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抢救一例自主呼吸停止13小时

成功抢救一例自主呼吸停止13小时

一、抢救自主呼吸停止13h成功1例(论文文献综述)

阎贝贝[1](2021)在《尿素循环障碍的临床与遗传学研究及PBMC来源hiPSC和肝类器官的建立》文中认为研究背景尿素循环障碍(Urea Cycle Disorders,UCD)是由于参与尿素循环的六种酶中任意一种酶的基因发生突变而导致的出生缺陷,发病率据文献报道从1:8000到1:45,000不等。除鸟氨酸氨甲酰基转移酶缺陷(Ornithine Transcarbamylase Deficiency,OTCD)为X连锁遗传外,其余五种均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UCD根据发病时间分为早发型和晚发型,临床多表现为高氨血症的疾病过程。早发型UCD因酶严重缺乏或缺失而致临床症状极其严重,进展迅速,死亡率高达50%以上,存活者神经系统后遗症多严重;晚发型则可反复出现程度不一的高氨血症,亦合并神经系统损害,严重影响人类健康和生活质量。然而,由于UCD的罕见性和临床症状的不典型性,临床上面临识别难、诊断难、治疗难的困境,死亡率和致残率居高不下。因此,UCD患者的早期识别、早期诊断、早期干预,对挽留患者生命和改善患者预后都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诱导性多能干细胞(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s,iPSC)是由体细胞经重编程而获得的具有胚胎干细胞特性和功能的干细胞,其细胞来源广,诱导和培养技术成熟,建立后可长期培养,且病人来源的iPSC天然携带病人的致病基因,是建立疾病细胞模型的理想选择。将其诱导分化为目的细胞,可进行疾病模型的建立、治疗方法的对比、药物的筛选和毒理的研究并应用于再生医学领域的研究,应用前景广阔。鉴于上述研究背景,本论文围绕汇总UCD病人的临床资料和构建其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PBMC)来源的iPSC与肝类器官这两方面展开研究,试图为UCD的诊疗提供循证医学依据,并期望将iPSC和肝类器官作为OTCD的体外细胞模型。研究目的1.对7例UCD患儿的临床特征、疾病过程、实验室检查及基因检测结果进行汇总分析,总结疾病过程及特点,探索基因型与临床表型之间的关系。2.建立OTCD患儿PBMC来源的iPS细胞系,并通过3D培养技术诱导分化为肝类器官,以期将其作为研究OTCD的体外疾病模型。研究方法1.对2016年10月至2020年12月期间于山东大学齐鲁儿童医院就诊的16154名遗传代谢病高危儿进行血和尿串联质谱筛查,同时对临床出现意识障碍、惊厥等脑病表现的患儿进行血浆氨检测与遗传学检查,共确诊7例UCD的患儿,分析其临床表型、实验室检查及基因检测结果。2.分离不同基因变异OTCD患儿的PBMC,以非整合方法进行重编程,挑取具备干细胞形态的克隆进行纯化和培养。采用细胞免疫荧光技术对iPSC进行多能性分子标记物鉴定;利用qRT-PCR方法检测内源性多能基因的表达;并采用拟胚体自分化实验检测三个胚层的分子标记物表达情况,验证iPSC多向分化潜能;通过PCR技术证明外源基因的表达消失来验证非整合性重编程模式。利用染色体核型鉴定、qRT-PCR和Sanger测序技术确认所构建的iPS具有OTCD病人特异性。3.将OTCD患儿的iPSC与正常儿童iPSC同时诱导分化为定型内胚层细胞(definitive endodermal cells,DEC),然后利用3D培养方式进行悬浮培养,使其分化成熟为肝脏类器官。分别应用qRT-PCR和免疫荧光的方式对不同阶段特异性基因和肝特征性蛋白的表达进行检测,从而证明肝类器官构建成功。在基因和蛋白水平对肝类器官中OTC的表达进行检测,初步探讨新发变异对OTC的影响。研究结果1.临床资料及实验室检查:7例UCD患儿中有6例早发型病例,1例晚发型病例,均表现为急性高氨血症的临床过程,且合并多脏器功能障碍,但以神经系统症状为突出表现。凝血功能障碍先于肝酶异常出现,且其中纤维蛋白原的降低与血浆氨的升高有明显相关性。早发型UCD患者均合并低钙血症,且血筛中均有血丙氨酸和脯氨酸水平的显着升高。2例患者在接受血液净化治疗以后,虽然血浆氨水平明显下降,但临床症状均未见明显好转。2.遗传学结果:7个病例发现6个新发变异,包括5个点变异和1个3-9号外显子缺失,均位于基因保守区域;导致早发型病例的基因变异均造成蛋白结构的改变。对比基因型和临床表型发现,2个无义变异和3-9号外显子缺失的患儿或病情进展更迅速,或临床症状更严重、治疗效果差。3.iPSC的建立和鉴定:重编程后,OTCD患儿来源的PBMC呈现出显着的胚胎干细胞形态。重编程所得的2株OTCD-iPSC不但可表达TRA-60、TRA-81、OCT4、SSEA4和NANOG等多能性标志物以及OCT4、SOX2、NANOG等内源性多能基因,还可自分化形成典型的拟胚体结构,并可以检测到内、中、外胚层的特异性标志物。构建的iPSC与患儿外周血样本染色体核型相同,且保留了细胞源原有的基因变异,未整合质粒基因。4.肝类器官的建立和鉴定:不同时期的细胞明场图证明iPS细胞经历不同的阶段最终呈现肝细胞形态,随着iPSC向肝细胞方向分化,定型内胚层的标记物在基因和蛋白两个层面的表达均下降,而肝细胞特征性标记物,如ALB、CYP3A4、AFP等的表达则逐渐升高。3-9号外显子缺失患儿PBMC来源的肝类器官不表达细胞源缺失的外显子,且OTC蛋白的表达量也显着下降。研究结论1.凝血功能障碍可能是UCD病人肝损伤更早期的表现,且需动态监测早发型UCD病人的血钙水平;血丙氨酸和脯氨酸水平可能对早发型近端UCD病人有辅助诊断价值。2.血液净化治疗可有效降低血浆氨浓度,但其临床症状的改善可能与血浆氨的降低不成比例;其临床表型和预后仍取决于基因变异对酶的结构和/或功能的影响程度;发生在基因保守区域、酶反应域、严重影响蛋白结构的变异以及大的片段缺失和无义变异可能对酶的影响更为明显,从而导致更为严重的临床表型。3.采用非整合重编程技术成功构建2株PBMC来源的OTCD病人特异性的iPS细胞系;将其向肝细胞方向诱导,成功建立了该病首个PBMC来源的肝脏类器官,可作为OTCD潜在的肝类器官模型进行相关研究。

