的形态,采用VGlu T1免疫荧光染色鉴定效应神经元的类型。方法如下:2.1在电生理记录的同时对被记录的神经元进行生物素标记,在电生理记录完成后,取出大鼠的脑组织进行不同厚度的冰冻切片,并采用贴片/漂片的染色方法,使被biocytin标记的神经元显色。2.2对biocytin标记的神经元进行VGlu T1免疫荧光染色。研究结果1.通过比较贴片染色法与漂片染色法对不同厚度冰冻切片的形态学染色结果,发现对片厚60μm的脑片进行漂片染色,可以对在体biocytin标记的海马神经元的形态有很好的显示,从其树突及胞体的形态结构可判断其为典型的CA1区锥体神经元。2.Biocytin标记的有超极化反应的神经元在与其他细胞标志物共染后发现,该类神经元为VGlu T1免疫反应阳性神经元。研究结论1.建立了大鼠海马神经元的全细胞膜片钳实验方法,并成功记录到海马神经元的自发放电和诱发电位。2.观察不同单色光激光照射对大鼠海马锥体神经元的影响,发现在动物麻醉状态下,给予蓝色和紫色激光闪光刺激能够引起海马锥体神经元出现明显的膜电位的超极化反应,并且超极化的幅值与紫光功率成正比,而红光和绿光没有明显的效应,表明特定波长(紫色和蓝色)激光短暂照射能够引起海马神经元的抑制性变化。3.采用biocytin标记方法和免疫荧光染色,初步证明上述膜片钳记录到的海马CA1区神经元多数为VGlu T1免疫反应阳性的锥体神经元。4.由于在体膜片钳技术的成功率较低,目前我们仅对不同功率强度的闪光刺激引发的神经元超极化反应的量效关系进行了初步论证,未来尚需积累更多的数据来进一步明确不同参数闪光刺激引起海马神经元的超极化效应的量效关系,并对反应神经元的神经化学特性、纤维联系和功能意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

应婷婷[4](2016)在《血管压迫导致面肌痉挛发生的分子机制研究》文中认为实验背景及目的:面肌痉挛(Hemifacial Spasm,HFS)是一种临床上比较常见的颅神经疾病,其主要的症状表现为一侧面部肌肉不自主的阵发性抽动。面神经微血管减压手术是目前治疗HFS的首选方案,并且已在全世界广泛开展。虽然面肌痉挛在治疗方面已经有了很好的成绩,但至今为止它的发病机制仍然是众说纷纭,尚未有一个统一的观点来全面、完整地阐述其具体的发生、发展过程,且目前的研究和探索大多集中在面神经的电生理数据及病理结构改变方面。本研究将通过观察门控钠离子通道在HFS面神经外周段脱髓鞘部位的表达,明确钠离子通道蛋白有无表达上调和异常聚集,分析轴膜钠离子通道对面神经功能和临床症状的影响,研究通道的不同聚集状态与神经传导功能的相关性,探讨异位放电活动与HFS的关系。另一方面,通过对HFS面神经运动神经元(facial motoneuron,FMN)的形态、数量以及膜电位特性研究,观察其是否存在神经元兴奋性增高的表现。实验方法:第一部分:制作SD大鼠HFS动物模型,并通过行为学、神经电生理学以及病理学等方法进行验证和评估。第二部分:取材面神经主干,通过RT-PCT、Western blot和免疫组化的方法检测Nav1.6mRNA和蛋白在面神经受压脱髓鞘段的表达。第三部分:针对成年大鼠建立一套稳定的脑片制备方法,分析不同实验条件、切片液以及孵育温度对脑片活性和膜电位基本特性的影响。第四部分:通过尼氏染色对FMN进行形态观察和计数;运用膜片钳技术在全细胞记录模式下检测FMN的静息膜电位、膜输入阻抗、基强度、动作电位阈值、动作电位幅值、动作电位半高宽、平均放电频率、后极化电位等指标,分析神经元电压门控钠离子通道特性。实验结果:第一部分:通过含铬羊肠线使面神经脱髓鞘+颞浅动脉压迫成功建立了SD大鼠HFS动物模型,并通过行为学、神经电生理学以及病理学验证。第二部分:通过RT-PCR发现HFS组面神经Nav1.6mRNA相对表达量较对照组显着上调,是对照组的3.28倍。Western blot结果表明HFS模型面神经外周段上Nav1.6钠通道亚基的蛋白表达明显增高,为对照组的4.23倍。免疫组化显示HFS组面神经轴膜上Nav1.6呈条索状阳性表达,较假手术对照组明显延长。第三部分:成功建立了一套针对成年大鼠的脑片制备方法:术前采取4°C人工脑脊液进行心脏灌流、使用高蔗糖溶液或低钙高镁人工脑脊液进行孵育和切片、用较高温度预孵育等措施可以有助于提高成年大鼠的脑片质量,且对神经元静息膜电位、动作电位阈值和幅值等膜电位特性无明显影响。第四部分:尼氏染色的结果提示,HFS模型的面神经运动神经元未出现形态学及数量上的明显变化。通过膜片钳技术对FMN检测发现,HFS模型的FMN静息膜电位下的输入阻抗增高,基强度降低,动作电位的阈值降低,动作电位的幅值增高,在不同强度刺激下的放电频率增加。HFS模型FMN静息膜电位、动作电位半宽高、后超级化电位与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差异。与正常对照组相比,HFS组大鼠FMN上钠电流的激活电位阈值降低,峰值电流幅度明显增高。实验结论:HFS面神经脱髓鞘部位的Nav1.6mRNA和蛋白表达显着上调;面神经核团中运动神经元存在兴奋性增高,钠峰值电流增加的现象。因此我们推测:门控电压Nav1.6通道蛋白在面神经脱髓鞘部位的表达及分布异常可能与面肌痉挛的发病机制有关;另一方面,HFS面神经运动神经元过度兴奋也参与了面肌痉挛的发生。

