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府穴治疗耳鸣51例

奉府穴治疗耳鸣51例

一、风府穴为主治疗耳鸣51例(论文文献综述)

李亚楠[1](2021)在《颈部七线法联合西药治疗突发性聋的临床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本课题主要研究颈部七线法对突发性聋患者的平均听阈值、常见伴随症状、心理焦虑状态的影响;同时,分析颈部七线法的治疗作用及优势,并探讨颈部七线法治疗突发性聋的起效机理,丰富针刺治疗突发性聋的理论,为今后的临床推广奠定理论基础。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36例突发性聋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颈部七线法联合西药组)和对照组(单纯西药组),每组18例。根据《突发性聋诊断和治疗指南》(2015版)中对突聋的不同分型,为对照组施行不同的西药治疗方案,总体基本治疗原则为糖皮质激素联合改善微循环的药物,12天为1个疗程,若达到痊愈的标准就提前停止治疗措施。试验组在对照组的西药治疗基础上给予颈部七线法针刺治疗,即第一线:后项部正中线(即督脉),取大椎、风府穴;第二、三线:双侧颈夹脊线(项部后正中线旁开0.5寸),选取第3、第4颈夹脊穴;第四、五线:双侧斜方肌项部隆起线(约足太阳膀胱经项部循行线),可选风池穴与供血穴连线中点与斜方肌项部隆起的交点处和其下1.5寸处;第六、七线:双侧风池下行纵线(当足少阳胆经项部循行线),选取风池、供血穴。每2天针刺1次,每周针刺3次,12天为一疗程。待试验结束后,将两组治疗前后平均听阈值的变化和临床有效率进行对比,同时比对两组治疗前后伴随症状和心理焦虑状态的评分变化。结果1.通过治疗,试验组和对照组平均听阈值均有所降低,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从临床有效率统计来看,颈部七线法联合西药组明显高于单纯西药组,但由于样本量太少,P>0.05,统计学不具有显着性差异,可进一步行大样本研究予以证实。2.通过治疗,试验组和对照组常见伴随症状的评分均明显降低,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经过治疗,试验组伴随症状的评分均比对照组低,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表明在改善耳鸣、耳闷、眩晕等伴随症状方面,颈部七线法有突出成效。3.通过治疗,试验组和对照组心理焦虑状态评分明显降低,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经过治疗,观察组的焦虑量表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表明颈部七线法在改善患者心理焦虑状态方面具有明显优势。结论颈部七线法治疗突聋具有较好的疗效,首先在听力的改善方面,效果显着;其次,在常见伴随症状方面,它还起到了缓解耳鸣、耳闷、眩晕等症状的作用;最后,在心理状态方面,可促进心理状态的恢复,减轻焦虑等负面情绪。颈部七线法操作简便,易于推广。

杜晓楠[2](2021)在《针刺结合星状神经节阻滞术治疗颈性眩晕肝阳上亢型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研究通过观察单纯针刺与针刺结合星状神经节阻滞术对颈性眩晕肝阳上亢型患者的临床疗效,探讨针刺结合星状神经节阻滞术治疗颈性眩晕肝阳上亢型的效果,为颈性眩晕肝阳上亢型的治疗和研究提供思路和方法。方法:在石家庄市中医院康复科门诊的患者中筛选,就诊时间段为2019年6月到2020年11月,且符合本课题研究纳入标准的肝阳上亢型颈性眩晕患者68例,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4例。对照组选取百会,四神聪,风府,风池(双),天柱(双),内关(双),三阴交(双),太溪(双),太冲(双),侠溪(双)行针刺治疗(患者先取坐位,针刺风府穴、风池穴、天柱穴,余穴位采取仰卧位针刺治疗),每天治疗一次,每次针刺时间为30分钟,针刺15分钟后行针,总治疗时长为10天。在对照组基础上,治疗组在疗程第1天和第6天先进行星状神经节阻滞术治疗然后行针刺治疗,余8天只进行针刺治疗,总治疗时间为10天。ESCV于治疗前及治疗后3个月评分,中医症状评分、TCD检测、血流变等观测指标在第1天治疗前及第10天治疗结束后评估,对所有数据采用SPSS25.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用t检验统计,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计数资料选用卡方检验。等级资料进行秩和检验,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治疗前,对两组患者一般资料行统计学比较,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各疗效指标经SPSS25.0分析结果如下:1.治疗前,对两组病例的中医症状总分比较,无差异(P>0.05)。治疗10天后再次把两组组内中医症状评分比较,均有显着性差异(P<0.01),治疗10天后对照组和治疗组两组总分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2.治疗前,对两组病例ESCV评分比较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3个月后,两组组内ESCV评分均有显着性差异(P<0.01),且两组间ESCV评分比较,有差异(P<0.05);3.治疗前,对两组VBA的Vm、Vp、Vd观察数据行统计学比较,无差异(P>0.05)。治疗10天后,对照组组间VBA的Vm、Vp、Vd观察数据行统计学比较比较,有差异(P<0.05),治疗组组间VBA的Vm、Vp、Vd行SPSS25.0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1)。治疗后,两组间指标行统计学比较具有显着差异(P<0.01);4.治疗前,分别对两组病例血流变各指标行统计学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10天后,两组血流变各指标行统计学比较,全血黏度:低切5、全血黏度:高切200、全血高切还原粘度均具有显着差异(P<0.01),全血黏度:低切1、压积及全血低切还原粘度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全血黏度:中切50及血浆黏度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5.两组患者的总有效率和治愈率的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果显示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结论:1.针刺与针刺结合星状神经节阻滞术两种疗法均能够有效的治疗肝阳上亢型颈性眩晕,针刺结合星状神经节阻滞术疗效更佳,在短期内临床所表现出的症状改善明显,且治疗过程具有安全性,是值得临床推广的;2.针刺结合星状神经节阻滞术能明显改善肝阳上亢型颈性眩晕患者的中医症状评分、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评分、经颅多普勒超声及血流变等指标。