朱絮[2](2017)在《大鼠供体心跳骤停复苏后不同时间取肝对DCD肝移植胆管缺血性再灌注损伤的影响》文中指出第一章 大鼠心跳骤停复苏模型的建立与观察目的:建立模拟临床上DCD供者器官捐献前出现过心跳骤停并成功心肺复苏后的血流动力学改变的大鼠心跳骤停模型。方法:通过夹闭大鼠腹主动脉5min后再开放的方式,模拟临床DCD供者器官捐献前出现过心跳骤停且成功心肺复苏后的血流动力学改变。实验组夹闭腹主动脉后胸腔以下循环即停止,再开放后血流恢复造成缺血性再灌注损伤。同时设立假手术组(仅开腹、游离腹主动脉,不夹闭腹主动脉),观察夹闭后大鼠平均动脉压(MAP)、二氧化碳分压(PaC02)、氧分压(Pa02)的改变。结果:实验组在夹闭腹主动脉后大鼠的MAP即刻降为零,明显低于假手术组(P<0.05),且低于10mmHg。5min开放腹主动脉后实验组MAP恢复正常,与假手术组无差异(P>0.05)且高于60mmHg。Pa02在夹闭腹主动脉后相对假手术组逐渐降低,在开放腹主动脉后10min恢复正常,与假手术组无差异(P>0.05)。PaC02在夹闭后腹主动脉后相对于假手术组逐渐升高,在开放腹主动脉后10min恢复正常,与假手术组无差异(P>0.05)。在开放腹主动脉后,实验组的MAP与假手术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建立的大鼠心跳骤停复苏模型操作简单、稳定可靠、重复性强。2、建立的大鼠心跳骤停复苏模型能良好地模拟临床上供者在器官捐献前出现过心跳骤成功心肺复苏后的血流动力学改变。第二章 大鼠心跳骤停复苏后DCD供肝肝移植模型的建立目的建立模拟临床上DCD供者器官捐献前曾出现过心跳骤停并成功心肺复苏后供肝原位肝移植的大鼠模型。方法在Kammada二袖套法的基础上进行改良,通过在供肝获取前夹闭供体腹主动脉5min后再开放的方法来模拟供体移植前心跳骤停心肺复苏成功后的血流动力学变化,关腹2h后行大鼠原位肝移植,建立大鼠心跳骤停复苏后供肝肝移植模型。同时建立无夹闭的对照组(不夹闭腹主动脉,仅行原位肝移植),并检测术前及术后6h、1d、3d、7d肝功能指标(血清ALT水平)。结果共完成了 30例大鼠心脏骤停复苏后DCD供肝肝移植手术,手术成功率93%(28/30)。供、受体手术时间分别为(49±4)min和(54±5)min,无肝期(17±2)min。实验组与对照组术后ALT在均开始升高,6h达到峰值,7d基本降至正常水平,且实验组ALT水平高于对照组,两者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二袖套法基础上建立的大鼠心跳骤停复苏后供肝肝移植模型稳定、可靠、重复性强。本模型模拟了临床上供体捐献前曾出现过心跳骤停且成功复苏后供肝获取行肝移植的血流动力学变化,为此类供体肝移植的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实验方法。第三章 大鼠供体心跳骤停复苏后不同时间取肝对DCD肝移植胆管缺血性再灌注损伤的影响目的探索大鼠供体心跳骤停复苏后不同时间取肝对DCD肝移植胆管缺血性再灌注损伤的影响方法根据实验二建立的大鼠心跳骤停复苏后DCD供肝肝移植模型,根据供体大鼠心跳骤停复苏后不同时间点获取供肝,即夹闭腹主动脉5min后不同时间点取肝,将大鼠分组为:LR2h组:腹主动脉开放2小时时取肝;LR4h组:腹主动脉开放4小时时取肝;LR6h组:夹闭腹主动脉开放6小时时取肝;LR8h组:腹主动脉开放8小时时取肝;LR10h组:腹主动脉开放10小时时取肝。同时设立假手术组(Sham组):仅行麻醉、开腹、游离腹主动脉、肝脏后关腹,不夹闭腹主动脉,不行原位肝移植。无夹闭的对照组(Cont组):不夹闭腹主动脉,仅行原位肝移植。各组移植后6h、1d、3d、7d检测血清ALT、GGT和ITBL水平,取肝门部胆管组织测定SOD活性水平。肝门部胆管组织HE染色病理学检查。TUNEL法检测肝门部胆管上皮细胞凋亡情况。结果对照组及实验组血清ALT、GGT和ITBL水平在术后均有所升高,实验组ALT在术后6小时达到高峰,之后成下降趋势,3天降至正常水平,而GGT和ITBL在术后6小时后仍继续升高,3天达到高峰,7天以后才恢复正常。实验组中LR 6h组术后血清ALT、GGT和ITBL水平同一时间点明显高于其他各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与对照组移植术后SOD活力均先降低后升高,术后1天降到最低值,之后开始升高,术后7天恢复正常水平。实验组中LR6h组术后SOD活力在同一时间点明显高于其他各组,组间比较差异显着(P<0.05)。在实验组中HE染色石蜡切片观察,实验组中LR6h组病理改变最严重,与TUNEL法显示结果相似,实验组中LR6h组凋亡指数最高,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大鼠供体心跳骤停复苏后6小时取肝行原位肝移植,术后胆管的缺血再灌注性损伤最为严重,因此不宜在此时间点进行供肝获取。