邢家铭,严兴科,马重兵,盛雪燕,朱田田,韩雅迪[5](2014)在《视觉神经细胞电生理技术研究进展》文中指出神经细胞电生理技术作为一种在实践中形成的,具有可操作性的电生理检测方法,可以在同一时间采集到多量神经细胞的动作电位,对于深化研究大脑神经细胞及其网络的工作原理,研发新的神经修复技术有很大的意义。近年来快速发展的神经细胞电生理技术主要有两种类型:膜片钳技术(PCRT)和在体多通道微电极阵列神经信号技术(M-NEMEA)。本文介绍了这两种技术的起源、发展、技术特点,及其在视神经细胞的研究及应用,并对神经细胞电生理技术在视觉中枢研究及应用等方面亟待解决的问题和发展方向进行分析和探讨。

刘志强[6](2010)在《大麻素诱导的VTA DA神经元的LTD》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大麻是世界上最易于滥用的精神药物,其活性成分大麻素(THC)可以对包括人类在内灵长类产生奖赏效应。但是到目前为止,还没有有效的治疗大麻素成瘾的手段,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对大麻素成瘾的确切机制还不明了。近年来,相当多的证据表明,成瘾效应导致的中枢神经系统适应性变化与学习记忆功能有共同的谷氨酸依赖的细胞分子机制,这使得突触传递的长时程增强(LTP)和长时程减弱(LTD)成为研究成瘾效应的细胞分子机制的焦点。而且,大多数具有强化效应或奖赏效应并易于滥用的精神依赖性药物都可以升高伏隔核(NAc)内的多巴胺水平,表明成瘾药物使得中脑多巴胺系统的多巴胺神经元活性增强。人们进一步发现,许多成瘾药物包括尼古丁、可卡因、安非他命、吗啡和酒精等,都可以使得腹侧背盖区(VTA)多巴胺神经元产生LTP效应,说明VTA多巴胺神经通路的LTP在药物成瘾效应的发生过程中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到目前为止,还不清楚大麻素能否在VTA诱导出LTP或LTD,更重要的是如果大麻素可以引起VTA的突触可塑性改变,那么这种改变是否与大麻素成瘾行为表现密切相关还没有答案。本研究采取对大鼠脑片场电位记录(年幼和成年鼠)和DA与GABA神经元全细胞膜片钳记录(年幼鼠)的手段,并结合分子生物学技术、生物化学技术和免疫组化技术,研究大麻素慢性作用对VTA突触可塑性的影响。目的是获得大麻素成瘾过程中VTA DA神经元的谷氨酸能传入突触强度长时程变化的特征和可能的细胞分子机制,并为大麻素成瘾问题的治疗措施提供新思路。本研究首先观察到大麻素(THC和HU210)慢性作用易化了VTA LTD的诱导。接着,发现大麻素通过激活星形胶质细胞上的CB1R以及通过DA神经元AMPARI的内吞作用诱导VTA DA神经元在体产生LTD。具体结果如下:1大麻素通过激活VTA CB1R易化DA神经元LTD的诱导空白对照组和安慰剂组在不阻断抑制性GABA中间神经元下,无论是LFS还是HFS都不能诱导出VTA脑片的LTP或LTD。相反,大麻素慢性作用5天的24小时后,HFS依然不能诱导出LTP,而LFS则可以诱导出LTD。大麻素慢性作用易化VTA LFS诱导LTD的现象可以被CBIR的特异性阻断剂AM281阻断。通过全细胞膜片钳记录表明大麻素易化LTD的诱导现象产生于DA神经元,而非GABA神经元。2大麻素是通过活化VTA DA神经元突触后NMDAR易化LTD的诱导,并需要APMAR的内吞过程PPR记录发现HU210作用并不改变突触前谷氨酸递质的释放概率,表明突触后机制介导了大麻素易化VTA LTD的诱导。这种突触后依赖的LTD可以被NMDAR的阻滞剂所阻断,而mGluR阻滞剂却没有作用,说明大麻素易化VTA LTD的诱导效应是突触后NMDAR依赖的。干扰GluR2内吞过程的TAT-GluR2干扰肽可以消除HU210易化VTA LTD的诱导效应。免疫荧光双标记实验表明,GluR2阳性神经元与TH标记的DA神经元可以共染色,而与GABA神经元无共染色,提示GluR2内吞过程可能主要发生在DA神经元而非GABA神经元。免疫荧光的结果,进一步证明大麻素易化VTA LTD的诱导效应是发生于DA神经元。3大麻素可能诱导VTA DA神经元产生在体LTD与上述的HU210慢性作用,最后一次注射24小时后的大鼠脑片相比,最后一次注射30分钟后的脑片LFS不能诱导出LTD,提示LTD的诱导可能被阻滞(occlusion);且30分钟后的细胞膜表面的GluR2表达量较24小时明显降低;30分钟后VTA DA神经元的AMPAR/NMDAR电流比率较24小时后组和空白对照组明显下降;HU210慢性作用后DA神经元的NR2B/NR2A电流比率较空白对照组明显升高。所有这些证据表明大麻素可能诱导VTA DA神经元产生在体LTD。4星形胶质细胞在大麻素诱导的VTA DA神经元生成LTD中的作用星形胶质细胞可以表达CB1R,本研究接下来观察特异性下调星形胶质细胞CB1R的表达量对大麻素诱导的在体LTD的影响。通过免疫印迹手段,我们首先确定了双侧颅内VTA定位微量注射构建的CB1R-shRNA腺病毒能明显抑制VTA CB1R的表达,并观察到CB1R-shRNA腺病毒主要转染VTA的星形胶质细胞,说明腺病毒能较特异地下调星形胶质细胞CB1R的表达量。接下来发现,腺病毒注射能明显抑制HU210慢性作用易化LFS诱导的LTD。另外,VTA定位注射能抑制突触前谷氨酸释放和增强星形胶质细胞对谷氨酸清除的的药物riluzole,可以抑制HU210作用后LFS对LTD的诱导。众所周知,含NR2B亚基的NMDAR可以诱导GluR2的内吞,进而产生LTD效应。我们发现大麻素慢性作用,最后一次注射24小时后NR2B/NR2A电流比率明显增强;免疫荧光标记结果表明,VTA中包含NR2B亚基的NMDAR主要位于旁突触,而包含NR2A亚基的NMDAR主要位于突触,提示由突触附近星形胶质细胞释放的谷氨酸作用到位于旁突触的NR2B,从而介导大麻素对LTD的诱导。5大麻素和尼古丁的中和作用以上所有结果表明,大麻素可以诱导VTA DA神经环路产生在体LTD效应。与此不同的是,大多数成瘾药物包括尼古丁、可卡因、吗啡、安非他命和酒精等均可以诱导DA神经元的LTP。这就产生一个疑问,对突触可塑性作用相反的成瘾药物是否可以产生中和作用。本研究提供两条证据以回答以上问题,一是慢性尼古丁作用后,HFS能诱导出VTALTP,而LFS不能诱导LTD。其次,尼古丁和大麻素联合作用后,HFS不能诱导出LTP,而LFS也不能诱导LTD。说明尼古丁和大麻素对VTA DA神经元的突触可塑性的影响产生了中和作用。根据以上结果,得出如下结论:大麻素注射可以诱导VTA产生在体LTD,且该效应的维持少于24小时。停止大麻素注射24小时后,易化了LFS诱导VTA的DA神经元LTD的生成。大麻素诱导的LTD是NMDAR和AMPAR依赖的,其途径是首先激活VTA星形胶质细胞的CBIR,使其分泌谷氨酸,谷氨酸活化旁突触的NR2B亚基,进而引起GluR2的内吞效应。大麻素诱导的LTD和尼古丁诱导的LTP可以产生中和作用。

