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L-12 和 IL-2 协同诱导 NK 敏感和 NK 抗性人骨肉瘤细胞的有效裂解

IL-12 和 IL-2 协同诱导 NK 敏感和 NK 抗性人骨肉瘤细胞的有效裂解

一、IL-12和IL-2协同诱导对NK-敏感和对NK-抵抗的人类骨肉瘤细胞的高效溶解(论文文献综述)

杨向丽[1](2017)在《血清IL-18水平及其基因多态性与脑胶质瘤的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脑胶质瘤是一种源于神经外胚层间质细胞的肿瘤,约占脑部肿瘤的40%50%,是最常见的脑部恶性肿瘤之一。其按照病理组织又可分为胶质母细胞瘤、室管膜瘤、星形细胞瘤、髓母细胞瘤、少枝胶质细胞瘤等。脑胶质瘤临床复发率很高,死亡率也很高,而且在临床治疗中经常会出现对化疗的耐药性以及对放疗的不敏感,导致脑胶质瘤的临床治疗效果不佳,预后较差。因此,脑胶质瘤一直是神经外科最难办的问题之一。然而,脑胶质瘤的具体发病机制尚未十分清晰。流行病学调查发现,高强度电磁辐射是增加脑胶质瘤患病的重要危险因素。除外界环境因素外,内在遗传易感基因在脑胶质瘤的发病及进展中也产生着一定的影响。白介素-18(interleukin-18,IL-18)是一种复杂的促炎性细胞因子,主要由巨噬细胞、单核细胞、成纤维细胞产生。IL-18不仅能促进T细胞和自然杀伤(natural killer cell,NK)细胞产生干扰素-γ(interferon-γ,IFN-γ)、白介素-2(interleukin-2,IL-2)、和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ranulocyte-macrophage colony stimulating factor,GM-CSF)等细胞因子,而且能增强辅助性T1(T helper cells 1,Th1)细胞和NK细胞表达Fas配体,从而介导细胞毒性作用。此外,它还能够促进Th1细胞的发育,增强Th2细胞因子的分泌等。IL-18具有广泛的免疫调节功能,通过调控IFN-γ通路与CD134通路参与机体的固有免疫和获得性免疫调节,组成具体的免疫防御体系,尤其是在肿瘤的发病、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编码IL-18的基因位于人类第11号染色体(11q22.2-q22.3)上,其基因组呈高度多态性,以往研究表明IL-18基因多态性与多种肿瘤的发病风险存在关联。但国内外对于IL-18与脑胶质瘤的关联研究还很少。因此,本课题重点研究了血清IL-18水平及IL-18基因多态性与脑胶质瘤遗传易感性的关联。第一部分血清IL-18水平与脑胶质瘤的相关性目的:检测所有研究对象血清IL-18水平,探讨其与脑胶质瘤的关系。方法:运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法测定571例研究对象血清IL-18的浓度,并分析血清IL-18水平与脑胶质瘤的关系。结果:本研究共纳入182例脑胶质瘤患者和389例健康对照者。脑胶质瘤组中男性99例(54.4%),女性83例(45.6%),年龄46.34±16.72岁;健康对照组中男性200(51.4%),女性189例(48.6%),年龄45.56±13.76。两组人群在性别和年龄分布上无统计学差异(P分别为0.58和0.28)。脑胶质瘤组按照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脑胶质瘤Ⅰ-Ⅳ级的组织学分类,Ⅰ-Ⅱ级划分为低级别组,共71例(39.01%),Ⅲ-Ⅳ级划分为高级别组,共111例(60.99%)。脑胶质瘤组中血清IL-18水平为477.85±110.34pg/mL,健康对照组中血清IL-18水平为110.87±49.95 pg/mL,血清IL-18水平在两组间的分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低级别组中血清IL-18水平为456.61±106.95 pg/mL,高级别组中血清IL-18水平为511.07±107.27 pg/mL,血清IL-18水平在两组间的分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血清IL-18水平与脑胶质瘤存在关联,对于脑胶质瘤的发生发展以及预后具有一定的临床指导意义。第二部分IL-18基因多态性与脑胶质瘤遗传易感性的关系目的:探讨IL-18基因多态性与脑胶质瘤遗传易感性的关系,为脑胶质瘤的个体化治疗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运用Taqman-MGB技术检测182例脑胶质瘤患者和389例健康对照者的IL-18基因rs1946519、rs187238和rs549908三个位点的基因型分布。结果:研究对象的一般特征同第一部分;在健康对照组中,对IL-18基因三个位点(rs1946519、rs187238和rs549908)的三种基因型的频率进行Hardy--Weinberg平衡检验,结果显示,上述三位点的各基因型的实际频数与理论频数在对照组中的分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χ12=0.67 P1=0.41,χ22=1.69 P2=0.19,χ32=0.46 P3=0.49);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rs1946519和rs187238位点结果显示,其杂合基因型、纯合基因型以及杂合基因型和纯合基因型合并的频率与各自野生基因型的频率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rs549908位点结果显示,其杂合基因型AC在脑胶质瘤组中分布显着低于健康对照组(调整OR=0.64,95%CI=0.42-0.98),提示该位点AC基因型可显着降低脑胶质瘤的发病风险,显性模型显示,与野生纯合型AA相比,rs549908位点AC+CC基因型亦可显着降低脑胶质瘤的发病风险(调整OR=0.59,95%CI=0.39-0.89);采用PHASE 2.0软件推断IL-18基因3个SNP位点(rs1946519、rs187238和rs549908)的单倍型及其频率。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方法进行分析结果显示:与TGA单倍型相比,携带GGC单倍型的个体脑胶质瘤发病风险较低(调整OR=0.51,95%CI=0.26-0.99);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统计方法,分析IL-18基因SNPs位点多态性与不同级别脑胶质瘤的关系,结果未发现IL-18基因SNPs位点多态性与不同级别脑胶质瘤存在关联(P值均>0.05);采用方差分析方法,分析IL-18基因rs549908位点基因型分布与血清IL-18水平的关系。结果显示,在脑胶质瘤组和健康对照组中,rs549908位点不同基因型分组中血清IL-18水平有统计学差异(F=163.42,P<0.01)。结论:IL-18基因多态性与脑胶质瘤遗传易感性存在关联,且可能是通过影响IL-18水平来影响脑胶质瘤的发生、发展。

赵加力[2](2016)在《B7-H3在骨肉瘤微环境中的表达及其作用机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骨肉瘤是高度恶性骨肿瘤,多见于儿童和青少年,临床治疗非常困难。基于骨肉瘤特殊的发病位置和尚不清楚的发病机理,导致了骨肉瘤的生存率没有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已经有大量的学者对骨肉瘤生长的分子机制进行了深入研究,发现很多与其相关的基因,如SV40T抗原基因、p53基因、c-Fos基因、Rb基因、p62基因及其通路。B7-H3是由Chapoval等人发现的B7协同共刺激分子(costimulatory molecule)家族成员之一。大量的研究发现,B7-H3的表达与许多肿瘤有密切的关系,也有研究发现B7-H3可以介导细胞与细胞之间以及细胞与细胞外基质蛋白之间的粘附,B7-H3的粘附功能的发现为解释该分子在肿瘤侵袭、转移中的作用提供了新的线索。方法:本实验一共分三部分:(1)利用B7-H3过表达载体转染小鼠的骨肉瘤细胞K7M2-WT,得到稳定过表达B7-H3的小鼠骨肉瘤细胞K7M2-WT(B7-H3),并通过实时定量PCR(real-time PCR)、逆转录PCR(reverse transcription PCR,RT-PCR)及流式细胞技术(flow cytometry,FCM)对该转染细胞进行鉴定。(2)对转染和未转染的小鼠骨肉瘤细胞依次进行了细胞粘附能力测试,细胞增殖能力测试,细胞水平迁移能力测试,细胞侵袭能力测试和细胞抗凋亡能力检测。同时,通过检测两种细胞的ALP含量,研究是否存在B7-H3对其成骨分化能力造成影响的可能。(3)建立B7-H3过量表达的骨肉瘤动物模型,并通过这个模型对生长4周的骨肉瘤瘤体进行形态学、组织学及蛋白质印迹(western blot)的研究。结果:(1)转染后的小鼠骨肉瘤细胞通过实时定量PCR、逆转录PCR及流式细胞技术的鉴定,从mRNA和蛋白质水平上均发现B7-H3的表达量显着高于未转染组的小鼠骨肉瘤细胞K7M2-WT。(2)通过比较K7M2-WT(B7-H3)和K7M2-WT的两组细胞的相关实验结果,发现稳定过表达B7-H3的小鼠的骨肉瘤细胞K7M2-WT(B7-H3)在细胞粘附、细胞增殖、细胞水平迁移、细胞侵袭及细胞抗凋亡的能力都强于未转染B7-H3的小鼠骨肉瘤细胞K7M2-WT。同时,通过ALP检测,发现B7-H3并没有对其成骨分化能力造成影响。(3)通过建立的动物模型,发现转染的K7M2-WT(B7-H3)组的肿瘤明显大于K7M2-WT组。同时还发现B7-H3在体内微环境下持续高表达。结论:成功构建了能过量表达B7-H3的小鼠骨肉瘤细胞K7M2-WT(B7-H3)。B7-H3分子的过表达提高了骨肉瘤细胞的粘附能力、增殖能力、迁移能力、侵袭能力以及抗凋亡的能力,但不能改变其成骨分化的能力。在体内,转染的细胞也能高表达B7-H3,优于正常组织的B7-H3表达。这意味着B7-H3可能具有抑制骨肉瘤免疫,促进肿瘤发生的作用。