侯刘进[3](2017)在《中国公民逝世后肝肾器官捐献移植临床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分析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开展中国公民逝世后肝肾器官自愿捐献和临床肝肾器官移植的系列案例,探讨中国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和肝肾器官移植的临床疗效及初步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2年3月至2016年12月我院OPO成功实施的20例中国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案例和49例肝肾器官移植受者临床资料,其中C-Ⅲ类型捐献17例,C-Ⅱ类型捐献3例,共获取16个肝脏,40个肾脏,所有供器官的获取均采用腹腔器官快速切取技术。除4个肾脏弃用外,其余所有器官均通过中国人体器官分配与共享计算机系统分配至系统名单中适宜受体等待者所在器官移植中心,并用于临床器官移植。运用单因素分析的方法,初步分析肝肾器官移植术后的临床疗效,针对受体发生并发症的概率,结合相应供体的情况,以此来总结影响器官移植疗效的相关因素。结果:截止2016年12月,我院OPO完成公民逝世后人体器官捐献20例,共获取56个器官。其中,4个肾脏弃用:1例因肾脏上发现小囊肿并伴供血不足;2例因患者长期低氧血症、腹腔器官氧供不足等致肾脏长时间缺血缺氧,大量微血栓形成;1例因肾动脉狭窄。接受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49例受者中,单供肾肾移植受者31例、婴儿双供肾成人移植受者2例、供肝肝移植受者15例、供肝肾联合移植受者1例,手术均顺利完成。肝移植受者围手术期间,1例因术后腹腔出血再手术止血后并发腹腔严重感染、多器官功能障碍死亡,2例因术后出现肺部重症感染、多系统器官功能衰竭死亡;余生存受者在术后随访时间440个月内,预后良好。单肾肾移植受者围手术期间,供者血肌酐正常(<133μmol/L)的15例,供给26例受者中2例发生移植肾功能延迟恢复(DGF),发生率7.7%,均进行术后透析,平均透析次数6次,血肌酐恢复正常平均时间为16.4 d;4例发生严重感染,其中3例发生多器官功能衰竭,分别于术后15、54、60 d死亡,1例治疗后痊愈出院。供体血肌酐异常(≥133μmol/L)的3例,分别为151、212、238μmol/L,其供给的5例受者中有4例发生DGF,发生率80.0%,均于术后接受透析治疗,平均透析次数6.5次,血肌酐恢复正常平均时间32.3 d,其中2例发生严重感染,并发多器官功能衰竭,分别于术后38、70 d死亡;1例术后顺利恢复痊愈出院(该受者移植肾脏与肝肾联合移植受者移植肝肾器官属同一供者),总死亡率为16.1%;供者血肌酐正常的受者术后发生DGF的概率及发生DGF后血肌酐恢复正常所需时间均显着低于供者血肌酐异常的受者(p<0.05)。所有生存受者在术后随访时间157个月内,有7例发生肺部感染,2例出现氮质血症,其他受者恢复顺利,预后良好。1例婴儿双肾成人肾移植受者术后发生心衰、严重肺部感染,于术后22d死亡,另一例婴儿双肾成人肾移植受者及1例肝肾联合移植受者术后恢复良好,未出现重大手术相关并发症。结论:(1)本组病例采用腹腔器官快速获取技术获取肝肾器官,有助于提高有限的供器官利用率,扩大供器官来源,受者近期疗效良好;(2)对捐献者器官功能评估和维护是获取高质量供器官的基础。