郝瑞,邢咏新,赵堪兴[7](2008)在《单眼形觉剥夺大鼠视皮层α-氨基-3-羟基-5-甲基异恶唑-4-丙酸受体GluR2的表达及其变化对微小兴奋性突触后电流的影响》文中认为目的观察单眼形觉剥夺大鼠视皮层中α-氨基-3-羟基-5-甲基异恶唑4-丙酸(alpha-amino-3-hydroxy-5-methyl-4-isoxazolepropionic acid,AMPA)受体的表达变化及其对突触后电流 mEPSCs的影响,为研究其在视觉发育可塑性中的作用及机制做准备。方法实验研究。取14 d 龄健康Wistar 大鼠40只,随机分为2组(Ⅰ、Ⅱ),每组20只,再随机分成 A、B 两组,每组10只。对实验组(Ⅰ组)行单眼形觉剥夺,正常饲养1周后对ⅠA组及ⅡA组常规心脏灌注、固定、切取视皮层,对组织切片行免疫组织化学法显色,显微镜观察 AMPA 受体 GluR2的表达情况并进行图像分析,同时对ⅠB组及ⅡB组应用脑片膜片钳全细胞记录技术,获得大鼠视皮层神经元的细胞内微电极记录,记录突触后电流 mEPSCs 的变化。结果 AMPA 受体 GluR2在正常发育组视皮层中的表达较单眼形觉剥夺组视皮层中的表达水平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脑片膜片钳记录结果显示:AMPA 受体介导的初级视皮层2/3层的锥体神经元的微小突触后兴奋性电流(mEPSCs)幅值增高。结论大鼠出生后视皮层 AMPA 受体 GluR2的水平受视觉刺激而发生变化,且其变化影响微小突触后兴奋性电流,提示其对出生后大鼠的视觉发育有着重要的生理作用。