刘博雯[3](2021)在《督脉康复观的古代文献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研究在中医理论指导下,以督脉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研究、统计分析的方法,通过中医经典古籍、历代医案收集古代医家对督脉的相关记载,从中医康复学的角度探讨督脉康复观的理论基础和规律特点,以期为今后督脉的中医康复运用提供借鉴。方法本研究采用训诂法、溯源法和文献计量学相结合的文献研究方法,辅以词频分析和归类分析的统计分析方法。以“督”和28腧穴作为检索依据,检索《中华医典》、《中华大典》、古今医案云平台三大数据库,整理中医经典古籍、历代医案中的相关条文,以此筛选出古籍对督脉功能、功能障碍的相关记载,并归纳出督脉的功能内涵、适宜功能障碍以及传统康复疗法。结果1.共计纳入3089条条文,通过对条文年代统计发现:督脉文献起源于秦汉,发展于晋至金元,丰富于明清。2.运用训诂学厘清督脉内涵,发现督有中、督察、目痛之义,督脉有督脊一体、阳之都纲的内涵。3.通过对腧穴治疗条文相关数据进行统计,督脉有7个高频穴,分别是百会、水沟、上星、风府、大椎、神庭、长强。督脉腧穴有788个主治病症,18个高频病症,分别是头痛、癫疾、头风、项强、风痫、目眩、鼻衄、中风、脱肛、寒热、狂走、脊强、难反顾、不得语、惊痫、鼻塞、吐沫、脏疟。通过对督脉腧穴病症的高频划分,督脉有明显位置效应:穴位局部作用强。头面区偏于局部效应强,脊椎区偏于整体效应强。通过对督脉腧穴的各自高频病症的归类,督脉有13个高频功能障碍,可分为3类:神志功能障碍、形体功能障碍、五脏功能障碍(包含五官功能障碍)。4.督脉传统康复方法包括以调畅督阳为核心的针灸康复法,以通督补阳为核心的药食康复法,以督脊一体为核心的推拿康复法,以行气调意为核心的传统运动康复法。结论督脉早期功能内涵为督脊一体,后演变为阳之督领,是一条对人体“功能”起着至关重要的经脉。督脉腧穴有明显的局部、整体功能作用,督脉适宜功能障碍有13个,可以分为3类:神志功能障碍、形体功能障碍、五脏功能障碍(包含五官功能障碍)。督脉康复观以“督脉为枢,五脏相关”为核心,在其指导下的传统康复方法以振奋督阳为核心。