田芳,陈海君,夏雯[4](2016)在《1例急性重症心肌炎病人联合应用体外膜肺氧合主动脉内球囊反搏的护理》文中研究说明报道1例急性重症心肌炎心源性休克病人成功联合应用体外膜肺氧合(ECMO)、主动脉球囊反搏(IABP)、连续肾脏替代疗法(CRRT)的护理。病人在外院出现心搏骤停,心肺复苏后予呼吸机、IABP辅助后转入,入院后病情持续恶化使用了ECMO、CRRT辅助。针对本例病人采取的护理措施包括床旁建立ECMO的配合、ECMO治疗阶段的护理、呼吸道、IABP、肾功能的管理。注重治疗期间循环功能、呼吸功能、出凝血肾功能、肾功能监护,预防感染,建立互相信任的医患关系。经上述干预病人住院21d后病情稳定出院。

蓝晓岚[5](2013)在《抢救急性阿维菌素中毒4例治疗体会》文中研究表明阿维菌素是一种具有杀虫、杀螨、杀线虫火星的十六元大环内酯化合物,由链霉菌中的灰色链霉菌发酵产生,是一种新型抗生素类药物,属于生物型农药,随着我国政府对甲胺磷、敌敌畏、甲氰菊酯等剧毒或高毒杀虫药生产销售的限制,使得以阿维菌素为主的生物杀虫药在当前农业生产中广泛推广应用。临床上,因误服、误用、该药引起人体中毒的案例增多,但该药在人体中毒的临床报道较少,临床医师对该药中毒认识普遍缺乏,故对该新一代农药人体中毒进行研究和统计,对提高该杀虫药中毒的抢救质量有一定的意义,我院2010年1月-2011年04月共计收治4例阿维菌素中毒住院患者,经内科综合治疗取得较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张秀霞,庞靖林,王文雅,杨雪飞[6](2009)在《严重胸外伤致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预防与护理》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总结分析严重胸外伤致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护理经验,提高抢救成功率。方法回顾性分析了12例严重胸外伤致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的临床资料,本组病例采取的护理措施:及时去除诱发ARDS的因素;密切监护呼吸循环系统的功能,早期发现ARDS,立即协助医师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呼吸机辅助呼吸;早期预防感染;早期营养支持。结果本组12例患者,伤后24h内发生ARDS 6例,24~48h发生3例,48~72h发生3例,11例行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呼吸机辅助呼吸,死亡3例,病死率25%。结论严重胸外伤致ARDS多发生于伤后24~72h内,早期预防、早期发现、尽早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呼吸机辅助呼吸是提高抢救成功率的关键。