王昌鹏[8](2008)在《硫酸软骨素蛋白多糖在视觉发育可塑性关键期终止前后对大鼠视皮层神经元兴奋性回路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弱视是一种眼科常见疾病,弱视患者占世界人口的2-5%,中国有1000多万弱视患者。弱视患者的矫正视力低于相同年龄正常人的视力,同时还有对比敏感度,立体视觉,运动知觉等的损害。大量研究表明弱视主要的损害部位在视皮层,弱视的发生和治疗与视觉发育可塑性关键期密切相关,在视觉发育可塑性关键期内,如先天性白内障或斜视等异常的视觉环境可以导致弱视,在可塑性关键期内如果能及时地消除异常的视觉环境,弱视能治愈;在视觉发育可塑性关键期终止以后,异常的视觉环境则不再能引起弱视,但弱视的治疗效果明显降低,在临床上成年和大于12岁的弱视患者基本不能被治愈。因此,视觉发育可塑性关键期的终止与否对弱视治疗效果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人类和哺乳动物出生后,视觉系统在外界环境刺激和内在基因调控下,会发生形态和功能的适应性变化,这种变化的最敏感时期称为视觉发育可塑性关键期。近年来的研究发现对视觉发育可塑性关键期终止有重要影响的因素是:视皮层内突触可塑性、局部兴奋性/抑制性神经元回路的成熟、神经元细胞外基质、神经营养因子及一些相关基因的表达。近年研究发现细胞外基质中一些成分,如硫酸软骨素蛋白多糖(chondroitin sulphate proteoglycan, CSPG)在中枢神经系统发育晚期逐渐浓缩在神经元周围,形成包围神经元胞体和树突的神经元周围网络(Perineuronal nets, PNNs)。大鼠视皮层内CSPG形成PNNs的过程在视觉发育可塑性关键期后期,暗饲养能延迟大鼠视觉发育可塑性关键期的终止,也能导致视皮层内PNNs数目显着减少,从而表明由CSPG形成的PNNs参与了视觉可塑性关键期的终止。大鼠视皮层内兴奋性突触传递主要由NMDA受体和AMPA受体介导,正常大鼠视觉发育可塑性关键期高峰后,NMDA受体电流在兴奋性突触后电流中所占比率降低,AMPA受体电流所占比率增加,暗饲养能延迟大鼠NMDA受体电流的发育性变化,提示兴奋性突触的发育变化可能也参与了大鼠视觉可塑性关键期的终止过程。这些研究结果虽然表明CSPG和兴奋性突触的发育都与大鼠视觉发育可塑性关键期终止有关,但它们参与关键期终止的具体机制仍不明确。本课题提出如下假说:在视觉发育可塑性关键期后期,视皮层内CSPG逐渐发育成熟,形成PNNs包裹在神经元胞体和树突周围,对神经元的兴奋性突触后受体具有选择性屏蔽作用。在可塑性关键期终止前后及成年阶段,PNNs选择性屏蔽NMDA受体,导致兴奋性突触传递中NMDA受体介导的成分逐渐降低,AMPA受体介导的成分逐渐增加,兴奋性突触的结构和功能逐渐达到成年的稳定状态,兴奋性突触可塑性水平降低,这些变化参与视皮层可塑性关键期终止过程。为了验证此假说,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研究。第一部分研究:正常大鼠视皮层可塑性关键期终止前后兴奋性突触后电流的发育变化。通过膜片钳技术,我们研究了出生后3周到8周(P3W-P8W),正常大鼠视皮层谷氨酸能兴奋性突触后电流(Glutamatergic excitatory postsynaptic current, Glu-EPSC)及其两种成分,NMDA受体电流(NMDA receptor-mediated excitatory postsynaptic current, NMDA-EPSC)和AMPA受体电流(AMPA receptor-mediated excitatory postsynaptic current, AMPA-EPSC)的发育变化。这部分结果显示:1. P3W-P8W正常大鼠视皮层神经元Glu-EPSC幅值随发育逐渐升高,P7W达峰值,P3W-P8W正常大鼠视皮层神经元NMDA-EPSC幅值随发育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3W-P8W正常大鼠视皮层神经元AMPA-EPSC幅值随发育逐渐升高, P6W达峰值, P6W以后无显着变化。2.NMDA-EPSC/Glu-EPSC比率随发育降低, P6W时达到最小值,AMPA-EPSC/Glu-EPSC比率随发育增加,P6W时达到最大值。这些结果提示发育过程中视皮层兴奋性神经元网络受体亚型构成比的变化是导致视皮层可塑性关键期终止的机制之一。第二部分研究:降解CSPG对大鼠视皮层神经元兴奋性突触后电流的影响。通过大鼠视皮层内注射硫酸软骨素酶(chondroitinaseABC, chABC)制作成CSPG降解大鼠模型,用膜片钳技术记录了P3W-P8WCSPG降解大鼠视皮层Glu-EPSC, NMDA-EPSC, AMPA-EPSC的发育变化,并与同期正常大鼠比较,结果显示: 1. P5W-P8WCSPG降解大鼠视皮层神经元Glu-EPSC幅值显着高于同期正常大鼠,P4W-P8WCSPG降解大鼠视皮层神经元NMDA-EPSC幅值显着高于同期正常大鼠,P6W-P8WCSPG降解大鼠视皮层神经元AMPA-EPSC幅值显着高于同期正常大鼠。2. P6W-P8WCSPG降解大鼠视皮层神经元NMDA-EPSC/Glu-EPSC比率显着高于同期正常大鼠,P6W-P8WCSPG降解大鼠视皮层神经元AMPA-EPSC/Glu-EPSC比率较同期正常大鼠显着降低。3.降解CSPG后,大鼠视皮层神经元NMDA-EPSC幅值的增长百分率明显大于AMPA-EPSC幅值的增长百分率。这部分结果提示可塑性关键期后期到终止期CSPG对NMDA-EPSC具有选择性抑制作用。第三部分研究:降解CSPG对大鼠视皮层NMDA/AMPA受体表达的影响。通过免疫荧光标记技术和蛋白质印迹技术我们研究了可塑性关键期终止前后CSPG降解大鼠和正常大鼠视皮层NMDA受体和AMPA受体表达的变化。免疫荧光标记结果显示:1. P3W-P8W正常大鼠视皮层2-3层NR1阳性细胞数目无显着性变化,4层NR1阳性细胞数目在P5W以后显着降低,P5W-P8W差异不显着;P4W-P8WCSPG降解大鼠视皮层2-4层NR1阳性细胞数目显着高于同期正常大鼠。2. P3W-P8W正常大鼠视皮层2-3层GluR2阳性细胞数目随发育增加,4层GluR2阳性细胞数目在P3W-P5W期间增加,P5W-P8W差异不显着。P6W-P8WCSPG降解大鼠视皮层2-3层GluR2阳性细胞数目显着高于同期正常大鼠,P7W-P8WCSPG降解大鼠视皮层4层GluR2阳性细胞数目显着高于同期正常大鼠。3.降解CSPG以后,大鼠视皮层2-4层NR1阳性细胞数目的增长百分率大于GluR2阳性细胞数目的增长百分率。蛋白质印迹技术的结果显示: 1. P3W-P4W正常大鼠视皮层NR1表达水平较高,然后逐渐降低,P3W-P4W与P7W-P8W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降解CSPG后,P4W-P8WCSPG降解大鼠视皮层NR1的表达水平显着高于同期正常大鼠。2.正常大鼠GluR2表达水平在P3W-P6W随发育逐渐升高,P6W-P8W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降解CSPG后,P6W-P8WCSPG降解大鼠视皮层GluR2表达水平显着高于同期正常大鼠。这些结果表明:从视觉可塑性关键期后期到终止期,视皮层神经元NMDA受体是存在的,CSPG选择性抑制NR1蛋白的表达水平而屏蔽了神经元上NMDA受体与递质的结合;同时,提示CSPG对视皮层神经元AMPA受体的影响只表现在成年期。综上所述,本研究可以得到以下结论:从视觉可塑性关键期高峰到终止期,CSPG形成的PNNs选择性地“屏蔽”了NMDA受体的表达和功能,导致AMPA受体的表达和功能相对增强,AMPA受体在谷氨酸能兴奋性突触传递中发挥优势作用,兴奋性突触被增强和固化,突触可塑性降低,可塑性关键期终止。因此CSPG形成的PNNs选择性“屏蔽”谷氨酸能兴奋性突触中NMDA受体,导致了视皮层兴奋性神经元网络NMDA受体和AMPA受体构成比的变化。大鼠视皮层兴奋性神经元网络NMDA受体和AMPA受体构成比的变化是视皮层可塑性关键期终止的机制之一。

