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体酮穴位注射治疗肾绞痛

黄体酮穴位注射治疗肾绞痛

一、黄体酮穴位注射治疗肾绞痛(论文文献综述)

万燕,信岚,陈艳红[1](2021)在《足三里合承山穴位注射治疗肾绞痛临床观察》文中指出目的观察足三里和承山穴黄体酮穴位注射治疗肾绞痛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江安县中医医院泌尿外科2019年6月1日—2019年12月31日收治的急性肾绞痛(湿热下注型)患者64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2例。2组常规静脉给药间苯三芬注射液80 mg基础上,对照组予黄体酮20 mg肌肉注射,观察组予黄体酮20 mg穴位注射,根据疼痛视觉模拟评分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和行为疼痛量表(Beharvioral pain scale,BPS)进行评分,对比分析2组患者的排石、镇痛、预后。结果经治疗后,观察组的VAS和BP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60 min内的镇痛效果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3.75%(30/32),高于对照组的87.50%(28/3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结石排出率为87.5%(28/32),对照组为68.75%(22/3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石复发率观察组为18.75%,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4.38%。结论足三里联合承山黄体酮穴位注射能迅速有效缓解急性肾绞痛患者的疼痛,可广泛运用于临床治疗。

刘田[2](2021)在《基于Meta分析的中药复方联合ESWL治疗肾结石的临床评价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本研究通过Meta分析客观评价中药复方联合ESWL治疗肾结石的临床疗效,总结现有临床研究在方案设计及实施过程中的不足,为中药复方联合ESWL治疗肾结石提供循证医学证据,同时为今后更加进一步的临床研究提供参考。方法:根据研究目的确定计算机检索词、检索式,检索各个数据库,同时合并手工检索,全面检索出中药复方联合ESWL治疗肾结石的文献。检索日期为建库至2020年12月11日。所有检索到的文献导入Note Express软件中,先进行查重,剔除掉重复的文献,再根据纳入及排除标准进行筛选,确定最终纳入的文献。用Excel表格记录纳入文献的基本资料及数据,并绘制成三线表格资料,同时用Cochrane偏倚风险评价工具对纳入文献进行文献质量评估,并绘制图形。利用Review Manager 5.3软件对文献数据资料进行Meta分析,分析的结局指标主要有:有效率、Scr、BUN、血清Cys C、炎症指标(TNF-α、IL-2、IL-6)、T细胞亚群(CD3+、CD4+、CD8+及CD4+/CD8+)、排石时间、复发率,对其结果用森林图表示,对于纳入文献在10个以上时,用漏斗图分析是否存在发表偏倚,最后对所有结果进行分析。结果:最终纳入22篇文献进行分析,共包含2308例患者,治疗组有1156例,对照组有1152例。对22篇文献的8个结局指标进行Meta分析,结果表明:ESWL后加用中药复方的总体疗效优于无中药的对照组。(1)有效率:RR=1.2,95%CI[1.16,1.24],Z=10.23,P<0.0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Scr:MD=-12.48,95%CI[-13.07,-11.88],Z=41.05,P<0.0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BUN:MD=-1.06,95%CI[-1.19,-0.93],Z=16.04,P<0.0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血清Cys C:SMD=-0.81,95%CI[-1.30,-0.32],Z=3.26,P=0.001<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TNF-α:MD=-0.66,95%CI[-0.75,-0.61],Z=18.49,P<0.0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IL-2:MD=-1.76,95%CI[-1.87,-1.66],Z=31.85,P<0.0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IL-6:MD=-1.97,95%CI[-2.44,-1.49],Z=8.15,P<0.0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CD3+:MD=5.11,95%CI[3.92,6.30],Z=8.42,P<0.0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D4+:MD=3.81,95%CI[2.76,4.86],Z=7.13,P<0.0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D4+/CD8+:MD=0.18,95%CI[0.12,0.24],Z=5.49,P<0.0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D8+:MD=-0.19,95%CI[-0.88,0.50],Z=0.54,P(29)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7)排石时间:SMD=-3.21,95%CI[-4.10,-2.32],Z=7.06,P<0.0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8)复发率:RR=0.33,95%CI[0.13,0.88],Z=2.22,P=0.03<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9)对22篇文献的中药复方分析,用药频次在10次及以上的中药有:金钱草、海金沙、鸡内金、牛膝、甘草、石韦、车前子、黄芪、滑石。对中药类别进行统计,主要由利水渗湿药、补虚药、活血化瘀药、理气药、清热药等几类组成,中药用药与临床上肾结石的中医治疗原则基本相符。结论:本研究Meta分析结果表明:中药复方联合ESWL治疗肾结石相对于ESWL治疗在提高临床有效率、促进肾功能恢复(Scr、BUN、Cys C)、改善炎症(TNF-α、IL-2、IL-6)、保护免疫功能(CD3+、CD4+、CD4+/CD8+)、缩短排石时间、降低复发率等方面疗效更加显着。但考虑本研究纳入文献的方法学质量偏低,导致本次Meta结果的有所偏倚,望日后能有更多高质量的RCT为中药复方联合ESWL治疗肾结石提供更准确的循证医学证据。