杨文博[4](2021)在《“项四针”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项四针”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8例符合诊断及纳入标准的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按1:1的比例随机分为项四针组和颈夹脊组,最终纳入统计者共43例,其中项四针组22例,颈夹脊组21例。项四针组主穴采用周德安教授治疗颈椎病独创的“项四针”,即第4、5、6、7颈椎棘突下缘凹陷处。颈夹脊组主穴采用第4、5、6颈椎棘突下两侧,后正中线旁开0.5寸处。两组配穴相同,即风池、风府、百会。余穴随辨证加减。主穴得气后即刻出针,余穴留针25分钟,隔日治疗1次,每周治疗3次,连续治疗4周,在治疗结束1个月后进行随访。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随访时进行《中医眩晕程度分级评分量表》(RSVD)和《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ESCV)的测评,再经统计分析,观察“项四针”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及其安全性。结果1.改善眩晕程度治疗后,两组RSVD表评分均有所降低,ESCV表评分均有所升高,组内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量表评分改变有差异,两组对椎动脉型颈椎病治疗有效,均可以改善眩晕程度;治疗后,RSVD表评分项四针组低于颈夹脊组,ESCV表评分项四针组高于颈夹脊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项四针组改善眩晕程度优于颈夹脊组。2.疗效比较治疗结束后,两组整体总有效率无差异,均为100%,但项四针组显效率为40.9%,颈夹脊组显效率为9.5%,两组显效率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即项四针组显效率优于颈夹脊组。3.中长期疗效随访时,两组RSVD表评分均有所升高,ESCV表评分均有所降低,与治疗前组内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组评分改变有差异,两组改善眩晕程度及频率等症状具有中长期疗效。随访时,RSVD表、ESCV表评分项四针组均高于颈夹脊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组改善患者相应量表评分方面无明显差异,项四针组比颈夹脊组无中长期优势。4.安全性方面项四针组和颈夹脊组在治疗过程中均有个别患者出现轻微疼痛、酸麻等感受,上述症状在针刺结束后立刻消失,并无断针、血肿、弯针等现象,两组在临床治疗中均无严重不良事件。安全等级定为2级:比较安全,即有轻度不良反应,不需任何处理可继续治疗;安全性指标检查无异常。结论1.针刺“项四针”可以降低中医症候积分、改善颈肩痛、缓解眩晕症状,能有效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且安全性良好。项四针组疗效优于颈夹脊组。2.两组均具有中长期疗效,且中长期疗效相当,无明显差异。

亚妮[5](2021)在《《灵枢》短刺法针刺风池穴对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认为目的:通过自身前后对照研究的方法,对比观察患者在治疗前、治疗1周、治疗2周后的ESCV评分及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的双侧椎动脉、基底动脉平均流速、收缩期峰值流速的变化情况,科学评价采取短刺手法针刺风池穴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能否快速有效地缓解眩晕及疼痛,改善功能,明确短刺风池穴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并在实践中推广应用。方法:选择于2018年4月至2021年1月期间在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针灸科门诊就诊的36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自身前后对照的研究设计,治疗前采集患者的ESCV以及TCD相关指标,治疗时采用《灵枢》短刺法针刺风池穴,分别于治疗1周、2周后观察比较患者的ESCV以及TCD相关指标,TCD指标观察基底动脉和双侧椎动脉的平均血流速度(Vm)、收缩期血流速度峰值(Vs)、血管搏动指数(PI)和血管阻力指数(RI)的变化。结果:通过对研究对象治疗前后(治疗前-治疗后1周-治疗后2周)的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ESCV)评分结果进行比较,我们可以发现,研究对象治疗前与治疗后1周比较,眩晕程度、眩晕频率、眩晕持续时间、颈肩痛、头痛、日常生活、工作、心理及社会适应的评分结果均有所增加,平均总分也从16.47±2.461分提高至22.69±3.12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前与治疗后2周比较,眩晕程度、眩晕频率、眩晕持续时间、颈肩痛、头痛、日常生活、工作、心理及社会适应的评分结果均有所增加,平均总分也从16.47±2.461分提高至25.83±2.449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治疗后1周与治疗后2周眩晕症状与功能评分结果比较显示,除头痛外,眩晕程度、眩晕频率、眩晕持续时间、颈肩痛、日常生活、工作、心理及社会适应以及总分均有所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比研究对象治疗前与治疗后1周的RVA-Vm、RVA-Vs、LVA-Vm、LVA-Vs、BA-Vm、BA-Vs均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对比研究对象治疗前与治疗后1周的 RVA-PI、RVA-RI、LVA-PI、LVA-RI、BA-PI、BA-RI,均 P>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显示二者无差异。对比研究对象治疗前与治疗后2周的RVA-Vm、RVA-Vs、LVA-Vm、LVA-Vs、BA-Vm、BA-Vs均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对比研究对象治疗前与治疗后2周的 RVA-PI、RVA-RI、LVA-PI、LVA-RI、BA-PI、BA-RI,均 P>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显示二者无差异。进一步对比研究对象治疗后1周与治疗后2周的LVA-Vm、BA-Vm均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对比研究对象治疗后1周与治疗后2周的RVA-Vs、RVA-Vm、RVA-PI、RVA-RI、LVA-Vs、LVA-PI、LVA-RI、BA-Vs、BA-PI、BA-RI,均 P>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显示二者无差异。在安全性方面,试验全程均未有患者报告出现不良反应。结论:一、通过临床试验可以得出初步结论:针刺风池穴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取穴少而精,具有较为确切、特异的临床效果;二、《灵枢》短刺法因其简单、直接、强刺激的手法操作特点,在临床用于治疗椎动脉型颈椎具有一定优势;三、在试验过程中,无不良事件发生,《灵枢》短刺法针刺风池穴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安全可靠。