郑莎[9](2007)在《tPA参与视皮层发育可塑性关键期终止的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视觉发育是脑研究的一个分支,也是眼科临床基础研究的重要方向。其不仅有助于认识脑的工作原理,更为儿童的眼病治疗和成人视功能损伤后重建提供理论基础。弱视是眼科常见病,弱视患者占世界人口的2-5%,中国有1000多万儿童弱视患者。弱视是在视觉发育可塑性关键期间,由于视觉细胞接受有效刺激不足,造成矫正视力低于正常,而眼科检查未能发现明显器质性病变。弱视患者不仅单眼视力低于正常,更无良好的双眼视功能,於其工作、学习和生活到来诸多困难。目前尚无有效药物。弱视的发生、发展和治疗与视皮层可塑性关键期密切相关,对视皮层可塑性关键期终止机制的研究,将为提高弱视治愈率和开发弱视治疗的药物奠定实验基础。当接近视皮层可塑性关键期终止时,视皮层γ-氨基丁酸(γ-amino butyric acid,GABA)能抑制性中间神经元细胞外间质(extracellular matrix,ECM)中的硫酸软骨素蛋白多糖(chondroitin sulphate proteoglycans,CSPGs)等分子逐渐聚集并形成包绕神经元胞体和树突的神经元周围网络(perineuronal net,PNNs),对轴突生长起阻碍作用。人为降解成年大鼠视皮层PNNs可以成功恢复其视皮层眼优势柱可塑性,并且降低视皮层GABA能神经元对其靶细胞的抑制。以上研究表明GABA能神经元及其抑制性回路的逐渐发育成熟,是导致视皮层可塑性关键期“终止”的重要途径之一,并且PNNs的形成促进了GABA能神经元抑制功能的成熟。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issue-type plasminogen activator,tPA)作为哺乳动物出生后中枢系统内天然存在的主要的丝氨酸蛋白水解酶,通过形成tPA/纤维蛋白溶解酶(Plasmin)瀑布式级联反应系统,直接或间接地降解多种ECM分子,在介导单眼剥夺所致的视皮层眼优势柱移动的经典可塑性现象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其是否也参与了视皮层发育可塑性关键期的终止?如果tPA参与了视皮层发育可塑性关键期的终止,它作用的细胞内机制又是否与ECM分子有关?目前尚未见文献报道。为此,本课题采用以下技术和方法,在大鼠视觉可塑性关键期及其终止前后,探讨视皮层tPA与视觉发育可塑性关键期终止的关系及其可能的机制。1、应用免疫荧光组织化学、免疫印迹和发色底物法酶活性分析等方法,检测视皮层tPA表达和活性在出生后的发育变化,结果发现:(1)在大鼠出生后1周组视皮层未见tPA表达。(2)tPA在视皮层的表达量在可塑性关键期末期达峰值,到成年期表达最低;其活性随着可塑性关键期高峰、末期、终止一直下降,并且下降趋势逐渐增大,到成年则降至最低水平。(3)在视皮层可塑性关键期高峰、末期、终止及成年阶段,视皮层Ⅱ-Ⅲ层、Ⅳ、Ⅴ-Ⅵ层均可见tPA阳性神经元,且主要分布在Ⅱ-Ⅲ层、Ⅳ层。(4)在发育过程中,视皮层Ⅱ-Ⅲ层的tPA阳性细胞密度在可塑性关键期末期才达到最大值,随后下降,到成年期至最低;分布在IV层的tPA阳性细胞密度在关键期高峰即达到最大值,随即下降,到成年期至最低。2、应用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技术双重标记tPA和PNNs、tPA和GABA能神经元,免疫印迹方法检测GAD65(合成GABA抑制性神经递质的限速酶之一)的发育变化。结果发现:(1)GABA能抑制性神经传递系统和PNNs的发育在结构上同步趋于成熟,均呈持续增加趋势,并在关键期末期有一显着增加过程;而tPA阳性神经元表达在关键期末期达高峰,随后则一直呈现显着下降趋势。(2)从视皮层可塑性末期、终止、到成年的发育阶段,视皮层tPA/PNNs、tPA/GABA双重标记阳性神经元的发育具有相同的显着下降变化趋势,到关键期终止期,这两类神经元均降至成年的低水平;与tPA阳性神经元的发育变化相似。3、应用脑片膜片钳全细胞记录技术结合免疫组化技术,研究外源性调控tPA(外源性给予tPA或其抑制物tPA-stop浸浴作用于视皮层脑片)对可塑性关键期终止前后的大鼠枕叶脑片视皮层IV层PNNs的作用及其对IV层神经元GABAA-IPSCs特性的影响。结果如下:(1)外源性tPA、tPA-stop浸浴对PW 3、PW 5、PW 7各周龄视皮层脑片IV层PNNs的数量无影响,但tPA浸浴对PNNs的形态却发挥了明显的降解作用。(2)外源性调控tPA对不同周龄大鼠视皮层脑片IV层神经元被动膜学特征及PSCs的电学指标无显着影响。(3)tPA浸浴能明显降低视皮层脑片IV层神经元GABAA-IPSCs的复极化时间、反应峰值和IPSCs/PSCs峰值比率,而tPA-stop浸浴对三者则无影响。(4)tPA浸浴使视皮层IV层神经元GABAA-IPSCs复极化时间、GABAA-IPSCs峰值、IPSCs/PSCs峰值比率的发育曲线均发生后移;tPA-stop浸浴则使上述三条发育曲线前移。综上所述,本课题得到以下结论:1、首次揭示了出生后视皮层tPA表达及活性在可塑性关键期终止前后的发育变化,证明tPA参与了视皮层可塑性关键期的“终止”。2、从关键期末期(PW 5)开始,PNNs与GABA能抑制性神经传递系统的发育同步趋于成熟,而tPA阳性神经元表达随发育大幅下调。率先在组织结构水平上揭示:tPA的发育性下调有利于PNNs的形成,从而促进GABA抑制性神经传递系统的发育成熟,介导了可塑性关键期的终止。3、率先发现:外源性给予视皮层脑片tPA浸浴的方式抑制了视皮层IV层GABAA介导的抑制性突触传递功能的发育成熟,进而延长了可塑性关键期;tPA浸浴和tPA-stop浸浴能通过改变视皮层IV层神经元GABA能抑制性突触传递功能的发育特性,参与对可塑性关键期终止的调控。揭示tPA在视皮层的发育性下调有利于PNNs形成并促进GABA抑制性神经环路的发育成熟,从结构和功能两方面起到抑制突触可塑性的作用,可能是tPA参与视觉发育可塑性关键期终止的机制之一。