彭颂[3](2019)在《“动留针术”治疗急性肾绞痛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文通过观察对照组(普通针刺组)、试验组(“动留针术”组)对急性肾绞痛治疗后患者疼痛强度评分、伴随症状评分、镇痛起效时间、复发情况等临床指标,对比两组治疗急性肾绞痛的临床疗效差异,为本病提供简便有效的临床治疗手段,并推广“动留针术”的应用。方法:1.选择重庆市中医院急诊科2017年10月至2018年10月期间收治的符合纳入标准的62例急性肾绞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分组法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31例。2.对照组取患侧阿是穴、腰夹脊、足三里针刺得气后接电针,通电后留针约30min。试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留针期间施行“胸胁咳气法”引申法。治疗后观察随访24小时。3.通过对比两组治疗前后疼痛强度评分分值差、伴随症状评分分值差、总体评分分值差、镇痛起效时间、复发情况,并统计镇痛疗效、总体疗效等指标,来评价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差异。结果:1.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结石位置、结石平均直径、结石直径分类等一般资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2.两组患者治疗前疼痛强度评分、伴随症状评分、总体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两组患者治疗后疼痛强度评分、伴随症状评分、总体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疼痛强度评分分值差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伴随症状评分分值差、总体评分分值差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5.对照组镇痛疗效总有效率93.33%,试验组96.67%,两组患者镇痛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对照组总体疗效总有效率93.33%,试验组100.00%,两组患者总体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7.对照组镇痛起效时间为6.77±4.52min,试验组为4.10±2.89min,两组患者镇痛起效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8.对照组疼痛复发率20.00%,试验组13.33%,两组患者疼痛复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对照组和试验组对急性肾绞痛的疼痛强度评分、伴随症状评分和总体评分的均有改善,而试验组对疼痛强度评分的改善作用优于对照组,对伴随症状评分和总体症状评分的改善作用基本相当。2.对照组和试验组治疗急性肾绞痛的镇痛时间短,镇痛疗效、总体疗效显着;而试验组的镇痛时间短于对照组,镇痛疗效与对照组基本相当,总体疗效优于对照组。