黄永明[3](2009)在《扶正固本法对骨肉瘤化疗免疫功能影响的临床及实验研究》文中认为骨肉瘤是常见的恶性程度极高的骨源性肿瘤,其发生、发展与机体免疫系统密切相关。恶性骨肿瘤病人通常伴有免疫抑制或损害,机体的免疫状态对骨肿瘤的发展、转归具有重要作用。随着保肢技术、综合化疗方案的应用及化疗剂量的增大骨肉瘤疗效有了显着的提高,但是,手术和化疗后易发生复发和耐药性。同时,化疗药除杀死肿瘤细胞外,对机体的免疫功能有较强的打击作用,从而严重影响疗效,甚至危及生命,因而提高骨肿瘤患者机体的免疫功能对于骨肿瘤的治疗显得十分重要。中医药在增强肿瘤患者机体免疫功能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扶正培本法是医治疗恶性肿瘤的重要法则之一,尤其对机体免疫功能调节方面作用明显。本研究拟通过扶正培本中药加味六味地黄汤对恶性骨肿瘤化疗期间多项免疫指标的变化,分析恶性肿瘤病人的免疫状态,并研究其联合细胞因子诱导杀伤细胞(cytokines-induced killer,CIK)抗骨肉瘤细胞的作用,为骨肉瘤免疫治疗的有效证据。目的:1.评估骨肉瘤化疗前后外周血淋巴细胞多项免疫指标的变化;2.观察加味六味地黄汤对骨肉瘤化疗前后免疫调节作用;3.观察不同来源的CIK细胞及其与DC共培养后的扩增及表型情况,4.测定不同来源CIK细胞抗骨肉瘤细胞及骨肉瘤耐药细胞的作用;5.明确六味地黄汤含药血清对CIK细胞的诱导、增殖作用;6.测定六味地黄汤含药血清诱导扩增CIK细胞体外抗骨肉瘤作用。方法:1.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104例骨肉瘤化疗病人的外周血T淋巴细胞抗原(CD3、CD4、CD8),B淋巴细胞抗原(CD19、CD20),NK细胞(CD16+56)等免疫指标变化;2.将104例骨肉瘤化疗患者分为中药治疗组、空白组、免疫治疗对照组,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治疗前后免疫指标的变化,以明确化疗对骨肉瘤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及扶正固本法下组方加味六味地黄汤对骨肉瘤化疗患者的免疫调节作用;3.通过扩增来源于骨肉瘤患者和正常献血者的CIK细胞,使用来源骨肉瘤患者的肿瘤裂解物,负载DCs,以和CIK细胞共培养,经流式细胞仪检测扩增的CIK细胞增殖情况,和经51Cr细胞毒性分析检测扩增的CIK细胞细胞毒性活性;4.观察六味地黄汤含药血清对CIK细胞的增殖、细胞表型的作用,MTT显色法测定中药含药血清扩增CIK细胞体外抗骨肉瘤的毒活性。结果:1.骨肉瘤患者化疗后CD3+、CD4+、CD8+分子水平及CD4+/CD8+之比显着低于化治疗前(P<0.01),化疗使患者的Γ细胞数量明显减少,抑制性T细胞亚群显着性增多,骨肉瘤患者的细胞免疫功能显着性下降。骨肉瘤患者化疗前后CD19、CD20的水平比较有明显下降(P<0.05或P<0.01),经T10方案化疗后,骨肉瘤患者的体液免疫也会受到抑制。2.经加味六味地黄汤治疗后,骨肉瘤患者的CD3+和CD8+的分子水平有显着性升高(P<0.01),而CD4+的分子水平及CD4+/CD8+之比有增高但不明显(P>0.05),中药能使骨肉瘤化疗患者T细胞及其亚群数量增多,但免疫的球蛋白的功能改善不明显,其有一定增强患者的免疫功能的作用。经中药干预后,患者的CD19、CD20的水平有了显着性升高(P<0.05或P<0.01),说明中药不但可提高骨肉瘤患者的免疫细胞水平,还能提高患者体液免疫水平。3.患者化疗期间采用欣吉尔治疗后,CD4+、CD3+的分子水平有升高,但不明显(P>0.05),CD4+/CD8+的比值有显着性升高(P<0.01),说明欣粒生具有一定改善骨肉瘤患者免疫功能的作用。经欣吉尔干预后,患者的CD19、CD20的水平有一定升高,但前后比较无统计分意义(P>0.05),欣吉尔对患者体液免疫水平作用有限。4.患者和正常献血者均成功诱导出CIK细胞,正常献血者的CIK细胞增殖和细胞毒性都略高于骨肉瘤患者。随着效靶比增加,每组中CIK细胞的细胞毒性也逐渐增加,不管正常献血者还是患者,与肿瘤裂解物负载的DCs共培养的CIK细胞的增殖和细胞毒性明显高于单独培养的CIK细胞(P<0.05)。全部细胞的CD3+CD56+共表达在整个培养过程均明显增加。而且CIK细胞对骨肉瘤耐药性细胞有着强大的细胞毒性。5.单纯含中药六味地黄汤血清难以诱导出CIK细胞;含中药六味地黄汤血清联合细胞因子培养的CIK增殖倍数明显要高于无药血清和无血清培养的(P<0.05),而含药血清中剂量的CIK增殖速度高于低和高剂量血清培养的;流式细胞仪检测各组培养的CIK细胞表型,发现含药血清低剂量(2%)对CIK细胞表达CD3+CD56+双阳性最好,明显高于其他各组培养的CIK细胞,其中单纯含药血清中剂量培养对CIK细胞表达CD3+CD56+无较大作用。含药血清低剂量(2%)联合细胞因子的CIK细胞对骨肉瘤细胞的抑瘤作用明显强于各组的CIK细胞(P<0.05)。结论:1.化疗会引起骨肉瘤病人的免疫功能降低。2.加味六味地黄汤及欣吉尔(IL-2)可激活骨肉瘤患者T淋巴细胞,提高患者的免疫功能,加味六味地黄汤可提高骨肉瘤患者细胞及体液免疫功能,而欣吉尔主要提高骨肉瘤患者的细胞免疫功能,对体液免疫功能影响较小。3.CIK细胞的体外增殖力及对骨肉瘤细胞的杀伤活性与机体状态有关,CIK细胞对骨肉瘤细胞及骨肉瘤耐药细胞的杀伤活性存在量效及时效关系,CIK细胞与肿瘤裂解物负载的DCs共培养后,有着更强的细胞毒性活性。4.单纯的六味地黄汤无法诱导出正常的CIK细胞,中药六味地黄汤可促进CIK细胞增殖,尤以中剂量为佳,低剂量中药组联合细胞因子诱导的CIK细胞表型最为稳定,联合CIK细胞具有更强杀死骨肉瘤细胞的作用,CIK可有效应用于骨肉瘤临床的免疫治疗。