赵明亮[10](2006)在《大鼠初级听皮层神经元内在电生理学特性和突触传递功能的发育变化及听觉剥夺的影响》文中认为视觉和躯体感觉的研究发现,早期的尤其是关键期内的感觉经验活动对于丘脑皮层回路的发育必不可少,关键期后,神经回路的重组很难再被诱导。N-甲基-D-天冬氨酸(N-mehyl-D-aspartate, NMDA)受体被公认在中枢突触发育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NMDA受体介导的长时程增强(long-term potentiation, LTP)可以诱导α-氨基-3-羟基-5-甲基-4-异唑丙酸(α-amino-3-hydroxy-5-methyl-4-isox-azolepropionic acid, AMPA)受体插入突触后膜,使沉默突触转化为功能突触,这是突触可塑性变化的重要一步。尽管在视觉和躯体感觉系统中,谷氨酸突触传递和经验依赖可塑性的发育变化被深入研究,但对于其它感觉皮层突触的成熟过程及其分子基础还不清楚。在体动物研究表明:听皮层在出生后经历了功能的成熟过程,出生后的前28天内是大鼠听皮层可塑性关键期,关键期内的听觉剥夺(auditory deprivation, AD)会导致听皮层音频构筑难以形成,然而,相对于视觉和躯体感觉的类似研究,在突触回路水平对听皮层成熟过程进行的研究很少。初级听皮层(primary auditory cortex, AⅠ) 3/4层神经元是接受听觉传入的主要区域,听觉信息在AⅠ3/4层神经元的整合是听觉识别和感知的关键步骤。神经元的内在膜特性及其与其它神经元之间的突触联系则是决定信息整合方式的两个重要因素,另外,神经元形态学结构是功能的基础,树突大小可以影响神经元的电紧张特性和传入突触的数量,在信息整合、突触可塑性及回路联系构建中具有重要作用。本研究的主要目的之一是观察发育过程中AⅠ3/4层内神经元内在膜特性、兴奋性突触传递功能以及形态学特征的变化。选择128天龄的大鼠,制备听皮层脑片,采用膜片钳全细胞记录,观察AⅠ3/4层神经元静息膜电位(resting membrane potential, RMP)、输入阻抗(input resistance, Ri)、时间常数(time constant, Tau)和动作电位(action potential, AP)等内在膜特性指标;刺激传入纤维,记录突触后电流,灌流液内加入γ-氨基丁酸(gamma-aminobutyric acid, GABA)受体拮抗剂荷包牡丹碱(bicuculline methiodide, BMI)、AMPA受体拮抗剂6-氰基-7-硝基喹啉-二酮(6-cyano-7-nitroquinoxaline-2, 3-dione, CNQX)和NMDA受体拮抗剂D,L-2-氨基-5-磷酸基戊酸(D,L-2-amino-5-phosphonovaleric

二、与视皮层脑片膜片钳全细胞记录相结合的生物素标记技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与视皮层脑片膜片钳全细胞记录相结合的生物素标记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利用膜片钳技术标记脑片神经元的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主要材料
    1.2 脑片制备
    1.3 神经元的染色标记
2 结果
    2.1 神经元的膜片钳记录
    2.2 神经元的染色
3 讨论