林珍妮[4](2019)在《基於“下病上取”法针刺支沟穴对腓肠肌痉挛的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腓肠肌痉挛是指腓肠肌突发性肌肉强烈收缩,肢体筋脉牵掣、痛如扭转,疼痛剧烈,常在受寒刺激、运动后、睡眠时,尤其是寒冷的夜间发生,患者常因痉挛所致的巨大疼痛而从睡梦中惊醒,影响睡眠质量,而睡眠质量与健康相关的生活质量成正比,健康相关的生活质量下降,可能会导致患者在工作或其他日常活动中遇到更多问题,而且剧烈肌肉疼痛不仅会影响睡眠,而且往往会导致患者在数天内因小腿疼痛而行走困难,给患者带来极大的痛苦。本研究主要观察针刺支沟穴与针刺承山穴对治疗腓肠肌痉挛的疗效对比,初步探讨下病上取与局部选穴对痛症的临床疗效,拓宽临床治疗思路,为本病提供较优的治疗方法。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腓肠肌痉挛患者随机分成支沟组和承山组,支沟组30例,承山组30例。支沟组针刺支沟穴,承山组针刺承山穴。两组均每日治疗1次,每5次为1疗程,共5日,并在疗程结束的的第1周及第1个月随诊,共2次。1个疗程后观察两组患者的症状评分、体征评分、疼痛评分、失眠严重指数、功能障碍指数、健康调查评分等变化,并跟据症状评分、体征评分对两组进行疗效评定。对以上数据建立数据库,运用Stata 13.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基线情况:比较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程等基本情况,比较两组治疗前腓肠肌的症状分级积分、体征分级积分、疼痛评分、功能障碍指数及健康调查评分等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基线资料具备可比性。两组间治疗前失眠严重指数相比,P=0.431,P<0.05,差异具统计学意义。2.症状分级积分比较:支沟组于治疗第1次、治疗第5次、随访第1周、第1个月治疗前相比,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第5次与治疗第1次相比,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第5次、随访第1周、第1个月月两两相比,P>0.05,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承山组:治疗前与治疗第1次、治疗第5次、随访第1周、第1个月相比,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第1次与治疗第5次、随访第1周、随访第1个月比较,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第5次与随访第1个月相比,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随访第1周与随访第1个月相比,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治疗第1次、治疗第5次、随访第1周、随访第1个月相比,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说明支沟缓解腓肠肌痉挛症状较承山好;两组症状分级积分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针刺支沟、承山对缓解腓肠肌痉挛的症状均具有明显疗效。两组的第1次治疗与第5次治疗之间也有统计学意义,说明缓解腓肠肌痉挛的疗效与疗程的长短相关。两组的治疗后及随访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组治疗后症状缓解情况均稳定。3.体征分级积分比较:治疗第1次、治疗第5次、随访第1周、第1个月与治疗前相比,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第5次与治疗第1次相比,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第5次、随访第1周、第1个月两两相比,P>0.05,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承山组治疗第1次、治疗第5次、随访第1周、第1个月与治疗前相比,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第1次与治疗第5次、随访第1周、随访第1个月比较,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第5次与随访第1个月相比,P>0.05,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治疗第1次、治疗第5次、随访第1周、随访第1个月相比,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说明支沟缓解腓肠肌痉挛体征较承山好。两组症状分级积分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针刺支沟、承山对缓解徘肠肌痉挛的症状均具有明显疗效。两组的第1次治疗与第5次治疗之间也有统计学意义,说明缓解腓肠肌痉挛的疗效与疗程的长短相关。两组的治疗后及随访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组治疗后症状缓解情况均稳定。4.疗效评定:治疗后两组疗效比较,支沟组临床治愈13例(43.4%),显效14例(46.7%),有效2例(7%),无效1例(3%),总有效率96.7%;承山组临床治愈8例(26.7%),显效12例(40%),有效8例(26.7%),无效2例(7%),总有效率93.3%。根据秩和检验,两组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对治疗腓肠肌痉挛均有明显疗效,但支沟组的临床治愈率比承山组高,说明支沟对缓解腓肠肌痉挛的效果比承山好。5.疼痛评分比较:(1)两组患者第1次治疗时的疼痛指数比较:治疗前支沟组与承山组相比,P=0.73>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有可比性;针刺2分钟、针刺5分钟、针刺10分钟、取针后组间比较P均<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提示支沟组在不同时间段其止痛效果均好于承山组。统计分析方法采用单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球形检验P<0.05,不符合球形检验,说明重复测量数据之间存在相关性,不可按单因素方差分析方法处理,需要进行多变量方差分析,以多元检验结果为准。多变量方差分析结果,结果提示时间、时间*组别交互P均<0.05,说明时间因素以及时间因素和分组的交互作用有统计学意义,即VAS评分有随时间变化的趋势并且时间因素的作用随着组别的不同而不同。组间效应检验F=3.734,P=0.058>0.05,说明支沟组和承山组治疗后的疗效相近。(2)两组患者第2次治疗时的疼痛指数比较:治疗前支沟组与承山组相比,P=0.000<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第2次治疗开始支沟组患者疼痛程度已经开始小于承山组;针刺2分钟、针刺5分钟、针刺10分钟、取针后组间比较P均<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提示支沟组在不同时间段其止痛效果均好于承山组。统计分析方法采用单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球形检验P<0.05,不符合球形检验,说明重复测量数据之间存在相关性,不可按单因素方差分析方法处理,需要进行多变量方差分析,以多元检验结果为准。多变量方差分析结果,结果提示时间P<0.05,时间*组别交互P>0.05,说明时间因素有统计学意义,即VAS评分有随时间变化的趋势而不同,时间因素和分组的交互作用无统计学意义,提示时间因素的作用并未随组别的不同而不同。组间效应检验F=7.642,P=0.008<0.05,说明支沟组比承山组治疗后的疗效好。(3)两组患者第3次治疗时的疼痛指数比较:治疗前支沟组与承山组相比,P=0.000<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第3次治疗开始支沟组患者疼痛程度已经开始小于承山组;针刺2分钟、针刺5分钟、针刺10分钟、取针后组间比较P均<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提示支沟组在不同时间段其止痛效果均好于承山组。