吴柏宽[6](2021)在《基于CNKI近十年椎动脉型颈椎病取穴规律及关联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研究通过查找近十年中国知网(CNKI)中椎动脉型颈椎病(CSA)的期刊类文献,探讨椎动脉型颈椎病的取穴规律与关联分析。方法:本研究采用回顾性研究的方法,通过检索中国知网(CNKI)文献平台数据库,从2011年-2020年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相关文献。检索方法为检索词以题名“椎动脉型颈椎病”,并含“针灸”或“针刺”或“刺络拔罐”。将检索到的结果排除明显不符合标准的文献后,进行全文下载并阅读,严格地根据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将纳入的文献录入EXCEL表中并进行分类整理,EXCEL表中包含了腧穴出现频次统计、腧穴在经络分布统计(十四经)、奇穴与特定穴的统计、腧穴分布规律(头颈部、腰背部、上肢部、下肢部、胸腑部)、评价方法和治疗方法(单法、双法、三法及以上)的结果。并将EXCEL表中的统计结果导入IBM SPSS Modeler 18.0以及IBM SPSS Statistics 20进行腧穴的关联分析与腧穴的聚类分析。结果:通过检索符合标准的文献147篇,纳入总的腧穴使用次数为990次。1.腧穴出现频次统计:25种腧穴使用频次≥10次,依据频次由高到低排列,前10种腧穴分别为风池、颈夹脊穴、百会、天柱、大椎、风府、太冲、太阳、完骨、合谷;2.腧穴在经络分布统计(十四经):督脉217次,足少阳胆经200次,足太阳膀胱经1 14 次;3.奇穴、阿是穴与特定穴的统计:奇穴、阿是穴与特定穴的腧穴一共出现574次,奇穴取穴频次最多174次,输穴76次、原穴75次;4.腧穴分布规律:头颈部641次、上肢部125次、下肢部133次;5.评价方法: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使用的最普遍,第二是使用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ESCV),第三则是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做出的疗效评价;6.148篇治疗方法大多使用双法98篇,占比66%;7.腧穴关联分析的研究:风池-颈夹脊穴、风池-百会、风池-颈夹脊穴-内关出现的频次最多;8.腧穴聚类分析的研究:分析频次大于20次的穴位,结果发现椎动脉型颈椎病的取穴可分6类,第一类为足三里、三阴交、印堂、太阳;第二类为太冲、内关、大椎;第三类为风府;第四类腧穴为合谷、后溪;第五类腧穴为风池、百会、颈夹脊;第六类为天柱、完骨。结论:1.本研究认为,风池、颈夹脊穴、百会为CSA取穴频次前三的腧穴。督脉、胆经、膀胱经为CSA取穴频次前三的经脉,且前六条经脉都为阳经。2.头颈部为CSA取穴中腧穴分布频次最多的部位、下肢部次之。3.根据穴性分类结果,奇穴取穴频次最高,输穴次之。奇穴又以位于头颈部的颈夹脊穴取穴频次最多,与腧穴在人体部位分布规律相互呼应。

刘贵凤[7](2021)在《针刺五风穴联合定眩颗粒治疗风痰瘀阻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临床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目的:(1)观察针刺五风穴联合定眩颗粒治疗风痰瘀阻型后循环缺血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2)明确针药结合在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中的临床疗效更佳;(3)为早期针灸干预改善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急性期症状,缩短病程提供依据。研究方法:根据本课题设定的纳入标准,选取60个病例,采取SPSS23.0系统进行随机取号,根据对照要求与随机原则,把患者分对照与治疗两组,每组30例。治疗组通过针刺五风穴和口服定眩颗粒治疗,针刺每天1次,每周6次,定眩颗粒每天服用2次,每次约200ml;对照组为定眩颗粒组,每天服用2次,每次约200ml。治疗结束后总结其疗效。观察两组患者病程、TCD指标、血液流变学指标、症候积分、DHI量表积分变化,对两组病患的治疗效果进行评价。研究结果分析:(1)在一般资料的的对比上,两组差异不明显,存在可比性。两组PCIV患者基本都是65岁左右;其中对照组共有13名男性患者与16名女性患者,治疗组共有12名男性患者与17名女性患者,两组都存在女性患者多于男性患者现象;入组患者眩晕发作期平均在12天左右;全部患者里面共有26名患者既往存在高血压病史,13名患者既往存在冠心病病史,12名患者既往存在糖尿病病史,24例有腔隙性脑梗死病史,16例有高脂血症病史,在合并症方面,两组患者对比无显着差异(P>0.05)。对两组患者进行中医证候的治疗前评价积分比较,没有显着的差异(P>0.05),两组数据存在可比性。病程对比显示,两组患者之间不存在显着的差异(P>0.05),治疗后对比疗程,治疗组的疗程显着比对照组少,差异显着(P<0.05);治疗后,进行各组的组内治疗前后对比,两组都出现证候积分的显着下降,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对比治疗后的症候积分,治疗组第5天及治疗后的积分下降程度明显大于对照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对比两组治疗前的TCD指标情况,不存在显着的差异(P>0.05),治疗组在治疗后的改善情况比对照组更显着,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治疗之前的血液流变学指标数据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组治疗后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治疗之前的DHI评分对比不存在显着差异(P>0.05),治疗第5天及治疗后DHI评分结果显示,治疗组的下降情况更明显,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针刺五风穴联合定眩颗粒能有效改善风痰瘀阻型后循环缺血患者证候、体征评分,改善TCD及血液流变学指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2)相对于单纯定眩颗粒治疗,针药结合组各项观察指标改善明显,治疗效果更显着。(3)针药结合治疗第5天证候评分及DHI评分改善优于中药组,有效改善患者急性期眩晕症状,缩短患者治疗病程。(4)针刺联合中药治疗眩晕期间,未出现晕针、断针、血肿及感染等不良反应,安全、有效,可做推广。