危建安[4](2009)在《卡介苗和猪苓多糖对膀胱癌细胞TLR2/4-NF-κB信号通路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卡介苗(Bacillus Calmette-Guerin,BCG)膀胱内灌注是目前治疗和预防浅表性膀胱癌较成功的免疫治疗,其作用认为与BCG诱导并增强了免疫反应尤其是与局部的免疫细胞有关,但这种机理尚不能完整阐释临床实践中BCG很少用于其它肿瘤治疗,用于其它肿瘤治疗疗效也不如用于治疗浅表性膀胱癌,这表明BCG治疗膀胱癌不只是激活癌组织局部天然免疫细胞,可能还存在其它途径和机制发挥抗肿瘤效应。近年文献报道尿路上皮细胞有TLR2和TLR4分布,可被BCG诱导表达,有研究报道膀胱癌细胞也表达TLRs,因此我们推测卡介苗也可能直接刺激膀胱移行上皮细胞TLRs,通过TLR-NF-κB信号通路产生免疫活化因子,提高肿瘤免疫原性,增强BCG抗肿瘤免疫反应。所以本课题拟探讨BCG对膀胱癌细胞(T739)的TLR2/4—NF-κB信号通路相关基因的影响。首先应用实时定量PCR技术(qRT-PCR)探讨卡介苗对膀胱癌细胞T739 NF-κB信号通路相关基因mRNA表达影响,发现BCG对NF-κB信号通路相关基因TLR2、TLR4、CD14,MD-2、CHUK、MAP3K1、IKBKB、NFKB1(NF-κB p50)、Rel A(NF-κBp65)、CCL2和ICAM1等基因mRNA水平有显着上调。未检测出该通路抑制基因Nfkbia和Nfkbib的表达,结合后续实验NF-κB p65的DNA结合活性的实验结果,表明T739细胞NF-κB p65是持续活化的,符合多数哺乳动物肿瘤细胞NF-κB分子持续性活化的现象;BCG对NFKB1、Rel A表达有影响,对NFKB2表达无明显影响,推测NF-κB分子组成形式为Rel A/NFKB1。用TLR2和TLR4抗体阻断的方法发现MAP3K1、IKBKB、Rel A(NF-κB p65)、CCL2和ICAM1 mRNA表达都与TLR2或TLR4有关,即阻断TLR2或TLR4可以抑制BCG对上述基因的上调作用。为证明TLR2和TLR4基因表达在介导BCG治疗膀胱癌方面的作用,我们选用基于载体表达的RNAi技术,针对小鼠TLR2基因编码区(ORF)不同位置的靶序列,设计3对miRNA前体序列,成功构建3个miRNA表达载体,并筛选出瞬时干扰效果最佳的载体pcDNATM6.2-GW/EmGFPmiR-TLR2.949。转染该载体,应用Blasticidin抗性筛选出TLR2沉默的稳转细胞株T739-TLR2A,连续传代1个月,T739-TLR2A细胞TLR2表达维持在稳定下调的水平,从而为将来实验提供了基础。针对小鼠TLR4基因,应用相同的方法,筛选并建立稳定细胞株T739-TLR4A。用TLR2或TLR4基因稳定沉默细胞株研究发现BCG对MAP3K1、IKBKB mRNA上调主要经TLR2介导;对Rel A、CCL2 mRNA上调与TLR2或TLR4均相关;ICAM1mRNA的上调主要是经TLR4介导。在蛋白质水平,应用免疫印迹(Western blotting)和流式细胞仪(FCM)技术探讨卡介苗对IKKβ、CCL2和ICAM1表达与TLR2或TLR4关系,结果显示CCL2表达上调与TLR2或TLR4均相关,与CCL2 mRNA表达结果一致。IKKβ表达上调主要经TLR2介导,此与IKKβmRNA表达的实验结果吻合。ICAM1表达上调主要与TLR2相关,此与BCG对ICAM1 mRNA表达趋势不完全吻合。BCG对T739细胞NF-κB p65的活性或核移位表达的增强效应主要经TLR2介导,与TLR4也有一定程度相关。猪苓多糖(polyporud polysaccharide,PPS)为葡萄糖与乳糖多聚体,是中药猪苓的主要有效成分。临床用于治疗乙型肝炎,改善机体的免疫功能,也具有抑制肿瘤生长和调节荷瘤动物及肿瘤病人免疫功能的作用,可减轻化疗药物所至的毒副反应,但PPS抗肿瘤效应并不十分清楚。NF-κB信号通路参与了病毒复制的调控、自身免疫性疾病、炎症反应、肿瘤发生和凋亡等,与肿瘤的发生发展、转移等密切相关,多数肿瘤细胞NF-κB通路是组成性或持续性活化,NF-κB抑制剂可用于肿瘤的辅助治疗。天然免疫系统TOLL样受体(TLRs)的发现为我们认识多糖作用机理研究提供新的思路,目前有文献表明植物多糖也是TLRs的配体之一。有研究报道膀胱上皮细胞也表达TLR2、TLR4,并且能对相应配体产生效应。我们以往的研究发现PPS可显着增加体外培养膀胱癌细胞p53蛋白表达,有抑制膀胱癌细胞增殖作用且能阻滞细胞由S期进入G2期。另有研究表明猪苓可使亚硝胺(BBN)诱发的膀胱癌的发生率显着降低,临床观察也显示猪苓可使膀胱癌复发率由对照组的65.1%降至33.3%。因此,根据我们以往关于猪苓多糖对膀胱癌研究的初步结果,推测PPS可能可以直接通过TLRs抑制膀胱癌细胞NFκB信号通路过度活化或某一(些)激酶或信号转导分子,调控细胞增殖与分化、细胞周期和凋亡相关基因表达,而发挥抗肿瘤作用。基于此,本课题设计应用RNAi技术沉默TLR2或TLR4,探讨猪苓多糖是否经TLR2/4介导对膀胱癌细胞NF-κB通路的调节作用。应用qRT-PCR技术探讨PPS对膀胱癌细胞T739 NF-κB信号通路相关基因mRNA表达影响,发现部分膜表面分子TLR2、TLR4、CD14和MD-2等表达均增加,推测PPS可能主要通过TLRs向胞内转导信号。TRAF6、TIRAP、IRAK1为Toll信号通路中通用的接头分子,表达均有不同程度变化。IKBKB(IKKβ)mRNA表达显着减少,随着时间延长下降更为明显,Ratio值由0.32降至0.07。目前有研究显示,IKKs异常表达在肿瘤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IKKs高表达和高活性赋予肿瘤细胞恶性生长特性和抗凋亡能力。PPS引起IKKβ表达显着下降,可能与我们以往研究PPS有抑制膀胱癌细胞增殖作用且能阻滞细胞由S期进入G2期这一结果有关。T739细胞在PPS作用后,NF-κB p65mRNA表达下降。ICAM1和CCL2为信号通路下游的应答基因,CCL2为分泌性蛋白,具有单核细胞趋化作用,ICAM1为细胞间黏附分子,具有促使炎症细胞与靶细胞黏附。T739细胞在PPS作用后ICAM1和CCL2 mRNA表达均有不同程度下降,推测PPS具有抑制T739细胞NF-κB通路的部分基因表达水平和NF-κB活性;但PPS抑制T739细胞NF-κB通路的细胞生物学功能的改变尚未探讨。进一步探讨了PPS与TLR2和TLR4的关系,发现TLR4可介导PPS下调T739细胞IKBKB mRNA和蛋白水平,而TLR2介导IKKβ蛋白下调。TLR4介导CCL2 mRNA下调,而TLR2介导CCL2蛋白下调。TLR2主要介导ICAM1mRNA表达下调,但PPS对ICAM1蛋白表达无明显影响,因此不能判断介导ICAM1蛋白表达的受体。PPS可下调Rel AmRNA表达,沉默TLR2或TLR4均可以部分抑制Rel A mRNA表达,表明TLR2和TLR4均介导Rel A mRNA表达下调。以上结果显示上述基因的表达水平下调主要由TLR4介导,TLR2也参与该效应。PPS对胞核NF-κB p65的DNA结合活性与胞核表达的影响,发现PPS可使T739细胞NF-κB p65的DNA结合活性减弱,NF-κB p65胞核表达下调。在与TLR2/4关系探讨方面,PPS可显着降低T739-TLR2A细胞NF-κB p65的DNA结合活性,对T739-TLR4A细胞NF-κB p65的DNA结合活性无显着变化;在NF-κB p65胞核表达实验也反应出这一趋势,即PPS可显着降低T739-TLR2Δ细胞NF-κB p65胞核表达,对T739-TLR4Δ细胞NF-κB p65胞核表达无显着影响。上述实验结果均表明PPS主要经TLR4介导T739细胞NF-κB p65的DNA结合活性降低与胞核表达。由于卡介苗和猪苓多糖均显示有抗膀胱癌的作用,且两者对NF-κB信号通路不同的调节趋势,因此拟观察两者同时作用膀胱癌细胞后该通路主要相关基因的效应。结果显示PPS可拮抗BCG上调T739细胞IKBKB、ICAM1、CCL2、NF-κB p65表达水平和NF-κB p65的DNA结合活性;其中PPS对NF-κB p65的DNA结合活性的拮抗作用尤为显着。卡介苗抗膀胱癌效果很好,但副作用多,如膀胱炎等,这些症状与过度免疫有关,加入PPS后可调节上述免疫反应,减少毒性反应,为今后临床二者的联合用药减毒增效提供有重要价值的实验和理论依据。