统计分析方法采用单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球形检验P<0.05,不符合球形检验,说明重复测量数据之间存在相关性,不可按单因素方差分析方法处理,需要进行多变量方差分析,以多元检验结果为准。多变量方差分析结果,结果提示时间、时间*组别交互P均<0.05,说明时间因素以及时间因素和分组的交互作用有统计学意义,即VAS评分有随时间变化的趋势并且时间因素的作用随着组别的不同而不同。组间效应检验F=22.395,P=0.000<0.05,说明支沟组比承山组治疗后的疗效好。(4)两组患者第4次治疗时的疼痛指数比较:治疗前支沟组与承山组相比,P=0.000<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第4次治疗开始支沟组患者疼痛程度已经开始小于承山组;针刺2分钟、针刺5分钟、针刺10分钟、取针后组间比较P均<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提示支沟组在不同时间段其止痛效果均好于承山组。统计分析方法采用单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球形检验P<0.05,不符合球形检验,说明重复测量数据之间存在相关性,不可按单因素方差分析方法处理,需要进行多变量方差分析,以多元检验结果为准。多变量方差分析结果,结果提示时间、时间*组别交互P均<0.05,说明时间因素以及时间因素和分组的交互作用有统计学意义,即VAS评分有随时间变化的趋势并且时间因素的作用随着组别的不同而不同。组间效应检验F=30.353,P=0.000<0.05,说明支沟组比承山组治疗后的疗效好。(5)两组患者第5次治疗时的疼痛指数比较:治疗前支沟组与承山组相比,P=0.000<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第5次治疗开始支沟组患者疼痛程度已经开始小于承山组;针刺2分钟、针刺5分钟、针刺10分钟、取针后组间比较P均<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提示支沟组在不同时间段其止痛效果均好于承山组。统计分析方法采用单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球形检验P<0.05,不符合球形检验,说明重复测量数据之间存在相关性,不可按单因素方差分析方法处理,需要进行多变量方差分析,以多元检验结果为准。多变量方差分析结果,结果提示时间P<0.05,时间*组别交互P>0.05,说明时间因素有统计学意义而以及时间因素和分组的交互作用无统计学意义,即VAS评分有随时间变化的趋势而不同,但是时间因素的作用并没有随着组别的不同而不同,提示在第5次治疗支沟组和承山组对于疼痛的改善随着时间的变化,两者趋势接近。组间效应检验F=48.465,P=0.000<0.05,说明支沟组比承山组治疗后的疗效好。(6)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疼痛指数比较:支沟组治疗前与治疗第1次、治疗第2次、治疗第3次、治疗第4次、治疗第5次、随访第1周、随访第1个月相比,P<0.05,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第1次与治疗第5次、随访第1周、随访第1个月相比,P<0.05,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第2次与治疗第5次、随访第1周、随访第1个月相比,P<0.05,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第3次、治疗第4次、治疗第5次、随访第1周、随访第1个月两两相比,P>0.05,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承山组治疗前与治疗第1次、治疗第2次、治疗第3次、治疗第4次、治疗第5次、随访第1周、随访第1个月相比,P<0.05,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第1次与治疗第2次、治疗第3次、治疗第4次、治疗第5次、随访第1周、随访第1个月相比,P<0.05,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治疗前相比,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余两两相比,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说明无论是治疗后还是后期随访的疗效中,支沟组对减轻疼痛均好于承山组。6.失眠严重指数比较:支沟组治疗前与治疗后、随访第1周、第1个月相比,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与随访第1周、第1个月相比,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随访第1周、第1个月两两相比,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承山组治疗前与治疗后、随访第1周、第1个月相比,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与随访第1周、第1个月相比,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随访第1周、第1个月两两相比,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治疗后、随访第1周、随访第1个月分别组间相比,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治疗后与随访第1周、随访第1个月组内相比,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说明两组患者的睡眠情况在后期随访中较治疗后均有改善,且情况较为稳定。说明无论是治疗后还是后期随访的疗效中,支沟组均好于承山组。7.功能障碍指数比较:支沟组治疗前与治疗后、随访第1周、第1个月相比,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与随访第1周、第1个月相比,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随访第1周、第1个月两两相比,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承山组治疗前与治疗后、随访第1周、第1个月相比,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与随访第1周、第1个月相比,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随访第1周与第1个月相比,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治疗后、随访第1周、随访第1个月分别组间相比,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治疗后与随访第1周、随访第1个月组内相比,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支沟组随访第1周、随访第1个月两两相比均无差异,p>0.05,而承山组随访第1周与第1个月相比,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两组患者的功能障碍在后期随访中较治疗后均有改善,相对来说支沟组的疗效较为稳定。说明无论是治疗后还是后期随访的疗效中,支沟组均好于承山组。8.健康调查评分比较:治疗前和治疗后对比,支沟组和承山组在PF及BP中P<0.05,有统计学意义,余P>0.05,均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支沟组和承山组相比,BP中p<0.05,有统计学意义。余P>0.05,均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随访第1个月支沟组和承山组相比,BP中P<0.05,均有统计学意义;承山组随访第1周与随访第1个月相比,P<0.05,有统计学意义。说明腓肠肌痉挛的患者与健康相关的生活质量较低,其主要影响健康和日常活动和躯体疼痛,在各组之间,其余SF-36项目中P>0.05,均无统计学意义。结果显示无论是治疗后还是后期随访的疗效中,支沟组对躯体疼痛的疗效均好于承山组。结论:针刺支沟穴与承山穴都是治疗腓肠肌痉挛的有效方法,但支沟组的治疗方案无论是治疗后还是后期随访的疗效中,在症状分级、体征分级,以及患者自评疼痛指数、失眠严重指数、功能障碍指数及健康调查评分方面的疗效均好于承山组。综上所述,说明针刺支沟穴治疗腓肠肌痉挛有效且安全,值得广泛推广。