陈雪晓,邱俏檬,李玲文,俞继芳,金小慧[7](2008)在《乌头碱急性中毒的急救和护理》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乌头碱中毒的急救和护理要点。方法对我院收治22例乌头碱急性中毒患者(轻度9例,重度13例)进行彻底的洗胃、静脉补液、纠正心律失常、血液灌流等急救治疗,并同时给予建立静脉通路、动态心电图监测、保持呼吸道通畅、做好病情监测记录和相关心理护理及健康宣教等综合护理措施。结果轻度中毒9例入院2024 h后心电图恢复正常,症状消失,27 d康复出院。重度中毒13例中4例进行对症支持治疗后2448 h心电图恢复窦性,症状好转,710 d康复出院;9例立即行急诊床旁血液灌流治疗,13 h内症状消失,其中1例因反复室颤除颤不能复律死亡。结论彻底地洗胃减少胃肠毒物的吸收,并促进毒物的排泄是抢救成功的前提;做好病情观察及综合护理是保证抢救成功的基础。

邱俏檬,卢中秋,俞继芳,金小慧[8](2007)在《乌头碱急性中毒的临床特点及救治》文中研究说明

陈雪晓,邱俏檬,李玲文,俞继芳,金小慧[9](2007)在《乌头碱急性中毒急救和护理》文中提出乌头碱类药物具有较强的镇痛作用,民间广泛使用乌头碱类药泡酒饮或炖肉食用来治疗风湿痛、风湿性关节炎、外伤疼痛腰痛等顽症。该药有较大的毒性,因煎煮时间不当,饮用过量,误服等常引发中毒。我院自1998年1月~2006年10月我们先后收治22例乌头碱急性中毒患者,经过急救治疗与综合护理措施21例康复出院,1例抢救无效5小时后死亡。现将急救及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柯友洋[10](2007)在《心肺脑复苏35例临床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总结分析1996年以来心肺脑复苏病人35例,探索复苏下血液循环时间对救治成功的影响。方法对35例心跳骤停经心肺脑复苏成功、自主循环恢复并能维持的患者,收入ICU病房继续治疗,并对抢救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5例心肺脑成功复苏患者中,24例完全康复出院,8例因脑部原发性疾病尚有不同程度的中枢神经系统后遗症,3例呈植物人状态。结论心肺脑复苏自主循环恢复后患者的病死率仍高,影响预后的因素包括复苏时间、基础疾病、自主循环恢复时间、给药途径及用药间隔、复苏后综合征等。

二、抢救自主呼吸停止13h成功1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抢救自主呼吸停止13h成功1例(论文提纲范文)

(1)尿素循环障碍的临床与遗传学研究及PBMC来源hiPSC和肝类器官的建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前言(文献综述)
第一部分 尿素循环障碍的临床表现与遗传学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第二部分 OTCD病人PBMC来源iPS细胞系构建及验证
    1 材料与方法
    2.实验结果
    3 讨论
第三部分 OTCD病人iPS细胞来源肝类器官的建立及OTC表达验证
    1.实验材料与实验方法
    2.实验结果
    3.讨论
结论
不足与展望
附表
参考文献
致谢
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英文论文1
英文论文2