郑利君[8](2020)在《齐鲁脏腑推拿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气血亏虚型)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应用齐鲁脏腑推拿治疗气血亏虚型椎动脉型颈椎病,观察脏腑推拿对伤科类疾病的疗效,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课题采用随机对照试验将符合标准的68例气血亏虚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纳入课题,随机分组,每组34例。治疗组采用齐鲁脏腑推拿疗法,对照组采用颈项部常规推拿疗法。两周(6次)为1个疗程,2个疗程后应用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和眩晕病临床症候评价量表进行分析评价,对比两组疗效差别。随访3个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4.12﹪,对照组总有效率61.76﹪,对比有明显差异(P<0.05),提示齐鲁脏腑推拿治疗气血亏虚型椎动脉型颈椎病较传统颈肩部手法有明显疗效。颈性眩晕临床症状与功能评分比较:治疗前后两组差异明显(P<0.05),说明齐鲁脏腑推拿在改善气血亏虚型椎动脉型颈椎病症状与功能方面疗效确切。眩晕病临床症候评价量表评分比较:两组在头晕目眩、面色晄白、神疲乏力及舌苔脉象评分方面有明显的差异(P<0.05),提示齐鲁脏腑推拿较常规颈项部操作对改善气血亏虚型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主要症状及体征更有优势。本研究68例受试患者,无一例出现不良反应。治疗结束随访3个月,治疗组较对照组复发率有明显差异(P<0.05),说明齐鲁脏腑推拿疗法从脾胃及肾论治气血亏虚型椎动脉型颈椎病具有更好的远期临床疗效。结论:推拿治疗气血亏虚型椎动脉型颈椎病有明显的临床疗效,齐鲁脏腑推拿疗法作为齐鲁推拿流派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胸腹部和背部手法操作,健脾益肾,益气养血定眩,较传统颈项部推拿,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气血亏虚型)近、远期疗效更确切,今后还可以在现代技术手段对该疗法的研究和推广方面深入探索。

孙博雅[9](2020)在《项七针配合热敏灸治疗气血不足型颈性眩晕临床疗效观察》文中指出目的:观察项七针配合热敏灸对气血不足型颈性眩晕患者的治疗效果,并评价其安全性,为临床治疗该病提供比较安全、有效、便捷的中医方法。方法:将符合诊断标准的60例患者随机地分成试验组、对照组,每组各30例。在接受基础治疗的前提下,对照组给予项七针治疗,观察组给予项七针配合热敏灸治疗。疗程均为2周。通过2组患者的中医证候积分、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NPQ颈痛量表积分的变化来分析疗效。全部数据均采用SPSS20.0软件进行对比分析,所有结果以P<0.05表示具有统计学差异。结果:(1)经过2周的治疗,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0.0%,明显优于对照组的83.3%;两组患者的各疗效性指标较治疗前均有显着的好转,且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2)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两组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表积分明显增加(P<0.05)、NPQ颈痛量表评分及中医证候积分明显降低(P<0.05)。(3)与对照组相比,治疗后观察组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表积分明显增加(P<0.05)、NPQ颈痛量表评分及中医证候积分明显降低(P<0.05)。结论:项七针配合热敏灸对气血不足型颈性眩晕患者有较好的治疗作用,且具有取穴简单、安全可靠、患者依存性高的优点,适合临床推广应用。

王黎明[10](2019)在《项七针治疗肾精亏损型耳鸣疗效观察》文中提出目的:观察项七针治疗肾精亏损型耳鸣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肾精亏损型耳鸣患者随机分为项七针组(观察组)和常规针刺组(对照组),对比治疗前后耳鸣严重程度分级和耳鸣致残量表评分的差异,比较两组治疗肾精亏损型耳鸣的疗效。结果:两组治疗后的耳鸣严重程度分级和耳鸣致残量表评分均优于治疗前,结果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降低程度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总有效率和随访疗效优于对照组,结果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结论:两组取穴方案对治疗肾精亏损型耳鸣均有效,但项七针组的疗效优于常规针刺组,本研究优化了针刺治疗肾精亏损型耳鸣的取穴方案。