张乃[5](2018)在《委中穴注射黄体酮治疗急性肾绞痛35例疗效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委中穴注射黄体酮治疗急性肾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急诊科就诊的急性肾绞痛患者70例,随机分成两组各35例。观察组给予委中穴注射黄体酮治疗,对照组给予肌肉注射黄体酮治疗,观察两组给药后10min、20min、30min、60min的VAS评分并进行对比分析,同时比较两组患者60min内的镇痛效果。结果:观察组在给药后10min、20min、30min、60min的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60min内的镇痛效果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委中穴注射黄体酮能快速有效缓解急性肾绞痛患者的疼痛,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梁慧,梁利健,王惠红,俞寅,王超国,黄斌,梁盼盼,张敏丽,朱章国[6](2017)在《坦索罗辛联合黄体酮穴位注射治疗输尿管下段结石的临床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研究坦索罗辛联合黄体酮穴位注射治疗输尿管下段结石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16年1月2017年1月对我院收治的80例输尿管下段结石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0例。对照组仅予坦索罗辛缓释片;观察组采用坦索罗辛联合黄体酮穴位注射法。对比分析两组的结石排除率、排出时间、肾绞痛发生情况、疼痛缓解时间、治疗效果和并发症等的差异。结果观察组的治疗有效率为9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结石排除率为87.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7.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结石排出时间、肾绞痛发生率和疼痛缓解时间显着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情况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坦索罗辛联合黄体酮穴位注射治疗输尿管下段结石疗效显着,在临床中值得推广应用。