孙运芳,李丹[5](2008)在《IL-12重组载体的抗肿瘤作用》文中认为

王斌[6](2007)在《热疗联合免疫疗法治疗肝癌的实验研究》文中认为原发性肝癌是世界范围内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每年大约有100万的新发病例,位居恶性肿瘤死亡率的第2位。我国是世界上肝癌的高发地区之一,全球每年新发的肝癌病例中45%在我国大陆,每年约有11万人死于肝癌,位居恶性肿瘤死亡率的第2位。目前,医学影像技术的不断提高使肝癌的诊断已不再是影响其预后的主要因素,关键的问题是肝癌的治疗。肝癌治疗最好的方法目前仍是手术治疗,但由于临床所见肝癌多已进入中晚期,而且肝癌病人约80%伴有肝硬化,能够实施根治性切除术的肝癌只是少数,据统计能做手术切除者不足25%,所以,选择合理的综合治疗手段延长中晚期肝癌患者的生存时间和改善生存质量是提高肝癌总体疗效的关键之一。对于不能手术切除的原发性肝癌的治疗方法主要有化疗、放射治疗、经皮股动脉穿刺插管肝动脉栓塞化疗、冷冻治疗、无水酒精瘤内注射治疗、微波固化治疗、电化疗治疗、多弹头射频治疗、免疫治疗、导向治疗、肝移植治疗、中医中药治疗等。肝癌的全身化疗总的疗效不十分满意,迄今无一种药物或联合化疗方案的有效率超过20%,也很少能延长生存期,所以,全身化疗治疗肝癌的疗效已基本否定。目前倡导区域化疗如经皮股动脉穿刺插管肝动脉栓塞化疗等。对放射治疗肝癌,以往认为价值不大,但随着放射技术的提高及临床经验的积累,放射治疗肝癌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其他疗法对肝癌的治疗虽然有一定效果,但总体疗效并不尽人意。为了寻找新的有效的肝癌治疗方法,我们探讨用热疗联合肿瘤疫苗的免疫疗法治疗肝癌,期望能对肝癌治疗疗效的提高有所帮助。在本研究中,我们探讨了热疗对热休克蛋白产生的影响;热疗对机体免疫功能的影响;热休克蛋白-肿瘤抗原肽复合物对肿瘤细胞的杀伤作用以及对机体免疫功能的增强作用等。从实验结果可看出,热疗可以促进热休克蛋白的产生,产生的热休克蛋白可以诱导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加热后产生的热休克蛋白-抗原肽复合物单独或与树突状细胞制备成肿瘤疫苗,对肿瘤细胞有明显的杀伤作用,同时可以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此实验结果表明:热疗联合免疫疗法治疗肝癌对肝癌患者是一种很好的有效的治疗方法。

张纯海[7](2006)在《HSV-tk和重组人IL-12基因共表达载体的构建及其对大肠癌治疗作用的研究》文中指出大肠癌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常用的手术、化疗、放疗等传统的治疗方式均未能使其疗效得到明显的提高。自九十年代以来,肿瘤基因治疗已成为最引人瞩目的研究领域。白介素12(IL-12)具有潜在的抗肿瘤与抗转移活性,它的许多生物特性均与抗肿瘤免疫有关,如增强辅助T细胞效应、抗血管新生作用、释放粘附因子吸引淋巴细胞围攻肿瘤。为此我们构建含有HSV-tk,hIL-12基因的共表达逆转录病毒载体;研究HSV-tk/IL-12系统对大肠癌细胞的杀伤作用。利用重组DNA技术,构建含HSV-tk、hIL-12基因的共表达载体pL(TI)SN。在脂质体介导下转染PA317包装细胞,G418筛选出抗性克隆LoVo/TI,以PCR、RT-PCR、SDS-PAGE、western-blot、免疫组化等对HSV-tk/IL-12系统修饰的LoVo细胞进行鉴定。通过观察基因修饰细胞生长状况、MTT法及流式细胞仪观察GCV对LoVo/TI细胞的杀伤效应。在体外,GCV体外可诱导LoVo/TI细胞凋亡,且凋亡百分率随GCV作用时间的增加而升高;经GCV作用后的LoVo/TI细胞,阻滞于S期;大肠癌细胞LoVo对GCV系统高度敏感。HSV-TK/GCV系统对体内其他部位未转染HSV-TK基因大肠癌细胞产生远距离旁观者效应明显。经过50GyCo60对LoVo/TI细胞照射后,与其亲代细胞相比增殖指数下降、凋亡率上升,出现了明显的G1期阻滞,体外培养过程中其目的基因IL-12仍然有转录,但是转录产物的量呈递减趋势。制备的LoVo/TI细胞瘤苗在动物实验中不具有致瘤性,产生IFN-γ的量较未照射的LoVo/TI细胞没有明显差别。初步证实,皮下接种LoVo/TI细胞瘤苗可以抑制移植LoVo细胞肿瘤的生长。

王海艳[8](2004)在《重组鸡γ-干扰素,鸡白细胞介素-18,-2活性及生物学作用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随着细胞因子基因的克隆及基因工程技术的不断发展,细胞因子作为治疗剂在畜禽养殖业中的广泛应用变得更加可行。在本研究中,我们对重组鸡干扰素-γ(ChIFN-γ)、鸡白细胞介素-18(ChIL-18)和鸡白细胞介素-2(ChIL-2)进行了检测。首先,我们检测了原核表达系统(E.coli)表达的重组ChIFN-γ、ChIL-18和ChIL-2的活性,具体方法是:将ChIFN-γ、ChIL-18和ChIL-2基因分别亚克隆到杆状病毒转移载体pMelBacB上,构建真核转移载体pMelBacB-ChIFN-γ、pMelBacB- ChIL-18、pMelBacB-ChIL-2,经限制性内切酶消化、特异引物PCR鉴定和确证性序列测定,证明目的基因正确克隆到载体的预期位点。将纯化的pMelBacB-ChIFN-γ、pMelBacB- ChIL-18、pMelBacB- ChIL-2质粒分别与杆状病毒DNA(Bac-N-BlueTM DNA)共转染sf9昆虫细胞,经三轮蓝斑筛选,获得了重组杆状病毒。提取病毒DNA经ChIFN-γ、ChIL-18和ChIL-2特异引物及重组杆状病毒特异引物PCR鉴定,证明获得了纯化的重组杆状病毒,分别命名为rBaculovirus-ChIFN-γ、rBaculovirus-ChIL-18和 rBaculovirus- ChIL-2。用这些重组病毒接种sf9昆虫细胞,收获接种后不同时间的细胞进行SDS-PAGE。结果表明ChIFN-γ、ChIL-18和ChIL-2基因在昆虫细胞中获得了表达,表达的重组蛋白分子量分别为19KDa、23KDa和16KDa。应用在大肠杆菌原核表达系统中表达的重组蛋白制备的兔抗ChIFN-γ和 ChIL-2及豚鼠抗ChIL-18多克隆抗体进行Western blot分析,一方面,表明本研究真核系统表达了有活性的重组ChIFN-γ、ChIL-18和ChIL-2蛋白,另一方面,表明前期原核系统表达的重组ChIFN-γ、ChIL-18和ChIL-2蛋白是有活性的蛋白。为了研究ChIFN-γ、ChIL-18和ChIL-2在体内的生物学作用,我们还用E.coli系统表达的重组ChIFN-γ、ChIL-18和ChIL-2免疫鸡,在增重试验中,与阴性对照相比,重组ChIFN-γ、ChIL-18能促进生长,增长率最高可达6.1%,并且在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感染后,重组ChIFN-γ、ChIL-18能减少鸡的体重下降率并迅速恢复体重;在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感染后,重组ChIFN-γ、ChIL-18能使鸡血清中抗体滴度提高,抗体滴度最高可达1094.9,能够快速清除气管中病毒,还能减轻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对组织的病理损伤。在本试验中,重组ChIL-2的生物学活性表现得不明显。