二、风府穴为主治疗耳鸣51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风府穴为主治疗耳鸣51例(论文提纲范文)

(1)颈部七线法联合西药治疗突发性聋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综述
    1. 现代医学对突聋的认识及治疗
        1.1 突聋的定义及发病率
        1.2 耳部解剖
        1.3 突聋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1.4 突聋的西医治疗
    2. 中医对突聋的认识及治疗
        2.1 突聋的中医病名
        2.2 突聋与经络的关系
        2.3 突聋的病因病机
        2.4 突聋的中医治疗
    3.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部分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一般资料
        1.3 诊断标准
        1.4 纳入标准
        1.5 排除标准
        1.6 脱落及剔除标准
        1.7 听力曲线分型
    2. 研究方案
        2.1 分组方法
        2.2 治疗方案
        2.3 观察指标
        2.4 疗效评定标准
        2.5 统计方法
    3. 研究结果
        3.1 一般资料比较
        3.2 疗效比较
        3.3 耳部及伴随症状评分比较
        3.4 汉密尔顿焦虑量表比较
    4. 讨论
        4.1 选题的必要性及创新性
        4.2 颈部七线法的理论依据
        4.3 颈部七线法对耳部及耳部之外伴随症状的影响
        4.4 颈部七线法对焦虑的影响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2)针刺结合星状神经节阻滞术治疗颈性眩晕肝阳上亢型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写表
前言
材料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剔除和脱落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治疗所需器械
        2.2 样本量估算
        2.3 实验分组
        2.4 意外情况的预防及处理
        2.5 观察指标
        2.6 试验质量控制
        2.7 统计学处理方法
结果
    1 病例完成情况
    2 一般临床资料分析比较
    3 两组治疗前后中医症状评分变化
    4 两组治疗前后ESCV评分变化
    5 两组治疗前后TCD指标变化
    6 两组治疗前后血流变指标变化
    7 两组综合疗效比较
    8 病例安全性及依从性分析
讨论
    1 中医学对颈性眩晕肝阳上亢型的认识
        1.1 中医学对颈性眩晕的认识
        1.2 中医学对肝阳上亢的认识
        1.3 中医学对颈性眩晕治疗的认识
    2 现代医学对颈性眩晕的认识
        2.1 现代医学对颈性眩晕发病机制的认识
        2.2 现代医学对颈性眩晕治疗的认识
    3 针刺结合星状神经节阻滞术治疗本病的理论依据
        3.1 针刺取穴原则
        3.2 星状神经节阻滞术的理论依据
    4 观察指标的选择
        4.1 中医症状评分表
        4.2 ESCV
        4.3 TCD检测
        4.4 血流变检测
    5 临床疗效分析
    6 安全性分析
    7 不足和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颈性眩晕的中西医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历

(3)督脉康复观的古代文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研究方法
    1 文献来源
    2 确定检索词
    3 检索步骤
        3.1 文献纳入标准
        3.2 文献排除标准
    4 数据规范化处理
    5 统计分析
第二章 研究结果
    1 文献纳入情况
    2 训诂学对督脉的认识
        2.1 “督”的释义
        2.2 督脉功能内涵
    3 统计结果
        3.1 穴位统计结果
        3.2 病症统计结果
    4 结果分析
        4.1 穴位结果分析
        4.2 病症结果分析
    5 督脉相关的传统康复方法
        5.1 以调畅督阳为核心的针灸康复法
        5.2 以通督补阳为核心的药食康复法
        5.3 以督脊一体为核心的推拿康复法
        5.4 以行气调意为核心的传统运动康复法
第三章 讨论
    1 古籍中有关督脉适宜功能障碍的记载
        1.1 秦汉以前—起源
        1.2 晋至金元—发展
        1.3 明清时期—丰富
    2 督脉康复观的特点探讨
        2.1 督脉为枢
        2.2 五脏相关
    3 高频穴的主治病症古今对比
    4 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A 数据源和数据集
    附录B 传统康复方法
文献综述 督脉的临床运用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4)“项四针”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综述一 椎动脉型颈椎病现代医学研究
        1. 定义
        2. 流行病学
        3. 发病机制
        4. 诊断与鉴别诊断
        5. 治疗
        6. 小结
    综述二 椎动脉型颈椎病中医学研究
        1. 病名溯源
        2. 病因病机
        3. 治则治法
        4. 小结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资料与方法
        1. 临床资料
        2. 研究方法
    结果
        1. 完成情况
        2. 一般资料
        3. 治疗前组间比较
        4. 治疗后比较
        5. 随访时比较
        6. 疗效评价
        7. 小结
    讨论
        1. “项四针”选穴依据
        2. 疗效分析
        3. 创新与优势
        4. 不足与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附录1 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
    附录2 中医眩晕程度分级评分表
    附录3 安全性评价表
    附录4 依从性评价表
    附录5 一般资料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个人简历