陈俊,叶菁[7](2017)在《穴位热敏灸技术联合黄体酮注射治疗急性肾绞痛临床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穴位热敏灸技术联合黄体酮注射疗法对急性肾绞痛患者的治疗作用。方法:从2013年8月——2015年5月于我院急诊科就诊的患者中选出100例,并随机分成两组,观察组应用穴位热敏灸技术联合黄体酮注射疗法,对照组给予传统的补液加解痉治疗方法,将两组患者在疼痛的缓解时间及短时间内的不良反应率作以比较。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在缓解肾绞痛方面疗效相当,有效率分别为96%和90%,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率低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穴位热敏灸技术联合黄体酮注射疗法治疗急性肾绞痛操作简单、成本低,值得临床借鉴。

刘佳琳,胡亚才,李会娟,李桂平[8](2015)在《针灸治疗肾绞痛近年概况》文中认为肾绞痛通常指由于泌尿系结石尤其是输尿管结石在肾盂、输尿管内急促移动或突发嵌顿,导致上尿路急性梗阻,造成肾盂及近端输尿管内压力增高,引起输尿管平滑肌痉挛而发生的阵发性剧烈性绞痛。其发作急骤,病势凶猛,患者往往难以忍受,首要的任务是镇痛和解除肾盂和输尿管平滑肌痉挛。临床上其常规给予解痉止痛(阿托品、654-2等)和麻醉性止痛药物(吗啡、杜冷丁等)但其有恶心、呕吐等副作用,且有成瘾性。针灸治疗本病止痛

朱进,郝荣涛[9](2014)在《针刺配合穴位注射黄体酮治疗急性肾绞痛临床观察》文中指出目的观察针刺配合穴位注射黄体酮对急性肾绞痛的缓解作用。方法将12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应用针刺配合穴位注射黄体酮,对照组采用传统的补液、解痉治疗方法,比较两组患者在疼痛缓解时间、患者主观疼痛评估以及短时间内复发率的差异。结果治疗组患者疼痛缓解所需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主观疼痛评估明显优于对照组,短时间内复发率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刺配合穴位注射黄体酮能快速有效缓解急性肾绞痛,且复发率低。

辛以军[10](2012)在《中西医结合治疗输尿管结石的临床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输尿管结石是临床的常见病、多发病,给患者带来巨大痛苦。近年来,随着腔镜微创技术的广泛开展,使输尿管结石的治疗方法呈现多样化,但药物保守治疗以其独有的无创性仍被广大患者所接受,且表现出良好的治疗效果,被视为

二、黄体酮穴位注射治疗肾绞痛(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黄体酮穴位注射治疗肾绞痛(论文提纲范文)

(1)足三里合承山穴位注射治疗肾绞痛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诊断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治疗方法
    1.6 观察指标及疗效判定标准
    1.7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VAS、BPS评分比较
    2.2 结石排出率及排出时间比较
    2.3 临床疗效比较
    2.4 复发情况比较
3 讨论