(2)小胶质细胞对小鼠发育中皮层环路的影响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树突棘在神经精神类疾病中的病理学特性
        1.2.1 树突棘
        1.2.2 树突棘的结构
        1.2.3 树突棘的功能
    1.3 小胶质细胞在中枢神经系统中的作用
        1.3.1 小胶质细胞的生理学意义
        1.3.2 小胶质细胞的突触修剪作用
    1.4 皮层环路连接的生理学意义
        1.4.1 小胶质细胞在机体发育过程中的作用和意义
        1.4.2 视觉皮层发育过程中小胶质细胞的作用
    1.5 研究意义
第二章 PLX3397 诱导小胶质细胞在视觉发育关键期消减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实验材料
        2.2.1.1 实验动物
        2.2.1.2 主要试剂
        2.2.1.3 主要仪器设备
        2.2.2 实验方法
        2.2.2.1 PLX3397 灌胃
        2.2.2.2 心脏灌流及大脑固定
        2.2.2.3 冰冻切片
        2.2.2.4 免疫组织化学
    2.3 结果
        2.3.1 PLX3397 可以在皮层发育关键期消减小胶质细胞
        2.3.2 PLX3397 消减小胶质细胞在时间序列上的变化
第三章 小胶质细胞缺失对视觉皮层神经环路功能影响的研究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实验材料
        3.2.1.1 实验动物
        3.2.1.2 主要试剂
        3.2.1.3 主要仪器设备
        3.2.2 实验方法
        3.2.2.1 小鼠脑片的制备
        3.2.2.2 全细胞膜片钳记录
        3.2.2.3 激光扫描光刺激(LSPS)膜片钳记录
    3.3 结果
        3.3.1 视觉发育关键期小胶质细胞的缺失改变了突触活性
        3.3.2 小胶质细胞的消减改变了发育中视觉皮层内的神经环路的连接
第四章 小胶质细胞消减对神经元形态和功能的影响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实验材料
        4.2.1.1 实验动物
        4.2.1.2 主要实验试剂
        4.2.1.3 主要仪器设备
        4.2.2 试验方法
        4.2.2.1 TAM和DT的注射
        4.2.2.2 免疫荧光染色
        4.2.2.3 神经元形态构建和树突棘成像
        4.2.2.4 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 Blot)
        4.2.2.5 双光子树突棘成像
    4.3 结果
        4.3.1 小胶质细胞在视觉发育关键期的消减并不影响视觉皮层中的兴奋性神经元的树突状形态
        4.3.2 小胶质细胞在视觉发育关键期的缺失导致视觉皮层神经元树突棘的密度增加
        4.3.3 小胶质细胞消减后视觉皮层关键期的树突棘修剪受损以及动力学发生改变
第五章 小胶质细胞的缺失导致视觉皮层关键期可塑性受损
    5.1 引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实验材料
        5.2.1.1 实验动物
        5.2.1.2 主要仪器设备
        5.2.2 试验方法
    5.3 结果
第六章 讨论
第七章 全文小结
参考文献
附录一 博士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附录二 博士期间参加学术会议情况
附录三 个人简历
致谢

(3)不同单色激光照射对大鼠海马锥体神经元膜电位影响的在体膜片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文献回顾
第一部分 海马神经元活动的在体膜片钳记录
    1 实验动物与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第二部分 不同单色光闪光刺激对大鼠海马神经元活动的影响
    1 实验动物与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第三部分 膜片钳记录海马神经元的Biocytin标记和形态学观察
    1 实验动物与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和研究成果
致谢

(4)血管压迫导致面肌痉挛发生的分子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1 面肌痉挛的临床诊疗现状
    2 电生理监测在面肌痉挛诊疗中的应用
    3 面肌痉挛的发病机制探讨
第一部 分大鼠面肌痉挛模型建立
    一、 材料与方法
    二、 结果
    三、 讨论
第二部分 Nav1.6 在面肌痉挛模型大鼠面神经的表达
    一、 材料与方法
    二、 结果
    三、 讨论
第三部分 适合膜片钳研究的成年大鼠脑片制备方法改良
    一、 材料与方法
    二、 结果
    三、 讨论
第四部分 HFS模型大鼠面神经运动神经元膜电位特性研究
    一、 材料与方法
    二、 结果
    三、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课题与学术论文

(5)视觉神经细胞电生理技术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细胞膜片钳技术
    1.1 PCRT起源及发展
    1.2 PCRT的技术特点
    1.3 PCRT在视神经细胞的研究及应用
2 在体多通道微电极阵列神经细胞信号采集技术
    2.1 M-NEMEA的起源及发展
    2.2 M-NEMEA的技术特点
    2.3 M-NEMEA在视神经细胞的研究及应用
3 结语