(5)《灵枢》短刺法针刺风池穴对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风池穴的古典文献记载和现代医学研究概述
        1 中医对风池穴的认识
        1.1 风池穴的名称渊源、定位及归经
        1.2 风池穴的作用功效与主治病症
        1.3 风池穴的针刺手法
        1.4 风池穴的其他外治疗法
        2 现代医学对风池穴的研究
        2.1 层次解剖结构
        2.2 风池穴的作用机制
        2.3 风池穴的安全性研究
    综述二 现代医学对椎动脉型颈椎病的认识
        1 概述
        2 流行病学调查
        3 发病机制
        3.1 椎动脉先天发育异常
        3.2 机械性压迫学说
        3.3 交感神经刺激学说
        3.4 其他致病学说
        4 现代医学治疗现状
        4.1 非手术治疗
        4.2 手术治疗
前言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一 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及拟解决的关键性问题
        1 研究目标
        2 研究内容
        3 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
    二 研究方案
        1 研究对象
        2 诊断标准
        2.1 西医诊断标准
        2.2 中医辨证分型标准
        3 纳入标准
        4 排除标准
        5 剔除标准
        6 脱落标准
        7 中止试验标准
        8 治疗方案
        8.1 选穴处方
        8.2 器械
        8.3 操作方法
        9 疗效观察指标
        10 观察时间
        11 安全性指标
        12 统计学方法
    三 技术路线图
    四 研究结果
        1 一般资料
        1.1 性别分布
        1.2 年龄分布
        1.3 病程分布
        1.4 证型分布
        2 试验结果
        2.1 研究对象治疗前后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ESCV)结果比较
        2.2 研究对象治疗前后TCD结果比较
    五 讨论
        1 一般资料结果讨论
        2 试验结果讨论
        3 中医理论探讨
        4 现代医学机制解释
        5 《灵枢》短刺法的优势特点
结论
创新点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6)基于CNKI近十年椎动脉型颈椎病取穴规律及关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一 中医学对椎动脉型颈椎病的认识
        1 病名溯源
        2 病因病机
        2.1 病因
        2.2 病机
        3 证候分型
        4 中医治疗在椎动脉型颈椎病的应用
        4.1 针刺治疗
        4.2 针法与灸法联合治疗
        4.3 针刺联合中药
        4.4 针刺联合推拿
        4.5 针刺联合针刀
        4.6 针刺联合穴位注射
        4.7 针刺联合拔罐
        5 小结
    二 现代医学对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研究现状
        1 椎动脉型颈椎病概述
        2 流行病学
        3 颈椎病的定义与椎动脉型颈椎病的认识进展
        4 现代医学对椎动脉型颈椎病发病机制的认识
        4.1 机械压迫性学说
        4.2 交感神经学说
        4.3 体液学说
        4.4 血液流变学
        4.5 血管自身病变
        5 现代医学对椎动脉型颈椎病的治疗
        5.1 非手术治疗的基本疗法及应用原则
        5.2 手术治疗
        6 小结
前言
第二部分 数据研究
    1 研究目的
    2 研究对象
        2.1 资料来源
        2.2 资料选择
    3 研究方法
        3.1 文献数据预处理
        3.2 文献规范化
        3.3 腧穴名称规范化
    4 数据分析
        4.1 使用的软件
        4.2 数据分析的方法
    5 研究结果
        5.1 一般情况
        5.2 统计结果
    6. 讨论
        6.1 结果分析
        6.2 数据挖掘小结
    7 问题与展望
    8 结论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7)针刺五风穴联合定眩颗粒治疗风痰瘀阻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语表
前言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1 祖国医学对眩晕的认识
        1.1 眩晕的病名溯源
        1.2 眩晕的病因病机发展
        1.3 眩晕的辩证论治
        1.4 中药治疗眩晕
        1.5 针刺治疗眩晕
        1.6 其他方法治疗眩晕
    2 现代医学对后循环缺血的认识
        2.1 后循环系统的解剖及病名由来
        2.2 PCI的分类及临床表现
        2.3 病因及危险因素
        2.4 发病机制
        2.5 辅助检查
        2.6 PCIV的治疗
    3 小结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研究对象
    2 研究过程
        2.1 诊断标准
        2.2 病例纳入标准
        2.3 病例排除标准
        2.4 剔除标准
        2.5 终止治疗标准
        2.6 研究方法
        2.7 观察指标
        2.8 疗效性指标
        2.9 安全性指标
        2.10 不良反应观察及处理
        2.11 质量评价
        2.12 统计学方法
    3 统计结果
        3.1 治疗前基线比较
        3.2 治疗后疗效评价
第三部分 分析与讨论
    1 从“风、痰、瘀”论治眩晕
    2 定眩颗粒组方及现代药理学依据
        2.1 组方依据
        2.2 定眩颗粒现代药理学依据
    3 五风穴治疗风痰瘀阻型PCIV机理分析
        3.1 五风穴治疗PCIV中医机理分析
        3.2 五风穴治疗PCIV现代机理分析
    4 两组治疗前相关因素分析
    5 针刺“五风穴”联合定眩颗粒治疗PCIV优势分析
    6 安全性评价
    7 结论
    8 本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穴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致谢