(2)基于Meta分析的中药复方联合ESWL治疗肾结石的临床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历史回顾
    1 中医学对肾结石的认识
        1.1 历史沿革
        1.2 病因病机
        1.3 中医治疗
    2 现代医学对肾结石的认识
        2.1 肾结石的流行病学
        2.2 西医治疗
    3 中药复方联合ESWL治疗肾结石的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1.1 文献检索
    1.2 纳入标准
    1.3 排除标准
    1.4 文献筛选和资料提取
    1.5 方法学质量评价
    1.6 统计分析方法
    1.7 技术路线图
2 结果
    2.1 文献检索结果
    2.2 纳入文献的特征
    2.3 Meta分析结果
3 讨论与分析
    3.1 ESWL后的并发症分析
    3.2 肾损伤的生化指标
    3.3 疗效性分析
    3.4 中药用药规律分析
    3.5 异质性来源分析
    3.6 发表偏倚分析
    3.7 本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介

(3)“动留针术”治疗急性肾绞痛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资料与方法
    一、临床资料
        1 病例来源及分组
        2 试验标准
        2.1 诊断标准
        2.1.1 西医诊断标准
        2.1.2 中医诊断标准 根据中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内科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制定
        2.2 纳入标准
        2.3 排除标准
        2.4 剔除和脱落标准
    二、研究方法
        1 研究仪器、设备
        1.1 毫针
        1.2 电针
        2 入组方法
        3 治疗方法
        3.1 针灸取穴
        3.2 对照组
        3.3 试验组
        4 观察指标
        5 疗效判定标准
        5.1 治疗前后评分分值差评定标准
        5.2 镇痛疗效的评定标准
        5.3 总体疗效评定标准
        6 统计方法
第二部分 结果与分析
    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1.1 两组性别比较
        1.2 两组年龄比较
        1.3 两组结石位置比较
        1.4 两组结石直径分类比较及结石直径比较
    2 两组治疗前评分比较
    3 两组治疗后各项评分比较
    4 两组治疗前后评分分值差比较
    5 两组镇痛疗效比较
    6 两组总体疗效比较
    7 两组镇痛起效时间比较
    8 两组疼痛复发比较
    9 不良反应
第三部分 讨论
    一、中医对急性肾绞痛的认识
        1 急性肾绞痛的中医概述
        2 病因病机
        3 中医治疗
    二、西医对急性肾绞痛的认识
        1 急性肾绞痛的概述
        2 病因病理
        3 流行病学
        4 西医治疗
    三、针刺治疗急性肾绞痛的镇痛探讨
        1 针刺镇痛原理
        2 针刺选穴
    四、“动留针术”治疗急性肾绞痛的镇痛探讨
        1 导引
        2 “动留针术”镇痛原理
第四部分 结论
不足及展望
    1 不足
    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1 随机数字表
附录2 临床研究病例报告
附录3 “动留针术”治疗急性肾绞痛临床试验知情同意书
    知情告知页
    知情同意书签字页
附录4 针灸治疗肾绞痛概述
    参考文献

(4)基於“下病上取”法针刺支沟穴对腓肠肌痉挛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1.1 中医对腓肠肌痉挛的研究
        1.1.1 中医病名溯源
        1.1.2 病因病机分析
    1.2 现代西医对腓肠肌痉挛的研究
        1.2.1 发病机理
        1.2.2 常用治疗手段
    1.3 近代中医治疗腓肠肌痉挛的进展
        1.3.1 针灸治疗
        1.3.2 以支沟为主的治疗研究
        1.3.3 以承山为主的治疗研究
        1.3.4 以中药为主的治疗研究
    1.4 近代中医以“下病上取”法为主的治疗研究
第二章 临床研究
    2.1 研究方案
        2.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2.1.2 研究方法
        2.1.3 实验方案
        2.1.4 观察指标
        2.1.5 不良事件观察与分析
        2.1.6 中止、剔除标准
    2.2 研究结果
        2.2.1 基线情况
        2.2.2 症状,体征,疗效比较
        2.2.3 疼痛评分(目测类比定级法Visual Analog Scale,VAS)
        2.2.4 失眠严重指数量表(Insomnia Severity Index, ISI)
        2.2.5 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问卷表(ODI)
        2.2.6 健康调查简表(SF-36)
    2.3 不良反应观察
    2.4 脱落情况
第三章 讨论
    3.1 临床疗效分析
        3.1.1 基线性况
        3.1.2 症状评分
        3.1.3 体征评分
        3.1.4 疗效评定
        3.1.5 疼痛评分(VAS)
        3.1.6 失眠严重指数量表(ISI)
        3.1.7 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问卷表(ODI)
        3.1.8 健康调查简表(SF-36)
    3.2 治疗方法分析
        3.2.1 选穴原理
        3.2.2 下病上取
    3.3 小结
第四章 结语
    4.1 本次临床研究结果
    4.2 问题与展望
    4.3 创新性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统计学审核证明