(2)大鼠供体心跳骤停复苏后不同时间取肝对DCD肝移植胆管缺血性再灌注损伤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英文缩略词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大鼠心跳骤停复苏模型的建立与观察
    一、材料与方法
        1.1 主要试剂与仪器
        1.2 实验动物
        1.3 方法
        1.3.1 实验分组
        1.3.2 实验方法
        1.4 观察指标
        1.5 统计学分析
    二、实验结果
    三、讨论
    四、结论
第二章 大鼠心跳骤停复苏后DCD供肝肝移植模型的建立
    一、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试剂与仪器
        1.2 实验动物
        1.3 实验方法
        1.3.1 实验分组
        1.3.2 原位肝移植供体手术
        1.3.3 原位肝移植供肝修整
        1.3.4 原位肝移植受体手术
        1.4 实验指标的观察
        1.5 统计学分析
    二、实验结果
        2.1 大鼠心跳骤停复苏后肝移植模型造模情况
        2.2 肝功能检测
    三、讨论
    四、结论
第三章 大鼠供体心跳骤停复苏后不同时间取肝对DCD肝移植胆管缺血性再灌注损伤的影响
    一、材料与方法
        1.1 主要试剂与仪器
        1.2 实验动物
        1.3 实验分组
        1.4 方法
        1.4.1 大鼠模型的建立
        1.4.2 标本采集及检测
        1.4.2.1 大鼠血清ALT、GGT和ITBL水平检测
        1.4.2.2 胆管组织病理学检查
        1.4.2.3 胆管组织SOD活力测定
        1.4.2.4 胆管组织凋亡检测
        1.5 统计学分析
    二、实验结果
        2.1 大鼠移植术后血清ALT、GGT和ITBL水平
        2.2 大鼠移植术后肝门部胆管组织SOD活力的变化
        2.3 大鼠移植术后胆管组织HE染色石蜡切片观察
        2.4 大鼠移植术后胆管上皮细胞凋亡检测
    三、讨论
    四、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综述
    参考文献

(3)中国公民逝世后肝肾器官捐献移植临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前言
2.材料与方法
3.结果
4.讨论
5.结论
6.参考文献
附件
附录 本人简历
致谢
综述
    参考文献

(5)抢救急性阿维菌素中毒4例治疗体会(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临床表现
    1.3 实验室检查
    1.4 治疗
2 结果
    5.2 Occludin与炎症反应
3讨论

(6)严重胸外伤致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预防与护理(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2 ARDS发生及治疗情况
    1.3 结果
2 预防与护理
    2.1 提高预见能力,及时去除诱发因素
    2.2 加强呼吸循环系统的监护,早期预防和处理ARDS
        2.2.1 呼吸系统的监护
        2.2.2 循环系统监测
    2.3 早期预防感染
    2.4 加强营养支持
    2.5 加强监护,及早发现多脏器衰竭

(7)乌头碱急性中毒的急救和护理(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2 主要临床表现
    1.3 急救及护理
        1.3.1 及时清除胃肠道的毒物
        1.3.1.1 催吐护理及观察要点
        1.3.1.2 洗胃护理及观察要点
        1.3.2 快速建立通畅的静脉通路
        1.3.3 病情的监测
        1.3.3.1 呼吸系统症状观察与护理
        1.3.3.2 心血管系统症状观察与护理
        1.3.3.3 神经系统症状观察与护理
        1.3.4 血液灌流治疗中的观察
        1.3.5 加强心理护理和针对性的健康宣教
    1.4 抢救结果
3 讨 论

(8)乌头碱急性中毒的临床特点及救治(论文提纲范文)

一、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
    2.临床表现:
    3.心电图特点:
    4.抢救措施及结果:
二、结 果
三、讨 论

四、抢救自主呼吸停止13h成功1例(论文参考文献)

  • [1]尿素循环障碍的临床与遗传学研究及PBMC来源hiPSC和肝类器官的建立[D]. 阎贝贝. 山东大学, 2021(10)
  • [2]大鼠供体心跳骤停复苏后不同时间取肝对DCD肝移植胆管缺血性再灌注损伤的影响[D]. 朱絮. 厦门大学, 2017(07)
  • [3]中国公民逝世后肝肾器官捐献移植临床应用[D]. 侯刘进. 安徽医科大学, 2017(01)
  • [4]1例急性重症心肌炎病人联合应用体外膜肺氧合主动脉内球囊反搏的护理[J]. 田芳,陈海君,夏雯. 全科护理, 2016(16)
  • [5]抢救急性阿维菌素中毒4例治疗体会[J]. 蓝晓岚. 中国医学工程, 2013(09)
  • [6]严重胸外伤致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预防与护理[J]. 张秀霞,庞靖林,王文雅,杨雪飞. 中国医药指南, 2009(01)
  • [7]乌头碱急性中毒的急救和护理[J]. 陈雪晓,邱俏檬,李玲文,俞继芳,金小慧.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8(09)
  • [8]乌头碱急性中毒的临床特点及救治[J]. 邱俏檬,卢中秋,俞继芳,金小慧. 医学研究杂志, 2007(12)
  • [9]乌头碱急性中毒急救和护理[A]. 陈雪晓,邱俏檬,李玲文,俞继芳,金小慧. 2007年浙江省急诊医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 2007
  • [10]心肺脑复苏35例临床分析[J]. 柯友洋. 首都医药, 2007(10)

标签:;  ;  ;  ;  

成功抢救一例自主呼吸停止13小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