(6)大麻素诱导的VTA DA神经元的LTD(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插图索引
符号索引
第一章 大麻素对突触可塑性的影响
    1.1 大麻素和体内内源性大麻素系统
        1.1.1 大麻素
        1.1.2 大麻素受体
    1.2 CB1R激活介导的突触可塑性以及大麻素滥用
        1.2.1 CB1R介导的短期突触可塑性
        1.2.2 CB1R介导的长期突触可塑性及大麻素滥用
    1.3 药物成瘾效应伴随相关神经环路的突触可塑性改变
    1.4 谷氨酸受体在突触可塑性中的功能
        1.4.1 NMDAR在突触可塑性中的功能
        1.4.2 AMPAR在突触可塑性中的功能
    1.5 药物成瘾相关的突触可塑性改变具有动态变化的特征
        1.5.1 药物成瘾相关的突触可塑性动态变化现象
        1.5.2 突触可塑性动态变化的特征和可能机制
    1.6 胶质细胞调控药物成瘾诱导的突触可塑性变化
        1.6.1 星形胶质细胞对突触可塑性的调控
        1.6.2 星形胶质细胞可能参与成瘾药物诱导的突触可塑性变化
第二章 大麻素诱导的VTA DA神经元的LTD
    2.1 前言
    2.2 实验材料
        2.2.1 动物
        2.2.2 药品、试剂
        2.2.3 溶液
        2.2.4 主要仪器设备
    2.3 实验方法
        2.3.1 实验动物分组和处理
        2.3.2 电生理实验
        2.3.3 免疫荧光染色
        2.3.4 腺病毒构建
        2.3.5 膜表面AMPAR含量的测定
        2.3.6 脑立体定位注射
        2.3.7 统计方法
    2.4 结果
        2.4.1 大麻素慢性注射易化刺激(LFS)诱导的LTD
        2.4.2 LFS诱导的LTD依赖于NMDAR并需要AMPAR的内吞
        2.4.3 THC和HU210慢性注射诱导在体的LTD
        2.4.4 星形胶质细胞在大麻素诱导VTA DA神经元在体LTD中的作用
        2.4.5 HU210诱导的LTD和尼古丁诱导的LTP的中和作用
    2.5 结论
    2.6 讨论
        2.6.1 LTD生成过程中的GluR2亚基的内吞作用
        2.6.2 星形胶质细胞参与大麻素诱导的LTD生成
        2.6.3 药物成瘾效应与突触可塑性改变
        2.6.4 下一步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8)硫酸软骨素蛋白多糖在视觉发育可塑性关键期终止前后对大鼠视皮层神经元兴奋性回路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写一览表
英文摘要
中文摘要
论文正文 硫酸软骨素蛋白多糖在视觉发育可塑性关键期终止前后对大鼠视皮层神经元兴奋性回路的影响
    前言
    第一部分 正常大鼠视皮层可塑性关键期终止前后兴奋性突触后电流的发育变化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第二部分 降解CSPG 对大鼠视皮层神经元兴奋性突触后电流的影响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第三部分 降解CSPG 对大鼠视皮层NMDA/AMPA 受体表达的影响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全文总结
    致谢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视觉发育可塑性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文章
英文论着

(9)tPA参与视皮层发育可塑性关键期终止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Abstract
摘要
论文正文 tPA 参与视皮层发育可塑性关键期终止的机制研究
    前言
    第一部分 大鼠初级视皮层tPA 表达及活性的发育变化研究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第二部分 大鼠初级视皮层发育过程中tPA 与GABA 能神经元、神经元周围网络的相互关系研究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第三部分 外源性调控tPA 对大鼠视皮层IV 层CSPGs 的作用及其对IV 层神经元GABAA-IPSCs 特性的影响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全文总结
    致谢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参与眼优势柱可塑性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博士阶段以第一作者发表论文

(10)大鼠初级听皮层神经元内在电生理学特性和突触传递功能的发育变化及听觉剥夺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主要英文缩写词表
英文摘要
中文摘要
论文正文 大鼠初级听皮层神经元内在电生理学特性和突触传递功能的发育变化及听觉剥夺的影响
    前言
    第一部分 大鼠初级听皮层神经元内在电生理学特性的发育变化及听觉剥夺的影响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第二部分 大鼠初级听皮层神经元兴奋性突触传递功能的发育变化及听觉剥夺的影响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第三部分 大鼠初级听皮层神经元形态学特性的发育变化及听觉剥夺的影响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全文总结
    致谢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一听觉系统抑制性神经回路的活动依赖性组构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二听皮层的发育和可塑性:听觉剥夺的影响
    参考文献
研究生期间发表的文章

四、与视皮层脑片膜片钳全细胞记录相结合的生物素标记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 [1]利用膜片钳技术标记脑片神经元的方法[J]. 高洁,黄燕云,张雨彤,杜相欣,张利娜,郝娜,郭霞,李建国,张宇. 中国应用生理学杂志, 2021(04)
  • [2]小胶质细胞对小鼠发育中皮层环路的影响及机制研究[D]. 马晓况. 汕头大学, 2020(01)
  • [3]不同单色激光照射对大鼠海马锥体神经元膜电位影响的在体膜片钳研究[D]. 尚梦娟. 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军医大学, 2020
  • [4]血管压迫导致面肌痉挛发生的分子机制研究[D]. 应婷婷. 上海交通大学, 2016(05)
  • [5]视觉神经细胞电生理技术研究进展[J]. 邢家铭,严兴科,马重兵,盛雪燕,朱田田,韩雅迪. 中国中医眼科杂志, 2014(04)
  • [6]大麻素诱导的VTA DA神经元的LTD[D]. 刘志强. 陕西师范大学, 2010(12)
  • [7]单眼形觉剥夺大鼠视皮层α-氨基-3-羟基-5-甲基异恶唑-4-丙酸受体GluR2的表达及其变化对微小兴奋性突触后电流的影响[J]. 郝瑞,邢咏新,赵堪兴. 中华眼科杂志, 2008(11)
  • [8]硫酸软骨素蛋白多糖在视觉发育可塑性关键期终止前后对大鼠视皮层神经元兴奋性回路的影响[D]. 王昌鹏. 第三军医大学, 2008(05)
  • [9]tPA参与视皮层发育可塑性关键期终止的机制研究[D]. 郑莎. 第三军医大学, 2007(03)
  • [10]大鼠初级听皮层神经元内在电生理学特性和突触传递功能的发育变化及听觉剥夺的影响[D]. 赵明亮. 第三军医大学, 2006(11)

标签:;  ;  ;  ;  ;  

生物素标记技术与视觉皮层切片中的膜片钳全细胞记录相结合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