(5)委中穴注射黄体酮治疗急性肾绞痛35例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诊断标准[1]
    1.2 纳入标准
    1.3 排除标准
    1.4 一般资料
    1.5 治疗方法
    1.6 观察指标和疗效判定标准
    1.7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6)坦索罗辛联合黄体酮穴位注射治疗输尿管下段结石的临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病例选择
    1.3 治疗方法
    1.4 疗效评定标准
    1.5 观察指标
    1.6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结石清除率及结石排出时间比较
    2.2 两组患者肾绞痛发生情况及疼痛缓解时间比较
    2.3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
    2.4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3 讨论

(7)穴位热敏灸技术联合黄体酮注射治疗急性肾绞痛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2 治疗方法
    1.3 评价指标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比较
    2.2 两组肾绞痛患者不良反应率比较
3 讨论

(8)针灸治疗肾绞痛近年概况(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研究
    1.1 体针治疗:
    1.2 穴位注射:
    1.3 平衡针:
    1.4 电针:
    1.5 梅花针循经叩打:
    1.6 腕踝针:
    1.7 耳针:
    1.8 针药并用:
2 机理研究
3 小结

(9)针刺配合穴位注射黄体酮治疗急性肾绞痛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2 治疗方法
    1.3 评价指标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3 讨论

(10)中西医结合治疗输尿管结石的临床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中西医结合治疗输尿管结石的有效性
2 常用中西医结合方法及中药组方应用
    2.1 黄体酮联合中医穴位注射在肾绞痛方面的成效
    2.2 西药联合排石汤治疗输尿管结石的进展

四、黄体酮穴位注射治疗肾绞痛(论文参考文献)

  • [1]足三里合承山穴位注射治疗肾绞痛临床观察[J]. 万燕,信岚,陈艳红.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21(19)
  • [2]基于Meta分析的中药复方联合ESWL治疗肾结石的临床评价研究[D]. 刘田.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21(01)
  • [3]“动留针术”治疗急性肾绞痛临床疗效观察[D]. 彭颂. 湖南中医药大学, 2019(02)
  • [4]基於“下病上取”法针刺支沟穴对腓肠肌痉挛的临床研究[D]. 林珍妮.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9(03)
  • [5]委中穴注射黄体酮治疗急性肾绞痛35例疗效观察[J]. 张乃. 江西中医药, 2018(02)
  • [6]坦索罗辛联合黄体酮穴位注射治疗输尿管下段结石的临床应用研究[J]. 梁慧,梁利健,王惠红,俞寅,王超国,黄斌,梁盼盼,张敏丽,朱章国. 中国现代医生, 2017(28)
  • [7]穴位热敏灸技术联合黄体酮注射治疗急性肾绞痛临床观察[J]. 陈俊,叶菁. 江西中医药, 2017(01)
  • [8]针灸治疗肾绞痛近年概况[J]. 刘佳琳,胡亚才,李会娟,李桂平. 内蒙古中医药, 2015(09)
  • [9]针刺配合穴位注射黄体酮治疗急性肾绞痛临床观察[J]. 朱进,郝荣涛. 中国中医急症, 2014(06)
  • [10]中西医结合治疗输尿管结石的临床进展[J]. 辛以军. 中国医学创新, 2012(20)

标签:;  ;  ;  ;  

黄体酮穴位注射治疗肾绞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