王芳[9](2003)在《紫杉醇和喜树碱及其衍生物的抗侵袭转移机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Taxol与CPT及其衍生物是临床上常用的抗肿瘤药物,对多种难治性实体瘤有效,如乳腺癌、卵巢癌、肺癌、结肠癌、黑色素瘤等。近年来发现这两者药物还有抑制肿瘤转移的作用。本文对其抗肿瘤侵袭转移的机理进行了比较研究,主要结果如下: 第一部分 紫杉醇(Taxol)和喜树碱(Camptothecin,CPT)及其衍生物的抗侵袭转移机理研究 一、Taxol与CPT类的抗粘附、抗侵袭、抑制Ⅳ型胶原酶分泌作用 研究表明,0.1nM、10nM Taxol对小鼠黑色素瘤B16F10细胞与FN的粘附抑制率分别为28%和42%(P<0.05);0.1nM、10nM Taxol对其与LN的粘附抑制率为32%和39%(P<0.05);0.1nM CPT对B16F10与FN的粘附率没有明显影响,10nM CPT对其与FN的粘附抑制率为37%(P<0.05);0.1nM CPT对B16F10与LN的粘附率没有明显影响,10nM CPT对其与LN的粘附抑制率为13%(P<0.05)。说明Taxol和CPT都能抑制B16F10细胞与FN或LN的粘附作用,同样浓度下,Taxol的抑制粘附作用比CPT稍强。 在B16F10细胞迁移运动的实验中,对照组运动细胞百分率为48±0.17%,经0.01μM Taxol或CPT处理12h后B16F10运动细胞的百分率分别下降为22±0.17%和29±0.16%,与对照组相比有显着性差异(p<0.05)(图7)。对照组细胞运动速率为0.29±0.05μm/min,Taxol或CPT处理12h后细胞运动速率分别为0.24±0.02μm/min、0.25±0.03μm/min,与对照组相比有显着性差别(p<0.05)。说明Taxol和CPT都能抑制B16F10细胞的迁移运动能力。 在人纤维肉瘤HT1080细胞分泌Ⅳ型胶原酶的实验中,0.01μM、1μm Taxol作用24h后,对HT1080细胞分泌MMP9的抑制率分别为75.1%和97.6%,对MMP2的抑制率分别为9.4%和94.0%;0.01μM、1μM CPT作用24h后对MMP9的抑制率分别为73.9%和89.7%,对MMP2分泌的抑制率分别为14.7%和94.0%。说明Taxol和CPT都能抑制HT1080细胞分泌MMP2或MMP9。 在小鼠黑色素瘤高转移株B16BL6细胞的侵袭实验中,0.001μM、0.01μM、0.1μMTaxol的侵袭抑制率分别为25%、55%、77%,能够明显抑制B16BL6细胞侵袭;而0.001μM、0.01μM、0.1μM CPT对B16BL6细胞的侵袭能力没有明显抑制。 二、Taxol与CPT类的血管生成抑制作用 MTT法结果显示Taxol、Topotecan(TPT)、10-羟基喜树碱(10-hydroxycamptothecin,10-HCPT)都能明显抑制HUVEC的增殖,其IC50值分别为3.4、4.5、6.5nM,而CPT-11与之相比,对HUVEC增殖的抑制作用较弱,其IC50值为110nM。

吕书晴[10](2001)在《裸鼠高致瘤性人白血病细胞系的生物学特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和意义 通过对K562和HL-60细胞系衍生的裸鼠高致瘤性人白血病细胞系K562-n和HL60-n不同克隆株生物学特性的观察研究,探索人白血病细胞在裸鼠体内致瘤的细胞生物学机理及白血病与裸鼠致瘤性有关的特异性染色体核型变化,并初步探索与K562-n细胞致瘤性相关的基因表达变化,为进一步深入研究白血病发生、发展的分子生物学机理打下基础。 方法 通过裸鼠体内接种与体外培养相结合的方法,分别自K562和HL-60细胞系建立高致瘤性的人白血病细胞系K562-n和HL60-n,应用极限稀释法分别建立K562-n、HL60-n细胞系的不同克隆株,并以K562、HL-60细胞为对照,比较K562-n、HL60-n细胞不同克隆株在裸鼠致瘤性、软琼脂培养集落形成率、电镜超微结构、流式细胞仪细胞周期分布、对裸鼠NK细胞杀伤的耐受性、裸鼠体内所致肿瘤病理等方面的差异。并对致瘤性不同的各个细胞株进行染色体核型分析,观察与致瘤性相关的染色体变化。在此基础上,应用DNA芯片技术对K562和K562-n细胞进行基因表达谱差异研究,分析与K562-n细胞裸鼠高致瘤性相关的基因表达变化。 结果 所建立的高致瘤性K562-B、K562-C、K562-E、HL60-A、HL60-B克隆株,其软琼脂培养集落形成率,较K562、HL-60细胞显着增高。电镜细胞超微结构提示高致瘤性细胞株相对其母细胞,常染色质增多,异染色质少见,胞浆量少,可见线粒体等细胞器聚集成堆,胞浆内微丝增多且排列紊乱;流式细胞仪细胞周期分析提示高致瘤性的细胞株,S期细胞比例较高,提示高致瘤性的克隆株细胞增殖和DNA合成活跃。实验结果还表明裸鼠NK细胞对K562-n和HL60-n细胞高致瘤性克隆株的杀伤活性显着降低,证实人白血病细胞系在裸鼠体内的致瘤性与其对NK细胞的敏感性呈负相关。对裸鼠肿瘤的病理观察显示低致瘤性的白血病细胞在裸鼠所致的肿瘤组织内有大量的淋巴细胞等炎性细胞浸润,可见大量肿瘤细胞死亡,血供丰富区尤甚;而高致瘤性克隆株所致肿瘤组织内炎性细胞浸润少,仅在瘤组织中央血供不足处有缺血性坏死,表明接种高致瘤性白血病细胞株可使宿主的免疫力受到抑制。染色体核型分析结果表明,K562细胞染色体数目为44-71,干系为亚三倍体,染色体众数(62±2,占52%)。高致瘤性的K562-n细胞干系为近二倍体,分析比较K562、K562-n细胞及K562-n细胞衍生 拘要 的K562-A克隆株的染色体核型,发现K5620细胞的致瘤性主要与1、2、16、 18上0S、11及12号等染色体的变化有关。HL石0细胞系的染色体数目为38J, 干系为近二倍体,从高致瘤性的HL60.n细胞系衍生的各克隆株都为近三倍体, 比较分析致瘤性不同的细胞株的染色体核型,发现 Mr、19、ZI、22和 5号 等染色体的变化与HL60心细胞的致瘤性相关。用含有12800个基因的MA芯 片对K562-n和K562细胞系进行基因表达差异分析。结果发现K562-n和K562 细胞差异表达的基因有139条,其中K562-n细胞表达上调的有42条,表达下调 的有97条。在这139条基因中,有85条己在Geneank中登录,54条为新序列。 这些在K562.n细胞中表达变化的基因可以划分为不同的功能群。上调的基因包 括原癌基因、转录调节相关的基因、与细胞骨架、细胞动力学相关的基因及编码 细胞代谢酶和物质转运蛋白的基因。下调的基因包括潜在的肿瘤抑制基因、调控 凋亡、细胞周期和信号传导的基因、某些代谢相关的基因及与免疫功能相关的基 因。 结论:与K562和HL.60细胞相比,裸鼠高致瘤性的K562.n、HL60-n细胞 的细胞生物学行为表现为:软琼脂培养集落形成率增高;S期细胞比例增多;常 染色质增多、异染色质减少、微丝增多等超微结构改变;对裸鼠NK细胞杀伤的 耐受性增强;所致裸鼠肿瘤组织内炎性细胞浸润减少。细胞染色体核型分析示 K562.n细胞干系核型由K562细胞干系的亚三倍体转变为近二倍体,l、2、16、 18、20、ZI、11、12等染色体的改变与K5620细胞系的裸鼠致瘤性升高有关。 而高致瘤性的HL60n细胞系各克隆株由e.60细胞的近二体核型转变为近三倍 体,Mar3、19、ZI、22、5号等染色体变化与HL600细胞的致瘤性相关。对 K562-n和 K562细胞的 DNA芯片基因表达差异研究表明 K562-n细胞的致瘤性 增高涉及多基因的表达变化,包括一系列肿瘤相关基因的表达上调和肿瘤抑制基 因的表达下调,一系列转录调节因子和细胞周期调节蛋白的表达变化,使细胞凋 亡受阻,促进细胞周期进展,增殖过度,另外还涉及编码细胞骨架蛋白和代谢酶 的基因表达变化。这些差异表达的基因代表了一个?