(8)齐鲁脏腑推拿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气血亏虚型)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基线分析
        1.3 诊断标准
        1.4 纳入标准
        1.5 排除标准
        1.6 脱落标准
        1.7 剔除标准
        1.8 不良事件的处理
        1.9 病人依从性保证
    2.研究方法
        2.1 研究设计与分组
        2.2 操作
        2.3 疗程设置
        2.4 规范化操作要求
        2.5 疗效判断标准
        2.6 数据统计
    3.统计与分析
        3.1.两组患者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评分变化
        3.2 两组患者眩晕病临床症候评价量表评分变化
        3.3 两组患者治疗后疗效对比
        3.4 两组患者回访疗效对比
讨论
    1.西医对椎动脉型颈椎病的认识
        1.1 发病机制
        1.2 病因病理
    2.祖国医学对椎动脉型颈椎病的认识
        2.1 病因病机
    3.机理探讨
        3.1 立法依据
        3.2 脏腑推拿作用机制
        3.3 推拿取穴方义
不足与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 CSA的中西医临床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发表论文

(9)项七针配合热敏灸治疗气血不足型颈性眩晕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临床研究
    1.研究对象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脱落标准
    2.研究方法
        2.1 试验分组
        2.2 治疗方法
        2.3 .观察指标
        2.4 综合疗效评价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指导原则》(2002年)结合临床制定如下:
        2.5 统计学分析
    3.研究结果
        3.1 一般资料分析
        3.2 疗效对比
        3.3 安全性观察
        3.4 脱落病例分析
        3.5 研究结果
讨论
    1.现代医学对颈性眩晕的研究进展
        1.1 病因及发病机制
        1.2 辅助检查
        1.3 西医治疗方法
    2.中医学对颈性眩晕的理论研究
        2.1 中医学对病名的认识
        2.2 中医病因病机及辨证分型
    3.导师学术思想
    4.穴位分析及现代研究
    5.研究结果分析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 中医药对颈性眩晕的临床研究概况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发表论文

(10)项七针治疗肾精亏损型耳鸣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临床研究
    一、临床资料
        (一)病例来源
        (二)诊断标准
        (三)纳入标准
        (四)排除标准
        (五)剔除标准
        (六)脱落标准
    二、研究方法
        (一)分组方法
        (二)治疗方法
        (三)观察指标
        (四)临床疗效评定
        (五)数据统计方法
    三、研究结果
        (一)一般资料比较
        (二)两组耳鸣严重程度分级比较
        (三)两组耳鸣致残量表评分比较
        (四)两组疗效比较
        (五)两组随访疗效对比
        (六)安全性评价
讨论
    一、中医学对耳鸣的认识
        (一)耳鸣的病名
        (二)耳鸣的病因病机
        (三)肾精亏损型耳鸣
        (四)耳鸣的中医治疗
    二、西医学对耳鸣的认识
        (一)耳鸣的定义
        (二)耳鸣的病因
        (三)耳鸣的发病机制
        (四)耳鸣的西医治疗
    三、治疗方案分析
        (一)项七针治疗耳鸣的理论基础
        (二)选穴依据
        (三)针刺机制讨论
    四、结果分析
    五、不足及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 近10年来针灸治疗耳鸣临床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发表论文

四、风府穴为主治疗耳鸣51例(论文参考文献)

  • [1]颈部七线法联合西药治疗突发性聋的临床研究[D]. 李亚楠.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2]针刺结合星状神经节阻滞术治疗颈性眩晕肝阳上亢型的临床研究[D]. 杜晓楠. 河北北方学院, 2021(01)
  • [3]督脉康复观的古代文献研究[D]. 刘博雯.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1(09)
  • [4]“项四针”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观察[D]. 杨文博.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5]《灵枢》短刺法针刺风池穴对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观察[D]. 亚妮.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6]基于CNKI近十年椎动脉型颈椎病取穴规律及关联分析[D]. 吴柏宽.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7]针刺五风穴联合定眩颗粒治疗风痰瘀阻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临床观察[D]. 刘贵凤.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8]齐鲁脏腑推拿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气血亏虚型)的临床研究[D]. 郑利君.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20(12)
  • [9]项七针配合热敏灸治疗气血不足型颈性眩晕临床疗效观察[D]. 孙博雅.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20(01)
  • [10]项七针治疗肾精亏损型耳鸣疗效观察[D]. 王黎明.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9(06)

标签:;  ;  ;  ;  ;  

奉府穴治疗耳鸣51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