二、IL-12和IL-2协同诱导对NK-敏感和对NK-抵抗的人类骨肉瘤细胞的高效溶解(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IL-12和IL-2协同诱导对NK-敏感和对NK-抵抗的人类骨肉瘤细胞的高效溶解(论文提纲范文)

(1)血清IL-18水平及其基因多态性与脑胶质瘤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符号说明
前言
    研究现状、成果
    研究目的、方法
一、血清IL-18 水平与脑胶质瘤的相关性
    1.1 对象和方法
        1.1.1 研究对象
        1.1.2 调查方法和内容
        1.1.3 实验方法
        1.1.4. 统计学分析
        1.1.5 质量控制
    1.2 结果
        1.2.1 研究对象的基本情况
        1.2.2 脑胶质瘤组和健康对照组中血清IL-18 水平分布情况
        1.2.3 脑胶质瘤组中低级别组和高级别组中血清IL-18 水平分布情况
    1.3 讨论
    1.4 小结
二、IL-18 基因多态性与脑胶质瘤遗传易感性的关系
    2.1 对象和方法
        2.1.1 研究对象
        2.1.2 调查内容和方法
        2.1.3 实验室检测
        2.1.4 实验室质量控制
        2.1.5 统计学分析
    2.2 结果
        2.2.1 研究对象的一般特征
        2.2.2 遗传平衡检验
        2.2.3 IL-18 基因三个位点基因型在脑胶质瘤组和健康对照组中的分布
        2.2.4 IL-18 基因SNPs位点多态性与脑胶质瘤遗传易感性的关系
        2.2.5 单倍型分析
        2.2.6 IL-18 基因SNPs位点多态性与不同级别脑胶质瘤的关系
        2.2.7 IL-18 基因rs549908位点各基因型的分布与血清IL-18 水平的关系
    2.3 讨论
        2.3.1 脑胶质瘤流行及治疗现状
        2.3.2 IL-18 在抗肿瘤中作用
        2.3.3 IL-18 基因多态性与脑胶质瘤的遗传易感性
    2.4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综述
    1 DNA修复系统相关基因多态性与脑胶质瘤遗传易感性的关系
    2 白介素基因多态性与脑胶质瘤遗传易感性的关系
    3 其他基因多态性与脑胶质瘤遗传易感性的关系
    4 结语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2)B7-H3在骨肉瘤微环境中的表达及其作用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B7-H3基因过表达载体及小鼠骨肉瘤K7M2-WT(B7-H3)细胞株的构建
    一、试剂与材料
    二、实验方法
    三、结果
    四、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B7-H3基因过量表达对小鼠骨肉瘤K7M2-WT细胞的体外生物学功能影响
    一、试剂与材料
    二、实验方法
    三、结果
    四、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B7-H3基因过量表达对小鼠骨肉瘤微环境的影响
    一、试剂与材料
    二、实验方法
    三、结果
    四、讨论
    参考文献
总结
综述
    参考文献
缩略词表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致谢

(3)扶正固本法对骨肉瘤化疗免疫功能影响的临床及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一、骨肉瘤临床治疗状况和影响因素
        (一) 骨肉瘤临床治疗状况
        (二) 影响骨肉瘤预后的临床因素
    二、中医药对骨肿瘤的认识现状
        (一) 病名
        (二) 病因病机
        (三) 治则治法
        (四) 中医药治疗
    三、扶正固本法治疗骨肿瘤的研究进展
        (一) 扶正培本法治疗肿瘤的理论依据
        (二) 现代医学对扶正培本法的认识
        (三) 扶正培本法治疗肿瘤的临床应用
    四、骨肉瘤免疫治疗研究进展
        (一) 骨肉瘤自身免疫机制影响
        (二) 树突状细胞
        (三) 细胞因子诱导杀伤细胞
第二部分 扶正固本中药对骨肉瘤化疗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
    一、研究方法
        (一) 一般资料
        (二) 临床资料
        (三) 实施方法
        (四) 不良反应及处理方法
        (五) 观察指标
        (六) 统计学处理
    二、结果
        (一) 患者基本情况(性别年龄)比较
        (二) 三组T淋巴细胞表面抗原(CD3+、CD4+、CD8+)的表达
        (三) 三组B淋巴细胞表面抗原(CD19、CD20)的表达
        (四) 三组NK淋巴细胞表面抗原(CD16、CD56)的表达
    三、讨论
        (一) 中医药对骨肿瘤的认识
        (二) 扶正培本是骨肿瘤的治疗大法
        (三) 扶正培本法与机体免疫功能的调节
        (四) 骨肿瘤的机体免疫调节机制
        (五) 加味六味地黄汤的组方原则
        (六) 加味六味地黄汤对骨肉瘤化疗免疫功能的影响
第三部分 肿瘤裂解物负载树突状细胞共培养的细胞因子诱导杀伤细胞对骨肉瘤细胞抗肿瘤研究
    一、材料与方法
        (一) 患者信息
        (二) 主要试剂和仪器
        (三) 成骨肉瘤细胞株KH-OS细胞和骨肉瘤耐药性细胞株MG63/ADM的复苏及传代培养
        (四) 骨肉瘤患者和正常献血者来源的CIK细胞产生和扩增
        (五) 外周血来源DCs的产生
        (六) 肿瘤裂解物的制备
        (七) 体外肿瘤裂解物负载DCs
        (八) CIK细胞和成熟DCs共培养
        (九) 流式细胞术分析
        (十) ~(51)Cr细胞毒性分析
        (十一) 统计学方法
    二、结果
        (一) 来自骨肉瘤患者和正常献血者CIK细胞的产生
        (二) DCs的产生和特征
        (三) 来自骨肉瘤患者和正常献血者CIK细胞的扩增
        (四) 来自骨肉瘤患者和正常献血者CIK细胞的FACS表型
        (五) CIK细胞毒性分析
    三、讨论
        (一) 免疫治疗在肿瘤的应用
        (二) 不同来源的CIK细胞的培养的扩增及杀伤骨肉瘤细胞的作用
第四部分 扶正培本法诱导CIK细胞体外抗骨肉瘤的作用分析
    一、材料与方法
        (一) 补肾中药血清的制备
        (二) 实验分组
        (三) 主要试剂和仪器
        (四) 成骨肉瘤细胞株KH-OS细胞的复苏及传代培养
        (五) CIK细胞诱导扩增
        (六) 流式细胞仪测定CIK细胞表型
        (七) MTT显色法测定CIK细胞体外抗骨肉瘤的毒活性
        (八) 统计方法
    二、结果
        (一) 中药血清培养对CIK增殖的影响
        (二) 中药血清培养对CIK细胞表型的变化
        (三) 中药血清培养的CIk细胞毒性活性
    三、讨论
        (一) CIK细胞在骨肉瘤中应用基础
        (二) 扶正培本方六味地黄汤对CIK的作用
        (三) 六味地黄汤联合CIK细胞的抗骨肉瘤细胞的作用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实验图片
    附录二:缩写词表
    附录三:研究生在学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附录四:主持及参与研究课题
致谢

(4)卡介苗和猪苓多糖对膀胱癌细胞TLR2/4-NF-κB信号通路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一 BCG抗膀胱癌作用机制及治疗研究进展
    二 猪苓及猪苓多糖抗肿瘤研究进展
    三 TOLL样受体在中药多糖免疫调节功能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四 NF-κB信号通路与肿瘤发生发展关系研究进展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第一章 卡介苗在膀胱癌细胞T739 TLR2/4—NF-κB信号通路中的作用
        实验一 卡介苗对膀胱癌细胞T739 NF-κB信号通路基因mRNA表达影响
        实验二 TLR2基因稳定沉默膀胱癌细胞株T739-TLR2Δ建立
        实验三 TLR4基因稳定沉默膀胱癌细胞株T739-TLR4Δ建立
        实验四 卡介苗对T739细胞NF-κB通路主要相关基因表达及与TLR2/4关系
        实验五 卡介苗对T739细胞NF-κB p65活性和核表达影响及与TLR2/4关系
        小结
    第二章 猪苓多糖在膀胱癌细胞T739 TL-R2/4—NF-κB信号通路中的作用
        实验一 猪苓多糖对T739细胞NF-κB信号通路相关基因mRNA表达影响
        实验二 猪苓多糖对T739细胞NF-κB通路主要相关基因影响与TLR2/4关系
        实验三 猪苓多糖对T739细胞NF-κB p65活性和核表达影响与TLR2/4关系
        小结
    第三章 猪苓多糖联合卡介苗对膀胱癌细胞T739 NF-κB信号通路影响
        实验一 猪苓多糖联合卡介苗对T739细胞NF-κB通路主要基因表达影响
        实验二 猪苓多糖联合卡介苗对T739细胞NF-κB p65活性和胞核表达影响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学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5)IL-12重组载体的抗肿瘤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1 IL-12的分子结构特征
2 IL-12的生物学功能
    2.1 IL-12对T细胞和NK细胞的作用
    2.2 IL-12对Th1/Th2的调节
3 IL-12的抗肿瘤作用
    3.1 IL-12介导的T细胞参与抗肿瘤作用
    3.2 IL-12通过提高NK细胞活性的抗肿瘤作用
    3.3 IL-12分泌IFN-γ参与抗肿瘤作用
    3.4 IL-12与抑制血管生成
    3.5 IL-12诱导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等参与抗肿瘤作用
    3.6 IL-12与肿瘤微环境
4 IL-12重组载体抗肿瘤治疗的应用
    4.1 IL-12重组载体的类型
        4.1.1 病毒载体
        4.1.2 重组腺伴随病毒载体
        4.1.3 其他的病毒载体
    4.2 将编码IL-12 的DNA克隆入放射处理后的肿瘤细胞或其他细胞
    4.3 利用携带IL-12基因的病毒或非病毒载体感染或转染肿瘤细胞

(6)热疗联合免疫疗法治疗肝癌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英文缩写词
第一篇 前言
第二篇 文献综述
    第一章 肿瘤热疗研究现状
        肿瘤热疗学原理
        1、肿瘤的 PH 值
        2、肿瘤的血流
        3、肿瘤热疗的细胞凋亡模型
        4、热疗与放射敏感性
        5、热疗与化疗敏感性
    第二章 肿瘤免疫治疗现状
        1. 特异性主动免疫治疗
        2. 被动免疫治疗
    第三章 热休克蛋白与肿瘤的相关性
    第四章 肿瘤热疗与免疫
    第五章 肝癌的治疗现状
        1. 化疗
        2. 放射治疗
        3. 经皮股动脉穿刺插管 TACE
        4. 冷冻治疗
        5. 无水酒精瘤内注射治疗
        6. 微波固化治疗
        7. 电化疗治疗
        8. 多弹头射频治疗
        9. 导向治疗
        10. 基因治疗
        11. 热疗治疗肿瘤
        12. 免疫疗法
第三篇 实验研究
    第一章小鼠肝癌细胞Hep-A-22 热休克蛋白70(HSP70)的诱导及表达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第二章 肝癌细胞Hep-A-22 提取的HSP70 对肿瘤攻击小鼠的免疫保护作用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第三章 热疗对荷瘤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第四章 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s)的体外诱导及鉴定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第五章 人肝癌细胞(SMMC-7721)提取的HSP70 多肽复合物对DC 体外抗肿瘤作用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 论
    第六章 热疗联合负载肝癌HSP70-抗原肽的树突状细胞肿瘤疫苗对肝癌的治疗研究
        1. 材料和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第四篇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论文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他成果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致谢

(7)HSV-tk和重组人IL-12基因共表达载体的构建及其对大肠癌治疗作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第一篇:文献综述
    第一章 肿瘤基因治疗的研究进展
    第二章 自杀基因治疗肿瘤研究进展
    第三章 白介素12抗肿瘤作用的研究进展
第二篇:研究内容
    第一章 HSV-tk 和hIL-12 基因共表达逆转录病毒载体的构建与鉴定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第二章 pL(TI)SN 和pL(TK)SN 逆转录病毒表达载体的包装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第三章 HSV-tk/IL-12系统对LoVo细胞作用的体外实验研究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第四章 HSV-tk/IL-12系统对LoVo细胞的体内实验研究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功博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他成果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致谢

(8)重组鸡γ-干扰素,鸡白细胞介素-18,-2活性及生物学作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1.1 IFNγ的研究概况
        1.1.1 IFNγ的产生
        1.1.2 IFNγ的生物学功能
        1.1.3 ChIFNγ
        1.1.4 IFNγ治疗疾病的潜力
    1.2 IL18的研究概况
        1.2.1 IL18的分布及分子结构
        1.2.2 IL18受体
        1.2.3 IL18的生物学功能
        1.2.4 IL18治疗疾病的潜力
    1.3 IL2的研究概况
        1.3.1 IL2的产生与调节
        1.3.2 IL2的结构
        1.3.3 IL2受体
        1.3.4 IL2 的生物学作用
        1.3.5 IL2 治疗疾病的潜力
    1.4 强化细胞因子佐剂效应的新途径
        1.4.1 延长细胞因子作用时间
        1.4.2 降低细胞因子对机体的毒副作用
        1.4.3 细胞因子与抗原共同表达
    1.5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2 实验研究一 重组鸡γ-干扰素、鸡白细胞介素-18,-2的活性检测
    2.1 材料与方法
        2.1.1 材料
        2.1.2 方法
    2.2 结果
        2.2.1 重组杆状病毒转移载体的构建
        2.2.2 重组杆状病毒的构建及纯化
        2.2.3 重组杆状病毒的PCR鉴定
        2.2.4 ChIFN-γ、ChIL-18和ChIL-2基因在杆状病毒中的表达及鉴定
    2.3 讨论
3 实验研究二 重组鸡γ-干扰素、鸡白细胞介素-18,-2体内生物学作用研究
    3.1 材料和方法
        3.1.1 材料
        3.1.2 方法
    3.2 结果
        3.2.1 重组ChIFNγ、ChIL18和ChIL2蛋白的表达及诱导时间和表达量的确定
        3.2.2 pPROEXTMHT 、pPROEXTMHTChIFNγ、pPROEXTMHTChIL18和pPROEXTMHTChIL2转化菌的菌体总蛋白含量确定
        3.2.3 pPROEXTMHT-ChIFNγ、pPROEXTMHT-ChIL18和pPROEXTMHT-ChIL转化菌悬液中重组ChIFNγ、ChIL18和ChIL2蛋白含量确定
        3.2.4 IBV M41株增殖及病毒滴度的测定结果
        3.2.5 重组ChIFNγ、ChIL18和ChIL2蛋白的动物免疫试验结果
    3.3 讨论
4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9)紫杉醇和喜树碱及其衍生物的抗侵袭转移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一览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紫杉醇和喜树碱及其衍生物的抗侵袭转移机理研究
    一.紫杉醇与喜树碱对瘤细胞粘附、侵袭、运动以及分泌基质金属蛋白酶能力的影响
        前言
        材料和方法
        实验结果
        1.紫杉醇与喜树碱对瘤细胞粘附的抑制作用
        1.1 对B16BL6细胞与Fibronectin粘附的抑制作用
        1.2 对B16BL6细胞与Laminin粘附的抑制作用
        1.3 对B16F10细胞与Fibronectin粘附的抑制作用
        1.4 对B16F10细胞与Laminin粘附的抑制作用
        2.紫杉醇与喜树碱对B16BL6细胞侵袭能力的影响
        3.3-D胶原小室法检测药物对B16F10细胞运动能力的影响
        4.紫杉醇与喜树碱对HT1080细胞分泌基质金属蛋白酶能力的影响
        讨论
        参考文献
    二.紫杉醇与喜树碱的抑制血管生成研究
        前言
        材料和方法
        实验结果
        1.鸡胚尿囊法检测药物的血管生成抑制作用
        2.对HUVEC细胞增殖的抑制实验
        3.诱导HUVEC及ECV304细胞凋亡的研究
        3.1 流式细胞测定法检测HUVEC细胞的凋亡
        3.2 流式细胞测定法检测ECV304细胞的凋亡
        3.2 光学显微镜检测ECV304细胞形态变化
        3.3 荧光显微镜检测ECV304细胞形态变化
        3.4 琼脂糖凝胶电泳法检测ECV304细胞凋亡
        4.对HUVEC分泌基质金属蛋白酶的抑制作用
        5.对ECV-304以及HUVEC管腔形成的抑制作用
        6.Western印迹法检测药物对ECV304细胞VEGF表达的影响
        讨论
        参考文献
    三.紫杉醇与喜树碱对免疫功能的影响
        前言
        材料和方法
        实验结果
        1.对巨噬细胞功能的影响
        1.1 ELISA法检测药物对巨噬细胞分泌TNF-α的影响
        1.2 对巨噬细胞产生NO的影响
        1.3 对巨噬细胞分泌酸性磷酸酶的影响
        1.4 对巨噬细胞过氧化物酶分泌的影响
        2 单细胞凝胶电泳法检测药物对胸腺淋巴细胞的作用
        讨论
        参考文献
    四.紫杉醇与喜树碱抗转移的分子机理探讨
        前言
        材料和方法
        实验结果
        1.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法检测药物对M14、MCF-7细胞表面Integrin-αM表达的影响
        2.荧光显微镜观察药物对MV3、MDAMB435细胞表面Integrin-αM表达的影响
        3.流式细胞仪检测药物对MCF-7细胞P53及Nm23蛋白表达的影响
        4.Western blot法检测药物对MV3细胞P53蛋白表达的影响
        5.Western blot法检测药物对M14细胞iNOS蛋白表达的影响
        6.RT-PCR法检测药物对细胞MMP2及VEGF mRNA含量的影响
        6.1 RT-PCR法检测药物对MV3细胞MMP2及VEGF mRNA含量的影响
        6.2 RT-PCR法检测药物对MDAMB435细胞MMP2及VEGF mRNA含量的影响
        7.Western blot法检测MCF-7分泌TIMP-1蛋白的影响
        8.药物对B16BL6、B16F10、MCF-7、MDAMB435以及MV3细胞集落形成的影响
        8.1 药物对B16BL6及B16F10细胞集落形成的影响
        8.2 药物对MCF-7及MDAMB435细胞集落形成的影响
        8.3 药物对MV3细胞集落形成的影响
        讨论
        参考文献
    五.体内小鼠黑色素瘤自发转移模型检测药物的抗转移机理
        前言
        材料和方法
        实验结果
        1.小鼠黑色素瘤自发性肺转移
        2.HE染色法观察药物对黑色素瘤细胞形态学的影响
        3.电子显微镜观察药物对色素瘤细胞超微结构的影响
        4.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药物对黑色素瘤细胞VEGF表达的影响
        5.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药物对黑色素瘤细胞E-cadherin表达的影响
        6.TUNEL法检测药物诱导黑色素瘤细胞凋亡的作用
        7.原位杂交法检测药物对黑色素瘤细胞nm23含量的影响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MDAMB435及MV3细胞转染nm23的体外实验研究
    前言
    材料及方法
    实验结果
        1.MDAMB435及MV3细胞转染nm23基因
        2.流式细胞术对转染细胞的鉴定
        3.免疫组织化学法对转染细胞的鉴定
        4.转染及未转染MDAMB435及MV3细胞增殖速度比较
        5.转染及未转染MDAMB435及MV3细胞形态比较
        6.转染及未转染MDAMB435及MV3细胞集落形成比较
        7.转染及未转染MDAMB435及MV3细胞管腔形成比较
        8.转染及未转染MDAMB435及MV3细胞粘附能力比较
        9.转染及未转染MDAMB435侵袭能力比较
        10.转染及未转染MV3细胞分泌黑色素能力比较
    讨论
    参考文献
论文综述
致谢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

(10)裸鼠高致瘤性人白血病细胞系的生物学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 中文摘要
二、 英文摘要
三、 引言
四、 论文第一部分
    1. 材料和方法
    2. 结果
    3. 插图
    4. 讨论
    5. 参考文献
五、 论文第二部分
    1. 材料和方法
    2. 结果
    3. 插图
    4. 讨论
    5. 参考文献
六、 论文第三部分
    1. 材料和方法
    2. 结果
    3. 插图
    4. 讨论
    5. 参考文献
七、 结论
八、 综述之一
九、 综述之二
十、 综述之三
综述之四
致谢

四、IL-12和IL-2协同诱导对NK-敏感和对NK-抵抗的人类骨肉瘤细胞的高效溶解(论文参考文献)

  • [1]血清IL-18水平及其基因多态性与脑胶质瘤的相关性研究[D]. 杨向丽. 天津医科大学, 2017(03)
  • [2]B7-H3在骨肉瘤微环境中的表达及其作用机制[D]. 赵加力. 苏州大学, 2016(11)
  • [3]扶正固本法对骨肉瘤化疗免疫功能影响的临床及实验研究[D]. 黄永明.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09(10)
  • [4]卡介苗和猪苓多糖对膀胱癌细胞TLR2/4-NF-κB信号通路的影响[D]. 危建安.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09(10)
  • [5]IL-12重组载体的抗肿瘤作用[J]. 孙运芳,李丹. 青岛大学医学院学报, 2008(02)
  • [6]热疗联合免疫疗法治疗肝癌的实验研究[D]. 王斌. 吉林大学, 2007(03)
  • [7]HSV-tk和重组人IL-12基因共表达载体的构建及其对大肠癌治疗作用的研究[D]. 张纯海. 吉林大学, 2006(10)
  • [8]重组鸡γ-干扰素,鸡白细胞介素-18,-2活性及生物学作用的研究[D]. 王海艳.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04(04)
  • [9]紫杉醇和喜树碱及其衍生物的抗侵袭转移机理研究[D]. 王芳.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 2003(12)
  • [10]裸鼠高致瘤性人白血病细胞系的生物学特性研究[D]. 吕书晴. 第二军医大学, 2001(01)

标签:;  ;  ;  ;  ;  

IL-12 和 IL-2 协同诱导 NK 敏感和 NK 抗性人骨肉瘤细胞的有效裂解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